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人口
地理家乡人口调查报告

地理家乡人口调查报告家乡是个农业大县,农村人口占绝大多数。
近十年来,随着务工潮大规模兴起及城镇化发展的快步推进,我县农村人口特别是农村人口的分布情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弄清楚这一变化情况,为县委、政府社会经济发展计划及相关发展战略决策的制定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
为此,县政协人资环委根据主席会安排,组成专题调研组,在县政协分管领导的带领下,于5月下旬至8月上旬,先后深入板桥、涪阳、诺江镇、广纳、铁佛、云昙、洪口、董溪、瓦室、毛浴、永安、沙坪、铁溪、朱元等19个乡镇的37个村70个社、5个街道居委会、8个社区,以及县规划、住建、计生、房管、环保等相关县级单位进行了调研。
在调研过程中,坚持实地调研、召开座谈会与意见征询相结合,发放“意见征询表”130余份,征询各类意见180余条。
现就调研情况作如下三方面汇报。
一、我县农村人口分布现状本次调查,从19个乡镇中抽样调查了37个村中的70个社,共调查3061户,调查人口12147人。
通过调查,其人口分布情况为︰在家(含在中小学、大学读书的学生)4762人,占39.2%,在外7385人,占60.8%,在外人口中,在场镇居住1502人,占12.3%,在县城居住1282人,占10.5%,县外居住515人,占4.3%,省外居住(主要指常年在外务工人员)4086人,占33.7%。
农村人口城镇化率为26.5%(含3.7%在县外、省外居住的人口)。
另经调查统计,全县城镇人口为30.7万人(其中48个场镇为17.7万人),占全县总人口(即户籍人口)77.04万人(2015年末)的39.8%,农村人口为46.34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60.2%。
按本次农村人口所调查出的分布比例计算,全县农村在家人口(含在中小学、大学读书的学生)为18.65万人,在外人口为27.69万人,其中,在场镇居住5.699万人,在县城居住4.866万人,县外居住1.993万人,省外居住(主要指常年在外务工人员)15.617万人。
人口减少对农村经济的影响及调整

人口减少对农村经济的影响及调整1. 人口减少带来的农村经济问题农村人口的减少对农村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农村劳动力的减少导致土地闲置和农业生产能力的下降。
人口减少意味着劳动力的减少,农民劳动力不足以满足农田的耕种和养殖的需求,从而导致土地闲置或荒芜。
其次,因为农民收入的减少,农村市场需求的下降也使得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面临了严峻的挑战。
此外,人口减少还加大了农村社会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农户的生活状况变得更加困难。
2. 调整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结构为了应对人口减少对农村经济的影响,我们需要采取有效措施进行调整。
首先,政府应该制定农业生产政策,鼓励农民合作社和农业企业的发展,通过集约化的耕作方式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其次,应该加强农业科技的研究与推广,引进新技术和新品种,提高农民的生产技能和农业科技水平。
此外,应该鼓励农业产业化和农产品加工,提高附加值,增加农民的收入。
3. 培育新兴产业促进经济发展在人口减少的背景下,培育农村的新兴产业是促进经济发展的关键。
通过发展以农业为基础的乡村旅游、农业深加工、生态农业等新兴产业,可以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增加农民的收入。
同时,新兴产业的发展也有助于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和幸福感。
4. 加强农村人才培养和引进为了应对人口减少的挑战,农村需要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
一方面,要通过提供良好的教育资源和培训机会,提高农村人才的素质和能力,培养具备创新和创业精神的人才。
另一方面,要鼓励优秀的城市人才到农村创业,通过政策和优惠措施吸引他们回归农村,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5.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人口减少后,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变得更为重要。
