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公开课一等奖乡愁》教学设计
《乡愁》优秀教学设计模板(通用5篇)

《乡愁》优秀教学设计模板(通用5篇)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设计并实现学习目标的过程,它遵循学习效果最优的原则吗,是课件开发质量高低的关键所在。
那么大家知道规范的教学设计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乡愁》优秀教学设计模板(通用5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乡愁》优秀教学设计1课标要求1、了解本诗以时间的变化组诗。
2、了解本诗情感的层层加深。
3、了解本诗托物寄情的手法。
4、了解本诗反语正出的效果。
5、了解本诗寓变化于统一的结构美。
学法点悟1、在诵读中体会意境和感情。
2、与同题材的古诗和现代诗比较阅读。
3、结合写作背景,深入理解。
整体感知本诗以一组具体可感的“物”,表现了一种抽象的情。
以自己人生的四个阶段为序,回环往复地咏唱,将乡愁由对亲人的思念逐渐上升为家国之思。
疑难解析质疑:这首诗构思的巧妙主要体现在哪里?解惑:四节诗为人生的四个阶段各自找到了表达乡愁的对应物,而且以时空的隔离与变化来层层推进诗情的抒发。
质疑:为什么说四个小节表达的感情是层层加深的?解惑:小时侯,思念母亲,可以写信;长大后,惦念爱人,坐船回家;乡愁都有所寄托与排遣。
到后来,母子死别,时空的隔阻再也无法沟通,诗到了这里,感情加重。
现在,海峡将我与祖国故乡隔开了,乡愁得到了升华,感情更加厚重。
质疑:作者把乡愁说成是“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起到了怎样的表达效果?解惑:这样写,把抽象的感情——乡愁,变成了具体可感的东西——“邮票”、“船票”。
托物寄情的写法,增加了形象性,便于使读者展开种种联想,也便于作者创造丰富的意境,表达感情,感染读者。
增加了诗的艺术感染力。
语言揣摩1、“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这四个形容词看似轻描淡写,实则正语反出,把乡愁浓缩与面积小程度轻的对象上,更加反衬出思乡之情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的浓烈。
2、“在这头”“在那(里)头”反复出现的表达效果。
全国公开课一等奖《乡愁》教学设计乡愁教学设计一等奖

全国公开课一等奖《乡愁》教学设计乡愁教学设计一等奖篇一教学目标:简要了解作者及作品,有感情朗读课文并基本成诵,理解诗的内容,品味诗的脉络和意象,感悟诗的主题,欣赏诗歌的特点,感受诗人的思乡、爱国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1 、诵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主题,感受诗人爱乡爱国的感情。
2 、理解诗的脉络和意象,欣赏本诗的特点。
教学过程:一、导入课文:乡愁,是深切思念家乡的心情。
可以说是中国诗歌当中一个历久常新的主题,提起它,我们的脑里会涌现许多有关乡愁的诗句。
如: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王维)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崔颢)每个日落的黄昏,每个月圆的夜晚,每阵歌楼的雨点,每阵西风里断雁的叫声,都会牵动游子的离愁别绪,都会勾起对故乡的眷恋。
诗人们都会把难以排遣的思乡之愁诉诸于笔端。
于是我们便能欣赏到那一首首凄婉哀伤的诗歌,感受着诗人那绵绵的思念,那柔美的哀伤。
下面我们来看台湾当代诗人余光中的思乡之作。
二、作者及作品介绍1 、作者简介余光中,祖籍福建永春,当代台湾著名诗人、散文家、学者。
1928 年生于江苏南京, 1947 年入金陵大学外语系(后转入厦门大学),1949 年随父母迁香港,次年赴台,就读于台湾大学外文系。
现任台湾中山大学文学院院长。
余光中是个复杂而多变的诗人,他的作品风格极不统一,一般来说,他的诗风是因题材而异的。
表达意志和理想的诗,一般都显得壮阔铿锵,而描写乡愁和爱情的作品,一般都显得细腻而柔绵。
著有诗集《舟子的悲歌》《白玉苦瓜》等十余种。
