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高三下学期语文周测(四)试题(含答案)

合集下载

高三语文第四次检测语文试卷 附答案

高三语文第四次检测语文试卷  附答案

高三语文试题第1页,共16页 高三语文试题第2页,共16页平时的学习和经验,是我们危急关头最有力的支持。

向规范、速度、准确多要分高台一中2018年秋学期高三年级第四次检测语文试卷试卷命制:陈文君 2018年11月10日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 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尤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京东大鼓是发源于河北省的汉族说唱艺术。

它早期主要在农村演出,演出方式为赶庙会、赶堂会等。

京东大鼓曲调简单,易学易记。

表演形式最初为木板击节,后改为铁片、铜板。

演唱者右手击书鼓,左手击板,站立演唱;弦师弹大三弦伴奏。

在最初撂地说书阶段,曾有一种自弹自唱的演唱形式:演员坐抱三弦,边弹边唱,其右脚踩一鼓楗击鼓,左腿上绑 “节子板”,以司节奏。

京东大鼓的源起要追溯到乾隆中叶,河北省南皮县木板大鼓名家李文通从家乡逃荒来京东行艺。

他吸收了京东各种民歌小调,增加了京东乡音,丰富了木板大鼓的唱腔,人称这种京东风味的木板大鼓为“小口”木板大鼓。

后来李文通的弟子邓殿奎吸收了一些京剧唱腔,得到了民众的首肯。

活跃于咸丰、同治、光绪年间的于七广泛吸收民歌小调的音乐素材,特别是吸收了京东南部香河、宝坻、安次一带的田歌,丰富了京东大鼓的唱腔。

这种田歌系农夫下田劳作间歇时,聚集在一起,一边击打农具,一边即兴编唱的民歌,称“乐乐停停”,或“乐停调”或 “乐亭调”。

此后,其他艺人又对京东大鼓的板式和唱腔做了进一步加工。

但当时仍使用“大鼓”“杂曲”“乐亭调”“乐亭大鼓”等名称。

京东大鼓在北方,尤其在天津演唱十分普及,但直到1935年,这种新腔去北京演唱时,因是京东乡音,被京城人称作京东大鼓,才算正式定名。

高三下学期周考(四)语文试卷

高三下学期周考(四)语文试卷

葫芦岛市一高中17—18学年度下学期高三周考(四)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自古以来,中国号称“礼仪之邦”,礼仪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环节,包括家族生活的方方面面。

南宋时,著名大儒朱熹撰写了《家礼》一书,其中依据古时礼仪,并参考北宋时司马光撰写的《书仪》,对士大夫的冠、婚、丧、祭四礼作了设计,而加冠、结婚、丧葬、祭祀,确是古代人们在人生历程中最重要的四件大事;这四方面的礼仪,确是当时的家庭和家族所要践行的最重要的礼仪。

自南宋至清末的近千年间,中国传统的家族礼仪,即当时大大小小的家族所遵行的居家礼仪,大体依据着《朱子家礼》中的规定。

由于家族礼仪不仅有代代相承的基本面,也有不断演化的另一面,后世的人们仅凭古籍的文字记载往往不能真切地了解古代的礼仪。

东汉时,著名的大儒郑康成率先对先秦的《礼记》作了图注。

随后出现的同类著作有阮谌的《三礼图》,夏侯伏朗的《三礼图》,张镒的《二礼图》,梁正的《三礼图》,以及由隋文帝敕撰的《礼图》等。

五代时,聂崇义“博采众家,参以己意”,又纂成了一种《三礼图》。

随后,他又向宋太祖赵匡胤进呈了该书的修订本。

此后,配有图说的礼学著作才有所出。

例如,在南宋时,朱熹的学生杨复推出了《仪礼图》,布衣杨甲纂成了《六经图》。

到清代,由于进一步认识到庶民直至皇室都应依据礼仪图来行各种礼仪,并要根据礼器图来制作器皿,如果这些图画出现错误,便会误导整个社会,动摇皇朝的根基,因而清政府就直接组织了礼图的编绘。

