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被子植物的起源与分类系统
被子植物

活动要求:详细记载每一种植物的分布地点、同学
们一起讨论和总结植物的野外识别特征,对校园内木 兰科植物的布局提出自己的意见。
樟目Laurales
Amborellaceae Trimeniaceae Monimiaceae Calycanthaceae 蜡梅科 Idiospermaceae Lauraceae 樟科 Hernandiaceae 莲叶桐科
教学设计
1.通过自学在书上找出木兰科的特征,分布、 花程式、识别特征、经济用途和分类地位等内 容的位置(5分钟)
2. 观看木兰科植物的图片
3. 对照花的结构讲解木兰科花图式
难点:花的各部分相对位置的确定
木兰科(Magnoliaceae)
特征 1、植株:木本,具香气 2、叶:单叶互生,托叶大,早落,具托叶环 3、花:花大,花被。雌雄蕊螺旋排列花托上 4、果:蓇葖果 5、分布:热带亚热带亚洲,我国约130种。少
教学设计
1.通过自学在书上找出樟科的特征,分布、花 程式、识别特征、经济用途和分类地位等内容 的位置(5分钟)
2.观看樟科植物的图片 。
3.对照花的结构讲解樟科花图式。
樟科( Lauraceae)
特征: 1、木本,常绿或落叶 2、单叶互生,革质,全缘,三出脉,具油细
为什么被子植物的数量会如此之多? 为什么被子植物有广泛的适应性?
第一节 被子植物的特征
1 具有真正的花 2 具雌蕊 3 具有双受精现象 4 孢子体高度发达 5 配子体进一步退化
第二节 被子植物分类的原则
1.分类的必要性 2.分类原则的困难 3.进化与原始性状的相对性
《植物学》被子植物常见分科

未来学习方向和目标
深入学习被子植物分类学
在未来的学习中,我将进一步深 入学习被子植物分类学,掌握更
多的分类方法和技能。
培养跨学科综合能力
除了被子植物分类学外,我还将拓 展学习植物生态学、植物生理学、
植物资源学等相关领域的知识。
拓展植物学相关领域
我将关注植物学领域的最新研究 成果和前沿动态,了解植物学的 发展趋势和未来方向。
实验目的和要求
掌握被子植物常见分科的基本特征和 分类依据。
培养独立观察、分析和鉴定被子植物 科别的能力。
学习并实践被子植物分类的检索表使 用方法。
实验器材和试剂准备
植物学实验常用工具
放大镜、镊子、刀片、载玻片、盖玻 片等。
植物学实验常用试剂
碘液、甘油等。
实验步骤和操作规范
观察并描述被子植物代表植物 的形态特征,包括根、茎、叶
无性繁殖
通过植物体的一部分(如根、茎、叶 等)直接长出新个体。这种方式能够 迅速扩大种群数量,但遗传多样性较 低。
被子植物繁殖策略
一年生植物繁殖策略
以快速生长和繁殖为主,生命 周期短,适应于环境变化较大
的环境。
多年生植物繁殖策略
注重资源的长期积累和利用, 生命周期长,适应于较为稳定 的环境。
克隆繁殖策略
、花、果实和种子等部分。
根据形态特征,利用检索表对 被子植物进行科别的初步鉴定
。
对初步鉴定结果进行验证,通 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或咨询专 业教师,确认鉴定结果的准确 性。
整理实验数据,撰写实验报告 ,包括实验目的、材料与方法 、结果与分析、结论与讨论等 部分。
实验结果分析和讨论
01
分析被子植物常见分科代 表植物的形态特征,总结 各科的共同点和差异点。
被子植物概述

(二)后生花被亚纲 Metachlamydeae 又称合瓣花亚纲 Sympetalae,其主要 特征是花瓣多少连合 成合瓣花冠。花冠形 成各种形状,如漏斗 状、钟状、唇形、管 状、舌状等。增强了 对虫媒传粉的适应和 对雄蕊和雌蕊的保护, 被认为是较进化的植 物类群。 二、单子叶植物纲 Monocotyledoneae
