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唯物辩证法矛盾观创新意识
树立创新意识是唯物辨证法的要求

树立创新意识是唯物辨证法的要求创新是当今社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之一。
为了适应快速变化的市场,企业、个人都需要具备创新意识和能力。
然而,创新并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培养出来的,它需要在日常工作、学习中不断进行实践和探索。
本文将从唯物辨证法的理论出发,探讨如何树立创新意识。
唯物辨证法的基本观点唯物辩证法是一种科学哲学,它认为世界是物质的、不断变化的、统一的整体,物质和意识是相互作用、相互统一的。
唯物辩证法是在对客观世界实践和认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的核心观点是矛盾论。
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都是由矛盾构成的,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内在动力和源泉。
唯物辩证法强调实践的重要性。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验证的标准,只有通过实践,才能不断改进和深化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同时也能为实践提供理论指导和支持。
唯物辩证法还强调整体观念和历史观念。
事物是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整体,各个方面互相依赖、相互影响,没有孤立的事物存在。
历史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任何事物都处于不断变化和发展之中。
树立创新意识的必要性在今天的社会,创新已经成为各行各业竞争的核心因素之一。
没有创新意识和能力,企业和个人无法适应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也无法获得长期的竞争优势。
而且,随着数字化、智能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传统行业正在被新兴行业所颠覆,如果没有创新意识,就很难在这个新的格局中立足。
树立创新意识还可以提高个人的职业竞争力。
在当今的职场中,只有具备创新意识和能力的人才能够获得更多的机会和回报。
创新不仅涉及到工作方法和业务模式等方面,还包括在职业发展中不断探索和尝试新方向、新领域。
因此,树立创新意识不仅是企业的需要,也是个人发展的需要。
唯有掌握了创新意识,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保持优势。
如何树立创新意识在唯物辨证法的理论指导下,如何才能树立创新意识呢?本章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1. 注重实践经验的和反思唯物辩证法认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验证的标准。
只有通过实践,才能不断改进和深化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同时也能为实践提供理论指导和支持。
唯物辩证法的矛盾观

唯物辩证法的矛盾观1、矛盾就就是对立统一,所以要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瞧问题(全面的观点,一分为二的观点)。
2、矛盾的斗争性与同一性(1)矛盾的斗争性就是指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属性。
(2)矛盾的同一性就是指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
①矛盾双方相互依赖;②矛盾双方相互贯通、相互转化。
3、矛盾的普遍性矛盾具有普遍性,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
(1)所以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敢于揭露矛盾,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
(2)要坚持全面分析矛盾,坚持两分法、两点论,反对一点论,反对片面瞧问题。
4、矛盾的特殊性矛盾具有特殊性,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所以要求我们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5、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1)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相互联结。
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矛盾的特殊性也离不开普遍性。
所以要善于从特殊性中概括出普遍性,又要善于在普遍性的指导下去研究特殊性。
(2)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6、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1)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辩证关系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作用,次要矛盾处于从属地位;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相互影响,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所以要善于抓住主要矛盾,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又要学会统筹兼顾,恰当处理好次要矛盾。
(2)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的辩证关系矛盾的主要方面处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决定着事物的性质,而次要方面处于被支配地位;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又相互依赖,并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所以瞧问题既要全面,又要分清主流与支流。
辩证法及唯物史观总结

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就是主要矛盾。其他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则是次要矛盾。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办事情要善于抓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又要统筹兼顾,恰当处理次要矛盾。
4.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也就是矛盾的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的关系。①两者相互联结。一方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另一方面,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②两者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要求我们要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不断实现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共性和个性的具体的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要求我们在观察事物、分析问题时,既要重视内因,又要看到外因,坚持把内外因结合起来。
四、辩证法的创新意识
1.辩证的否定原理
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辩证的否定既不是简单地肯定一切,也不是简单地否定一切,而是既肯定又否定,既克服又保留,克服的是旧事物中过时的消极的内容,保留的是旧事物中积极合理的因素。辩证否定的实质就是“扬弃”。
矛盾的特殊性,是指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它主要有三种情形:一是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二是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上有不同的矛盾,;三是同一事物的不同矛盾、同一矛盾的两个不同方面也各有其特殊性。
要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即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
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作为社会意识,具有社会历史性、主体差异性,在阶级社会具有阶级性。
(完整版)哲学原理与方法论(经典版)

