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后合作导师及研究方向
联合培养博士后研究人员协议书新6篇

联合培养博士后研究人员协议书新6篇篇1甲方(合作高校/研究机构):______________________乙方(合作企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丙方(博士后研究人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博士后管理工作规定》等法律法规,甲乙丙三方本着平等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就联合培养博士后研究人员事宜达成如下协议:一、总则1. 甲方与乙方联合培养博士后研究人员,旨在加强产学研合作,促进科研成果转化,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2. 丙方作为博士后研究人员,在甲方和乙方的共同指导下进行科研工作,其培养与管理工作应遵循本协议。
二、合作内容及职责1. 甲方职责:(1)提供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协助丙方申请博士后项目立项。
(2)配备导师,负责指导丙方的科研工作。
(3)协助乙方对丙方进行业务管理、工作考核及日常管理工作。
(4)负责丙方的学术评价、中期考核及期满出站评价等工作。
2. 乙方职责:(1)为丙方的科研工作提供实验场地和仪器设备等研究条件。
(2)指派技术人员配合甲方指导丙方的科研工作。
(3)根据科研项目需要,保障科研经费的投入和使用。
负责对经费的管理和使用进行监管。
(4)协助甲方对丙方进行业务管理、工作考核及其他日常工作。
并根据科研进展和项目需要对博士后科研项目进行调整。
(5)协助甲方监督博士后项目的执行情况及研究成果的转化利用情况等工作。
3. 丙方职责:(1)在甲方的指导下完成博士后研究项目的研究工作,确保项目按期完成并达到预定目标。
(2)在乙方单位工作期间遵守乙方的规章制度。
(3)在合作期间,保护甲乙双方的合法权益,保守技术秘密及商业秘密等。
(4)与合作单位共同完成其他相关工作任务。
三、合作期限及成果归属合作期限自本协议签订之日起至博士后研究项目结束之日止。
合作期内形成的科研成果的知识产权归甲乙双方共同所有。
如合作一方中途退出或有违约行为,该方不得参与成果的分享和使用权的分配。
联合培养博士后研究人员协议新3篇

联合培养博士后研究人员协议新3篇篇1甲方(合作单位一名称):__________________乙方(合作单位二名称):__________________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及相关政策规定,甲乙双方本着平等自愿、互利共赢的原则,就共同开展博士后研究人员联合培养工作事宜达成以下协议:一、协议目的双方通过联合培养博士后研究人员,旨在提高科研创新能力,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推动双方事业共同发展。
二、合作内容及方式1. 博士后研究人员选拔:双方共同制定选拔标准,确定联合培养的博士后候选人。
2. 导师团队组建:双方各自推荐导师,共同组成导师团队,负责博士后的培养工作。
3. 科研任务分配:双方根据各自优势,共同确定博士后研究方向和科研任务,明确分工。
4. 科研平台共享:双方共同提供科研平台、实验室、仪器设备等资源,保障博士后研究工作顺利开展。
5. 学术交流活动:双方共同组织学术交流活动,鼓励博士后参与国内外学术交流,提高学术水平。
6. 成果归属与分享:联合培养期间产生的知识产权归属及利益分配按照双方约定执行。
三、合作期限本协议自双方签字之日起生效,有效期为_____年。
联合培养博士后研究工作期限为_____年。
四、经费管理1. 双方共同承担联合培养博士后的经费,确保博士后研究工作顺利进行。
2. 经费使用应符合国家相关法规及双方内部管理规定,实行专款专用。
3. 双方应定期核对经费使用情况,确保经费使用合理、透明。
五、人员管理及考核1. 博士后研究人员应遵守双方规章制度,履行工作职责。
2. 双方共同制定博士后考核标准,定期进行考核评估。
3. 博士后研究人员在联合培养期间应遵守学术道德,保持科研诚信。
六、成果归属与分享1. 联合培养期间产生的知识产权归属及利益分配由双方协商解决。
2. 双方均有权使用博士后研究成果进行学术交流、科研合作等活动。
3. 双方在合作过程中形成的论文、报告等成果应明确标注来源,共同享有相关权益。
博士后工作计划书1

