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与天气的不同

气候与天气的不同
气候与天气的不同

气候与天气的不同

地球大气经常在运动和变化着,因此人们看到的天气现象总是处在千变万化之中。有时晴空万里,风和日丽,有时浓云密布,风狂雨骤,具有瞬息万变的特征。天气就是指一个地方在短时间内气温、气压、温度等气象要素及其所引起的风、云、雨等大气现象的综合状况。

天气是瞬息万变的,但它的变化是有一定规律的。在大气运动过程中,不同性质气团的矛盾斗争,形成不同的天气系统,而每种天气系统都具有一定的天气特点。因此,掌握天气系统的演变和移动规律就能分析出未来的天气变化。

气候是指某一地区多年的和特殊的年份偶然出现的天气状况的综合。气候和天气有密切关系:天气是气候的基础,气候是对天气的概括。一个地方的气候特征是通过该地区各气象要素(气温、湿度、降水、风等)的多年平均值及特殊年份的极端值反映出来的。例如,北京的气候:一月份平均气温是-4.7℃,七月份平均气温是26.1℃,最低气温记录是-22.8℃(1951年1月13日),最高气温记录是42.6℃(1942年6月15日);年平均降水量636.8毫米,夏季(6~8)月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74?%。概括说来,北京的气候特征是:冬季寒冷干燥,夏季高温多雨。

气候是一种最复杂的自然现象,是自然地理诸要素中一个最重要最活跃的要素,气候条件不仅决定着土壤、植被类型的形成,改变着地表形态,也影响人类的活动。各项生产建设活动和国防建设无不需要考虑气候的影响。气候已成为一种自然资源,供人类充分利用,为人类造福。但是,气候也有其不利的一面,有时也给人类带来某些灾害,人类通过改变下垫面的状况和低层大气中的某些成份,影响热量和水分状况的收支,从而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改变了气候状况,使气候变得更加复杂。如果改变得合理,会使气候向着有利于人类活动的方向发展;如果改变得不合理,破坏了自然界原有的规律,则会使气候对人类造成危害。

大气过程因受各项物理因子的影响,变得非常复杂。因而,全球各地气候皆有差异,且类型多样而复杂。全球从南向北,不同的纬度有不同的气候带。它们基本上沿纬向排列,成带状分布。另外,由于所处的海陆位置不同,在同一纬度的大陆东、西岸和内陆可以出现不同类型的气候。例如,地中海地区和我国长江流域几乎处于同一纬度带,但一个在大陆的西岸,一个在大陆的东岸,地中海地

区冬湿夏干,而我国长江流域却冬干夏湿。这些差异使气候的纬度地带性分布遭到破坏,呈现出非地带性分布。

即使在同一纬度、同一地区,由于山地、高原、森林、沙漠等下垫面性质的不同,又有山地气候、高原气候、森林气候、沙漠气候之分。“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南枝向暖北枝寒,一种春风有两般”等农谚,就是山地气候的生动写照。

(完整版)中国气候特点

中国气候特点 中国气候特点和成因? (1)大陆性季风气候显著:冬季,我国是世界同纬度上最冷的地方;夏季,我国大部分地区又是世界同纬度上除沙漠地区以外最暖热的地方。因此,我国大部分地区的气温年较差比世界同纬度地区偏大。我国大部分地区降水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也都较大。这些都说明我国的季风气温具有显著的大陆性特点。 (2)雨热同期:夏季,我国除高原、高山外,南北普遍高温,而且比世界同纬度的许多地区气温偏高。夏季,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大,使我国东部大部分地区降水量多,雨热同期。 (3)气候复杂多样:我国既有多种多样的温度带,又有我种多样的干湿地区,加上我国地势高低悬殊,地形多样,更增加了我国气候的复杂多样性。 1.中国东北、华北地区春旱的原因? 春季气温开始回升,地温上升,蒸发旺盛,但此时雨季还未到来。 2.中国东北地区气候特点和原因? (1)特点:冬季寒冷、漫长; 夏季暖、湿且短; 降水适中,自东南向西北减少。 (2)原因:纬度位置的影响,纬度较高,冬半年昼短夜长,获得的热量少; 靠近冬季风的源地; 处于北冰洋寒冷气流南下的通道,深受寒冷气流的影响; 地势西高东低,冬季寒冷气流来自西北地区,冷空气从高而下,加剧寒冷。 3.长江中下游地区梅雨和伏旱的成因?(江淮准静止锋) 梅雨的成因:6月初至7月初,副热带高压脊第一次北跳,脊线在20~25°N,雨带停留在长江—淮河地区。东南季风和西南季风为该地区提供了丰富的水汽。 伏旱的成因:三伏时期,长江中下游地区受副热带高压带的控制,气流下沉,气候炎热干旱。 4.台风的成因? 产生台风的条件,主要有三个:一是比较高的温度;二是充沛的水汽;三是南北两半球信风相遇的激荡处。下层的空气受热后,就会往上升。由于低纬度海洋上的空气温度高、湿度大,如果某地区正好是南北两半球信风相遇而且发生了激荡,那么这个激荡地区将引起大量空气上升,上升气流在地球自转所产生的偏转力下,在北半球风向是以反时针方向旋转,这也就是台风形成前的预兆。当上升气流中的水汽冷却凝结成水滴时,要放出热量,又助长了低层空气不断上升,使空气旋转得更加猛烈,这就形成了台风。 什么地方能同时具备这三个条件呢?只有在热带的海洋上。那里气温非常高,又是地球上水汽最丰富的地方。据统计,产生台风的海洋,主要有菲律宾以东的海洋、我国南海、西印度群岛以及澳洲东海岸等。这些地方海水温度比较高,也是南北两半球信风相遇的区域,因此台风就很容易产生。

第三章天气和气候复习题及标准答案

第三章:天气和气候 第一节:多变的天气 知识导学: 短时间、经常变化 天气及其影响天气的特点同一时间不同地方差别大 天气对人类的影响:交通、生活、生产、战争等 意义 天气预报生产过程 内容:阴晴、风、气温、降水等 明天的天气怎么样卫星云图 天气符号识别简单天气预报图 污染指数 我们需要洁净的空气:空气质量影响因素自然因素 人类活动 本节的重点是以熟练识别卫星云图中的基本色彩和常用天气符号的含义为基础,达到看懂简单天气预报图的目的。学习时,可以先从对比、区分不同颜色和符号的意义(形状)出发,结合制作天气符号卡片、识别天气符号竞赛、天气预报接力赛、收听收看广播电视中的天气预报节目等活动,加强对它们的掌握。理解天气与人类活动之间的相互影响是本节的又一重点。学习时,要注意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用实例和亲身感受说明天气对人类生产活动的影响、人类活动对天气造成的负面影响以及保护大气环境的重要性。 综合能力训练: 一、填空: 1、天气反映一个地方里的大气状况,它是经常的。同一时刻,不同地方的天

