大禹治水传说的新证据

合集下载

多维视野下的大禹治水传说研究

多维视野下的大禹治水传说研究
收稿 日期 : 2 0 1 5一O 2—2 5
基金项 目: 中 国博 士 后 基 金 面 上 项 目( 2 O 1 ( ) ( ) 4 7 1 2 O O )
作者简介 : 夏楠 ( 1 9 8 7 ~) , 女, 山 东潍 坊人 , 博士研究生 , 主要 从 事 民 间 叙 事 文 学 研 究 。 ① 洪 水 神 话 的 研 究 , 参 引 阿兰 ・ 邓迪斯编著 、 陈 建 宪 等 译《 洪水 神 话 》 , 陕 西 师 范 大 学 出版 社 2 0 1 3年 版 。 国外 学 术 界 经
话。 ① 经过 几个 世纪 的累 积 , 逐 渐形 成 经 纬交 错 的研
雨后 春笋般 破 土而发 。 晚清 时期 , 疑古 思潮 高涨 , 以顾 颉刚 为代表 的古 史辨 派为 这股 思潮 延续 的 代 表 , 他 们 以历 史 的 眼 光 来解 读大 禹治 水传说 。在 学界 引起 大范 围讨论 的是 顾颉 刚在 《 与钱玄同先生论古史书》 [ 1 ] ( 咒 中 提 出 的 “ 禹 为动 物” 的观点 , 他认 为“ 禹或是 九鼎 上铸 的一 种 动物 ” , 顾 颉刚 对 于大禹 为历史 人 物的否 定引 起不 少 人 的反对 。针 对此 讨 论 , 顾于《 辩 禹: 讨 论 古 史 答 刘
Vo L 38 No .3
Ma r .2 O1 5
2 0 1 5年 O 3月
多维 视 野 下 的大 禹治 水 传 说 研 究
夏 楠
( 华 中师 范大 学 文 学 院 , 湖北 武汉 4 3 O 0 7 9 )
摘 要 : 大 禹治水传说 作 为跨越 长 时段 的传 说 之一 , 文献 记载 丰 富, 传 播 范 围广 延 , 长 期 以来 受
10图腾或者动物崇拜的研究缺陷也依然存在尤其是以涂尔干为主要代表的宗教社会学兴起将图腾研究放在社会场域下进行认为图腾是一种社会成员相互理解的社会象征体系在该体系中才能理解图腾的意义上述研究没有将图腾研究还原于社会场域仍是在旧有的人类学认识论中徘徊

大禹治水的传说

大禹治水的传说

⼤禹治⽔的传说⼤禹治⽔的传说在⼀万年前的旧⽯器时代就有⼈类在这⽚⼟地上⽣息繁衍,并创造了辉煌灿烂的古代⽂明——⼤汶⼝⽂化,其中⼤禹治⽔的传说在宁阳及周边地区就已流传3000多年。

2009年《⼤禹治⽔的传说》被⼭东省政府列⼊第⼆批省级⾮物质⽂化遗产名录。

宁阳县位于⼭东省中部,北倚泰岱,南襟曲⾩,东部有重峦叠障的神童⼭,中部是活野平畴,西与⽔泊梁⼭相望。

孔⼦唱叹的“逝者如斯夫”的⼤汶河,横亘东西,穿越县境,境内有数⼗条汶河⽀流,经纬交织。

经考证西周时期,遂国便位于今⼭东省宁阳县西北,它的国都现为⽩马庙村,国都西有⼀⼭,⾄今仍叫遂⼭。

与《史记〃禹贡》及《诗经〃⼤雅》中的有关⼤禹治⽔的记载相印证,将⼤禹治⽔的传说定位于3000多年前。

以禹王庙为核⼼,在周边20公⾥范围内,考古⼯作者已发现从旧⽯器时代⾄春秋的⽂化遗址60余处,其中有旧⽯器时代末期的前张庄⽂化遗址、云⼭店遗址、⼤官庄遗址、黄家庵⽂化遗址、沈西皋遗址,最重要的是距禹王庙20公⾥的⼤汶⼝⽂化(堡头类型)⽂化遗址。

