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比和衬托

合集下载

对比与衬托的区别

对比与衬托的区别

对比与衬托的区别:构成对比的双方没有主次之分,但衬托有主次,而且次要部分要对主要部分起陪衬烘托的作用。

如:例: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和水里的蛙声。

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上面的例子就用了衬托的手法,写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是为了反衬我内心的不宁静衬托有主次之分,陪衬事物是说明被陪衬事物的;是用来突出被陪衬事物的。

对比表明是对立现象的,两种对立的事物并无主次之分,而是相互依存的。

因此,两种修辞还是有很大区别的,希望你能理解。

衬托与对比的区别

衬托与对比的区别

①有的人活着 他已经死了; 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臧克家《有的人》) ②有缺点的战士终竟是战士, 完美的苍蝇不过是苍蝇。 (鲁迅《战士和苍蝇》) (两种人物) ③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两种事物,矛盾对立) ④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分炭直。 (白居易《卖炭翁》)
②这女人编着席。不久,在她的身子下面 就编成了一大片,她像坐在一片洁白的雪地上, 也像坐在一片洁白的云彩上。她有时望望淀里, 淀里也是一片银白世界。水面笼起一层薄薄透 明的雾,风吹过来,带着新鲜的荷叶荷花香。 (孙犁《荷花淀》) 该例通过对水生嫂编织芦席的景物描写, 渲染了一种清新宁静的氛围,烘托了水生嫂 勤劳纯朴、温顺善良的形象,这里是以景衬人。
衬托,就是为了使某事物的特色更加突出, 用别的东西来陪衬和对照的修辞手法。衬托, 若就衬体与主体的性质与关系而言,可分为 正衬与反衬这两种。
正衬,即是用一与本体事物一致的观点或景物, 从正面去陪衬、烘托本体事物的格式。 例如“古人尚能”头悬梁,锥刺股“孜孜不倦的学习, 你们为了共产主义的伟大理想,一定会天加专心致志, 废寝忘食,刻苦攻关。(郭沫若《科学的春天》) 该例拿古人“头悬梁,锥刺股”的劲头,来衬托 今天有理想的青年会更加“刻苦攻关”的钻研精神。这是“正衬”
对比与衬托的区别:构成对比的双方没有主次之分, 但衬托有主次,而且次要部分要对主要部分起陪衬烘托 的作用。如: 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和水里的蛙声。 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就用了衬托的手法,写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 是为了反衬我内心的落寞。
衬托有主次之分,陪衬事物是说明被陪衬事物的; 是用来突出被陪衬事物的。对比表明是对立现象的, 两种对立的事物并无主次之分,而是相互依存的。 因此,衬托,尤其是其中的反衬,有人往往将它 与对比混为一谈,其实衬托与对比的界定与区别 还是比较明显的。

对比和衬托

对比和衬托

对比与衬托的区别:构成对比的双方没有主次之分,但衬托有主次,而且次要部分要对主要部分起陪衬烘托的作用。

如:例: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和水里的蛙声。

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上面的例子就用了衬托的手法,写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是为了反衬我内心的不宁静衬托有主次之分,陪衬事物是说明被陪衬事物的;是用来突出被陪衬事物的。

对比表明是对立现象的,两种对立的事物并无主次之分,而是相互依存的。

因此,两种修辞还是有很大区别的,希望你能理解.对比与衬托的区别广东语文高考现代文阅读《壶口的瀑布》(肖铁)的第一段话是这样的:在中国看水,看中国的水,最好到黄河.九寨沟的水显得太清秀,俏得有些西方的味道;太湖的水又有点小,文人味太重,不像是水,倒像是供人把玩的装饰物。

也许,中国的水应是黄色的,和我们中国人的皮肤一样;而黄河也只有到了这儿,才成了真正的黄河!关于这段话命题者设计了这样一个题目(第16题):文章开头从“中国的水”写到黄河,再写到“壶口的黄河”,这样安排有什么作用?(3分)答案是:通过对比、层递等手法的运用,突出壶口的黄河最有“中国味",凸现主题,总领全文。

可是很多学生却不会答“对比”的手法,就连班上的语文高材生对了答案后也表示答错了,究其原因,其实是很多学生对”对比”、“衬托”,这两种写作手法混淆不清,而这两种手法在中考、高考现代文阅读中又是常见的考点,而我们有些教师往往对这两种手法,自己都混淆不清,学生当然也就无法搞清楚了,现就这两种手法谈一些个人的看法。