气可能差别很大。 2、天气预报要说明一日内、风、和降水的情况。 3、降水概率表示降水的大小。温度是大气的程度。 4、风向是风的。风力是风的。 5、卫星云图中,绿色表示,蓝色表示海洋,白色表示。 6、空气质量的高低,与空气中所含的的数量有关,可以用来表示。 一、单项选择: 1、降水概率为100%表示;降水概率为0表示。 A、可能有雨,肯定无雨 B、肯定有雨,可能无雨 C、可能有雨,可能无雨 D、肯定有雨,肯定无雨 2、当天空布满云时,为;当天空无云或云很少时,为。 A、阴天、多云 B、多云、晴 C、阴天、晴 D、多云、阴天 3、清新的空气,污染指数,对人体健康;污浊的空气,污染指数,对人体健康。 A、大,有利;小,有害 B、大,有害;小,有利 C、小,有利;大,有害 D、小,有害;大,有利 4、下列天气符号中,表示“六级西风”的是。(图1) A、B、C、D、 5、下列天气符号中,表示“霜冻”的是。(图2) A、B、C、D、 6、下列天气符号中,表示“多云”的是。(图3) A、B、C、D、 7、下列天气符号,分别表示。(图4) A、小雪,中雨,暴雨,雨加雪 B、小雨,中雨,大雨,霜冻 C、中雨,大雨,暴雨,雾 D、小雨,大雨,暴雨,冰雹 8、下列词语中描述天气的是。 A、四季如春 B、长冬无夏 C、终年炎热 D、电闪雷鸣 二、综合题: 1、读城市天气预报图:(图5)

天气与气候知识点(1)

天气与气候知识点一、大气层 1、大气 主要集中在地表以上1000千米左右的高度内。 2、大气层是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之一。①大气层使各种复杂的天气得以发生(风、霜、雨、 雪等);②使得地球表面的昼夜温度差较小;③ 阻挡 了大部分对地球生物造成危害的紫外线辐射;④阻挡了小天体的撞击(5)保护地球。(6)大气层提供资源。 3、 4、对流层:气温随高度的上升而下降。 大气底层,在两极地区厚度约为8千米,赤道地区增大到17~18千米。集中了地球约四分之三的大气质量和几乎全部的水汽、固体杂质。最显著特点:有强烈的对流运动 5、对流: (1)液体的对流(2)气体的对流 在垂直方向上,暖空气上升,冷空气下降,在水平方向上,空气从冷的地方流向热的地方。在近地面,气温高的地方(密度小),空气呈上升运动,而气温低的地方(密度大),空气呈下沉运动,从而形成了空气的对流。 (3)对流层气温下面高,上面低,容易发生空气对流。显著的对流运动和充足的水汽,使对分层高度(千米)温度分布特点 对流层0-17(赤道上空厚度为17~18千 米;两极地区厚度为8千米) 温度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 平流层17-55 温度随高度的增加而升高 中间层55-85 温度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 暖层85-500 温度随高度的增加而升高 外层500以上温度随高度的增加而升高 分层依据大气的温度、密度和物质组成等特点(主要是依据大气温度 在垂直方向上的变化)

流层的天气现象复杂多变,是与人们生活生产最密切的一层。 (4)在南方,以制冷为主的空调为什么要安装在房间的上部?北方的暖气片为什么要安装在房子的下边? 制冷空调,冷气(密度大)下沉,容易形成对流,装在上方有利于达到制冷效果。 暖气(密度小)上升,装在下方容易形成对流,有利于达到制热效果。 7、平流层:臭氧层吸收紫外线使温度升高,且天气现象少,适合高空飞行 一般认为,化学物质氟氯烷烃(常用作制冷剂、发泡剂、清洗剂等)是破坏臭氧层的罪魁祸首。大气中的臭氧每减少1%,照射到地面的紫外线就增加2%,皮肤癌的患病率就增加3%,还会导致全球变暖和环境恶化的进一步加剧。 二、气温 8、天气:短时间内近地面的气温、湿度、气压等要素的综合状况。 天气现象是指发生在大气中、地面上的一些物理现象。包括降水现象、地面凝结现象、视程障碍现象、雷电现象和其它现象等,这些现象都是在一定的天气条件下产生的。(1)降水现象:液态降水(雨、阵雨等),固态降水(雪、冰雹等),还有混合型降水(雨夹雪等)。(2)地面凝结和冻结现象:包括露、霜、雾淞、雨淞等 (3)视程障碍现象:包括雾(雾、大雾、浓雾);霾;沙尘暴;扬沙;浮尘。 (4)雷电现象:雷暴、闪电、极光。(5)其它现象:大风、飑、龙卷风、积雪、结冰。 9、气温:描述天气的基本要素,指当地空气的冷热程度 10、测量气温的工具:温度计,我国常用的单位:摄氏度(℃)。 气象观测中使用:普通温度计,最高温度计(测一天中最高温)、最低温度计(测一天中最低温)最高温度计专门用来测定某一时段间隔内(通常为一天)最高温度的仪器。在水银球颈部插入一小玻璃管,或将管口紧缩,当温度升高时,水银膨胀,越过狭小之颈部而上升,但温度下降时,球部水银收缩,因颈部狭小,管内之水银不能随之降入球部,水银柱遂在颈部处中断而留於管内,显示最高温度。最高温度计置於百叶箱内木架上,水平横置,球部在左,顶端在右。最低温度计专门用来测定某一时段间隔内(通常为一天)最低温度的仪器。最低温度计为酒精温度计,在最低温度计酒精柱内,置一黑色指标,为一长约2厘米之两端呈球状之玻璃棒,当温度下降时,酒精收缩,因酒精柱顶之表面张力作用,指标随之移动,即向酒精球部后退,当温度上升时,酒精柱上升,而指标因无外力推动仍留原处,指示最低温度。最低温度计置於百叶箱内木架上,水平横置,球部在左,顶端在右。