在此期间,便出现了经乾隆皇帝御览的《钦定仪礼义疏》《礼器图》。

尽管这些配有图画的著作不免有若干差错,但因它们的作者几乎都是著名的礼学专家,从总体来说,经他们确认的图说都较为精确。

有了这些资料,后人对传统的家族礼仪便可有较为形象的认识。

除了上述阐明礼仪的图画外,还有一批更为生动的作品可以帮助后人认识传统的家族礼仪。

它们是自古代直至民国初期描绘民间日常生活的图画。

高三下学期四月考试卷语文试题(附答案解析)

高三下学期四月考试卷语文试题(附答案解析)

高三下学期四月考试卷语文试题(附答案解析)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江阴船歌》序今年八月间,刘半农从江阴到北京,拿一本俗歌给我看,说是在路上从舟夫口里录下来的。

这二十篇歌谣中,虽然没有很明显的地方色彩与水上生活的表现,但我却以为它颇足为部分中国民歌的代表,有收录与研究的价值。

民歌的界说,按英国Fank Kidson说,是生于民间,并且通行民间,用以表现情绪或抒写事实的歌谣。

中国叙事的民歌,只有《孔雀东南飞》与《木兰诗》等几篇,现在流行的多半变形,因为受了戏剧的影响,成为唱本。

抒情的民歌有《子夜歌》等,数量很是不少,但却是经过文人收录的,都已大加修饰,成为文艺作品,减少了科学上的价值了。

“民间”的意思,指的是多数没有文化的民众;民歌中的情绪与事实,也便是这民众所感的情绪与所知的事实。

所以民歌的特质,并不偏重在有精彩的技巧与思想,只要能真实地表现民间的心情,便是纯粹的民歌。

民歌原是民族文学的初始和基础,倘若技巧和思想有精彩的地方,原是极好的事;但笨拙的措辞,粗俗的意思,却正是绝大数民歌无可奈何的事实。

我们称赞技巧和思想精彩的《子夜歌》,但仍不能蔑视这舟夫言辞有缺欠的情歌。

抒情的民歌中,有种种区别,田间的情景和海边的不同,农夫与渔民的歌也自然不同。

中国的民歌未经收集,无从比较;但据我在故乡所见,民众的职业虽然有别,倘若境遇不是相差很大,歌谣上也不发生什么差异。

农夫唱的都是“鹦歌戏”的片段,各种劳动者也是如此;这鹦歌戏本是堕落的农歌,它存在戏剧的扮演,名称就是“秧歌”的转讹:这件小事,很可以说明中国很多地方的歌谣,何以没有鲜明的地方色彩,这与思想言语粗俗有巨大关系。

民歌的中心思想专在恋爱,但词意上很有高下,凡不很高明的民歌,对于民俗学的研究,虽然一样的有用,但从文艺和道德来说,便不免有可以非难的地方。

绍兴秧歌的演出,甚至被禁演,江浙通行的印本《山歌》,也被排斥;这册中所选的二十篇,原是未经辑录修饰的民歌,难免也有这些缺点。

江西省南昌市第十九中学2024届高三下学期第四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江西省南昌市第十九中学2024届高三下学期第四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2024届江西省南昌市第十九中学高三下学期第四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小题。

材料一:网络的出现真正改变了文学经典的存在样式、传播方式和接受需求。

从早PC端的红楼同人小说、各红楼网站贴吧到当下移动端各传播平台、视频和有声读物,图文、视媒、声媒三大传播方式的叠加融合使得《红楼梦》的存在远远超出一部小说或影视作品的定义。

对经典的传播而言,媒介并非一个中立的传播工具,其本身就是一种隐喻的意义和语境“修辞”。

每种媒介自身都包含着影响传播内容、价值取舍的相关因素及影响的方式密码,都借助自己塑造的媒介环境提供一种创造“个性”意义的场所和条件,一旦和受众产生具体的文学互动关系,就会使这种互动呈现出一定的价值偏向。