(一)“对比"手法的运用我们经常在电影或电视中看到,好人与坏人的矛盾冲突,就显得好的更好,坏的更坏;绘画中,白的与黑的同在一个画面,就显得白的更白,黑的更黑。

语言中也常用这种方法,把两种对立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并举出来加以比较,使之相反相成,使双方都更加鲜明、突出,这就叫对比,又名对照。

对比可分为两体对比和一体两面的对比.1、一体两面的对比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人教版•新课标)《济南的冬天》开头写道:“对于一个在北平住惯的人,像我,冬天要是不刮风,便觉得是奇迹;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

对比与衬托

对比与衬托

对比与衬托对比是把互相矛盾对立的事物放在一起相互比较的一种修辞格。

对比可以截取两件不同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的方面,两相比较,使形象美丑显得更加鲜明,双方特点比得更加显著,正反道理说得更加深刻,矛盾问题揭得更加尖锐。

对比,从内容分,有两体对比、一体两面对比两种。

两体对比,就是把相反、相对的两种人物、两种事物放在一起,进行对照、比较。

①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臧克家《有的人》)②有缺点的战士终竟是战士,完美的苍蝇不过是苍蝇。

(鲁迅《战士和苍蝇》)这两例,是两种人物的对比。

例①,通过对照、比较,更显得鲁迅先生的伟大,反动统治者的渺小,更能湟起我们爱憎的感情。

例②,通过对照、比较,肯定、赞扬了坚持真理的革命战士,否定、斥责了诬蔑革命的反动奴才。

又如:③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④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分炭直。

(白居易《卖炭翁》)这两例,是两种事物的对比。

例③通过对比表达了诗人对统治者穷奢极欲的愤怒,对人民悲惨遭遇的同情;它使我们看到了封建社会尖锐的阶级矛盾、对立。

例④,“一车炭,千余斤”,说明物质之多,“半匹红绡一丈绫”,说明价值之少,两相比较,揭露了宫市的掠夺性质,表现了诗人对人民疾苦的同情。

一体两面对比,就是把一种事物的相反或相对的两面放在一起,进行对照、比较。

例如:①这些人,马克思主义是有的,自由主义也是有的:说的是马克思主义,行的是自由主义;对人是马克思主义;对己是自由主义。

②他把手放在小宝的“和尚头”上摩着,他的被穷苦弄麻了的老心里勃然又生出新的希望来了。

(茅盾《春蚕》)③我们的战士,对敌人这样狠,而对韩鲜人民是那样的爱,充满国际主义的深厚感情。

(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这些例子,例①非常具体地批评了自由主义者的两面性;例②用“老”心理以突出“新希望”;例③将志愿军战士两种截然相反的态度对举出来,赞美我们战士爱憎分明。

