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下册科学教学反思-给冷水加热教科版
《给冷水加热》教学反思

(给冷水加热)教学反思一、结合旧知,合理猜测,翻开探究之道要使一杯冷水变成热水的方法,让我对于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有了肯定的了解,学生各抒己见:把冷水倒在锅里加热、在冷水里再参加热水、把冷水杯放在热水盆中、放在太阳下晒、放在暖炉里烤。
这些方法都来自于学生的实际经验,所以可以看出学生对于热这一单元是有肯定了解的。
于是我演示将冷水袋放入热水中,水袋中的水温度会上升吗?学生异口同声的答复毫不奇异,那么请你认真看一下将冷水袋放入热水中会有什么变化。
〔为了使实验现象更明显,事先在冷水袋中参加了墨水以便学生观察。
〕学生看着冷水袋渐渐的胀大,渐渐地浮起来都异常冲动,觉得非常惊异。
验证了水温后矛头直指现象水袋除了水温变化后还有什么变化?从而引发了问题:水袋为什么会由沉变浮呢?结合前面所学旧知“影响沉浮的因素〞,鼓舞学生作出猜测。
学生根本都认为,可能是水受热后体积变大,使它浮起来了,“影响物体沉浮的因素除了与体积有关,请你围绕其它因素再猜测一下还有什么其他的可能?〞原本是想把这个环节单独开来,先归纳影响物体沉浮的因素,但是考虑到这样一来学生思维肯定局限于物体浸入水中的体积、以和浸入的液体密度,无法从重量和体积上面作考虑,所以还是安排在猜测以后作提示引导学生再做考虑猜测。
这下学生考虑的更广了,可能重量变轻了,浸入液体也能影响〔针对这个猜测学生都明确同样是放在热水中,所以这个猜测是不成立的。
〕从而引领学生走进本课的重点,探究水在受热过程中的变化。
二、自主商量,一起交流,摘取探究之果作出猜测以后,学生都很明确要通过实验来研究问题,那么怎样设计实验探究水在加热过程中重量、体积的变化呢?我将这两个问题分布交给学生,先让学生商量如何研究重量问题。
学生一下想到用天平分别丈量冷水带、热水带的重量,话还没说完,学生马上补充到“不对,水要一样多的〞,总的来说这个实验比拟简单,学生也考虑很周密,因此我采纳了演示实验,通过称量学生发觉重量并没有改变。
教科版科学最新五下2-2《给冷水加热》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
学生经过前面学习了沉与浮的知识,以及本单元第一课《热起来了》,已经具备了解释沉浮的相关知识,知道物体增加热量会热起来,继而学习这课就能理解和分析冷水袋受热上浮的原因。
本课的教学内容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给塑料袋里的冷水加热,观察现象,然后再把加热后的热水放到冷水里观察,仍是上浮,在这一现象的质疑中,引出下一个教学活动。
第二部分,研究水在加热过程中的变化,此环节引导学生研究水在加热后质量和体积分别怎样变化,通过实验研究,力求使学生发现,在加热过程中,重量不变,体积变大,正是热水会浮到冷水水面上来的原因。
这对五年级的学生来说,是个难点。
为此,有必要对这个实验设计进行修改,只让一个量起作用,降低学生的思维难度。
同时学生对天平的使用操作技能较弱,也会影响本课内容完成的速度,根据我们的实践,改用电子秤来称重,这样能节约时间,从而更好地达成教学目标。
学完本节课后,学生们应知道水加热后体积会增大,质量不变。
学会从影响物体在水中沉浮的因素去分析水加热后产生的变化,设计实验,观察水加热后质量和体积是否发生了变化。
培养学生乐于发现新问题和愿意积极探索的情感,初步了解冷热水体积变化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给冷水加热》参考教案

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热》单元的第一课《给冷水加热》。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了解热传递的基本原理,探究给冷水加热时温度的变化,以及了解加热过程中热量传递的方式。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掌握热传递的基本原理,了解给冷水加热时温度的变化规律,学会使用温度计进行测量。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践操作,培养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合作交流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热传递的原理,给冷水加热时温度的变化规律。
难点:理解热传递过程中热量是如何传递的。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热水壶、温度计、实验器材等。
学具:每组一份实验器材(包括烧杯、冷水、温度计、热源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展示热水壶加热水的过程,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为什么热水壶里的水会变热?2. 例题讲解:讲解热传递的基本原理,引导学生了解热是如何从高温物体传递到低温物体的。
3. 随堂练习:让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常见的热传递现象。
4. 探究活动:分组进行实验,给冷水加热,观察并记录温度变化。
a. 学生分组,领取实验器材。
b. 按照实验步骤进行操作,观察并记录温度变化。
c. 分析实验结果,讨论加热过程中热量是如何传递的。
六、板书设计1. 热传递的基本原理2. 给冷水加热时温度的变化规律3. 热量传递的方式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生活实际,举例说明热传递在生活中的应用。
2. 答案: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操作,学生对热传递的原理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但在实验过程中,部分学生对温度计的使用还不够熟练,需要在以后的教学中加强指导。
2. 拓展延伸:让学生课后调查生活中利用热传递原理制作的物品,了解其工作原理和优点。
重点和难点解析1. 实验操作中温度计的使用2. 热传递原理的理解3.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4. 作业设计与课后反思详细补充和说明:一、实验操作中温度计的使用1. 温度计的校准:在实验前,教师应确保每组温度计的准确性,避免因温度计误差影响实验结果。
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22给冷水加热教科版

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22给冷水加热教科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五年级下册科学教科书第22课,主题为“给冷水加热”。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实验探究冷水和热水在加热过程中的温度变化、热量传递和物态变化等现象。