堡头⽂化遗址出⼟的1800余件陶器、⾻器、⽟器及⽣产⽤的簇⽮、标、梭、渔钩、铲、镰、斧⼜佐证着从⼤禹始,中华先民就从⼤⼭⾛向平原,由狩猎逐渐向原始农业过度,由⽳居到向阳⽽居的半⽳房屋集群定居,并发⽣了贫富分化,夏禹作为夏始祖的史实是⼗分可信的,也从⼤背景上印证着“⼤禹是宁阳⼈”的论断是有充⾜的⽂化背景⽀持的。

宁阳境内有关⼤禹及其治⽔的记载很多,最早见于西周中期遂公盨铭⽂,其后《诗经〃⼤雅》、《史记〃禹贡》均有记载,宁阳县志(公元1743年)中亦有反映。

除正史外,禹王庙、禹王坟、村名、地名、宁阳⼋景中也有反映。

其中有西汉时期的古村落禹颓村(今⽩马庙村);被现存最早的明万历三⼗四年编撰的《宁阳县志》中列为明代宁阳⼋景之⼀的“铁⽜镇海”,是传说⼤禹治⽔时留下镇海眼,绝⽔患的堌堆⼭景观;以及为纪念⼤禹治⽔业绩,在⼤汶河南岸创建的距今年代不祥,占地25亩的省级⽂物保护单位禹王庙,庙内⼗⼀株千年古柏参天蔽⽇,形如华盖,其中⼀株传说为⼤禹化⾝的古柏树,胸径达1.52⽶,号称“齐鲁第⼀柏”,似乎向⼈们传递着远古时期⼤禹治⽔的信息,述说着禹王庙悠长的历史。

历史趣谈大禹治水的故事只是传说吗?

历史趣谈大禹治水的故事只是传说吗?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生活常识分享大禹治水的故事只是传说吗?
导语:「大禹治水」的故事你肯定有听过,研究学家包括包括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系教授吴庆龙、台湾大学人类学系助理教授高德(David Cohen)、普度大
「大禹治水」的故事你肯定有听过,研究学家包括包括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系教授吴庆龙、台湾大学人类学系助理教授高德(David Cohen)、普度大学(purdue University) 教授葛兰杰(Darryl Granger)等人已经找到证据,这份报告将会发表在《科学》期刊上,让大禹治水不只是神话。

大禹治水
研究学者研究发现在的青海省曾发生大地震、导致崩落的土石形成堰塞湖,阻断黄河,最后引发洪水。

研究学家找到了位于下游25公里、有东方庞贝之称的「喇家遗址」,开始研究地震后的骨骸、瓦砾堆跟沉积物,并且用放射性碳定年法推测出地震跟洪水发生的时间,发现年分应是同一年,而骨骸主人死于西元前1922年,推测正是大禹治水的年代、跟夏朝建立的基础。

参与研究的台大学者高德表示「这是首次发现如此大规模的洪水。

」如果大洪水真的发生,也许夏朝也可能真正存在,二者相互关联。

大禹治水图片
不过也有不少历史学者认为需要更多证据辅佐证明,历史学家SarahAllen表示因为当时可能爆发过多次洪水,也许这个传说是因为洪水在大众记忆中被混淆了,这个有关大洪水的民间传说,如何要像吴庆龙所说,被精准维持长达900年。

而另外一位学者paul Goldin则表示大禹治水很可能只是因为哲学或是政治的因素而被传开,而不是真正的历史事件。

虽然还不被所有历史学家承认,但不得不说这真是突破性大发现啊!。

夏朝存在的考古证据

夏朝存在的考古证据

夏朝存在的考古证据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朝代,根据传说,夏朝是由大禹所建立的。

