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物理气压和气温的变化规律

合集下载

大气运动知识点最全梳理

大气运动知识点最全梳理

大气运动知识点最全梳理一、大气的受热过程和逆温现象1.大气的受热过程(1)两个来源①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根本来源):A太阳辐射。

②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的热源:B地面长波辐射。

(2)两大过程①地面的增温:大部分太阳辐射透过大气射到地面,使地面增温。

②大气的增温:地面以长波辐射的形式向近地面大气传递热量。

(3)两大作用①削弱作用:大气层中的水汽、云层、尘埃等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和散射作用。

②保温作用:C大气逆辐射对近地面大气热量的补偿作用。

(4)主要影响大气的受热过程影响着大气的热状况、温度分布和变化,制约着大气的运动状态。

2.逆温现象(1)逆温现象产生的机理在对流层,气温垂直分布的一般情况是随高度增加而降低,大约海拔每升高100m,气温降低0.6℃,这主要是由于对流层大气的主要的、直接的热源是地面,离地面越远,受热越少,气温就越低。

但在一定条件下,对流层中也会出现气温随高度增加而上升的现象,称为逆温现象。

(2)逆温的类型及成因二、大气运动1.等压面图的判读(1)判断气压高低①气压的垂直递减规律。

由于对流层大气密度随高度增加而降低,在垂直方向上气压随着高度增加而降低,如图,在空气柱L1中,P A′>P A,P D>P D′;在空气柱L2中,P B>P B′,P C′>P C。

②同一等压面上的各点气压相等。

如图中P D′=P C′、P A′=P B′。

综上分析可知,P B>P A>P D>P C。

(2)判读等压面的凸凹等压面凸向高处的为高压,凹向低处的为低压,可形象记忆为“高凸低凹”。

另外,近地面与高空等压面的凸出方向相反。

(3)判断下垫面的性质①判断陆地与海洋(湖泊):夏季,等压面下凹处为陆地、上凸处为海洋(湖泊)。

冬季,等压面下凹处为海洋(湖泊)、上凸处为陆地。

②判断裸地与绿地:裸地类似陆地,绿地类似海洋。

③判断城区与郊区:等压面下凹处为城区,上凸处为郊区。

第 2 课时 大气压强的变化

第 2 课时   大气压强的变化

练闯考
(2)实验时同学们发现注射器顶端装针头处空气无法排尽,这将会使测量结果 偏小 __________( 选填“偏大”“不变”或“偏小”)。同学们联想到去医院打针的 情景,可采取简单的办法将注射器内空气排尽.你的方法是__________。 将注射器内抽满水,端口向上推动活塞排水,使得顶端保留水,再封口
练闯考
【例】在海拔2 km以内,每升高10 m,大气压约减少111 Pa,若某处气压计示 数是91 120 Pa,则该处海拔是__________m,该处水的沸点__________(选填 “>”“=”或“<”)100 ℃。
练闯考
【点拨】已知标准大气压的值和该处气压,二者之差就是降低的气压,看看降
物 理
八年级下册 人教版
练闯考
第九章
第 3 节 第 2 课时
压强
大气压强 大气压强的变化
练闯考
1.大气压强不是固定不变的。 (1)大气压与高度的关系:高度越高,大气压越小。 ①在海拔3 000 m内,每升高10 m,大气压就降低100 Pa。 ②大气压随高度的变化并不是均匀的。 ③太空中大气压为零。
练闯考
二、大气压的测量工具
水银 2.测量大气压的仪器叫气压计,常见的气压计有__________ 气压计和 金属盒 气压计。 __________
练闯考
三、大气压的应用
大气压 来工作的。 3.活塞式抽水机和离心式水泵都是利用__________ 液面上方气体的压强 4.高压锅就是通过提高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来提高液体的沸点,从而 达到更易煮熟食物的目的。
(2)大气压会随季节、天气、气候的变化而变化。
练闯考
2.气体压强与温度的关系:一定质量(体积)的气体,温度升高时,气压变大。

