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影海报赏析

合集下载

张艺谋电影海报赏析概要

张艺谋电影海报赏析概要
5
这张是电影《菊豆》的美国 版海报,像一把小小不息的 火,燃着蓝色的火苗,在无 尽的黑里盛放。人物呈红色 出现在生命力。人 物站立最中间,抱着的 孩子表示了女主在电影 中的身份。
7
这个不是海报,但我喜欢 这个字体:正如这部电影 的人生一样。活得虽不是 很大气,凛冽,但照样活 得饱满,自得。
《十面埋伏》
24
2004年张艺谋导演的《十面埋 伏》 的海报, 发现有十余种版 本, 有中国版、美国版、韩国版、 日本版、德国版、英国版在不 同的国家发行各不相同的电影 海报, 是将影片推向国际舞台的 重要战略之一。同时这一时期 的电影海报设计也呈系列化。
在下些系列海报中,不难发现, 色彩应用已经到了成熟的阶段。 画面中人物的表情、背景、以 及字体设计都展现了中外结合 的风格。
《十面埋伏》
25
26
21
《英雄》的电影色彩在黑色、 红色、绿色、黄色四种色调 的对比中产生意义。在红色 调和黑白色调的对比之下, 我们发现红色是带有暴力倾 向的,也是无名情绪的主观 色彩。 《英雄》利用纯度如此高的 色彩讲故事,处理的手法还 是诗意化的,强烈的色彩对 比参与了剧情,也推动着情 节的发展。
22
23
《十面埋伏》海报中的绿色 再次挑战色彩的视觉冲击效 果,整个画面一片碧绿。在 色彩心理学中,绿色代表着 生命、希望、淡定、从容。 也许正是导演所期待的一个 公平的舆论环境吧!
张艺谋电影海报赏析
戏剧影视 陈茜
对于电影来说,海报的外在形式具有至关重要的 作用和地位,也是能够确保电影作品达到较好宣传 效果的重要措施,是顺利完成电影票房任务使命的 重要关键性因素。
当前,最常见的电影海报的形式就是张贴海报的 形式,这种形式能够更加直观的将电影作品的精华 展现在广大的电影爱好者或者受众的视野之中。从 这个角度上来分析,一幅具有艳丽色彩、动感形式、 强烈刺激的电影作品海报,能够更加有利于吸引起 广大的电影爱好者或者受众高度关注和持续关注。

电影海报字体赏析

电影海报字体赏析

电影海报中的字体设计赏析海报‎又称招贴或宣传画,是一种平面形‎式的宣传广告。

具有画面大、内容‎广泛、艺术表现力丰富、视觉冲击‎力强的特点,多用于电影、戏剧、‎比赛、文艺演出等活动。

电影海‎报是海报的分支,作为电影艺术的‎宣传品,往往浓缩了一部电影的精‎华,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与艺术审‎美,具有很强的观赏性,能让观众‎得到除了电影本身以外的另一种‎平面艺术的享受。

一幅优秀的电影‎海报,往往具有很高的设计水准,‎对图形、文字、色彩等设计元素运‎用相得益彰,提升视觉表现力的同‎时又具备独特的艺术魅力。

在电‎影海报设计中,除了对画面、色彩‎的表现之外,以电影名称为主体的‎字体设计也是其中非常重要的部分‎。

它是传达电影信息的重要载体,‎经过艺术化设计以后,可使文字‎形象变得情境化、视觉化,强化了‎语言效果,对提升海报设计品质和‎视觉表现力发挥了极大作用。

优秀‎电影海报的字体设计,对我们在‎品牌设计或页面设计时面对字体的‎处理,有着很好借鉴与参考意义。

‎下面就针对电影海报中的字体设计‎进行探讨,分析优秀的字体设计如‎何在海报设计中扮演重要角色。

‎既然是关于字体设计,那么就得‎从文字的历史说起。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文字种类很多,汉字‎是其中应用最广泛的,也是中国的‎官方文字。

汉字,亦称中文字、‎中国字,是汉字文化圈广泛使用的‎一种文字。

目前的汉字体系分为繁‎体字和简体字,前者用于台湾、香‎港、澳门和北美的华人圈中,后者‎用于中国大陆和新加坡以及东南‎亚的华人社区。

汉字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文字之一,汉字的演变经‎历了几千年的漫长历程,经历了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草书、行书、宋体等阶段。