比如聚集在“天涯社区”贴吧的红迷们,形成了强烈的解密式阅读趣味;B站聚居着大量喜欢《红楼梦》鬼畜视频、热衷通过弹幕分享自己感受的Z世代青年;抖音则是《红楼梦》美妆、美食爱好者的集散地。

故而媒介作为经典传播风格和氛围的创生者,本身已成为传播内容的一部分,成为一个具有价值偏向性的意义生产空间。

因此媒介技术究竟是向善还是向恶,对经典的传播来说是最好还是最坏的时代都非简单对错之判。

虽然对当下的传播现状不能悲观,但也绝不能乐观,因为我们多大程度上能够把控技术带来的问题,规避文学产业化带来的负面影响,警惕大众化、娱乐化、碎片化的趋向,依然取决于我们如何以及在什么意义上使用媒介。

新媒体与文学经典传播的关系是一种多层次、反馈复杂的交互影响,具体表现在它们之间不仅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还关涉到审美、道德、意识形态、价值观、话语权力及资本等多个层面的问题。

但文学毕竟是人学,阅读和接受经典的最终目的是影响并塑造人,因此,观照人的精神世界是文学传播和接受的永恒主题。

新媒体与文学经典传播的结合,对读者而言无论是功用的还是娱乐的,最终的旨归依然是自身审美艺术素养的提升和人生存在意义的确认。

高三下学期语文总复习第4次周测题及答案

高三下学期语文总复习第4次周测题及答案

高三级下学期第4次周测试卷1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部不正确的一项是:①隋代玻璃瓶采用无模吹制技术制作而成,表面光滑,玲珑剔透。

瓶口处有一精雕的凤首,备显精致。

②明代清官史事展览馆的文史资料,详尽记载了明代官员犯颜直谏,兴利除弊,赢得吏民称赞的故事。

③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赵忠贤时常谈及从前的科研工作,条件异常艰辛,以致冬日里席不暇暖。

④元代画家黄公望是画雪高手,他擅长在极短时间内用水墨勾勒出大雪初霁后的世界,笔势斩截,倚马可待。

⑤现今有些人为了显示自己学富五车,违背了经典解读的基本原则,对经典进行随意性解读,造成了不良的文化影响。

⑥福州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旅游文化资源丰富,其中三坊七巷被誉为“里坊制度活化石”,游览者不绝如缕。

A.①②⑤ B.①④⑥ C.②③⑤ D.③④⑥2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错误的一项是①目前,整个狗年春晚筹备工作进展顺利,各类创新节目正紧锣密鼓地在央视排练,冯巩、蔡明、潘长江正夜以继日地彩排新小品。

②由于持续数日低温降雨天气,物流出现大面积延误,导致市面上各种生产物资价格上涨,一时间洛阳纸贵。

③电影《战狼2》获得国产电影票房冠军,导演吴京表示,《战狼2》的成功,是因为有个声情并茂的好剧本,弘扬了时代主旋律。

④由于他的特殊经历和天性中独具的那份敏锐和柔情,余光中的作品饱含着对故土的依恋,勾起了几代华人的莼鲈之思。

⑤烟花三月固然是下扬州的好时节,但春暖花开时旅行者未免过多,莫如初夏时迎着细雨清风品古城、游运河,犹如邂近一场温婉的南柯一梦。

⑥李老师对来自各方面的刁难从容应答,面对主持人巧妙设置的障碍,能够举重若轻,一一化解,真可谓妙语连珠,金玉满堂。

A.①②⑤ B.③④⑥ C.②③⑤ D.①④⑥3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①许多年前,在听老人讲布朗族的种茶历史和茶文化时,南康先生不动声色,到现在他才明白,那时候老祖宗就已经建立了一套可持续发展的古茶林生态系统,留给了我们一笔宝贵的财富。