2 、写作背景1937 年抗日战争爆发后, 10 岁的余光中随父母辗转于上海、重庆等地。
22 岁那年,余光中随家人来到台湾,并考取了台湾大学外文系。
虽然专业是外文,余光中却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浓厚的兴趣。
04《乡愁》(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九年级语文上册(统编版)

04《乡愁》(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九年级语文上册(统编版)第4课乡愁1.朗读诗歌,把握本诗的感情基调。
2.把握诗中的意象,体会诗人的家国情怀。
3.感受本诗回环往复的结构特点。
1.通过反复朗读,把握本诗的感情基调。
2.把握诗中的意象,体会本诗的思想感情。
3.感受本诗回环往复的结构特点并理解其作用。
1.把握诗中的意象,体会诗人深沉的家国情怀。
2.感受本诗回环往复的结构特点。
新课导入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___——[唐]崔颢《黄鹤楼》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___ ——[唐]李白《春夜洛城闻笛》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___——[宋]王安石《泊船瓜洲》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___——[唐]贺知章《回乡偶书》现代的诗人是怎样描写“乡愁”的呢?新知探究一、知人论世1.走近作者。
【活动内容】教师出示课件中“作者简介”的内容。
2.写作背景。
【活动内容】教师出示课件中“写作背景”的内容。
教师可以简单补充。
【设计意图】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有助于学生更好地体会作者在作品中想要表达的感情。
二、正音释义【活动内容】检查预习。
教师先出示课件中的易错生字词和需要掌握的词语的意思,再让学生指出其他理解困难的字词,加以点拨。
一枚()邮票()窄窄()坟墓()海峡()邮票:____海峡:____【设计意图】通过认识生字和解释词语的意思,读通课文,锻炼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整体感知【活动内容】1.听诗歌范读,注意重音、停连、节奏等。
2.自由朗诵,同桌之间交流:这首诗应用一种什么语调、语速来读?3.从标题来看,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4.从内容来看,这首诗还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把握这首诗的感情基调。
【活动内容】5.以时间为线索,梳理本诗每一节的主要内容。
【设计意图】整体感知诗歌内容。
四、文本研读【活动内容】梳理本诗中运用的意象,同桌之间交流:诗人运用了哪些意象来表现乡愁?每一种意象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设计意图】理解本诗中运用的意象,体会诗人的感情。
《乡愁》优秀教学案(通用10篇)

《乡愁》优秀教学案《乡愁》优秀教学案(通用10篇)作为一名老师,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
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乡愁》优秀教学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乡愁》优秀教学案篇1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进一步掌握现代诗的阅读方法与技巧,提高阅读水平。
学习借物抒情的写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诵读,体会作者深沉的思乡之情和爱国情怀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提高学生维护祖国统一的思想意识。
