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愁》教学设计
《乡愁》教学设计

《乡愁》教学设计《乡愁》教学设计模板(通用7篇)《乡愁》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诗人把乡愁化为“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四个意象。
3、体会作者强烈的思乡爱国之情,激发学生对家乡对祖国的热爱。
【教学重点】朗读课文,理解意象,体会感情。
【难点】理解意象,感悟情感,激发感情。
【教学步骤】一、导入课文回忆王致远的《秋思》由古代的乡愁引入现代诗人的乡愁。
二、播放录音听读感悟,说出作者的情感基调。
(忧郁深沉)三、自由朗读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初步感受作者的浓浓乡愁。
四、品位诗句1、作者在文中以多少幅画表达乡愁?(四幅具体生活画面)让学生理解“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四个意象。
2、学生口述四个画面:⑴幼年求学,母子分离。
(2)成年后,告别妻子,离开家乡。
⑶生离死别,母子不得相见。
compatriots人很少见面,国家也不能同意。
五、情感深化,领悟主旨六、拓展激发学生对祖国对家乡的深情。
舒明浩123教学设计2【设计】文本细读教学法。
【创意说明】对这样一首妇孺皆知的新诗名篇,仅仅只满足于浮光掠影式的浅层赏析,显然是不够甚至是不得要领的。
我们应该运用文本细读的方法,探骊得珠,进一步寻求它大获成功的深层原因,这样不仅可以把对此诗的解读引向深入,还可以由此诗的成功,让学生初步了解现代诗歌艺术上成败的规律性因素。
【教学步骤】第一,整体观感乡愁是一种抽象的情感,但在余光中的《书明号》中,它被转化为具体而可感的东西。
作者是如何实现这种转变的?(作者巧妙地将乡愁这种情感进行了物化,也就是找到了它的对应物。
在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里,乡愁分别寄托在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等对应物上,这样,诗人的乡愁就不至于无所依附。
)第二,细读探究1.细读乡愁的情感内涵:⑴这首清浅明朗的小诗,读来似乎没有任何理解障碍,然而它举重若轻地浓缩了中国式乡愁的全部内涵,你认为中国式乡愁的全部内涵具体指的是什么?⑵读《乡愁》这首诗,我们能感到诗人余光中心灵深处一个执著的主导情感仅仅是乡愁吗?对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认同感。
《乡愁》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共3篇

《乡愁》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共3篇《乡愁》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1《乡愁》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一、教学内容本教学设计以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乡愁》为主题,涉及课文的课堂教学、重点难点的剖析以及知识串讲等内容。
二、教学目标1. 加深学生对故乡的记忆和感情,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和热爱家乡。
2.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让学生对乡村的自然风光和生态环境有更为深入的了解,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3. 帮助学生理解自然环境的变化对人类的影响,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如何保护地球家园。
三、教学方法1. 任务型学习法2. 形象思维法3. 问题导入法4. 讨论互动法四、教学流程1. 教学前调研环节引导学生调查家乡现在的环境状况,掌握自己乡村情况了解之后,可以通过图片、声音、影像等方式展示乡村环境的真实面貌,使学生在情感和认知上形成一个更加准确和局部的认识。
可以对调查结果进行逐项分析,让学生从中发现自己所在的乡村环境的特点和不足之处。
2. 课堂教学讲解环节(1)问题导入型:通过问题嵌入的方式激发学生对乡愁的思考,让学生分享个人脑海中乡愁的形象。
(2)讲解环节:将记叙文《乡愁》的内容讲解给学生听,并根据课文的重点内容进行逐一分析,以达到全面理解的目的。
(3)知识串讲环节:在讲解环节完成后,引导学生进一步分析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等细节,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与感受文章。
可以将景物描写和人物描写加以串讲,从而促使学生对于整篇文章的理解更深入,感受更丰富。
3. 重点难点突破环节(1)结合实物示例进行问题导入,让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文章的主题和中心思想。
