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教师职业理念与道德规范

(完整版)教师职业理念与道德规范
(完整版)教师职业理念与道德规范

离线作业考核

《教师职业理念与道德规范》

满分:100分

一、名词解释(每题6分,共30分。)

1、义务教育义务教育是国家统一实施的所有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教育,是国家必须予以保障

的公益性事业

2、学制学制,即学校教育制度,是国家根据教育方针、政策,对各级各类学校的任务、学习年限、

入学条件等所作的规定

3、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最根本是指人的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即人的智力和体力的充分、统

一的发展。同时,也包括人的才能、志趣和道德品质的多方面发展。

4、教学决策训练教学决策,是指教师为了实现教学目标与完成教学任务,通过对教学实践的预测、

分析和反思,从而确定最有效的教学方案的动态过程。

5、智育开发智力的教育。有时亦单指文化科学知识的教育

二、简答题(每题8分,共40分。)

1、简述素质教育的目标。

1. 创造性能力的培养

2. 自学能力的培养

3. 社会公德教育

4. 世界观教育

5. 人生观教育

6. 劳动观念教育

7. 终生学习教育

8. 审美观念与能力的培养

2、简述学校教育中开展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1把教学目的的实现,落实到每一堂课,乃至教学的每一个环节 2构建紧密与生活、生产实际和社会发展相联系的学科内容体系 3全方位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保证学生学习的有效性,提高学生学习的质量,促进学生学习的良性循环 4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师的作用 5建立多层次、多样化的教学模式

3、概述教师职业的劳动特征。

长期性和复杂性,延续性和艰苦性,艺术性和创造性,主体性和示范性,个体性和群体性。

4、简述教师专业发展的方法。

1、终身学习——教师专业发展的前提保证

2、行动研究——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途径

3、教学反思——教师专业成长的必经之路

4、同伴互助——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方法

5、专业引领——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条件

6、课题研究——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载体

5、概述教师职业的个人价值。

1. 教师通过自身的劳动,传递着人类社会物质和创造物质的知识、经验和技能,帮助社会培养训练人们进行物质生产的能力和技能,把物质生产的技术和文化凝结到“人力资本”中去。

2. 教师对“人力资本”进行加工、改造,实现着“人力资本”的增值。使“人力资本”有着创造发展物质文明的无限潜力,从而促进社会物质文明的发展。

3. 教师被看成是“过去和未来之间的一个活的环节”,对社会文明进步的发展起着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作用。

三、案例分析题(共15分)

冯老师针对学生个体差异性在班内开设了“读书小报”、“手绘小报”、“群星璀璨”、“数学乐园”、“精彩作文赏析”、“我爱发明”等专栏,展示学生作品,激励学生,同时,她为每一名学生建立了成长档案,记录他们的成长过程,而且作为评优的参考,深受家长的认同。

小华的爸爸是维边军人,常年不在家。冯老师将小华的成长档案整理后寄给他,收到冯老师寄来的成长档案后,小华爸爸很激动。他给冯老师回信道:“因为您的倾情教育、精心培养,小华进步很大,看到孩子成长的点点滴滴,愧疚之余,更多的是对您的感激!您的付出难以回报,现寄上边疆的一点土特产聊表心意!”

