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土有机质下降的原因

合集下载

东北黑土地有多肥沃就有多脆弱

东北黑土地有多肥沃就有多脆弱

东北黑土地有多肥沃就有多脆弱▲东北黑土地面积广阔,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

供图/图虫创意在我国东北那旮瘩,有一片举世闻名的“黑土地”。

这里耕地面积只占全国的1/10,粮食产量却占到全国的1/4,其中外调粮食占全国的1/3。

换句话说,中国人吃的三碗饭,其中一碗就来自东北。

不仅粮食产量大,而且好吃,很多人爱吃的五常大米便产自位于黑土地核心区的黑龙江省五常市。

▲黑土地上,拖拉机正在进行春耕。

供图/图虫创意都知道黑土地是块宝,然而这块宝是如何炼成的?宝贵背后,它又有多么脆弱的一面?土壤为什么会有五颜六色?在广袤的中国大地上,各地自然与人文景观差异很大,土壤的颜色也不甘平庸形成了各自的地方特色:南方的土偏红,中部的土偏黄,东北的土偏黑。

古人对此似乎早有察觉,在明代修建的北京中山公园社稷坛内,就摆放着寓意华夏疆土的五色土——东青、南赤、西白、北黑、中黄。

▲北京中山公园社稷坛的五色土。

图源/网络随着科学研究不断细致深入,我国土壤的颜色被分为更多种类,包括黑色、红色、黄色、砖红色、紫色、棕色、黄棕色和灰白色等等。

并且土壤五颜六色的秘密也被揭示出来,原来是土壤中的腐殖质与矿物质在“作怪”。

▲五颜六色的土壤。

图源/网络腐殖质是土壤中的动植物残体碎渣,被微生物分解形成的一类黑乎乎的胶状物质。

它虽然其貌不扬,却内涵丰富,可以为植物生长提供充分的养分,堪称“天然培养基”。

腐殖质之所以显得黑乎乎,是因为含有较多棕色的胡敏酸和黑色的胡敏素。

因此,当土壤中腐殖质含量越多时,颜色也会显得越发偏深发黑。

▲各种动植物残骸形成的腐殖质,营养丰富,常用于制作盆栽。

图源/网络当腐殖质给土壤颜色的深浅定下基调后,矿物质就开始登场给土壤“调色”了。

土壤颜色偏红或者棕红,是因为含有的以氧化铁为主要成分的赤铁矿含量较高;土壤呈黄色,是因为含有的以水合氧化铁为主要成分的针铁矿含量较高;土壤颜色偏白,是因为含有的盐分比如钠盐、二氧化硅和碳酸钙等较多;在四川盆地,土壤颜色偏紫,是因为这里的土壤多由紫色砂岩、页岩风化物形成。

黑土地保护

黑土地保护

人为原因:
一是在发挥优势、发展粮食生产的同时,忽视了轮作养 地。东北黑土区的气候特点适合大豆、玉米的生产,长 期以来,种植作物以密植高产的玉米为主,农民收入来 源主要依靠粮食。在吉林、辽宁两省,连年种植玉米, 黑龙江北部地区连年种植大豆,这种连作,不仅造成土 壤养分的失衡,还容易引发病虫害,增加农业成本。当 地农民都认识到这一点,但缺乏必要的引导和政策扶持, 玉米—大豆,玉米—牧草等合理轮作模式难以形成气候, 从而加速黑土地退化。
5、因侵蚀黑土面积减少
局部山地丘陵与河流两岸阶地黑土水土流失形成大量侵 蚀沟。榆树县南大沟长5~6km,最宽处近100m,深度 20~30m,由于没有任何治理措施,侵蚀沟不断扩大, 吞没了耕地,威胁到附近的村庄。据国家水利部松辽委 调查,目前东北黑土区内有侵蚀沟25万多条,每条沟侵 占土地一般都在0167hm2以上,历年共侵占黑土地近40 万hm2。虽然这种侵蚀所占的比重较小,但造成的危害 不能忽视。
4、沙化、盐碱化严重,草原变劣
目前,东北三省天然草原面积约1341万hm2,90%以上 出现不同程度的退化。据调查,辽西北现有天然草原 73.3 万hm2,草地“三化”面积达58万hm2,水土流失 面积达173万hm2。吉林西部天然草原面积187.6万hm2, 其中重度盐碱化、退化面积占退化草原总面积的65%。 天然草原产草量20世纪50年代为干草1000~1500kg/ hm2,到90年代末下降到产干草700~900kg/hm2,产 草量下降近50%,有的草场已经成为寸草不生的“秃 地”。
2、土壤基础肥力下降
一是土壤有机质减少。开垦前的自然黑土表层有机质含 量多在3%~6%之间,低于3%的比较少见。目前黑土 区耕地有机质基本在1.15%~3%之间。公主岭市国家黑 土监测基地的定位监测试验结果表明,1980~1994年的 15 年间,单施化肥区和无肥区土壤耕层有机质呈缓慢下 降趋势,每年有机质矿化量为270~480kg/hm2,年矿 化率为0.4%~0.7%。