下‎图展示的就是汉字的演变历史。

‎商朝时刻写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称为“甲骨文”。

甲骨文‎是目前我们发现的最早的比较成熟‎的文字,我们今天的汉字就是从甲‎骨文演变而来。

而后来出现的金‎文指浇铸或刻凿在青铜器上的铭文‎。

黄海电影海报视觉设计中的中国美学映射

黄海电影海报视觉设计中的中国美学映射

黄海电影海报视觉设计中的中国美学映射作者:邹昕来源:《美与时代·上》2021年第02期摘要:中国设计师黄海以其近年来设计的一系列优质的电影海报在国内电影海报界闻名遐迩。

在黄海的电影海报中艺术性与商业性高度统一,完美融合。

他的电影海报视觉设计作品具有本土化特征,引起了观赏者强烈的情感共鸣。

以黄海电影海报的符号元素、色彩、点线面的意境营造为切入点,聚焦中国美学思想在电影海报设计形式中的映射,深入体会中国美学元素在电影海报视觉艺术中的感染力与冲击力。

关键词:黄海;电影海报;视觉设计;中国美学一张电影海报对于一部电影作品来说如同人的一张脸,我们从这里可以获得一部电影的第一信息。

首先,美一定是判断一张电影海报的基本标准。

其次,基于美的标准之上电影海报中所传递与表达的思想于受众而言更为重要。

在黄海的电影海报设计中,他有意识地将中国美学思想融入其创作中,巧妙地运用本土元素符号进行灵活设计,将中国美学思想通过电影海报这个媒介传递给大众,让我们在观赏其电影海报的过程中感受中国美学的深刻内涵和文化意义。

一、中式物象符号的视觉设计元素表现(一)汉字书法元素的图像化设计汉字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之一。

中国设计师黄海在其电影海报设计中将汉字书法充分运用。

汉字书法成为黄海电影海报设计中的重要元素符号。

黄海通过对汉字书法巧妙地设计及其运用,将汉字书法生机盎然、灵动活泼的特点演绎得淋漓尽致。

在电影海报设计中汉字设计起到传递电影主要信息的作用。

《江湖儿女》中,“江湖儿女”四字位于海报的视觉中心,占据了整幅海报的主体空间,视觉效果极佳,气势宏大。

海报中“江湖儿女”四字图像化设计自由轻松,字体笔画设计与中国书法笔触巧妙结合,相得益彰,具有江湖的力量感与运动感,为江湖情义的表达创造了强烈的视觉冲击,中国的忠义以及大观精神跃然纸上。

在《山河故人》电影海报中,山川是抽象的、冰封的,但充满生命的人各立其中,对未来满怀憧憬。

“山河故人”四个汉字顶天立地,气势恢宏,字体大小的设计主次有序,横竖撇捺的细节处理得当,设计师有意将“山”和“人”字放大,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与电影海报底下居中部位的“约故人相见,看山河不变”的文案遥相呼应。

浅析国产“电影海报设计”

浅析国产“电影海报设计”

浅析国产“电影海报设计”一、电影海报设计美学分析1、电影海报设计电影海报是平面广告设计的一种,具有传达信息的作用,因此除商业宣传使命之外,片名、演员、编剧、导演、摄影、美术等创作人员的姓名及制片厂的厂名等信息也要在电影海报上体现出来。

设计师在设计电影海报时,会融入自身对影片的理解,进行主观加工与创作,通过电影海报这个载体,以简洁新颖的方式来表现和提炼影片主旨,从而吸引观众对电影产生观看的冲动,产生商业价值和美学价值。

2、我国电影海报设计美学(1)具有浓郁的时代特色电影作为记录历史和再现生活的一种艺术形式,从诞生时就有着浓浓的时代特色。

电影海报也是这样的。

无论是回顾历史还是考察当下,都可以在电影海报中看到专属于某一时代的影子。

时代特色既在电影海报制作画面中体现,也在表现手法上体现。

制作海报的技术影响着电影海报的表现手法,可以说随着制作海报技术的提高电影海报表现手法越发完善和健全,得到了广大人们的广泛追求。

(2)浓厚的中国意蕴在艺术表现中,我国文化始终是热门主题,在我国电影海报设计上,也深深的蕴含着我国的文化特色。

汉字、图案等作为电影海报必不可少的元素,构成了电影海报“中国意蕴”的外在表现。

而在海报整体中所表达和体现的含义,既包括影片自身想要传递的思想,也体现了影片之外的感悟。

(3)我国的电影海报设计走向国际从各个时期影片海报中可看出,我国电影海报在发展早期,深受其他国家海报的影响,创作手法和表现风格都能看到与其他国家电影海报相类似的地方。