高三下学期周考语文试题

高三下学期周考语文试题

高三下学期周考语文试题一、本大题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A.溃败/反馈狙击/沮丧模样/模块B.攻讦/谒见毗邻/先妣殷红/殷切C.洋溢/谥号船舷/弦歌果脯/胸脯D.凯旋/觊觎淬火/憔悴埋怨/埋伏2.下面语段中画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神曲《江南Style》红遍全球,其标志性的“骑马舞”被我国许多中小学改编成课间操。

为何流行娱乐无所不为?是向往个性自由成了人心的共同追求,还是“泛娱乐”时代让人心浮躁?我们并非食古不化,也绝不歧视流行文化,只是认为纯娱乐的东西只适合在娱乐圈风靡,不应在校园肆行。

我们不能为了猎奇和新颖就将课间操简单娱乐化,从而丧失了其应有的科学性。

A.无所不为B.食古不化C.风靡D.肆行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为了规范药品研制和注册秩序,改进药品注册管理,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将对药品批准文号进行清理。

B.针对近期各地早晨被大雾笼罩,能见度低,易引发交通事故,交通部门提醒广大驾乘人员,雾天要谨慎慢行,保证安全。

C.卫生部发出紧急通告,要求消费者和食品经营机构要停止销售和食用美国的两种花生酱。

D.这种新型U盘不仅能够防范病毒,使电脑免受蠕虫、木马、钓鱼软件及间谍软件的侵扰,而且还能够存储文件。

4.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语段放在横线处,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利于满足全球华人寻根谒祖的精神需求。

学术界应加大力度,深化研究,不断推出新的成果,为弘扬民族文化做出新贡献。

①确认伏羲的始祖地位,研究和弘扬伏羲文化,有利于维系民族团结,增强民族凝聚力②对伏羲及伏羲文化,特别是龙文化的起源、传播和发展轨迹的深入研究③有益于团结和调动海内外同胞的共同情感④伏羲文化具有广泛的民族代表性,是最具民族凝聚力的精神纽带⑤有利于进一步探究中华文明的源流发展过程⑥唤起炎黄子孙的民族自豪感、认同感和敦宗睦族的赤子之情,促进民族团结、祖国统一A.①⑤③④②⑥ B.②⑤③④①⑥C.④①③⑥②⑤D.④②⑥①⑤③二、本大题7小题,共35分。

湖北省巴东县第三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三下学期3月双周测(半月考)语文试题(四)(含答案)

湖北省巴东县第三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三下学期3月双周测(半月考)语文试题(四)(含答案)

湖北省巴东县第三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三下学期3月双周测(半月考)语文试题(四)巴东县第三高级中学2022届高三周测试题(四)·语文参考答案、提示及评分细则(四】1.A(B.“二十岁上下的年轻群体喜爱穿戴汉服等传统服饰”,原文为“不少年轻人喜爱穿戴汉服等传统服饰”,“形成了新的古风时尚”,原文为“在一定范围内形成了新的‘古风'时尚”。

C.“只有将传统文化审美观念作为创意理念的源泉才能真正实现‘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理解错误,实现“各美其美,美美与共”,需要的是以开放的胸怀面对世界各地的文化,做到既立足传统和时代,又放眼世界和未来。

