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愁余光中优质课教案

合集下载

余光中《乡愁》公开课教案

余光中《乡愁》公开课教案

余光中《乡愁》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乡愁》,使学生了解作者余光中的生平背景及其在台湾文学史上的地位,掌握诗歌的基本知识,提高文学素养。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分析等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内容,感受乡愁情感,学会欣赏和评价现代诗歌。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和乡土观,增强民族凝聚力。

二、教学重点1. 理解《乡愁》诗歌的内容,体会作者的乡愁情感。

2. 分析《乡愁》的诗歌形式和艺术特点。

3. 学会欣赏现代诗歌,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诗歌中象征手法的运用。

2. 深入体会作者乡愁情感的内涵。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乡愁》原文及其注释,相关背景资料,教学课件。

2. 学生准备:预习《乡愁》,了解作者生平,搜集相关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余光中的生平背景及其在台湾文学史上的地位。

(2)学生分享预习所得,共同了解作者。

2. 朗读诗歌(1)学生齐读《乡愁》,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教师示范朗读,引导学生注意语气、情感的把握。

3. 解析诗歌内容(1)教师带领学生分析诗歌的结构,理解每节的内容。

(2)学生讨论诗歌中的象征手法,如“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等。

4. 深入探讨乡愁情感(1)教师引导学生从诗歌中找出表达乡愁情感的词句。

(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体会作者的乡愁情感。

5. 欣赏诗歌艺术特点(1)教师分析《乡愁》的语言、形象、情感等艺术特点。

(2)学生讨论诗歌的审美价值,提高鉴赏能力。

6. 小结与拓展(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乡愁情感的表达。

(2)学生课后搜集其他表达乡愁情感的诗歌,进行比较学习。

7. 作业布置(1)熟读《乡愁》,背诵诗歌。

8. 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了诗歌内容和鉴赏方法,为下一步的教学做好准备。

《乡愁》优秀教学案(通用10篇)

《乡愁》优秀教学案(通用10篇)

《乡愁》优秀教学案《乡愁》优秀教学案(通用10篇)作为一名老师,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

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乡愁》优秀教学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乡愁》优秀教学案篇1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进一步掌握现代诗的阅读方法与技巧,提高阅读水平。

学习借物抒情的写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诵读,体会作者深沉的思乡之情和爱国情怀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提高学生维护祖国统一的思想意识。

教学重点:1、朗读,把握节奏,重音,体会诗歌的意境与情感。

2、探讨诗歌的主题。

3、品味诗歌的感情,学习抒发抽象情感的方法。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进入情景,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

深层理解文本,理解本诗的形象化手法所表现的具体含义。

教具安排:ppt教学课件教学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课前播放思乡歌曲,创设情境:导言:同学们,每到周五,你们最想做的事情是什么?如果将来你远离故乡,远离亲人,在遥远的异地工作生活,最容易产生一种什么感情?(思乡之情)“游子思乡”是中国诗歌一个永恒的话题,自古以来有多少文人骚客抒发过这种美好的情愫。

那么,请同学们回顾你曾经学过或读过的作品,说出有关描写乡愁的诗,词,曲。

是啊!游子思乡,故土难忘。

抹不去的相思,挥不走的乡愁,牵动着多少游子的心!风流少帅张学良,困居台湾几十年,有多少离愁别恨,客死他乡,团聚梦难圆?多少年来,由于历史的原因,台湾人民与大陆两地相隔,饱受相思之苦,因而对乡愁有着其他任何时代不可比拟的深刻的理解。

其乡愁诗也是异彩分呈。

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的《乡愁》。

二、分析本诗的写作特点。

1、比喻新奇,把这种难以言尽的抽象的乡愁寄托在四个具体形象上。

(借物抒情)2、结构整齐,且成功运用反复手法(乡愁是在这头在那头)和叠音词(小小的,窄窄的),使诗歌富有音乐美,好读易背。

余光中 《乡愁》 教案

余光中 《乡愁》 教案

余光中《乡愁》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乡愁》;(2)分析并掌握诗歌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韵律特点;(3)了解作者余光中的生平背景及文学地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诗歌内容;(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故乡的热爱与思念之情;(2)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3)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意象分析;2. 诗歌的修辞手法和韵律特点;3. 作者余光中的生平背景及文学地位。

