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篇大气与天气、气候

合集下载

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

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

平流层
臭氧层
对流层
小结
大气层名称 厚度范围 12km 随地面温度升高 而变厚 温度变化 运动状况 与人类关系 天气复杂多变 (集中了水汽 和尘埃) 高空航行
对流层
随高度增加
而降低 随高度增加 而增加 随高度增加 而降低
对流旺盛
——50km 平流层 (臭氧层)
水平运动
高空对流
中间层
——80km

——800km 热层 (电离层)
第三篇 大气、天气和气候
专题8
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
一、大气的组成
1. 大气的成分
干洁空气、水汽、微小尘埃
氧气21%
其他气体1% CO2、氩气、 O3等
氮气78%
干洁空气组成图
2. 大气成分的作用
讨论归纳以下表格
大气组成
干 洁 空 气 水 尘
主 要 作 用 蛋白质的主要成分 呼吸作用;氧化剂 植物光合作用的原料;对地面保温 吸收紫外线,使地球上的生 物免遭过量紫外线的伤害 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 对地面保温
10~12
90° 60° 30°
0° 30° 60° 90°S
对流层厚度与地面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对流层越厚
2.平流层的主要特点
范围 对流层顶至50千米;臭氧层 气温变化 随高度增加而增加(臭氧吸 收紫外线) 大气运动状况 水平运动 天气状况 晴朗
平流层
臭氧层
对流层
为何适合高空飞行?
水平运动,大气平稳; 天气晴朗,能见度好。
5.什么城市上空的雾和低云比郊区农村的多?
城市空气中由工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和交通工具产生的尘埃比郊区 农村多,固体尘埃作为水汽的凝结核,促进了云雾 和降水的形成。

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

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
第三篇 大气与天气、气候
天气是指一个地方短时间内气温、气压、湿度 等气象要素及其引起的风、云、雨、雪等的大 气状态和现象。 气候是该地区多年的天气状况和特殊年份出现 的天气状况的综合。
地球的圈层结构
大气圈是自然环境最活跃的组成部分。 外部圈层:大气圈 水圈 生物圈
内部圈层:地壳
地幔
地核
专题8
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
大气圈对地球生命的保护 为什么地球需要大气圈呢?大气圈对地球到底有什么意义呢?
太空之吻
美国的亚利桑那大陨石坑, 直径达1245米,深达180米, 是世界上最著名陨石坑。坑内 可以容纳20个足球场,四周看 台可以容纳200万观众。 地质学家认为它是5万年以 前一颗直径约30~50m,重50万 千克的流星体撞击形成的。爆 炸力相当于广岛原子弹爆炸威 力的1000倍。
气温随着高度增加而增加 大气水平运动 水汽少、尘埃少,天气晴朗,能见度好。 最佳飞行层
大气的垂直分层 高空对流层
(mesosphere)
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减。
大气的垂直分层
(thermosphere)
温度随高度上升而上升 电离层 极光 电离层
大气的垂直分层
(exosphere)
大气的垂直分层
离地面15千米以内——90%
离地面50千米以内——99.9%
二、大气的垂直分层
(troposphere)
夏季>冬季 对
10~12 流 16~18 7~8

气温随着高度增加而递减。 6.5度/千米 大气垂直对流运动显著。 水汽、尘埃杂质含量多。
天气变化显著。
大气的垂直分层
(stratosphere)
自下而上
特点
——

浅谈启发式教学的运用

浅谈启发式教学的运用

浅谈启发式教学的运用——高一地理《东亚季风》教学案例松江四中朋玲艳一、教学背景东亚季风是高一地理教材中第三篇大气与天气、气候中较难理解的一部分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较易出现“满堂灌”的现象。

虽然初中时对世界气候类型及中国季风气候有所了解,但由于时间间隔久,基础不牢固等多方面原因,高一年级的学生在大气、天气与气候这个章节的基础知识缺少,一些简单常用的地理专业术语都基本不了解;另一个问题就是很多学生不能读懂相关的地理图表。