冯老师读着小华爸爸的来信很是高兴,随后也收到了小华爸爸寄来的土特产,她以小华爸爸的名义将寄来的土特产悄悄的寄给了小华的奶奶。

请结合材料,从教师职业道德的角度,评析冯老师的教育行为。

冯老师的教育行为符合教师职业道德的相关要求,值得肯定。首先:冯老师的行为体现了教书育人。教书育人要求教师在工作中遵循教育规律,实施素质教育。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因材施教。培养学生良好品行,激发学生创新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不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冯老师根据学生的兴趣特点,开设了不同的专栏展示学生的作品,不仅体现了因材施教,更重要的是为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提供了条件,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其次,冯老师的教育行为体现了为人师表。为人师表要求坚守高尚情操,团结协作,尊重同事,尊重家长。作风正派,廉洁奉公。自觉抵制有偿家教,不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冯老师不仅仅自己想方设法对学生进行教育,还积极联系家长,了解学生小华的情况,与家长交流教育经验与方法,从而形成教育合力,共同帮助小华成长。这种行为不仅为家长树立了良好的榜样,也有助于班级其他学生的发展。此外,冯老师在收到家长的感谢之礼时,没有纳为己有,而是以小华父亲的名义寄给了小华说的奶奶,这也体现了冯老师为人师表的职业道德。最后,冯老师的教育行为体现了关爱学生。关爱学生是指教师要关心和爱护全体学生,尊重他们的人格,平等公正对待学生,对学生要严慈相济,做学生的良师益友。材料中飞,冯老师针对小华的情况

关心小华,精心培养,小华进步很大。总之,冯老师的行为体现了崇高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这种精神值得大力弘扬,需要每个老师学习

四、论述题(共15分)

1、试述你对师生关系的认识。

师生关系: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对待的态度等。师生关系既受教育活动规律的制约,又是一定历史阶段社会关系的反映。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提高学校教育质量的保证,也是社会精神文明的重要方面。新型师生关系应该是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在交互活动中是民主的、在相处的氛围上是和谐的。

我认为“师生之间应建立平等的对话关系”。这种“平等对话”是一种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对话式的相互作用,这种对话应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首先,师生之间的对话是平等双向互动的。在(课改)以前,课堂教学往往是以教师为轴心,学生绝对服从教师的“教师中心论”;而现在新课标中的“以人为本”则隐射了师生的地位应该是平等的。在课堂教学中,如果教师还处于绝对的主导地位,学生就很难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尤其是一些所谓的“差生”。这恰恰违背了新课标提出的“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的精神。只有在师生平等的情形下,才可能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才可能活跃思维,畅所欲言。同时,师生之间的对话是双向的交流,双方是相互促进的。而不是以前那种单一的“教师问学生答”,应还有“学生问教师答”等。互动是师生一种“共同”的活动,不仅促进学生的发展,而且也促进教师的发展,这叫“教学相长”。其次,师生之间的对话是有意义的。课堂教学中的对话不同于日常生活中的“聊天”,而是一种启示、一种提高,这是意义建构的活动。这种“意义建构”取决于4个要素:第一是“吸收”,能接纳对方传输的有意义的信息,并迅速转化为自己的营养。第二是“宽容”,容纳对方的不同观点和意见。第三是“思考”,师生双方各种不同观点的碰撞,可以给学生或教师以新的启迪,引发学生更深入的思考。第四是“提升”,通过平等对话,取长补短,改变原有的知识结构,促进新意义的生成。

再次,师生之间的对话是全身心的。师生之间的对话不仅含有教学意义上的对话,还具有心理学意义上的对话。更重要的是,“平等对话”是一种心灵上的交流。这必须以师生之间心理关系为基础,它贯穿于课堂教学师生交往的全过程。陶行知说:“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如果师生之间不能相互了解、深刻理解和正确认知,学生对老师存在戒备心理,那么“平等对话”就无从谈起。只有老师对学生的爱是无私的、普遍的和稳定的,才能使学生产生友好、亲近、共鸣的效应,从而取得良好的效果。最后,教师是平等对话的引导者。教师不可能在教学过程中成为一名毫无价值的旁观者或中立者,而理应成为对话过程中的价值引导者。具体体现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一方面,教师创设和谐情景,增进学生合作学习,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并主动创新;另一方面,面对争议和一些需要引导的话题,教师不

是一锤定音,而是为学生提供更宽阔的思路,更广阔的视野,更丰富的选择,以自己的感触打动学生的心灵,在他们追求真理的道路上产生积极的影响。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