虽然夏朝的存在一直备受争议,但是通过考古发掘和文献记载,我们可以找到一些关于夏朝存在的证据。

一、文献记载1. 《尚书》《尚书》中记载了夏朝的历史和政治制度,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大禹治水”的故事。

这个故事讲述了大禹如何通过治水来平定洪涝灾害,并最终建立了夏朝。

2. 《史记》《史记》中也有关于夏朝的记载。

其中《夏本纪》详细介绍了夏禹、启、康等君主的事迹,以及他们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所做出的贡献。

3. 《左传》《左传》中也有一些关于夏朝的记载。

例如,《左传·哀公十四年》中提到了“商之先王曰天元”,这表明商王族认为自己是天命所归,而夏王族则被认为是“后来者”。

二、考古证据1. 大汶口遗址大汶口遗址位于山东省临沂市沂水县,是夏朝时期的一个城址。

考古发现,这里有大量的青铜器、玉器、陶器等文物,证明这里曾经是夏朝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2. 二里头遗址二里头遗址位于河南省郑州市管城回族区,是夏朝时期的一个都城遗址。

考古发现,这里有庞大的城墙和宫殿建筑群,以及大量的青铜器、玉器、陶器等文物。

这些文物证明了夏朝时期已经具备了高度的文化和技术水平。

3. 西峰山遗址西峰山遗址位于陕西省宝鸡市凤翔县西南部,也是夏朝时期的一个都城遗址。

考古发现,这里有规模宏大的城墙和宫殿建筑群,以及大量的青铜器、玉器、陶器等文物。

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凤鸟尊”,这是一件由黄金制成的青铜鸟形容器,被认为是中国青铜艺术中最为精美的作品之一。

三、其他证据1. 甲骨文甲骨文是商朝时期的一种文字,但是在其中也有一些与夏朝相关的记载。

例如,在商代的一些甲骨上发现了“夏后氏”、“夏王”等词语,这表明商代时期已经开始将夏朝视为一个历史上的存在。

2. 殷墟出土文物殷墟是商朝时期的都城遗址,考古发掘中出土了大量的青铜器、玉器、陶器等文物。

其中有一些文物被认为是夏朝时期所制造的,例如“大克鼎”、“四羊方尊”等。

大禹治水的历史痕迹探索

大禹治水的历史痕迹探索

大禹治水的历史痕迹探索作者:梅震伟来源:《黄河黄土黄种人·水与中国》2016年第02期在中华民族璀璨的文明史中,4000年前的“大禹治水”传说影响深远。

无论是遥远的古代,还是近、现代文明社会;无论是平民百姓,还是帝王、领袖,对昭昭禹功无不崇拜、敬仰,对茫茫禹迹无不探索、追寻,对浩然禹风无不秉承、发扬光大。

大禹治水是中国古代社会进入文明发展的开端。

首先,水患的根治使得人民生活得以安居,社会得以稳定,而且使农业及手工业生产得以萌芽,社会经济得以继续发展。

其次,治水需要统一的意志和坚强的领导,因此治水的成功必然使大禹自黄帝以来联盟领袖的权力迅速集中,威望大为提高,使其联盟领袖的权力最后通过治水而蜕变成真正的王权,从而最终完成从原始社会向文明社会的过渡。

同时,由于是各族联合治水,密切了各族之间的联系与团结协作,增强了各族的文化交流与融合,加强了各族大联盟的凝聚力与向心力,为夏王朝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由于大禹亲自到各地去领导治水,对各地区的自然和人文情况更加熟悉,最后将各地区统一划为九州,并制定各地对中央的贡赋,这就是按地域进行管理,也是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条件之一,是国家职能的一个重要方面。

即如《左传·襄公四年》所述:“茫茫禹迹,划为九州,经启九道。

”后人就以华夏九州来代表中国。

总之,正是由于大禹治水的成功,为“禹传启,家天下”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而打下基础,为夏王朝的建立创造了条件。

