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解剖生理学-自己笔记整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体解剖生理学

1.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1)新陈代谢:机体主动与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的过程。

同化作用:同化需消耗,通过消耗合成自身的能量。

异化作用:提供能量.

同化和异化的关系:同化为异化作用提供物质;

异化为同化作用提供能量。

2.兴奋性:兴奋;抑制。

3.细胞膜的功能:物质转运功能,维持细胞内稳态。

1)被动转运:从高浓度到低浓度的细胞扩散过程(不需要消耗能量)。

a.单纯扩散:通过细胞膜扩散至浓度低的一侧。通过膜的扩散成为通透或渗透。

b.协助扩散:“通道”

特异性;饱和现象;竞争性抑制。、

2)主动转运:从低浓度到高浓度的细胞扩散过程(消耗细胞代谢产生能量)。

特点:逆浓度梯度或电位梯度;消耗能量;依靠“泵”。

4.方位: 1)轴:冠状轴(左→右);矢状轴(前→后);垂直轴(上→下)。

2)面:冠状面(纵切面左→右);矢状面(纵切面前→后);垂直面(横切面)。

5. 四大基本组织: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肉组织;神经组织。

1)上皮组织:特点:细胞排列紧密整齐;有极性;分布体表或官腔内表面。

a.单层上皮:ⅰ.单层扁平上皮:减少摩擦,分布在血管内表面。

分布:内皮:被覆盖于心血管腔面的扁平上皮。

外皮:腹膜,胸膜,心包膜处的浆膜表面的偏平上皮。

ⅱ.单层立方上皮:分泌吸收作用;肾小管。

ⅲ.单层柱状上皮:分泌吸收作用;胃,肠,子宫表面。

b.复层上皮:复层扁平上皮;复层柱状上皮;复层移行上皮。

2)结缔组织:特点:细胞上皮组织少,细胞间质较多,细胞不分层,组织类型多。

a. 疏松结缔组织:细胞:成纤维细胞;巨噬细胞;浆细胞;脂肪细胞;白细胞;

未分化间充细胞。

细胞间质:纤维:胶原纤维;弹性纤维;网状纤维。

基质

b.致密结缔组织;

c.脂肪组织;

d.网状结缔组织、

6.运动系统

组成:骨,骨连接,骨骼肌。

作用:支持,保护,运动。

骨骼的作用:维持体型,支撑体重,保护内脏器官。

1)骨

a.骨的形态:长骨,断骨,扁骨,不规则骨。

b .骨的构造:骨膜,骨质,骨髓。P33

c.骨的功能:支架,是人体最坚硬的组织;骨髓造血;钙库。

2)关节的基本构造

a. 关节面:关节头,关节窝,关节软骨。

b.关节囊:囊壁外层纤维层:加强骨与骨连接。

内层滑膜层:分泌滑液,增加润滑。

c.关节腔:滑液,关节负压。

d.关节的辅助结构:韧带:增加关节稳固性,限制过度运动。

关节内软骨(关节盘):半月板。

关节盂(关节唇)

e.关节的运动

特点:灵活性:关节面光滑有关节软骨;关节腔滑液滑膜层薄而柔软。

牢固性:关节囊;韧带;负压;关节腔结构。

7.脊柱的整体观

1)侧面观:生理性弯曲(颈曲,胸曲,腰曲,骶曲)