对比与衬托的区别及例子

对比与衬托的区别及例子

对比与衬托的区别及例子《说说对比与衬托的那些事儿》咱今儿就来唠唠对比和衬托这俩家伙的区别,可别小瞧了它们,在文学创作和日常生活里都可常见啦!先来说说对比吧。

对比就像是一场“争斗赛”,把两个或多个不同的东西放在一块儿,让它们“当面锣对面鼓”地较量一番。

比如说,胖哥和瘦猴站一起,那身材的差异一目了然,这就是对比。

对比的目的就是要突出它们之间的差异和不同,就像是把它们的特点放大了给你看。

举个例子哈,比如说“小红考试每次都考100 分,而小明却总是在及格线徘徊”,这就是用小红和小明的成绩对比,让人一下子就明白了小红学习好,小明学习不咋地。

对比就是这么直接、这么明显,没啥弯弯绕绕的,就是让你清楚地看到差异。

再说说衬托。

衬托就像是一个“绿叶”,专门来突出“红花”的美。

它不是两个东西直接比,而是通过一个东西来衬托另一个东西。

就好比说,一朵娇艳的红花在一堆绿叶中,那绿叶就是为了突出红花的漂亮。

比如说在一个故事里,坏人特别坏、特别邪恶,那好人就显得更加善良和正义了。

这坏人就是用来衬托好人的呀,让好人的形象在坏人的反衬下显得更加高大。

又或者说,描写一个环境特别安静,连一根针掉在地上都能听见,这安静的环境就是为了衬托出某种紧张或者重要的氛围。

相比对比,衬托总是有一种“烘云托月”的感觉。

它不是简单地把两个东西摆出来比,而是通过巧妙地安排,让你在感受一个东西的时候,不知不觉间就感受到了另一个东西的特点。

其实在生活中,咱也经常用到对比和衬托。

比如说你说“我这朋友可好了,不像那谁谁谁整天就知道捣蛋”,这就是对比。

又比如你夸一个女生漂亮,说“她往那一站,周围的花都黯然失色了”,这就是用花来衬托女生的美呀!总之呢,对比和衬托都是很有意思的文学手法,也都是咱表达和感受世界的好帮手。

它们就像是一对好兄弟,虽然各有特点,但都能让我们的文字和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下次再看到它们,咱可就能分得清啦!哈哈!。

《对比与衬托》课件

《对比与衬托》课件
对比的运用
在PPT中,可以通过颜色、字体、大小、 位置等元素的差异来形成对比。
衬托的定义
衬托
通过突出某一事物的特点 ,以突出其重要性或优势

衬托的作用
使主要内容更加突出、醒 目,引导观众的注意力。
衬托的运用
在PPT中,可以通过降低次 要内容的亮度、大小、颜 色等方式来衬托主要内容

对比与衬托的区别与联系
02
对比的运用
对比在文学中的运用
总结词
突出差异,深化主题
详细描述
在文学作品中,对比手法常被用来突出不同人物、情节或场景之间的差异,以强 调主题或加深读者的理解。例如,在小说中,作者可能会用对比来展示主人公和 其他角色之间的性格差异,或者通过对比不同情节来强调故事的主题。
对比在艺术中的运用
总结词
05
对比与衬托的效果分析
对比的效果分析
01
02
03
突出差异
通过对比,可以突出两个 或多个元素之间的差异, 使观众更加清晰地看到它 们之间的不同点。
强调重点
对比可以用来强调某个元 素或观点的重要性,使其 在众多信息中脱颖而出。
引导注意力
对比能够引导观众的注意 力,使他们在比较中更加 关注某个特定的方面。
衬托在艺术中的运用
9字
在艺术创作中,衬托手法也 经常被运用。
9字
在雕塑中,雕塑家可能会通 过不同的材质、形态等手法 来衬托主体形象的特点和意 义。
9字
例如,在绘画中,画家可能 会用明暗、色彩、线条等手 法来衬托画面的主体部分, 使画面更加生动、立体。
9字
衬托手法可以使艺术作品更 加具有表现力和感染力,让 观众更加深入地感受作品的 艺术魅力。

衬托和对比

衬托和对比

题型之二: 题型之二:内容分析
昭君怨 郑域 道是花来春未,道是雪来香异。 道是花来春未,道是雪来香异。竹外一枝 斜,野人家。冷落竹篱茅舍,富贵正堂琼榭。 野人家。冷落竹篱茅舍,富贵正堂琼榭。 两地不同栽,一般开。 两地不同栽,一般开。
这首词上阕吟诵的具体对象是什么? 这首词上阕吟诵的具体对象是什么?是从哪几个方 面来写的? 面来写的? 答案:是梅。从花开的季节、花的颜色、花的香气、 答案:是梅。从花开的季节、花的颜色、花的香气、 花的姿态以及种植的地方等方面来写梅花的。 花的姿态以及种植的地方等方面来写梅花的。
两者区别
•衬托的双方有主次之分, 衬托的双方有主次之分 衬托的双方有主次之分, 陪衬事物都是为被陪衬事 物服务,都是为突出被陪 物服务,都是为突出被陪 衬事物; 衬事物;对比重在表明对 立关系,对立的双方没有 立关系,对立的双方没有 主次之分,是平行并列的. 主次之分,是平行并列的.
基本题型之一: 基本题型之一:词语理解
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 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 诗眼” 谓“诗眼”往往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 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颔联两句中的“ 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颔联两句中的“诗 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 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 诗简要赏析。 诗简要赏析。
答:“诗眼”分别是“自” 诗眼”分别是“ 碧草春色,黄鹂好音, 和“空”。碧草春色,黄鹂好音, 而着一“ 而着一“自”字、“空”字,便 凄清之极, 凄清之极,突出了祠堂的荒凉和 寂寞。 寂寞。而诗人的万千感慨也正是 由此而生发的, 由此而生发的,我们才能体验到 诗人表现出来的感伤叹婉的情调。 诗人表现出来的感伤叹婉的情调。 (或字里行间寄寓诗人感物思人 的情怀。) 的情怀。)
衬托

