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一轮复习
2019高三历史复习集训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和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

2019高三历史复习集训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和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课后限时集训(二)(时间:45分钟分值:85分)(对应学生用书第299页)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汉武帝即位后,改变了以前专用功臣列侯及其子弟为相的传统,开始擢用没有政治背景的一般士人为相,拜相后始封侯。
汉武帝此举( )【导学号:62160013】A.加强了丞相对皇帝的依赖性B.强化了相权对中央集权的控制c.削弱了刘氏同姓诸侯王势力D.化解了相权与君主集权的冲突A [汉武帝改变以前专用功臣列侯及其子弟为相的传统,开始擢用没有政治背景的一般士人为相,意在削弱贵族政治,丞相由皇帝亲自擢选也能加强丞相对皇帝的依赖性,故A项正确。
]2.西汉武帝以侍中、尚书等组成内朝执掌国家决策大权,后又任命外戚卫青为大司马大将军,不但掌管全国军事,还进入内朝,参与政治决策,位在三公之上。
武帝驾崩后,霍光以大司马大将军的身份正式作为内朝的领袖执掌朝政。
从此,外戚担任大司马大将军,掌控内朝成为西汉惯例。
下列对这种制度的理解正确的是( )A.霍光以后三公被剥夺了相权B.大司马大将军掌握决策权,西汉政府从文人政府转变为军人政府c.大将军卫青进入内朝后,皇权受到严重威胁D.西汉后期内朝逐渐成为外戚专政的工具D [霍光掌权位于三公之上并不代表三公被剥夺相权,故A项错误;外戚担任大将军不意味着军人执政,故B项错误;卫青入内朝加强了皇权,故c项错误;由材料可知,西汉后期外戚专权掌控内朝成为惯例,故D项正确。
]3.“太子年幼继位,年轻的太后临朝,不得不重用她娘家父兄来协助处理政事,外戚骄横擅权,无视幼主。
及至皇帝成年,结纳在自己身边的心腹宦官,发动政变,除掉外戚。
皇帝亲政后,自然重用夺权有功的宦官,于是又演成宦官专权的局面。
这种外戚、宦官的交替专权,成为东汉后期封建政权的一个特点。
”这种现象的根源是( )A.外戚、宦官权力过大B.君主的权力受到制约c.君权至上的结果D.中央集权所致c [外戚、宦官权力过大是材料的现象,不是根源,故A 项错误;虽有外戚、宦官专权,但他们的权力并不是来自于制度和职位,而是来自皇帝的支持和信任,是皇权的延伸,君主的权力并没有受到制约,故B项错误;外戚和宦官是皇帝的亲信,之所以能交替专权,关键在于他们代表的是皇帝的权威,是君权至上的结果,故c项正确;材料不涉及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故D项错误。
《四 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同步训练)高中历史必修第一册_人民版_2024-2025学年

《四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同步训练(答案在后面)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有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明朝初期,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朱元璋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下列哪一项不是他所采取的措施?A. 废除丞相制度B. 建立锦衣卫C. 设立东厂D. 实行科举考试2、清朝雍正帝在位期间推行了多项改革,其中对于官员考核制度的改革被称为?A. 保甲法B. 军机处C. 科举改革D. 勘合制3、题干:在以下哪个历史时期,中国的封建君主权力达到了顶峰?A. 隋唐时期B. 宋元时期C. 明清时期D. 汉唐时期4、题干:以下哪个国家的封建君主权力在专制时代晚期达到了顶峰?A. 法国B. 英国C. 德国D. 日本5、秦朝开创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以下哪一项不属于其主要内容?A、确立皇帝制度B、推行郡县制C、实行分封制D、实行三公九卿制6、明朝加强皇权的方式不包括:A、废除丞相,分权于六部B、设立锦衣卫C、废除八股文D、设立内阁7、在路易十四统治时期的法兰西,宫廷生活怎么做?A. 强调节俭,提倡勤俭节约B. 继承法国传统文化,强调内部政治改革C. 豪华奢侈,追求享乐,树立绝对君主权威D. 