三、教学难点1. 诗歌的深层含义理解;2. 诗歌韵律的把握;3. 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

四、教学准备1. 教师课件;2. 相关资料:关于余光中的生平介绍、诗歌鉴赏方法等;3. 学生作业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古代诗歌,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2)介绍本节课将要学习的现代诗歌《乡愁》。

2. 诗歌鉴赏(1)让学生自由朗读《乡愁》,感受诗歌的韵律美;(2)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如“邮票”、“船票”、“坟墓”等;(3)讨论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排比等;(4)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所表达的作者情感。

3. 作者简介(1)介绍作者余光中的生平背景;(2)分析作者的文学地位及对后世的影响。

4. 诗歌拓展(1)让学生收集其他表现乡愁的诗歌,进行比较学习;(2)邀请学生分享自己的乡愁故事,感受乡愁的情感内涵。

5.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意象、修辞手法等;(2)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

6. 作业布置(1)背诵《乡愁》;(2)写一篇关于乡愁的短文,可以是自己的经历或感悟。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背诵《乡愁》的情况以及乡愁短文的质量,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乡愁》教案(共五篇)

《乡愁》教案(共五篇)

《乡愁》教案(共五篇)第一篇:《乡愁》教案《乡愁》教案教材分析《乡愁》是初三下册第一课《诗两首》中的其中一首诗。

本诗抒写思乡愁绪,体现了余光中思想中最执著的主导情感——中国意识。

在诗中随着乡愁在每个阶段的对应物的改变,“乡愁”的情绪越来越浓,最终由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到带有普遍意义的家国之思。

这首诗回环往复,一唱三叹,具有古典诗词的格律美和音韵美。

《乡愁》以独创的意象、精巧的构思和近趋完美的形式抒发了浓郁的乡关之思、怀亲之情、盼望祖国早日统一的美好愿望,具有强烈的现实感和鲜明的时代感,具有以往的乡愁所不可比拟的广度和深度。

学习目标1、有感情的诵读诗歌,体味诗歌的意境和深刻的意蕴。

2、分析本诗独创的意象和精巧的构思。

3、体会诗人在不同时期、不同环境下的思乡爱国之情。

重点:反复诵读,体会诗人对祖国真挚的热爱之情。

难点:体会独创的意象和精巧的构思对表达乡愁的作用。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程序一、走近乡愁师:同学们,我们学校实行的是住宿制。

大家来自五湖四海,来校少则半年,多则几年。

在住校的日子里,你们会想家吗?(略)想家的感觉是什么样的?(略)故乡,是每个离家在外的人都魂牵梦绕的地方,它是人生的起点也是人生的终点。

当我们离开故乡,带着美丽的憧憬去追寻自己的梦想时、带着寂寂的惆怅离家外出求学时、带着深沉的苍凉去为生活奔波时,家乡总是游子心中最温柔、最温馨、最温暖的怀抱。

我们想家时还可以常回家看看,可是那些远离祖国、漂泊异乡的海外游子,特别是海峡对岸的台湾同胞,长期不能和亲人团聚,那该是一种怎样的痛!每个日落的黄昏、每个月圆的夜晚、每阵西风里断雁的叫声,都会勾起游子对故乡深深的眷恋。

于是,就有了那一首首流传千古、满载思乡之情的诗章。

那么大家读过哪些描写乡愁的诗句呢?元·马致远《天净沙·秋思》“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南唐·李煜《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南宋·李清照《武陵春》“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乡愁》优质课教案(通用9篇)

《乡愁》优质课教案(通用9篇)

《乡愁》优质课教案《乡愁》优质课教案(通用9篇)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

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乡愁》优质课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乡愁》优质课教案篇1设计思路:课前引导学生借助课外阅读材料了解作者及作品,帮助学生理解诗歌主题。

教学时,让学生根据已经掌握的知识,由浅入深,重阅读,善启发,巧设高度,激发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学习的热情;帮助学生初步学习鉴赏诗歌的方法;创设情境,通过多媒体手段,唤醒学生的爱国意识,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操。

