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浙江 《生活与哲学》第七课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练习-最新教育文档
必修三《哲学生活》第七课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打印) - 副本

渤大附中高三年级 政治 科学案 NO :4-3-7 编写人 谢洪玉 编写时间 2015-01-06 使用时间 2015-01-12 主任第三单元 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第七课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课前延伸学案】【明确考点】1.唯物辩证法(1)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2)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2.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1)联系的普遍性, 【了解考情】联系的客观性和普遍性、整体和部分的关系、系统优化的方法是历年考试的重点,几乎年年都有所涉及。
往年的高考题中既有选择题也有非选择题,选择题中有漫画、古诗文以及现实中的热点,非选择题往往以热点材料为背景,进行考查。
在复习备考中经济发展新常态、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地区经济的发展,以及民族团结等问题,复习时重点把握相关知识点【学习重点】1、重点:联系的特点,整体和部分 系统优化2、难点:系统优化【知识结构】(2)联系的客观性, (3)联系的多样性。
3.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1)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2)系统优化方法。
辩证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论运动 物质规律 是什么 意识作用 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联系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 联系整体部分系统优化 普遍性,前进行和曲折性,量变和质变的统一发展 矛盾普遍性,特殊性,主次矛盾,主次方面矛盾 唯物辩证法 含义 实践 特点 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 认识 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 客观性、具体条件性 真理辩证否定,创新的作用 创新二.考点突破深度分析知识点一唯物辩证法考点1 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和(1)联系观点:联系的、联系的、联系的,与,(2)发展观点:发展的、发展的与的统一,发展是和的统一考点2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规律(1)矛盾的性和性(2)矛盾的性(3)矛盾的性(4)矛盾的和的统一(5)和(6)矛盾的和1.唯物辩证法的基础知识(1)唯物辩证的观点:、、(2)观点和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3)观点和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4)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5)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6)是我们认识问题的根本方法(7)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8)辩证关系原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9)是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10)是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知识点二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考点1 联系的普遍性1.联系的含义:所谓联系,就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的相互、相互和相互。
2018年浙江 《生活与哲学》第七课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练习

2019年浙江《生活与哲学》第七课练习一、单项选择题1.下列选项能够体现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是( )①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②乌鸦叫丧,喜鹊叫喜③月晕而风,日晕而雨④杀鸡取卵,竭泽而渔A. ①③B. ①④C. ②④D. ③④1.【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①项讲的是“预”与“立”、“不预”与“废”之间的联系,故符合题意,可以入选;③项讲的是月晕与风、雨之间的联系,符合题意,可以入选;②④两项是一种主观臆造的联系,事实上并不存在,故不能入选,不能入选。
因此,答案是A项。
2. 我国古代将秋分分为三候(一候为5天),“一候雷始收声;二候蛰虫坯户;三候水始涸”。
这意味着秋分后阴气开始旺盛,所以不再打雷了;由于天气变冷,蛰居的小虫开始藏入穴中;由于天气干燥,水气蒸发快,一些沼泽及水洼处便干涸了。
“三候”现象表明( )A. 人为事物的联系具有客观性B. 事物之间存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C. 认识事物应基于人的主观需要D.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2.【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联系的普遍性。
任何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之间有着或多或少的联系,“三候”现象表明事物之间的联系具有普遍性;认识事物应从客观的实际出发,而不是从人的主观需要出发,C错误。
