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年来中国的汉日语言对比研究

合集下载

中日汉字的语言差异研究

中日汉字的语言差异研究

中日汉字的语言差异研究范晓辉(第三军医大学外语教研室,重庆400038)[摘要]本文首先分析了中日汉字进化的历史、中日汉字的四个主要方面的差异,对汉语和日语中同为一种汉字的“常见字”以及“常见汉字”从字的形态、音符、意义等等多个层面展开分析和对比,这当中还可以发现日语汉字和汉语汉字的特点和差距。

以及在前面所描述的基准上,制定出行之可效的学习方法和理论,对以汉字为主语的进行学习日语的汉字学习方法来提出见解,以期能对促进学习汉字的方法带来帮助。

[关键词]汉字;中日;语言差异[中图分类号]H0-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610(2014)08-0010-03[作者简介]范晓辉,第三军医大学外语教研室。

几千年以前,中国的汉字进入日本并和假名一起影响了日语的文字结构。

尽管中日使用的汉字是使用一样的汉字体系,然而,中日之间的汉语是两个根本不同的文字系统,日语中的汉字和汉语中的汉字具有不相同的特点。

日语汉字和汉语汉字既有着一段重要的历史缘故,并且还属于相应的语言体系。

本文运用分析和对比的方法对中日两国语言中汉字进行研究。

一、研究综述黄国雄、许乔萘《日本<常用汉字表>的日汉读音法对比》。

在日本有多种读法,他们的文章就是按照日本常用汉字表分析日语的音读和训读,并且由哪个分析寻求事半功倍的办法去掌握汉字的读音。

游衣明《中日两国汉字形体的比较研究》。

中日两国通用汉字的形体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这文章在1981年日本国发表的《常用汉字表》和1956年中国发表的《汉字简化方案》,深入地对中日两国现存的汉字在历史演变、形体差异方面作了系统地描述。

郭桂琦、朱福米《汉语与日语中“不同读音使用——汉字产生意义上的差异”之浅析》一文指出:同一汉字若有多种读音,不同的读音就造成这同—汉字的意义上的多歧性。

他们文章用繁多的实例,通过日、汉对比的方法、详细分析论述了两种语言中“同—汉字不同读音造成意义上的差异”的各种类型,阐述了正确掌握汉字读音的重要性。

中日跨文化交际中言语行为语用对比探究

中日跨文化交际中言语行为语用对比探究

中日跨文化交际中言语行为语用对比探究摘要:在我国与其他国家之间沟通、交流日益频繁的情况下,了解两国之间的文化差异,有利于我们在交流沟通之间,准确用语,避免出现言语上的错误,引起不必要的麻烦。

就以中日国家来说,两国跨文化交际之中言语行为是必不可少的,如寒暄、邀请、请客、致谢等均会用到,但是如若出现用语错误,则会影响国人在日本人心目中的印象。

为了尽可能的避免此种情况的发生,明确中日双方的用语习惯是非常必要的。

以下本文将依据语用学及言语行为理论,就中日跨文化交际中言语行为语言对比进行分析和探讨,希望对于更加顺利的展开中日国民交流、交际提供一些帮助关键词:中日跨文化;文化交际;言语行为;用语对比虽然,日本文化是在吸收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使得两国之间文化习俗很是相同或相近,但是从中日两国人民言语行为上来看,两国人民的言语行为表现还是存在很大差异的。

为了使中日跨文化交际良好的、顺利的展开,在外语教学实践之中,应当注重加强用语对比,说明中日寒暄、致谢、邀请等语言行为上存在的差异,那么在交流与沟通之中,能够真正了解对方语言行为的含义,正确应答,使得双方的交流融洽、愉悦。

所以,加强中日语言行为的语用对比是非常必要的一、中日寒暄言语行为的语用对比但从“寒暄”言语行为来看,中日国家的语用习惯就有很大不同。

我们只有深入的研究与对比中日言语行为,才能真正了解中日国家文化,那么中日跨文化交际将更加有意义的寒暄语是人们在交往过程中从一开始就是用的询问对方的安康、起居、冷暖及心境的体贴性言语,看似多余,但实则是良好交际的开端,能够拉近交际双方的社会距离,营造一种轻松、自然、和谐的氛围。