临沂气候特点

xx气候特点 我市地处中纬度区,属温带季风区大陆性气候,具有气候适宜、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光照充足、无霜期长等气候资源丰富的特点。 一、年气候特点 年平均气温在12.3—13.3度之间,一般西部高于东部,南部高于北部,沿海低于同纬度的内陆。最热日出现在七、八月,平均气温在25.4—26.3度之间;最冷月在一月,平均气温在零下1.1—2.8度之间。全市秋温高于春温,冬夏寒暑分明。 降水量为全省最丰沛地区,雨量受季风影响显著,其特点表现为冬夏降水差异悬殊,占降水量的60%集中在夏季。同时相对变率大,不稳定性强,一般由沿海向内陆,自东南向西北递减.由于受地理环境和季风影响,全年各地盛行风向不一致,多为西北、北、东北北、东南和西西南风。年平均风速为3.0米/秒左右,是全省风速最小的地区之一,春季风速为 4.0米/秒左右。全年无霜期内陆各地一般在188.9天—212.0天,沿海为229.8天;全年日照时数在2539—2490小时。这给各种农作物提供了较长的生育期和充足的光照。同时,反映在本区气候中,还常有旱、涝、山洪、冰雹、大风、台风、干热风、霜冻、倒春寒和三夏及秋季连阴雨等一些主要的自然灾害出现,常给农业生产和其他事业带来不同程度的灾害和损失。 二、各季气候特点 春季: 回暖迅速,少雨,多大风,气候干燥,沿海平流海雾最盛,盛行东南风和南风,平均风速为全年之冠,同时,春季寒潮侵袭,常引起急剧降温,晚霜冻和倒春寒灾害性天气出现。 夏季: 温高、湿重、气压低、雨量充沛和集中,强度大,盛行东南风,风速小;年极端最高气温多出现在七月份,高达38.2—40.5度。本季雨量尤以七、八月

份更为集中,多为阵性雷雨;由于各种气象要素变化复杂,往往产生暴雨、山洪、大风、雷击、冰雹、水涝、台风等自然灾害。.少数年份亦有夏旱发生。 秋季: 气温急降,雨量骤减,秋高气爽,气候宜人,能见度好。该季太阳辐射减弱,气温下降快。晚秋开始有寒潮影响,常引起急剧降温和偏北大风,十月中旬可见初霜。秋温高于春温。光照充足,有利于各种农作物的成熟和收获。但因降水量的相对变率大,有不少年份发生秋旱和秋季连阴雨。这时期冰雹,台风也常侵袭本区。 冬季: 寒冷干燥,雨雪稀少,多晴天,海上多大风和雾。该季太阳辐射最弱,气温低寒,冷期长。全年最冷月出现在一月,为零下0.8到4.0度.一般十二月下旬至翌年二月中旬河流水库封冻,最大厚度多数在20公分左右。雪日稀少,平均降雪日数在6—10天之间。积雪深度为3—5公分,最大深度可达25公分,山区公路有雪阻。随着四季气候的变换,在本区构成冬季干冷,春旱多风,夏热多雨,晚秋又旱的特点,但个别年份和季节也有反常现象。 各气候区 一、北部xx气候区 北部高山气候区,系指临沂市的沂蒙山区(沂水、沂南北部、蒙阴中部和北部)和沭东丘陵。全区多为高山峻岭,地形起伏较大。本区特点是: 为全年平均气温最低,风速小,降水条件差,冰雹机遇较多,危害重,无霜期短,日照长,蒸发大;春秋两季干旱严重;冬季严寒,冷的时间长。本区春秋两季干旱严重,影响春、秋适时播种,威胁冬小麦和晚秋作物的正常生长,冰雹、霜冻危害重;山洪、大风、雷击也时常发生。 二、西部xx气候区 本区包含蒙山南麓的平邑和费县的北部,多为丘陵地。本区县有年温高、日照长,热量资源富饶,无霜期较长,降水条件最差,春季回暖早和多干热风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第三节天气与气候(第2课时)教案中图版

《天气与气候》(第2课时)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 2.了解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 3.明确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位置以及它们对我国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通过读图和资料分析及自主学习等方法,能够说出我国气候的特征和影响因素有哪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气候,明确气候也是一种资源,而且是我国丰富的自然资源,但同时我国也是灾害性频发的国家,树立气候区域化和全球化的意识。 【重点与难点】 1.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 2.季风气候的特点及影响。 【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资料分析、读图分析、对比学习。 【课时安排】 2课时(第2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温故知新:气候的两大要素是什么?(气温和降水)我国的气温特征是?(冬季:自南向北降低,南北气温差别大;夏季:全国普遍高温,南北温差不大。)我国的降水特征是?(集中在夏季,雨热同期;东部多西部少,由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逐渐减少。) 那么,我国的气候又有什么特征呢?让我们一起去寻找答案吧! 二、新课学习 (二)中国的气候特征 1.气候类型复杂多样 读图,分析我国有哪几种气候类型?(温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高原、高山气候) 读图,说一说这五个城市的气候类型。 北京:温带季风气候;上海:亚热带季风气候;海口:热带季风气候;拉萨:温带大陆性气候;

乌鲁木齐:高原、高山气候。 阅读教材第83页图I,填写下表。 表中所列5个城市的气候特点有什么差别?试着解释一下原因。 气温: 海口→上海→北京冬季气温越来越低→自南向北,纬度越来越高 乌鲁木齐冬季严寒→深居内陆 拉萨冬季寒冷→地势高 北京、上海、乌鲁木齐夏季高温;海口全年高温→纬度因素影响 拉萨夏季气温不高→地势高 降水: 海口→上海→北京降水逐渐减少→自南向北,纬度越来越高 降水最少的是乌鲁木齐→距海远 展示各个气候类型区内生长的动植物图片。 气候类型复杂多样的优势:世界上多数动植物在我国都有适合生长的地区。 阅读:我国气候类型为什么复杂多样 首先,由于纬度位置的差异,纬度位置越高,年平均气温越低,因此在我国形成了多个温度带。其次,海陆位置对降水的影响很大,一般来讲,距离海洋越近的地方,降水量越大。地形也是影响气候的一个重要因素,我国地形复杂多样,更增加了我国气候的多样性:在青藏高原、天山和横断山脉等地,就形成了独特的高原、高山气候;在热带、亚热带的山地,会出现中温带、寒温带的景观;在干旱荒漠地区的高山迎风坡,会出现湿润、半湿润的气候特征。 影响气候的因素: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因素 2.季风气候显著