答案为B3.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此论述体现的哲理是A. 联系是普遍的,事物都处在联系中B. 联系是客观的,人无法建立新的联系C. 联系是无条件的,任何两个事物都相互联系着D. 联系是多样的,不同联系对事物存在和发展的作用相似3.【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通过对名言、谚语、古文诗词等传统文化蕴含的哲理的理解,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第七课: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练习题

第七课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练习题1、胡锦涛强调,做好新形势下西藏工作,必须正确处理经济发展、社会发展、民生改善、生态保护的关系。
这是因为:A、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B、世界是普遍联系的,要求我们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C、世界是永恒发展的,要求我们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D、规律是客观的、普遍的,要求我们按客观规律办事2、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 2010年1月1日建成。
这是中国对外商谈的第一个自由贸易区,也是东盟作为整体对外商谈的第一个自由贸易区,它将对21世纪上半叶的世界经济与政治产生深远影响。
这则材料体现的唯物辩证法观点是:①事物是普遍联系的②价值观对人们改造世界有导向作用③意识是物质的反映④事物的部分对整体有制约和影响作用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①④3、到2015年,甘肃省要逐步形成7大循环经济专业基地。
这些基地将以生态工业链或生态产业园区的形式,把不同的工厂联接起来形成共享资源和互换副产品的产业共生组合,通过废弃物的再生利用,实现消费过程中和消费过程后物质与能量的循环。
体现的哲学观点是:A、联系具有客观性和多样性B、联系是可以改变和创造的C、联系是具体的、有条件的D、联系能够被认识和利用4、从2010年2月14日到2011年2月2日,为农历的“庚寅年”,俗称“虎年”。
“庚寅年”没有立春,因此有人认为在这一年内结婚不吉利。
这一观点:A、承认了联系的普遍性B、忽视了联系的条件性C、把握了联系的多样性D、违背了联系的客观性5、引江济汉工程旨在从长江干流中开挖一条人工运河向其第一大支流汉江补水。
汉江是长江最大的支流,而4年之后,汉江将流淌长江之水。
这体现的哲理是:A、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就能改造自然B、人类可以改造和利用自然规律为人类造福C、我们可以改变事物联系的固有状态,建立新的具体联系D、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必要条件6、新中国成立60周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新疆经济社会各方面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各项事业蒸蒸日上,社会政治大局持续稳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
第七课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问答题练习

《第七课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问答题练习(一)、用“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知识分析解决问题:4个1.阅读材料,完成问题.2017年4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通知,决定设立河北雄安新区。
雄安新区规划范围涉及河北省雄县、容城、安新3县及周边部分地区,地处北京、天津、保定腹地,区位优势明显、交通便捷通畅、生态环境优良、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现有开发程度较低,发展空间充裕,具有高起点、高标准开发建设的基本条件;对于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探索人口经济密集地区优化开发新模式,调整优化京津冀城市布局和空间结构,培育创新驱动发展新引擎,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结合材料,分析说明雄安新区的规划是如何体现联系特点的?(9分)(1)联系具有普遍性。
雄安新区的规划考虑地理位置、基本条件以及定位体现出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3分)(2)联系具有客观性。
雄县、容城、安新3县及周边部分地区,地处北京、天津、保定腹地,同时具有高起点、高标准开发建设的基本条件,规划建立雄安新区体现了在把握事物固有联系的基础上,建立新的具体联系。
(3分)(3)联系具有多样性。
雄安新区的规划,不仅考虑现有的自然条件,还要考虑各种社会环境,这体现了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要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3分)2.材料:被誉为“新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的港珠澳大桥。
港珠澳大桥的建设将加强粤港澳地区的经济社会联系,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的发展。
以此为龙头,带动中南、西南的发展,并将辐射东南亚、南亚,这是中国经济战略布局的一次伟大创举。
请结合材料,说明港珠澳大桥的建设体现了唯物辩证法联系观的哪些道理。
(12分)①联系具有普遍性,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港珠澳大桥的建设加强了粤港澳地区的联系。
(3分)②联系具有客观性,我们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
