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鲁迅的批判性

合集下载

辛辣刺骨,鞭辟入里——浅析鲁迅《拿来主义》的批判风格

辛辣刺骨,鞭辟入里——浅析鲁迅《拿来主义》的批判风格

辛辣刺骨,鞭辟入里——浅析鲁迅《拿来主义》的批判风格作为现代著名的文学家,鲁迅对现实一直保持着强烈的批判态度。

在《拿来主义》一文当中,作者以嬉笑怒骂、横眉冷对的方式,对强权进行了无情的嘲讽与批判。

《拿来主义》一方面斥责了国民政府一味投降的无能与软弱,一方面对于文艺阵线内部的错误进行了驳斥。

文章见解深刻,一针见血,令人不得不深深佩服鲁迅炉火纯青的艺术造诣。

一、形象生动对于社会现实,鲁迅有深刻的体验与认识,同时具有强烈的批判精神,写了许许多多的文章,对当时的人、事进行了批判与揭露。

作为一篇讽喻时事的杂文,《拿来主义》最大的特征就是擅长运用形象的比喻,使原本抽象的道理形象化,从而使读者更容易了解和接受。

“拿来主义”这一说法的提出,本身就是将抽象的事物形象化,“拿来”这一词语,不仅十分生动,同时通俗易懂,让人一见便能领会其含义。

化合物 3A02:质谱 ESI/MS(negative mode),m/z 234,[M-H]-。

1H NMR(500 MHz,CDCl3,TMS),δ为7.25~7.28(t,J=9.0 Hz,2H),7.05(t,J=9.0 Hz,2H),6.83(br.s,1H,NH),5.97(s,2H),4.46(d,J=5.5 Hz,2H)。

在对“拿来主义”这一说法进行具体阐述时,鲁迅以一所大宅来打比方,用简简单单几句话,就说清楚了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

尽管作者在文章中所阐述的是一个非常精深的问题,但议论时并没有写得太过高深,而是将大宅子作譬喻,接着运用“鱼翅”“鸦片”等一系列生动的形象来进行比喻,不仅使得抽象事物更加形象,而且道理也更加浅显通俗,使得文章富有独特的讽刺意味及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二、毫不留情鲁迅生活的时代,社会黑暗,掌权者无能昏庸,面对列强只能步步后退,没有丝毫的斗争意识,只是一味地息事宁人。

有鉴于此,鲁迅创作了大量的文章讽喻现实,尤其是他的杂文,总是一针见血,毫不留情。

鲁迅作品中的社会批判与自我反思

鲁迅作品中的社会批判与自我反思

鲁迅作品中的社会批判与自我反思[TOC]1. 引言鲁迅,原名周树人,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杰出作家和文化评论家。

他通过一系列作品,深刻地揭示了中国当时的社会现实,并提出了对社会的批判与对个体自身的反思。

本文将着重探讨鲁迅作品中所表达的社会批判观点以及他所展现的个体自我反思。

2. 鲁迅作品中的社会批判2.1 "狂人日记"《狂人日记》是鲁迅最早发表的小说之一,主要描述了一个精神变态者通过笔记形式记录他对庸俗愚昧社会现象的激烈批评。

该作品以讽刺和夸张手法揭示了当时中国知识分子沉默不语、茫然无助的心理状态,并呼吁他们勇敢面对真实。

2.2 "阿Q正传"《阿Q正传》是鲁迅最具代表性的小说之一,以讽刺和幽默为手法,生动地塑造了一个典型国民性格阿Q。

通过阿Q的形象,鲁迅批判了当时中国社会的封建伦理观念、劣根性和崇洋媚外的心态。

这个作品揭示了中国传统社会中虚伪与自我安慰的现象,并以此引发读者对自身所处环境与价值观进行思考。

2.3 "药"《药》是鲁迅的小说集《呐喊》中的一篇短篇小说,以朴实而又讽刺的文字描写了一个被贪污腐败祸害的医院内部。

作品通过展现医生们对病人不负责任和滥用权力,暴露了当时社会道德沦丧、权力滥用等问题。

该作品呼吁道德良知能够克服诱惑与利益,并批评当前社会所存在的弊端。

2.4 "孔乙己"《孔乙己》是鲁迅写于上世纪20年代初期的一篇小说,通过描绘一个在酒馆里卖艺又受到陵辱和歧视的文人形象,来表达对封建社会底层人物命运的关注和对中国社会的不满。