D.“靠当代文化样式动漫、网游、网络文学等带动引领,与复古并无关系”,说法绝对。

)2.C(只会导致古风作品的随意和粗糙,无内涵,“辣眼睛”,理解错误,这种特质的积极方面是有一定创造性的。

)3.D(材料二的观点是“挖掘传统文化的时尚之美”,也就是要突显时尚与传统文化的关联,而A项说的是穿汉服外出需要勇气,BC项都是只强调了传统文化,没有说时尚。

)4.①材料二运用了举例论证、引用论证的方法。

②举例论证。

举如今各种制服,不能怎样好看就怎样穿,戏曲表演讲究“宁穿破,不穿错”的例子,论证古风应有传统的制约,古代文化符号在实际运用中应以规范性为首要考虑。

③引用论证。

引用孔子的“文之以礼乐”,论证形式因素及对形式美追求的重要性。

④对比论证。

将与当前基于网络文化和流行时尚的古风审美碎片化,不稳定的特点与戏曲表演讲究“宁穿破,不穿错”的标准进行比照,指出了当前古风审美的某些特点。

(①为必答,1分,后三点任答两点即可得3分。

)5.合理。

①“古风”时尚是激发青年一代亲近传统的有益尝试,能够将传统文化推至时尚前沿地带。

②“古风”是一种以中华传统文化元素为风格特征的当代文化现象,能够使更多传统文化元素活跃于当代中国年轻人感兴趣的诸多领域。

③古风在年轻人中的流行,让传统文化以当代时尚的方式再一次进发活力,能够进一步推动传统文化的发展。

四川省成都市名校2023届高三下学期4月高考模拟检测语文(四)试卷(含答案)

四川省成都市名校2023届高三下学期4月高考模拟检测语文(四)试卷(含答案)

四川省成都市名校2023届高三下学期4月高考模拟检测语文(四)试卷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材料一:众所周知,所谓推理是由“前提”与“结论”构成的,是由前提“推导”结论,前提作为结论的“理由”。

把这样的理由讲出来作为“结论”(论题)的“论据”,就构成通常所说的“论证”。

如果用这样的“论证”去说服人,以求别人接受自己的观点,或者用这样的“论证”去反驳别人的观点,就构成所谓“论辩”。

由此不难理解,为什么“论辩术”研究会成为人类逻辑学说产生的温床。

世所公认的逻辑学说三大源头——中国先秦名辩学说、古印度正理一因明学说和古希腊逻辑学说,都是在百家争鸣的“论辩时代”产生与发展的。

古希腊论辩术之集大成是亚里士多德《工具论》中的《论辩篇》(包括《辩谬篇》,逻辑史家公认《辩谬篇》实为《论辩篇》的最后一章),与我国先秦后期墨家的《墨经》(又称《墨辩》)、古印度《正理经》一样,涉及论辩术的方方面面。

尽管论辩的目的在于“争胜”,但是三部古代经典都不约而同地阐明,要展开“良性”论辩,就要求在论辩中“尊重(合理的)论证”,即要求论辩者不仅要就论证中的论据(前提)达成共识,而且要就论据是否能够推出论题(结论)达成共识;论辩既要“以理服人”,也要“以情动人”,但是合理的良性论辩必须将“情”与“理”区别开来,要将“修辞术”与“论证术”区别开来;良性的论辩应能识别并反驳论证中各种“推不出”的谬误,并拒斥自觉地利用这些谬误的“诡辩术”。

这样,就把区分合理论证与不合理论证的研究从论辩术中突出出来,从而把从论据(前提)是否能够“推出”论题(结论)的研究突出出来,这就形成了系统反思人类“推理理论”的逻辑学说的三大源头。

在《辩谬篇》中,亚里士多德对此有明确的说明:我们的目的是要发现一种能力,即从所存在的被广泛认可的前提出发,对我们所面对的问题进行推理的能力,因为这就是辩论论证本身以及检验论证的功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三下学期语文周测(四)试题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我觉得生意人有一个境界,就是让客户买了我的东西,不仅觉得这个东西好,还引以为荣。

卖《必然》这本书我终于找到了这种感觉。

我是凯文。

凯利的忠实读者,追随他的文字也有很多年了,但自从读了《失控》《科技因素》后,我总有一种感觉,就是这个家伙有一些话没写完,好像前面写的是某一个大事件的序。

我一直在等待,有一天我们用一个非常高的代价拿到了独家卖《必然》这本书的权利。

如果你没有系统追踪凯文。

凯利以前的著作,你可能会对这本著作出现的某一些味道觉得怪怪的,其实就一层窗户纸。

这层“窗户纸”是什么?凯文·凯利是我看到的西方科技研究者当中,第一个系统地把生物学的思维方式引入对当前科技的解释当中的一个人。

与生物学相对立的是机械学,这两者之间有什么区别呢?生物学和机械学的思维方式是完全不同的:机械学把世界看作一个被造出来的东西,它是部分构成的整体;生物学把世界看作是由一颗种子生发出来的、在时间当中绵延的一个整体。