(或“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港珠澳大桥的建设旨在加强地区、区域间的联系,并以此推动经济的发展。
高考政治一轮复习课时作业 第7课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

必修4 生活与哲学第三单元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第七课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京津冀三地地域一体、文化一脉,历史渊源深厚,各自优势明显,互补性强,合作开发潜力巨大,建成新的首都经济圈,协同发展,将带动潜力巨大的北方辽阔腹地的发展。
这说明() A.事物之间的联系构成事物的发展B.关键部分的功能对整体功能起决定作用C.任何事物都处在普遍联系之中D.真理是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解析:京津冀三地本来就有着密切的联系,通过建成新的首都经济圈能够带动北方辽阔腹地发展,这说明人们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建立新的具体联系,进行推动事物的发展,故A符合题意;B、C、D三项本身表述正确,但与题意无关。
答案:A2.2月12日,人民日报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内容公布发表了题为“人民有信仰,国家才有力量”的评论文章。
文章指出: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宣传活动,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同改革开放的实践经验和伟大成就联系起来,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联系起来。
下列观点与上述内容所蕴涵的主要哲理一致的是()①凡益之道,与时偕行②城门失火,殃及池鱼③从来系日乏长绳,水去云回恨不胜④察己则可以知人,察今则可以知古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解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宣传活动要与多个方面联系起来才能收到实效,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
①强调与时俱进,体现了唯物辩证的发展观,②体现了联系观,③表明世界是运动变化发展的,④体现了人与己、古与今的联系,故②④符合题意。
答案:D3.长江,这条令国人骄傲的母亲河,如今满负着污泥浊水,生物资源濒临崩溃,中下游地区近岸水质已经降至饮用水的最低标准。
这警示我们()A.事物是发展的,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B.要把握事物的固有联系,切忌主观随意性C.应发挥主观能动性,加快经济发展步伐D.要坚持适度原则,减少对长江的开发利用解析:长江生态环境濒临崩溃,水质降至饮用水的最低标准,表明在长江的开发使用中,如果违背自然界的客观规律,无视事物之间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这启示我们要尊重客观规律,把握事物的固有联系,才能造福人类,故B项符合题意;A、C、D三项均与题意无关。
高中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第七课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导学案及答案

第七课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第1课时世界是普遍联系的【课标要求】内容目标学习建议1.识记联系的含义。
2.理解联系既是普遍的,又是客观的,联系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1.通过列举具体事例和材料,学会用联系的观点来观察问题。
2.通过举例,说明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学会分析事物之间的联系。
【自主学习】一.体系构建(要求:认真通读教材,完成下面知识结构,不能填写的,自主探究后再做。
)二.自主探究(课前自主回答完成下列问题,把握教材知识联系,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自主探究一:问题导航(仔细阅读课本,将问题的有关内容在课本上画出,找出关键词句,试着快速记忆。
)1.联系的普遍性表现在哪些方面?2.如何理解联系的普遍性?3.如何理解联系的客观性?4.为什么人为事物的联系也是客观的?5.联系是客观的,是否意味着人对事物的联系无能为力?6.有人说联系是普遍的,是否意味着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有联系?自主探究二:易错辨析(具体要求:独立思考、写出分析)1.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因此,世界上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联系。
2.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因而是无条件的。
3.联系是客观的,人们无法改变。
4.自在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人为事物的联系是主观的。
5.事物之间的联系都是偶然的。
自主探究三:困惑扫描(写出自主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提交小组讨论,仍不能达成共识,组间或全班讨论解决。
)【释疑解惑】一.唯物辩证法基本知识1.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
2.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对立统一规律即矛盾规律。
3.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矛盾的观点。
4.矛盾分析法,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5.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1)唯物辩证法主张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形而上学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问题。
