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解剖生理学-自己笔记整理

合集下载

人体解剖生理学笔记

人体解剖生理学笔记

人体解剖生理学笔记一、人体解剖学基础1.骨骼系统:主要分为颅骨、脊柱、胸骨和四肢骨。

每个部分都有其独特的功能和结构特点。

例如,颅骨保护大脑,脊柱支撑身体,胸骨和肋骨保护心肺,四肢骨则支持运动。

2.肌肉系统:人体的肌肉可以分为骨骼肌、心肌和平滑肌三种。

骨骼肌主要分布在躯干和四肢,是人体运动的动力来源;心肌则分布在心脏,负责心脏的收缩;平滑肌则分布在消化系统、呼吸系统等内脏器官,负责维持内脏的正常功能。

3.循环系统:包括心脏、血管和血液。

心脏负责将血液泵送到全身,血管则负责输送血液,血液则含有各种营养成分和氧气,为身体各部分提供所需的营养和氧气。

4.呼吸系统:由呼吸道和肺组成。

呼吸道包括鼻腔、喉、气管等,负责将空气吸入肺部;肺则负责氧气的交换和二氧化碳的排出。

5.消化系统:包括口腔、食管、胃、小肠、大肠等部分,负责将食物消化吸收,为身体提供所需的营养。

6.泌尿系统:由肾、输尿管、膀胱等组成,主要功能是排除体内的废物和多余的水分,保持身体的酸碱平衡。

7.神经系统:包括大脑、脊髓和神经元等部分,负责控制身体的各种活动和感知外部刺激。

二、生理学基础1.细胞生理:人体是由细胞组成的,每个细胞都有其独特的功能和特点。

了解细胞的结构和功能是理解人体生理功能的基础。

2.血液循环:血液循环系统将氧气和营养输送到身体的各个部分,同时带走废物和二氧化碳。

了解血液循环的原理和机制对于理解人体的生理功能至关重要。

3.呼吸生理:呼吸系统通过吸入氧气和呼出二氧化碳来维持人体的气体交换。

了解呼吸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人体如何适应不同的环境条件。

4.消化生理:消化系统负责将食物转化为可被身体吸收和利用的营养物质。

了解消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可以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体的能量需求和营养物质的吸收。

5.排泄生理:泌尿系统通过排除废物和多余的水分来维持身体的酸碱平衡和水平衡。

了解排泄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如何保持身体健康和预防疾病。

人体解剖生理学笔记

人体解剖生理学笔记

绪论1、解剖学:是研究机体结构的学科。

解剖学研究涉及的范围很广,包括机体每一部分的结构,这些结构的显微组成,以及他们生长、发育的过程等。

2、生理学:是研究活的有机体各种功能的学科。

生理学的研究一个重要方面是将机体的结构作为动态的,而不是静止的或不变的成分。

其研究主要两方面:一是了解和预测机体对刺激的反应和规律,二是理解在不断变化的内环境条件下,机体是如何调节自身的生理活动。

3、人体解剖生理学:研究人体形态与功能的科学。

包括解剖学和生理学,形态是功能的物质基础,功能是形态的运动形式。

形态影响功能,功能影响改变形态结构。

4、人体解剖生理学研究基本范畴:①机体的内环境及稳态;②生理功能的调节;③体内的反馈调节系统。

5、人体生理学研究的三个水平:细胞和分子水平;器官和系统水平;整体水平。

6、人体解剖生理学的研究方法:急性实验(离体组织、器官实验法;活体解剖实验法);慢性实验法。

7、生殖:是指生命体生长发育到一定阶段后,能够产生和自己相似的子代,称为生殖。

生殖是生物通过自我复制延续种系的过程,是生命的最基本特征之一。

8、遗传:是指在亲代和子代之间无论在形态结构或生理功能方面都很相似的这种现象,称为遗传。

9、变异:指在亲代和子代每个个体间又不会完全相同,总会产生一定的差异的现象称为变异。

10、发育:发育指生命现象的发展,是一个有机体从其生命开始到成熟的变化,是生物有机体的自我构建和自我组织的过程。

11、机体生理调节的方式: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自身调节。

12、三种调节方式的特点:①神经调节的特点:迅速而精确,作用部位较局限,持续时间较长;②体液调节的特点:效应出现缓慢,作用部位较广泛,持续时间较长;③自身调节的特点:作用精确的局部调节,范围小,不十分灵敏。