初一地理第三章天气与气候知识点

第三章天气与气候 第一节多变的天气 一.天气及其影响 1.人们经常用阴晴,风雨,冷热来描述天气。 2.天气的特点:⑴天气反映了一个地方短时间里的大气状况,他是经常变化的。 ⑵同一时刻,不同地方的天气可能差别很大。 二.明天的天气怎么样 1.卫星云图绿色表示陆地,蓝色表示海洋,白色表示云雨区。 2.天气预报的制作过程的主要环节:获取情报→接受信息→制作成图表→得出结论→电视播报 3.天气预报的内容:天气预报要说明一日的阴晴,风,气温和降水的情况。 A.气温:大气冷热的程度 B.降水概率:表示降水可能性的大小。降水概率为100%,表示肯定“有雨”;降水概率为0,表示肯定”无雨“。 C.风向是风的来向。风力是风的强弱,共13级,次数越大,风力越强,所用符号一杠表示二级。 4.天气图:按照专门规定的数字符号,把收集到的同一地点的气象观测记录填在地图上,这种图叫天气图,天气图是气象工作者预报天气的主要工具。 三.我们需要洁净的空气 1.空气质量的高低,于空气中所含污染物的数量有关,可以用污染指数来表示。新鲜的空气污染指数小对人体健康有利,污染的空气污染指数大,对人体有害。 第二节气温和气温的分布 一.气温与我们

1.气温:我们把大气的温度称为气温。气温一般用℃表示,读作摄氏度。 2.气温的观测:通常一天要进行4次,一般在8时,14时,20时,2时。 3.测试气温的仪器:放在百叶箱的温度计(百叶箱要离地1.5米) 4.日平均气温:一天中不同时间气温值的平均次数就是日平均气温。 日平均气温=一日之内气温观测值之和÷观测次数 月平均气温=一月内日平均气温之和÷当月天数 年平均气温=一年内月平均气温之和÷月数(12个月) 二.气温的变化 1.气温的日变化:一天当中气温有时高,有时低,陆地最高气温出现在午后2时,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 2.气温的年变化: 大陆:一年当中世界陆地上大多数地方的月平均气温最高 气温北半球出现在7月,南半球出现在1月 平均最低气温北半球出现在1月,南半球出现在7月,南北半球季节相反 海洋:一年当中海洋上北半球最高月气温出现在8月,南半球出现在2月 南半球最低气温出现在8月,北半球最低气温出现在2月 3.气温日较差: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的差叫做气温日较差。 气温年较差:一年内最高月平均气温和最低月平均气温的差,叫做气温年较差。 二.气温的分布 1.等温线:在地图上把气温相同的点连接成线叫做等温线,在同一条等温线上,各点的气温相等。 2.等温线密集的地方,气温差别大;等温线稀疏的地方,气温差别小。

地理知识点梳理--大气与天气、气候

2018合格考知识点梳理--大气与天气、气候 教学目标: 1.了解大气的垂直分层。 2.理解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及地面的保温作用。 3.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大气水平运动的影响因素及风向的判断。 4.掌握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季节移动规律,能够运用其分析全球气候类型的成因、分布和特点。 5.理解冷、暖气团和冷、暖锋的概念,掌握其成因、分布、运动变化规律及其对天气的影响。 6.理解低压(气旋)、高压(反气旋)的气压分布和气流运动特征及其对天气的影响。 7.掌握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特征、分布和成因。 8.学会根据图表资料判断气候类型。 9.热点问题:全球变暖,酸雨,臭氧洞,城市热岛和雨岛。 一、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 1.

2.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1)表现形式:选择性吸收、散射和反射。 (2)削弱强度:对流层大气基本上不能直接吸收太阳辐射的能量。 3.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大气通过对太阳短波辐射和地面长波辐射的吸收,实现受热过程,而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是大气受热过程的延续。具体图解如下: 【深度解析】 大气受热过程原理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1)解释温室气体大量排放对全球变暖的影响 温室气体CO2、CH4、O3等→排放增多→吸收地面辐射增多→气温升高 →全球变暖 (2)在农业中的应用:利用温室大棚生产反季节蔬菜;利用烟雾防霜冻;果园中铺沙或鹅卵石不但能防止土壤水分蒸发,还能增加昼夜温差,有利于水果的糖分积累等。 二、气温垂直递减率的变化 正常情况下,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下降0.6℃,但在不同的地点和不同的时间,可能会小于0.6℃或者大于0.6℃。 三、热力环流与等压面 1.成因:太阳辐射在地表的差异分布。 2.形成过程 (1)图解

北京天气气候特征

北京市天气气候特征 北京市地处欧亚大陆的东岸边缘,虽东濒海洋,但海洋对本市气候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夏季,其它季节主要受西风带大气环流的影响,是典型的暖温带半湿润季风型大陆性气候。北京的地理位置和地形,决定了北京气候的以下特点: 1)降水集中且降水强度大。北京处在大陆干冷气团向东南移动的通道上,每年从10月到翌年5月几乎完全受来自西伯利亚的干冷气团控制,只有6-9月三个多月受到海洋暖湿气团的影响。所以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7、8月尤为集中。降水量的年际变化很大,丰水年和枯水年雨量相差悬殊。 2)降水量地区分布不均。来自东南的暖湿空气受燕山及太行山的抬升,在山前迎风坡形成多雨区,而背风坡形成少雨区。 3)山前平原增温显著。冷空气由于受到山脉阻挡以及下沉增温作用,致使北京平原地区冬季气温比临近的同纬度地区偏高,形成山前暖区。 4)风向日变化显著。“北京湾”的特殊地形使得北京地区山谷风明显,平原地区午后多偏南风,午夜转偏北风。南口、古北口等地,沿山间河谷形成较周围地区风速明显偏大的风口。 5)四季分明,冬季最长,夏季次之,春、秋短促。 北京各季的气候特点如下: 春季:冷暖空气交替活动频繁,气温回升快,干旱多风。春季降水只占全年降水量的百分之十左右,有“十年九春旱”之说。升温快,昼夜温差大是春季气候的显著特点之一。春季短促,约两个月左右即进入夏季,这也是北京大陆性气候的一个特点。 夏季:炎热多雨是其显著特点。夏季平原区平均气温在25℃左右,7月平均气温最高,在26℃左右。夏季三个月中,最高气温在30℃以上的日数为53天(观象台,1951~2008年),极端最高气温曾高达40℃以上;夏季雨量集中,约占全年降水量的75%,而7~8月降水量要占65%左右。经常出现强对流天气,造成暴雨、冰雹和雷雨大风等灾害性天气。 秋季:冷暖适宜、少风少雨,秋高气爽的时光甚短,平均只有50多天,10月底开始,寒冷的西北气流逐渐控制本市,逐渐进入冬季。 冬季:寒冷干燥,多风,季节漫长。各月平均气温均在0℃以下。冬季降水稀少,仅占全年降水量的2%左右,以降雪为主。 气象要素的气候特征 1、北京的气温 北京地区气温年、日变化大,冬季寒冷、夏季炎热、春(秋)季升(降)温快;而且南北气温差较大。 (1)气温的空间分布 由于地理因素的影响,北京地区的气温空间分布变化较大。年平均气温,平原区在