推广启蒙思想,倡导民主自由8、下列哪个选项最符合英国光荣革命后的政治现实?A. 君主专制得到加强B. 君主权力受到限制,议会成为国家权力中心C. 君主权力削弱,地方权力不受约束D. 君主权力得到扩大,处于权力顶峰9、明朝中后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一些地方出现了新的经营方式,其中最著名的是“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手工业生产形式,这种形式主要反映了什么?A. 封建经济的衰退B. 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C. 自然经济的解体D. 官营手工业的兴盛 10、清朝雍正年间,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其中包括设立军机处。
下列关于军机处的说法,哪一项是正确的?A. 军机处的设置标志着清朝中央机构的进一步完善B. 军机处主要负责处理全国的财政事务C. 军机处的官员可以独立决策国家大事D. 军机处的权力逐渐被内阁所取代11、题干:在下列古代亚洲文明中,实行绝对君主专制制度的国家是:A. 古埃及B. 古印度C. 古巴比伦D. 古希腊12、题干:下列关于封建时代晚期欧洲封建制度的特点,错误的是:A. 领主对领民有绝对权力B. 领民对领主有土地和军事义务C. 封建制度下的城市拥有一定自治权D. 封建制度逐渐向中央集权制度转变13、下列哪一项是明朝强化中央集权的重要措施之一?A、设三司B、废除丞相C、设立东厂D、颁布《大明律》14、清朝前期,为了进一步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理,清政府推行了什么政策?A、行省制度B、册封制度C、改土归流D、内阁制度15、在古代雅典,下列哪项措施体现了民主政治的基本原则?A. 广义平民大会制定法律B. 首创成年男子公民大会C. 女性不参与政治生活的决策D. 直接民主制度下的直接投票16、下列哪个国家的君主制在专制时代晚期逐渐向立宪制转变?A. 英国B. 法国C. 德国D. 意大利二、非选择题(本大题有4小题,每小题13分,共52分)第一题题目: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过程及其意义。
2013年历史一轮复习必修1课件(江苏专用) 专题一第2讲(2013高考)

有内阁大学士大权在握的现象,但其权
力来自于统治者的个人信任与支持。内 阁只是皇权强化的产物。
栏目 导引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轻巧识记】
明清时期的政治制度
一个“趋势”:君主专制的空前强化。 两个“联系”:一是联系明清时期经 济、思想状况,说明中国封建社会走向 衰落;二是联系同一时期西方代议制的 确立,说明中国政治制度的落伍。
经典,压抑了知识分子的进取精神和 创造意识。 5.地方行政制度 (1)汉 ①西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后逐渐削 夺封国的权力。
栏目 导引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②东汉实行州、郡、县三级制。 (2)唐:道、州、县三级制。
(3)宋:路、州、县三级制。
(4)元:创立行省制度。 ①内容
栏目 导引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己亲历亲为地治理天下,而不是仅仅
被天下人所奉养”,体现了统治者励 精图治的思想,反映了统治者对集权 的极端渴望;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传统 的民本思想,“完全是统治者自欺欺
人的真实写照”说法较片面。
栏目 导引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整体感知】
栏目 导引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考点整合 考点整合一 古代行政制度的演变
栏目 导引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思维拓展】
古代监察制度的特点
(1)监察出于皇权,维护皇权。皇帝
是最高统治者直接控制监察大权。所
以古代监察官员是皇帝的耳目,是加 强皇权的工具。
栏目 导引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2)监察机构独立自成系统,自上而下 垂直管理,与各级行政机构相分离。 (3)监察制度以小制大,以内制外。监 察官员级别不高,但职权很大,如汉 朝刺史,易受皇帝控制。 (4)对官吏的监察渗透于考核、奖惩制 度之中。