教学重点:1、朗读,把握节奏,重音,体会诗歌的意境与情感。
2、探讨诗歌的主题。
3、品味诗歌的感情,学习抒发抽象情感的方法。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进入情景,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
深层理解文本,理解本诗的形象化手法所表现的具体含义。
教具安排:ppt教学课件教学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课前播放思乡歌曲,创设情境:导言:同学们,每到周五,你们最想做的事情是什么?如果将来你远离故乡,远离亲人,在遥远的异地工作生活,最容易产生一种什么感情?(思乡之情)“游子思乡”是中国诗歌一个永恒的话题,自古以来有多少文人骚客抒发过这种美好的情愫。
那么,请同学们回顾你曾经学过或读过的作品,说出有关描写乡愁的诗,词,曲。
是啊!游子思乡,故土难忘。
抹不去的相思,挥不走的乡愁,牵动着多少游子的心!风流少帅张学良,困居台湾几十年,有多少离愁别恨,客死他乡,团聚梦难圆?多少年来,由于历史的原因,台湾人民与大陆两地相隔,饱受相思之苦,因而对乡愁有着其他任何时代不可比拟的深刻的理解。
其乡愁诗也是异彩分呈。
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的《乡愁》。
二、分析本诗的写作特点。
1、比喻新奇,把这种难以言尽的抽象的乡愁寄托在四个具体形象上。
(借物抒情)2、结构整齐,且成功运用反复手法(乡愁是在这头在那头)和叠音词(小小的,窄窄的),使诗歌富有音乐美,好读易背。
《乡愁》说课稿一等奖3篇

《乡愁》说课稿1【教学目标】1.通过抄写诗作,感知诗行、诗节等作品外观特征;2.通过诵读诗作,体验这首诗回环往复的声韵特色;3.通过替换喻体,探究本诗运用的表达手法和效果。
【课前准备】复印余光中《乡愁》手迹及40岁左右青年照(本诗写于作者43岁时),制作PPT。
(手迹和照片见百花文艺出版社《余光中集》第一卷、第五卷书前照片页)印发本课学习单。
【教学过程】一、导入诗歌PPT投影余光中《乡愁》手稿,导入新课,简介余光中及其创作手稿。
让学生照着手稿把诗歌抄写在笔记本上。
抄好后,要求轻声读一读,用笔勾画出最能打动自己的诗句。
二、读诗之外观观察学生是“横抄”还是“竖抄”,借此点出现代诗歌“诗行”和“诗节”的概念,明确诗行和诗节是现代诗歌重要的表达手段。
明确:这首诗一共4小节,共16行。
外观布局排列整齐,一行行、一节节排列下来,给人爽朗之感。
三、读诗之声韵齐读诗歌,边读边感受,说说这首诗在声韵上有什么特点。
(学生一般回答是押韵。
辨析何为押韵——韵母相同的字。
)明确:此诗并不押韵。
追问:此诗并不像常见诗歌那样采用押韵的方式,但为什么读起来会有如押韵一样的、和谐顺畅的声韵效果?(教师带领学生勾画诗歌每小节相同的句式以及重复的诗句,圈出表明时间的词: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啊—而现在。
)明确:这首诗音律上的特点是回环往复。
正因如此,读起来有一种回环上升、层层推进、和谐悦耳、一唱三叹的音韵美感。
学生再读。
(教师用领“读”的方式,加以辨析,由形到声,声入心通,带领学生不断深入作品。
)四、读诗之手法(一)请学生分享初读时勾画出的打动自己的诗句。
学生勾画圈点集中在每一节第二句,还有“这头、那头”“外头、里头”等处。
(二)重点品读四个比喻句PPT展示四个比喻句(略)1.展开想象,说说对这四句诗的理解,并体会其中蕴含的感情。
明确:四个比喻句分别表达了对母亲的想念、对新娘的思慕、对亲人的思念、对故乡祖国的深沉的爱意。
2.四个比喻前后顺序上的安排有什么讲究。
《乡愁》说课稿一等奖3篇

《乡愁》说课稿9学习目标:1、体会诗中巧妙的比喻在表达主题上的作用。
2、理解余光中《乡愁》诗的结构美和音乐美。
3、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教学重难点: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教学过程:一、出示学习目标二、走近作者三、学习过程(一)第一次先学后教,整体感知,扫除生字障碍。
(出示自学指导)自学指导:下面请4个同学轮流朗读这首诗,一个同学读一节,比一比谁的声音最响亮,吐词最清晰。
其余同学认真听,发现有错,立即举手帮助纠正。
(二)第二次先学后教,听示范朗读,背诵课文。