第三篇大气与天气、气候

第三篇 大气、天气与气候 专题8 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C] 一、大气的组成:干洁空气、水汽、微小尘埃 1 、组成: 干洁空气:主要成分,氮和氧。作用:氮,蛋白质主要组成成分;氧:地表的 氧化剂,氧气是生物体呼吸不可缺少的气体;二氧化碳:光合作用 水汽: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 微小尘埃:作为水汽的凝结核,能促进云雾和降水的形成。(城市上空比郊区云雾多) 2、影响空气质量的主要因素:大气中的少量的粉尘、烟雾、晶体盐和其它一些固态或液态的化学物质。 二、大气圈对地球生命的保护 1、区别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辐射和大气逆辐射:

A、大气圈对地球的保护作用: (1)大气对流星体的阻隔作用—“防弹衣” (2)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遮阳伞” (3)大气对地面辐射的保温作用—“保温被” (4)适度的大气压是地球存在生命的基本条件。 B、大气逆辐射:大气辐射的一部分射向宇宙空 间,另一部分则反向近地面,人们将返回近地面 的大气辐射称为大气逆辐射。 多云的夜晚,有浓密的低云,大气逆辐射强,比 晴朗的夜晚温暖。 中高纬度秋冬季节,水气和云量少,大气逆辐射 弱,常出现霜冻。 专题9 行星风系(C) 一、气压与风 1、气压变化直接原因 ①气压:气压是指某一高度单位面积上空气柱的质量。 ②原因:地表气温的变化引起的大气密度变化是导致气压变化的直接原因。 2、风的形成和风向的确定: ①风的形成:在水平方向,空气从气压高的地方流向气压低的地方,形成了风。 ②风向确定:气象上把风吹来的方向确定为风的方向。 3、热力环流:因地面冷热不均而引起的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的基本形式。 热力环流图 山谷风图 海陆风图 4、气压系统: ①高压系统:中心气压值高,气压值向外逐渐降低的一组闭合等压线,构成高气压系统。 ②低压系统:中心气压值低,气压值向外逐渐增高的一组闭合等压线,构成高气压系统。 二、大气环流 1、定义:由于太阳辐射的温度分布不均以及海陆间热力差异,造成地表不同地区的气压差

2005年天气气候专题

① ② 0° 2005年天气气候专题训练2005-5-11 一、选择题:图4是南美洲两个气候区的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 1.①②两地气候成因的相同点是() A.都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影响 B.都受下沉气流控制 C.都位于盛行风向的迎风坡 D.都受沿岸暖流影响 2.有关①、②两地自然带,说法错误的是() A.①是热带荒漠带,②是温带荒漠带 B.像①这样的自然带都分布在大洋东岸 C.像②这样的自然带都分布在大陆东岸 D.①和②都是在地带性因素和非地带性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制约下形成 读图,其中a图为某地气温与降水量示意图,b图为盛行风向(气流)与河流量示意图,c图为盛行 风向与雨量示意图,回答3—5题 3.下列农业区的气候特征与a图类似的是() A.阿极廷的大牧场放牧区B.美国的棉花带 C.中国的春小麦区D.法国的葡萄园种植区 4.适宜在b图所示气候环境下生长的农作物或水果是() A.亚麻B.天然橡胶C.香蕉D.油橄榄 5.南半球某城市的气候特征如c图所示,若该城需建一个火力发电厂,从环境效益考虑,最合理应 建在城市的郊区。() A.西北部B.东南部 C.北部D.西南部 22.下图所示的甲、乙两地的气候类型是 A.甲地属于地中海气候,乙地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 B.甲地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乙地属于温带季风气候 C.甲地属于热带沙漠气候,乙地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 D.甲地属于地中海气候,乙地属于温带季风气候 读图,完成下列7—8题。 7.下面的四幅图中,与上图中甲地气候类型相符的是() 8.有关甲地气候类型的成因和分布规律的叙述,正确的是() A.成因是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B.成因是受信风带和副热带高气压带交替控制 C.分布在南、北纬30°~40°大陆西岸 D.分布在南、北纬30°~40°大陆两岸 下表是三个城市的气候资料,据此回答9~11题 9.城市①②③可能分别是() 图4