备战2020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单元金卷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含答案

单元训练金卷·高三·历史卷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Ⅰ卷本卷共24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按照西周制度,各地诸侯治国理政都必须按“周礼”行事,语言上则以王畿的“雅言”为标准,这一做法A.维持了周部族在文化上的优势B.保证了周王室对各地区的管辖C.促进了各地区民众的文化认同D.建立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雏形2.下表为不同史籍关于西周分封制的叙述。
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A.分封制加强了诸侯与周王的隶属关系B.分封制促进了东方诸侯国的社会发展C.西周姬姓封国承担的贡赋较重D.周天子权力高度集中局面形成3.《左传》记载有“周之宗盟,异姓为后”;“凡诸侯之丧,异姓临于外,同姓于宗庙,同宗于祖庙,同族于祢庙”。
此外,天子和诸侯还经常举行“合族之食”的典礼。
材料反映了A.民间的宗法关系比较浓厚B.利用宗族关系来维护政治统治C.同姓与异姓诸侯权利相同D.分封制是维系西周统治的基础4.周代,卜巫史祝等人员的工作由商代的“祭天”、“问天”转变为以“服务于人事”来诠释天子的祭祀活动。
这一变化说明A.宗法制度已经确立B.神权政治日益完善C.世俗王权得到加强D.天人合一得以实现5.在已发掘的西周早期高等级墓葬群中,随葬的戈、矛、剑等青铜兵器大多出现不同程度的毁坏,有的变形,有的残缺,更多的是被折断为两截。
对这种现象的合理解释是A.社会崇尚节俭B.历代盗扰严重C.冶铸技艺落后D.葬俗遵循周礼6.周公旦的长子伯禽封于鲁,称鲁公,他的次子则在周王室为卿士,称周公。
2014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限时规范训练第2课时

第2课时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及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原创题)龚书铎著《中国社会通史》:“汉建国时,认为秦二世而亡与宗室无寸土之封,无法以枝叶护本有关。
”为此,汉初采取的行政制度是()。
A.郡县制B.行省制C.郡国并行制D.分封制解析注意题干中的“无法以枝叶护本”。
汉初实际上是部分恢复了分封制,又承袭了秦郡县制,实行的是郡国并行制,故答案选C项。
A项是秦朝的制度,B项是元代的制度,D项是西周时的制度,皆与题干不符,排除。
答案 C2.(2013·湖南六校联考)阅读下表:秦朝至唐末地方行政建制简表秦朝以郡辖县,地方行政为两级制两汉汉武帝把全国划分为十三个监察区,东汉形成“州—郡—县”三级制隋朝废郡,地方行政回到两级制唐末形成了道、州、县三级制上表反映出的主要问题是()。
A.从秦朝到唐末中央集权不断得到强化B.古代王朝执政能力和效率不断提高C.古代中国政治的诡秘多变,反复无常D.地方行政分层决策中的矛盾与困局解析从秦到汉是两级到三级,而到隋又回到两级,再到唐又出现三级,说明中央集权有强也有弱,故D项正确。
答案 D3.(2013·苏南四校检测)元代行省内部实行的是群官负责和圆署会议制,即通过行省官员集体开会共同负责,各官员之间既有所分工、互相配合又互相牵制,每个行省官员都不可能独立行使权力,而要受到其他同僚的协助或制约。
元代实行这种权力运行机制主要是为了()。
A.加强中央集权B.分化地方权力C.妥善处理各民族之间关系D.提高行政效率解析材料反映出元朝地方官员的权力制衡,但应该认识到最终还是集权于皇帝,其目的在于加强中央集权,选择A项。
B项只是加强中央集权的方式。
答案 A4.(2013·增城调研)元朝行省辖区不仅地域辽阔,且省界犬牙交错,使其无山川险阻可依。
从其布局特点可以判断元统治者的用意主要在于()。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专题一第4课 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 课件(共18张PPT)

①政治上:导致地方政治自主性受压抑,使 政治黑暗腐败。
②经济上: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使中 国落后于西方。
③思想文化:禁锢思想和文化专制,使科技 运用和发展受到抑制。
形成性练习
1.“依样画葫芦不难,葫芦变化有千端。画成依样旧葫芦,要把葫芦仔细看。”这
是清代一位军机大臣对工作的描述。它说明军机大臣职能主要是( )
思考: 明朝内阁首辅就是变相重设的 丞相吗?