具体章节为第二章第五节“热与能”的第一部分。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加热过程中水温的变化规律,理解热量的传递和物态变化的基本原理。
2.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提高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激发他们对科学实验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理解加热过程中热量传递和物态变化的原理。
教学重点:掌握加热过程中水温的变化规律,进行实验操作和观察。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烧杯、温度计、热水壶、计时器、实验用冷水、热水、酒精灯等。
2. 学具:实验记录表、笔、直尺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如“为什么在冬天我们要用热水袋取暖?”、“热水和冷水在加热过程中会有什么不同?”等,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2. 例题讲解:讲解加热过程中热量传递和物态变化的基本原理,引导学生学习相关知识。
3. 实验探究:a. 将学生分组,每组发放实验器材,指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
b. 让学生观察并记录加热过程中水温的变化,每隔一段时间记录一次温度。
c. 实验结束后,引导学生分析实验数据,探讨加热过程中热量传递和物态变化的规律。
4. 随堂练习:设计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加热过程中水温变化规律2. 热量传递和物态变化原理3. 实验数据记录与分析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根据实验数据,分析加热过程中水温的变化规律,并解释原因。
2. 答案:根据实验数据,学生可得出加热过程中水温逐渐升高,且热水升温速度大于冷水等结论。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节能减排、热水供应等。
重点和难点解析1. 实验探究过程中,学生观察和记录水温变化的能力。
给冷水加热教学反思(集锦6篇)

给冷水加热教学反思(集锦6篇)给冷水加热教学反思第1篇《给冷水加热》一课是学生探究如何给身体增加热量的基础上,进行探究如何给冷水加热,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进行教学,让孩子们观察冷水变热过程中的细致变化,达到教育的目的。
针对本节课的反思:1、结合生活经验,丰富科学前概念对于给热水加热这一课题,孩子们在生活中已有类似的生活经验。
课堂上抛出“如何给冷水加热”,孩子们结合生活经验抛出:可以放在煤气上加热,放在电磁炉上加热;加些热水等等,对于这些生活经验,孩子们深有感触,然而对于冷水温度升高的变化外,还有哪些变化,需要进一步完善。
2、学会观察,探究发现孩子们在探究冷水袋在热水中的变化,孩子们的前经验对于热水除了温度升高以外,并无其他经验,因而发现冷水袋子在热水中慢慢变热,并且上浮,非常兴奋,马上和老师汇报,适时抛出:你有什么发现?HM小组:我发现水位上升,可能是体积变大,这结合上一节课的沉浮经验进行学习。
是不是真的体积变大呢?孩子们提出新的疑问,为了验证猜测需要进行实验,在实验中通过天平称重和蜡烛加热观察气球的变化,虽然不明显,但是仍然能感觉到气球的细微变化。
验证自己的猜测,为何会这样,在下一节课我们继续探究。
3、演示实验,确保安全对于加热试管,孩子们的经验较少,甚至是无,这就需要老师提前进行演示,让学生了解如何做好试管加热前的工作,确保试管不会因受热不均匀而破裂,这也是需要提前考虑的。
4、汇总观察记录,学会总结培养孩子们的记录意识和根据观察到的数据进行分析的能力,才能更好的提出新的问题并解决自己的猜测和疑惑。
给冷水加热教学反思第2篇本课以实验为主,学生自主探究为学习的主要方式。
由冷水沉,热水浮的现象引发思考,再由学生小组讨论设计实验证明猜想。
尽量把时间教给孩子,教师只是引导。
对于给一杯冷水变成热水的方法,学生在原有的知识水平上各抒己见:把冷水倒在锅里加热、在冷水里再加入热水、把冷水杯放在热水盆中、放在太阳下晒、放在暖炉里烤……这些方法都来自于学生的实际经验,所以可以看出学生对于热这一单元是有一定了解的。
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22给冷水加热教科版

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22给冷水加热教科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五年级下册科学教科书第22课,主题为“给冷水加热”。
详细内容包括:理解水的加热过程,探究加热对水性质的影响;掌握安全使用酒精灯和烧杯等实验器材;学习温度变化对物质性质的影响。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加热对水性质的影响,掌握水的加热方法和安全操作。
2.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实验的能力,提高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科学实验的兴趣,增强安全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理解加热过程中水温的变化规律,掌握实验操作的安全注意事项。
2. 教学重点:水的加热方法,以及加热对水性质的影响。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酒精灯、烧杯、温度计、滴管、热水、冷水、色素。
2. 学具:实验记录表、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展示热水和冷水的区别,提问学生加热过程中会发生什么变化。
2. 新课导入:讲解加热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加热对水性质的影响。
3. 例题讲解:讲解如何安全使用酒精灯和烧杯,演示加热过程,引导学生观察温度变化。
4. 随堂练习:学生分组进行加热实验,记录温度变化,讨论加热对水性质的影响。
6. 知识拓展:讲解加热在生活中的应用,如烧水、煮饭等。
六、板书设计1. 加热的概念2. 水的加热方法3. 加热对水性质的影响4. 实验操作安全注意事项七、作业设计2. 答案:实验报告应包括实验目的、实验器材、实验步骤、实验现象、实验结论等内容。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生活中观察加热现象,了解加热在科技领域的应用,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加热过程中水温的变化规律2. 实验操作的安全注意事项3. 学生分组实验的观察与记录4. 加热对水性质的影响的理解一、加热过程中水温的变化规律在加热过程中,水温会逐渐升高,但并非线性上升。