(2)通过互动问答的形式,调动孩子的积极性,从而使他们对于文章的理解更加深入。
(3)通过形象思维法的方式,让学生学会将课文中的句子进行图片化处理,这样可以在美化学习过程的同时,增强学生对于文章的印象。
这也有利于学生在理解课文的时候进行应用,从而去发掘和解读文章的深层意义。
《乡愁》教学教案设计

《乡愁》教学教案设计乡愁是对家乡的感情和思念,对故土的眷恋是人类共同而永恒的情感。
远离故乡的游子、漂泊者、流浪汉,移民,谁都会思念自己的故土家乡。
那么乡愁的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乡愁》教学教案设计,给大家作为参考,欢迎阅读!《乡愁》教学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有关诗歌和文学的基本常识。
2、理解、欣赏两首诗歌的优美意境和丰富含义。
3、了解现代诗歌的语言要求:节奏鲜明、音韵和谐。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导语设计1、乡愁是中国诗歌一个历久常新的普遍的主题,这其中不乏千古传诵的名篇,同学们最熟悉的唐代大诗人李白的《静夜思》,就表达了这样一种思乡之情。
齐读《静夜思》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诗人身在羁旅中,夜不成寐,看见床前明月光辉,疑是地上的秋霜,于是抬头看月,由此想到“千里共明月”的诗句,就思念起故乡来。
月色引发了人们深沉的思乡之情,因此成为后世诗歌表现思乡的主要意象。
总结:《静夜思》唐代格律诗(近体诗) 五绝 (形式)思乡 (内容)《乡愁》现代自由诗 (形式)乡愁 (内容)2、文学常识:1)现代诗的基本特征:诗歌的本质是抒情的,要有真诚、挚烈的感情,才能发挥想象力,只有当诗人的胸襟情怀确实能与时代潮流以及广大人民的喜怒哀乐息息相通时,才能得到广大读者的共鸣。
诗歌的形象刻画需要高度的凝练和集中,现代诗尤其重视这一点。
(舒婷《致橡树》:橡树、木棉、凌霄花等意象象征具有不同爱情观的人,表达新时代的爱情观。
)诗歌还讲究语言的音乐性,现代诗虽没有严格的格律规范,但也要求既有自由变化,又有内在的和谐。
2)余光中简介:余光中可以说是一个“以现代文学运动为轴心的扛鼎诗人”。
从现代诗的创作和影响来说,目前中国台湾诗人还很少有人超过他。
并且,他还是中国台湾文坛上影响深远的家、评论家、翻译家。
他是50年代中国台湾掀起的现代诗运动中“蓝星”社团的发起者,他不仅以丰富的作品,还以新古典主义批评理论,推动了中国台湾现代诗最初的发展和后来的分化。
《乡愁》教案(精选12篇)

《乡愁》教案(精选12篇)《乡愁》教案(精选12篇)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
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乡愁》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乡愁》教案篇1一、走近乡愁(循环播放《橄榄树》的曲子)对于背井离乡、漂泊在外的游子来说,“回家”是他们最大的愿望、最美的梦想。
然而,因为种种原因,一些人却有家不能回、有亲不能见,于是,就有了那一首首流传千古、满载思乡之情的诗章。
今天,我们一起欣赏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的《乡愁》。
(大屏幕显示课题)二、倾听乡愁(循环播放《橄榄树》的曲子)1、首先我们一起熟悉本文的作者。
(点击余光中)余光中,当代著名诗人。
祖籍福建,1928年生于南京,1950年赴台。
(大屏幕显示)虽然,诗人的后半生是在台湾度过的。
但他却与大陆有割不断的血脉联系。
由于特殊的政治原因,大陆和台湾长期阻隔,诗人有家难回,思乡之情也愈来愈浓。
《乡愁》就是诗人思乡的代表作。
现在,我们一起倾听《乡愁》。
2、多媒体播放《乡愁》(在听的过程中,仔细体会诗中蕴含的感情)3、深情的诵读,让我们感受到浓浓的乡愁。
朗读是语文的基本功之一,读诗,更要注意把握节奏和重音。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这首诗的节奏和重音。
斜线表示停顿、着重号表示重音。
我先为大家诵读一遍。
乡愁余光中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学生齐读后提示字的读音。
(点击下一页)注意:“这”和“那”都是多音字。
在这首诗中,我认为,读“zhèi”“nèi”在语气上更舒缓,更易读出诗的内在感情。
(拼音“zhèi”“nèi”换颜色)4、我们再次倾听《乡愁》,同学们可以小声跟读。
《乡愁》教案设计

《乡愁》教案设计乡愁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理解乡愁这一主题,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和文学欣赏能力;2. 学会运用多种艺术形式表达乡愁的情感,如音乐、绘画、写作;3. 发展学生的合作与创造力,并提高他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导入:教师可以播放一段描绘农村风光或乡村生活的音乐,引导学生进入乡愁这一情感主题。
2. 学习文学作品《乡愁》:教师提供一篇关于乡愁的短文,并引导学生阅读、分析和解读其中的情感表达。