第一章1、单位膜:是包围在整个细胞最外层的薄膜,又称质膜。

在电子显微镜下观察,细胞膜可分为三层结构,即内、外两层的亲水极与中间层的疏水极。

一般把这3层结构称之为“单位膜”。

人体解剖生理学知识点梳理

人体解剖生理学知识点梳理

人体解剖生理学知识点梳理1.胚胎发育:人体解剖生理学首先涉及胚胎发育过程,该过程从受精卵开始到胚胎形成各种组织和器官。

了解胚胎发育对于理解人体内部结构的起源和组织的形成至关重要。

2.细胞结构和功能:细胞是生命的基本单位,人体解剖生理学探索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细胞壁、细胞质、细胞核、细胞器、细胞膜等都是人体解剖生理学中的重要概念。

3.组织学:人体解剖生理学还研究不同类型的组织,如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肉组织、神经组织等。

了解组织结构和功能对于理解各种器官和器官系统的工作原理至关重要。

4.骨骼系统:骨骼系统是人体内最大的系统之一,由骨骼、韧带和关节组成。

人体解剖生理学涵盖了骨骼系统的所有方面,包括骨骼的构成、形态学、生长和发育、骨骼的功能以及骨骼相关的疾病等。

5.肌肉系统:肌肉系统是人体内的另一个重要系统,主要由肌肉组织组成。

人体解剖生理学研究肌肉的构造、类型、功能和运动控制。

在此基础上,人体解剖生理学还研究骨骼肌的发育、运动传导和运动机制等。

6.心血管系统:心血管系统包括心脏、血管和血液。

人体解剖生理学研究心脏的结构和功能、血管的分布和组织、血液的成分和功能。

此外,人体解剖生理学还研究心血管系统的调节和心血管疾病。

7.呼吸系统:呼吸系统包括呼吸道、肺和呼吸肌。

人体解剖生理学涵盖了呼吸系统的所有方面,包括呼吸道的结构和功能、肺的结构和功能以及呼吸过程中的气体交换和调节。

8.消化系统:消化系统包括口腔、食道、胃、肠和消化腺。

人体解剖生理学研究消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消化过程中的物质吸收和排泄以及消化系统疾病。

9.泌尿系统:泌尿系统包括肾脏、尿管、膀胱和尿道。

人体解剖生理学研究泌尿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尿液的生成和排泄以及泌尿系统相关的疾病。

10.神经系统:神经系统包括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

人体解剖生理学研究神经元的结构和功能、神经元之间的信号传递、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的解剖和功能。

11.内分泌系统:内分泌系统包括各种内分泌腺和激素。

人体解剖及动物生理学复习重点自整总结

人体解剖及动物生理学复习重点自整总结

1. 人体解剖生理学的任务;P2生理学是研究活的有机体生命过程和功能的科学研究对象: 1生理学(Physiology)是以生命有机体的功能(function)为研究对象,即研究正常功能活动规律的科学2生理学就是以高等动物为为研究对象3解剖学(Anatomy)是研究生命有机体形态和构造的科学,隶属于生物科学的形态学范畴(广义的解剖学包括解剖学和组织学两部分)学习目的:1掌握生理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2 各器官、系统的基本形态结构3 各器官系统的主要生理过程和机制4 生理学的基本实验方法学习方法:1形态结构和功能相关联、相统一,生命活动过程和机理的统一性2局部和整体、整体和环境对立统一3进化发展的观点,理论联系实际的观点4着重理解,掌握重点研究方法:研究水平:整体水平、系统和器官水平、细胞和分子水平研究方法:形态学→解剖学/组织学研究功能学→生理学研究:动物实验:急性实验(在体:暴露出某一部位(器官),研究其机能/离体:分离出所需器官、组织或细胞,置于适宜的人工环境,研究其机能)特点:能严格控制条件,排除其它非实验观察因素干扰,针对实验对象,进行直接细致的观测分析,但未必能反映正常情况下机体内的情况慢性实验:预先处理,近自然情况下观察研究特点:动物处于清醒状态,可作较长时间观察,获得数据接近自然状态。