初始阶段,水温上升较快,随着接近沸点,水温上升速度会逐渐减慢。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22《给冷水加热》教案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22《给冷水加热》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第22课《给冷水加热》。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了解热传递的现象和原理,探究水加热时温度的变化,以及了解加热过程中能量转化。
二、教学目标1. 知道热传递的概念,理解热传递的原理。
2. 学会观察水加热过程中温度的变化,并了解能量转化过程。
3. 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理解热传递的原理,掌握水加热过程中温度变化的特点。
2. 教学重点:通过实验探究,观察热传递现象,了解能量转化过程。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热水壶、温度计、实验用烧杯、电磁炉、计时器等。
2. 学具:每组一个热水壶、温度计、实验用烧杯、电磁炉、计时器。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热水壶加热过程中水的温度变化,引导学生思考热是如何传递的。
2. 例题讲解:(1)热传递的概念及原理;(2)水加热过程中温度变化的特点;(3)能量转化过程。
3. 实验探究:(1)分组进行实验,观察热水壶加热过程中水的温度变化;(2)记录实验数据,分析温度变化规律;(3)讨论热传递原理和能量转化过程。
4. 随堂练习:(1)绘制热水加热过程中温度变化的曲线图;(2)分析热水加热过程中能量转化的过程。
六、板书设计1. 热传递的概念及原理;2. 水加热过程中温度变化的特点;3. 能量转化过程。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解释热传递的概念,并举例说明;(2)简述水加热过程中温度变化的特点;(3)分析热水加热过程中能量转化的过程。
2. 答案:(1)热传递是指热量从高温物体传递到低温物体的过程,如热水加热时热量传递到水中;(2)水加热过程中,温度逐渐升高,但升温速度逐渐减慢;(3)热水加热过程中,电能转化为热能,热能传递给水分子,使水温升高。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让学生直观地观察了热传递现象,提高了学生对热传递原理的理解。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2.2《给冷水加热》说课稿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2.2《给冷水加热》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给冷水加热》这一课是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的一个教学内容。
通过这一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到加热冷水的过程中,温度计的使用方法,以及如何正确地测量和记录温度变化。
教材还介绍了加热过程中的一些基本概念,如吸热、放热等。
此外,学生还将通过实验探究,掌握加热冷水的一些基本技巧。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对温度计的使用也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他们在实验操作过程中,对温度的变化观察不够细致,对实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能力有待提高。
此外,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加热冷水的过程接触较少,对相关概念的理解和运用能力也较弱。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使用温度计测量和记录冷水加热过程中的温度变化,了解加热过程中的一些基本概念。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培养观察、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培养合作意识和动手操作能力。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正确使用温度计测量和记录冷水加热过程中的温度变化。
2.难点:学生能够分析温度变化的原因,理解加热过程中的基本概念。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采用实验探究法,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观察和记录温度变化,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2.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和分析温度变化的原因,提高学生的思考和分析能力。
3.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4.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展示实验过程和温度变化图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冷水加热的过程,引导学生关注温度变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实验操作:学生分组进行实验,使用温度计测量和记录冷水加热过程中的温度变化。
3.数据分析:学生汇报实验结果,讨论温度变化的原因,引导学生思考和分析。
4.知识讲解:教师讲解加热过程中的基本概念,如吸热、放热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年级下科学教学反思-给冷水加热教科版
本课引领学生关注热量的变化对物体的影响了。
冷水在逐渐变热的过程中,会发生什么变化?哪些方面产生了变化?通过“水受热上浮原因”的研究,引出“热胀冷缩”现象的观察研究活动。
通过本课的教学,我对自己的课反思如下:
一、教学教法。
本课教学内容分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给塑料袋里的冷水加热。
通过观察冷水袋在热水中加热后会产生哪些现象,而引出学生对冷水袋沉浮变化的思考,进而引出本课的实验探究重心:水在加热过程中,它的质量和体积是否发生了变化?