学生可以通过讨论和思考,深入理解乡愁的含义,并表达自己对乡愁的感受。
3. 艺术表达:学生分组进行艺术活动,可以选择音乐、绘画、写作等形式,表达自己对乡愁的理解和感受。
每个小组可以展示他们的作品,并分享他们的创作思路和感受。
4. 合作与创造:学生再次分组,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创作一段关于乡愁的小戏剧或短片。
学生可以自由发挥创造力,展示他们对乡愁的理解和表达方式。
每个小组可以在课堂上进行演出或播放短片。
5. 思考与反思:学生进行课后反思和讨论,分享他们对这次活动的感受和思考。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乡愁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并引导他们从不同角度去思考乡愁这一主题。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 播放一首富有乡村风格的音乐,如《乡村小路》。
- 引导学生讨论音乐中传达了哪些乡愁的情感。
2. 学习文学作品《乡愁》(15分钟):- 分发《乡愁》短文,要求学生默读。
- 教师带领学生分析并解读短文中的乡愁情感表达,可以引导学生回答以下问题:- 作者如何通过语言和描写表达出乡愁的情感?- 文中描写的景物和细节如何帮助读者理解乡愁的含义?- 你自己对乡愁的感受是什么?3. 艺术表达(30分钟):- 学生自由选择艺术形式,如音乐、绘画、写作等,表达对乡愁的理解和感受。
- 学生分组进行创作,可以讨论并相互借鉴。
- 每个小组选择一位代表展示作品,并向全班分享他们的创作思路和感受。
4. 合作与创造(40分钟):- 学生再次分组,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创作一段关于乡愁的小戏剧或短片。
《乡愁》的教学设计(精选5篇)

《乡愁》的教学设计(精选5篇)《乡愁》的教学设计(精选5篇)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准备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设计并实现学习目标的过程,它遵循学习效果最优的原则吗,是课件开发质量高低的关键所在。
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乡愁》的教学设计(精选5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乡愁》的教学设计1【教材分析】《乡愁》是语文版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是著名诗人余光中的代表力作。
《乡愁》以独特的想象,严谨的结构,完美的形式抒发了浓厚强烈的思乡情怀。
【教学设想】课前引导学生借助课外阅读材料了解作者及作品,帮助学生理解诗歌主题。
教学时,让学生根据已经掌握的知识,由浅入深,重阅读,善启发,巧设高度,激发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学习的热情;帮助学生初步学习鉴赏诗歌的方法;创设情境,通过多媒体手段,唤醒学生的爱国意识,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操。
在形式上主要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教学目标】1、通过诵读品悟,让学生体会诗人浓浓的思乡之情。
2、培养学生有感情诵读诗歌的能力。
3、通过情感熏陶,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之情。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生活体验去感受诗人的感情。
教学难点:对诗中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四个特殊意象的体会把握。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们有过离开家乡、离开亲人的经历吗?当时的感觉是如何的?能和大家谈谈吗?(请两个寄宿生结合自己的经历发言,教师适当启发)对于思乡之情,离别之痛,早在古代就有不少诗作表达这种愁思了。
你们能举出一些抒写“乡愁”的古诗句吗?(请两个学生举例)老师也收集了几句,同学们一起读一读。
1、马致远的曲《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2、贺知章的《回乡偶书》:“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3、李白的《静夜思》:“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古人通过这些诗句表达各自浓郁的思乡之情。
《乡愁》教案(共五篇)

《乡愁》教案(共五篇)第一篇:《乡愁》教案《乡愁》教案教材分析《乡愁》是初三下册第一课《诗两首》中的其中一首诗。
本诗抒写思乡愁绪,体现了余光中思想中最执著的主导情感——中国意识。
在诗中随着乡愁在每个阶段的对应物的改变,“乡愁”的情绪越来越浓,最终由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到带有普遍意义的家国之思。