(2)二者对立的焦点和根本分歧在于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二.联系的基本特征联系和偶然联系等方法论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反对用孤立的观点看问题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要求我们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
高三政治《生活与哲学》第七课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 教学案

《生活与哲学》第七课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一、考试说明。
1.了解联系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一个总特征。
2.理解联系的含义和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3.说明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及其指导意义。
4.理解系统优化的方法。
二、考生必背(一)联系的普遍性1、联系的普遍性(1) 联系的含义:所谓联系就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2)事物的联系具有普遍性。
主要表现:第一,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
第二,每一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第三,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是一幅由种种联系交织起来的丰富多彩的画面,其中没有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
(二)联系的客观性2、联系具有客观性及要求(1)联系的客观性是指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2)联系之所以是客观的,从根本上讲是因为事物的客观性决定了事物联系的客观性,具体说来,事物的联系就其与实践的关系来说可分为自在事物的联系与人为事物的联系。
(3)联系的客观性要求我们,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
离开事物的真实联系,抓住事物的表面相似之处,主观臆造并不存在的联系,是诡辩论的一重要特征。
3、人与事物联系的关系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在人的意识之外独立存在。
人们虽然不能否定事物的客观联系,但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具体联系。
这充分体现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它使联系的具体形式更加多样了。
(三)联系的多样性4、联系的多样性及表现(1)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事物的联系也是多种多样的。
(2)把握联系的多样性,对于我们正确认识事物具有重要意义。
不能只注重那些直接的、表面的和眼前的联系,而忽视那些间接的本质的和长远的联系,忽视事物相互联系的中间环节5、联系的多样性的方法论要求联系的多样性要求我们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
一切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有条件的。
生活与哲学第七课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高考试题汇编练习

《生活与哲学》第七课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高考试题汇编练习一、选择题1、(08全国Ⅰ30)灾害一般是在各种不利因素同时出现时发生的,对人们生产、生活各方面产生直接或间接的不利影响。
这使我们更深刻地认识到1联系是普遍的,因此任何事物都可以是某一特定事件的原因或者结果2联系是多样的,因此应该全面地认识与事件有关的各种联系3联系是客观的,因此事件的发生与人的活动无关4联系是有条件的,因此应该注意具体地分析事件发生的各种条件A.12B.23C.13D.242、(08宁夏21)“100—1=0”被一些管理学家奉为定律,意在提醒人们防止因1%的错误导致100%的失败。
“100—1=0”蕴含的哲理是1部分决定整体,整体的性质决定于部分的性质2整体决定部分,部分的作用取决于其在整体中的地位3整体与部分相互制约,关键部分的功能关系整体的成败4整体与部分相互联系,部分的作用有时大于整体的作用A.12B.14C.23D.343、(08广东25)在创建卫生城市活动中,某小区居民全员参与共建文明小区。
居民举止与社区文明的关系体现的哲学原理是A.部分依赖整体B.部分影响整体C.部分与整体相互转化D.部分与整体同等重要、不可分割4、(08重庆32)为满足北京奥运会期间各国运动员对蔬菜种类与营养的不同需求,中国农艺师引进了多种新品种洋菜,根据北京地区及周边省市的海拔高度来确定各种蔬菜的种植与运输方案,使洋菜“本土化”,打破了“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的观念。
农艺师能使洋菜“本土化”,是因为A.主观联系是对客观联系的反映B.客观联系是主观联系的外在表现C.发挥主观能动性,能够改变事物固有的联系D.发挥主观能动性,能够建立事物新的具体联系5、(07北京26)经过“非典”、禽流感和印度洋海啸等事件,人们逐渐意识到现代社会中风险存在的普遍性,加强了对风险的防范和管理,建立起风险预警机制。
这一过程表明:1人们可以根据已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2人们可以能动运用因果关系3自然与科学相互影响、相互制约4认识事物的本质需要创造必要条件A.12B.34C.123D.1246、(07宁夏23)农历丁亥年是60年一遇的“金猪年”,不少青年夫妇把孩子的出生时间锁定在该年,认为这一年出生的“金猪宝宝”有福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年浙江《生活与哲学》第七课练习一、单项选择题1.下列选项能够体现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是( )①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②乌鸦叫丧,喜鹊叫喜③月晕而风,日晕而雨④杀鸡取卵,竭泽而渔A. ①③B. ①④C. ②④D. ③④1.【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①项讲的是“预”与“立”、“不预”与“废”之间的联系,故符合题意,可以入选;③项讲的是月晕与风、雨之间的联系,符合题意,可以入选;②④两项是一种主观臆造的联系,事实上并不存在,故不能入选,不能入选。