为了给予学生更多的时间进行探究,第一部分的实验,我采用了演示的方法,引导学生结合已学的知识,如: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物体的温度变化等。
对冷水袋在加热过程中会发生哪些变化进行猜测,并讨论原因,引出探究主题。
所以,实验演示过程中我引导学生不仅要观察冷水是否变热了,更要关注冷水的其他变化。
同时,我又让学生进一步观察:“把这一小袋加热了的水放在冷水里,它是沉的还是浮的?”这是引发探究问题的重要现象。
如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做出解释(或推测)——设计实验研究是接下来的关键。
我通过课件提出了两个问题:
我们对冷水袋加热后会上浮怎么解释呢?
可能是:1、水在加热的过程中,________发生了变化。
2、水在加热的过程中,________发生了变化。
通过讨论启发学生从影响物体沉浮的主要因素:重量和体积大小方面去思考促使水袋上浮的可能原因。
这部分,我充分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一方面可以了解学生面对问题会怎样进行思考;另一方面可让学生对他们自己提出的解释(或推测)有一个辨析的过程。
最后把问题聚焦到在水的重量不变的情况下,体积的变化引起了水袋的沉浮,而水的体积变化是由于水的温度变化决定的。
第二部分:研究水受热上浮的原因
通过上部分的交流和讨论,明确了需要探究的问题,接下来是怎样实施探究。
我提出怎样用实验的方法来证明自己的想法。
在本环节,我首先让学生自由开动脑筋,设想各种方法,并予以肯定。
1、重量变化研究。
为了让实验更具说服力,我在本课教学中准备了一只精度较高的电子秤,让学生能更通过实验掌握更加精确的数据。
但精确的数据出带来了一些问题:许多的小组在称重量时,因为各种因素导致冷水袋在加热前,加热后,冷却后的重量会出现增多或减少的现象。
因此,我设计了一张统计表,统计全班的数据,通过学生对数据的分析,认识到冷水袋在加热过程中,重量基本没变,而数据上的细微差异是因为其他的一些因素造成的误差。
2、体积变化的研究,我先鼓励学生思考各种不同的研究方法,然后通过展示材料,逐渐引导到教材提供的探究方法。
通过研讨,统一了实验方法后。
学生通过自主实验:把一个装冷水的试管放进热水杯中,观察到橡皮膜,从而推导出冷水受热体积会膨胀。
再把这个热水试管放进冷水杯中,观察到橡皮膜凹下,从而推导出冷水受热体积会缩小。
在这环节学生的印象应该是最深刻的,因为不但看了,还动手触摸过。
这一热一冷下的橡皮膜变化,给学生留下了一个直观的实验现象。
通过两次对比研究,学生很自然得出:水受热后体积会增大,水受冷后体积会缩小,而重量不变。
二、教学准备。
水在受热过程中发生的变化有很多,主要包括:温度的变化、体积的变化、形态的变化、溶解中水中的一些气体会分离出来等。
而这些变化往往会对学生思考冷水袋沉浮变化的原因带来一定的影响。
因此,课前的准备就显得犹为重要了。
为了本课实验探究的顺利进行和科学规范。
我在课前对实验做了以下几方面的改变:
1、冷水袋的改变。
在教材料是用一个小塑料袋装冷水。
采用这种方法,在冷水袋中容易留下少量的气泡,而且塑料袋本身在水中是浮的。
而这些现象是学生容易观察到或早有认识的。
所以冷水袋我采用了气球。
首先气球皮本身比重比水重在水中是沉的,其次它的内壁平整,在装水时能先好的排空空气。
2、冷水的改变。
为了最大程度的减少水中溶解的空气在受热后分离出现气泡的现象。
我在课前事先装水烧开,减少水中溶解的空气,降低了这方面对实验的影响。
3、记录单设计的改变。
为了让学生能更好的描述和记录实验现象。
我对体积变化的研究记录方法采用了绘图的方法:让学生在一支试管上补画他们观察到的气球膜的状态变化。
使他们汇报交流中提供的数据记录更具有了说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