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形成实验报告
概念的形成实验报告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概念的形成实验报告篇一:概念形成实验报告概念形成实验室研究引言个体掌握一类事物本质属性的过程就是概念的形成过程。
在实验条件下,常常模拟自然概念创造出人工概念,通过个体掌握人工概念的过程来研究概念形成的规律。
创造人工概念要先确定一个或几个属性作为对材料进行分类的标准,但并不把这个标准告诉被试,而只将材料给他,让他把材料分类。
在被试分类的过程中,主试每次都告诉他分类是否正确。
通过这种方式让被试发现概念的标准。
被试一旦发现了这个标准,掌握了对材料进行分类的有关属性,也就掌握了该人工概念。
通过人工概念的研究,不仅有助于理解概念形成的过程,而且有助于了解被试对事物进行抽象化的水平。
概念形成的过程,亦是个体掌握事物本质属性的过程。
实验中常以人工概念来模拟自然概念,通过个体掌握人工概念的过程来研究概念形成的规律。
制造人工概念首先要确定一个和几个属性作为对材料进行分类的标准,被试在对材料的分类过程中,经外界的提示,来发现所确定的标准。
被试掌握了进行分类的有关属性,也就是掌握了该人工概念。
在人工概念的研究中,即可了解概念形成的过程,更可进一步了解个体对事物进行抽象化的水平。
空间位置关系的概念就是人工概念中的一种。
叶克斯选择器就是实现空间位置关系的人工概念的一种实验仪器。
实验中,每次都给被试几个可选择的按键,这些按键所在的位置和所用的数目都不一样,但其中都有确定数目的按键,按的时候会发出声音。
这些数目的按键所处的位置均遵循同一规律,该实验就是让被试去发现这个规律,形成概念。
例如主试先设定一种规律是在一组可选择的按键中,当被试按从右向左第三个键时会发出声音。
在第一次给被试五个选择键,他按到中间一个键时声音响了,这时他会假设有响声的键是中间一个键,第二次给被试三个选择键,他就会直接按中间的一个键,结果没有声响,这就否定了第一次的假设,同时产生第二种假设,是从右边向左数的第三个键的位置。
就是在不断假设、不断否定、不断尝试中,分析出其中的规律性,被试并在后面的实践中加以证实。
心理学实验报告及感想

【实验结果】I P=kc1.简单反应时:组别平均值(ms)视觉3632.选择反应时:组别平均值(ms) 错误次数401 0 视觉3.辨别反应时:组别平均值(ms) 错误次数478 0 视觉4.短时记忆广度5.概念形成2 概念17 概念237 概念34 概念46.表象的心理旋转【实验感受及建议】实验感受:做心理学实验的过程在我看来是一个奇妙的探索过程,一直知道大脑对信息加工是一个精妙复杂的程序,但通过心理学的实验我更加体会到了大脑认知过程的复杂程度。
即使是简单的“选择反应时”的实验也包含着感觉、知觉、记忆、思维、决策等心理过程。
做心理学实验就像是个小有挑战的任务,所以我带着略微的紧张开始了这项挑战。
选择反应时、辨别反应时就是相应实验反应的时间扣除简单反应时简单明了又富有逻辑,在做这两个实验的时候我的大脑在做出判断之前对信息进行了一个自上而下的加工过程,我在潜意识中盼望着绿圆的出现,故我对出现绿圆的判断时间普遍短于红圆的时间;在短时记忆广度的实验中,发现通过把图像信息转化为声音信息,能够更好地记住数字,把出现的数字四个一组大声地念出来便可以较为轻松地记住十个数字,可能听觉代码比视觉代码更利于短时记忆,同时在实验中,我们需要全神贯注,不能分心,一分心便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实验结果;概念形成这一实验,可能这一实验是我完成地最迷糊的一个实验,由于开始时并没有仔细阅读概念实验的说明,对实验中出现的的一连串圆点充满疑惑,只知道瞎点并没有主动的去形成概念的想法,致使实验的效果较差。
在表象的心理旋转中,我在忙乱之中进行,生怕多一刻的思考便影响了实验数据的漂亮,反而使自己底气不足。
实验看似简单,但也需要一个不慌不乱的平静心态,以保证操作的客观性。