在我国电影不断发展和完善下,已有强大的能力来创设有自身风格和特色的电影海报艺术品,可以与一些先进国家的海报设计水平抗衡。

二、国产电影海报设计中的美学分析1、香港电影海报教父——阮大勇(1)阮大勇的介绍阮大勇,他的第一张电影海报是为许氏兄弟《天才与白痴》设计的,也许是电影的成功,他主动去找许氏兄弟拿到了第二部电影的海报设计权。

而这一部电影海报的设计令他名声大噪,它就是电影《半斤八两》。

中国传统风格的电影海报设计分析——以黄海《黄金时代》为例

中国传统风格的电影海报设计分析——以黄海《黄金时代》为例

摘要:黄海的《黄金时代》中对民族元素的分析和解读,充分展现了中国的意境之美,以及深远悠长的民族精神,独具特色的中华文化和其耐人寻味的文化意蕴,极具感染力。

本文旨在讲述优秀的电影海报设计的故事,那些具有民族元素的冲击力、意境之美的表现手法,还有文化元素的搭配,都是黄海设计的核心。

聚焦这些传统元素的海报,不仅表现着冲击力、感染力和不为人知的多样组合,更令人大开眼界。

表现意境之美的手法,造就了不可替代的中国意境;语言的魅力和元素的多样搭配,是独具特色的中华传统文化的根基。

每一张海报都应拥有这样的“特色”。

关键词:海报设计中国传统民族元素中国意境文化内涵中图分类号:J0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0069(2019)01-0050-03Abstract:The analysis and interpretation of the ethnic elements in “the golden age” of the Huang Hai fully shows the beauty of China's artistic conception,as well as the long and long national spirit,the unique Chinese culture and its intriguing cultural implication,and highly infectious. The purpose of this article is to tell the story of the excellent film poster design,which are the core of the Huang Hai 's design with the impact of national elements,the expressive techniques of the beauty of the artistic conception,and the collocation of cultural elements. The poster focusing on these traditional elements not only shows the combination of impact,infection and unknown knowledge,but also gives us an eye opener. The expression of the beauty of the artistic conception has created an irreplaceable Chinese artistic conception;the charm of language and the diversity of elements are the foundation of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with unique characteristics. Every poster should have such a feature.Keywords:Poster design Traditional Chinese National elements Chinese artistic conception Cultural connotations北京工商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范唯绪论一张海报就像一个人的面容,是我们最先了解到电影的一切信息来源。

黄海电影海报中的中国传统审美意象对当代海报设计的启发

黄海电影海报中的中国传统审美意象对当代海报设计的启发

黄海电影海报中的中国传统审美意象对当代海报设计的启发黄海电影海报中的中国传统审美意象对当代海报设计的启发引言:黄海电影海报作为当代中国电影海报设计领域的瑰宝,充分融合了中国传统审美意象。