克朗奎斯特系统简介
•
1.美国植物学家克朗奎斯特 A.Cronquist于1968年在其《有花植物的分 类和演化》一书中发表的系统。 2.与塔赫他间系统类似,但取消了 ‘超目’ 一级分类单元。 3.在1981年修订版中共有83目, 383科,其中双子叶植物64目318科,单子 叶植物19目65科。
第四节 被子植物的分类及重要的药用植物 两纲的主要区别如下:
6、花部通常5或4基数,极少3基数。 6、花部通常3基数,极少4基数 ,绝无5基数 7、花粉的萌发孔常有3个 7、花粉的萌发孔常有1个
• 这些区别点只是相对的、综合的,实际上有交错的现 象: • (1)一些双子叶植物科中有1片子叶的现象,如 睡莲科、毛茛科、小檗科、罂粟科、胡椒科、伞形科、 报春花科等。 • (2)双子叶植物中有许多须根系的植物,尤其在 毛茛科、车前科、茜草科、菊科等科中为常见。 • (3)毛茛科、睡莲科、胡椒科、石竹科等双子叶 植物科中有星散维管束,而有些单子叶植物的幼期也 有环状排列的维管束,并有初生形成层。 • (4)单子叶植物的天南星科、薯蓣科、百合科等 也有网状脉。 • (5)双子叶植物的樟科、木兰科、小檗科、毛茛 科有3基数的花,单子叶植物的眼子菜科、百部科、百 合科有4基数的花。 •
叶
生活型 花
花
果实
种子
花各部螺旋状排列 花各部多数而不固定 子房上位 雌雄蕊分离 边缘胎座、中轴胎座 胚珠多数 花粉粒具单沟 单果、聚合果 真果 胚小、胚乳发达 子叶二枚
17、被子植物的起源与系统发育

二、系统演化及分类系统
(一)被子植物系统演化的两大学派 1.恩格勒学派(假花学说):具有单性的柔荑花 序植物是现代植物的原始类群。
[裸子植物麻黄类] 球穗花(多花)——花 雄花苞片——花被 雌花苞片——心皮 每个雄花小苞片消失——剩下1个雄蕊 每个雌花小苞片消失——剩下1个雌蕊
2.毛茛学派(真花学说):具有两性花的多心皮植物 是现代植物的原始类群。
加州洞核(Onoana california)、木患与延吉叶,山龙眼叶、葱木、 木兰、月桂、细弱早熟禾(Poacites tenellus)等
被子植物最初的分化在早白垩纪(the earliest differentiation of angiosperms occurred in the lower Cetaceous Period)
3.单元(源)说:被子植物具有许多独特和高度特化的特征,共同发生的 几率不可能多于一次,被子植物只能源于一个共同的祖先。(哈钦森、 塔赫他间、克郎奎斯特) 木兰目(Magnoliales)—本内苏铁(表面相似)(Bennettitinae) 种子蕨(Pteridospermae)—舌蕨(Glossopteris)
(二)发源地(The origin areas)
1.高纬度起源说(或北极起源)The theory of the origin at high latitude (or the arctic) 北极大陆首先被子植物出现(angiosperms firstly emerged in the arctic) (早白垩世植物区系的证据) (the evidences of the flora in the lower Cretaceous) 向南扩展、散布全球(spread to the south and disseminate the whole globe) 2.中、低纬度起源说(热带或亚热带起源) The theory of the origin at middle or
被子植物的起源与系统发育

一 被子植物的起源
(三)可能的祖先 • 1.多元说(多元论、多源说) 代表人物:威兰、米塞、胡先骕 • 2.二元说 代表人物:拉姆、恩勒 • 3.单元说 代表人物:哈钦森、塔赫他间、克朗奎斯 特