当然,因为不同国家特定文化使然,才使得不同国家寒暄的方式不同,如中国国民之间或与其他人寒暄,习惯用语是“你吃饭了吗”,这作为一种常用的寒暄方式,在其他不懂中国文化的国家来看,更像是在邀请自己吃饭,这容易引起误会。

而日本国民之间或与其他人寒暄,往往会以“天气变化、季节更替”等为话题,如“それは�_かに�叭帐瞍�ったです”(每天都好热呀),“本当に暑いですね”(真的好热呀)。

中日语言文化对比调查研究

中日语言文化对比调查研究

中日语言文化对比调查研究语言研究中日语言文化对比调查研究崔敬研【摘要】从语言结构发展历史角度上可以看出,日本语言发展主要受我国汉语文化的影响,在很多汉语词汇以及汉语修辞方面和我国语法有很多相同之处。

语法和结构很相同。

但是,如果想要利用对比的调查方法去了解日语言文化,对比结果出来却发现两者之间还是存在着很多不同之处。

本文主要从这个角度出发,探究中日语言文化之间存在的差异性。

【关键词】中日语言文化差异性探究语言文化是一个国家最基础的元素,会跟随着语言的变化而变化。

而文化之间的差异性会受到国情、名族文化地理环境等因素的影响,由此就可以看出,在诸多国家有着相同点的语言已经体现出来有很多的不同之处。

根据中日语言和我国语言来说,两者之间存在的相同点已经深深的烙印着文化差异性特点。

一、中日语言存在的差异性原因(一)国情民族不同国情名族存在的差异性,而语言影响是显得非常直接,依照原始文化最根本的因素。

我国是属于一个多民族国家,在语言结构表达上就会更倾向于内容存在的清楚性,表达时的明确性;而且中日都是作为较为单一性民族,其中在语言表达方面是比较倾向于单一性。

我们都以为中日早晚也会以寒暄的语言为例,在日本无论在什么时候的寒暄,都会有本国比较统一性的说法和语言表达法。

从另一个方面上可以看出,日本语言表述的过程当中是很少会将自己本身的情感以及心态融合进去,在这样的形式下,还需要从日本的说话表情以及态度过程当中去进行判断。

相对来说这种日语语言文化中具备较为特殊的暧昧性和明确性,在中国语言上最重视的就是一语道破,从整体于结构上可以看出最开始都是由两个国家国情之间的不同之处所造成的。

(二)地理位置因素的影响从地理位置的角度来看,日本的气候它主要是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天气的变化情况在日本活动得比较平凡,再加上日本是属于岛国的特殊性地理位置,这样一来就使得日本的气候是处于变幻莫测的形势[1]。

在这样的自然环境变化下,日本城市居民们常常都会在谈论到天气,这些已经成为了日本语言文化中最特殊之处。

中国与日本礼貌语言用语异同分析-比较语言学论文-语言学论文

中国与日本礼貌语言用语异同分析-比较语言学论文-语言学论文

中国与日本礼貌语言用语异同分析-比较语言学论文-语言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摘要礼貌用语是维持良好社会人际关系的必要手段,不同国家的人们进行跨文化交际时,了解彼此的文化背景,能在合适的语境正确地运用礼貌用语是非常重要的。

所以研究不同国家之间的礼貌语言文化是必要的。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礼貌文化丰富发达,反映在语言上,就是拥有丰富的汉语礼貌语言。

与中国一衣带水的日本,也以礼仪着名。

同处在东方儒家文化圈,中日两国在礼貌语言以及礼貌文化上有非常多相似之处,两国人民进行交际时,在这些相似的地方能很好地理解彼此,可是中国和日本毕竟是不相同的国家,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礼貌语言,这些礼貌语言在用法上虽有相似,可更多的是两国文化体现出的不同,这便是本文关注和研究的问题。

本文主要分为五个部分来介绍中日礼貌语言的对比研究。

第一部分为绪论之文献综述部分。

在文献综述这部分,第一讨论此课题的研究意义;第二详细地叙述国内外对于该课题相关的研究综述情况:笔者在中国知网这个平台上,将汉日礼貌用语的相关文献进行了梳理,发现与汉英礼貌用语对比研究相比,汉日礼貌用语的相关研究少多了,所以进行深入的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第二部分为礼貌用语的概论。