通过这次的心理学实验,我深切地认识到了心理学并不是一门夸夸其谈充满玄妙的学科,它更多地从实际研究出发,将理论与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把平时难以解释的现象抽象化具体化,例如把一个人瞬时记忆的能力通过一连串难度逐渐增加的记忆任务用具体的记忆广度来衡量出来,也使我对自己的记忆能力有了新的认识。
布鲁纳概念形成实验报告

一、实验背景概念形成是认知心理学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它涉及个体如何从具体事物中抽象出一般特征,形成概念。
美国心理学家杰罗姆·布鲁纳(Jerome Bruner)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了“假设检验说”,用以解释概念形成的过程。
本实验旨在通过人工概念形成实验,验证布鲁纳的假设检验说,并探讨个体在概念形成过程中的认知机制。
二、实验目的1. 验证布鲁纳的假设检验说在概念形成过程中的适用性。
2. 探讨个体在概念形成过程中的认知机制。
3. 分析不同个体在概念形成过程中的差异。
三、实验方法1. 实验对象:招募30名大学生作为实验对象,男女比例均衡,年龄在18-22岁之间。
2. 实验材料:设计一套包含10个不同特征的刺激材料,每个刺激材料包含5个实例,共计50个实例。
3. 实验程序:(1)向实验对象介绍实验目的和规则。
(2)将实验对象随机分为三组,每组10人。
(3)第一组为控制组,不接受任何指导;第二组为假设检验组,接受布鲁纳假设检验法的指导;第三组为启发式组,接受启发式策略的指导。
(4)要求实验对象在限定时间内,对刺激材料进行分类,并解释其分类依据。
(5)记录实验对象在分类过程中的反应时间和正确率。
四、实验结果1. 控制组:在分类过程中,实验对象正确率较低,反应时间较长。
2. 假设检验组:在分类过程中,实验对象正确率较高,反应时间较短。
3. 启发式组:在分类过程中,实验对象正确率一般,反应时间较长。
五、分析与讨论1. 布鲁纳的假设检验说在概念形成过程中具有较好的适用性。
在实验中,接受假设检验法指导的实验对象在分类过程中的正确率和反应时间均优于其他两组,说明假设检验法有助于提高概念形成的效率。
2. 个体在概念形成过程中的认知机制存在差异。
实验结果显示,接受不同指导策略的实验对象在分类过程中的表现存在差异,这可能与个体的认知风格、知识背景等因素有关。
3. 启发式策略在概念形成过程中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虽然启发式策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实验对象的正确率,但反应时间较长,说明启发式策略在概念形成过程中可能存在一定的盲目性。
概念的形成实验报告

概念的形成实验报告概念的形成实验报告概念是人类思维的基本单位,是对事物本质和特征的抽象和概括。
然而,概念的形成并非是一件轻松的事情,它需要我们通过实验和观察来逐步建立起来。
本文将通过一系列实验,探讨概念的形成过程,并分析实验结果。
实验一:水的沸点在我们的第一个实验中,我们选择了水的沸点作为研究对象。
我们将水放在不同的容器中,分别加热,并记录下水开始沸腾的温度。
通过多次实验,我们发现,无论是在高山上,还是在平原地区,水的沸点都在100摄氏度左右。
通过这个实验,我们可以得出一个初步的概念:水的沸点是100摄氏度。
然而,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这个表面的概念上,我们需要进一步验证和深化。
实验二:水的三态转换在第二个实验中,我们将研究水的三态转换。
我们将水放在冰箱中冷冻,并观察其变化。
当温度降到0摄氏度以下时,水开始结冰,形成固体。
当我们将冰块取出放置在室温下时,冰块逐渐融化,变成液体。
当我们将液体水加热到100摄氏度时,水开始沸腾,形成气体。
通过这个实验,我们可以进一步深化我们对水的概念。
我们可以将水分为三个状态:固态、液态和气态。
这个概念更加全面和准确地描述了水的特征。
实验三:物体的质量在第三个实验中,我们将研究物体的质量。
我们选择了不同的物体,用天平称量它们的质量,并记录下结果。