鲁迅通过孔乙己这个角色,批判了当时社会上的虚伪、势利和歧视现象,并引起公众对社会阶层差异和人性问题的反思。

3. 鲁迅作品中的自我反思3.1 "野草"《野草》是鲁迅一部重要散文集,其中包括了他早期以及成熟期创作的一些文章。

这些文章充满自省与深度反思,表达出鲁迅对个人命运、家族与国家命运的关怀和责任感。

从《阿Q正传》谈鲁迅早期小说的批判性

从《阿Q正传》谈鲁迅早期小说的批判性

从《阿Q正传》谈鲁迅小说的批判性李小平【内容提要】: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

鲁迅的小说数量不多,但质量很高。

但他的小说思想深刻,技巧精练,不仅在中国文学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在世界文学史上也是罕见的。

鲁迅毕生从事着对国民性批判的工作。

鲁迅对国民性的批判是他对传统文化的批判的一个重要内容,而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是因为在“五四”时期传统文化正严重地牵绊着中国社会的进步。

鲁迅的文学批判观念是以促进人的精神健全、人的全面发展为最高尺度的,他旨在通过对愚弱国民灵魂的批判否定,重建新的理想的人性,使人得到全面的发展。

他将文学的审美超越意义和精神价值的追求,与人的现实价值的实现结合了起来,强化了文学观念中的批判性、真实性、历史感和超越性。

《阿Q正传》是一部享有世界声誉的作品,它深刻的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后中国农村的面貌,批判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尖锐的提出了中国民主革命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农民问题。

作品表明:只有通过强有力的思想启蒙,彻底打碎农民精神上的枷锁,才能使他们真正觉醒,走向反抗和斗争的道路。

《阿Q正传》思想内涵博大精深,艺术手法精湛绝伦,是鲁迅先生最杰出的代表作品,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座不朽的丰碑,也是世界文化长廊中的一件珍品,是千古不朽的名著。

【关键词】:阿Q正传鲁迅小说批判性正文:一、从《阿Q正传》的思想主题看鲁迅小说的批判性:《阿Q正传》通过阿Q的悲剧命运,深刻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后中国农村的现实面貌,揭示和批判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不彻底性,尖锐的提出了中国民主革命的本质问题:农民问题。

小说表明只有通过强有力的思想启蒙,彻底打碎农民精神上的枷锁,才能使他们真正觉醒,走向反抗和斗争的道路,中国的民主革命才会有光明的前景。

小说特别透过阿Q身上的“精神胜利法”,在更为深广的层次上,揭露了中华民族的劣根性,揭示了病态社会中不幸人们的“病苦”,以此“引起疗救者的注意”。

论鲁迅国民性批判思想-最新年精选文档

论鲁迅国民性批判思想-最新年精选文档

论鲁迅国民性批判思想鲁迅一生都在思考国民性问题,他以刀为笔,解剖中国人的灵魂,对民族精神的消极方面给予彻底的暴露和批判。

他的许多作品及杂文都是要"画出这样沉默的国民的灵魂来" 。

那么鲁迅是怎样思考国民性问题的呢?其国民性批判思想的实质又是什么呢?、鲁迅国民性批判思想的基础及意义严复在翻译《天演论》时,认为中国民族的" 种性"是"孱弱"的,他根据优胜劣败的公式,认为中国民族有灭种的危险,而鲁迅所说"国民性"的缺陷也是"种性"或民族的弱点。

中国封建传统思想有着漫长的历史,它与封建专制的政治力量结合在一起,造成中国社会的野蛮、黑暗、麻木、愚昧和落后。

对此,鲁迅深感痛心,他曾说:"中国向来就没有争到过'人' 的资格,至多不过是奴隶。

" 鲁迅是倾注了几乎所有的情感来关注国民性问题,鲁迅先生的国民性批判思想植根于他的文学创作。

在这样的思想的指导下,鲁迅先生以在儒道传统思想统治下的社会作为小说的背景,把现实社会中被禁锢、被戕害、被扭曲而变得麻木、愚昧、缺少自尊的人性暴露在人们面前而加以猛烈挞伐,并对在" 铁屋子"里少有的几个较为清醒者寄以希望,为他们作为先驱者呐喊助阵使他们"不惮于前驱。