博士后工作计划书1尊敬的导师:我谨向您提交我的博士后工作计划书。
在这份计划书中,我将详细介绍我未来几年在博士后研究期间的研究方向、研究目标以及研究计划。
我希望通过这份计划书向您展示我对博士后工作的热情和承诺。
一、研究方向我的博士后研究方向将聚焦于生物医学工程领域的纳米材料应用。
纳米材料在生物医学工程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可以用于药物传递、诊断、组织工程等方面。
我的研究将探索纳米材料在这些应用领域的最新进展,并致力于解决其中的关键科学问题。
二、研究目标1. 开展纳米材料在药物传递领域的研究。
通过设计和合成新型纳米材料,我将研究其在药物传递中的应用。
重点关注药物的稳定性、靶向性以及缓释性能,以提高药物疗效并降低副作用。
2. 探索纳米材料在癌症诊断中的应用。
利用纳米材料的特殊性质,我将开展相关研究,以提高癌症的早期检测和治疗监测能力。
重点关注纳米材料在肿瘤标记物检测和影像造影方面的应用。
3. 进行纳米材料在组织工程中的研究。
通过将纳米材料应用于组织工程领域,我将探索其在细胞生长、组织修复和再生中的潜力。
重点关注纳米材料在组织工程支架的设计和制备中的应用。
三、研究计划1. 阅读文献并了解相关领域的最新进展。
我将全面了解纳米材料在生物医学工程领域的研究现状,熟悉各类纳米材料的性质和应用,以便为自己的研究提供坚实的基础。
2. 设计和合成新型纳米材料。
根据研究目标,我将设计并合成适用于药物传递、癌症诊断和组织工程的纳米材料。
在合成过程中,我将优化材料的稳定性和生物相容性。
3. 评估纳米材料的性能。
我将通过一系列实验来评估纳米材料在药物传递、癌症诊断和组织工程等方面的性能。
我将使用细胞实验和动物模型来验证纳米材料的生物学活性和治疗效果。
4. 发表研究成果并向学术界宣传。
我将撰写研究论文并提交到相关领域的国际期刊上,以分享我的研究成果。
此外,我还将参加学术会议并进行口头报告,与同行学者进行交流合作。
四、预期成果通过我的博士后研究,我期望能够在纳米材料在生物医学工程领域的应用方面取得以下成果:1. 发表高水平的学术论文,以展示我在该领域的研究成果。
博士后研究计划与导师项目 独立性

博士后研究计划与导师项目独立性
博士后研究计划往往需要和导师的项目保持一定的独立性。
导师的项目方向和资源支持固然很重要,但博士后要根据自己的研究兴趣和发展规划,提出自己的研究想法和计划。
选择导师时,博士后需要考察导师是否能给予博士后足够的自主权,进行独立的研究工作。
同时,导师也应该鼓励博士后开展独立的研究思考,给予其开展创新研究的空间。
在研究方向上,博士后可以在导师研究领域的基础上,扩展提出自己的研究想法。
也可以与导师的研究方向保持一定差异,形成自己的特色。
但研究内容还是需要与导师项目保持协同效应,不能完全脱离导师的专业范围。
在资源使用上,博士后可以根据需要,合理利用导师项目的设备、资料等资源。
同时也要争取自己的研究经费,逐步建立自主的研究条件。
还可以通过合作等方式,获取更多的资源支持自己的研究。
总体来说,博士后研究计划在借鉴学习导师项目优势的同时,也要保持一定独立性。
通过自己的思考和努力,逐步确立独特的研究方向和特色。
这对博士后长远的学术发展非常重要。
博士后研究工作计划

博士后研究工作计划尊敬的导师:非常荣幸能有机会成为贵实验室的博士后研究员,我非常珍惜这个机会,并且希望能够在这个环境中广泛学习、快速成长。
我将尽我最大的能力来开展研究,同时也欢迎导师和同事们给予我指导和帮助。
我计划在博士后研究阶段围绕以下两个研究方向展开工作。
首先,我将致力于深入研究其中一特定领域的基础理论以及相关技术方法。
通过目前的文献调研和前期的了解,我已经初步确定了我要研究的领域,并已读过该领域的一些经典著作。
接下来,我将进一步深入研究该领域的最新进展,并结合实验室已有的研究成果,寻找其中的问题并提出研究的新思路。
我将积极与实验室其他成员进行讨论,探讨研究方向的可行性,并根据实验室的实际情况做出调整。
其次,我计划开展一系列实验和数值模拟,以验证和论证我的研究方向的正确性。
基于前期调研的工作,我已经了解到了一些已有的实验方法和数值模拟工具。
我将积极学习并掌握这些技术,并根据具体的研究问题,选择合适的实验方法和/或数值模拟工具。
在实验过程中,我将严格按照规定的操作流程进行实验操作,并记录实验数据。
在开展实验和数值模拟的同时,我还计划开展合作研究。
合作研究是提高科研水平、加快研究进展的有效途径,我将积极与实验室的其他成员合作,并与其他相关领域的研究团队进行交流。
我相信通过合作研究,能够更好地互相学习、互相借鉴,从而使研究的水平得以提高。
此外,我将加强自身的科研能力,积极参与学术会议和研讨会,并提交学术论文。
通过参加学术会议,我可以与其他领域的学者交流思想、分享研究成果,并且了解同领域的最新研究动态。
通过撰写学术论文,我不仅可以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公之于众,也可以从专家的评审和指导中提高自己的科研水平。
最后,我将积极学习和锻炼自己的教学和指导能力。
作为一名博士后研究员,我希望能够参与指导研究生的工作,并培养他们的独立科研能力。
我将积极参与实验室的学术讨论和学生的课题组会,与研究生们进行活跃的讨论,解答他们在研究中遇到的问题,并给予他们必要的指导和帮助。
联合培养博士后研究人员协议书7篇