本文将从黄海电影海报的艺术特点、中国传统审美意象以及当代海报设计的启发三个方面来探讨这一话题。

第一部分:黄海电影海报的艺术特点黄海电影海报在艺术上秉持了多种特点,其中最为明显的就是其鲜明的色彩和精致的构图。

对比明暗、色域的运用,使得海报充满了层次感和立体感。

此外,黄海电影海报还注重线条的运用,通过线条的勾勒和运动,增强了海报的动感和活力。

第二部分:中国传统审美意象的体现黄海电影海报中融入了大量中国传统审美意象,其中最典型的就是中国画的影子。

中国画倾向于以线条勾勒出形象,而黄海电影海报中线条的运用正是中国画的传承与延伸。

此外,金色的运用也是中国传统审美中的典型元素,黄海电影海报中常常运用金色点缀,使得整个海报显得豪华高贵。

第三部分:中国传统审美意象对当代海报设计的启发黄海电影海报中融汇的中国传统审美意象,对于当代海报设计起到了积极的启发作用。

首先,黄海电影海报的构图和色彩运用告诉我们,传统审美并不局限于旧时代,它可以融入到现代的设计当中。

其次,中国传统审美意象注重线条的运用,这对于当代海报设计师来说,可以启发他们在构图上更加灵活地使用线条,创造出更具动感和立体感的作品。

最后,金色的运用给予了当代海报设计者在材质选择上更大的空间,通过使用具有质感的金属线条和印刷品,打造出高贵华丽的视觉效果。

结论:黄海电影海报中的中国传统审美意象对于当代海报设计提供了重要的启发。

通过融汇传统审美和现代设计的元素,当代海报设计者能够创作出更富有创意和个性的作品。

同时,这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总的来说,黄海电影海报中的中国传统审美意象为当代海报设计带来了新的思维和灵感,值得我们进一步探索和挖掘黄海电影海报的中国传统审美意象对于当代海报设计的启发主要体现在构图、色彩运用和材质选择等方面。

“文化菱形”理论视角下的中国电影海报研究——以“黄海现象”为例

“文化菱形”理论视角下的中国电影海报研究——以“黄海现象”为例

38FILM THEORY电影理论设计师黄海和他的海报艺术以极具个人特色的审美风格获得国内外一致赞誉,“设计明星备受追捧”形成的“黄海现象”值得我们深思和探讨。

艺术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反映并不是单纯线性镜像的关系,维多利亚的“文化菱形”所建构的五个点六条线,给了我们新的启发。

本文通过探讨海报作为艺术美学、社会文脉、受众反馈、创作者背景与传播途径共同作用下的深层映射,对“黄海现象”进行更加客观和全面的研究。

一、“黄海现象”与“文化菱形”黄海受到业内关注是从2007年姜文的电影《太阳照常升起》的海报设计开始的,这是他第一次设计电影海报,却在戛纳电影节上惊艳四座。

随后他的设计才能受到大量知名导演的青睐,如《让子弹飞》《太极》《一代宗师》等一系列风格多变但越发成熟的作品。

然而真正让他从设计界走向大众成为“设计明星”“网红设计师”的契机,则是2014年一组《黄金时代》的电影海报在微博、微信上被疯狂转发开始的。

2015年开始,他的优秀作品开始井喷式地出现在大众视野中,网友对他最高的评价则是“中国海报第一人”[1]“他的魅力在于很多人仅仅因为他设计的海报而去看相关电影”以及“把中国电影海报设计水平拉升至世界级别”[2]等。

通过对知网进行“黄海”并含“海报设计”的关键词搜索发现,从2015年以来,学者们针对黄海海报的艺术风格进行研究的文献有13篇。

以同样的关键词在百度搜索引擎中可查找相关结果1240000条。

可以说,“黄海现象”是由导演、大众和业内学者的共同关注而引发的。

艺术反映社会,但不是简单的线性反映,何况这样复杂的独特的引发大众“追捧设计明星”的现象在中国近代设计史上是罕见的。

这种现象背后必然包含着社会多个方面的现实。

根据温迪•葛瑞斯伍德(WendyGriswold)1986年提出的“文化菱形”(cultural diamond)理论认为:从艺术产品、艺术创作者、艺术消费者以及更广阔的社会这四要素来分析艺术作品或现象是较为客观理智和全面的。

探析中国电影海报的发展及创新 严家皓 胡炜钊 穆昊

探析中国电影海报的发展及创新 严家皓 胡炜钊 穆昊

探析中国电影海报的发展及创新严家皓胡炜钊穆昊发表时间:2019-04-22T11:25:02.333Z 来源:《知识-力量》2019年7月中作者:严家皓胡炜钊穆昊[导读] 电影是二十世纪最具影响力的视觉载体之一,宣传方式也多种多样。

而海报也是最早也是最直接的对外宣传媒介之一。

随着我国电影产业的不断成熟,电影海报作为电影的符号也显得尤为重要。

随着1905年我国第一部电影的产生以来,我国的电影海报自身便开始了不停的发展与创新。

(江苏大学艺术学院,江苏省镇江市 212013)摘要:电影是二十世纪最具影响力的视觉载体之一,宣传方式也多种多样。

而海报也是最早也是最直接的对外宣传媒介之一。

随着我国电影产业的不断成熟,电影海报作为电影的符号也显得尤为重要。

随着1905年我国第一部电影的产生以来,我国的电影海报自身便开始了不停的发展与创新。

本文将从视觉传达角度出发,分析我国电影海报在发展过程中所传播的表现形式与信息形象,针对我国不同题材电影的特征,融合中西方电影海报的设计文化,结合中国传统设计理念,大力推动中国电影海报的发展与创新。