大禹治水是中国古代社会发展进入文明的契机,是中国古代文明社会诞生的重要标志。

第一个奴隶制国家政权正好形成于大禹治水之后,这是许多学者都十分关心并进行了深入探讨的问题,肖萐父主编的《中国哲学史》指出:大禹在治水过程中,“政治上团结各氏族首领作为自己的‘股肱心膂’,建立治水机构;组织上‘禹卒布土’,以定九州,按氏族分布的地域来确定版图,调剂劳力;经济上‘夏禹能单平水土以品庶类’,按权力高下来分配治水斗争胜利果实。

大禹治水的考证与传说

大禹治水的考证与传说

古代大禹治水考证与传说方城岩画佐证了大禹治水的足迹论语说:“舜有臣五人而天下治。

”这五人说的是禹、稷、契、皋陶、伯益五人。

子曰:“禹,卑宫室而尽力乎沟洫。

禹,吾无间然矣。

孔子的意思是说:“禹,居住的地方尽管很是简陋,但他却能竭力兴办水利修筑沟渠,我对他是没什么可指责批评的了。

”史记载:“禹乃遂与益、后稷奉帝命,命诸侯百姓兴人徒以傅土,行山表木,定高山大川。

路行乘车,水行乘船,泥行乘橇,山行乘樟。

左准绳,右规矩,载四时,以开九州,通九道,陂九泽,度九山”。

从以上可以知道大禹治水,砍削树木用做治水的地标是可信的。

可以想象树木的地标随着三年巡狩的往复,砍削的树木会有茂盛、凋落、枯死,或者砍伐。

树木变化为大禹治水识别坐标环境,寻找带来不便,而唯一的办法是采取岩画的方式,进行环境定位,不会丢失记载的标示,在没有纸、帛、丝的上古时代,岩画的创立无异于是先进的地域、水路标示和文字语言交流的记载方式。

舜禹治水期间,洪水泛滥,人们只有登高眺望,进行多次的观察并记录水、路、泽、湖、山脉的坐落走向,才能指导疏导洪水,开渠分流,这为分工主平水土做“司空”的禹来说,提供了极大决策依据。

大禹治水十三年,三过家门而不入,踏遍了九州的山山水水,换来了四海会同,分布在方城附近的岩画,正是大禹治水勘验山脉水系留下的足迹佐证,也为我们后人留下珍贵史前文明.大禹治水的考证与传说从上古洪水政治及政治洪水,本文试图用如此双重角度,去破解悬疑。

说大禹,其实是在说中华治水第一家族史,尽管鲧与禹,既不是水神,也不是河神,但却以水事之神,受到全民族前所未有的共同礼敬。

在漫长的口头历史演进中,大禹治水,时处远古,史料漫灭,疑云重生。

大禹治水由传说,经神化,再异化,进而至神话。

治水也就由谜,进而包裹成谜团,并最终演绎成历史的吊诡。

期待由此全新的政治解读视角,还原大禹作为一个治水人,一个治水的政治人,历史真实中最可能的那一面。

这是一个神话的时代,一个英雄辈出的世界。

历史趣谈大禹治水是事实还是创作出来的神话传说?

历史趣谈大禹治水是事实还是创作出来的神话传说?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大禹治水是事实还是创作出来的神话传说?导语:大禹治水是真的历史事实。