天气与大气压强关系

天气与大气压强关系

大气压的变化与季节天气的关系初中物理告诉我们:“大气压的变化跟天气有密切的关系.一般地说,晴天的大气压比阴天高,冬天的大气压比夏天高.”对这段叙述,就是老师也往往不易说清,笔者认为,这个问题可归结为温度、湿度、空气流动与大气压强的关系问题.今谈谈自己的初步认识. 1.大气压与天气的关系:晴天大气压比阴天(雨天)大气压高首先我们来分析:空气密度对大气压的影响。

我们通常所称的大气,就是包围在地球周围的整个空气层.它除了含有氮气、氧气及二氧化碳等多种气体外,还含有水汽和尘埃.我们把含水汽很少(即湿度小)的空气称“干空气”,而把含水汽较多(即湿度大)的空气称“湿空气”.不要以为“干”的东西一定比“湿”的东西轻.其实,干空气的分子量是28.966,而水汽的分子量是18.016,故干空气分子要比水汽分子重.在相同状况下,干空气的密度也比水汽的密度大.在晴天的时候,空气中水分含量少,属于“干空气”,密度大,所以大气压比较高。

阴天(雨天)的时候,空气中水分含量多,属于“湿空气”,密度反而小,所以大气压比较低。

此外,引起晴天大气压比较高另一个原因是:气流运动对大气压的影响。

通常情况下,地面不断地向大气层进行长波有效辐射,同时大气也在不断地向地面进行逆辐射。

晴天,地面的热量可以较为通畅地通过有效辐射和对流气层的向上辐散运动向外输运。

阴天时,云层覆盖在大气层上方,减少了对流层大气向外的辐散运动。

云层这种保存地表和对液层热量的作用称为“温室效应”。

这样,阴天地区的大气膨胀就比较厉害,从而导致阴天地区的大气横向(水平)向外扩散,使得阴天地区的空气向外流动,当然阴天地区的密度也就会减小,从而导致阴天的大气压比晴天的大气压低。

大气压和天气的关系气压跟天气有密切的关系。

一般地说,地面上高气压的地区往往是晴天,地面上低气压的地区往往是阴雨天。

这里所说的高气压和低气压是相对的,不是指大气压的绝对值。

某地区的气压比周围地区的气压高,就叫做高气压地区;某地区的气压比周围地区的气压低,就叫做低气压地区。

大气物理常识

大气物理常识

地转风是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相平衡时,自由大气中空气作等速、直线的水平运动。