因此,答案是A项。
2. 我国古代将秋分分为三候(一候为5天),“一候雷始收声;二候蛰虫坯户;三候水始涸”。
这意味着秋分后阴气开始旺盛,所以不再打雷了;由于天气变冷,蛰居的小虫开始藏入穴中;由于天气干燥,水气蒸发快,一些沼泽及水洼处便干涸了。
“三候”现象表明( )A. 人为事物的联系具有客观性B. 事物之间存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C. 认识事物应基于人的主观需要D.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2.【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联系的普遍性。
任何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之间有着或多或少的联系,“三候”现象表明事物之间的联系具有普遍性;认识事物应从客观的实际出发,而不是从人的主观需要出发,C错误。
答案为B3.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此论述体现的哲理是A. 联系是普遍的,事物都处在联系中B. 联系是客观的,人无法建立新的联系C. 联系是无条件的,任何两个事物都相互联系着D. 联系是多样的,不同联系对事物存在和发展的作用相似3.【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通过对名言、谚语、古文诗词等传统文化蕴含的哲理的理解,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这体现了联系具有普遍性,任何事物都处于联系中,A适合题意;联系是客观的,但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建立新的联系,B错误;联系是普遍的,但联系是有条件的,C错误;联系的多样性要求我们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D是错误的。
4. 随着微博对社会的影响力日益增强,很多政府机构、官员入驻微博,政务微博成为政府发布信息、了解民意、汇集民智和官民沟通互动的重要平台。
这表明( )A. 事物的联系是无条件的B. 自在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C. 人为事物的联系是主观的D. 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4.【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有条件的,A说法错误;无论自在事物的联系还是人为事物的联系都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C说法错误;通过政务微博加强政府与民众互动,这是人为事物的联系,B与题意不符;联系是客观的,但人们在客观联系面前不是无能为力的,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D说法正确。
5. APEC和我们老百姓有关系吗?正因为有了APEC,我们才能买到更便宜的东南亚水果、新西兰奶粉;去巴厘岛的旅游签证才更好办;韩剧才会更多进入中国市场……这表明( )①联系是固定不变的②联系是普遍的、无条件的③联系是可以被认识的④联系是多样的A. ①②B. ①③C. ②④D. ③④5.【答案】D 【解析】正因为有了APEC,我们才能买到更便宜的东南亚水果、新西兰奶粉;去巴厘岛的旅游签证才更好办;韩剧才会更多进入中国市场……这表明联系是可以被认识的,是多样的,我们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③④适合题意;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但并不是固定不变的,①错误;联系是普遍的、有条件的,②错误;故本题答案选D。
6. 一个男人在社会上可能扮演父亲、儿子、学生、教师、管理者、被管理者等不同角色。
这种现象从哲学上体现了( )A. 联系的多样性B. 联系的客观性C. 联系的主观性D. 联系的普遍性6.【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事物的联系也是多种多样的。
题干中的一个男人在社会上可能扮演父亲、儿子、学生、教师、管理者、被管理者等不同角色,说明联系是多种多样的,A观点符合题意;B、D均与题意不符,排除;联系是客观的不是主观的,C观点错误。
7. 分享经济是“互联网+”背景下诞生的一种全新商业模式,即利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整合重构闲置资源,降低消费者购买成本,并最终打破原有的商业规则。
通过分享、协作方式搞创业,具有成本小、灵活性高等特点。
从分享经济模式中,我们可以悟出( )①联系是客观的,但我们可以改变事物原有状态,建立新的联系②联系是具体的,应善于具体分析和把握与事物相关的各种条件③联系是多样的,应该打破事物的本质联系以丰富事物发展形式④联系是普遍的,但事物联系的方式随着人的主观需要的变化而变化A. ①②B. ②④C. ①③D. ③④7.【答案】A8. 2019年9月,随着郑徐高铁开通,中国早期规划的“四纵四横”的高铁网已基本成形。
北至“白山黑水”,南至“热带雨林”,东临大海,西入戈壁,处处都有“子弹头”的身影。
“高铁网”①作为一种具体联系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形成②具有“人化”的特点,改变了联系的客观性③是人为事物的联系,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④脱离了自在事物的联系,是人类的创新之物A. ①②B. ①③C. ②④D. ③④8.【答案】B 【解析】②选项表述错误,人为事物的联系并没有改变联系的客观性。
④选项表述错误,题目中“高铁网”的建立属于人为事物的联系,不是自在事物的联系。
题目中,随着郑徐高铁开通,中国早期规划的“四纵四横”的高铁网已基本成形,“高铁网”作为一种具体联系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形成,是人为事物的联系,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