生活与哲学》基本原理和方法论世界观: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方法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原则和根本方法。
辩证唯物论:物质、意识、规律1、世界物质性统一性原理【原理内容】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方法论】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主观符合客观,反对主观主义。
〖错误倾向〗:反对不从实际出发的主观主义,反对本本主义(教条主义)、经验主义。
2、意识的指导作用原理【原理内容】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正确的意识能够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则会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方法论】我们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举例:树立正确的金钱观、消费观、就业观、价值观;弘扬航天精神、感动中国人物的感人精神)3、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原理内容】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方法论】我们要处理好主观和客观的关系,既要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又要重视意识的作用。
(举例:家庭实际消费、自身实际就业、省情制定发展战略等)【错误倾向】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
4、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原理内容】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规律是客观的,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是不可违抗的。
规律是普遍的,事物在运动变化发展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
【方法论】我们要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
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错误倾向〗:反对否认规律的客观性和企图创造规律或消灭规律的唯心主义观点,反对不讲科学,不顾客观规律的冒险盲干的主观主义。
5、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的关系【原理内容】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才能认识、掌握和利用客观规律。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框架

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框架一、辩证唯物主义1、辩证唯物论(探索世界的本质,把握思维的奥妙)1)物质决定意识原理2)意识的反作用原理3)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4)规律的普遍性与客观性原理2、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求索真理的历程)1)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2)真理的条件性与具体性原理3)认识的反复性与无限性原理3、唯物辩证法(思维方法与创新意识)1)联系观A.联系的普遍性B.联系的客观性C.联系的多样性D.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E.系统优化方法原理2)发展观A.发展的普遍性B.事物发展的总趋势原理C.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3)矛盾观(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A.矛盾的观点(对立统一的观点)B.矛盾的普遍性C.矛盾的特殊性D.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E.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辩证关系F.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的辩证关系4)创新观(唯物辩证法的本质与要求)A.辩证否定观B.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二、历史唯物主义(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1、历史观(寻觅社会的真谛)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2)两大基本矛盾运动规律(社会发展的规律)3)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原理(社会历史发展的主体)2、价值观、人生观(时间人生价值)1)价值观的导向作用(价值与价值观)2)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3)人生价值的实现原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具体原理一、辩证唯物主义1、辩证唯物论(探索世界的本质,把握思维的奥妙)1)物质决定意识原理。
a)原理内容: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b)方法论: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如何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i.要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和严谨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ii.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情的本质和规律,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iii.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iv.要深入实践,调查研究;v.要辩证地把握客观实际,注重客观实际的整体性、全面性、变动性;vi.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vii.要正确对待别人的经验;viii.要做到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高二政治树立创新意识是唯物辩证法的要求

一、树立创新意识是唯物辩证法的要求 1. 辩证否定观与创新意识
◆辩证否定观的内涵
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 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 展自己。
惨过八国联军的洗劫、焚书烧 画远甚于日寇、一千万户被抄家、 改名字比赛席卷全国、被毁的文 物古迹数不清。
克服 ——旧事物中过时的消极的因素 保留
——旧事物中积极合理的因素
第十课 创新意识与社会进步
一、树立创新意识是唯物辩证法的要求 1. 辩证否定观与创新意识
辩证否定的内涵、特点、实质、要求
2. 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与创新意识 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的理论依据 及其与创新意识的关系
探究活动 有人认为,否定就是一事物对另 一事物的排斥或毁灭,是借助于外力 作用实现的事物的变化。
实质是‘‘扬弃”, 要么肯定一切,要么 即既肯定又否定、既 否定一切 克服又保留
练习
哲学家别林斯基说过:“没有否定, 人类历史就会变成停滞不动的臭水坑。” 这句话给我们的启示是( )
A
B
C
人类历史有可能变成停滞不动的臭水坑
只要敢于否定一切,人类历史就会向前发展
C 要敢于否定,树立创新意识,推动人类历史 发展
2、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和创新意识
(1)树立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与创新 意识的理论依据
(2)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与创新意识 的内涵
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与创新意识的内涵
①对于现存的事物,辩证法在肯定的 同时存在着否定; ②辩证法对现存事物的肯定是从它暂 时性方面去理解的; ③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 来说它是批判的革命的和创新的。
肯定(保留):旧事物中积极合理的因素; 否定(克服):旧事物中过时的消极的内容。
两个常用的例子: 1、对待文化遗产的问题上,辩 证的否定原理告诉我们要“古为今 用,推陈出新”,要去其糟粕,取其精 华.要扬弃传统文化,反对复古主义 和虚无主义。 2、对待向国外学习的问题上, 告诉我们要“洋为中用”批判地吸 收外国文化。既要反对全盘照搬,又 要反对盲目排外。
2014届《生活与哲学》第三单元 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