这部分叙述了礼貌用语的理论支撑,礼貌用语的定义、功能、特点以及形式。

其中,礼貌用语的具体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可分为:感谢语、道歉语、敬语以及寒暄语。

第三部分就分别从这五类语言展开分析中日礼貌用语的对比研究。

这是本论文着重研究的部分。

第一类是中日感谢语的对比研究。

重点介绍了汉语感谢语用责备和关心的方式来表达感谢的特点以及日语感谢语用道歉来表示感谢的习惯。

然后论述了中日感谢语文化。

第二类是中日道歉语的对比研究。

汉语中直接表达道歉的词语寥寥无几,笔者重点介绍了对不起和不好意思,并挖掘为什么直接道歉语这样稀少的原因,这与中国人爱重面子的心态有关。

跟中国相反,日语中的道歉语特别多,它们使用的范围广,使用的频率高。

中日外来语比较研究

中日外来语比较研究

中日外来语比较研究标签:汉语;日语;外来语汉语外来语指在词义源自外族语中某个词的前提下,语音形式上全部或部分借自相应的该外族语词,并在不同程度上汉化的词。

这里的外族语不但指外国语,也指除汉族以外其他少数民族语言。

日语外来语广义上包括汉语词,狭义上指公元16世纪以后的室町時代从西方语言中吸收的词汇以及从近代中国传去的词汇。

二、中日外来语的历史比较1. 汉语外来语的发展历程(1)汉—魏晋—隋唐时期。

印度佛教文化传入我国,梵语中许多词随佛经的翻译和传播吸收到汉语中。

如“佛、刹那、如来、昙花”等。

(2)西方天主教传入时期。

明万历年间意大利人开始在中国传教,后来其他西方国家传教士相继来到中国,翻译了许多天主教著作,也把西方的科技文化思想传入中国。

这一时期的外来语一部分是宗教色彩的词汇,如“耶稣、撒旦”等。

另一部分是反映西方科学技术的词汇,如“三角、勾股”等。

还有反映西域物产的词汇,如“苜蓿、葡萄”等。

(3)鸦片战争后的近代历史时期。

鸦片战争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上受到西方列强侵略。

在此期间,一些西方词汇如“密斯、密斯特”等逐渐进入中国。

但是,近代中国的外来语大部分是通过日本间接导入的。

特别是明治维新后,由于日本吸收了西方先进的文明技术,经济迅速崛起,中国也有许多留学生前往日本学习,由此从日本反向输入了许多外来词汇,如“政治、经济、文学、物质、信号、有机、政党”等。

据统计,今天使用的社会和人文科学方面的名词、术语有70%是从日本输入的。

(4)改革开放后。

20世纪80年代中国改革开放后,特别是近年来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汉语在吸收外来语言上表现更积极,从日本吸收了不少新词,如“人气、看板”等,从欧美吸收了“基因、克隆”等。

