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须遵循的教学规律和教学原则
第九章教学规律和原则

第九章教学规律和原则教学规律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的、客观存在的规律性现象,是教学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教育规律。
教学原则是基于教学规律,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实践的方法和准则。
本章主要介绍教学规律和教学原则的概念、特点以及应用。
一、教学规律的概念和特点教学规律是教学实践中普遍存在的、客观存在的规律性现象,是教育活动中必然发生的结果。
教学规律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客观性教学规律是客观存在的,它独立于教师的主观意识和教学环境,是存在于学生学习和教学活动中的事物本质。
2.内在性教学规律是学习和教学活动固有的内在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也不随教师的主观愿望改变。
3.普遍性教学规律是在教育实践中普遍存在的,无论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什么条件下均适用。
4.相对性教学规律具有相对性,即在一定条件下、一定范围内才能得以体现。
5.重复性教学规律是重复出现的,它的出现不是偶然的,而是在同一条件下不断重复出现的。
二、教学原则的概念和意义教学原则是指在教学实践中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的方法和准则,是教学实践的指导方针。
教学原则的主要作用有以下几个方面:1.指导教学教学原则是教学活动的基本准则,对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指导和规范,帮助教师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2.调整教学策略教学原则可以帮助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策略,灵活运用教育手段和教育技术,提高教学效果。
3.促进学生学习教学原则可以帮助教师把握学生的学习特点和需求,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适合学生的学习任务和教育环境,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三、教学规律的应用和教学原则的运用教学规律和教学原则是教育活动中必不可少的指导原则,对于教学实践的开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实际教育教学中,教师需要灵活运用教学规律,按照教学原则进行教学活动。
具体应用和运用方法如下:1.遵循教学规律教师要深入了解和研究教学规律,准确把握各个教学环节中的规律性现象,根据这些规律性现象进行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
一般教学原则

一般教学原则
1. 因材施教原则
教学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已有的知识水平、认知能力和学习特点等进行有的放矢的教学,使教学内容、方法、难度和进度切合实际。
2. 循序渐进原则
教学应从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使学生在巩固了前面学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后,再去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
3.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教师在传授理论知识时,要联系生活实际和社会实践,帮助学生把枯燥的抽象理论内化为知识体系,转化为动手能力。
4. 启发式教学原则
教师应以适当的提问、留有悬念等方式启发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探索,从而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意识。
5. 重视实践环节原则
教学过程要重视实践环节,让学生在实践中运用和巩固所学知识,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和实践经验。
6. 注重师生互动原则
教师应鼓励师生之间以及生生之间的互动交流,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促进思维的碰撞和感知的升华。
7. 因材施教原则
教学要注意因人而异,对不同基础和学习能力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和策略,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
简述教学规律与教学原则的关系

简述教学规律与教学原则的关系教学规律和教学原则是教育教学领域两个重要概念。
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需要依据一定的规律和原则来进行,以实现学习者的有效学习。
教学规律是教学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客观存在的教学规律性现象;教学原则则是教学活动中指导实践的原则性要求。
教学规律和教学原则相辅相成,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教学活动的基本理论体系。
教学规律是客观存在的客观规律,是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来的许多师生实践活动的规律性特点。
它反映了教学活动中发生的一系列规律性现象。
教学规律对于教学活动的规划和指导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例如,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遗忘规律、巩固规律、归纳规律等,都是教学规律的具体表现。
教学规律以客观存在的方式展现,具有普遍性和稳定性,是教学活动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教学原则是指导教学实践的原则性要求。
它体现了教育教学的价值观和指导思想,是教学者在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科学准则。
教学原则在教学活动中发挥着指导性、激励性和调节性的作用。
教学原则可以理解为一种教育管理学家、教学研究专家根据教育学、心理学和教育类学科理论提出来,用于指导教学实践和优化课堂教学的总结性准则。
教学规律和教学原则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
首先,教学规律是教学原则的理论基础。
教学规律的总结和分析为教学原则的制定提供了依据和参考。
教学规律的发现和研究为教学原则的指导和优化提供了有效的理论支持。
其次,教学原则是对教学规律的指导、概括和补充。
教学原则是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教学规律的指导性原则,具有更强的实践性和可操作性。
教学原则是教学规律的高级形态,是在具体教学中制定和实施的指导性准则。
教学规律和教学原则互相交融,相辅相成,有机地构成了教学活动的基本理论体系。
教学规律是教学原则的基础,是教学原则的科学依据;而教学原则则是教学规律的具体体现和具体指导,是教学规律的实践导向。
教学规律和教学原则之间的相互关系促进了教学活动的科学化、规范化和有效性。
总之,教学规律和教学原则在教育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