在笔者作的一次问卷调查反映出,在现阶段地理的学习过程中,一个班级的40位同学中只有9位同学相信自己具有读懂地理图表的能力,25位同学认为自己在老师的启发诱导下能够读懂地理图表。

二、教学过程启发式教学中的“启发”,首先是一种教学思想,是一种调控手段。

其次,“启发”又是方法和形式。

简单而言,“启发”就是激励引导,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和主动探求,自觉地获取知识。

与“注入式”“填鸭式”等教学方法不同的是——“启发引导,循循善诱”。

(见左图)虽然这节课教师给学生提供了学案,但教师还是应该在适当的时候,给予适当的指点,提出适当的问题,启发诱导学生思考问题,探究原理。

以下是本节课的主要教学片段。

片段一:季风的概念首先让学生回忆“上海地区冬、夏季节盛行的主导风向?”然后学生画出上海冬夏季节盛行主导风向示意图,最后由学生根据自己画的季风示意图总结“你认为什么是季风?”。

这一环节比较成功地达成了教学目标: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发现生活中的地理知识,在动手画图中启发学生来总结规律。

片段二:季风的成因提出问题1:图一为哪个季节的全球水平气压分布图?你的判断依据是什么?生答:夏季。

因为夏季陆地气温比同纬度海洋高,盛行上升气流,形成低气压;海洋盛行下沉气流,形成高气压。

提出问题2:什么原因导致海陆气压差异?生答:海水、陆地的比热容差异,也就是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提出问题3:夏季,东亚地区盛行的风是从哪里吹向哪里?在地转偏向力作用下,东亚地区盛行什么风向的风?生答:海洋吹向陆地。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3章课件 天气与气候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3章课件 天气与气候

D.周五
【点拨】气温日较差是一天中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
的差,周四气温日较差为12 ℃最大。
练能力
【点拨】根据天
气符号可判断出
周五有雾,不利
3.据上表,以下天气播报正确的是( C ) 于户外活动;周
A.周二小雪转大雪
二是雾转晴;周三是晴转
B.周三晴转多云,气温回升 多云,但气温下降;周六
C.周五有雾,不利于户外运动 是雾转多云。
D.周六多云,有沙尘天气
练能力
[中考·东营]为引入气流缓解雾霾,北京正在建设多条宽度 500米以上的通风道。读北京市某两周空气质量指数变化图(图3 -1-7),回答4~5题。 4.读图可知,这两周
内北京空气质量最 好的一天是( C ) A.15日 B.17日 C.24日 D.27日
练能力
5.下列关于通风道建设对北京影响的说法,正确的是( A )
人教版 七年级上
第三章 天气与气候
第二节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
核心笔记
一、气温的变化 1.日变化
一天中,最高气温出现在 _午__后__2_时__左右,最低气温 出现在__日__出____前后;最 高气温与最低气温的差, 叫_气__温__日__较__差___。
核心笔记
2.年变化
核心笔记
月平均 气温
北半球 大陆 海洋
南半球
大陆
海洋
最高值 __7_月___
8月
__1_月___
2月
最低值 1月
__2_月___
7月
__8_月___
气温_年__较__差___=一年中最热月平均气温-一年中最冷 月平均气温
核心笔记
二、气温的分布 1. 等温线图的判读
通常用_等__温__线___图来表示气温的水平分布,同一条 等温线上各点的气温相等。通常根据等温线的 ___延__伸___方向,判读气温递变的方向;根据等温线 的___疏__密___程度,分析气温差异的大小;根据等温 线的___闭__合___情况,判断高低温中心的分布。具体 如下表所示:

第三章大气圈与气候系统

第三章大气圈与气候系统

有关辐射的基本规律
辐射能力强的物体,其吸收能力也强,黑体 的吸收率最大,故它是最好的放射体; 对于 同一物体,如果在温度为T时,它放射某一 波长的辐射,那么在同一温度下,它也吸收 同样波长的辐射; 任何物体在向四周放射能 量的同时,也吸收能量; 高温物体在单位面 积上放射的能量比低温物体多。斯蒂芬—波 尔斯曼定律:E=δ.T4 .δ=5.67×10-8W (m2.K4) 、大气上界太阳辐射:(可看作 黑体辐射) 太阳表面温度高达6000K左右, 是炽热的气态球体。
地表温度有一定影响;其含量多少,还直接影响到大 气能见度的好坏。
(注意)
1、由于煤、石油等矿物燃料的使用越来越多,人类社 会每年排放的二氧化碳总量在过去三十年里增加了一 倍,再加上大量砍伐森林,减少了绿色植物通过光合 作用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在 过去三十年里增长了12%。
2、氯氟烃是一种人工合成的化合物,主要用于制冷 剂、火箭推进剂等,到了80年代中期为止,全球氯氟 烃的年消费量已达到100万吨。
臭氧的含量下降。
(2)空气以垂直运动为主。但由于空气稀 薄,所出现的天气现象已不如对流层复杂。
(3)在80km处白天出现一个电离层。
4、暖层的特征
高度:中间层至800km处
特征:
(1) 空气质量小,空气稀薄,空气密度只角空气总 质量的0.5%,在120km高空,空气密度小至声音都 难于传播。
3·臭氧 主要分布在10~40km的高度处, 极大值在20~25km附近,称为臭氧层。臭氧 虽在大气中的含量很少,但具有强烈吸收紫 外线的能力。研究表明,人们大量使用氮肥 以及作冷冻剂和除臭剂使用的碳氟化合物 (氟利昂)所造成的污染是平流层的臭氧遭 到破坏。臭氧层的破坏能引起一系列不利于 人类的气候生物效应,因而受到广泛关注。

第三篇 大气与天气、气候选择题试题及答案

第三篇 大气与天气、气候选择题试题及答案

第三篇大气与天气、气候选择题试题及答案姓名: [填空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学号: [填空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臭氧主要分布在大气垂直分层中的() [单选题] *A.对流层B.平流层(正确答案)C.中间层D.热层2.夏季时,下列城镇上空中,对流层最厚的是() [单选题] *A.漠河B.北京C.曼谷(正确答案)D.莫斯科3.干洁空气中,占比重最多的气体是() [单选题] *A.氧B.二氧化碳C.氮(正确答案)D.臭氧4.利用人造烟幕可以防御霜冻,因为人造烟幕能使大气的() [单选题] * A.逆辐射作用增强(正确答案)B.逆辐射作用减弱C.反射作用强D.反射作用减弱5.大气中二氧化碳的主要作用是()①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重要原料②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③对地面有保温作用④吸收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 [单选题] * A.①②B.②③C.②④D.①③(正确答案)6.大气总质量的90%都集中在下列哪个高度() [单选题] * A.离地表15千米高度内(正确答案)B.离地表25千米高度内C.离地表50千米高度内D.离地表80千米高度内7.下列关于大气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单选题] *A.大气中的二氧化氮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重要原料B.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能大量吸收太阳光中的紫外线C.大气中的氮是构成生命体的基本成份(正确答案)D.大气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是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8.复杂的天气变化主要发生在() [单选题] *A.对流层(正确答案)B.平流层C.中间层D.热层9.气象谚语有“霜重见晴天”的说法。