2.日语外来语的发展历程(1)上古时代。

上古时代,日本民族只有语言没有文字。

随着中国文化和文字的导入,日本利用汉字创造出了平假名和片假名。

中国文化最初通过朝鲜传入日本。

中日两语的现代对比学习探讨研究

中日两语的现代对比学习探讨研究
对 比学 习探 讨 研 究
吴 宝梦
( 海南师范大学 , 海南 海 口 5 7 1 1 2 7 ) 摘 要: 改 革 开放 以 来 中 日两 国 在政 治 、 经济、 文 化 方 面 交 流不断加 深, 在 两国各 自出现彼此文化 学习热 , 已促进 了双方人 民认 识 。 而在 文 化 交流 中 , 语 言 是 交 流 支柱 , 各 自文 化 相 互 促 进 认识理解 离不开对语 言的认识理解。本篇论 文浅谈 中 日两语的 现代 对 比学 习探 讨研 究, 以提 供 坚 实语 言桥 梁促进 双方 文化
同一个汉字对他们来说什么时候是音读什么时候是训读都是脱 口而 出, 而这在 中国却不行 。在我们 中国可以说 , 往往忽视对汉 字读音 的要求。同时在汉语与 日语音质音位也存在差异 。我们 重点谈论汉 日语元音 、 辅音差异。汉 日语元音音 位 , 在 日语里 日 语元音音位只有 5个非常简单分别是/ A / 、 / o / 、 / w / 、 / e / 、 / i / , 汉 交流 。 语元音是 日语元音的二倍 , 也就是 十个。汉语 元音 的十个是在 关键词 : 文化 ; 语言 ; 学 习; 对 比 与 日语元音相 同之处 ( 除/ w / ) 加 了 6个 , 这也可 以说里 汉语与 日 语在元音 发音 的异 同。在 汉 日语辅 音 中, F t 语辅 音音 位 1 4 对语言的比较学习一直是学 习两种语 言的常用方法 之一 , 汉语辅音 音位 2 2个 。辅 音也是 在 与 日语 相 同之处加 了八 自1 9 7 2年 中日恢 复邦交后 , 两 国各 自出现文化 学习热 , 汉 语教 个 , 这对 日本人来 学与 日语交学倍受青睐。汉语和 日语分别属 于汉藏语系和阿尔 个。在汉语里许多辅音或元音 在 日语里面没有 , 说, 学习汉语是一大问题。对中 日语发音 的异 同我们就 简单论 泰语系 , 但两者之间却有着很大异同。我将从文字 、 发音 、 词汇 、 述此处 。我们接着谈论 中日语词汇 的异同。 语法去对 比学习探讨研究两种语言异 同。 3 中 日语词 汇 对 比分 析研 究 1 中 日两 语 文字 对 比分析 研 究 日 本 与中国同为汉文化圈 国家 。汉文化 圈 , 又被称 为汉字 在古代 , 中国作为世 界大 国其 文化深 深影 响着周 边 国家。 文化 圈。除了 日本 , 在历史 上 , 朝鲜 半岛、 越南 都 曾是广 泛使用 我们这里谈论 的是中 日两语文字 的异 同。古代 日本是有 日语 , 但现在若 论汉字在 国外 的影响力 , 则非 日本 莫属 。 但可以说没有文字。大 约在 中国东汉到西晋 , 汉子经朝鲜 传到 汉字 的国家 , 日本的语言 、 文化都受到汉字文 化的重要影响 。 日语 中汉字一 日本 。 日本 开 始 利 用汉 字 记 录 自己 的 日语 。 到现 在 日本 文 字 形 可 以说 , 一部 日本语 史 , 很 大程度上 成三种 , 一种是汉字 , 源于中国。一种是平假名源 于本 土。一种 直都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 , 就是一部汉字传播史、 汉语发展史。 日语产生 以后 , 在一段 时间 是片假名源于外来 语。所 以他们语 言方式 是源 于平假名 的本 土, 只有书写的时候有汉字 的出现。在这 里我只谈 中 日汉 字 的 汉字 占据 了绝对的主导地位。随着 日本对中华大陆文 明的吸收 汉字在 日语 中的地位 、 含 意也随之产生 了变化 , 具有 了 日 异 同。可以说 日本对中国汉字改造从 以下方面人手 。这也造成 发展 , 本 自己的特色 ; 但无论是古代 日语还是现代 日语 , 汉字词汇在 日 日本文字借鉴 中国汉字后形成的差异。 语中的地位是其他任何词汇都不能替代 的。在这里不可能一一 1 . 1 简体 字 与繁 体 字 在古代中国传人 日本的汉字全都 是繁体字 , 后来 日本 虽然 分析 比较 中 日语词汇。我在这里就对 比分析 中日外来 词。外来 也增对汉字简化过 , 但 日语 中还是有许多中国繁体字保留下来。 词就是指外族的借词 。在 日语 中现代意义上的 日本外来语 主要 来与音译 。 日语中外来语有特殊 的符 号系统。按照 常理来说 , 例如棱台 、 话、 破麈等等 。 日本借鉴 中国的汉字可 以是外来语 。但是 在 日本文 字、 词汇发 1 . 