在形式上主要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教学目标:1. 通过诵读品悟,让学生体会诗人浓浓的思乡之情。

2. 培养学生有感情诵读诗歌的能力。

3 .通过情感熏陶,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之情。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生活体验去感受诗人的感情。

教学难点:对诗中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四个特殊意象的体会把握。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课前播放歌曲《想家的时候》。

每个日落的黄昏,每个月圆的夜晚,每一颗雨滴,每一阵清风,都会牵动游子的离愁别绪,都会勾起对故乡的眷恋。

今天让我们共同走进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的《乡愁》。

二、深情诵读,读出诗韵1.齐读这首诗,思考: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思乡之情)2. 老师也来读一下这首诗,同学们听读,如果你认为读的好的地方就把语气在书上标注一下,同时在课文上标注重音。

教师读完,学生点评,从而让学生总结出这首诗怎样读是最好的。

3.再读全诗,注意:语气、语调舒缓深沉,语速稍慢,要注意节奏,要抑扬顿挫,要饱含感情,层层递进,感情越来越深,第4小节达到顶峰。

三、细腻品读,读出诗意过渡语:诗歌的韵味伴着我们的声音、我们的情感,敲打着我们的心灵,让我们进一步走进诗歌,感知诗意。

1. 请同学们根据老师的提示,用简洁的语言分别概括四个小节的内容。

母子——,夫妻-——,母子——,家国——。

余光中乡愁一等奖教学设计3篇

余光中乡愁一等奖教学设计3篇

第1篇余光中乡愁一等奖教学设计作为一名人民教师,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

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余光中乡愁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教学设想】通过作者简介,了解诗人情感根源,反复诵读,体会诗人深沉的思乡之情和爱国情怀。

【教学目标】一、学习现代诗的基本朗读技巧,能有感情地朗读;二、学习诗歌中借物抒情的方法;三、体会作者深沉的思乡之情和爱国情怀,激发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体会作者深沉的思乡之情和爱国情怀。

【教学过程】一、导入乡愁,是深切思念家乡的心情。

可以说是中国诗歌当中一个历久常新的主题,提起它,我们的脑里会涌现许多有关乡愁的诗句。

请同学们将收集的“乡愁”诗和大家分享。

二、走近作者余光中,台湾当代著名诗人,祖籍福建永春,1928年出生于南京。

因眷恋母乡,神游古典,自命为“江南人”,亦自称“陵少年”。

历任台湾师大、政大、香港中文大学教授,曾在美国讲学四年。

作品多次获文学大奖,诗文皆有很深造诣,梁实秋评价说:“余光中右手写诗,左手写文,成就之高,一时无两。

”诗集有《舟子悲歌》《蓝色的羽毛》《五陵少年》等。

散文集有《左手的缪思》《掌上雨》《听听那冷雨》等。

余光中和席慕容的祖籍都在大陆,他们也都出生在大陆,后来定居于台湾。

余光中更是在大陆生活有二十余年。

二十年的生活积淀,二十年的故园情深,因而,祖国大陆更是他的精神的归宿,灵魂的家园。

而席慕容,她的故乡,在她的诗中是在“长城外”“阴山下”的'那个“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大草原上。

但是,由于命运的安排,她不在那儿长大。

可是,作为多情的诗人,面对着人为的山河阻隔,她与故乡有割不断的血脉联系,故乡同样是她的灵魂的归依。

因而,在这两位诗人的作品中,都弥漫着无限的乡愁。

三、指导诵读,品味欣赏1.通过反复朗诵这首诗,我们可体会到在诗人漫长的生活经历中那对故乡绵绵的思念一直萦绕在诗人的心头,让诗人怅惘叹息不已,可从哪些词语看出来?明确: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啊而现在四个时间序词,代表了四个人生阶段。

余光中《乡愁》公开课教案

余光中《乡愁》公开课教案

余光中《乡愁》公开课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师简介:教师简单介绍自己,以及今天的课程内容。

1.2 诗歌背景:教师讲解余光中的生平简介,以及《乡愁》创作的背景,让学生对诗人及其作品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1.3 课程目标:引导学生感受余光中的乡愁情感,培养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提高学生对中文诗歌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第二章:诗歌解析2.1 诗歌结构:教师讲解《乡愁》的诗歌结构,包括诗节、诗行、韵律等,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形式美。