"(呐喊?自序)其目的仍然在于拯救国民,并进而拯救民族。

二、鲁迅国民性批判思想在其文学作品中主要表现 鲁迅国民性批判思想在其文学作品中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即对市侩哲学的批判,对麻木旁观者的讽刺,和对战士情 操的讴歌。

一)、对市侩哲学的深刻揭露恶之情。

少年时的家道中落使鲁家的生活陷入了困境, 父亲病后他有三四年出入于当铺和药店之间,受尽了人们 "侮蔑" 的眼光。

这种深切的印象使得他能够深刻洞察人们身上存在着的劣根性,自己多,不能容忍小D 用筷子把辫子盘在头顶, 甚至不能容忍小 尼姑低头从自己身边走过;自己卑怯、懦弱却瞧不起任何人, 你算什么东西! " 鲁迅还在他的杂文《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中 塑造了三个形象, 深刻地批判了中庸主义和奴才主义。

《鲁迅全集》中的思想与社会批判

《鲁迅全集》中的思想与社会批判

鲁迅全集中的思想与社会批判鲁迅(1881-1936)是中国著名作家、翻译家和思想家,他以其对中国社会问题的敏锐观察和深刻思考而被誉为现代文学之父。

他的作品被收录在《鲁迅全集》中,这个巨大的文库包含了他的小说、散文、杂文、评论等多个题材。

1. 鲁迅思想的基本特点鲁迅思想具有以下几个基本特点:1.1 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批判鲁迅对中国传统文化持有较为批判的态度,认为传统文化存在着顽固守旧和落后于时代发展的问题。

他在《狂人日记》中通过讽刺手法揭示了封建社会对人性的束缚和压抑。

1.2 关注社会底层民众鲁迅关注社会底层民众的遭遇,关注劳动者和农民等群体的悲苦与艰辛。

他通过小说《阿Q正传》以及其他一些作品呈现了下层人民面对压迫和残酷现实的抗争。

1.3 批判封建道德与社会虚伪鲁迅通过揭示封建道德的虚伪和社会阶级矛盾,强调了个体自由和人性的重要性。

他在《孔乙己》等作品中,通过讽刺手法揭露了社会的虚伪和不公正。

2. 鲁迅全集中的代表作品《鲁迅全集》中收录了许多具有思想深度和社会批判力的作品,以下是其中几篇代表作品:2.1 《狂人日记》这是鲁迅最为知名的小说之一,通过主人公理论上疯癫但却能反映现实世界问题的视角,展示了传统文化所带来的束缚与个体挣扎。

2.2 《阿Q正传》这部小说以阿Q这个普通底层农民为主人公,描述了他在封建社会里所处境遇和面对的悲惨命运。

通过阿Q对生活现实的无奈反抗,揭示出时代背景下普通人群体艰苦生活的真实写照。

2.3 《孔乙己》这是一篇短篇小说,通过讲述一个被社会歧视的穷苦酒保孔乙己的故事,揭示了中国旧社会的种种丑恶现象和对弱势群体的不公平待遇。

3. 鲁迅全集对中国文化与社会的影响鲁迅全集作为中国近现代文学经典之一,对于中国文化与社会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对当时封建道德与传统观念进行批判,引发人们对传统文化及其价值观念重新思考。