一 被子植物的起源
(四)单子叶植物的起源 • 1.莼菜-泽泻起源说; • 2.陆生毛茛起源说; • 3.毛茛-百合起源说
第四节 被子植物的起源 与系统发育
(代表人物、证据等)
一 被子植物的起源
(一)起源的时间 • 1.古生代起源说——二叠纪; • 2.中生代起源说——白垩纪(或晚侏罗纪); 证据:果实、叶片、木材、孢粉(含孢粉 素)
一 被子植物的起源
(二)发源地 • 1.高纬度起源说; 代表人物:希尔 • 2.中、低纬度起源说 代表人物:吴征镒、张宏远——华夏起源说 证据:如加州洞核等。
二、被子植物的系统演化及其分类 系统
(一)被子植物系统演化的两大学派 • 1.恩格勒学派——假花学说; • 2.毛茛学派——真花学说;
二、被子植物的系统演化及其分类 系统
• • • • • (二)被子植物的主要分类系统 1.恩格勒分类系统(德国); 2.哈钦森分类系统(英国); 3.塔赫他间分类系统; 4.克朗奎斯特分类系统(美国)。
被子植物起源与发展

被子植物的起源与演化目录被子植物概述 (3)被子植物的起源 (3)被子植物可能的祖先 (3)多元论 (3)单元论 (3)被子植物的起源时间 (4)被子植物的起源地点 (5)1.高纬度起源说(北极起源说) (5)2.低纬度热带起源说 (5)3.被子植物起源的东亚中心假说 (5)4.被子植物的华夏植物区系起源说 (5)被子植物的演化 (6)被子植物演化假说 (6)假花学说 (6)真花学说 (6)被子植物的演化发展 (6)被子植物的演化趋势 (8)被子植物现存类群的进化趋势 (8)被子植物输导系统的进化趋势 (8)被子植物的叶、花、果实、种子和染色体的进化趋势 (8)被子植物概述被子植物(Angiosperm)是植物界最高级的一类,是地球上最完善、出现得最晚的植物,自新生代以来,它们在地球上占着绝对优势。
现知被子植物共1万多属,约30多万种,占植物界的一半,中国有2700多属,约3万种。
除细菌和致病的真菌外,被子植物直接关系着今天地球上人类的生存。
被子植物几乎包括了所有的农作物,这些是供给人类生存的基本食物。
建筑木材、药材和纤维也是人类生存所必需的。
被子植物的起源被子植物可能的祖先被子植物的属种十分庞杂,形态变化很大,分布极广,粗看起来,确实难用统一的特征将所有的被子植物归成一类。
因此,对被子植物的祖先存在不同的假说,有多元论和单元论两种起源说。
多元论多元论认为被子植物来自许多不相亲近的群类,彼此是平行发展的。
胡先骕、米塞(Meeuse)、恩格勒(Engler)和兰姆(Lam)等人是多元论的代表。
我国的分类学家胡先骕1950年发表了一个被子植物多元起源的系统,也是我国学者发表的被子植物的唯一系统。
单元论单元论是当前多数植物学家主张的被子植物起源说。
主要依据是被子植物有许多独特和高度特化的性状,如雄蕊都有四个孢子(花粉)囊和特有的药室内层;大孢子叶(心皮)和柱头的存在;雌雄蕊在花轴排列的位置固定不变;双受精现象和三倍体胚乳;以及筛管和伴胞的存在。
被子植物分类系统简介

被子植物的分类系统较多,尚无完全统一的看法和比较完美的分类系统。
在当前,影响较大的分类系统,主要有以下四个(1999年,Judd 等人在《Plant Systematics》一书中发表了一个维管植物新分类系统,还有待认可):一、恩格勒系统德国植物学家恩格勒(A.Engler)于1892年编制的一个分类系统。
在他与普兰特(K. Prantl)合著的《植物自然分科志》(1897)和他自己所著的《植物自然分科纲要》中均应用了他的系统。
该系统的要点如下:1、赞成假花学说,认为葇荑花序类植物,特别是轮生目、杨柳目最为原始。