云南天气气候特点

云南天气气候特点 一、环流的季节转换 1、近地面的平均流场 (1)冬季:有一条明显的风向辐合带从青藏高原中部向东南经四川伸入低纬高原并一直延伸到北部湾,在辐合线南面与西面盛行西南风,风速普遍大于5~6m/s。这与地形与海拔高度有关系,南支西风受青藏高原阻挡形成南支槽,低纬高原处于南支槽的西南气流影响下;在辐合线北面与东面盛行东北冬季风,气流具有很强的反气旋曲率,这就是冬季风绕过青藏高原后,受地形影响所表现出来的现象。全国大部分地区受到冬季风的影响形式主要就是以西北气流的影响为主,而云南则受偏东回流气流的影响,这就是由于在冬季风的引导下,地面冷高压的南下路径偏东,当冷空气进入华南或入海后,冷空气沿冷高压南侧的偏东回流气流影响云南。 (2)夏季:盛行偏南气流并有气旋式弯曲,当其偏南气流向北翻越高原进入四川盆地后出项气旋式涡旋,大致在105oE附近,西南气流与东南气流成汇合状。即所谓的印度季风与夏季风的交汇地带。 2、700hPa与500hPa平均流场 (1)冬季:700hPa上南支西风气流绕青藏高原而行,到青藏高原东南侧进入云南,转为西南气流呈现出明显的的气旋性弯曲,并形成一支狭长的强风带,滇中的昆明西南风达到15m/s,这一特点在500hPa上表现尤为突出。云南从700hPa到500hPa都为正涡度中心控制,昆明附近为深厚的最强正涡度中心。北支西风气流从西北向东南,700hPa上在云南北侧30oN附近与南支北上气流相汇合。这一辐合线以北为负涡度区所控制,最强负涡度中心处于青藏高原东北侧。500hPa上青藏高原的北侧也有一支强西北风,在急流南侧(青藏高原的大部、四川盆地北部)为负涡度控制,南北两支西风在低纬高原汇合。 (2)夏季 西风绕流效应依然存在,但与冬季有很大不同,南支西风已不存在。700hPa上低纬高原被西南季风控制,季风一直围绕青藏高原东南侧推进到秦岭一带,云南在气旋式流场的控制之下;500hPa上一支由孟加拉湾一带来的西南季风代替了南支西风,以青藏高原北侧的偏北气流形成了一条横贯青藏高原的切变线。 3、对流层高层 南亚高压(也称青藏高压或亚非季风高压)就是对云南天气气候影响最大的一个环流系统。

第三节天气与天气预报教学设计

“天气与天气预报”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天气”和“气候”的区别。 (2)通过认识卫星云图,学会如何判读卫星云图 (3)通过认识、记忆、比赛,掌握常用天气符号及其含义,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判读卫星云图、风向示意图,学会从图中获取地理信息的方法。 (2)通过记忆天气符号及其含义,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3)通过播报天气预报进一步培养学生读图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收看天气预报,联系到日常生活,使学生认识到地理知识与生活息息相关,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热情。 (2)学生通过学习,提高素质,更好地发挥天气预报在生产、生活中的作用。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1、各种天气符号的含义、风向示意图 2、学会看简易天气预报图 难点:读懂天气预报图并流利播报天气 三、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法、讲练法、游戏教学法 五、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以当天的雷雨大风天气导入新课。最近频繁的出现雷雨大风冰雹等强对流天气,给人们带来了不小的影响。梅州也出现了雷雨天气,给出行带来了很多的不便,老师来上课时,虽然撑伞,由于风大雨大,还是被淋湿了。天气与气候跟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引出天气与气候的课题。以生活事例激发兴趣,启发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板书]第一节天气与天气预报 [讲授新课] [教师提问]什么是天气?什么是气候?请大家阅读课本找出这两个概念 [教师讲述]大家找到这两个概念没?请大家齐读,天气开始…… [学生齐读]天气:指一个地方短时间内大气的风雨、阴晴、冷热等状况。气候:指一个地区多年的平均天气状况。 [教师讲述]从概念可以看出,天气是短时间内大气的状况,短时间可以是今天、明天、未来几天、甚至同一天大气出现不同的状况。例如今天,早上起来的时候阳光明媚,9点多的时候就下起了大雨,天气时刻在变。而气候较稳定,是多年的天气状况,例如梅州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 [教师讲述]天气与气候既有区别又有联系。首先来比较区别。从时间上看……从稳定性……描述的词语也不同…… [教师提问]它们之间又有什么联系呢?请思考。请位同学回答。 [学生回答]天气是气候在某段时间内的具体表现,气候是对长期以来天气变化规律的总结和概括。

第三章天气与气候知识点总结

第三章 天气与气候 一、多变的天气 1、天气及其影响 ⑴含义:是一个地方短时间里 、 、 等大气状况。 ⑵特点: 、 。 ⑶影响:天气对 、 、 、 等人类活动有着深刻的影响。 2、明天的天气怎么样? (1)天气预报的内容: 卫星云图: 表示海洋、 表示陆地、白色表示 。 不同地区地区,云层厚度是不同的。云的颜色越 ,表示云层越厚。云层厚的地方一般是 。 ⑸常用的天气符号(P46中的图3.6) 3、我们需要洁净的空气 评价空气质量的方式:空气质量的高低,与空气中所含污染物的数量有关,用污染指数来表示。污染指数小,对人体健康有利;污染指数大,对人体健康有害。 二、气温和气温的分布 1、气温与生活 ⑴气温:空气的温度,常用℃表示。 日平均气温=一日内气温观测值之和÷观测次数 月平均气温=一月内日平均气温之和÷当月天数 年平均气温=一年内月平均气温之和÷月数(12) ⑵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气温影响人们的穿衣、饮食、住房、农业和交通等。 2、气温的变化 ⑴日变化(P51中的图3.12) ①概念:以一天为周期的气温变化。 ②变化特点:一天当中最高气温出现在午后2点(14时)左右,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 ③气温日较差=最高气温-最低气温 ⑵年变化(P51中的图3.13) ①概念:以一年为周期的气温变化。 ②变化特点:南北半球气温的变化正好相反。 陆地上:北半球气温7月最高,1月最低; 海洋上:北半球气温8月最高,2月最低。 ③气温年较差=最高月平均气温—最低月平均气温 ⑶通常用气温的变化曲线图来表示一个地方一年内的气温变化情况。 ⑷气温年变化曲线图的绘制方法:一横月、二纵温、三定点、四连线 3、气温的分布 ⑴等温线:气温相同的点的连线。 ⑵表示:世界各地冷热不同,通常用等温线图来表示。 ⑶影响因素: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和地形 ⑷分布规律: ①纬度差异:一般低纬度气温高,高纬度气温低。(P53中的图3.17) ②海陆差异:同纬度地带夏季陆地气温高,海洋气温低;冬季相反。 ③垂直变化:随海拔升高气温降低,大致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约下降0.6℃。 空气质量级别 空气污染指数 空气质量状况 一级 1~50 优 二级 51~100 良 三级 100~200 轻度污染 四级 200~300 中度污染 五级 >300 重度污染