•引领了新文化运动,为今后中国文学和思想解放做出了重要贡献。

•激励了后来的作家和思想家,推动了社会进步与变革。

论鲁迅杂文的批判艺术——浅谈“骂”的现象

论鲁迅杂文的批判艺术——浅谈“骂”的现象

鲁 迅 在 一 次 次 论 战 中遭 到 “ 围剿 ” , 深 受 其 苦 。 在 论
争 时 或 者 在 针 对 错 误 的 观 点 提 出 自己 的 看 法 时 , 鲁 迅 并 没
骂 ”来 做 自 己 的 武 器 。 但 是 , 鲁 迅 遭 到 论 敌 的 痛 的 实 况 实 在 不 忍 直 视 , 立 场 的 对 战 很 多 时 候 变 成 人 身 攻 有 用 “
判 艺 术及 其现 实意 义 。
关键词:鲁迅
杂文
批判性 “ 骂”
鲁 迅 开 现 代 杂 文 之 风 。杂 文 在 鲁 迅 的创 作 中 占据 着 极 家 女 子 是 婊 子 ,这 是 ‘ 骂 ’ ,说 婊 子 是 婊 子 , 就 不 是 骂 。 其 重 要 的位 置 。数 据 显 示 ,鲁 迅 的杂 文 篇 目高 达 9 0 0 多篇 , 我 指 明 了 有 些 人 的 本 相 ,或 是 婊 子 ,或 是 叭 儿 ,他 们 却 真
是 不 同 的 。所 以, 首先 要 对 鲁迅 的 “ 骂 ”进 行 界 定 。 鲁迅在 《 谩 骂 》 中清 楚 地 说 明 : “ 假如指着 一个人 , 在 是 做 卖 笑 生 涯 的 , 就 并 不 是 谩 骂 ,倒 是 说 了事 实 。 ” 『 3
骂 ” 的特 点 , 即 揭 露 敌 人 的 真 面 目, 以事 而鲁迅也只不过 是 “ 百鸟 中声音 比较洪亮 的一只鸟 , ‘ 骂 反 映 了鲁 迅 的 “
人’不是只有鲁迅才 为之 。”[ 2 7 文人学士站在 自己的立场上 实为依据 ,而 并不是像 一些人骂鲁迅 那样 ,不分 青红皂 白
休, “ 骂 ”也 就 自然 而 然 地 出 现 了 。笔 者 主 要 以鲁 迅 的 杂 揭 出本 相 不 是 “ 骂 ”,那 么 ,到 底 何 为 “ 骂 ”呢 ? 文为研究对象 ,分析上世纪 二三十年代 “ 骂 ” 的 现 象 与 鲁

从《阿Q正传》谈鲁迅早期小说的批判性重点

从《阿Q正传》谈鲁迅早期小说的批判性重点

从《阿Q正传》谈鲁迅小说的批判性李小平【内容提要】: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

鲁迅的小说数量不多,但质量很高。

但他的小说思想深刻,技巧精练,不仅在中国文学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在世界文学史上也是罕见的。

鲁迅毕生从事着对国民性批判的工作。

鲁迅对国民性的批判是他对传统文化的批判的一个重要内容,而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是因为在“五四”时期传统文化正严重地牵绊着中国社会的进步。

鲁迅的文学批判观念是以促进人的精神健全、人的全面发展为最高尺度的,他旨在通过对愚弱国民灵魂的批判否定,重建新的理想的人性,使人得到全面的发展。

他将文学的审美超越意义和精神价值的追求,与人的现实价值的实现结合了起来,强化了文学观念中的批判性、真实性、历史感和超越性。

《阿Q正传》是一部享有世界声誉的作品,它深刻的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后中国农村的面貌,批判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尖锐的提出了中国民主革命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农民问题。

作品表明:只有通过强有力的思想启蒙,彻底打碎农民精神上的枷锁,才能使他们真正觉醒,走向反抗和斗争的道路。

《阿Q正传》思想内涵博大精深,艺术手法精湛绝伦,是鲁迅先生最杰出的代表作品,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座不朽的丰碑,也是世界文化长廊中的一件珍品,是千古不朽的名著。

【关键词】:阿Q正传鲁迅小说批判性正文:一、从《阿Q正传》的思想主题看鲁迅小说的批判性:《阿Q正传》通过阿Q的悲剧命运,深刻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后中国农村的现实面貌,揭示和批判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不彻底性,尖锐的提出了中国民主革命的本质问题:农民问题。

小说表明只有通过强有力的思想启蒙,彻底打碎农民精神上的枷锁,才能使他们真正觉醒,走向反抗和斗争的道路,中国的民主革命才会有光明的前景。

小说特别透过阿Q身上的“精神胜利法”,在更为深广的层次上,揭露了中华民族的劣根性,揭示了病态社会中不幸人们的“病苦”,以此“引起疗救者的注意”。

浅析鲁迅作品中的批判意识 好解读

浅析鲁迅作品中的批判意识  好解读

浅析鲁迅作品的批判意识文学院汉语言文学(师范) 2009级谭启霞指导老师郝明工摘要:鲁迅作为中国伟大的文学家和革命家,其人生使命就在于唤醒麻木、沉睡的中国人。

面对各种苦难的处境,他既剖析自己也剖析别人,形成了独有的批判意识。

本文主要从鲁迅所处的境遇,面对这种境遇所表现出来的孤独和绝望,以及因此而产生的批判和抗争意识来简单分析这种批判意识的形成及表现,进而剖析他抗争与创造的精神,独立自强的自我,承受苦痛的能力和拯救世界的大爱。