内阁首辅与丞相的区别 丞相
权力来源 丞相制度赋予
内阁首辅
皇帝个人信任
职责
参与决策 侍从咨询,无决策权
对皇权影 响
制约皇权
不能制约,君主 专制强化的产物
叶向高说“我朝阁臣,只备论思顾 问,原非宰相!”
他生前守住了内阁只是皇帝处理国政的助理 机构、不能正式统率六部百司的底线,却把 内阁政治演绎得有声有色。
——萌芽和雏形
明成祖:这王设个直内机:阁“构三“制先以,生其品居授级宥餐较密大低之内,地,,常参在侍与东天机角子务门殿。内阁,之
下故”谓,之避内宰阁相,之常名人,所名不曰能内到阁。”。”
———《—明史正·职式官志确一立》
明宣宗内以阁 后:入阁官员地位提高(具有 票拟权)
内阁职权与性质
材料2:地居近密,而纶言批 答,裁决机宜,悉由票拟。阁 权之重,偃然汉唐宰辅,特不 居丞相之名耳。——《明史》
——据《万历十五年》编写
内阁的职权:职权范围不明确,不能正式统率六部百司。
只是一个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
内阁的性质:是皇帝为加强君主专制而建立的政治机构。
探究二:军机处
设立时间及原因(直接原因、根本原因) 主要特点(人员构成、机构设置、办事效率等) 军机大臣的主要职权(主要工作)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第2课时

第2课时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及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1.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2.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1.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①君主专制政体与君权逐步强化;②君权与相权的矛盾及相权的不断调整;③监察体制的设置、实质;④选官制度的历史变化;⑤行省制度。
2.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①明朝内阁制度的形成;②军机处的设置、特点及意义;③清朝的边彊政策;④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对应学生用书P6,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一)演变原则:维护皇权、服务于皇权、皇权至高无上。
(二)演进史实 1.中央官制(1)秦朝:秦始皇开始使用“皇帝”称号,确立了“皇帝”制度。
(2)西汉:汉武帝挑选亲信近臣组成“中朝”,限制相权。
(3)唐朝:完善三省六部制:中央设中书、门下和尚书三省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尚书省之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削弱了相权,保证了皇权的独尊。
(4)宋代:中央设中书门下,长官职务相当于宰相,另设参知政事为副相,牵制宰相。
设枢密院,管军事,长官为枢密使。
设三司以总理财政,长官为三司使。
(5)元代:中央设中书省和枢密院,分掌行政和军事。
2.地方官制(1)行政区划的演变⎩⎪⎨⎪⎧①秦汉主要有郡、县两级,后又在郡之上设州。
②唐代为道、州、县三级,宋代为路、州、县。
(2)元代的行省制度⎩⎪⎨⎪⎧①元代确立了以行中书省作为常设地方行政机构的制度,全国划分为十个行省。
②行省作为最高地方行政区,行使权力时要受到中央的节制,中央以监察 机构进行监督,同时还采取省官互迁等形式加以控制。
③行省以下分为路、府、州、县。
④行省的设置,对于加强中央集权,特别是调整好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具有 重要的意义。
3.选官制度(1)世官制:先秦时期实行,将官职限定在贵族范围内,由贵胄子弟世代继承祖上的权位。
高中历史,一轮复习,人民版,必修一,专题一第二课时

2.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趋势
(1)选官标准由世家门第逐渐发展到才学,选拔方式由推 选逐渐发展到公开考试。 (2)人才选拔逐渐趋向制度化,形式日益严密,体现相对 公平、公开、客观的原则。
(3)封建社会后期,选官制度逐渐模式化,明清时期采取
八股取士,禁锢思想,束缚人才。
5.行省的设置 秦