2、花的演化规律是:由简单到复杂;由无被花到有被花;由单被花到双被花;由离瓣花到合瓣花;花由单性到两性;花部由少数到多数;由风媒到虫媒。
3、认为被子植物是二元起源的;双子叶植物和单子叶植物是平行发展的两支;在他所著《植物自然分科纲要》一书中,将单子叶植物排在双子叶植物前面,同书1964年的第12版,由迈启耳(Melchior)修订,已将双子叶植物排在单子叶植物前面。
4、恩格勒系统包括整个植物界,将植物界分为13门,1~12门为隐花植物,第13门为种子植物门。
种子植物门分为裸子植物亚门和被子植物亚门。
裸子植物亚门分为6个纲;被子植物亚门分为单子叶植物纲和双子叶植物纲。
整个被子植物分为39目,280科。
但1964年经Melchior 修订,分被子植物为62目,344科。
5、恩格勒系统图是将被子植物由渐进到复杂化而排列的,不是由一个目进化到另一个目的排列方法,而是按花的构造、果实种子发育情况,有时按解剖知识,在进化理论指导下作出了合理的自然分类系统。
恩格勒系统是被子植物分类学史上第一个比较完善的分类系统。
到目前为止,世界上除英法以外,大部分国家都应用该系统。
我国的《中国植物志》,多数地方植物志和植物标本室,都曾采用该系统,它在传统分类学中影响很大。
然而,该系统虽经Melchior 修订,但仍存在某些缺陷。
被子植物分类系统

被子植物分类系统2009年10月30日星期五上午10:07一、恩格勒系统德国植物学家恩格勒(A.Engler)于1892年编制的一个分类系统。
在他与普兰特(K. Prantl)合著的《植物自然分科志》(1897)和他自己所著的《植物自然分科纲要》中均应用了他的系统。
该系统的要点如下:1.赞成假花学说,认为葇荑花序类植物,特别是轮生目、杨柳目最为原始。
2.花的演化规律是:由简单到复杂;由无被花到有被花;由单被花到双被花;由离瓣花到合瓣花;花由单性到两性;花部由少数到多数;由风媒到虫媒。
3.认为被子植物是二元起源的;双子叶植物和单子叶植物是平行发展的两支;在他所著《植物自然分科纲要》一书中,将单子叶植物排在双子叶植物前面,同书1964年的第12版,由迈启耳(Melchior)修订,已将双子叶植物排在单子叶植物前面。
4.恩格勒系统包括整个植物界,将植物界分为13门,1—12门为隐花植物,第13门为种子植物门。
种子植物门分为裸子植物亚门和被子植物亚门。
裸子植物亚门分为6个纲;被子植物亚门分为单子叶植物纲和双子叶植物纲。
整个被子植物分为39目,280科。
但1964年经Melchior修订,分被子植物为62目,344科。
5.恩格勒系统图是将被子植物由渐进到复杂化而排列的,不是由一个目进化到另一个目的排列方法,而是按花的构造、果实种子发育情况,有时按解剖知识,在进化理论指导下作出了合理的自然分类系统。
恩格勒系统是被子植物分类学史上第一个比较完善的分类系统。
到目前为止,世界上除英法以外,大部分国家都应用该系统。
我国的《中国植物志》,多数地方植物志和植物标本室,都曾采用该系统,它在传统分类学中影响很大。
然而,该系统虽经Melchior修订,但仍存在某些缺陷。
如将葇荑花序类作为最原始的被子植物,把多心皮类看作较为进化的类群等,这种观点,现在赞成的人已经不多了。
图1 恩格勒被子植物分类系统图(1897)哈钦松(J.Hutchinson),英国著名植物分类学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节被子植物的起源与分类系统
新的形态学(广义)性状的大量积累,特别是对花的形态发生的广泛研究,以及在此基础上的花发育进化遗传学的开展,对于理解花的多样性分化的机理带来了希望。
利用DNA序列资料以及根据这些资料推导的被子植物各个大类群的系统发育树迅速增加,对于被子植物的起源、分化和现存各大类群之间的关系提出了许多新观点,也不断地对传统的观念提出挑战。