联合培养博士后研究人员协议书7篇篇1甲方(合作单位一名称):______________________乙方(合作单位二名称):______________________丙方(博士后研究人员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规定,甲乙丙三方本着平等、自愿、互利的原则,就共同联合培养博士后研究人员事宜达成如下协议:一、合作内容甲乙双方接受丙方作为联合培养博士后研究人员,在_____________领域(方向)进行合作研究,共同对丙方进行培养。
研究项目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方围绕该项目进行深度合作。
二、合作期限本协议的合作期限为______年,自______年______月______日起至______年______月______日止。
期满后如需续签,由三方协商并签订新的协议。
三、合作目标通过联合培养,丙方应完成预定的研究课题和目标,取得重要成果,并形成论文等学术成果。
甲乙两方应积极协助丙方完成研究工作,共同推动研究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四、职责与义务(一)甲方职责与义务:1. 提供博士后研究所需的实验室、仪器设备及其他研究条件;2. 协助乙方安排丙方参与相关科研项目;3. 指导丙方的科研工作,确保研究工作的顺利进行;4. 按照约定支付丙方的薪酬待遇。
(二)乙方职责与义务:1. 提供博士后研究工作所需的研究经费和条件;2. 协助甲方指导丙方的科研工作;3. 组织丙方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活动;4. 按照约定支付丙方的薪酬待遇。
(三)丙方职责与义务:1. 严格遵守甲乙双方的规章制度,按时完成研究工作;2. 按时提交研究成果,包括研究报告、论文等;3. 遵守科研诚信原则,不得抄袭、造假等;4. 积极与甲乙双方沟通合作,共同完成研究任务。
五、知识产权归属与利益分配所有因本协议产生的知识产权归甲乙双方共同所有。
关于研究成果的权益分配,三方应按照贡献大小进行合理分配。
XX大学博士后合作导师简介【模板】

PMN-PT透明电光陶瓷的制备关键技术研究
山东省“泰山学者”
科研补助基金
2009.01-
2013.12
先进铁电和多铁性材料的制备、显微结构与性能研究
**大学特聘教授科研启动基金
2007.01-
2011.12
**大学博士后合作导师简介
姓名
卢朝靖
性别
男
学历
研究生Βιβλιοθήκη 学位博士职务职称
教授
博士后
流动站
材料科学与工程
所在
部门
**大学物理科学学院
研究
方向
透射电子显微镜、铁电薄膜、透明电光陶瓷
招收
计划数
1
合作导师简介
卢朝靖是山东省“泰山学者”特聘教授、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中国电子显微镜学会理事。曾在德国微结构物理马普研究所和美国国家标准局(NIST)工作三年多;已主持并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2项和省部级纵向科研课题10项。近年在铁电薄膜的取向生长、电畴结构及其动力学、功能材料的透射电镜研究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成果。两次获湖北省自然科学二等奖,其中2006年排名第一。在Phys. Rev. B、Appl. Phys. Lett.(10篇)等国际知名学术刊物上发表SCI论文逾60篇,其中绝大部分为第一或通讯作者。截至2009年9月25日,累积被引用超过568次,单篇被引最高达82次。
承担主要科研项目
项目名称
项目类别
起止时间
PMN-PT单晶纤维及其1-3型压电复合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JQ********)
山东省自然科学杰出青年基金
2008.12-
2011.12
高密度存储器用Bi4Ti3O12基铁电薄膜的均匀取向生长研究 (08-1-3-13-jch)
博士后合作导师条件

博士后合作导师条件
作为博士后合作导师,需要具备以下条件:
1.学术水平高:具有博士学位,并在相关学科领域有较高的学术造诣和一定的学术地位。
2.研究经历丰富:有丰富的研究经验和良好的科研成果,能够引导博士后开展科学研究工作。
3.热心支持博士后:能够为博士后提供良好的科研环境和支持,帮助博士后开展研究工作,并定期与博士后交流研究进展。
4.具有较强的指导能力:能够指导博士后开展研究工作,帮助博士后提高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
5.有稳定的职位:担任博士后合作导师需要有稳定的职位,能够为博士后提供长期稳定的科研支持。
以上条件是博士后合作导师必备的基本条件,只有具备这些条件,才能够为博士后提供良好的科研环境和指导,并帮助博士后取得更好的科研成果。
- 1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姓名
职称
研究方向
秦大河
院士/研究员
冰冻圈与全球变化
丁一汇
院士/研究员
中尺度天气动力学、气候变化与气候影响评估
宇如聪
研究员
数值模式的评估和发展、中国区域气候和气候变化分析
董文杰
研究员
气候动力学、气候理论与预测和全球变化
肖子牛
研究员
气候变化、季风、中小尺度天气学
李维京
研究员
气候预测理论与方法、东亚季风、气候模式与数值模拟
罗勇
研究员
气候模拟、气候变化、陆面过程、气候资源评估
秦祥士
研究员
气象信息传播技术及应用研究
毛恒青
研究员
气象科技传媒
封国林
研究员
气候预测,数值时间积分研究,生态环境、气候与经济决策
任国玉
研究员
气候变化、古气候与古环境
张华
研究员
大气物理与大气环境
高学杰
研究员
气候模拟、气候变化
姜彤
研究员
气候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