但实验较复杂,影响因素多,因此必须严格控制人体观察研究5. 细胞内液、细胞外液的概念;P3细胞内液:人体内,存在于细胞内,其化学组成和含量直接影响细胞代谢与生理功能的体液。

约占2/3细胞内所有液体成分的总括,包括细胞质基质,核质,叶绿体等细胞器的基质以及液泡内的细胞液。

细胞外液:细胞直接接触的环境,细胞内液通过细胞膜与细胞外液相互交流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等2.内环境的概念;P3内环境:细胞生活的环境,即细胞外液(占体液1/3)(细胞外液包括血浆1/4,组织液1/4(组织间隙液,淋巴液和脑脊液))内环境的稳态最终要反应在细胞内的自稳态,细胞内的稳定状态是细胞实现功能的基本条件。

人体解剖生理学重点笔记

人体解剖生理学重点笔记

人体解剖生理学重点笔记第一章绪论其次节生理学讨论的基本范畴一、机体的内环境和稳态1、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即细胞外液被称为机体的内环境。

2、机体内环境的各种理化性质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称为稳态。

二、生理功能的调整生理功能的调整形式有三种,即神经调整,体液调整和自身调整。

1、神经调整。

神经调整的基本过程是反射。

反射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加下,机体对内、外环境的变化(刺激)所作出的逻辑性反应。

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

反射弧由5个部分组成,即感触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

三、体内的反馈控制系统1、负反馈假如反馈信号对控制部分作用的结果使输出变量向原先活动相反的方向变化则称为负反馈。

2、正反馈假如反馈信号对控制部分作用的结果是使输出变量在原先活动的同一方向上进一步加强则称为正反馈第三章第一节细胞膜的物质转运功能一、被动转运(使膜两侧物质匀称分布)被动转运是指分子或离子顺着浓度梯度或电化学梯度所举行的跨细胞膜的转运,不需要额外消耗能量,转运结果是达到膜两侧物质的浓度或电位的平衡。