重要提示:
错误观点:1.质变是发展
质变与发展的关系: 区别:质变是指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质变有两种 方向,可以是上升的、前进的质变,也可以是下降的、 倒退的质变。发展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 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联系:向上的、前进的质变才是发展,事物的发展 最终是要通过质变实现的,没有质变就没有发展。
辩证 法的 革命 批判 精神 原理
原理内容
方法论
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 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 己;辩证的否定是事物发展的 必须树立创新意识。 环节和联系的环节;辩证否定 的实质是“扬弃”。 我们树立创新意识。 ① 关注变化发展的实 辩证法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 际,敢于突破成规陈说 判的革命的和创新的。 和落后的思想观念。 ② 注重研究新情况,解 决新问题。
移动 笔记本 平板 掌上
个性
关 类别 系 适用 范围 和 对象
主次矛盾(办事情) 相对“许多矛盾”而言,一 般只有一个主要矛盾,可以 有一个或几个次要矛盾。主、 次矛盾指“矛盾体”,可称 为“一个”或“一种”,内 部又含主、次方面。 主要矛盾决定事物发展 进程。办事情:抓重点、 抓中心、抓关键
矛盾的主次方面(看问题) 相对“同一矛盾”而言,主 次方面都只有一方。主、次 方面指“矛盾侧面”,只能 叫“一方”或“方面”。
◆小注: ①矛盾是客观的,不能制 造也不能消灭,但可以解 决,解决矛盾只是把矛盾 的激化状态转化成缓和状 态,并不是消灭矛盾。 ②事事有矛盾但并不是任 何事物之间都存在矛盾。
◆小注: 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是一 般和个别、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不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多数”与“少数”的关系。 ◆小注: ①离开两点谈重点,是一点论。 ②离开重点谈两点,是均衡论。 ③都是错误的。
树立创新意识是唯物辩证法的要求最新