结实器官化石不断地被发掘,为人们进一步地了解被子植物的历史、进化和关系提供了直接证据。
自达尔文的《物种起源》一书出版之后,生物学家才真正地走上进行自然分类的道路,在分类工作中人们试图去寻求“自然类群”和“共同祖先”,亦将重建生物分类群的系统发育作为研究的目标。
现存的被子植物若从早白垩纪大爆发时算起,已经演化了上亿年的历史,如果要追溯到它们的祖先类型起源,被子植物大约有两亿年左右的演化历史,经历了起源、分化、灭亡和发展的过程。
对于约有两亿年左右演化历史的被子植物来说,不可能建立一个包括全部已绝灭的类群和现在生存的类群在内的谱系发生系统,而只能对现存的类群进行系统排列,以反映它们之间或近或远的亲缘关系。
一、被子植物的起源与进化
二、被子植物的系统演化与分类系统简介
总结与复习
经典的植物分类,是建立在对植物的形态特征的鉴别基础上的。
花器官的特征和各组成部分的形状差异是物种鉴别的主要依据。
根据花瓣的数目以及离合程度可以分为舌状、筒状、漏斗状、钟状、轮状、十字型、蝶形花冠。
雄蕊的类型也是多样的,有单体雄蕊、二体雄蕊、多体雄蕊、二强雄蕊、四强雄蕊,聚药雄蕊。
无限花序的开花顺序由下向上,或由边缘向中央,可分为:总状花序、穗状花序、肉穗花序、茅荑花序、伞房花序、伞形花序、头状花序、隐头花序,以此作为单位还可构成复合的花序,如复总状花序(圆锥花序)、复穗状花序。
有限花序开花顺序从上向下,从内向外,可分为单歧聚伞花序、二歧聚伞花序、多歧聚伞花序、轮伞花序。
被子植物亚门为双子叶植物和单子叶植物两个纲,它们的主要形态特征比较如下表:
被子植物系统演化过程中,木兰科与毛莨科是双子叶植物中的原始类群。
其原始性状为雄、雌蕊均为多数,离生,并作螺旋状排列。
泽泻科和百合科是单子叶植物中古老的类型。
菊科是双子叶植物中最进化的一科,构成系统进化干的顶峰,具有多样的适应能力及进化性状,如头状花序是花序中进化的性状;花
瓣联合、聚药雄蕊、子房下位,胚珠少数等都为进化的性状。
兰科植物的花,形态结构高度特化是被子植物中适应于昆虫传粉的进化类群。
禾本科的花高度简化,如花被退化、花粉松散、干燥光滑等性状适于风媒传粉,也是进化的类群。
对于经济价值高的分科要重点掌握其科的特征及识别要点。
锦葵科中有重要的纤维作物。
如棉花、洋麻等。
单体雄蕊、花药1室及蒴果为这科的显著性状。
豆科中有著名的油料作物和豆类杂粮,如大豆、蚕豆、赤豆等。
豆科植物的种类很多,根据花冠的形态、雄蕊的数目等再分为含羞草亚科、云实亚科和蝶形花亚科,应着重了解划分亚科的依据。
十字花科是蔬菜类植物集中的科,并有重要的油料作物——油菜。
蔷薇科中有许多果树和观赏植物。
根据子房位置、胚珠数目、花托和果实的不同形态特征,了解绣线菊亚科、蔷薇亚科、李亚科和苹果亚科四个亚科的特征。
唇形科中芳香植物和药用植物较多。
它的最突出的性状是唇形花冠、子房深四裂、四个小坚果。
百合科中蔬菜、药用、观赏植物资源丰富。
它是单子叶植物的典型代表,要掌握它的典型性状。
禾本科植物中,粮食作物种类特多。
要着重掌握其花序、小穗和小花的结构特征,此外小穗在穗轴上的排列情况以及小穗两侧压扁或背腹压扁等性状,在禾本科分属分种中是重要的依据,也须加深理解。
在学习分类时,对于易于混淆的科、属可应用比较的方法,如蓼科与藜科、旋花科与茄科、莎草科与禾本科等主要特征的比较。
对于习见的经济植物,如桑、板栗、荞麦、茶、蓖麻、南瓜、胡萝卜、薄荷、慈姑、葱和常见的花卉等,要知道它们所属的科,并能按照该植物情况说出该科的特征。
学习被子植物分类系统时,对于具代表性的思格勒与哈钦松两个分类系统作一般的了解。
它们的主要观点如下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