政府应该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包括道路、水利、电力等方面,提高农村的交通和通信便利性,改善农田灌溉和农产品运输的条件,促进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
6. 发展农村金融服务农村人口减少对农村金融服务也带来了挑战。
农村基本情况调查报告

农村基本情况调查报告一、调查目的本次调查旨在全面了解农村的基本情况,包括人口、经济、教育、卫生、交通等方面的情况,为农村发展提供参考。
二、调查方法1.问卷调查:通过编制问卷,对农村居民进行面对面的访谈。
2.实地观察:前往农村地区进行实地考察,对农村环境进行观察和了解。
三、人口情况1.总人口:根据调查结果显示,该农村地区总人口约为3000人。
2.人口分布:农村人口主要分布在村庄,少部分散居在农田周边。
3.人口构成:农村人口主要由农民、农业工人和农村干部组成。
四、经济情况2.收入状况:根据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农村居民的收入主要依赖于农业收益,少部分人从事小商贩和务农。
3.农产品销售:农产品主要销售给附近的城市或镇上的批发市场。
由于交通不便和物流不发达,农产品出售价格较低。
五、教育情况1.教育程度:调查结果显示,农村居民的教育程度相对较低,大多数人只有小学或初中文化程度。
2.学校设施:农村地区的学校设施相对简陋,教学设备和图书资源相对匮乏。
3.教育投入:农村地区的教育投入相对较少,缺乏对教育事业的支持。
六、卫生情况1.卫生设施:农村卫生设施相对简陋,医疗设备和药品供应不足。
2.医疗服务:由于医疗资源匮乏,农村居民就医不便,卫生服务水平低下。
3.健康状况:调查结果显示,由于生活环境条件较差,农村居民的健康状况相对较差。
七、交通情况1.交通工具:调查结果显示,农村居民主要依靠自行车和步行为主要交通工具,少部分农村居民拥有摩托车或汽车。
2.交通设施:农村地区的交通设施相对落后,道路状况不好,缺乏公共交通工具。
3.交通出行时间:由于交通不便,农村居民出行时间较长,耗时较多。
八、对策建议1.发展农村经济:通过加大农业科技投入,提高农产品产量和质量,同时完善农产品销售渠道,增加农民收入。
2.加大教育投入:加强对农村地区的教育投入,提高教育资源的供给,提高农村居民的教育水平。
3.改善卫生条件:加强对农村卫生设施和医疗资源的投入,提高农村居民的医疗条件和健康水平。
我国人口从农村流向城市给区域发展带来哪些影响

我国人口从农村流向城市给区域发展带来哪些影响农村劳动力往城市转移,是一个不可抗拒的现代化趋势。
改革开放后,我国大量农村人口流向城市就业。
研究表明,农民进城就业的收入越来越成为农村家庭的主要收入来源,对农村收入差距的影响越来越大。
从区域的角度分析,农村人口流入城市,对农村和城市的发展都带来了深刻的影响。
总结来说,包括一下几点:1.对农村的影响分析:1.1积极影响:a.有利于农村产业结构优化。
农民到城市务工促进了农民就业观念的变化,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
同时,外出务工农民带回了资金、技术、信息和市场,缓解了农村经济发展中的要素短缺的瓶颈问题,推动了农村一、二、三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带动了地方产业的发展。
b.提高了农户收入,缩小了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
统计数据及实证都表明有流动劳动力农户比无流动劳动力农户具有更高的收入能力。
特别是最近几年,农村劳动力外出流动,到城里务工获得的收入越来越成为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
当一部分流动劳动力积累了一定的收入,然后或者向城镇迁移,或者回乡村搞规模性的农业经营。
勿庸置疑,这些对改善农民的生产条件和生活质量,缩小城乡收入差距起到不可低估的积极作用。
c..向农村传播先进文化和城市文明。
外出就业的农村劳动力走出了传统的农业工作并投入到城市生活中,不仅带回了打工的收入,更带回了先进的文化和城市文明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引导农民更加关注信息社会的动态,更加注重科技文化知识学习、子女教育培养、少生优育等,推动了中国农村社会由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变,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政治文明的跃迁。
1.2消极影响:a.农村人力资本流失,对农业生产产生了一定的不利影响。
从目前情况看,农村转移劳动力的受教育程度普遍高于那些留在农村从事农业的劳动力。