就此现象,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单选题] *A.天空云量少,大气保温作用强B.地面辐射强,地表降温慢C.空气中水汽少,地表降温慢D.大气逆辐射弱,地表降温快(正确答案)10.日出前的黎明、日落后的黄昏以及阴天,天空仍明亮的原因是() [单选题] * A.大气的散射作用(正确答案)B.大气的反射作用C.大气的吸收作用D.大气的保温作用11.读下列四图,若只考虑昼夜和云量情况,下列气温排序正确的是()[单选题] * A.a>b>c>dB.b>a>c>dC.c>d>b>aD.c>d>a>b(正确答案)12.某一高山海拔为4000米,与山脚下的相对高度约为2500米,一般情况下,山顶气温比山脚下气温(对流层中每上升1000米,气温下降6.5℃)() [单选题] * A.低24.15℃B.低16.25℃C.低9.75℃D.低26℃(正确答案)13.下列叙述中,符合对流层特征的是() [单选题] *A.臭氧主要集中在这一层中B.平均每上升1千米,气温约下降6℃(正确答案)C.大气以水平运动为主D.水汽、尘埃含量少14.被称为地球生命“防弹衣”、“遮阳伞”、和“保温被”的地球圈层是() [单选题] *A.岩石圈B.生物圈C.水圈D.大气圈(正确答案)15.下列关于对流层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单选题] *A.冬季对流层较高B.夏季对流层较厚(正确答案)C.寒带地区对流层较厚D.热带地区对流层较薄16.2010年冰岛多次发生火山喷发,严重影响了欧洲的航空运输业。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3章 天气与气候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3章 天气与气候

第三章天气与气候第一节多变的天气知识目标1.学会阅读大气预报中的卫星云图和城市天气预报图。

2.识别天气预报中常见的天气符号所表示的大气现象。

3.了解空气质量对人类的影响。

能力目标1.初步学会阅读天气预报中的卫星云图和简易的天气预报图的技能。

2.养成收听、收看天气预报的良好习惯。

德育目标通过人类活动对大气环境的负面影响,使学生认识保护大气环境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1.识别不同的天气符号。

2.培养学生保护大气环境的意识。

3.使学生懂得天气的多变性。

4.风向标——风杆、风尾、风旗及风向。

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法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地图教学过程导入材料一:“神六”与天气提问:1.大家知道他们是谁吗?2.同学们知道飞船发射和着陆的时候对天气状况有哪些要求吗?在10月12号发射当天凌晨四点多的时候,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的天空还飘着雪花,这对于飞船的发射来说是极其不利的。

而到八点多的时候,大气已经好转,变得有利于飞船的发射。

我们的飞船最终准时飞上了太空。

材料二:日常生活中不同季节的天气变化1.天气是如何预报的呢?2.同学们平时的天气信息是通过哪些渠道得来的呢?同学们每天都会收看电视天气预报吗?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段天气预报。

请同学们带着下面的问题去看:1.天气预报节目最初出现的是一幅什么画面?2.天气预报节目包括哪些环节?天气预报可以预报出最近两天的天气,甚至更长的时间,而且还比较准,像国庆节那几天的天气就都预测到了。

这是为什么呢?这还得从天气预报的制作过程来看。

天气预报的制作过程:观测(采集信息)-接收信息-信息处理-分析判断-发布天气预报一则天气预报的制作是通过许多人的共同努力才完成的。

(展示卫星云图)就算是这么一张小小的天气图也是凝结了许多人的心血和智慧才完成的。

大家知道这是什么图吗?提问:图中A、B、C的天气用哪些符号来表示呢?下面,我们来认识一下常用的天气符号。

接下来的活动是“飞来飞去”,比比哪位同学的眼力准、记忆力好。

同步导学3 答案

同步导学3 答案

上海南汇中学地理学科同步导学(高一年级)第三篇 大气与天气、气候(专题8~12)专题8 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1.大气的物质组成。