关键词:电影海报;视觉传达;设计审美;发展创新引言电影作为十九世纪最伟大的发明之一,改变了人们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

电影海报作为电影的主体符号也显得尤为重要。

中国作为较早就开始自己制作电影的国家之一,电影海报极其相关衍生品也相对起步较早。

因此我国不同时期的电影海报也体现了相应的设计特点与文化价值。

进而通过对比分析我国电影海报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及现象,运用艺术设计审美与视觉传达等多角度进行分析,将传统文化审美与国际主流趋势相结合。

来推动中国电影海报的发展及创新。

1.电影海报的概论1.1电影海报的产生及主要功能1895年,法国的卢米埃尔兄弟放映了人类史上的第一部电影《火车进站》,一张名为《卢米埃尔电影》的宣传张贴被认为是历史上的第一张电影海报。

对于早期的电影海报,纯粹为了电影的上映做广告宣传的用途,就如同现今商场中张贴的宣传告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下些系列海报中,不难发现, 色彩应用已经到了成熟的阶段。 画面中人物的表情、背景、以 及字体设计都展现了中外结合 的风格。
《十面埋伏》
2005——2006
《无极》
随着网络多媒体技术和数字技术的 日益成熟,电影海报的审美怡情功 能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在各种平面 和三维电脑软件的帮助下, 电影海 报的技术含量越来越高, 画面越来 越精美, 再加上影片拍摄之前专门 的设计队伍与剧组的合作, 电影海 报能更确切地表达电影的意境, 提 炼电影的精髓, 充分显示了电脑时 代科技介入后电影海报的巨大魅力。 海报画面以动人心魄的力量着力刻 画主人公光明的强悍之美。整个画 面气势磅礴, 充满动感, 流动而奇 幻的光效强化了人物的情绪, 使之 充满了视觉的张力。
海报画面人物不论衣服还 是头饰都以武侠风呈现。 教之前的人物形象有所不 同。字体采用英文,体现 国际风。海报色彩不再是 黑白色,转以红、黑、白 为主,但在色彩分配方面 做的还是不够好,显得粗 糙、不均匀。
1930——1939
《渔光曲》是中国电影三十年代的 代表作品之一,以该片为代表的中 国早期电影关注社会底层将他们凄 惨的生活艺术化地展现在世人面前。 海报的色彩是一大亮点,橘黄色的 背景代表了秋天代表了地代表了辛 勤,部分光线提亮,起到反衬的作 用。反衬出农民的辛苦、劳累。画 面人物都不同以往的表情呆滞,正 面对着观众,而是侧脸有所望,在 背景色与人物的对照中展现出一种 朦胧的唯美的画面意境。文字采用 中英文对照。中文按照中国旧式的 读法从右往左。但是整体画面还是 有所繁杂,似乎永远无法脱离人来 构图。
1960——1969
影片《早春二月》是电影界的“新侨 会议”和“广州会议”的重要成果之 一。当时,“以阶级斗争为纲”和 “大写十三年”开始流行,影片的编 导选择这样一个反映小资产阶级知识 分子徘徊探索又充满人情味题材的电 影,是需要冒很大风险的。海报在设 计上彰显个性,尤其是在颜色上摒弃 了之前一直惯用的红、蓝、黄, 采 用浅绿色与黑白合用。在没有数字电 脑的时代,凭借绘画技术,也可以设 计出意境超群的海报。画面中男女主 人公互相凝视也是对封建的一种挑衅 吧。
中国电影经典海报赏析
09041087 丁 倩
刘艳艳
杜茹杰
海报又叫“招贴”、“宣传画”,是户外广告的一种,其 作用是通过视觉传达的瞬间效应吸引关注,传达信息,从 而达到广而告知的目的,促进销售。电影海报与电影几乎 同时诞生,“同月份牌、年画、宣传画一样可统称为招贴 画,也可称为电影宣传画。一般张贴于影剧院、广告栏或 是张贴在大街马路等公共场所。”
《青石山》