(出示自学指导)自学指导:请同学们听录音,注意体会朗读的语气和诗歌的感情,听完后模仿朗读。
1、学生听读,有感情朗读。
2、抽生读,有感情齐读课文。
自学指导:同学们试背诵课文,6分钟后看男生女生谁背得最好。
(提示:自己先一节一节反复背诵,再和同学相互抽背,并在背得不熟悉的'地方做上记号。
)(三)第三次先学后教,理解内容,体会情感。
(出示自学指导)自学指导: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在书上圈点勾画,8分钟后看男生女生谁能准确回答问题。
课文原文乡愁余光中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乡愁》说课稿10一、教学目的:1.理解、感受这首诗的优美意境和深刻含义。
2.理解这首诗的艺术特点。
二、教学重点、难点:理解、感受这首诗的优美意境和深刻含义。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播放马思聪《思乡曲》(二)出示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三)余光中简介(四)教师范读全诗,注意节奏和重音(五)学生齐读全诗(六)分析全诗(思想内容)小时候——邮票——母子分离—对母亲的思念长大后——船票——夫妻分离—对妻子的依恋后来——坟墓——母子死别—对母亲的追念现在——海峡——游子与大陆分离—对故土的`眷恋母子深情绵长夫妻恩爱厚重绮丽迷人生死悲痛巨大最感人思乡哀愁绵绵无尽最惊人由个人思乡之情到普遍的家国之情的升华(七)分析全诗(艺术特色)1.意象新颖、单纯、明朗、集中、强烈2.正语反出3.形式美(1)结构变化中有统一的美,活泼,流动,生机蓬勃。
4《乡愁》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4《乡愁》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乡愁》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学习现代诗的朗诵基本技巧,学会节奏、重音,有感情的朗诵。
2、通过品味语言来鉴赏诗歌;联想想象,走入诗人创设的优美意境;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进而对诗歌作出正确评价。
3、体味作者所表达的乡愁,同化爱家爱乡爱国意识。
教学重点:1、理解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通过品味语言来鉴赏诗歌;教学难点:对诗中四种意象的体会和把握。
教学方法:1、采用多媒体教学,让学生在柔美的音乐与画面的配合下深刻领悟诗意与诗情。
2、加强诵读教学,让学生在反复的诵读中体会作者强烈的思乡情绪和爱国情感。
3、开展小组讨论,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与讨论,理解诗歌中丰富的意象。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播放音乐《思乡曲》根据本班学生的特点(大部分是内宿生)给学生谈谈想家的感觉,并朗诵小诗《想家的心情》:“想家的心情,是母亲倚栏凝望的眼睛;想家的心情,是游子凭窗凝眸的憧憬;想家的心情,谁都感受得到,谁也说不清。
"二、资料链接作者简介:余光中,台湾当代著名诗人、散文家和诗歌评论家。
1928年出生于南京,1950年去台湾。
由于特殊的政治原因,大陆和台湾长期阻隔,而诗人又经常流浪于海外,游子思乡之情,是他的诗歌作品中的重要内容。
从现代诗的创作和影响来说,目前台湾诗人还很少有人超过他。
三、诵读诗歌,整体感知学生试读,体会感情。
注意:朗读中应紧扣哪个词语来表现呢?1、小组交流划分节奏,标记重音。
2、把握好作者的感情变化,才能读出诗的韵味来。
第一节回忆平淡(小时候,诗人求学在外,思念母亲,这种对儿时的回忆,读时可以稍微平淡一点。
)第二节遗憾甜蜜(长大后,诗人新婚别离,对娇妻的思念,虽然遗憾却带有丝丝的甜蜜。
)第三节失落痛苦(后来呀,一座坟茔、两世相隔,母子永远不能相见了,真是子欲养而亲不待呀!对母亲的这种悼念,是失落中带有难以名状的痛苦。
)第四节惆怅无奈(而现在,台湾与大陆长期阻隔,作者归心似箭,却又无能为力,只能望峡兴叹!所以是惆怅中有着些许的无奈!)3、学生自由诵读,再次体会感情。