2.2 诗歌内容:教师带领学生逐句解析诗歌内容,深入理解诗人的乡愁情感,以及乡愁在诗中的象征意义。

2.3 重点词语:教师讲解诗歌中的重点词语,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第三章:诗歌鉴赏3.1 诗歌朗读:教师引导学生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音乐美,进一步体会诗人的乡愁情感。

3.2 诗歌鉴赏: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从诗歌的形式、内容、情感等方面进行鉴赏,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3.3 学生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第四章:诗歌创作4.1 创作指导:教师为学生提供诗歌创作的指导,包括创作技巧、情感表达等,帮助学生掌握诗歌创作的基本方法。

4.2 学生创作:学生根据教师的指导,结合自己的理解和感悟,创作一首关于乡愁的诗歌。

4.3 作品展示:学生将自己的作品展示给大家,分享创作的过程和收获。

第五章:课程总结5.1 教师总结: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乡愁情感在诗歌中的重要性,以及对诗歌鉴赏和创作的认识。

5.2 学生反馈: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反馈,表达对诗歌的热爱和对课程的满意度。

5.3 下节课预告:教师预告下节课的内容,激发学生对诗歌学习的兴趣。

第六章:乡愁情感探讨6.1 乡愁主题:教师引导学生探讨乡愁的主题,思考乡愁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内涵。

6.2 情感分析:学生分析《乡愁》中的情感变化,探讨诗人如何通过诗歌表达乡愁情感。

6.3 情感共鸣:学生分享自己与乡愁相关的经历或情感,增进对诗歌情感的理解和共鸣。

余光中《乡愁》优秀教案

余光中《乡愁》优秀教案

余光中《乡愁》优秀教案《乡愁》是余光中先生的一首诗,以诗人对家乡的深深怀念之情为主旨,描绘了乡愁的沧桑和凄美。

以下是一份优秀的《乡愁》教案,供参考。

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学习《乡愁》,了解余光中的创作背景、主题和特点;掌握诗歌的鉴赏方法和技巧,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讨论和解析,引导学生感受诗歌中表达的情感和思想,培养学生的思辨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掌握《乡愁》的基本内涵和艺术特点。

2.学会运用适当的方法与技巧,分析和理解诗中深层次的含义。

三、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放映一段关于故乡的图片或视频,引发学生对故乡的回忆和思考。

2.课文讲授:(1)讲授余光中的创作背景和《乡愁》的主题。

(2)分析诗歌的结构和语言特点。

(3)解读诗歌的内容和寓意,引发学生对诗中表达的情感和思想的思考。

3.学习技巧:(1)分小组讨论:学生根据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思考,形成团队,展开小组讨论,分享彼此的观点和见解。

(2)口头表达:鼓励学生展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自信心。

(3)运用修辞手法:引导学生发现诗歌中出现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并分析这些手法对诗歌的表达效果产生的影响。

5.归纳总结:对学生的讨论和阅读进行总结,概括诗歌的主题和核心思想。

四、教学评价:1.通过学生的回答和讨论,观察学生是否能准确理解和解读诗歌,评估其对诗歌的领悟和理解能力。

2.通过学生的口头表达和写作,评价学生的思辨和表达能力,以及对乡愁的感知与理解。

3.通过课堂小组讨论和拓展阅读,评价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主动探索能力。

五、教学拓展:1.鼓励学生进行自主阅读和欣赏其他的优秀诗歌作品,培养其对诗歌的欣赏与鉴赏能力。

2.引导学生通过写作、绘画等形式,表达自己对乡愁的感受与理解。

3.推荐学生了解余光中的其他名著和诗歌,拓宽学生的文学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和情感。

六、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引导学生真正融入诗歌的世界,感知和思考诗歌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乡愁余光中优质课教案 学习余光中 的乡愁 ,品味诗歌 凝练含蓄的语言,体会诗中蕴涵的浓烈的思乡情怀。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准确理解这首诗的主题。