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是教育教学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教师来说,掌握好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从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两个方面展开探讨。
首先,我们来谈谈教学原则。
教学原则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应当遵循的基本准则和规律。
首先是因材施教的原则。
因材施教是指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和个性化需求,采取差异化教学策略,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适合自己的教学。
其次是循序渐进的原则。
循序渐进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按照学科知识的逻辑顺序和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循序渐进地组织教学内容,使学生由浅入深地掌握知识。
最后是因地制宜的原则。
因地制宜是指在教学实践中,根据学生所处的地域环境、文化背景和学习特点,灵活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使教学更贴近学生的实际情况。
其次,我们来谈谈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采用的具体手段和方式。
首先是启发式教学法。
启发式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提出问题、引导讨论、激发学生思维,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次是合作学习法。
合作学习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之间相互合作,共同完成任务,通过相互交流和合作,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最后是情境教学法。
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创设情境和场景,使学生置身于真实的环境中,通过亲身体验和实践,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总之,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是教育教学工作中的重要内容,教师需要根据教学原则,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只有不断总结经验,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才能更好地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更好地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服务。
教育学 第十二章 教学规律和教学原则

语言要生动形象,幽默风趣,有感染力;
(五)循序渐进性原则
1、含义
2、贯彻这一原则的基本要求: 严格按教材的系统性进行教学。 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注意新旧知识之间的 联系。 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由易到难。 培养学生系统学习的好习惯。
(六)、巩固性原则
你用什么方法记住:7.9
11.2
(四)、启发性原则
1、含义 2、基本要求 (1)、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启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
(3)、发扬教学民主,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
(1)、提问启发 首先提问要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如讲“商品”这一概念 同学们知道哪些东西是商品?这些东西为什么是商品? 劳动产品都是商品吗?阳光、原始森林是商品吗? 其次,提问要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由浅入深,由已 知到未知。如学习“人民”这个概念 公民和人民仅一字之差,它们是不是一回事呢?如果不 是一回事,那它们又有哪些区别呢?
教 师
教
教与学辨证统一规律 传授知识与发展智能辨 证统一规律 教学的教育性规律
知识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学 生
学 能力
教学影响
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辨 证统一规律
教与学辨证统一规律
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辨证统一规律
传授知识与发展智能、培养个性辨证统一的规律
教学的教育性规律
(一)、教与学辨证统一规律(教学相长规律)
1、含义
指教与学作为教学过程的两个基本要素相互联系、相 互影响、相互制约,在对立统一中推动教学过程矛盾运动 不断向前发展。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一百条建议》:“哪个学校里有一 位优秀的数学老师,数学就会成为学生最喜爱、最感兴趣 的学科,就会在许多学生身上发现杰出的数学才能。如果 学校里新来了一位有天才的生物教师,那么你等着瞧,两 年之后就会出现上十个禀赋高强的少年生物学家”
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第三节教学原则