全国公开课一等奖乡愁教学设计

四、优美解读,读出诗境
一、通过朗诵,你感觉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感?(思乡、对祖国的思念)
二、在作者眼里乡愁都是什么?(生说师板书:邮票、船票、坟墓、海峡)
3、诗人借助的这四个意象所表现的乡愁一样吗?(不一样。四个诗节别离表现的是母子之情、夫妻之爱、丧母之哀、恋国之思。前三个诗节写的是家愁,最后一个诗节写的是国愁。)
二、乡愁是串串驼铃,声声叩响游子的心扉;乡愁是一杯月色,斟满的是绵绵的思念;乡愁是颗颗露珠,折射远程跋涉的身影;乡愁是悠悠涟漪,让岁月在心湖荡漾……
九、联想一想象——感受诗歌的画面美
一、一道天然的海湾,隔间了海峡彼岸同胞还乡的脚步,却锁不住他们浓浓的乡思和望乡的歌声。兴许是一朵浮云,兴许是一段乐曲,兴许是一幅画面,都能串成优美的诗情。诗中有画,这是多数抒情诗所共有的一个特点。
三、细腻品读,读出诗意
一、诗歌的语言无时不在敲打着咱们的心灵,就让咱们进一步走进诗歌,感知诗意。
二、请同窗们按照老师的提示,用简炼的语言别离归纳四个末节的内容。(多媒体展示)母子
夫妻母子家国
3、生答师归纳板书:母子之别夫妻之别母子之别家国之别
4、一、3末节的母子之别是不是重复了?(1末节是生离,3末节是死别,死别更令人痛彻心扉。)
★乡愁是父亲宽广而厚实的脊背,是慈母"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的无尽牵挂。
★乡愁是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的悠悠思绪;是苏轼"希翼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夸姣祝愿;是李白"举头望明月,垂头思故乡"的千古绝唱。
★乡愁是一枚青苹果,它在幼小时,有一种酸涩的滋味,它一旦成熟,就有一种叶落归根的冲动。★乡愁是一部戏,是一部别开生面的戏;乡愁是一本书,是一本包蕴丰硕、耐人寻味的书。★乡愁是什么?燕子的呢喃?月亮的哭泣?仍是重复的记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乡愁》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 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2..感知诗歌内涵,能够结合诗中的意象构设画面。
3、品味诗歌凝练含蓄的语言,体会诗中蕴涵的浓烈的思乡情怀。
一、创设情境导入,感受诗歌的音乐(伴着《思乡曲》音乐,师充满深情地走上讲台1、1972年,台湾的一个深夜。
一轮明月高高地挂在天空,如水的月光穿过窗棂,洒进房间。
诗人余光中倚窗而立,时而低头沉思,时而抬头眺望。
突然他拿出一瓶酒,斟满酒杯。
酒入愁肠,双眼蒙眬,思乡之情如潮水般涌上心头,他再也抑制不住内心的激情,快步走进书房,打开台灯,摊开稿纸,一首小诗从他的笔尖流淌出来(师播放《乡愁》的朗读:"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生听)2、大家听得很投入,好,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余光中先生那浓情似雾的《乡愁》世界,一起来倾听诗人内心的呼唤吧!(教师板书课题:乡愁)3、这节课的学习目标是:(屏幕显示:深情地朗读细腻地感受诗意地仿写)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1、下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这首诗,初步感知诗歌所蕴含的深情。
(学生朗读)2、一生读、齐读3、谁来说说你读这首诗的心理感受?(悲伤,凄凉,是隐藏在思想深处的一种说不出的痛;无奈,惆怅,对家乡深深的思念;受到一缕缕乡愁绵绵不绝地袭来,仿佛听到一位海外游子深情的呼唤。
)4、同学们都读出了自己的感受,那么,你认为这首诗应该用一种什么语调、语速来读呢?(语调深沉,语速舒缓,感情层层递进。
)5、下面,就让我们带着这种感受一起朗读,注意把诗歌的语言变成自己的心声。
(学生齐读)三、细腻品读,读出诗意1、诗歌的语言无时不在敲打着我们的心灵,就让我们进一步走进诗歌,感知诗意。
2、请同学们根据老师的提示,用简洁的语言分别概括四个小节的内容。