(一)、单纯蔓延1、物质:脂溶性高、分子小,不带电荷的非极性分子。

如O2、N2、CO2、乙醇、尿素以及一些小分子激素或药物。

2、特点:不需要膜上特别蛋白质的协助。

推进物质转运的力气是物质的浓度梯度。

物质转运的方向是从高浓度向低浓度转运,因而不需要额外消耗能量。

转运的结果是物质浓度在细胞膜的两侧达到平衡。

(二)、易化蔓延。

(膜蛋白介导)一些单纯蔓延不能实现的非脂溶性的较大的分子或带电离子的跨膜转运需要借助于细胞膜上特别蛋白质的协助。

由细胞膜上蛋白质协助所实现的物质跨膜蔓延称为易化蔓延。

1、经载体的异化蔓延。

(离子,分子,挑选性高)载体指镶嵌在细胞膜上的一类具有特别的物质转运功能的蛋白质。

物质:葡萄糖和氨基酸。

特征:饱和现象、立体构想特异性、竞争性抑制。

2、经通道的异化蔓延。

(速度快,被动)特征:离子挑选性门控特性:电压门控通道、化学门控通道和机械门控通道。

人体解剖学笔记重点大全

人体解剖学笔记重点大全

人体解剖学笔记重点大全1.何谓人体解剖学姿势?答:人体解剖学姿势即身体直立,两眼向前平视,下肢靠拢,足尖朝前,双上肢自然下垂于躯体干两侧,手掌朝前。

2.骨按形态可分为:长骨、短骨、扁骨、不规则骨。

3.胸骨自上而下依次分为:胸骨柄、胸骨体、剑突。

4.成对的脑颅骨有:顶骨、颞骨,不成对的脑颅骨有:额骨、枕骨、蝶骨、筛骨。

5.鼻旁窦有四对,包括:额窦、筛窦、蝶窦、上颌窦。

6.肩胛骨上能触及的骨性标志有:肩峰、上角、下角、肩胛冈、喙突、内侧缘。

7.椎间盘由纤维环和髓核构成。

8.胸廓是由12块胸椎、12对肋和1块胸骨借骨连结构成的。

9.下颌关节由:下颌头与下颌窝构成。

其关节腔内有:关节盘。

10.椎间孔:是指相邻椎骨的椎上切迹和椎下切迹所组成的孔,有脊神经和血管通过。

11.胸骨角:胸骨柄与胸骨体相接处形成突向前方的横行隆起,称为胸骨角,可在体表摸到,他平对第二肋,为计数肋的重要标志。

12.翼点:在颞窝区内有额、顶、颞、蝶四骨的汇合处,称为翼点,此处骨质比较薄弱,其内面有脑膜中动脉前支经过,翼点处骨折时,容易损伤该动脉,引起颅内血肿。

13.椎间盘:椎间盘是上、下相邻两个椎体之间的纤维软骨盘,由周围的纤维环和中央部的髓核构成。

14.腹股沟管:腹股沟管是指腹股沟韧带内侧半上方有一斜贯腹肌和腱膜的裂隙,为男性的精索或女性子宫圆韧带所通过。

15.试述椎骨的一般形态。

答:每块椎骨均由椎体和椎弓两部分构成。

椎体位于前部,呈短圆柱状。

椎弓试附在椎体后方的弓状骨板,它与椎体围成椎孔椎弓与椎体相连的部分较细,称为椎弓根,其上方有椎上切迹,下方有椎下切迹,相连椎骨的椎上下切迹组成椎间孔。

两侧椎弓根向后内侧扩展为宽阔的骨板,称为椎弓板。

每个椎弓伸出7个突起,即向两侧伸出一对横突,向上伸出一对上关节突,向下伸出一对下关节突,向后伸出单一的棘突。

16.写出鼻旁窦的名称及开口部位。

答:额窦开口于中鼻道,下颌窦开口于中鼻道,蝶窦开口于蝶筛隐窝,筛窦的前、中筛、小房开口于中鼻道,后筛小房开口于上鼻道。

人体解剖学考试重点笔记[整理]

人体解剖学考试重点笔记[整理]

人体解剖学考试重点笔记[整理]1.解剖学姿势:身体直立,两眼平视前方,足尖朝前;上肢垂于躯干两侧,五指并拢,手掌朝向前方。

2.运动系统由骨、关节和骨骼肌三部分构成,约占成人体重的70%。

全身各骨借关节相连成骨骼,构成人体的支架,支持体重,保护内脏,赋予人体基本形态。

骨骼肌附着于骨,在神经系统支配下产生收缩,牵拉骨骼产生运动。

3.成人有206块骨,按形态可分为长骨、短骨、扁骨和不规则骨。

4.骨由骨质、骨膜和骨髓构成。

骨质分为骨密质和骨松质。

骨膜含有丰富的血管、神经和成骨细胞。

骨髓分为红骨髓和黄骨髓两种,后者分布于长骨骨干(骨松质)之中。

5.关节包括关节面、关节囊、关节腔。

6.颅骨有23块。

脑颅骨8块:成对的颞骨和顶骨,单块的额骨、筛骨、蝶骨和枕骨。

面颅骨15块。

7.躯干骨共51块,包括椎骨、肋骨和胸骨三部分。

其中,椎骨分为颈椎(7块)、胸椎(12块)、腰椎(5块)、骶骨(1块)和尾骨(1块)。

8.脊柱的4个生理弯曲,即颈曲、胸曲、腰曲和骶曲。

12块胸椎、12对肋骨和胸骨相互连结成胸廓。

9.消化系统由消化管和消化腺两大部分组成。

消化管包括口腔、咽、食管、胃、小肠(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和大肠(盲肠、结肠、直肠、肛管)等部。