2 字 形相 似 却 不 相 同的 汉字 由于汉语汉字 、 词 汇传 到 日本历史悠 久 , 与 日本语 已经 在 日语里还存在一些不仅借 用了中国的汉字现象 , 还制造 展史中 , 几乎无从分辨缘故 , 如此一般 日本人不把汉 字词 汇看 了一 些 为 数 不多 的和 制汉 字 。也 就 是用 中 国两个 汉 字 造 一 个 日 融为一体 , 成外来语 。在 日本虽然对汉语借鉴是 否外 来词存在 争议 , 但 汉 本字 。 语与汉字 已通过训读 与 日本和语紧密结合 。这是外来语划 分十 1 . 3 字形 相 同 , 但 在 汉 语 中不存 在 日语 组合 方式 分为难。还有一点 就是 日语 中并 非所有 的汉字 词都是 来 自汉 这些例如在 日语 , 案内( 引路 ) 、 我慢 ( 引路) 、 丁度( 正好) 。 语, 还要一部分仿造汉字制造的和制汉语 。 日本在 1 9 9 1 年 在内 1 . 4 字形 字 义相 同 。 顺 序 颠倒 的 汉 字 外来词是从外语引来 的词 汇。 例如搬逗 ( 搬运 ) 、 绍介 ( 介绍 ) 、 逗命 ( 命运 ) 。这 些文字 间 阁公告中对外来词做了范 围规定 , 汉语词汇大多数是从中 国引进 的, 从 惯用角度来说 不包含在 外 虽然有差异 , 但却给许多选 修 日语的中 国学生或学 习汉语 的 日 其 大 本学生带来便利 , 这样容易是他们产生一种亲切 、 熟悉感 。至于 来语 中。外来语在 日本语言 中主要指从西 方引进 的词语 , 多部分是英语 。但在片假名 中从外 国引来 的一些词语 也被 当为 中 日两 语 文字 的相 同就 只有 一 点 那 就是 汉 字 笔 法 相 同 。通 过 以 外来语。有调查显示和语单词总数较少 , 但 其出现频率大 , 而和 上对 中 日汉字差异 的对 比分析 , 我们下面谈论 中 日两语发音 的 语与外来语 出现数显然少 于其所 占比例 。 异同。 4 中 日语 语 法对 比分 析 研 究 2 中 日两 语 发 音 的对 比分 析研 究 语法是深入学习一 门语 言关 键 , 中 日语语 法存在哪些 差异 在中 日两语发音的异 同我们也重点只论述中 日在汉字发音 呢我们现在去领略其 中差 异。在汉语 中语法基本结 构式 : 主语 的异同。因为 日本文字借鉴 中国汉字 , 而 日本其他 文字像平假 + 谓语 +宾语 , 也称为屈折 语 , 指句子有一 定 的语 序 , 主语 在最 名、 片假名 与汉语比较分析异同差别太大 , 我们在这里不谈。在 谓语在 中间 , 状语在谓语之前 , 补语在谓语之后 , 宾语伴随谓 中国汉字里 , 除多音字外 , 绝大部分字 可以说是一字 一音 , 但在 前 , 而是依靠虚词 和副词、 助动 日语 里刚好相反 , 日语 中除少数 例外 , 都 有音读 和训读 两种读 语之后 。不依靠结尾语的曲折变化 , 词来表示每个词在句中地位和语法机能。在 日本语法基本结构 法。不说汉字可以说还有多种读法。在 日语 中一般来说单个字 主语 +宾语 + 谓语 , 句子也有一定语序 , 主语在最前 面 , 谓语 训读 的多 , 两个字以上 的汉字读音多 , 甚 至一个字 的也有音读 。 是: 补语和宾语 在中间。跟汉 语一样不依 靠结尾语 的 曲 在 日语里 , 音读模仿的是汉语音 , 在中国一个汉字往往有几 种读 在最后面 , 折变化 , 而是依靠虚词和副词 、 助动词来表示每个词在句中地位 法, 这是 由于汉字的读 音和输入受到历史上 和地 区因素影 响造 成。在 日本看来 中国音读大致可分为“ 吴音 ” 、 “ 汉音” 、 “ 唐音” 。 和语法机能。这是两者语 法最大的差异 。 5 结束 语 “ 吴音 ” 在古代之南方吴 国的方 言 , 也 俗称 “ 吴音 ” 。洛阳 、 长安 通过 以上 中日语在在文字 、 发音 、 词汇 、 语法对比分析研究 , 这些地处 中国西北 的北方方言被认为是中国的标准音 。也称为 我们这只是简单 的略述 , 只是让大家大体对中 日语有 个了解 , 要 “ 汉音” 。而“ 唐音 ” 是指在唐朝 时期 , 那些 日本遣唐使 到中国开 进一步 了解中 日, 还得更深入的学习对 比分析研 究。 封等地访 问, 他们后来传到 日本和今天北京话相似 , 后 来被称为 “ 唐音”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 日本 的音读是 沿用汉字 的读音 , 多 参考文献 : 为一字二音 。何为训读 ?训读是指汉 字意思相 当的 , 日语 固定 [ 1 ]于冬梅. 中 日同形异义 汉字词研 究[ D] . 吉林大学, 2 0 1 2 . 词 中有一部分是特定的读音 , 或借用汉 字的字形 和意 义。在 日 [ 2 ]王顺洪. 二十年来 中国的汉 日语 言对 比研