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基本特点):(一)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间接性规律)(结合教学原则2、理论联系实际原则)(1)现代教育理论倡导,教师在传授给学生理论知识的过程中,要注意联系实际,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在教学活动中,以理论知识的传授为基础,以实际体验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与应用。
(2)在教学活动中,以理论知识的传授为基础,是因为借助理论知识认识世界,是认识上的捷径。
教师把人类长期积累的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加以组织,加以选择,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学习,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以最高的效率把学生的认识提高到现代化的水平。
因此教师的教学活动应该以理论知识的传授为基础。
(3)在教学活动中,以实际体验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与应用,是因为通过实际体验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通过实际操作可以锻炼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贯彻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统一的规律,要防止两种倾向:一种是过分强调书本知识的传授和学习,忽视引导学生通过该实践活动、亲身参与、独立探索去积累经验、获取知识的倾向;一种是只强调学生通过自己探索去发现、积累知识,忽视书本知识的学习和教师的系统讲授。
应该将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有机结合起来。
(5)在教学活动中,我们应该将理论与实际有机地结合起来,正确处理好理论与实际之间的辩证关系。
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统领我们的教学。
具体我们应该做到以下几点:①重视书本知识的教学,在传授知识的基础上注重联系实际;②重视引导学生通过实际体验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③增加教学的实践环节,逐步培养与形成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④正确处理知识教学与能力训练的关系;⑤补充必要的综合实践教材。
(二)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双边性规律)1、正确处理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之间的关系现代教学理念倡导教学过程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展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你怎么理解这样的教学理念你怎么看待这样的教学思想(1)现代教学理念倡导教学过程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展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坚持学生主体与教师主导相统一的教学规律。
教学的八大基本原则,必须知道的教学常识

教学的八大基本原则直观性原则(对应: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规律)直观性原则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尽量利用学生的多种感官和已有的经验,通过各种形式的感知,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使学生获得生动的表象,从而比较全面、深刻地掌握知识。
直观手段种类繁多,一般分为三大类:实物直观、模象直观、语言直观。
启发性原则(对应:双边性规律,即教师的主导与学生的主体相统一规律)教学的启发性原则是根据教学过程中教师教的主导作用和学生学的主体性相统一的规律提出来的。
教学活动要靠教师的启发诱导,使学生处于积极的状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因此,教学中教师要把学生置于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引导他们独立思考、主动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和技能,发展自己的能力。
同时,教师要善于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创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
巩固性原则(名言俗语,例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巩固性原则是指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知识和基本技能,长久地保持在记忆中,在需要的时候,能够准确无误地呈现出来。
循序渐进原则(对应:个体身心发展规律的顺序性规律)教学要按照学科基础知识的逻辑顺序和学生认知发展的顺序进行,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促进学生智力和认知能力的发展。
学生的认识活动是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向前发展过程。
循序渐进原则反映了科学知识本身的特点和学生智力发展的规律。
坚持循序渐进原则,就应当按照学科知识的系统性进行教学,注意各学科之间的联系,按照学生认识活动的顺序进行教学,由浅入深、由简到繁。
因材施教原则(对应:个体身心发展规律的个别差异性)中学生个体之间往往存在着知识基础、学习能力、智力水平以及思维方式的差异,因此教师的教学要处理好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的关系。
教学既要面向全体学生,提出统一的学习要求,促进他们在德、智、体诸方面全面发展,又要针对学生的个别差异,采取多种不同的教学措施,使学生的才能和个性得到健康发展。
教学规律和原则