消化腺有小消化腺和大消化腺两种。

小消化腺散在于消化管各部的管壁内,大消化腺有三对唾液腺(腮腺、下颌下腺、舌下腺)、肝和胰。

10.舌体上的小突起成为舌乳头,分为四种:丝状乳头(无味蕾,数目最多,体积最小)、菌状乳头(痛觉、温度)、叶状乳头,和轮廓乳头。

11.胃有受纳食物、分泌胃液、内分泌的功能。

12.胃的入口称贲门,出口称幽门。

幽门瓣有延缓胃内容物排空和防止肠内容物逆流的作用。

13.小肠长5-7米,分为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三部分。

14.大肠长1.5米,分为盲肠、结肠和直肠三段。

15.消化腺有唾液腺、胃腺、肠腺、肝和胰等。

其中肝脏是人体最大的消化腺。

16.肝的下面朝向左下方,脏面的中央有一横裂叫肝门,为肝管、肝动脉、门静脉、淋巴管和神经出入肝的门户。

人体解剖学笔记

人体解剖学笔记

人体解剖学笔记绪论第一章骨学一、重点知识1.标准知识〔解剖学姿势〕:该姿势为人体直立,两眼向前平视,上肢自然下垂于躯干两侧,,两足并拢,掌心与足尖向前。

2.方位术语:①上与下:近头者为上,近足者为下。

②前与后:近腹者为前〔也称腹侧〕,近背者为后〔也称背侧〕。

③内与外:凡有内腔的器官,近内腔者为内,远离内腔者为外。

④浅与深:已体表为准,近体表者为浅,远离体表者为深。

⑤内侧与外侧:近正中线者为内侧,远离正中线者为外侧。

⑥近侧与远侧:描述四肢各部构造时,已近躯干者为近侧。

3.切面术语:①矢状面:是从前前方向,将人体或器官切为左、右两局部的切面。

假设将人体沿正中线切为左、右完全对称的两半,该切面称为正中矢状面。

②横切面:该切面将人体切为上、下两局部,又称水平面。

③额状面:是从左、右方向上将人体切为前、后两局部的切面,又称冠状面。

4.轴:①垂直轴:与人体长轴平行,垂直于地面。

②矢状轴:呈前前方向,与身体的长轴与冠状轴垂直相交。

③冠状轴:也称额状轴,呈左右方向与身体的长轴与矢状轴垂直相交。

5.人体解剖学:是研究正常人体形态构造的科学,属于生物形态学的范围【题型:名词解释】。

6.运动系统由骨髓结、骨骼肌组成。

7.骨按其形态特点分为4种:长骨、短骨、扁骨、不规那么骨。

①长骨:呈长管状,分为一体两端。

体又名骨干,骨质致密,围成骨髓腔,内含骨髓,端又名骺。

较膨大并具有光滑的关节面,有关节软骨覆盖,长骨分布于四肢,在运动中起杠杆作用。

②短骨:一般呈立方形,多成群地连接存在,能承受较大压力,如腕骨与跗骨。

③扁骨:呈板状,分布于头、胸等处。

主要构成骨性腔的壁,对腔内器官有保护作用。

如颅盖骨、胸骨与肋骨等。

④不规那么骨:形态不规那么。

如椎骨。

有些不规那么骨,内有含气腔,称含气骨。

如上颌骨、筛骨、蝶骨。

8.骨的构造:主要有骨质、骨膜与骨髓构成,此外还有血管、淋巴管与神经等。

①骨质:是骨的主要成分,包括骨松质与骨密质两局部。

②骨密质:分布在骨外表,质地致密,能耐受较大压力,构成长骨的骨干以及其他类型骨与长骨骺的外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体解剖生理学1.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1)新陈代谢:机体主动与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的过程。