2、培养学生感悟、欣赏 诗歌的能力。

3、体会作者深沉的思乡之情和爱国情怀,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学情分析 《新课标》中要求学生能 “ 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做出自己的评价 ”, “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九年级学生由于人生 阅历的不断增加和知识结构的不断完善, 对诗歌的领悟能力也在不断的提高, 而 《乡愁》的内容相对简单,学生读几遍基本都能理解诗歌内容,不用老师过多的 讲解。

因此,我把本课教学分为“认真聆听、深情诵读、仔细品味、我也 来写”四个环节,通过这一系列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在互动中使学生对 主题的理解一步步加深。

重点难点 1、培养学生感悟、欣赏诗歌中美的能力。

2、体会作者深沉的思乡之情和爱国情怀,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导入】导入新课 1、导语:同学们,请看大屏幕上的几句诗歌,它们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共同 情感?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1/6


(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是啊,生我们养我们的故乡,我们怎能忘记?诗人余光中说过:“烧我 成灰,我的唐魂汉魄仍然萦绕那片厚土。

”在他离开大陆 20 余年的 1971 年,那时,正逢海峡两岸交好无望、双方民众都处于极度绝望之中,他在厦门街 的旧居里感情所至,一挥而就,仅用了 20 分钟便写出了一首饱含深情的诗 ——《乡愁》。

2、走近余光中 余光中,台湾当代著名诗人、散文 家和诗歌评论家。

1928 年出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永春,1949 年去台湾。

由 于特殊的政治原因,台湾和大陆长期阻隔,而诗人又经常漂泊于海外,游子思乡 之情, 是他的诗歌作品中的重要内容。

著名文集有 《白玉苦瓜》 、 《石室之死》 、 《听听那冷雨》等。

【活动】认真聆听 1、优美的诵读能激起我们的感情共鸣,用心聆听会让我们如痴如醉。

首先 请同学们欣赏《乡愁》的配乐诗朗诵,注意认真倾听朗诵的节奏、重音、语速、 语调、情感等。

2、多媒体播放影音。

3、听完后,师生讨论明确: 语调—— 深沉 语速 —— 低缓 感情 —— 深挚 【活动】深情诵读 1、优美的诵读犹如一杯美酒,越品越浓,听了别人的诵读,大家想不想自 己也深情的读一遍呢? 2、把握好作者的感情变化,才能读出诗的韵味来。

第一节 回忆 平淡(小时候, 诗人求学在外, 思念母亲, 这种对儿时的回忆, 读时可以稍微平淡一点。

) 第二节 遗憾 甜蜜(长大后,诗人新婚别离,对娇妻的思念,虽然遗憾却带 有丝丝的甜蜜。

) 第三节 失落 痛苦 (后来呀,一座坟茔、两世相隔,母子永远不能相见了, 真是子欲养而亲不待呀!对母亲的这种悼念,是失落中带有难以名状的痛苦。

) 第四节 惆怅 无奈(而现在,台湾与大陆长期阻隔,作者归心似箭,却又无 能为力,只能望峡兴叹!所以是惆怅中有着些许的无奈!) 3、学生自读 4、组内读 5、请几名层次不同的学生班内读,学生进行评价。

6、齐读 【活动】仔细品味
2/6


1、让学生从诗的意象、结构、语言、情感几个方面,自选内容,品评这首 诗。

2、学生自由发表见解,老师适当引导。

【活动】我也来写 模仿此诗的写法,让学生当堂练习: 1、练习题目:母爱 2、挑选部分学生朗诵自己的作品。

【讲授】课堂小结 是啊, 这湾浅浅的海峡又怎能阻隔两岸亲人的思念?台湾政要连战、 宋楚瑜、 吴伯雄等相继回大陆寻根祭祖。

更为可喜的是两岸人民已于 2008 年 12 月 15 日 实现了“通邮、通航、通商”的梦想。

是啊,“落叶总要归根 ”! 相信,通过两岸同胞的共同努力, “ 这头 ”“ 那头 ”终究会成为“一头”!到那时, 我们一定会听到台湾那深情的 呐喊:“母亲,我回来啦!” 【作业】作业布置 1:有感情的背诵这首诗 2:收集有关“乡愁”的诗词 、散文、小说 ,同学间交流赏析。


3/6


4/6


5/6


6/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