只是后来被世人过于神话化。

“大禹治水”无疑是千百年来华夏大地流传最广的故事,其影响可谓历久弥深。

禹的父亲大禹治水是真的历史事实。

只是后来被世人过于神话化。

“大禹治水”无疑是千百年来华夏大地流传最广的故事,其影响可谓历久弥深。

禹的父亲是鲧(音:棍),《说文解字》释鲧为大鱼,《国语》说鲧化为黄熊人于水,是一种水物。

《淮南子》说禹化为黄熊,因而禹与鲧相类,也是一种水物。

《天问》、《山海经》等说鲧殛死三岁不腐,后用刀剖腹生出禹。

由此,禹应该是有文献记载的最早一例“剖腹产”,而且是由鲧这位大男人所生。

另有说有鸱、龟、应龙等水族动物曾帮助禹治水。

既然治水神话中水族动物极多,说禹与它们同类,也就不足为怪。

因此,也有方家根据神话学原理加以推论,认为大禹既非神,又不是具体“个人”,而是代表着一个以“虫”为图腾的部落。

历史上应该有禹其人。

依据有三:其一,记载大禹治水事迹的古籍最早可推见《尚书》、《诗经》。

在青铜器《齐侯钟》铭文中,则有“咸有九州,处琙之堵”;在《秦公簋》和《秦公钟》铭文中,也都出现过禹的名字。

据此,范文澜先生在《中国通史简编》中认为夏“禹是古帝中最被崇拜的一人”。

似乎对禹有其人是肯定的。

其二,《史记·夏本纪第二》对禹从出生、治水经历,一直写到“东巡狩,至于会稽而崩”。

其间固然大量引用了先秦古籍中有关大禹治水的传说,但司马迁作为一个治学严谨的史学家,在《夏本纪》中专门化笔墨写到禹死后的所葬之处,并对其地名加以诠释,“或言禹会诸侯江南计功而崩,因葬焉,命曰会稽。

会稽者,会计也。

”可见,太史公对生活常识分享。

大禹出生考古学证据

大禹出生考古学证据

大禹出生考古学证据大禹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伟大治水英雄,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实名纪录的君主。

然而,关于大禹的真实存在与否一直存在争议。

考古学作为一门科学,通过对古代文物的发掘和研究,可以为我们解开这个谜团,提供关于大禹的出生证据。

通过对大禹的传说进行考察,我们可以了解到大禹是夏朝的开国君主,他的出生地应该在夏朝的都城附近。

考古学家在中国河南省的安阳市发现了夏朝的遗址——殷墟,这是中国现存最早、规模最大的一处商代遗址,也是世界上首次发现的以代名城市遗址。

殷墟的发掘证实了夏朝的存在,也为大禹的出生提供了一定的考古学证据。

在殷墟的发掘过程中,考古学家们发现了大量的青铜器、陶器等物品,这些文物记录了夏朝时期的社会生活和文化。

其中,一些青铜器上刻有“夏”字,这与大禹所代表的夏朝有关。

这些青铜器的出土证明了夏朝的存在,并间接支持了大禹的出生。

在中国其他地区的考古发掘中,也出土了一些与夏朝有关的文物。

例如,在陕西省的西安市,考古学家在一处古墓中发现了一批与夏朝有关的青铜器和玉器。

这些文物的出土时间和地域位置与夏朝时期相符,进一步证明了大禹及其所代表的夏朝的存在。

除了文物的发掘,考古学家还通过对古代遗址的地层分析和碳14测年等科学方法,对夏朝时期进行了精确的年代测定。

这些年代测定结果与大禹的传说相吻合,进一步支持了大禹的真实存在。

需要注意的是,考古学证据并不能直接证明大禹的存在,因为大禹的历史地位和功绩在很大程度上是传说和神话的成分。

然而,通过对夏朝时期遗址的发掘和文物的研究,我们可以得出夏朝的存在,并间接支持了大禹的出生。

通过对夏朝遗址的发掘和文物的研究,我们可以找到一些考古学证据,间接支持了大禹的出生。

考古学的发展为我们解开古代历史的谜团提供了重要的科学方法和依据,也为我们对大禹这个传说人物的真实性提供了一些线索。

然而,考古学的证据仍然有限,我们仍需要更多的研究和发掘来进一步验证大禹的存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禹治水传说的新证据
2021年新发现的西周中期铜器遂公盨内底的98个字的铭文,引起了学术界的震动,铭文开头讲“天命禹敷土,随山浚川,乃差地设征……”仅这十来个字,就说到了中国古代地理的一桩大事,即大禹治水。