地转风方向与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垂直,即平行于等压线。

设定一个点是低压中心,周围的空气均向这个中心靠近。

由于地转偏向力,向右偏使北半球气旋旋转是逆时针。

自由大气中风基本上是沿等压线吹的。

在北半球,背风而立,低压在左,高压在右;在南球则相反。

在摩擦层中,由于风向斜穿等压线流向低压,故在北半球,背风而立,低压在左前方,高压在右后方;南半球则相反。

这就是白贝罗定律,又叫风压定律。

平流层(stratosphere),亦称同温层,是地球大气层里上热下冷的一层,此层被分成不同的温度层,当中高温层置于顶部,而低温层置于低部。

它与位于其下贴近地表的对流层刚好相反,对流层是上冷下热的。

在中纬度地区,平流层位于离地表10公里至50公里的高度,而在极地,此层则始于离地表8公里左右。

平流层是夹于对流层与中间层之间平流层,亦称同温层。

平流层之所以与对流层相反,随高度上升是气温上升,是因为其顶部吸收了来自太阳的紫外线而被加热。

故之在这一层,气温会因高度而上升。

平流层的顶部气温大概徘徊在270K左右,与地面气温差不多。

平流层顶部称为平流层顶,在此之上气温又会再以随高度而下降。

至于垂直气温分层方面,由于高温层置上而低温层置下,使到平流层较为稳定。

那是因为那里没有常规的对流活动及如此相连的气流。

此层的增温是由于臭氧层吸收了来自太阳的紫外线,它把平流层的顶部加热。

至于平流层的底部,来自顶部的传导及下部对流层的对流刚好在那里抵消。

所以,极地的平流层会于较低高度出现,因为极地的地面气温相对较低。

在温带地区,商业客机一般会于离地表10公里的高空,即平流层的底部处巡航。

这是为了避开对流层因对流活动而产生的气流。

而在客机巡航阶段所遇上的气流,大多是因为在对流层发生了对流超越现象。

同样地,滑翔机一般会在上升暖气流上滑翔,这股气流从对流层上升到达平流层平流层就会停止。

大气压随高度的变化规律

大气压随高度的变化规律

大气压随高度的变化规律大气压是指大气对于单位面积的压力,它是大气物理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参数。

随着海拔的升高,大气的密度逐渐降低,因此大气压也会随之下降。

本文将介绍大气压随高度的变化规律。

一、大气压的定义大气压是指单位面积上的气体分子对于该面积的压力。

因为大气中气体分子数量极大,因此它们之间的碰撞也非常频繁,这些碰撞产生的压力就是大气压。

二、大气压与海拔的关系大气压随着海拔的升高而逐渐下降,这是由于以下几个因素造成的:1. 大气密度随高度的变化大气密度随着海拔的升高而逐渐降低,这是由于海拔越高,气温越低,气压也越低,因此气体分子之间的碰撞也越少,导致了大气密度的降低。

2. 气体分子的运动气体分子在大气中不断地运动,它们的速度和方向都是随机的。

随着海拔的升高,气体分子的平均速度也会逐渐下降,因此它们对于单位面积的压力也会逐渐下降。

3. 重力的影响重力对于大气压也有一定的影响。

随着海拔的升高,重力的作用力也会逐渐减小,因此气体分子之间的碰撞也会逐渐减少,导致了大气压的下降。

三、大气压随高度的变化规律大气压随着海拔的升高而逐渐下降,其变化规律可以用以下公式表示:p = p0 * e^(-h/H)其中,p表示海拔为h时的大气压,p0表示海平面上的大气压,H为大气压尺度高度,它是一个常数,约为7.9公里。

e为自然常数,约为2.718。

由上述公式可以看出,大气压随着海拔的升高呈指数级下降。

当海拔为0时,大气压最大,约为1013.25帕斯卡;当海拔为7.9公里时,大气压下降到原来的1/e,约为299.65帕斯卡;当海拔为15.8公里时,大气压下降到原来的1/e^2,约为88.44帕斯卡。

四、大气压的应用大气压在许多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例如气象学、航空航天、地理学等。

以下是几个常见的应用:1. 气象预报气象学家通过测量大气压的变化,可以预测天气的变化。

例如,当大气压突然下降时,通常代表着即将有暴风雨或雷雨等恶劣天气的到来。

温度与压强的变化

温度与压强的变化

温度与压强的变化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温度和压强是两个与大气、气体等有关的重要物理量,它们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在自然界中,温度和压强的变化常常会相互影响,这种相互作用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随处可见。

让我们来了解一下温度和压强的概念。

温度是物体内能量的一种表现形式,是物质分子热运动程度的度量。

而压强则是指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力的大小,通常用牛顿/平方米(或帕斯卡)来表示。

在气体中,温度和压强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即温度升高时,压强会增大;温度降低时,压强会减小。

在自然界中,气体的温度和压强是不断变化的。

气温的变化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比如气体的密度、大气层的厚度、太阳辐射等。

随着温度的升高,气体分子的热运动会增强,从而引起气体分子之间的碰撞频率增加,压强也会随之增大。

这就是我们常说的“高温高压”。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会经常感受到温度和压强的变化对我们生活的影响。