干洁空气、水汽、尘埃2.阅读大气保温作用示意图,写出图中字母所代表的辐射类型。

3.大气自地面向高空的垂直分层。

完成下表。

太阳短波辐射大气逆辐射地面长波辐射专题9行星风系1.画出热力环流示意图。

地面冷热2.大气环流的成因。

主要原因是太阳辐射纬度分布不均和海陆热力差异,其次还受地转偏向力影响。

3.在图中写出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名称并用箭头画出风带的风向。

4.气压带风带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南北移动的规律。

北半球夏季,全球气压带、风带北移;北半球冬季,全球气压带、风带南移。

专题10 季风1.完成下列表格。

专题11 台风、寒潮和梅雨1.完成下列表格。

每年6-7月,在准静止锋影响下,我国江淮地区至韩国、日本南部狭长区域内的阴雨连绵的天气。

专题12 人类活动与气候1.全球变暖的成因、影响及对策。

人为原因:人类使用矿物燃料,排放大量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森林日益减少。

影响:①海平面上升②引起世界各地降水和干湿状况的变化③加剧传染性疾病流行对策:①改变能源结构,提高能源利用率②植树造林,禁止滥砍滥伐;③加强全球合作2.酸雨的成因、危害、分布区域及对策。

人为原因:燃烧矿物能源排放二氧化硫、氮氧化合物等酸性气体。

分布:西欧、北美、东亚危害:森林枯死、淡水生物死亡、土壤酸化、腐蚀建筑物和室外文物古迹等。

对策:各国协作,使用清洁能源,采用烟气净化等新技术,减少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的排放。

3.臭氧洞的成因、危害、分布区域及对策。

人为原因:人类使用氟利昂。

分布:南极、北极、青藏高原危害:①使平流层温度分布和对流层的热量状况变化,引起气候变化,造成自然灾害;②危害人类和动植物生长健康;③形成光化学烟雾;④缩短橡胶制品、纺织品、塑料制品等的寿命。

对策:减少人为排放氟利昂4.城市热岛和雨岛的成因及对策。

成因:①人为大量排放热量;②城市温室气体浓度高、增温强;③生产、生活集中,排放废气多,烟尘、雾、低云多,不易散热;④高层建筑多,通风不良;⑤缺少绿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篇 大气、天气与气候
专题8 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C]
一、大气的组成:干洁空气、水汽、微小尘埃
1
、组成: 干洁空气:主要成分,氮和氧。

作用:氮,蛋白质主要组成成分;氧:地表的
氧化剂,氧气是生物体呼吸不可缺少的气体;二氧化碳:光合作用
水汽: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 微小尘埃:作为水汽的凝结核,能促进云雾和降水的形成。

(城市上空比郊区云雾多) 2、影响空气质量的主要因素:大气中的少量的粉尘、烟雾、晶体盐和其它一些固态或液态的化学物质。

二、大气圈对地球生命的保护
1、区别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辐射和大气逆辐射:
A、大气圈对地球的保护作用:
(1)大气对流星体的阻隔作用—“防弹衣”
(2)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遮阳伞”
(3)大气对地面辐射的保温作用—“保温被”
(4)适度的大气压是地球存在生命的基本条件。

B、大气逆辐射:大气辐射的一部分射向宇宙空
间,另一部分则反向近地面,人们将返回近地面
的大气辐射称为大气逆辐射。

多云的夜晚,有浓密的低云,大气逆辐射强,比
晴朗的夜晚温暖。

中高纬度秋冬季节,水气和云量少,大气逆辐射
弱,常出现霜冻。

专题9 行星风系(C)
一、气压与风
1、气压变化直接原因
①气压:气压是指某一高度单位面积上空气柱的质量。

②原因:地表气温的变化引起的大气密度变化是导致气压变化的直接原因。

2、风的形成和风向的确定:
①风的形成:在水平方向,空气从气压高的地方流向气压低的地方,形成了风。

②风向确定:气象上把风吹来的方向确定为风的方向。

3、热力环流:因地面冷热不均而引起的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的基本形式。

热力环流图
山谷风图
海陆风图
4、气压系统:
①高压系统:中心气压值高,气压值向外逐渐降低的一组闭合等压线,构成高气压系统。

②低压系统:中心气压值低,气压值向外逐渐增高的一组闭合等压线,构成高气压系统。

二、大气环流
1、定义:由于太阳辐射的温度分布不均以及海陆间热力差异,造成地表不同地区的气压差
异,形成有规律的大气环流。

2、 三圈环流 (与气候联系)
(1)记住全球共有六个风带、七个气压带名称
(2)由于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气压带和风带位置在一年内也做周期性的移动,北半球
1、气压带对气候的影响:
⑴高气压:在高气压带,气流以下沉为主,水汽难以冷凝形成降水,是地球表面降水较少的纬度带。