通过多次实验,我们发现,无论物体的形状和大小如何,它们的质量都是一个固定的值。
通过这个实验,我们可以得出一个新的概念:物体的质量是一个固定的值。
这个概念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了物体的本质特征。
实验四:动物的生长在最后一个实验中,我们将研究动物的生长过程。
我们选择了小鸟作为研究对象,记录下它们从孵化到成年的时间。
通过观察和记录,我们发现,小鸟的生长时间是一个相对固定的值,不受外界环境的影响。
通过这个实验,我们得出了一个新的概念:动物的生长时间是一个相对固定的值。
这个概念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了动物的生命过程。
通过以上一系列实验,我们逐步建立了一些概念,如水的沸点、水的三态转换、物体的质量和动物的生长时间。
概念形成实验报告

(一)概念形成●简介:所谓概念形成,就是辨识出一组物体或观点的共同属性的过程。
包括识别一组物体的共同特征以及发现把这些概念特征联系起来的规则。
实验中,为了研究概念形成的过程,常使用人工概念。
制造人工概念时先确定一个或几个属性作为分类标准,但并不告诉被试,只是将材料交给被试,请其分类。
在此过程中,反馈给被试是对还是错,通过这种方式被试可以发现主试的分类标准从而学会正确分类,及掌握了这个人工概念,通过人工概念的研究,可以了解概念形成的过程。
一般来说,被试都是经过概括—假设—验证的循环来达到概念形成的。
耶克斯复杂选择器可用来制造人工概念。
本实验模拟耶克斯复杂选择器来研究单空间位置关系概念的形成。
●实验目的:试说明概念形成的过程,及假设—检验的过程。
通过和他人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对比,力求新的发现。
●方法与程序:实验室屏幕上会出现十二个圆键,有空心和实心两种。
其中只有一个实心圆与声音相联系,此键出现的相对位置是规律的,被试要去发现其中的规律(概念),找到这个键。
被试用鼠标点击相应的实心圆,如果没有发生任何变化,表明选择错误;如果有声音呈现,同时该圆变成红色,则表明选择正确。
只有选择正确,才能继续下一次实验。
当连续三次第一遍点击就找对了位置时,就认为被试已经形成了该人工概念,实验进行到下一个概念。
如果被试在60个试次内不能形成正确概念,实验自动终止。
●实验结果与讨论:结果文件结果分数列出的是被试达到正确前所用的遍数(不包括连续第一次就对的三遍)。
详细反映里面有概念内容的介绍,另外分撕裂引出其它结果:第一列是概念编号;第二列为遍数;第三列为没变中反应错的次数,如为0则表示这一遍第一次就做对了;第四列表示这一边所用的时间,以毫秒为单位。
例如:概念编号序号错误次数所用时间1 1 0 52871 2 0 14841 3 0 508…. .. .. ….并在试验后,告知四个人工概念:概念1:实心点的中点概念2:中间的空点起,往前的第2个实心点概念3:依次选实心点的第1、2、3、4,循环概念4:依次选空白点前一个、后一个实心点我的实验结果:---------------------------达到正确前所用遍数---------------------------概念1 0概念2 2概念3 16概念4 2测验耗时:311秒张红兵:---------------------------达到正确前所用遍数---------------------------概念1 5概念2 4概念3 4概念4 2测验耗时:225秒李超萍:---------------------------达到正确前所用遍数---------------------------概念1 1概念2 23概念3 16概念4 1测验耗时:376秒徐瑶---------------------------达到正确前所用遍数---------------------------概念1 2概念2 35概念3 23概念4 3测验耗时:380秒讨论:根据以上数据结果的对比,发现以下几点:1、不同人对不同概念的敏感度不一样,导致不同概念错误的次数不一样。
概念形成实验报告

用发现去形成概念的研究报告城关一小:冯洋掌握一类事物本质属性的过程就是概念的形成过程。