意义:a.增大胸腔,盆腔容积b.重心后移便于直立行走c.弹性,缓冲作用。2)前面观:椎体由小→大,与体重成正比。

3)后面观

8.足弓:足骨的跗骨和跖骨借骨连接形成向上突隆的弓形,称~。

功能:弹性,能缓冲行走与跳跃时对身体和脑所产生的震荡。

扁平足长时间站立行走,易造成疲劳或足底疼痛。

神经系统

9. 反射:机体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对内外环境刺激所发生的规律性反应。

10.反射弧: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5个环节,缺一不可。

感受器→传入神经→中枢神经→传出神经→效应器

11.神经组织: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组成。

神经元: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

神经胶质细胞:营养,支持,绝缘。

12.神经元:1).胞体:代谢和营养中心。尼氏体;神经元纤维:支持和运输的作用。

2)胞突:a. 树突:一个到多个,含尼氏体,将冲动传向细胞。

b. 轴突:一个,不含尼氏体,传出功能。

13.神经纤维:是由神经元的长轴外包胶质细胞所组成。

分类:有髓神经纤维;无髓神经纤维。

14.神经纤维传导的特征:生理完整性;双向传导;非递减性;绝缘性;相对不疲劳性。

15.突触:结构: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

突触传递过程:神经冲动→突触前膜去极化→钙离子内流→突触小泡靠向突触前膜病与前膜融合→释放小泡化学递质入突触间隙→递质弥散到突触后膜与受体

结合→突触后膜通透性发生变化→去极化或超极化。

16.锥体系:大脑皮质控制调节运动的下行纤维组成,起自大脑皮质与运动有关的区域。

17.锥体外系:锥体束外,参与运动调节和控制的神经单元及其纤维,统称为锥体外系。

18.静息电位:细胞在没有受到外来刺激时,即处于静息状态下的细胞内外侧所在的电位差。

产生原因:钾离子外流。

19.动作电位:神经细胞兴奋时将产生去极化,细胞兴奋产生的电位变化称~。

产生原因:钠离子内流。

★去极化:随着离子的跨膜流动,膜两侧的极化状态将被破坏,一般将膜极化状态变小的变化趋势,称~。

★超极化:将膜极化状态变大的变化趋势称~。

20.反馈 1)正反馈:反馈信息与控制信息的作用相同,起加强控制信息的作用。

适用:一经发动需尽快结束的生理过程。

Eg: 排尿反射。

2)负反馈:反馈信息与控制信息作用性质相反,其纠正,减弱控制信息的作用。

适用:维持稳态。

Eg:血压调节。

21.反馈的意义:使反射活动的调节自动和精确化,提高控制系统稳定性。

22.十二对脑神经的分布:

感觉:嗅神经;视神经;位听神经;

运动:动眼神经;滑车神经;外展神经;副神经;舌下神经;

混合:三叉神经;面神经;舌咽神经;迷走神经;

23.脑干:是皮下植物性神经中枢。形成和维持生物节律。

(延髓:生命中枢。中脑:瞳孔对光反射中枢。)

24.条件反射: 机体后天获得的,是个体在生活的过程中,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建立起来

的,它的反射通路不是固定的,因此具有更大的可塑性和灵活性,从而提高了

机体适应环境的能力。

条件反射的建立:强化,无关刺激和非条件刺激在时间上的结合。

25.感觉器官的适应:在一定的强度下,随刺激时间延长,感觉器官发放神经冲动的频率会

逐渐减少,甚至消失,但每一种感觉的适应不同。

26.视觉传导路:视细胞→双极细胞→节细胞→视神经→中脑上丘核→视交叉→外侧膝状体

→枕叶距状裂周围皮质。

27.听觉传导路:螺旋器上毛细胞兴奋→螺旋器神经节→蜗神经→脑桥蜗神经核→部分交叉

→中脑下丘核→内侧膝状体→内囊→皮质内颞听区。

28.视网膜的特殊结构:视盘;黄斑;中央凹。

29.双眼视觉的作用:扩大视野;克服生理性盲点;增强立体感。

30.兴奋性过程中兴奋性的变化:绝对不应期;相对不应期;超常期;低常期。

31.血浆胶体渗透压:等渗溶液:0.9%氯化钠溶液 5%葡萄糖溶液

PH值:正常:PH 7.35—7.45

最大耐受:PH 6.9—7.8

32.血液正常值:血量为血液总量。占体重7—8%。

33.血清,血浆的区别:血浆:淡黄色

比重和粘稠性:Pr,脂类,红细胞数目等决定。

血清:红色;有凝集素。

34.血型定义:是根据红细胞膜上特异抗原类型进行分类的。

35.凝集素:在血浆中存在着能与浓细胞膜上相应凝集原发生反应的抗体。

凝集原:人类红细胞膜上存在不同的特异糖蛋白抗原。

36.输血原则:1)输同型血

2)异型血输血:万能供血者,万能受血者。

交叉配血

成分输血,自身输血。

37.A型:红细胞膜上只含凝集原A;血清中,只含有B凝集素。

B型:凝集原B。A凝集素

AB型:两者都含有。凝集素两者都没有。

O型:两者都不含有。凝集素两者都有。

RH型:红细胞膜上RH因子建立的血型系统;不存在天然的RH凝集素。

38.血压的形成:形成血压是血液的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