这首诗回环往复,一唱三叹,具有古典诗词的格律美和音韵美。
《乡愁》以独创的意象、精巧的构思和近趋完美的形式抒发了浓郁的乡关之思、怀亲之情、盼望祖国早日统一的美好愿望,具有强烈的现实感和鲜明的时代感,具有以往的乡愁所不可比拟的广度和深度。
学习目标1、有感情的诵读诗歌,体味诗歌的意境和深刻的意蕴。
2、分析本诗独创的意象和精巧的构思。
3、体会诗人在不同时期、不同环境下的思乡爱国之情。
重点:反复诵读,体会诗人对祖国真挚的热爱之情。
难点:体会独创的意象和精巧的构思对表达乡愁的作用。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程序一、走近乡愁师:同学们,我们学校实行的是住宿制。
大家来自五湖四海,来校少则半年,多则几年。
在住校的日子里,你们会想家吗?(略)想家的感觉是什么样的?(略)故乡,是每个离家在外的人都魂牵梦绕的地方,它是人生的起点也是人生的终点。
当我们离开故乡,带着美丽的憧憬去追寻自己的梦想时、带着寂寂的惆怅离家外出求学时、带着深沉的苍凉去为生活奔波时,家乡总是游子心中最温柔、最温馨、最温暖的怀抱。
我们想家时还可以常回家看看,可是那些远离祖国、漂泊异乡的海外游子,特别是海峡对岸的台湾同胞,长期不能和亲人团聚,那该是一种怎样的痛!每个日落的黄昏、每个月圆的夜晚、每阵西风里断雁的叫声,都会勾起游子对故乡深深的眷恋。
于是,就有了那一首首流传千古、满载思乡之情的诗章。
那么大家读过哪些描写乡愁的诗句呢?元·马致远《天净沙·秋思》“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南唐·李煜《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南宋·李清照《武陵春》“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余光中《乡愁》教学设计

余光中《乡愁》教学设计(总8页) -本页仅作为预览文档封面,使用时请删除本页-余光中《乡愁》教学设计余光中《乡愁》教学设计(通用3篇)余光中《乡愁》教学设计1【设计】文本细读教学法。
【创意说明】对这样一首妇孺皆知的新诗名篇,仅仅只满足于浮光掠影式的浅层赏析,显然是不够甚至是不得要领的。
我们应该运用文本细读的方法,探骊得珠,进一步寻求它大获成功的深层原因,这样不仅可以把对此诗的解读引向深入,还可以由此诗的成功,让学生初步了解现代诗歌艺术上成败的规律性因素。
【教学步骤】一、整体感知乡愁本是一种抽象的情感,但是在余光中的《乡愁》里,它转化成了具体可感的东西,作者是如何实现这一转化的?(作者巧妙地将乡愁这种情感进行了物化,也就是找到了它的对应物。
在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里,乡愁分别寄托在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等对应物上,这样,诗人的乡愁就不至于无所依附。
)二、细读探究1、细读乡愁的情感内涵:⑴这首清浅明朗的小诗,读来似乎没有任何理解障碍,然而它举重若轻地浓缩了中国式乡愁的全部内涵,你认为中国式乡愁的全部内涵具体指的是什么?亲情乡愁爱情祖国情⑵读《乡愁》这首诗,我们能感到诗人余光中心灵深处一个执着的主导情感仅仅是乡愁吗?对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认同感。
2、细读乡愁的形式讲究:⑴乡愁四节诗在形式上有什么共同的特点这样些有什么目的(节与节之间完全均衡对称,每一节均为四行,第一行三字,第二行十字,第三行四字,第四行五字,各节对应,位置上的诗行字数相等)(乡愁在保持节与节之间的均齐对称时,注意到每节内部诗句的长短参差变化,从而透出自由错落的活泼感:整齐而不僵化,自由而不芜杂。
)⑵乡愁的结构具有怎样的特点这样写有什么用意(结构的复沓升华了这首诗的思想意义,使这首清浅明朗的小诗显得既深情绵邈,而又庄严正大。
)三、规律把握1、你认为我们可以从哪些角度去解读一首诗歌并作出自己的评价?2、拓展阅读《乡愁四韵》。
余光中《乡愁》教学设计2教学目的: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进而对诗歌作出正确的评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乡愁》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读准节奏和重音,领会诗歌的韵律美、结构美;
2.分析意象、品味语言鉴赏诗歌,领会内涵美和意境美;
3.通过反复诵读,体会作者逐步升华的感情,激发学生思乡爱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
1.学习现代诗歌的基本朗读技巧,学会划分节奏(节拍、重音),领会诗歌的
韵律美;
2.分析意象、品味语言鉴赏诗歌,领会内涵美和意境美。
教学难点:
分析意象、品味语言鉴赏诗歌,领会内涵美和意境美。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设疑导入
梁实秋这样评价一位台湾当代文人:“右手写诗,左手写散文,成就之高一时无两”。
他是位以大陆为母亲,以台湾为妻子,以香港为情人,以欧洲为外遇的“艺术上的多妻主义者”。
他说:“我以身为中国人自豪,更以能使用中文为幸。
”“烧我成灰,我的汉魂唐魄仍然萦绕着那片厚土!”