在知识掌握中培养能力
在教学中注意知识与知识、知识与生活、知识与实践、教师与学生间关系的协调、处理
如何在知识的掌握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能力?关键是让知识变“活”
(四) 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的规律
教学的教育性规律,指教学过程既是传授和学习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的过程,又是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之 上接受思想品德教育的过称;
教学为何具有教育性?
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具有统一性
共存于教学过程中;同一事物(教学过程)的两个侧面
相互渗透
传授知识不等于自然提高了学生的思想品德水平
不完全同步发展;在传授知识过程中有意识地渗透品德教育;道德行为在行为中训练; 克服只教书不育人倾向;防止自然主义和形式主义
(五) 认知发展与情感发展相统一的规律
中小学常用的教学原则
循序渐进原则
通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知能力发展的顺序,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因势利导
“ 学不躐等”;“不陵节而施”;“循序渐进,熟读深思”
贯彻这一原则:按照课程标准和教材的系统性进行教学 由近及远、由浅入深、由简到繁 解决重难点
中小学常用的教学原则
巩固性原则
在理解的基础上,通过练习、复习对所学知识牢固掌握和保存
中小学常用的教学原则
启发式原则
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贯穿启发性原则: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切合学生实际 启发学生的积极思维;创设问题情境 启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意识;组织实际探究活动
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
补充必要的乡土教材(以本地的地理、历史、经济、文化和民族状况等为内容的教材)
中小学常用的教学原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必须遵循的教学规律和教学原则
一、教学规律
教学规律是教和学内部矛盾的客观规律,它反映的是教师、学生和教材三者之间的内在本质联系及其辩证关系。
综合起来可列为下列八个方面:
1、教师的教学水平必然决定教学质量。
教师必须不断学习,提高水平,充实自己,开拓进取。
2、违反学生认识过程规律的教学必然失败。
教师必须按照学生认识过程的规律去组织自己的教学活动。
3、学生的身心发展有其客观规律,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必然存在差异,教师必须熟悉学生、了解学生、掌握学生,必须从学生实际出发定夺教学的活动。
4、学生的学习目的(动机)必然影响他们的学习成绩,教师必须以身作则,引导学生立志成才。
5、在教学过程中,教和学双方必然产生相互影响的作用,教师必须倾听学生的建议和意见。
6、“两基”的教学必然影响能力的发展,无知必然无能,教师必须在落实“双基”的基础上培养能力,发展智力。
7、知识教学必然影响学生思想品德的成长,教学永存教育性,教师必须不断提高教书育人的自觉性。
8、任何一门学科所包含的知识必然有其内在的逻辑性、系统性,不掌握前面的知识,后面的知识必然学不会。
二、教学原则
教学原则是指导教学实践的一般原理,是对教学工作的基本要求,它是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反映教学过程的规律而制定的,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些基本准则,是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
学质量的重要保证。
依据上述的教学规律,教学过程中必须遵循下列教学原则。
1、全面发展的方向性原则
(1)教学应体现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和思想性的统一:
(2)教学应体现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的统一;
(3)教学应体现增长知识和身心发展的统一;
(4)教学应体现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
2、教学过程的优化性原则
(5)恰当确定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6)“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应成为课堂教学的主导思想;
(7)重视学法指导,养成良好学习习惯;
(8)激发兴趣,启迪思维,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9)采用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提高电化教学水平。
3、因材施教的实效性原则
(10)面向全体学生,教学民主重视学生的参与与实践;(11)教学的组织应符合认知规律和学生年龄特征,循序渐进,因势利导,使学生个性获得充分发展;
(12)深入了解学生,教学从实际出发,因材施教,有白勺放矢,分类推进,抑制分化;
(13)帮助学生克月良学习中的心理障碍和具体困难,肯定进步,树立学习信心。
4、循环往复的巩固性原则
(14)讲好新课,当堂消化巩固;
(15)教师要精讲;学生要精练,有讲有练,讲练结合,向45分钟要质量,要效率;
(16)及时反馈,及时回授,及时调整教学节奏及教学深度、难度,发挥形成性检测和终结性评价的作用;
(17)指导学生的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
5、理论联系实际的应用性原则
(18)根据学科特点,采取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增强学生运用知识的技能,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
(19)积极开展课外活动,培养学生特长和兴趣爱好;(20)积极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开阔视野,加深、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动手能力和应用能力。
以上原则是彼此紧密联系的,而不是各自孤立的,是一个完整的体系。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贯彻运用任何教学原则,都不能孤立地进行,应当使之配合,互相促进,协同发挥作用,从而提高教学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