汉:
(1)行政区 划的演变 唐: 宋:
图c
图d
(3)汉代:推行郡国并行制,兼有封国制与郡县制的特点,封国可
以世袭,使中央集权受到威胁。(如图c)
(4)元代:地方推行行省制,属于中央派出机构;长官由皇帝任免, 管理辖区内军政事务;不可世袭,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 国家的统一。(如图d)
3.地方行政制度的沿革特点与影响 (1)特点:①演变过程中,中央一直强化对地方的领导、 监督、制约,地方则要求独立的自主权,中央与地方的矛 盾始终存在。 ②中央通过多层次管理,在分权基础上加强对官吏的任免、
对比分析
1.三公九卿制与三省六部制
(1)三公九卿制确立于秦,盛行于汉,丞相协助皇帝处理
全国政事,有相对独立的决策权、审议权和行政权。 (2)三省六部制确立于隋,三省长官均为丞相,相权一分
为三,标志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走向成熟。
2.区别三省六部制、美国三权分立体制 三省六部制与美国三权分立体制都体现了分权思想, 唐朝分权目的在于皇帝集权;
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2.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 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1.君主专制政体 (1)创立:秦始皇确立了“皇帝”制度。 皇帝独裁 (3)弊端:皇权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影响国家的政治决 策。 (4)趋势:皇权不断强化,相权不断削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原因 直接原因: 为适应西北军务的需要,防止泄露军事机密。 根本目的: 加强皇权。
2、军机处的职权
辅助皇帝处理政务--跪受笔录,传达圣旨。 说明: 军机处不是“决策”机构.它只是将皇帝的旨意跪受 笔录,传达给中央各部门和地方大臣去执行。 职能的演变: 由最初单纯协助处理军事逐步扩大到其他政务,成 为辅助皇帝处理政务最重要的中枢机构。
利玛窦在《中国札记》中说:“虽然我们已经说过中国的 政府形式是君主制,但……它还在一定程度上是贵族政 体……如果没有与大臣磋商或考虑他们的意见,皇帝本人对 国家大事就不能作出最后的决定……所有这类文件都必须先 由大臣审阅然后呈交皇帝。”利玛窦认为中国明朝 A.政府的主要形式不是君主制 B.内阁掌握着行政大权 C.君主与内阁大臣拥有同等决策权 D.内阁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君权 解析:A.政府的主要形式不是君主制与材料 “虽然我们 已经说过中国的政府形式是君主制”不符,排除A。作出最后 决定的还是皇帝,与大臣只是磋商或考虑他们的意见,所以 排除B、C。虽然最后作决定的还是皇帝,但皇帝必须与大臣 只是磋商或考虑他们的意见,所以内阁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君 权,所以正确选项为D。
关于明代内阁,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明太祖罢除丞相职位,设内阁制 B.内阁成员的权势和地位有过提高
C.内阁正式成为统率六部百司的机构
D.司礼监最终取代了内阁
解析 设置内阁制的是明成祖朱棣,因此A项错误。 内阁设立之初以官位较低的官员入午门内的文渊阁当值,后 来入阁官员的权势和地位逐渐提高,B项说法正确。 内阁不能统率六部百司,C项错误。 明代以司礼监的太监牵制内阁,取代之说不符合史实。
自宪宗成化 以后,到熹宗天启,前后一百六十七年, 皇帝都没有召见过大臣。皇帝有事交付与太监,再由太 监交给内阁。内阁有事,也同样送太监,再由太监呈与 受司礼监(太监)牵制 皇帝。这样,太监就慢慢地弄了权。甚至皇帝嫌麻烦, 自己不批公事,私下叫太监批。批红的实权,落到太监 手里,掌握政府一切最高最后的决定权。 张居正是神宗的师傅,而且又是内阁大学士。然而 先生见不到学生面,大学士照政制论,是无法主持政令 的。于是张居正只有同司礼监勾结,他才能舒展抱负, 无实权(指挥不动六部百司) 来策动当时的政事。但当时朝臣大家都反对张居正,说 他不像前朝宰相,不是政府正式的行政首长,不该弄权 专政。这批评实在也不错。当时尚书六部才是政府最高 行政长官,他们只须听命于皇帝,并不须听命于内阁。