(多媒体展示)母子夫妻母子家国3、生答师归纳板书:母子之别夫妻之别母子之别家国之别4、1、3小节的母子之别是不是重复了?(1小节是生离,3小节是死别,死别更令人痛彻心扉。
)5、来,捧起课本,读1、3小节,读出递进感来,读出作者内心感情的变化。
(生齐读)6、这位母亲,生他养他的母亲,更是战乱时代带他逃亡的母亲,从上海到香港,从香港到越南,到昆明,到重庆,但是从没有放弃教育儿子,而就是这样一个母亲,他如今却已经是阴阳两隔,我们再来感受一下,这种揪心的感觉……一男生读(很不错的感觉)女生再读,“——后来啊,……母亲在里头……”这一小节。
四、优美解读,读出诗境1、通过朗读,你觉得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思乡、对祖国的思念)2、在作者眼里乡愁都是什么?(生说师板书:邮票、船票、坟墓、海峡)3、诗人借助的这四个意象所表现的乡愁一样吗?(不一样。
四个诗节分别表现的是母子之情、夫妻之爱、丧母之哀、恋国之思。
前三个诗节写的是家愁,最后一个诗节写的是国愁。
)板书:邮票--母子情船票--夫妻情坟墓--生死别海峡--家国恋再次朗读这首诗,读出意境和感情(生齐读)5、大家发现没有,这首诗中“头”字重复了很多次,有“这头”、“那头”、“外头”、“里头”。
你觉得还可以用其他的词语吗?(我们一般用的是“这边”、“那边”、“外边”、“里边”)6、那我们把全诗的“头”都换成“边”再来朗读一下全诗,体会一下感觉有什么不一样。
(生齐读)(“这头那头”给人的感觉是在两段距离的尽头,很遥远。
“这边那边”似乎隔得很近,没有那么遥远。
)7、说得不错。
再来读一、二两个小节,除了距离的远,体会一下还有什么不同?(生换读一二小节)(“这头那头”语音上给人的感觉要厚重一些,而“这边那边”发音却是轻飘飘的,厚度不够。
)8、说得妙极了!来,再比较着读最后一小节,读出距离的遥远和情感的沉痛。
(齐读)五、丰富连读,读出诗情1、乡愁是余光中不变的情结。
他为什么对大陆有着如此深厚的感情呢?这就需要我们对他的身世做一番了解。
(请看大屏幕:余光中,1928年生于南京,祖籍福建,1949年去台湾,当时仅21岁,再还乡时已经64岁。
余光中从60年代起就创作了不少乡愁诗,是台湾着名的乡愁诗人。
70年代初创作了《乡愁》,他说:"我20分钟写出的是20年的思乡之情。
")2、齐读全诗,体会诗人蕴藏了20年的思乡之情。
(生齐读)六、寻美之旅,竞聘"审美家"1、读得好美啊!现在我们来竞聘"审美家"。
请用这样的句式说话:"我觉得写得好,好在 " (小组深入地讨论,待会儿我们来交流)比如说,我觉得"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几个意象选得好,好在它们都代表着分离,如油画的着色逐渐加深,层层推进了诗情的抒发。
★我认为"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这几个表示时间的词用得好,好在准确地表示了人的成长历程。
★这几个词还准确表达了情感的变化。
感情随时间推移而越来越浓,逐渐升华。
★"这头"、"那头"、"外头"、"里头"这几个方位词用得好,好在空间变化。
★我认为"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这几个词用得好,好在准确形容事物的形状,以小而轻的形象承载了浓浓的乡情。
教师引导:邮票小小,乡愁“大大”学生回答:船票窄窄,乡愁“宽宽”坟墓矮矮,乡愁“高高”海峡浅浅,乡愁“深深”★美在结构,寓变化于统一。
节与节之间整齐均衡,每节内部长短句错落有致,显现出层叠式的建筑美。
★美在韵律。
重章叠词的运用,造成一种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的旋律,为全诗营造了一种低回惆怅的基调。
★美在对称。
"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四个意象对应了四幅画面:母子别、夫妻别、生死别、故国别。
★美在俭约、凝炼。
作者精心选择了四个意象,凝聚了一份浓得化不开的乡情。
七、寻美之旅,竞聘"摄影家"1、诗可以读,可以唱,可以画,还可以演。
我们来竞聘"摄影家"。
你愿成为一位导演吗?如果让你把这首诗拍成"MTV",你选哪一节?想一想,该拍什么画面?配什么音乐?演读,说想象的话(学生分组讨论)★我选第2节。