同化作用:同化需消耗,通过消耗合成自身的能量。

异化作用:提供能量.同化和异化的关系:同化为异化作用提供物质;异化为同化作用提供能量。

2.兴奋性:兴奋;抑制。

3.细胞膜的功能:物质转运功能,维持细胞内稳态。

1)被动转运:从高浓度到低浓度的细胞扩散过程(不需要消耗能量)。

a.单纯扩散:通过细胞膜扩散至浓度低的一侧。

通过膜的扩散成为通透或渗透。

b.协助扩散:“通道”特异性;饱和现象;竞争性抑制。

、2)主动转运:从低浓度到高浓度的细胞扩散过程(消耗细胞代谢产生能量)。

特点:逆浓度梯度或电位梯度;消耗能量;依靠“泵”。

4.方位: 1)轴:冠状轴(左→右);矢状轴(前→后);垂直轴(上→下)。

2)面:冠状面(纵切面左→右);矢状面(纵切面前→后);垂直面(横切面)。

5. 四大基本组织: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肉组织;神经组织。

1)上皮组织:特点:细胞排列紧密整齐;有极性;分布体表或官腔内表面。

a.单层上皮:ⅰ.单层扁平上皮:减少摩擦,分布在血管内表面。

分布:内皮:被覆盖于心血管腔面的扁平上皮。

外皮:腹膜,胸膜,心包膜处的浆膜表面的偏平上皮。

ⅱ.单层立方上皮:分泌吸收作用;肾小管。

ⅲ.单层柱状上皮:分泌吸收作用;胃,肠,子宫表面。

b.复层上皮:复层扁平上皮;复层柱状上皮;复层移行上皮。

2)结缔组织:特点:细胞上皮组织少,细胞间质较多,细胞不分层,组织类型多。

a. 疏松结缔组织:细胞:成纤维细胞;巨噬细胞;浆细胞;脂肪细胞;白细胞;未分化间充细胞。

细胞间质:纤维:胶原纤维;弹性纤维;网状纤维。

基质b.致密结缔组织;c.脂肪组织;d.网状结缔组织、6.运动系统组成:骨,骨连接,骨骼肌。

作用:支持,保护,运动。

骨骼的作用:维持体型,支撑体重,保护内脏器官。

1)骨a.骨的形态:长骨,断骨,扁骨,不规则骨。

b .骨的构造:骨膜,骨质,骨髓。

P33c.骨的功能:支架,是人体最坚硬的组织;骨髓造血;钙库。

2)关节的基本构造a. 关节面:关节头,关节窝,关节软骨。

b.关节囊:囊壁外层纤维层:加强骨与骨连接。

内层滑膜层:分泌滑液,增加润滑。

c.关节腔:滑液,关节负压。

d.关节的辅助结构:韧带:增加关节稳固性,限制过度运动。

关节内软骨(关节盘):半月板。

关节盂(关节唇)e.关节的运动特点:灵活性:关节面光滑有关节软骨;关节腔滑液滑膜层薄而柔软。

牢固性:关节囊;韧带;负压;关节腔结构。

7.脊柱的整体观1)侧面观:生理性弯曲(颈曲,胸曲,腰曲,骶曲)意义:a.增大胸腔,盆腔容积b.重心后移便于直立行走c.弹性,缓冲作用。

2)前面观:椎体由小→大,与体重成正比。

3)后面观8.足弓:足骨的跗骨和跖骨借骨连接形成向上突隆的弓形,称~。

功能:弹性,能缓冲行走与跳跃时对身体和脑所产生的震荡。

扁平足长时间站立行走,易造成疲劳或足底疼痛。

神经系统9. 反射:机体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对内外环境刺激所发生的规律性反应。