第四课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
课程标准
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的史实,认识君 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考纲
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的 影响。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线索
皇 权 不 断 加 强 , 相 权 不 断 削 弱
以 至 消 失
中 皇帝制度 央 创立专制主义中央 三公九卿 秦朝: 权 集权制度 力 郡县制 中央:内、外朝制 加 两汉: 强 地方:郡国并行制(汉初) , 中央:三省六部制 地 隋唐: 地方: 方 中央:中书门下、参知政事、三司、枢密使 权 宋: 地方: 力 缩 中央:中书省、枢密院、宣政院 小 元: 地方:行省制
一、明朝内阁制度的形成 1、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度,权分六部
明太祖说:“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 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我朝罢相,设 五府、六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頏,不敢相压。事皆朝 庭总之,所以稳当”以后嗣君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 立者,文武君臣即对劾奏,处以重刑。 ——《明史纪事本末》 明太祖认为丞相制度存在哪些危害? ①是秦速亡的原因; ②各朝丞相多是专权乱政的根源; ③妨碍皇帝行使权力(强化皇权---根本)
“中书之政,分于六部”,六部分割了 原来宰相的权力,成为皇帝之下中央处理 政务的最高一级机构。
六部在明初地位很高。但明中叶以后, 既受制于内阁,又受制于宦官,权力 大不如前。
(3)影响: 消除了皇权与相权间矛盾,有利于君主的独裁专制。
社会的兴衰完全维系在皇帝身上。政令的可行与否起决于皇帝 的个人喜好,增加政策失误的可能性;重用文化素质低下的太 监参与国家管理,导致决策的科学性降低,增加政局的不稳定 性。
纵观明代,经常发生皇帝不理政务,甚至二十年不上朝的事 情。但即使皇帝不上朝理政,国家机器也能依靠一班大臣和一 整套政务流程维持正常运转。
明 内 阁 政 治 地 位 演 变 图 O
明内阁政治地位上升情况 “部权尽 归内阁” 侍 从 顾 问 参与机 密事务 决策 票 拟 权
明太 祖
明成 祖
明宣 宗
明神 宗
(3)特点 万历四十年内阁首辅叶向高曾说:“我朝阁臣, 只备论思顾问,原非宰相!” ——《神宗实录》卷五一一页 人尝谓辅臣(内阁大臣)拟旨,几于擅国柄,乃 大不然。见其所拟,帝一一省揽审定。有不留数字 者,虽全当帝心,亦必更易数字,以示明断。有不 符意,则驳使更拟;再不符意,谯让随之矣。政阁 臣无不惴惴惧者。 ——《皇明大政记》 不是明朝中央一级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只是一 个咨询机构---不可能对皇权起制约作用。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第四讲
4、内阁的影响:
A、君主专制强化。 钱穆说:“内阁只是皇帝的私人办公厅,不是政府正 式的政事堂,内阁学士也只是皇帝的内厅秘书,不是 外朝正式宰相之职,于是皇帝在法理上变成在政府里 的真正领袖。”
B、宦官参政——明代政治日益黑暗 (反映了封建专制制度渐趋衰落)。 入阁办事者,职在批答,犹开府之书记也,其事既轻, 而批答之意,又必自授之西后拟之。可谓有其实乎!吾 以谓有宰相之实者,今之宫权(宦官)也。 司礼监太监牵制内阁--宦官参政专权
(1)明太祖废除丞相原因 各朝丞相是专权乱政的根源 相权过大,威胁皇权---(根本)
明太祖曾说过“自秦以下,人人君天下者,皆不鉴 秦设相之患,相从而命之,往往病及于国君者,其故 在擅专威福”,这表明 A.秦朝以后设相制度都是错误的 B.明太祖不希望重蹈秦朝灭亡的覆辙 C.要提防丞相专权的现象 D.明太祖意欲废除丞相
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线索
秦朝
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从汉到元