《定军山》
早期的中国电影与戏曲有着密切的关系,又受到当时被称 为文明戏的话剧的影响,所以,这个时期的电影又叫做 “影戏”。海报设计也蕴含了一定的中国风。以电影剧照
为主体画面,表现直白、片面。附加以简单的文字,但信 息传达并不完整,字体以毛笔字为主。海报色彩主要是黑 白。
1910——1919
》妻 难夫 难《
1913年,郑正秋与张石川合作拍摄了《难夫难妻》,进行 独立的电影剧本创作,开始尝试摆脱戏曲舞台的框范,被夏 衍誉为“给中国电影事业铺下了第一块奠基石”。以日常普 通男性人物为主体,海报有了故事性 ,色彩依旧是黑白、 陈旧,给人一种甚为压抑的感觉。因是剧照式,没有文字。 画面里的新郎、大花、红盖头……都体现了海报设计的民族 风这一点。早期海报设计重点并不在技术上,采用的手法也 较为单一,仅为简单的展示情节。
2001——2002
》雄英《 》使天阳夕《
在各种平面和三维电脑软件的帮助下, 电影海报的 技术含量越来越高, 画面越来越精美, 充分显示了 电脑时代科技介入后电影海报的巨大魅力。图中, 朦胧的意境就是数字技术的很好表现。
2003——2004
2004年张艺谋导演的《十面埋 伏》 的海报, 发现有十余种版 本, 有中国版、美国版、韩国 版、 日本版、德国版、英国版在不 同的国家发行各不相同的电影 海报, 是将影片推向国际舞台 的重要战略之一。同时这一时 期的电影海报设计也呈系列化。
《人到中年 》
1980——1989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喜盈门》
《黄土地》
海报色彩鲜艳、活泼。人物风格各式各样,画面表现多为普 通生活情景。色彩方面因为技术原因仍然显得浓重、粗糙。
1990——2000
《香魂女》
《伴你高飞》
进入20世纪90年代, 电影海报的政治功能基本消失, 经济 功能更加突出, 逐渐成为了一种商业附属物.国家间的沟通 加快、距离拉近使得中国电影海报设计较之以往有了更大 的突破, 逐渐走向国际化。 90年代的电影海报没有了之前浓重的色彩下的阴影,风格 显得清新、淡雅。
《早春二月》
1970——1979
右图 是1982 年的优秀电 影《人到中年》 的电影海报,画面中女主 角的肖像特写 占据了整个版面,画面下 方堆叠着几 个电影中重要情节的剧照, 醒目的位置 分别标注着电影名称和编 创人员等信 息,是一幅非常典型的20 世纪80 年代的电影海报。 由衷体现了海报设计以 “电影情节”为主,表现 较为直接。
《渔光曲》
1940——1949
》 流东向水春江一《
海报画面以5个人组成,文字遍布整个版面,且有了一 定的版设设计,大胆合理地将海报营造一种强势、动 乱的画面氛围。色彩搭配较为协调。
1950——1959
《永远一辈子》
《祝福》
海报不论在字体方面还是在画面上都体现了中国绘 画艺术这一点,在创意上展示了一定的思想内涵。 整个画面的设计感也较之前有了很大的进步。狮子、 灯笼,都体现了中国元素在海报设计中的应用。
它是中国第一部运到海 外放映的电影,电影中 出现了中国第一个女性 演员。 该影片海报出 现了动物、植物,不再 以单一的人为主,有了 一定的意向所指,表现 出一些故事性。海报色 彩仍属黑白,但光线处 理上不再偏暗,呈现亮 色。
《庄子试妻》
1920——1929
《火烧红莲寺》
1928年张石川、郑正秋拍 摄的这部电影带动了中国 影史上第一次武侠电影热 。
电影海报作为电影的外包装,最主要的作用是直观地将电 影的片名、剧情、编创人员等重要信息清楚、及时地告知 受众,吸引大家去观看,从而达到宣传电影的目的。电影 海报作为电影产业的衍生物,现在不仅仅是电影推介的重 要手段和媒介,而且正逐步成为一门艺术,越来越多的电 影海报成为优秀的艺术品。
1900——190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