在作文中运用对比与衬托

在作文中运用对比与衬托

在作文中运用对比与衬托对比与衬托是作文中常用的修辞手法,通过对两个或多个事物进行对比或衬托,可以突出事物之间的差异和特点,使作文更加生动有力。

下面将从不同的角度介绍在作文中如何运用对比与衬托。

一、对比与衬托的定义与作用对比是指通过比较两个或多个事物之间的差异,突出事物的特点,使读者更加清楚地理解事物的本质。

衬托是指通过将两个或多个事物放在一起进行比较,使其中一个事物更加突出,引起读者的注意。

对比与衬托在作文中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点:1.突出主题:通过对比与衬托,可以使作文中的主题更加鲜明明确,让读者更好地理解作文的中心思想。

2.增强表现力:对比与衬托能够使作文更具感染力和表现力,让读者更加深入地感受到作文所要传达的情感和意义。

3.引发思考:对比与衬托往往能够激发读者的思考,使读者产生共鸣,引起共鸣后的思考。

二、对比与衬托的运用方法在作文中,对比与衬托的运用方法多种多样,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展开:1.对比描写:通过对两个或多个事物进行对比的描写,突出事物的特点。

例如,可以对比描写春天和冬天的景色,突出它们之间的差异。

2.对比对话:通过人物之间的对话,展现出人物之间的差异和特点。

例如,可以通过对话描写两个人的态度和观点的不同,突出他们之间的对立。

3.对比叙述:通过对两个或多个事件的叙述,突出事件之间的差异和特点。

例如,可以对比叙述一个人的成功和失败经历,突出成功背后的艰辛和失败背后的教训。

4.对比论证:在论述观点时,可以通过对比不同的论点,突出自己的观点的正确性和重要性。

例如,可以对比论述传统教育和现代教育的优劣,突出现代教育的重要性。

5.对比批判:通过对两个或多个事物进行对比的批判,揭示事物的不足之处。

例如,可以对比批判两种不同的社会制度,揭示其中的弊端。

三、对比与衬托的实例下面以对比与衬托的实例来说明其在作文中的运用:例一:对比描写春天和冬天是四季中最不同的两个季节。

春天是万物复苏的季节,大地上鲜花盛开,鸟儿欢快地歌唱;而冬天是寒冷的季节,大地被白雪覆盖,万物都在冬眠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比和衬托 Revised as of 23 November 2020
对比与衬托的区别:构成对比的双方没有主次之分,但衬托有主次,而且次要部分要对主要部分起陪衬烘托的作用。

如:例: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和水里的蛙声。

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上面的例子就用了衬托的手法,写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是为了反衬我内心的不宁静衬托有主次之分,陪衬事物是说明被陪衬事物的;是用来突出被陪衬事物的。

对比表明是对立现象的,两种对立的事物并无主次之分,而是相互依存的。

因此,两种修辞还是有很大区别的,希望你能理解。

对比与衬托的区别
广东语文高考现代文阅读《壶口的瀑布》(肖铁)的第一段话是这样的:在中国看水,看中国的水,最好到黄河。

九寨沟的水显得太清秀,俏得有些西方的味道;太湖的水又有点小,文人味太重,不像是水,倒像是供人把玩的装饰物。

也许,中国的水应是黄色的,和我们中国人的皮肤一样;而黄河也只有到了这儿,才成了真正的黄河!
关于这段话命题者设计了这样一个题目(第16题):文章开头从“中国的水”写到黄河,再写到“壶口的黄河”,这样安排有什么作用(3分)答案是:通过对比、层递等手法的运用,突出壶口的黄河最有“中国味”,凸现主题,总领全文。