故①③入选。
选B。
9.有人长期跟踪对比喝红酒和不喝红酒的人,发现喝红酒的人更健康,于是得出红酒有利于健康的结论。
事实上真正的原因不是红酒,而是有条件喝红酒的人往往拥有更舒适的生活条件,更多的体育锻炼条件,更充分的健康意识等等。
材料表明①把握联系的多样性有助于深化对事物的认知②事物之间不存在单向的、直线的因果关系③发挥主观能动性是避开表面联系寻找本质联系的前提④透过现象把握事物的本质联系有利于获得真理性的认识A. ①②B. ②③C. ①④D. ③④9.【答案】C 【解析】事实上真正的原因不是红酒,而是有条件喝红酒的人往往拥有更舒适的生活条件,更多的体育锻炼条件,更充分的健康意识等等。
这表明联系具有多样性,我们要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透过现象把握事物的本质联系有利于获得真理性的认识,①④适合题意;联系具有多样性,有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本质联系和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等,②错误;发挥主观能动性有利于透过表面联系寻找本质联系,③是错误的;故本题答案选C。
10. 下列说法中所蕴含的哲理与“一着不慎,满盘皆输”一致的是( )①国兴则家昌,国破则家亡②牙痛不是病,疼起来真要命③头痛医头,脚痛医脚④牵一发而动全身A. ①②B. ①④C. ②④D. ②③10.【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一着不慎,全盘皆输”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突出关键部分对整体的重要性。
牙痛不是“病”,疼起来真要命和牵一发而动全身都突出关键部分对整体的重要性。
国兴则家昌,国破则家亡是突出整体对部分的重要性。
故①项错误。
本题选C项。
③项割裂了事物的联系。
11. “一头狮子带领一群绵羊,准能战胜一只绵羊带领的一群狮子。
”这句名言蕴含的哲学道理是( )A. 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对整体功能起决定作用B. 整体的功能状态对部分的功能状态起决定作用C. 领袖人物对历史的发展起决定作用D. 关键部分的功能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11.【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通过对名言、谚语、古文诗词等传统文化蕴含的哲理的理解,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题目中狮子的作用起到关键性作用,体现了关键部分功能对整体功能的发挥起到决定性影响,D项适合题意;A、C观点错误,排除;B材料没有体现,排除。
12. 一兵散,唯一人散;一将散,则全军散。
一把手作为单位的“火车头”,一言一行都影响着单位其他同志的工作动力。
因此,中央领导指出,在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一把手是关键”。
上述认识的哲学依据是( )A. 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在一定条件下对整体功能起决定作用B. 整体统率着部分,部分服从于整体C. 部分的作用有时大于整体的作用D. 离开了整体,部分就不能存在12.【答案】A13. “高等教育是一支大乐队,名牌大学是乐队里的大钢琴,但不要只把眼光盯在大钢琴上,大提琴、小提琴都是好乐器。
”这句话蕴含的哲理是( )A. 整体居于主导地位,统率着部分B. 整体由部分构成,整体与部分相互制约C. 部分决定整体D. 要搞好局部,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发挥13.【答案】D 【解析】高等教育是一支大乐队是整体。
大钢琴和大提琴、小提琴都是整体中的部分。
题干的寓意是突出部分的重要性。
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也会影响到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故搞好局部,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发挥,D项适合题意,C是不科学的;A项本身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排除;整体与部分相互影响,B是不科学的。
14. “100-1=0”被一些管理学家奉为定律,意在提醒人们防止1%的错误导致100%的失败。
“100-1=0”蕴含的哲理是( )①部分决定整体,整体的性质决定于部分的性质②整体决定部分,部分的作用取决于其在整体中的地位③整体与部分相互制约,关键部分的功能决定整体的功能④整体与部分相互联系,部分的作用有时大于整体的作用A. ①②B. ①④C. ②③D. ③④14.【答案】C 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部分处于被支配地位,部分服从和服务于整体。
整体由部分构成,离开了部分,整体就不复存在;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离开了整体,部分就不成其为部分。
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会影响到部分;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也会影响到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①④说法错误,②③说法正确且符合题意,故本题答案选C。
15. 雄安新区建设对于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搜索人口经济密集地区优化开发新模式,调整优化京津冀城市布局,培育创新驱动发展新引擎,具有重大意义。
这一战略选择蕴含的哲学智慧是()①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②重视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③要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④立足关键部分实现最优目标A. ①②B. ①③C. ②④D. ②③15.【答案】D 本题考查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