10.反射弧: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5个环节,缺一不可。

感受器→传入神经→中枢神经→传出神经→效应器11.神经组织: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组成。

神经元: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神经胶质细胞:营养,支持,绝缘。

12.神经元:1).胞体:代谢和营养中心。

尼氏体;神经元纤维:支持和运输的作用。

2)胞突:a. 树突:一个到多个,含尼氏体,将冲动传向细胞。

b. 轴突:一个,不含尼氏体,传出功能。

13.神经纤维:是由神经元的长轴外包胶质细胞所组成。

分类:有髓神经纤维;无髓神经纤维。

14.神经纤维传导的特征:生理完整性;双向传导;非递减性;绝缘性;相对不疲劳性。

15.突触:结构: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

突触传递过程:神经冲动→突触前膜去极化→钙离子内流→突触小泡靠向突触前膜病与前膜融合→释放小泡化学递质入突触间隙→递质弥散到突触后膜与受体结合→突触后膜通透性发生变化→去极化或超极化。

16.锥体系:大脑皮质控制调节运动的下行纤维组成,起自大脑皮质与运动有关的区域。

17.锥体外系:锥体束外,参与运动调节和控制的神经单元及其纤维,统称为锥体外系。

18.静息电位:细胞在没有受到外来刺激时,即处于静息状态下的细胞内外侧所在的电位差。

产生原因:钾离子外流。

19.动作电位:神经细胞兴奋时将产生去极化,细胞兴奋产生的电位变化称~。

产生原因:钠离子内流。

★去极化:随着离子的跨膜流动,膜两侧的极化状态将被破坏,一般将膜极化状态变小的变化趋势,称~。

★超极化:将膜极化状态变大的变化趋势称~。

20.反馈 1)正反馈:反馈信息与控制信息的作用相同,起加强控制信息的作用。

适用:一经发动需尽快结束的生理过程。

Eg: 排尿反射。

2)负反馈:反馈信息与控制信息作用性质相反,其纠正,减弱控制信息的作用。

适用:维持稳态。

Eg:血压调节。

21.反馈的意义:使反射活动的调节自动和精确化,提高控制系统稳定性。

22.十二对脑神经的分布:感觉:嗅神经;视神经;位听神经;运动:动眼神经;滑车神经;外展神经;副神经;舌下神经;混合:三叉神经;面神经;舌咽神经;迷走神经;23.脑干:是皮下植物性神经中枢。

形成和维持生物节律。

(延髓:生命中枢。

中脑:瞳孔对光反射中枢。

)24.条件反射: 机体后天获得的,是个体在生活的过程中,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它的反射通路不是固定的,因此具有更大的可塑性和灵活性,从而提高了机体适应环境的能力。

条件反射的建立:强化,无关刺激和非条件刺激在时间上的结合。

25.感觉器官的适应:在一定的强度下,随刺激时间延长,感觉器官发放神经冲动的频率会逐渐减少,甚至消失,但每一种感觉的适应不同。

26.视觉传导路:视细胞→双极细胞→节细胞→视神经→中脑上丘核→视交叉→外侧膝状体→枕叶距状裂周围皮质。

27.听觉传导路:螺旋器上毛细胞兴奋→螺旋器神经节→蜗神经→脑桥蜗神经核→部分交叉→中脑下丘核→内侧膝状体→内囊→皮质内颞听区。

28.视网膜的特殊结构:视盘;黄斑;中央凹。

29.双眼视觉的作用:扩大视野;克服生理性盲点;增强立体感。

30.兴奋性过程中兴奋性的变化:绝对不应期;相对不应期;超常期;低常期。

31.血浆胶体渗透压:等渗溶液:0.9%氯化钠溶液 5%葡萄糖溶液PH值:正常:PH 7.35—7.45最大耐受:PH 6.9—7.832.血液正常值:血量为血液总量。