在登山时,我们会发现随着海拔的升高,气温会逐渐下降,同时压强也会降低,这就是因为大气的厚度减小导致的。

又在天气变化时,气压的变化也会影响我们的身体感受,有时会出现头晕、耳鸣等不适症状。

温度和压强的变化还对人类的健康有着直接的影响。

在高温高压的环境下,人体易出现中暑等疾病;而在低温低压的环境下,会出现感冒、喉咙痛等症状。

我们在生活中要注意保持适宜的温度和压强,保护好自己的身体健康。

温度和压强是两个密不可分的物理量,它们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的关系。

在自然界中,气体的温度和压强是随时在变化的,我们要认识和了解这种变化,做好适应和预防措施。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要注意保持适宜的温度和压强,以保护我们的身体健康。

希望通过本文的介绍,大家可以更加了解温度和压强的变化,及其对我们生活的影响。

【本文共1049字】。

第二篇示例:温度和压强是物理学中非常重要的概念,它们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温度是物体内部分子或原子运动的热量大小的度量,通常以摄氏度或华氏度来表示。

简大气物理学和气象学

简大气物理学和气象学

大气物理学与气象学一大气的垂直结构大气垂直分层依据---气温垂直递减率在对流层中,每升高海拔100米,气温降低0.65℃(0.6)(一)对流层对流层(Troposphere)是紧贴地面的一层,它受地面的影响最大。