树立创新意识是唯物辩证法的要求前言在现代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更新迭代的速度快于曾经我们能够想象的。
唯有不断地把握新技术的机遇,不断地学习、探索、创新,才能获得成功。
所以,树立创新意识是非常重要的。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创新意识与唯物辩证法的关系,以及如何应用唯物辩证法指导创新实践,进一步提高我们的创新能力。
创新意识与唯物辩证法创新(Innovation)是指创造或改变现有事物,实现新的价值、新的方法和新的领域的过程。
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也反映出人类意识的巨大变化。
人们从对自然的恐惧、崇拜逐渐转变为对自然的认识、掌握和改造,这种认识逐渐深入到对自然界规律及其秩序的认知,进而对真理的认识有了深入和全面的理解。
所以,创新是一种由人类意识导向自然界和社会的积极行为,体现了人类认识的深刻变化。
唯物辩证法是中国现代哲学一种基本思想方法。
唯物辩证法这一哲学体系,历史悠久,其思想精髓是具有判断力的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结合。
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发展是矛盾的发展,矛盾的对立双方互相斗争、互相制约,通过不断地运动、变化、发展实现社会的进步。
唯有通过不断地研究事物的矛盾、变化、发展,才能够不断地推动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进步。
在创新实践中,运用唯物辩证法的思想,就必须从矛盾的发展出发,认识到事物的矛盾运动是创新的内在动力,才能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把握先进科学技术,发挥创造性的想象力与实践能力,挖掘和创造新技术、新产业和新观念。
唯物辩证法指导创新实践唯物辩证法的思想,可以指导我们在创新实践中应该遵循的基本思路、策略和思想方法,具体如下:1. 对矛盾的认识唯物辩证法的核心理论是矛盾论。
矛盾的发生和发展是事物发展的内在动力和原始动力。
在创新实践中,我们需要客观地认识各种类型的矛盾,把握矛盾的状况和矛盾条件,并通过创新主题和方向的确定,以及技术和管理的合理设计,来解决和克服各种类型的矛盾。
2. 科学地制定创新策略创新策略是创新实践的核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斗争性
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 立的属性
相互分离的属性和趋势。
条件 相对的,有条件的
绝对的,无条件的
联 同一性以斗争性为前提;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为同 系 一性所制约。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推动事物运动、
变化和发展,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对立统 一规律
考点2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1.矛盾的普遍性
(3)矛盾特殊性原理的方法论要求
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3.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1.辩证关系原理
⑴相互区别
①普遍性:即共性(一般),是指各种矛盾普遍 具有的共同点、共同性,或叫“共同本质”;
②特殊性:即个性(个别),是指不同事物的矛 盾具有各自的特点、特性,或叫“特殊本质”。
⑵相互联结 ① …… ;② ……。
⑴含义: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并且贯穿于每一事物 发展过程的始终。即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
◆不能认为事事有矛盾,就是任何事物之间都存在着矛 盾。矛盾不仅是普遍的,只有在一定条件下它们共处
于一个统旧一矛体盾中,解才决构成了矛,盾关又系会,产也是生客新观的的,是
事物固有的,人们不能任意地制造和消灭矛盾。
②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为同一性所制约,没有同一 性,就没有矛盾的统一体的存在,事物同样不能存在和发展。
(5)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推动了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矛盾的基本属性:同一性与斗争性。
区含 别义
表 现
同一性
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 结的属性和趋势
一定条件下相互依赖; 相互贯通(渗透、包含), 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含义
史伯说:“和实生物,同则不继”
——不同的事物结合才能生成万物,否则就不能存 在和发展。
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君子虽然观点不同,但心是相和的,所以说君 子是保留了差异的和;小人的嗜好相同,但各争其 利,貌和心不和,所以说小人之间的交往其实是不 和的,在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中,有差别才会有统一。
定作2.用主,次但矛其盾对的事辩物证发关展系不是可有可无的,次要的矛 盾的解决有利于主要矛盾的顺利解决。
3.主次矛盾辩证关系的方法论要求
⑴在认识复杂事物发展过程中,既要看到主要矛盾, 着重把握(解决)主要矛盾(重点论);
,相互依存的东西,才能呈现出“排斥”或“对立” 的倾向,统一体破裂,彻底分离,毫不相干的东西, 构不成矛盾,更谈不上“排斥”或斗争。
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为同一性所制约:没
有同一性,就没有矛盾的统一体的存在,事物
同样不能存在和发展。
(4)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
①同一性以差别和斗争为前提,没有斗争性,就没有矛盾 双方的相互依存和相互贯通,事物就不能存在和发展。
法的根本观点,矛盾分析法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 界的根本方法。
2 矛盾的含义和基本属性
(1)矛盾及其基本属性
含义: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对立和统一关系的哲学范 畴,简言之,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基本属性:对立性和同一性是矛盾所固有的相反相 成的两种基本属性。
(2)矛盾的同一性
①概念 ②两方面的含义
(3)矛盾的斗争性
同一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没有斗争性,就 没有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和相互贯通,事物 就不能存在和发展。
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共同存在于资本主义 生产方式之中,两者之间是剥削与被剥削的关 系,其利益要求是相互排斥的;而无产阶级与 奴隶主阶级之间没有依存关系,因此也就谈不 上他们之间的相互排斥与斗争。
矛盾这双说方明在了统什一中么对?立,只有具有某种共同基础
②矛盾是客观的,是客观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 主观意志为转移的,人们不能任意制造和消灭矛盾。人 为制造的矛盾与事物自身所固有的矛盾是有区别的。
③事物的发展的其固有的规律。只有遵循其规律才能推 动事物发展,反之,违背规律,人为制造矛盾不仅不能 推动事物的发展,而且会适得其反。
(2)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方法论要求
①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 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
②要坚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或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坚持两分法、两点论,反对片面性、一点论)。
2.矛盾的特殊性
(1)矛盾的特殊性的含义
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
(2)矛盾特殊性的表现 ①……( 横向,区分不同事物的依据) ② ……(纵向,区分事物不同过程和阶段的依据); ③同一事物中的不同矛盾(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之 分)、同一矛盾的两个不同方面(有主要方面和次要 方面之分)也各有其特殊性。
⑶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不同场合可以相互转化。
2.方法论意义
正确理解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辩证关系
矛盾普遍性
矛盾特殊性
区 含义
别
性质 表现
同类事物的共性
每一事物的个性
方法 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 论要 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 求 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联 二者是共性与个性、一般和个别的关系。具体来说 系 (1) ……相互联结……。(2) ……在一定场合是可
◆矛不能盾认,为在“矛新盾旧无处矛不盾在、之无间时绝不有不,存因而在是哪永远不 能怕解是决的一”刹。那只有的承无认矛矛盾盾,揭的露状矛态盾,。运时用一时分为 二有的矛观点盾和。矛盾分析的方法,才能正确地分析和解决
矛盾。
矛盾是事物矛盾就是对立统一,矛盾双方的既对立又统一推动了 事物的变化和发展,所以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以相互转化的
方法
论意 ……是关于矛盾问题的精髓,是……的理论依据。
义
◆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不同于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哲学
马克思 主义哲学
一般到个别
辩证唯 物主义
辩证的唯物论 唯物的辩证法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社会历史观
历史唯 物主义
价值观
人生观
整体与部分
考点3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辩证关系
1.主次矛盾的含义 ◆次要矛盾虽然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
考点:
3.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 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考点1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1.矛盾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 (1)联系的根本内容是矛盾 (2)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矛盾 (3)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矛盾观点是唯物辩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