我的镜头里出现这样的画面:一个秋天的早晨,一位风尘仆仆的年轻人,手拿一张窄窄的船票,步履匆匆地挤到轮船上。
晚上,躺在船舱里,他甜蜜地回忆着与妻子共同劳动,一起高兴地端望着自己的孩子的情景。
我配二胡曲《江河水》。
★我也选第2节。
慢镜头推出:"我"与妻子跑着,跑着……终于,手握在了一起!★我选第1节。
我采用倒叙手法拍摄,时间是春天。
★第3节。
"我"回到阔别多年的故乡,跪倒在母亲的坟前,……我配贝多芬的《安魂曲》。
★第4节。
我把时间定为除夕,"我"的一家人贴"福"字,过大年!★我这样拍: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站在白沙滩,指着大陆方向,对孙子说:"这,--才是咱们的家!"我选配《彩云追月》这支曲子。
2、大家的想象力都很丰富!古诗词中写乡愁的诗句很多,谁能背出几句?(几生背诵)3、又如现代席慕容的诗《乡愁》(多媒体展示),品析八、联想想象,体会乡情1、读一首诗,不但要去品味、去体验、去想象,还要去再创造。
让我们放飞想象,就"乡愁是……"这个话题书写自己离家时的真切感受。
比如说:乡愁是故乡牛背上的短笛,吹响的是绿色的乡音。
★乡愁是一轮明月,镜子似的明月,照着家乡,也照着我。
★乡愁是父亲宽广而厚实的脊背,是慈母"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的无尽牵挂。
★乡愁是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的悠悠思绪;是苏轼"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美好祝愿;是李白"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千古绝唱。
★乡愁是一枚青苹果,它在幼小时,有一种酸涩的味道,它一旦成熟,就有一种叶落归根的冲动。
★乡愁是一部戏,是一部别开生面的戏;乡愁是一本书,是一本包蕴丰富、耐人寻味的书。
★乡愁是什么?燕子的呢喃?月亮的哭泣?还是重复的记忆?2、乡愁是串串驼铃,声声叩响游子的心扉;乡愁是一杯月色,斟满的是绵绵的思念;乡愁是颗颗露珠,折射长途跋涉的身影;乡愁是悠悠涟漪,让岁月在心湖荡漾……九、联想想象——感受诗歌的画面美1、一道天然的海湾,隔断了海峡彼岸同胞回乡的脚步,却锁不住他们浓浓的乡思和望乡的歌声。
或许是一朵浮云,或许是一段乐曲,或许是一幅画面,都能串成优美的诗情。
诗中有画,这是多数抒情诗所共有的一个特点。
请同学们一起静思片刻,然后选择这首小诗的任何一小节,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用你细腻、优美而又抒情的笔触描绘出属于你心中的那一幅优美图画,不少于150字。
(课件展示)教师示范一:“夕阳西下,我坐在沙滩的礁石上,倾听着来自远方的声音。
夕阳就像是一团熊熊的火焰,似乎永不燃尽,但我知道,夕阳会离我远去,就像这海浪一样,有一天我也会听不到它的声音。
一串串脚印在沙滩上,望不到边,那正是我走向家乡的路。
我问苍天,向着大海母亲喊道:‘妈妈!’可是我却听不到任何的回答。
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
我听见了海浪拍打礁石的声音,这海浪是来自祖国的,可对面的亲人们,你们听见这里的声音吗?”教师示范二:深秋的傍晚,村口,小路向远方延伸……一位少年,目光坚定,背着一个大包,步履匆匆……一位母亲,满脸伤感,提着一个行李箱,吃力地跟着……只听见他们脚下的落叶嚓嚓地响。
到了分手的路口,不能再送了。
少年停了下来,母亲也缓缓放下箱子。
母亲盯着少年的脸,悠悠地说:“别忘了来信。
”少年用力点点头。
片刻,母亲再次提起箱子,慢慢递给少年:“路上小心,晚上不要忘记加衣服……”少年没有回答,提起箱子转身走向前方。
母亲还在原地,她的眼光随着少年的背影一起一伏。
母亲久久伫望,目光深情而又专注,夕阳的余辉给她的面孔添上了一圈朦胧而美丽的光晕……2、请同学们停下手中的笔,让我们一起聆听最精彩的想象。
学生结合写作要求进行评价。
3、诗中有音乐,诗中有图画,诗中还有语言与新奇的美,正是这一切构成了诗歌的情景交融,使整首诗充满了意境之美。
一枚小小的邮票,一张窄窄的船票,一方矮矮的坟墓,一湾浅浅的海峡,它们共同传递出的情感是一种淡淡的忧伤。
这里有母子之情,夫妻之爱,丧母之哀,恋国之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