大禹治水是每个中国人都熟悉的一个历史传说。

大禹治水的意义不只是战胜水灾,不只是把洪水疏导光就完事了,这个传说包含着一系列的整理疆土的伟业。

到目前为止,我们能追溯到的中国大地上大范围的、一体化的人文地理格局形成的起点,就是以大禹治水这件事为标志的。

大禹治水后,他所行经的地方,被称作“禹迹”。

经过大禹治理的地方,就变得文明,没得到大禹治理的地方依然是野蛮世界,所以“禹迹”就成为文明之邦的代名词。

“茫茫禹迹,画为九州。

”(《左传》)在“禹迹”的范围内又划分为九个州,于是“九州”又成为文明之邦的代名词。

从历史地理的角度看,“九州”比“禹迹”有了更进一步的演进,因为“九州”说出了一套地理分区体系、一个大范围的地理格局。

从洪荒世界到“九州”的演进,是中国古代文明发展的一个侧面,一场重要的宏观地理变革,这场变革是在大禹治水的传说中表述出来的。

关于大禹治水的传说,文献中多有记载。

在王朝历史时期,人们笃信大禹治水、分划九州是事实。

到20世纪初,中国王朝体系崩溃,旧学沦落,新思潮涌现。

在这个背景下,一批历史学家对中国早期的历史传说进行了认真的清理,指出传世文献记录的东西不都是那么可靠,于是纠正了不少对早期历史的误传。

关于大禹治水这件事,传世文献的记载也受到怀疑,而确凿的证据只有东周时期的铜器铭文。

所以大禹治水的传说到底是什么时候出现的,谨慎的人只追溯到春秋战国,不敢讲得再早。

现在,遂公盨的发现及其铭文的释读,将大禹治水传说的确凿证据提前到了西周时期。

大禹治水是历史“传说”,但传说背后的时代特征与传说表述的观念应当是真实的。

在大禹治水、分划九州的传说中,我们最关心的是对大范围疆域得以整治的积极颂扬和对其作一体分区的认知方式。

这些东西都是西周时期地理思想史上的重大成就。

一些青铜器铭文证据显示,到了春秋时期,无论是东方的齐国还是远在西方的秦国,都存在这样的颂扬和认知方式。

我们一般把“统一中国”的功劳归于秦始皇,而说周代是一个分封割据的社会。

但是在许多观念上,特别是在地理观念上,“一统”化或一体化的东西早已在周代大量出现了。

除了“禹迹”这个仍带有原始痕迹的一体性地域概念外,周人还说“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王土”也是一体,是更成熟的一体性地域概念,“九州”则是它的分区。

值得注意的是,在周人眼中,禹是一个有影响的人物,而禹所处的夏朝是一个有成就的历史时代。

不管周人怎样夸张,都绝不会是无端的编造。

我们在探索中国文明起源的问题时,对于周人所传颂的事情,应给予足够的重视。

在这次发现的遂公盨铭文中,还有一项十分重要的地理思想史的内容。

铭文中将大禹治水与“明德”密切联系起来,也就是说,大禹治水已成为“德”的重要例证。

“德”是周人着重宣扬的精神崇拜对象,是一切事物是否具有正统性的标准。

大禹治水与“德”的联结,说明“禹迹”“九州”这些连带性观念,都具有了如“德”一般的崇高地位。

这一思想发展,为后世确立以“九州”为代表的大一统地理观念,奠定了基础。

这是一桩在中国文明发展史中具有深远意义的事情。

思维魔方
“大禹治水”把洪荒世界演进到了文明的九州,在作者肯定与褒扬的语句中,我们看到了作者对大禹精神的崇敬与膜拜,同时懂得了大禹治水在历史、地理和政治上的长远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