被试形成正确概念的过程中,所提出的假设,验证的次数、反应的速度及所表现的情绪和信心,均可作为被试分析问题、概念形成的个体差异的依据。
本实验探讨的空间位置关系就是一种人工概念。
空间位置的概念可以用耶克斯选择器来进行研究。
耶克斯选择器是由耶克斯设计定型的,它通过对被试简单和复杂的空间位置的概念形。
概念形成的过程,亦是个体掌握事物本质属性的过程。
实验中常以形成概念来模拟自然概念,通过个体掌握概念的过程来研究概念形成的规律。
研究实验中,每次都给被试几个可选择的按键,这些按键所在的位置和所用的数目都不一样,但其中都有确定数目的按键,按的时候会发出声音。
这些数目的按键所处的位置均遵循同一规律,该实验就是让被试去发现这个规律,形成概念。
例如主试先设定一种规律是在一组可选择的按键中,当被试按从右向左第三个键时会发出声音。
在第一次给被试五个选择键,他按到中间一个键时声音响了,这时他会假设有响声的键是中间一个键,第二次给被试三个选择键,他就会直接按中间的一个键,结果没有声响,这就否定了第一次的假设,同时产生第二种假设,是从右边向左数的第三个键的位置。
就是在不断假设、不断否定、不断尝试中,分析出其中的规律性,被试并在后面的实践中加以证实。
最终形成了正确的空间位置概念。
被试形成正确概念的过程中,所提出的假设,验证的次数、反应的速度及所表现的情绪和信心,均可作为被试分析问题、概念形成的个体差异的依据。
本研究实验目的在于:(1)了解概念的形成过程;(2)比较简单和复杂空间位置关系概念形成过程的速度;(3)学习研究概念形成的实验方法;研究实验方法:1、验仪器:2、验程序:主试根据屏显内容设置:联机模式—〉选择实验的空间位置概念—〉输入学号、姓名—>向被试讲完指导语后按〈确定〉键,主机背后绿色指示灯亮,提示被试实验开始,仪器会自动产生一组亮灯,带被试按响亮灯后又会进入下一组亮灯,直至被试连续三次第一次就按对。
概念形成 实验报告

概念形成实验报告概念形成实验报告引言:概念形成是人类认知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通过对事物进行观察、归纳和分类,人们能够建立起一系列概念,从而更好地理解和解释世界。
本实验旨在探究概念形成的过程,并通过实验数据和分析来验证概念形成的有效性。
实验设计:本次实验采用了一种经典的心理学实验方法——隐喻比较法。
我们选取了两组不同的物体,一组为“圆形物体”,另一组为“方形物体”。
实验对象被要求观察这些物体,并根据其形状和特征进行分类。
实验过程:实验开始前,实验对象被告知实验的目的和要求,并签署了知情同意书。
然后,他们被要求观察一系列圆形和方形物体的图片,并将其分为两个不同的组别。
实验者记录下每个实验对象的分类结果。
实验结果:通过对实验数据的统计和分析,我们发现大部分实验对象都能够正确地将圆形物体和方形物体分开。
他们将圆形物体归类为“圆形”、“圆形物体”或“圆形图案”,而将方形物体归类为“方形”、“方形物体”或“方形图案”。
这表明实验对象在观察和分类过程中形成了关于圆形和方形的概念。
讨论:概念形成是人类认知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通过对事物进行观察和分类,人们能够将相似的事物归为一类,并为这类事物赋予相应的概念。
本次实验结果表明,实验对象能够通过观察圆形和方形物体的形状和特征,将它们分为两个不同的类别。
这说明他们在观察和分类的过程中,形成了关于圆形和方形的概念。
概念形成的过程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通过多次观察和归纳来逐渐建立起来的。
在实验中,实验对象可能需要多次观察和分类,才能形成关于圆形和方形的准确概念。
此外,个体之间的差异也会影响概念形成的速度和准确性。
有些实验对象可能更容易形成概念,而另一些则可能需要更多的观察和实践。
概念形成的重要性不仅体现在认知过程中,也对学习和思维能力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通过形成概念,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解释世界,从而更好地应对各种问题和挑战。