因此,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的过程事实上也是一个人力资本不断由农村向城市、由经济落后地区向经济相对发达地区的过程,这对于流入地来说是获得了一种宝贵的财富,但对于流出地来说却是一个损失。
根据农村常住人口变化趋势谋划乡村振兴

根据农村常住人口变化趋势谋划乡村振兴张 琛 张云华农村常住人口数量及其结构变化将对农业农村发展产生深远影响,谋划乡村振兴战略应以此作为重大变量与远期背景。
本研究采用队列要素法测算了当前至2035年农村常住人口数及结构,2035年我国农村常住人口将下降到3亿至3.5亿,占总人口的比重不超过25%;16―59岁农村劳动力在1.06亿―1.45亿,60岁及以上农村常住人口比例在44.99%―55.12%。
应根据农村常住人口大幅减少、农村劳动力快速下降、农村老龄化明显升高、农村户籍人口与常住人口相背离这四大长远变化趋势,超前15年谋划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农业规模化、机械化、智能化发展,不断健全农村养老保障体系,进一步统筹深化改革城乡户籍制度、农村土地制度、农村集体产权制度。
预测2035年农村常住人口将降到3亿至3.5亿,占比不到25%(一)预测方案设计本研究采用队列要素法对2035年农村常住人口进行预测。
具体方法是:假设每个时期t,人口总体分布在0―100岁的年龄段上(100岁以上人口合并到100岁中)。
对于t+1期而言:一是t+1期1―100岁的人口,通过t期0―100岁的人口结合分年龄、分性别的死亡率进行预测;二是t+1期0岁的人口,通过t 和生育率及出生人口性别比的假设进行预测;三是加总可得t+1期人口。
农村常住人口的预测首先需要选定预测起始人口。
本项预测采用了两个数据基础,考虑了两个方案。
国家每10年开展一次的人口普查是最为权威的人口统计数据来源,普查年份对各个年龄的人口统计更为精准,在人口规模和结构的预测上更有优势,方案一选取2010年全国第六次普查数据作为研究起点。
同时,考虑到数据的时效性,方案二以《中国人口和就业统计年鉴》公布的2018年全国人口抽样调查数据为基础对农村常住人口进行进一步预测,以期能够全面地研判2035年我国农村常住人口与结构。
(二)影响因素与参数设定队列要素法进行预测的关键参数设定是总和生育率、出生人口性别比、平均预期寿命、农村常住人口向城镇净迁移数量,这些是未来农村常住人口的主要影响因素。
中国主要年份全国乡村人口和乡村就业人员情况统计(1978-2018)

其余年份人口数据为在年度人口抽样调查基础上.根据人口普查数据修订数.
2.本表全国乡村就业人员小计1990年及以后的数据为根据劳动力调查.人口普查的推算数.2001年及以后数据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重新修订.因此与相应年份的分地区.分登记注册类型.分行业资料的分项数据之和不一致.
3.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
中国主要年份全国乡村人口和乡村就业人员情况统计(1978-2018)
单位:万人.%年末)
摘编自《中国农村统计年鉴2019》
年及以后数据根据第六一致.
(1978-2018)
》。
农村老龄化问题更为严重。

农村老龄化问题更为严重。
截止到2020年人口数据调查,在农村60岁、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的比重分别达到了23.81%、17.72%,这一比例显著超出了城市老龄化水平,农村已经步入了中度老龄化,而且城乡倒置现象将继续加剧,到2028年,农村老年人口的比重或将突破30%,这是一个非常恐怖的数字,所以相对于城市来说,农村老龄化问题更为严重。
农村人口老龄化严重的影响,首先对于农业本身冲击是最大的,老龄化会导致从事农业的劳动力减少,无法继续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效率会下滑。
农村老人多对于农业新技术、新模式的转向慢,造成现代化农业升级慢。
而且农村老人多还对于市场消息掌握差,容易造成农业供需不平衡。
农村老人多,对生活的要求不高,消费水平较低,导致消费拉动经济弱。
一、为什么会农村老龄化严重?其一、主要年轻人口的外迁,为了寻求更多的赚钱机会,农村的青壮年向更发达,机遇更多的城市流动,离开居住地前往城市发展的农村人达到4.9亿规模,随着这些年轻人在城市有了基础,就不会再回农村,所以留在农村的,都是年龄大的老人。
其二、原始农村人口基数大,以前国家没有施行计划生育,在农村生个孩子的成本就是填一双筷子,能养活就行,而产出是家里多了一个劳动力,在靠地吃饭的年代这是非常重要,而今这批人开始年龄上来了,成为农村老年人。
二、如何解决农村老龄化问题?第1条:要加强弘扬孝老敬亲的文化传统,倡导就近就业返乡创业,继续发挥以家庭养老为主,社会养老和社区养老为辅。
第2条:实现农村“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解决医疗卫生、养老服务、养老院的供给短缺,完善乡村养老设施。