中央集权制度的强化
明
清
中央集权制度的顶峰
史料链接: 两汉时期,皇帝对丞相待之以礼。丞相竭见皇帝时, 皇帝起立,赐丞相座。丞相病了,皇帝还要亲自去探 视。隋唐时期的宰相大臣上朝奏事也有座位。但到宋 朝,宰相只能站着同皇帝议事。据说是宋太祖改变这 一做法的,有一天,宰相范质等人向宋太祖奏事,开 始大臣们还坐着,宋太祖称自己眼睛昏花看不清,让 大臣们近前指给他看。等范质等人回到原处,座位已 被撤掉。此后宰相大臣就只好站在皇帝面前议事了。 明代自朱元璋起,明文规定“大朝议”须“众官皆 跪”。
宰相制与内阁制的区别
宰相制 相同(职责) 内阁制
辅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 法定,制度赋权 参与决策 非法定,咨询机构 无决策权
地位
不 同 职权 对皇权作 用
制约皇权
不能制约皇权
明朝的内阁制与西方近代的内阁制
明朝的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无决策权。它
加强君主的绝对权力,进一步巩固了皇权至高无上的 地位。不可能对皇权起到制约作用。
2、内阁制度形成
(1)原因 废除丞相后,皇帝政务繁多。
据史料记载,从明太祖洪武十七年九月十四日到二十一日的八 天内,内外诸司送到皇宫的奏章共1160件。这些奏章有讲一件 事的,也有讲两三件事的,共计有3291件事,皇帝平均一天要 处理411件事。 明太祖设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协助朱元璋处理如此 多的奏章。
皇帝政务繁多,身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疲惫。
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说:“有明之无善治,
自高皇帝(指明太祖)罢丞相始也。”这话反映了
黄宗羲的基本观点是
B.罢除丞相不是“善治” C.明朝不应该罢除丞相
D
A.明朝建立以来就没有“善治”
D.罢除丞相后君主专制制度强化
解析 “有明之无善治”即自明朝建立以来没有“善治”。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并运用所学知识分析 理解问题的能力。题干材料表明,明太祖设置殿阁大学士, 但其权力与宰相已无法相比。A、D 两项结论不符合题意, C 项中当时内阁尚未设立。 答案:B
(2)形成与发展 明成祖(永乐帝朱棣)以官位较低的官员入值文渊 阁,参与机密事务的决策,正式设立内阁制。 后来内阁官员的权势和地位日益提高。
宰相大臣由坐到站再到跪的上朝礼仪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
明清政治制度的特点:
君主专制空前强化和封建制度的渐趋衰落。
明清政治制度的主要表现:
1、明朝废除丞相,权归六部,设立内阁制。
2、清朝设立军机处,推行密折制。 明清君主专制强化的影响:
积极:
促进多民族融合和维护国家的统一和巩固。
消极:
A、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发展. B、思想禁锢和文化专制主义,压制了民主思想及科 技发展.
二、清朝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 ---军机处的设置(雍正帝)
清初,中央政权机构大体采用明朝制度,设内阁,置六部, 但还保留着由满洲贵族组成的议政王大臣会议,其权力凌驾于 内阁、六部之上,凡军国大事都由其决定,皇权受到限制。 雍正年间,用兵西北两路,以内阁在太和门外直(连日值班) 者多虑漏泄军机,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选内阁中书之谨密 者入直(值)缮写。后名军机处,地近宫廷,便于宣召。为军 机大臣者皆亲臣、重臣,于是承旨、出政皆在于此矣。 ——引自赵翼《檐曝杂记•军机处》
例 题 示 范 [典例 4] 《明史》记载:“(明太祖)革中书省,归其政 于六部„„置殿阁大学士,而其官不备,其人亦无所表见 (现)。燮理(治理)无闻,何关政本,视前代宰执(宰相),迥乎 异矣。”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正确的是( ) A.殿阁大学士实际上并未设置 B.殿阁大学士仅供顾问而无实权 C.内阁实际地位等同于六部 D.殿阁大学士开始参与军国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