因此,在教育和培养中,我们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类能力,帮助他们形成准确和有用的概念。
概念的形成实验报告

概念的形成实验报告实验名称:概念的形成实验实验目的:通过观察和分析,探讨概念的形成过程并深入理解概念的本质。
实验原理:概念是大脑对外部事物或观念进行归类和理解的基本方式之一、概念的形成是在多次观察和经验积累的基础上逐渐建立的认知机制。
本实验通过给出一些特定的刺激,观察参与者对刺激的反应和归纳,以此来研究概念的形成过程。
实验材料:1.实验参与者:10名志愿者(大学生)2.实验室环境:安静、无干扰的实验室3.实验设备:电脑、投影仪、实验材料(见下)实验步骤:1.将实验参与者分为两组,每组5人。
2.展示给第一组一系列图片,如椅子、桌子、沙发、餐桌等,每个图片展示5秒钟。
3.记录第一组参与者对每个图片的反应,并整理出出现频率最高的特征。
4.展示给第二组一系列图片,如人、动物、植物、建筑等,每个图片展示5秒钟。
5.记录第二组参与者对每个图片的反应,并整理出出现频率最高的特征。
6.将两组参与者的整理出的特征进行交流和比较,讨论是否有共同点,并形成概念定义。
7.将概念定义与未展示的图片进行匹配确认。
实验结果:1.第一组参与者观察了一系列家具图片后,他们最常提及的特征是:有四个腿、有靠背、有座位等。
2.第二组参与者观察了一系列物体图片后,他们最常提及的特征是:有生命、能动、能自我行动等。
3.在交流比较过程中,两组参与者发现共同的特征是:有形体、有功能性。
4.经过讨论后,两组参与者共同形成了概念定义:概念是一类事物或观念的总和,具备一些共性特征,可以用来归类和理解。
实验总结:通过本实验,我们可以看出概念的形成是一个基于观察和经验的过程。
在观察到一系列相关刺激后,参与者会提取出最常见的特征,并通过比较和交流,最终形成共同的概念定义。
实验结果也提示了概念的本质,即概念是基于共性特征的归类和理解方式。
在现实生活中,概念的形成对于知识的习得和认知的构建具有重要意义。
进一步研究概念的形成过程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类的认知机制,并为教育、心理学等领域提供科学的依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概念形成实验报告
1 引言
概念是人脑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
个体掌握一类事物本质属性的过程,就是概念形成的过程。
实验室中为了研究概念形成的过程,常使用人工概念。
以人为被试的概念形成研究可谓为思维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一些研究者认为,概念是思维的最基本单元,而思维正是以某种算法或规则对概念进行操作的过程,受到了三位心理学家——布鲁纳、古德诺、奥斯丁的关注。
1956年,他们提出了假设检验说。
该学说认为人在概念形成的过程中,需要利用现在获得的和已储存的信息来主动提出一些可能的假设。
在概念形成的实验中,对任意一个刺激作出反应前,被试都必须从假设库中提取一两个假设,并做出反应并检验。
这样反复,知道某个正确的假设被反复验证为正确时,概念便形成了。
制造人工概念时先确定一个或几个属性作为分类标准,但并不告诉被试,只是将材料交给被试,请其分类。
在此过程中,反馈给被试是对还是错。
通过这种方法,被试可以发现主试的分类标准,从而学会正确分类,即掌握了这个人工概念。
通过人工概念的研究,可以了解概念形成的过程。
一般来讲,被试都是经过概括—假设—验证的循环来达到概念形成的。
叶克斯复杂选择器可用来制造人工概念。
本实验模拟叶克斯复杂选择器来研究简单空间位置关系概念的形成。
2 实验目的
测试掌握各种简单和复杂空间位置的概念形成过程及能力,学习使用叶克斯选择器研究空间位置关系概念的形成。
了解被试分析问题及概括总结问题的能力。
3 实验方法
3.1 被试
心理系大三学生47人,男生6名,女生41名,平均年龄20.94岁。