中国学者王东岳先生写的《物演通论》是我这一辈子看到最高水平的中国人写的哲学书。

它的根本出发点就是把我们看到的大千世界看作是一个打通了的138亿年的宇宙演化史和一个35亿年的生物演化史。

他把所有演化打通了来看,在全人类的思想史上也是一个创举,而凯文·凯利所有的思想也是这个潮流中的分支。

关于生物学和机械学思维方式的区别,我今天只给大家提示两点。

第一点:在时间的维度上,生物学更关注前和后,也就是说部分构成的总体并不是世界的真相,你必须考虑到部分对部分之间互相的影响以及在时间中的发酵作用,这才是世界的真相。

第二点:空间上的维度。

机械学基本上是不能容忍错误的,大家都知道钟表,我们当小男孩时,基本上都拆过一个闹钟,你会发现只要闹钟少一个零件,它就会不转,所以机械学是力求精确的,但是生物学不是这个样子。

所有生物的真实场景都有一些乱七八糟,都有一些混乱、混沌、脱离控制的东西。

所谓“水至清则无鱼”,真实的生态环境都是有错的。

所谓生物学的角度看问题,就是要有充分的容错性。

只有你理解了凯文·凯利一贯是以生物学的角度看待这个世界的时候,你再回去看他的《技术因素》时,你会发现实际上他已经把人所身处的科技环境本身看成了一个生物,他称之为“第七生物”,前面还有六种:动物、植物、微生物等等。

在凯文·凯利的写作史上,是一直贯穿了这么一个思维方式的:我们人类只是像35亿年前地球的那一锅原汤,就好比那些单细胞生物正在构建复杂的多细胞生物一样,我们今天也是一锅原汤,我们正在构建一个更大的、我们人类无法感知的庞然大物。

只要你把这个世界看作是一个生物的演化史,你马上就知道凯文·凯利到底在说什么。

你只有理解凯文·凯利把整个世界看成生物体的时候,你才知道他讲的是那个庞然大物的基因必然会走到的方向以及其中的轨迹。

1.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卖《必然》这本书我找到了让客户买了我的东西后不仅觉得这个东西好,还有以买到它为荣的感觉。

B.作者曾一直在等待有朝一日拿到独家卖凯文·凯利在《失控》《科技因素》中没说完的话的作品的权利。

C.中国学者王东岳先生写的《物演通论》是作者这一辈子看到的中国人写的最高水平的哲学书。

D.凯文·凯利认为好比单细胞生物正在构建复杂的多细胞生物,我们正在构建一个人类无法感知的庞然大物。

2.下列关于“生物学”和“机械学”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二者的思维方式完全不同:机械学认为世界是部分构成的整体;生物学把世界看作是一个生长绵延的整体。

B.在时间的维度上,生物学认为要把握世界真相必须考虑到部分对部分之间互相的影响以及在时间中的发酵作用。

1C.在分析空间上的维度时,作者以闹钟为例旨在论证机械学基本上不能容忍错误、力求精确的特点。

D.生物学不像机械学力求精确,是因为所有生物的真实场景都有失控的东西,它们造成真实的生态环境都是有错的。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在论证凯文·凯利的写作史上一直贯穿着一个根本的思维方式时,为了更形象,运用了喻证法。

B.凯文·凯利在作者心中是西方科技研究者中首位系统地把生物学的思维方式引入对当前科技的解释中的人。

C.凯文·凯利在《技术因素》中把人所身处的科技环境本身看成了一个生物,称之为“第七生物”。

D.要知道凯文·凯利讲的那个庞然大物的基因必然会走到的方向,你必须先把这个世界看作是一个生物的演化史。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温酒斩华雄罗贯中孙坚军缺食,军中自乱,细作报上关来。