第3条:完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支持民营资本进入农村服务事业等。
第4条:加强村民互助养老模式的研究,在乡镇协调支持的情况下,进行要市场化运作、要有偿。
编者总结:农村老龄化问题更为严重,需要政府、社会、个人等多方力量加入解决,才能群策群力更好的解决农村养老困难。
农村低收入人口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农村低收入人口对农业发展的影响一、农村低收入人口的数量和分布情况农村低收入人口是指农村地区收入水平较低的人群。
我国农村低收入人口数量众多,分布广泛。
他们通常生活在经济相对落后的农村地区,面临着缺乏土地资源、技术条件和市场机会不足等问题。
二、农村低收入人口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农村低收入人口对农业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首先,他们是农业生产的主要劳动力。
由于缺乏就业机会,农村低收入人口通常以务农为主要生计,为农业生产提供了必不可少的劳动力,保障了粮食等农产品的生产。
三、农村低收入人口对农业科技创新的挑战农村低收入人口由于经济条件的限制,往往缺乏接受农业科技创新的机会和能力。
他们在农业生产中使用传统的种植养殖技术,无法充分利用先进的农业科技手段,这对农业发展带来一定的挑战。
四、农村低收入人口对农业市场的需求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低收入人口对农产品市场的需求逐渐增加。
他们需要大量的廉价农产品满足基本生活需求,对农业生产提供了市场需求的保证。
五、农村低收入人口对农村社会发展的影响农村低收入人口的存在对农村社会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他们普遍缺乏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基本服务,生活水平较低。
这导致了社会资源不均衡分配和农村贫困问题的严重化。
六、农村低收入人口对农村经济发展的推动农村低收入人口具有较强的创业意愿和创新能力。
他们通过自主创业、合作社建设等方式,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例如,他们发展农村旅游、农产品深加工等产业,为当地经济增加了新的增长点。
七、政府应对农村低收入人口的政策支持为了改善农村低收入人口的生活状况,政府应加大对农村低收入人口的关注和支持力度。
通过完善农村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障等基础设施,提高低收入人口的生活水平和社会保障水平,推动农业发展。
八、扶贫政策对农村低收入人口的帮助扶贫政策是解决农村低收入人口问题的重要手段。
通过实施精准扶贫政策,帮助低收入人口脱贫致富,提高其经济收入和生活水平,促进农业发展和农村社会稳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口是指生活在一定时间、一定地域、一定社 会生产方式、具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人所组成 的社会群体。
农村人口:具有“农业户口”的农村居民。
农村人口与乡村人口的区别:“农村人口”是 指按照户籍登记的农业人口,乡村人口是指农 村的常住人口,不包括长期在外且已有稳定的 职业与居住场所的从业人员。
• 中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 • 60岁及以上人口为1.776亿人,占13.26%; • 65岁及以上人口为1.188亿人,占 8.87%。
1990—2050年中国60岁以上人口预测
时间
人口数量(千人)
占总人口比例(%)
1990
99078
8.6
1995
113639
9.3
2000
128684
10.1
• 关于性别失衡的研究
• 哥伦比亚大学魏尚教授认为,单身男性对中国GDP增长 的贡献可能有2个百分点。现在的中国,单身男性要找 老婆,车与房成必需品,这让男性更努力工作。据他测 算,过去十年中国经济每年平均增长10%,而性别失衡 每年贡献2个百分点。
• 景天魁:“剩女是伪问题,剩男是真问题”。
• 农村人口性别构成的总体特征:男性比例大,性别 比例失调,高于城镇和全国水平。
16.5%
73.5%
18.87% 70.49%
10% 10.64%
• 联合国关于人口年龄结构类型划分标准
类型 年轻型
0-14岁 人口比例
40以上
65岁及以上 人口比例
4以下
老少比 15以下
成年型
30-40
4-7
15-30
老年型
30以下
7以上
30以上