中日语言文学比较研究

中日语言文学比较研究
政 治态 度 。

寄托。哪怕是如《 聊斋志异》 这样创作题材 与“ 经世” 相去甚远 的作品 , 其
相 比于 中国早期的文学作 品政治性强烈 的特 点 , 日本文学早期 的作 品 中也蕴含着作者强烈的“ 经世 ” 观念 , 借神狐 鬼怪讽喻世态炎凉。 中就鲜有相关 内容。同期的日本文学观强调文学的主要作用在于 “ 愍 物宗 情” , 强调文学作品必须脱离政治 , 不带 有政治色彩 , 否则作 品就 会流于庸
要因素是政治化 , 其次才是“ 风趣” 和“ 雅趣 ” 。换言之 , 中国文学家认 为的 品抒发政治感悟和政治抱负。许 多古 代优秀 的文学 家同样是 杰 出的政治
“ 风雅 ” 最 高 境 界 是 文学 作 品 必 须 具 有 批 判 性 和 讽 刺 性 。 文 学 作 品 必 须 要 家 , 例 如早期 的孔子 、 孟子到韩愈 、 柳 宗元等 等。普 通的市民阶级 由于文学

整对仗的。而 日本语言文学作 品中大篇 幅运 用的感叹词 , 突 出的就 是作者
笔者认 为, 将 中日两国的语言 文学进行 比较 研究 , 就必须要结合 历史 、 情 感 抒 发 和 咏叹 的极 致 。 4 . “ 经世” 意 识 的 差异 。 “ 经世” 就 是 文 学 作 品 必 须 要 与 社 会 现 实 紧 密

中 日语 言 文 学 差 异 性 的具 体 体 现
1 . 文学观的差异。在中国文学 发展 的历程 中, 自文学作 品发端之 初 , 人肯定了坪 内逍遥《 小说神髓》 的观点 , 从这篇评论 中产生 了文学的基本观 文学创作就与政治紧密相连。一些学者认 为, 中国文学观的诞生之初 实际 点。《 小说神髓》 主张艺术不应该被充作其他 学科诸原理 的派生物 , 艺术之 上是一种理想化 的文学观 。 即认 为文学创作 的最主要 功能是 参与政治 、 服 中有其固有 的原理。所谓的“ 为艺术而艺术” 的观点就源于《 小说神髓》 。 务政治。在早期 的中国文学作 品中, 不但不 回避政治 题材 , 而 且还要 主动

《2024年汉日谚语对比研究——以关于动物、自然、人的谚语为例》范文

《2024年汉日谚语对比研究——以关于动物、自然、人的谚语为例》范文

《汉日谚语对比研究——以关于动物、自然、人的谚语为例》篇一一、引言谚语,作为民间智慧的结晶,不仅在汉语中广泛流传,也在其他语言中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本文将着重对汉日两国的谚语进行对比研究,以关于动物、自然、人的谚语为例,探讨其背后的文化内涵和语言特点。

二、关于动物的汉日谚语对比1. 汉语中的动物谚语在汉语中,以动物为主题的谚语数量众多,如“鲤鱼跳龙门”、“虎落平阳被犬欺”等,这些谚语往往通过生动形象的动物形象,传达出深刻的道理和寓意。

2. 日本语中的动物谚语日本谚语中也有很多以动物为主题的,如“虎の子を取り巻く者が立ちつくない”(虎毒不食子)等,这些谚语同样借助动物形象来表达日本文化中的价值观和观念。