关键词:鲁迅;绝望;批判意识Abstract: Lu Xun;Despair;Critical consciousnessKey words: Lu Xun as the Chinese great writer and revolutionary, whose mission in life is to awaken the sleeping numbness, chinese. The face of suffering situation, he not only analyse their analysis of others, formed a unique critical consciousness. This article mainly from Lu Xun's situation, in the face of this situation has shown the loneliness and despair, and thus criticism and struggle consciousness to simple analysis on formation and performance of this critical consciousness, and then analyzes his fighting spirit and creative, independent self, suffering and the ability to save the world's great love.古今中外对鲁迅作品进行研究的作品不胜枚举,如张梦阳的《悟性与奴性:鲁迅与中国知识分子的“国民性”》王乾坤的《鲁迅的生命哲学》,美国威廉.莱尔的《鲁迅的现实观》,原野昌一郎的长文《中国新兴文艺与“鲁迅”》,然而这些研究大多数只注重鲁迅思想的变迁,或者只注重别人对鲁迅的评价,而并非鲁迅自己的思想,亦或是只关照他为中国人寻找出路过程中的艰辛和他作品对新文化成长的主要影响,而基于其众多作品,从作品内容挖掘其为民请命的斗争过程中所展现出来的批判意识是比较欠缺的,本文将基于此而展开论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鲁迅的批判性
(2007-01-20 22:20:27)
转载▼
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和翻译家和新文学运动的奠基人。

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出身于破落的封建家庭。

青年时代受进化论思想影响。

1902年去日本留学,原学医,后从事文艺等工作,企图用以改变国民精神。

1909年回国,先后在杭州、绍兴任教。

辛亥革命后,曾任南京临时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部员、佥事等职,兼在北京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等校授课。

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为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对人吃人的制度进行猛烈,地揭露和抨击,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

五四运动前后,参加《新青年》杂志的工作,站在反帝反封的新文化运动的最前列,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伟大旗手。

1918—192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呐喊》、《坟》、《彷徨》、《野草》、《朝花夕拾》等专集,表现出爱国主义和彻底的民主主义的思想特色。

其中,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杰出的作品之一。

1926年8月,因支持北京学生爱国运动,为反动当局所通辑,南下到厦门大学任教。

1927年1月到当时革命中心广州,在中山大学任教。

“四一二”事变以后,愤而辞去中山大学的一切职务。

1927年10月到达上海。

1930年起,鲁迅先后参加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和中国民权保障同盟等进步组织,不顾国民党政府的种种迫害,积极参加革命文艺运动运动。

1936年初“左联”解散后,积极参加文学界和文化界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从1927—1936,创作了《故事新编》中的大部分作品和大量的杂文,这些作品收录在《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等专集中。

鲁迅的一生,对中国的文化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领导和支持了“未名社”、“朝花社”等进步的文学团体;主编了《国民新报副刊》、《莽原》、《奔流》、《译文》等文艺期刊;热忱关怀、积极培养青年作者;搜集、研究、整理了大量古典文学,批判地继承了祖国古代文化遗产,编著《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要》、《唐宋传奇集》等。

1936年10月19日病逝于上海。

这是我们对鲁迅最直接也最基本的认识.许多年来,人们不停的去认识鲁迅,也在研究鲁迅.
历史上的鲁迅是一个客观存在,他的历史原貌是无法改变的。

我们应该弘扬鲁迅的精神,第一个即是爱国主义的精神。

中国改革需要这种精神,即不达目的决不罢休。

另外还有博采众长,勇于创新的精神。

我们要承认中国现在落后,那就要学习。

有一种“拿来主义”的气魄,只要是有用的东西拿来为我所用,不是说一接触外来的事物就抖成一团,非常害怕。

现在我们要缩小与世界的差距,就是要学习。

再有文化的民族性,不能把这个和科学混为一谈,这也是鲁迅的精神。

弘扬鲁迅精神是我们每一个国民的责任。

然而,随着人们对鲁迅研究的深入,瓶颈不可避免的出现了.当人们找不到角度去再深入的去
研究鲁迅时,一些人开始否定鲁迅,包括对鲁迅的颠覆,对鲁迅的解构,都是在一种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发生的,某些人想要从政治上、思想上、作品上、人格上全面粉碎关于鲁迅的神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