李肃为华雄谋曰:“今夜我引一军从小路下关,袭孙坚寨后,将军击其前寨,坚可擒矣。

”雄从之,传令军士饱餐,乘夜下关。

是夜月白风清。

到坚寨时,已是半夜,鼓噪直进。

坚慌忙披挂上马,正遇华雄。

两马相交,斗不数合,后面李肃军到,竟天价放起火来。

坚军乱窜。

众将各自混战,止有祖茂跟定孙坚,突围而走。

背后华雄追来。

坚取箭,连放两箭,皆被华雄躲过。

再放第三箭时,因用力太猛,拽折了鹊画弓,只得弃弓纵马而奔。

祖茂曰:“主公头上赤帻射目,为贼所识认。

可脱帻与某戴之。

”坚就脱帻换茂盔,分两路而走。

雄军只望赤帻者追赶,坚乃从小路得脱。

祖茂被华雄追急,将赤帻挂于人家烧不尽的庭柱上,却入树林潜躲。

华雄军于月下遥见赤帻,四面围定,不敢近前。

用箭射之,方知是计,遂向前取了赤帻。

祖茂于林后杀出,挥双刀欲劈华雄。

雄大喝一声,将祖茂一刀砍于马下。

杀至天明,雄方引兵上关。

程普、黄盖、韩当都来寻见孙坚,再收拾军马屯扎。

坚为折了祖茂,伤感不已,星夜遣人报知袁绍。

绍大惊曰:“不想孙文台败于华雄之手!”便聚众诸侯商议。

众人都到,只有公孙瓒后至,绍请入帐列坐。

绍曰:“前日鲍将军之弟不遵调遣,擅自进兵,杀身丧命,折了许多军士;今者孙文台又败于华雄,挫动锐气,为之奈何?”诸侯并皆不语。

绍举目遍视,见公孙瓒背后立着三人,容貌异常,都在那里冷笑。

绍问曰:“公孙太守背后何人?瓒呼玄德出曰:“此吾自幼同舍兄弟,平原令刘备是也。

”曹操曰:“莫非破黄巾刘玄德乎?”瓒曰:“然。

”即令刘玄德拜见。

瓒将玄德功劳,并其出身,细说一遍。

绍曰:“既是汉室宗派,取坐来。

”命坐,备逊谢。

绍曰:“吾非敬汝名爵,吾敬汝是帝室之胄耳。

”玄德乃坐于末位,关、张叉手侍立于后。

忽探子来报:“华雄引铁骑下关,用长竿挑着孙太守赤帻,来寨前大骂挑战。

”绍曰:“谁敢去战?”袁术背后转出骁将俞涉曰:“小将愿往。

”绍喜,便著俞涉出马。

即时报来:“俞涉与华雄战不三合,被华雄斩了。

”众大惊。

太守韩馥曰:“吾有上将潘凤,可斩华雄。

”绍急令出战。

潘凤手提大斧上马。

去不多时,飞马来报:“潘凤又被华雄斩了。

”众皆失色。

绍曰:“可惜吾上将颜良、文丑未至!得一人在此,何惧华雄!”言未毕,阶下一人大呼出曰:“小将愿往斩华雄头,献于帐下!”众视之,见其人身长九尺,髯长二尺,丹凤眼,卧蚕眉,面如重枣,声如巨钟,立于帐前。