大气圈与天气气候练习题及答案

当堂检测 1、副热带高气压的形成原因是() A、温度比赤道附近地区低,冷空气收缩下沉形成。 B、温度比赤道地区高,空气受热膨胀上升形成。 C、赤道上空的空气受地转偏向力影响不能前进,在300附近上空堆积,产生下沉气流。 D、从高纬度来的冷空气在300附近上空堆积,产生下沉气流。 2、在地球上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图中,有两只冷暖性质不同气流相遇的地带,它出现在() A、赤道附近 B、南北纬300附近 C、南北纬600附近 D、极低附近 3、下列节气中地球上气压带风带位置最北的是( ) A、春分日 B、夏至日 C、秋分日 D、冬至日 4、由于海陆热力差异的影响,夏至亚欧大陆上形成的气压中心和切断的气压带名称是() A、亚洲低压副热带高压带 B、印度低压副极地低压带 C、亚洲高压副极地低压带 D、蒙古、西伯利亚高压副热带高压带 5、影响三圈环流形成的因素有() A、地区间冷热不均 B、海陆分布 C、地形 D、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6、关于大气环流的叙述()

A、信风带都分布在副热带高压带南侧 B、高气压带控制的地区气流都是上升的 C、西风带内的风是寒冷湿润的 D、赤道低压带和极地高压带是热力因素造成的 7、关于亚洲高压的叙述,正确的是() A、它是副热带高气压带的一部分 B、夏季分布于亚洲北部 C、它是极地高气压带的一部分 D、冬季分布于亚洲北部 8、有关气压带、风带移动的正确叙述是() A、气压带、风带基本保持原位置不动 B、气压带、风带移动方向为东西方向 C、气压带、风带随太阳直射点变化而南北移动 D、气压带、风带冬季北移,夏季南移 9、关于锋面特征的叙述,错误的是() A、锋面两侧,温度、湿度差别很大 B、锋面是倾斜而狭窄的地带 C、冷空气在锋面以下,暖空气在锋面以上 D、锋面附近一定有云、雨雪、大风等天气现象 10、关于大气运动的正确叙述是() A、气流由四周向中心,北半球呈逆时针方向,南半球呈顺时针方向流动的空气旋涡叫反气旋

二十四节气的气候特点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二十四节气的气候特点 篇一:二十四节气七十二气候详解 二十四气七十二候 立春:初候,东风解冻;阳和至而坚凝散也。二候,蛰虫始振;振,动也。三侯,鱼陟负冰。陟,言积,升也,高也。阳气已动,鱼渐上游而近于冰也。 雨水:初候,獭祭鱼。此时鱼肥而出,故獭而先祭而后食。二候,候雁北;自南而北也。三候,草木萌动。是为可耕之候。 惊蛰:初候,桃始华;阳和发生,自此渐盛。二候,仓庚鸣;黄鹂也。三候,鹰化为鸠。鹰,鸷鸟也。此时鹰化为鸠,至秋则鸠复化为鹰。 春分:初候,玄鸟至;燕来也。二候,雷乃发声。雷者阳之声,阳在阴内不得出,故奋激而为雷。三候,始电。电者阳之光,阳气微则光不见,阳盛欲达而抑于阴。其光乃发,故云始电。 清明:初候,桐始华。二候,田鼠化为鴽,牡丹华;鴑

音如,鹌鹑属,鼠阴类。阳气盛则鼠化为鴽,阴气盛则鴽复化为鼠。三候,虹始见。虹,音洪,阴阳交会之气,纯阴纯阳则无,若云薄漏日,日穿雨影,则虹见。 谷雨:初候,萍始生。二候,鸣鸠拂其羽,飞而两翼相排,农急时也。三候,戴胜降于桑,织网之鸟,一名戴鵀,阵于桑以示蚕妇也,故曰女功兴而戴鵀鸣。 立夏:初候,蝼蝈鸣;蝼蛄也,诸言蚓者非。二候,蚯蚓出;蚯蚓阴物,感阳气而出。三候,王瓜生;王瓜色赤,阳之盛也。 小满:初候,苦菜秀;火炎上而味苦,故苦菜秀。二候,靡草死;葶苈之属。三候,麦秋至。秋者,百谷成熟之期。此时麦熟,故曰麦秋。 芒种:初候,螳螂生;俗名刀螂,说文名拒斧。二候,鹃始鸣;鹃,屠畜切,伯劳也。三候,反舌无声。百舌,鸟也。 夏至:初候,鹿角解;阳兽也,得阴气而解。二候,蜩始鸣,蜩,音蜩,蝉也。三候,半夏生。药名也,阳极阴生。 小暑:初候,温风至。二候,蟋蜂居壁;亦名促织,此时羽翼未成,故居壁。三侯,鹰始挚。挚,言至,鹰感阴气,乃生杀心,学习击搏之事。 大暑:初候,腐草为萤;离明之极,故幽类化为明类。二候,土润溽暑;溽,音辱,湿也。三候,大雨行时。

第三节 天气与气候

第三节天气与气候 学习目标: 1、我国五种主要的气候类型。 2、我国季风气候显著的特征,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界线 重难点: 1、我国五种主要的气候类型。 2、我国季风气候的形成,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界线 学习过程: 一.课前自主梳理 1、我国气侯的主要特征:、。 2、我国1月0℃等温线经过的地方是一线,它与 mm等降水量线大体一致。 3、我国绝大部分地区一年内的盛行风向随季节而显著变化,形成了典型的气候。 我冬季盛行来自高纬大陆的风,绝大部分地区,夏季受来自低纬海洋风的影响。 4、影响我国的冬季风发源于西伯利亚和一带,它同来源于洋和洋的 夏季风有规律的更替,带来了明显的气候季节变化。 5、受夏季风影响明显的地区是,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分界线 是。一般地说,季风区内降水,若夏季风实力强劲,容易造成“”。 6、在我国各种自然灾害中,以灾害最为常见,影响也最广泛。 二.课堂合作研习 1、我国气候最显著的特点是() A、季风气候显著B、气候复杂多样C、气候类型多样D、海洋性明显 2、受冬季风的影响,我国冬季的气候特征是() A、温暖湿润B、寒冷干燥C、温和多雨D、炎热干燥 3、世界上绝大部分的农作物和动植物都能在我国找到适合生长的地方,这是因为我国() A、季风气候显著B、气候复杂多样C、季风区广大D、雨热同期 4、李军长到12岁了还从来没见过家乡下雪,下列城市中最有可能是他的居住地的是()A、北京B、上海C、哈尔滨D、海口 5、除夕之夜,哈尔滨举行“冰灯游园会”,而广州则举办“迎春花市”,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A、地势起伏大B、降水差异大C、离海远近相差大D、纬度差异大