• 按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规定,一个国家或一个 地区60岁以上人口占该国家或该地区人口人数 10%以上,或一个国家一个地区65岁以上人口 占该国家或该地区人口总数7%以上,那么, 该国家或该地区就进入了老龄化社会。
• 2006年,我国农村人口性别 比为107,而全国总人口性 别比为104,城市人口性别 比为99。
• 2006年,农村0-4岁的性别 比为126,5-9岁的性别比为 121,而城市同年龄段的性 别比分别为112和115。
二、我国农村人口问题
• 农村人口问题主要表现为农村人口质量问题和 人地关系矛盾。
• (一)人口质量问题 • 人口质量也称人口素质,包括身体素质、科学
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三个方面。
• 1、身体素质比较差,农村死亡率较高
2015年全国5岁以下儿童和孕产妇死亡率(‰)
全国 城市 农村
5岁以下儿童 死亡率
10.7 5.8 12.9
婴儿 死亡率
8.1 4.7 9.6
新生儿 死亡率
5.4 3.3 6.4
• 我国农村人口数量庞大的原因: • (1)农业生产方式落后,劳动力需求大 • (2)家族文化的影响 • (3)传统观念的影响 • (4)人口政策的失误 • (5)农民生活条件的改善
• (二)农村人口结构
• 人口结构是指在一个国家或一定地域范围内人 口的组成情况。人口结构包括年龄结构、性别 结构、文化结构、职业结构等。
• 我国人口性别比大约为106。根据国家人口 计生委提供的数据,到2020年前后,中国 可婚男性人口可能过剩2400万左右。也有 人计算,2020年,20岁至45岁的男性将比 女性多出3000万人。
• 美国杨伯翰大学的瓦莱丽·赫德森和英国肯特大学的安德烈 亚·博尔合作出版《光棍:亚洲男性人口过剩的安全意义》 ,根据2000年人口普查,4岁以下儿童男女性别比率超过 120:100,认为这将导致在2020年中国将有3000万男人 找不到妻子。
一、农村人口的构成与变动
• (一)农村人口的数量
时间
1990年 1995年 2000年 2005年 2010年 2011年 2012年 2015年
农村人口(亿)
8.9590 9.1675 9.2819 9.4907 9.6618 9.6808 9.7065
乡村人口(亿)
8.4138 8.5647 8.0837 7.4544 6.7113 6.5656 6.4222 6.0346
• 年龄结构是指不同年龄组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 的比重及其相互关系。
• 性别结构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全体人口中男 女人数的比例关系。通常用男女人数之比(以 女性人口数为100)来表示。
• 1、农村人口的年龄结构 2014年全国和乡村人口的年龄结构
类 型 0-14岁 15-64岁 65岁及以上
全国 乡村
孕产妇 死亡率
20.1 19.8 20.2
• 2、科学文化素质偏低
• 2012年,农村劳动力的不识字或识字很少 5.3%,小学文化程度占26.07%,初中文化程 度占53.03%,高中文化程度的占10.01%, 中专文化程度的2.66%,大专及大专以上 2.93%。
• 初中和初中以下文化程度占84.4%!
• 妇女的缺乏导致了这样一种局面:拥有金钱、技能和受教育 等优势的男子可以结婚;而没有这些优势的男子却结不了婚 ,他们在社会经济最底层形成了一个固定的光棍阶层。
• 处于社会底层的年轻成年男子,为了提升他们的社会地位, 会通过暴力和犯罪方式联合起来。中国清朝末年的“捻军” 就是一个例子。
• 为了提防“光棍乱国”,政府会考虑将这股“祸水”引向国 外:或者通过鼓励年轻男子向外移民;或利用他们为政府的 海外军事冒险服务。
比例为50.19%,加上镇老年人口的数据,则农村和 镇老年人口占全国老年人口总数的比例未71.26%。
• 农村人口老龄化带来的问题: • 养老问题 • 劳动力问题 • 农村传统文化继承问题
• 2、农村人口的性别结构
• 从世界范围来看,发展中国家人口性别比多 在100以上,发达国家在100以下,大多数 国家的人口性别比在95-105之间。
• 3、思想道德素质有待提高
• 传统的文化价值观念仍然深深地支配和束缚着 广大的农民,封闭保守的意识、安于现状的守 常观念、依赖心理和宿命观、宗派思想和家族 观念等在相当的范围内存在着。
2005
143907
10.9
2010
168919
12.5
2015
210225
15.1
2020
243848
17.1
289985
20.1
2030
347776
24.0
2035
391130
27.1
2040
404792
28.2
2045
413434
29.2
2050
431532
31.0
• 农村老龄化问题比城镇更加突出 • 2015年,农村60岁以上人口占全国老年人口总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