绍问何人。

公孙瓒曰:“此刘玄德之弟关羽也。

”绍问现居何职。

瓒曰:“跟随刘玄德充马弓手。

”帐上袁术大喝曰:“汝欺吾众诸侯无大将耶?量一弓手,安敢乱言!与我打出!”曹操急止之曰:“公路息怒。

此人既出大言,必有勇略;试教出马,如其不胜,责之未迟。

”袁绍曰:“使一弓手出战,必被华雄所笑。

”操曰:“此人仪表不俗,华雄安知他是弓手?”关公曰:“如不胜,请斩某头。

”操教酾热酒一杯,与关公饮了上马。

关公曰:“酒且斟下,某去便来。

”出帐提刀,飞身上马。

众诸侯听得关外鼓声大振,喊声大举,如天摧地塌,岳撼山崩,众皆失惊。

正欲探听,鸾铃响处,马到中军,云长提华雄之头,掷于地上——其2酒尚温。

后人有诗赞之曰:威镇乾坤第一功,辕门画鼓响冬冬。

云长停盏施英勇,酒尚温时斩华雄。

曹操大喜。

只见玄德背后转出张飞,高声大叫:“俺哥哥斩了华雄,不就这里杀入关去,活拿董卓,更待何时!”袁术大怒,喝曰:“俺大臣尚自谦让,量一县令手下小卒,安敢在此耀武扬威!都与赶出帐去!”曹操曰:“得功者赏,何计贵贱乎?”袁术曰:“既然公等只重一县令,我当告退。

”操曰:“岂可因一言而误大事耶?”命公孙瓒且带玄德、关、张回寨。

众官皆散。

曹操暗使人赍牛酒抚慰三人。

4.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作品写华雄挫孙坚,砍祖茂,斩俞涉,杀潘凤,勇猛凶狠,给读者造成了强烈的阅读期待,同时,为了将关羽和这些人作鲜明的对比。

B.关羽的出场运用了先闻其声、再见其人的表现手法,其声惊天动地,其人威风凛凛,可以说关羽一出场就显得雄姿英发。

C.面对关羽这一小马弓手的请战,袁术竟要将其打出帐去,袁绍怕为华雄所笑,唯有曹操不顾二袁的轻视和怀疑,积极支持关羽出战。

D.正当众诸侯想要探听消息的时候,“鸾铃响处,马到中军,云长提华雄之头,掷于地上”,这一戏剧性的细节,凸显了关羽的英雄形象。

5.文中有关那杯酒的细节处理有何意义?(5分)6.《三国志·吴书·孙破虏讨逆传》载:“孙坚与董卓合战于阳人,大破卓军,枭其都督华雄等。

”可见“温酒斩华雄”是作者为了塑造关羽形象而虚构出来的。

对罗贯中这样的艺术处理向来评价不一。

你的看法是怎样的呢?请结合相关知识进行分析。

(6分)(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一由国家卫生计生委组织实施的2016年中国流动人口发展调查1月10日在京发布。

调查显示:2016年末,全国流动人口达2. 57亿,超过总人口的1/6。

上海交通大学特聘教授、复旦大学教授陆铭指出,一个国家在市场统一、生产要素得以自由流动的情况下,结果一定是空间上的“高度集聚”。

“这是现代经济的共同特征。

”空间的“高度集聚”是怎样的?比如年轻人涌向北上广,比如沿海城市成热门选择,这就会让“不平衡”三个字呼之欲出了。

陆铭将此形容为“统一、效率、平衡”之间的矛盾。

“统一的国家让市场来决定资源配置,每个人都有选择权,资源自由流动;而人们在衡量自己的收益和成本时,都会最大化自己的效益,有一个效率追求。

在‘统一’和‘效率’都实现的情况下,空间的配置一定是高度不均衡的,这是人们通常所说的‘不平衡’。

”他甚至断言,如果要同时追求统一、效率和经济活动均匀分布意义上的“平衡”是“不可能!”(新闻网《中国城市化问题:你要大城市一张床,还是小城镇一间房?》2017年1月)材料二由国家卫生计生委组织实施的2016年中国流动人口发展调查日前在京发布。

该《报告》以流动人口卫生计生服务管理为重点,分专题对人口流动迁移和城镇化、流动人口的生存发展与社会融合、流动人口基本公共服务、流动人口卫生计生服务管理和流动人口生育进行了分析,探讨了相关的政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