3. 汉日动物谚语的对比汉日两国的动物谚语在表达方式上有所不同。

汉语谚语更注重形象生动,通过具体的动物形象来传达寓意;而日本谚语则更注重抽象的哲理表达,往往通过寓言故事的形式来传达道理。

此外,在具体内容上,汉日两国的动物谚语也存在差异,这反映了两种文化在价值观和观念上的不同。

三、关于自然的汉日谚语对比1. 汉语中的自然谚语汉语中的自然谚语多以山水、气象等自然现象为题材,如“春雨贵如油”、“秋高气爽”等,这些谚语反映了人们对自然的敬畏和尊重。

2. 日本语中的自然谚语日本谚语中也有很多以自然现象为题材的,如“春雨の泥棒”(春雨骗子)等,这些谚语同样体现了日本人对自然的独特理解。

3. 汉日自然谚语的对比汉日两国的自然谚语在表达方式上有所不同。

汉语谚语更注重对自然现象的描绘和赞美;而日本谚语则更注重通过自然现象来传达某种道理或情感。

此外,在具体内容上,汉日两国的自然谚语也存在差异,这反映了两种文化在自然观念上的不同。

四、关于人的汉日谚语对比1. 汉语中的人的谚语汉语中关于人的谚语数量众多,如“人无完人”、“知人者智”等,这些谚语反映了人们对人性的理解和认识。

2. 日本语中的人的谚语日本谚语中也有很多关于人的表达,如“人間の知恵は大きい”(人的智慧是伟大的)等,这些谚语同样体现了日本文化对人的理解和认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言教学与研究2003年第1期
二十年来中国的汉日语言对比研究
王顺洪
提要本文对二十年来汉日语言比较研究的状况与成果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分析、梳理,并
就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如何加强该领域的研究,阐述了作者的看法。

关键词对比语言学;汉日语言对比
一汉日语言对比研究在中国的兴起
比较是人类认识事物、研究事物的基本方法之一,也是语言学研究的一种基本方法。

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国际交流越来越频繁,学习外语的中国人和学习汉语的外国人越来
越多,外语与汉语之间的对比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

日语和汉语是可比性很强的两种语言,它们虽分别属于汉藏语系和阿尔泰语系,但二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在文字、发音、词汇、语
法等各个方面都非常值得对比。

自1972年中日恢复邦交,特别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国和日本分别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日语热”和“汉语热”,日语教学和对外汉语教学倍受青睐。

每年都有大量日本人到中国学习汉语,大大促进了中国对外汉语教学的发展。

在此形势下,汉日语言对比研究在中国出现了繁荣的局面,不仅日语教师,对外汉语教师也开始通过汉日语言对比,研究这两种语言的异同,并将研究成果用于教学。

从论文情况看,二十年前,在报刊上很少看到汉日语言对比研究的文章。

进入20世纪80
年代以后,这方面的论文明显增多,到了90年代更是如雨后春笋。

有的刊物还专门开辟了“汉语和日语比较研究”专栏。

根据对《日语学习与研究》、《语言教学与研究》、《世界汉语教学》、《汉语学习》、《外语教学与研究》等二十多种相关刊物、学报、论文集的不完全统计,80年代以
来,全国汉日语言对比研究方面的文章共发表约250篇。

1980年到1989年61篇,1990年到1999年175篇,90年代发表论文的数量是80年代的2.8倍。

比较研究的范围涉及文字、语音、词汇、语法等各个方面。

其中:汉日汉字对比17篇,1980年到1989年5篇,1990年到1999年12篇;汉日语音对比24篇,1980年到1989年7篇,1990年到1999年17篇;汉日词汇对比105篇,1980年到1989年22篇,1990年到1999年83篇;汉日语法对比90篇,1980年到1989年27篇,1990年到1999年63篇。

既有以现代汉语、日语为对象,考察二者异同的共时比较,也有追溯这两种语言的历史渊源,考察它们相互影响、各自演变的历时比较。

从汉日语言对比研究的队伍看,二十年前中国从事汉日语言对比研究的人很少,即使有也
仅限于日语教师;80年代以后,不但日语教师增多,而且有许多对外汉语教师从事汉日语言对比研究。

日语教师和对外汉语教师,研究的侧重点有所不同,互相启发,互相促进,有利于汉日语言对比研究的深化与扩展。

1997年8月29日,在北京外国语大学成立了“汉日语言对比研7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