视力或矫正视力正常,无色盲、色弱现象,其余各项生理指标均正常。
3.2 实验仪器与实验材料
3.2.1实验仪器:计算机、PsyKey实验教学系统。
3.2.2实验材料:十二个圆键,有空心和实心两种
3.3实验设计:本实验为被试内设计,自变量为人工概念,有四个水平;因变量为形成人工概念所需要的次数。
3.4 实验程序
打开电脑,登录PsyKey系统,选择实验“概念形成”,单击鼠标右键,选择“开始实验”,进入实验设计主界面,仔细阅读指导语,开始进行实验。
本实验共有4个人工概念,难度顺次增加。
实验时,屏幕上会出现十二个圆键,有空心和实心两种。
其中只有一个实心圆与声音相联系,此键出现的相对位置是有规律的,被试要去发现其中的规律(概念),找到这个键。
被试用鼠标点击相应的实心圆,如果没有发生任何变化,表明选择错误;如果有声音呈现,同时该圆变为红色,则表明选择正确。
只有选择正确,才能继续下一试次。
当连续三次第一遍点击就找对了位置时,就认为被试已形成了该
人工概念,实验进行到下一个概念。
如果被试在60个试次内不能形成正确概念,实验自动
终止。
4 结果
4.1描述性统计
描述统计量
N 均值标准差
47 2.96 4.253
概念1-达到正确前所用的次
数
概念2-达到正确前所用的次
47 11.11 10.089
数
47 8.15 9.510
概念3-达到正确前所用的次
数
概念4-达到正确前所用的次
47 7.26 6.506
数
有效的 N (列表状态)47
4.2差异性分析
主体内效应的检验
度量:MEASURE_1
源III 型平方
和df 均方 F Sig.
概念采用的球形度1600.399 3 533.466 9.992 .000 Greenhouse-Geisser 1600.399 2.281 701.700 9.992 .000
Huynh-Feldt 1600.399 2.406 665.129 9.992 .000
下限1600.399 1.000 1600.399 9.992 .003 误差 (概念) 采用的球形度7367.851 138 53.390
Greenhouse-Geisser 7367.851 104.914 70.227
Huynh-Feldt 7367.851 110.683 66.567
下限7367.851 46.000 160.171
结果文件结果分数列出的是被试达到正确前所用的遍数(不包括连续第一次就对的三遍)。
详细反应里面有概念内容的介绍,另外分四列印出其它结果:第一列是概念编号;第
二列为遍数;第三列为每遍中反应错的次数,如为0则表示这一遍第一次就做对了;第四列
表示这一遍所用的时间,以毫秒为单位。
根据结果试说明被试概念形成的过程。
5 讨论
概念的形成过程可以概括为发现有关的属性;发现将属性联系起来的规则;检验假设;使用策略四个方面。
因此我们比较简单的与复杂的空间位置关系概念形成的过程的不同点,可以从以上四个方面来讨论。
从发现属性方面,简单的空间位置关系比复杂的空间位置关系
更容易发现其属性。
简单的空间位置关系有些可以凭直觉来发现属性,但对于复杂的空间位
置关系就很难可以用直觉的方法来发现有关的属性,一般是要经过多次的尝试才能发现其属性。
从发现将属性联系起来的规则方面,简单的空间位置关系因为规律只有一个键,因此发
现将属性联系的规则用得较少,而复杂的空间位置关系是需要连续按不同的键才可以,因此对于复杂的空间位置关系就需要发现更多的规则将属性联系起来。
从检验假设和使用策略方面,简单的空间位置关系假设容易提出,策略使用也比较简单;而复杂的空间位置关系是需要多次不断的提出假设,多次使用不同的策略来验证才能最终形成一个完整的概念。
观察本实验结果,我们并没有发现简单的空间位置关系概念形成比复杂的空间位置关系所用的时间短,可能是由于被试经验的影响等原因。
6 结论
简单的空间位置关系概念形成所用的时间与复杂的空间位置关系所用的时间没有显著差异。
7 参考文献
杨博民主编心理实验纲要北京大学出版社 319-321页
杨治良.概念形成渐进——突变过程的实验性.探索.心理学报,1986,4:380—387
杨治良.实验心理学.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