可是很多学生却不会答“对比”的手法,就连班上的语文高材生对了答案后也表示答错了,究其原因,其实是很多学生对”对比”、“衬托”,这两种写作手法混淆不清,而这两种手法在中考、高考现代文阅读中又是常见的考点,而我们有些教师往往对这两种手法,自己都混淆不清,学生当然也就无法搞清楚了,现就这两种手法谈一些个人的看法。

(一)“对比”手法的运用
我们经常在电影或电视中看到,好人与坏人的矛盾冲突,就显得好的更好,坏的更坏;绘画中,白的与黑的同在一个画面,就显得白的更白,黑的更黑。

语言中也常用这种方法,把两种对立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并举出来加以比较,使之相反相成,使双方都更加鲜明、突出,这就叫对比,又名对照。

对比可分为两体对比和一体两面的对比。

1、一体两面的对比
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人教版新课标)《济南的冬天》开头写道:“对于一个在北平住惯的人,像我,冬天要是不刮风,便觉得是奇迹;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

对于一个刚由伦敦回来的人,像我,冬天要能看见日光,便觉得是怪事:济南的冬天是响晴的。

自然,在热带的地方,日光是永远那么毒,响亮的天气,反有点叫人害怕。

可是,在被中国的冬天,而能有温晴的天气,济南真算得是个宝地。


作者在这里运用了三组对比:一组是北平冬天的风声与济南冬天没有风声进行对比,第二组是伦敦的冬天没有阳光与济南的冬天有阳光进行对比,第三组是热带的阳光毒与济南冬天的阳光温和进行对比,通过这三组同一事物不同角度的对比,“济南真算得是个宝地”也就当之无愧了。

2、两体对比
如邓刚的《迷人的海》将老海碰子与小海碰子打捞海参的工具,方式以及他们的思维行为对比着进行描写,显示出这两代人的不同特征,借以表达作者社会进化、新旧替代的哲学思想。

对比的作用,总的来说是能使语言色彩鲜明。

不同类型的对比,作用又各有特点。

两体对比,揭示好与坏,善与恶,美与丑的对立,使人们在比较中得到鉴别。

一体两面的对比,揭示事物的对立面,反映事物内部既矛盾又统一的辩证关系,使人们全面的看清问题。

(二)“衬托”手法的运用
衬托可分正衬与反衬。

正衬就是利用相类事物作为陪衬以充分反映所写事物。

反衬就是从反面衬托,利用同主体事物相反或相异的事物作烘托以表达题旨。

试举鲁迅《故乡》(人教版初中语文第五册)为例:“时候既然就已经是深冬;渐进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窗中,呜呜的响,从篷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

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了。


这段话描写悲景用以衬托作者悲凉的心情,这是典型的以悲景衬悲情,属于正衬。

再看:“这时候,我的脑海里忽然闪出一幅神异的图画来: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


这里描写的一幅月下美景图目的是用来衬托少年时期的闰土活泼可爱的形象,这种以美景衬正面形象的写法,我们也把它叫做正衬。

而用美景写哀情,则属于反衬。

请看:“我在朦胧中,眼前展开一片海边碧绿的沙地来,上面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

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

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在这里作者用一幅月下美景图来衬托此时他离开故乡时的惘然、悲哀之情,这就是反衬。

其实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在我们的中学课本中,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可能没有注意而忽略了,因此中考高考时,学生对衬托的概念还混淆不清,从而导致答题时乱写的现象。

衬托的作用,主要在于突出正面或反面事物,表达强烈的思想感情,使文章的中心思想深化。

俗话说“红花还须绿叶扶”,有了陪衬的事物,被陪衬的事物才会显得突出,才能得到充分的说明。

(三)“对比”与“反衬”的区别与联系
对比是表明对立现象的,一般来说,两种对立的事物并无主次之分,而是相互依存的。

通过对比,相得益彰,两者更加鲜明突出。

反衬就不一样,甲乙两个事物之间,“并不是一半对一半”,而是乙衬甲,甲为主体,乙为衬体,有主次之分,陪衬事物是说明被陪衬事物的,使被陪衬事物更加鲜明、突出。

这是对比与反衬的主要区别。

其次对比的事物必须是同一性质、同一范围、同一角度的不同侧面。

而反衬既可是不同性质事物也可是同一性质的事物。

对比与反衬,又有一定的联系,甲乙对比,同时又互相衬托,甲衬乙,乙也衬甲,甲乙陪衬也含有某种程度的对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