因为地面附近的空气受热上升,而位于上面的冷空气下沉,发生对流运动,故得名对流层。

✈对流层集中了约75%的大气质量和90%以上的水汽。

✈三个特点:✈1气温随着高度的增高而降低原因:对流层大气热量的直接来源主要是地面长波辐射,靠近地面的空气受热后热量再向高处传递。

✈ 2具有强烈的对流和湍流运动原因:下热上冷,热升冷降。

✈对流层顶高度:平均说来,低纬度对流层顶高(17—18千米)、高纬度对流层顶低(8—9千米)。

中纬度10—12千米。

同一地区,对流层顶高度夏季高于冬季。

3 天气现象复杂多变原因:对流运动显著,水汽和固体杂质上升时气温降低,水汽凝结,成云致雨。

云、雨、雪等天气现象都发生在这一层。

对流层与人类关系密切。

热层中间层平流层对流层(二)平流层范围,从对流层顶到50—55千米处。

特点:1 气温随海拔的升高而升高。

原因:有臭氧层,臭氧吸收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

2 大气以水平运动为主。

原因:上部热下部冷,大气稳定,不易形成对流。

3 云、雨现象近于绝迹。

原因:水汽、杂质含量极少,大气水平运动为主。

天气晴朗。

平流层利于高空飞行,原因:(1)天气晴朗;(2)大气水平运动为主,大气平稳。

(三)中间层: 从平流层顶到85千米处。

特点:1 气温随海拔的升高而降低。

原因:这一层几乎没有臭氧。

2 对流运动显著。

原因:下部热上部冷。

又称高空对流层。

(四)热层:从中间层到500千米处。

特点:气温随海拔的升高而升高。

该层有氧原子,吸收了波长小于0.175微米的紫外线。

(四)外层(散逸层)热层以上统称外层。

厚度达2000—3000米,空气十分稀薄,受地球的引力小,一些一些高速运动着的空气分子可以挣脱地球的引力和其它分子的阻力散逸到宇宙空间。

气温的时空变化规律

气温的时空变化规律

气温的时空变化规律1.气温的日变化规律一天中气温变化规律,主要由大气得到热量(地面辐射)和失去热量(大气辐射) 的差值决定。

地面的热量主要来自太阳辐射;大气(对流层)的热量直接来着地面。

(1)太阳辐射:最强时为当地地方时12时。

(2)地面辐射:当地地方时为12点时,地面获得的太阳辐射热量大于地面损失的辐射热量,地面热量盈余,地面温度仍在升高。

当地地方时大约午后1点左右,地面热量由盈余转为亏损,地面温度为一天中最高值。

(3)大气温度:当地地方时大约午后2点左右,地面已经通过辐射、对流、湍流等方式把热量传给大气,此时气温达到最高值。

随后,太阳辐射继续减弱,地面热量持续亏损,地面温度不断降低,气温随之也不断下降。

至日出后,地面热量山亏损转为盈余的时刻,地面温度达到最低值,气温也随后达到最低值。

因此气温最低值总是出现在日出前后。

2.气温的年变化规律由于地面吸收、储存、传递热量的原因,气温在一年中的最高、最低值,也并不出现在辐射最强、最弱的月份,而是有所滞后。

3.全球气温水平分布规律(1)气温从低纬向各纬递减。

太阳辐射是地面热量的根本来源,并山低纬向高纬递减。

受太阳辐射、大气运动、地面状况等因素影响,等温线并不完全与纬线平行。

(2)南半球的等温线比北半球平直。

南半球物理性质比较均一的海洋比北半球广阔,气温变化和缓。

(3)北半球1月份大陆等温线向南(低纬)凸出,海洋上则向(高纬)凸出;7月份正好相反。

在同一纬度上,冬季大陆比海洋冷,夏季大陆比海洋热。

同一纬度的陆地与海洋,热的地方等温线向高纬凸出,冷的地方等温线向低纬凸出,即"热高冷低”。

(4)7月份,世界值热的地方是北纬20-30大陆上的沙漠地区,撒哈拉沙漠是全球炎热中心,1月份,西伯利亚是全球的寒冷中心,世界极端最低气温出现在南极洲大陆上。

二、等温差线1、气温的日变化(1)气温的日变化一天中气温随时间的连续变化,称气温的日变化。

在一天中空气温度有一个最高值和一个最低值,两者之差为气温日较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气物理气压和气温的变化规律大气物理是研究地球大气系统的分支学科,其中气压和气温是大气
物理中两个重要的变量。

本文将探讨气压和气温的变化规律,并分析
它们之间的关系。

一、气压的变化规律
气压是指在某一点上由大气分子的撞击引起的单位面积上的力量。

气压的变化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地球的自转、高度变化、气候
系统、季节变化等。

主要的气压变化规律有如下几点:
1. 随着海拔的升高,气压逐渐下降。

这是因为海拔越高,大气层中
的气体分子变稀,分子间相互碰撞的次数减少,导致单位面积上的力
量减小,从而气压下降。

2. 随着温度的升高,气压会下降。

这是因为温度升高会导致气体分
子内部的平均速度增加,分子间碰撞的力增强,使得单位面积上的力
量减小,从而气压下降。

3. 气压随着地球的纬度变化而变化。

在赤道附近,由于地球自转所
引起的离心力,会使得气压比较低;而在极地附近,由于离心力较小,气压比较高。

二、气温的变化规律
气温是指气体分子的平均动能,是衡量大气热态的物理量。

气温的
变化与日照、地形、季节、海流等因素密切相关。

主要的气温变化规
律有如下几点:
1. 气温随着海拔的升高而降低。

这是因为随着海拔的升高,由于大
气层的厚度减小,气体分子间的距离变大,使得分子间的碰撞变少,
因此分子的动能减小,气温降低。

2. 气温随着纬度的变化而变化。

从赤道向极地方向,气温逐渐降低。

这是由于赤道附近接收到的太阳辐射比较充足,而极地附近接收到的
太阳辐射相对较少。

3. 气温随季节的变化而变化。

在温带和副热带地区,气温随着季节
的变化呈现周期性波动。

通常夏季温暖,冬季寒冷。

三、气压和气温之间的关系
气压和气温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关系。

根据气体物理学的理论,当气
温升高时,气体分子的内能增加导致碰撞力减小,从而气压下降;当
气温下降时,气体分子的内能减小,碰撞力增加,导致气压升高。

此外,气压和气温的变化也受到其他气象要素的影响,如湿度、地形、地表覆盖物等。

不同的气象要素相互作用,共同决定了大气系统
的变化和天气的形成。

总结而言,大气物理中的气压和气温是两个重要的变量,它们的变
化规律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气压随海拔升高和温度升高而下降,而
气温则随海拔升高和纬度升高而下降。

气压和气温之间存在紧密的关系,彼此相互影响,共同决定着大气系统的变化和天气的形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