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第2章天气与气候单元复习知识点总结

第2章天气与气候知识点梳理 2.1大气层 知识点1大气的作用及大气的温度 1.大气不仅为地球上的生物提供充足的氧气,而且大气层中的臭氧层吸收大多数紫外线,避免地球上的生物受到强紫外线的伤害,同时,大气层的水汽可以成云致雨,构成了地球的水循环,使水成为一种可再生资源.2.大气层具有缓冲作用,避免地球表面温度变化过于剧烈,永远保持在一个相对适宜的温度,不会因为过冷或过热而导致生物死亡. 3.大气温度的变化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在12km以下和55~85km的范围内气温随高度上升而下降;其余高度则随高度上升而升高. 知识点2大气的分层 根据大气的温度、密度和物质组成等特点,把大气层分为五层,即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暖层和外层,其中与我们关系最为密切的是底层的对流层. 点拨:大气没有明显的上界.大气密度随高度增加而降低,随着高度上升,大气逐渐变得稀薄,因此大气并不存在明显的界限.目前地球大气上界有多高,说法不一.在1000km以上的高度,大气密度已变得非常小,到距地表5000km处,已接近真空.外层就是地球大气与宇宙空间的过渡层,其层底距地表约500km 分层高度(千米)温度分布特点 对流层0-17(赤道上空厚度为17~18千米;两极地区厚度为8千米)温度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 平流层17-55温度随高度的增加而升高 中间层55-85温度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 暖层85-500温度随高度的增加而升高 外层500以上温度随高度的增加而升高 分层依据大气的温度、密度和物质组成等特点(主要是依据大气温度在垂直方向上的变化) 知识点3对流层 对流层:大气底层,在两极地区厚度约为8千米,赤道地区增大到17~18千米。集中了地球约四分之三的大气质量和几乎全部的水汽、固体杂质。最显著特点:有强烈的对流运动 对流层气温下面高,上面低,容易发生空气对流。显著的对流运动和充足的水汽,使对流层的天气现象复杂多变,是与人们生活生产最密切的一层。 1.对流层的高度并不完全相同,低纬度对流层的厚度大;高纬度对流层的厚度小. 2.对流层的特点是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对流运动强烈;天气现象复杂多变.

大气圈与天气气候

第二节 大气圈与天气、气候 一、大气的组成与结构 1、 低 干洁空气 __________(生物体内蛋白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层 __________(生物维持生命活动的必需物质) 大 __________(__________作用的原料;调节地表温度) 气 __________(吸收_________线,保护地球生命) 少量的水汽和固体杂质(_______________的必要物质) 人类活动的影响: 燃烧矿物燃料:____增多 —— ____________ 全球性 —— ___________ 大气问题 使用氟氯烃类物质:_____减少 —— 臭氧空洞 2、大气的垂直分层

二、大气的受热过程 1、太阳辐射是__________最主要的能量来源 2、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具有______________ ●大气中的_________________主要吸收波长较短的紫外线; ●水汽和二氧化碳主要吸收波长较长的__________; ●能量最强的__________部分很少被吸收,绝大部分可以透 过大气射到地面。 3、地面受热释放地面长波辐射——_________是低层大气的直接热源 4、大气受热释放大气逆辐射——对地面起_________作用 练习: 1、下列选项中,属于对流层特点的是() A、气温随高度增加而上升 B、空气对流运动显著 C、含臭氧层,是生物生存的天然屏障 D、大气处于高度电离状态 2、北京飞往纽约的飞机,升空半小时后遇到雷雨天气,此时飞机应该() A、迅速着陆 B、降低飞行速度 C、保持原高度 D、升到12000米以上高空 3、《京都议定书》于2005年2月16日开始正式生效。目前,已有141个国家签署了该项协议。这些国家温室气体排放量占世界总量的55%,在2012年之前,他们还要将温室气体排放量减少5.2%。限制温室气体的排放,直接减弱的主要是( ) A、大气的逆辐射 B、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作用 C、大气对地面辐射的吸收作用 D、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反射、散射作用 4、人类排放的氟氯烃,对人类生存环境破坏最大的是() A、对流层 B、平流层 C、高层大气 D、宇宙空间

最新地理知识点梳理--大气与天气、气候

2018合格考知识点梳理--大气与天气、气候 教学目标: 1.了解大气的垂直分层。 2.理解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及地面的保温作用。 3.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大气水平运动的影响因素及风向的判断。 4.掌握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季节移动规律,能够运用其分析全球气候类型的成因、分布和特点。 5.理解冷、暖气团和冷、暖锋的概念,掌握其成因、分布、运动变化规律及其对天气的影响。 6.理解低压(气旋)、高压(反气旋)的气压分布和气流运动特征及其对天气的影响。 7.掌握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特征、分布和成因。 8.学会根据图表资料判断气候类型。 9.热点问题:全球变暖,酸雨,臭氧洞,城市热岛和雨岛。 一、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 1.

大气平稳,天气晴朗,有利于高空飞行水汽杂质少,水平运动为主 高层大气存在若干电离层,能反射无线电短波, 对无线电通信有重要作用 太阳紫外线和宇宙射线作用 2. (1)表现形式:选择性吸收、散射和反射。 (2)削弱强度:对流层大气基本上不能直接吸收太阳辐射的能量。 3.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大气通过对太阳短波辐射和地面长波辐射的吸收,实现受热过程,而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是大气受热过程的延续。具体图解如下: 【深度解析】 大气受热过程原理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1)解释温室气体大量排放对全球变暖的影响 温室气体CO2、CH4、O3等→排放增多→吸收地面辐射增多→气温升高 →全球变暖 (2)在农业中的应用:利用温室大棚生产反季节蔬菜;利用烟雾防霜冻;果园中铺沙或鹅卵石不但能防止土壤水分蒸发,还能增加昼夜温差,有利于水果的糖分积累等。 二、气温垂直递减率的变化 正常情况下,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下降0.6℃,但在不同的地点和不同的时间,可能会小于0.6℃或者大于0.6℃。 三、热力环流与等压面 1.成因:太阳辐射在地表的差异分布。 2.形成过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