占体重7—8%。

33.血清,血浆的区别:血浆:淡黄色比重和粘稠性:Pr,脂类,红细胞数目等决定。

血清:红色;有凝集素。

34.血型定义:是根据红细胞膜上特异抗原类型进行分类的。

35.凝集素:在血浆中存在着能与浓细胞膜上相应凝集原发生反应的抗体。

凝集原:人类红细胞膜上存在不同的特异糖蛋白抗原。

36.输血原则:1)输同型血2)异型血输血:万能供血者,万能受血者。

交叉配血成分输血,自身输血。

37.A型:红细胞膜上只含凝集原A;血清中,只含有B凝集素。

B型:凝集原B。

A凝集素AB型:两者都含有。

凝集素两者都没有。

O型:两者都不含有。

凝集素两者都有。

RH型:红细胞膜上RH因子建立的血型系统;不存在天然的RH凝集素。

38.血压的形成:形成血压是血液的量。

39.舒张期较长的意义:血液及时回心;心肌能充分休息而不疲劳。

40.心动周期:心房和心室每收缩和舒张一次构成一个心动周期。

41.心脏的特别传导系统:由特殊心肌细胞组成的,其功能是引起心脏自动节律性兴奋,并将冲动传导到整个心脏,以协调心房和心室按一定的节律进行收缩。

42.机械性消化:通过消化管的运动,将食物磨碎,并使其与消化液充分混合,同时将其向消化管远端推送。

化学性消化:通过消化液各种化学作用,将食物中营养成分分解成小分子物质。

43.三对唾液腺:腮腺;下颌腺;舌下腺。

44.消化道管壁的结构特点:内→外粘膜层→粘膜下层→肌层→外膜。

45.消化道平滑肌的生理意义特性:自律性;伸展性;紧张性;对生理化刺激的敏感性。

46. 小肠运动形式:分节运动和蠕动。

47.消化管的运动形式:蠕动;节律性分节;摆动;紧张性收缩。

48.消化液的主要成分:H2O;E;无机盐;少量有机物。

作用:(1)分解复杂事物成分为简单的小分子物质。

(2)改变消化腔内PH值,以适应E的活性。

(3)稀释食物,使之与血浆渗透压相等,有利于吸收。

(4)通过分泌粘液,抗体等保护消化道粘膜。

49.呼吸节律的产生:是延髓吸气中枢,被高位呼吸中枢抑制性冲动周期性切断的结果。

50.肺活量:潮气量,补吸气量,补呼气量三者总和。

51.隔肌:肌质部和腱质部肋间肌:1)肋间外肌:收缩:肋骨上提和外展,吸气。

2)肋间内肌:收缩:下拉肋骨和胸骨,呼气。

52.胰岛素:促进体内物质的储存。

53.性器官:男:内生殖器:睾丸,附睾,精囊腺。

外生殖器:阴茎,阴囊。

女:内生殖器:卵巢,输卵管,子宫。

外生殖器:外阴。

54.主要生殖器官的作用:睾丸:产生生殖细胞,精子。

卵巢:排放卵子,又是合成分泌雌性激素的内分泌腺。

55.受精部位:成熟的精子与卵子在输卵管壶腹部上端卵巢相遇。

56.黄体:排卵后,塌陷卵泡内的颗粒细胞与内膜细胞转变为黄体细胞而行成黄体。

57.是否受精:Y:黄体继续长大,则称为妊娠黄体。

N:黄体维持2周后即退缩。

58.妇女一生在生育年龄期只有400——500个卵泡完全发育成熟并排卵。

59.排泄:机体的排泄器官排除细胞代谢废物的过程。

60.排遗:机体的消化器官排出没有进入细胞的食物残渣的过程。

61.肾小球包括:血管球、肾小囊62.肾小球的滤过作用:1)内皮:血管淋巴管单层的扁平上皮2)间皮:胸膜、腹膜、单层扁平上皮63.抗利尿激素:分泌部分:下丘脑存储部分:神经垂体作用: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份重吸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