他是谁呢?(余光中)。
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一下余光中的诗《乡愁》,解读这位诗人的生命密码。
二、识作家
(1)问:大家对余光中了解多少呢?
(检查预习并出示幻灯片:余光中)
方法:引导学生从主要经历、成就、作品、写作背景等方面回答,教师适当补充,为后文分析诗歌内容作铺垫。
(2)在一个清冷的深秋之夜,一位双鬓斑白,面容憔悴的男子,站在祖国最南端那个美丽的岛屿上,遥望着一水之隔的大陆,面对浅浅的海峡,面对海峡对面的大好河山,面对故乡那已成为梦境的童年、青年、中年时代深情地吟诵道:播放《乡愁》录音。
(情感铺垫)
三、品作品
读——韵律美
1、你觉得朗读这首诗应紧紧扣住哪个字?
2、怎样读才能表达诗人的这种愁绪呢?(忧郁的、惆怅的、深沉的感情基调。
稍慢、舒缓的语速以及读准节奏、重音)
3、老师配乐范读,请同学根据老师的朗读在书上做标记。
(1)学生自由模仿刚才的配乐范读。
(2)请学生朗读(配乐:二泉映月)。
析——结构美
问:(1)全诗共四节,是按什么顺序组织安排的?从诗中哪些词语可以看出?
(用“”标出)
(2)诗歌各小节的顺序可以调换吗?为什么?
析——内涵美
(1)每个时间段诗人因为什么而愁?(在书上相应位置做批注)
(2)诗人把抽象、不可捉摸的思乡之情分别寄托在哪几个具体事物中?(用“△△”标出)分别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这种写法叫什么?
(3)诗中“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这些形容词是否削弱了浓厚乡愁的表达?
(屏幕投影)链接:余光中说,这首诗是“蛮写实的”:小时候上寄宿学校,要与妈妈通信;婚后赴美读书,坐轮船返台;后来母亲去世,永失母爱。
诗的前三句思念的都是女性,到最后一句我想到了大陆这个“大母亲”,于是意境和思路便豁然开朗,就有了“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一句。
——余光中赏——意境美
1、透过文字,你认为诗歌描绘了哪几幅画面呢?
2、任意选择一幅画面展开想象,把你想象到的画面描述出来。
3、同学们带上自己的想象再次品味作者的乡愁。
(屏幕投影)链接:1.“我的《乡愁》一诗里,邮票与船票的另一端,袅袅牵动我年轻心灵的正是永恒的常州母亲、常州新娘。
“
2.“当我死时,葬我在长江与黄河之间,白发盖着黑土,在最美最母亲的国土。
”“烧我成灰,我的汉魂唐魄仍然萦绕着那片厚土。
那无穷无尽的故国,四海漂泊的龙族叫她做大陆,壮士登高叫她做九州,英雄落难叫她做江湖。
”
3.“随着日子的流失愈多,我的怀乡之情便日重,在离开大陆整整20年的时候,我在台北的旧居内一挥而就,仅用了20分钟便写出了《乡愁》。
”——---余光中
(帮助学生真正理解作者的乡愁)。
四、练技能
1. 选取不同的意象,仿写诗句:
乡愁是……
幸福是……
欢乐是……
痛苦是……
爱是……
2.课后搜集其他乡愁诗,选取你最喜欢的一首进行朗读、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