⑵低气压:在低气压带盛行上升气流,水汽容易凝云致雨,是地球上降水较多的区域。

★副极地低气压带:来自极地高压和副热带高压的冷暖性质不同的气流辐合上升,形成锋面。

2、风带对气候的影响:在终年受西风控制的地区,如欧洲西部,形成终年温和多雨的温带海洋性气候。

3、气压带、风带交替影响地带的气候特征:赤道低压和内陆信风交替控制的地区,出现明
显的干季和湿季,是典型的热带稀树草原气候区。

地中海沿海地区大部分处于北纬30-40°之间。

夏季因副热带高气压带北移,炎热干燥;冬季,西风带南移进入地中海地区,从大西洋带来暖湿的空气,气候温和多雨,形成冬雨夏干的地中海气候。

4、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位置分布规律、成因、地区分布和气候特点
②受高气压控制
④受气压带风带交替控制
⑤受海陆热力差异
专题10 季风
一、季风气候的成因
①海陆热力差异②气压带和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南亚和我国西南部的部分地区)。

二、东亚、南亚季风的影响范围、形成原因、冬夏风向及性质:
三、季风与农业
1、夏季风对我国农业生产的影响
⑴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为农业生产提供了有利的生产条件
(受季风影响,我国夏季是世界同纬度除了沙漠干旱地区以外最暖热地区。

我国北方的光热条件一般都能满足水稻、棉花等喜温作物的生长需求)
⑵夏季风强弱变化是我国南北频繁发生旱涝灾害。

夏季风强:雨带滞留北方,北方降水多,南方降水少,出现北涝南旱
夏季风弱:雨带滞留南方,北方降水少,南方降水多,出现南涝北旱
2、冬季风对我国农业生产的影响
强大的冬季风南下,常常给一些地区造成低温冷害。

在冬季风控制下,我国北方冬春季普遍少雨,干旱多风沙。

华北地区更是“春雨贵如雨”(在冬季风控制下,我国大部分地区寒冷干燥,受到寒潮灾害。

是世界上同纬度地区最冷的国家。


专题11台风、寒潮、梅雨
1、常见的天气系统、天气现象
⑴高压、低压和锋面都是常见的天气系统
⑵台风、寒潮和梅雨是常见的天气现象
2、台风的定义
台风是一种强热带气旋,其破坏力巨大,是一种灾害性天气
3、寒潮的定义
大范围的强烈的冷空气活动称为寒潮。

4、气旋与反气旋的气压状况、水平气流运动状况、垂直气流运动状况、其控制下的天气状
况及典型的天气实例
上海的寒潮标准为24小时内温度降幅≥10℃,日最低气温≤5℃;或24小时内降温幅度≥7℃,日最低气温≤-6℃
6、梅雨是指每年6月中旬到7月上旬初夏向盛夏过渡时期,在准静止锋影响下,产生于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或称江淮地区)至韩国、日本南部狭长区域内的阴雨连绵的天气。

7、锋面的定义及三种类型
⑴定义:气象学上把冷暖气流相遇所形成的狭窄过渡带称作锋,气流相遇的交界面叫做锋面
⑵类型:冷锋、暖锋和准静止锋
8、准静止锋的定义、出现时间、影响范围、天气特征
⑴定义:准静止锋是指锋面移动缓慢或较长时间在一个地区摆动,呈准静止状态的锋
⑵出现时间:每年的6月中旬到7月上旬
⑶影响范围:江淮地区至日本南部(北纬26°-北纬34°)
⑷天气特征:阴雨连绵,闷热潮湿
9、我国东部地区雨带移动规律
4、5月在东南沿海,6月中旬在长江中下游地区,从7月
中旬开始,在华北、东北。

此时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梅雨结
束,进入炎热的伏旱季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