黑土基本特征及合理利用

黑土基本特征及合理利用

黑土基本特征及合理利用众所周知,我们美丽富饶的黑龙江,有着一个美丽名字“北大仓”。

据统计,中国“粮仓”黑龙江省近年来不断强化耕地保护。

据最新的黑龙江省环境状况公报显示,至2008年末,全省耕地面积为1191.72万公顷,比上一年增加1600公顷,折合亩数为2.4万亩。

黑龙江省是中国最大的商品粮生产基地,粮食年生产能力现已达到400亿公斤以上,粮食商品率超过70%。

近年来,这个省立足于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确立了以耕地保护为核心的“大耕保”理念,全力坚守耕地“红线”。

黑龙江省政府每年都与各市签订基本农田保护责任状,进一步强化地方政府主要领导的耕地保护责任。

省国土资源厅还出台了《关于落实占用耕地补充制度的实施意见》,进一步加强了省、市、县三级耕地储备库建设。

黑龙江省国土资源厅地籍处的工作人员说,土地开发整理和复垦是全省新增耕地的主要来源。

通过对未利用地、废弃地或对原有耕地进行集约化整理,实现全省耕地面积的增加。

按照黑龙江省国土资源厅的规划,“十一五”期间全省耕地总量将不少于1170万公顷,基本农田保护率继续保持在85%以上。

总而言之,黑龙江的农业发展的速度和提供的产量为全国的农业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说道农业的发展不得不提到的就是我们黑龙江省独有的土壤黑土地。

黑土是具有强烈胀缩和扰动特性的粘质土壤。

它相当于美国分类的变性土土纲和联合国分类的变性土单元。

本土纲包括中国现行发生分类制的砂姜黑土、潮土、石灰土、赤红壤、水稻土诸土类中具备变性特征者,因为中国以往未设立变性土独立单元,1985年初拟的中国土壤系统分类才将其列为独立土纲。

什么是黑土?黑土,就是指有机物质平均含量在3%至10%之间,特别利于包括水稻、小麦、大豆、玉米等农作物生长的一种特殊土壤,主要分布在温带混交林。

有地质专家指出,每形成一公分厚黑土需时200年至400年,而“北大荒”的黑土厚度则达到了1米,以至于可以“捏把黑土冒油花,插双筷子也发芽”。

浅析东北黑土资源存在的问题与保护措施

浅析东北黑土资源存在的问题与保护措施

浅析东北黑土资源存在的问题与保护措施张宝库[摘要]东北黑土是世界上最宝贵的土壤资源.东北黑土作为世界四大黑土带之一,具有肥力高、结构良好、质地疏松、适宜农耕、适合农作物生长的特点。

为加强黑土保护和治理,依据多年研究成果,着重阐明了黑土的现状、退化原因及存在的问题:土壤微生物多样性下降、水土流失加剧、土壤有机质下降、黑土耕层变薄、土壤养分库容偏低。

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了制定黑土资源保护中长期规划.建立黑土保护与可持续利用长效机制制定法律法规,启动国家黑土资源可持续利用与保护农业重大科学研究计划,设立黑土保护利用试验示范区,同时开展国际合作研究,进一步推动我国以东北为主体的黑土资源保护与战略发展。

[关键词]东北黑土;问题;保护措施1 东北黑土区面临的问题和挑战1.1 种植结构单一导致土壤微生物多样性下降大豆重迎茬使根部病虫害严重。

根系分泌物,根茬腐解物、根际微生物的变化,养分的单一消耗,导致根际环境恶化,有害微生物增加,加剧了重迎茬大豆的减产。

同时由于根的活力下降,土壤酶的变化,使根的吸收能力降低,植株生理代谢失调,致使大豆生育不良,产量降低,品质变劣。

1.2水土流失加剧黑土区由于季节性冻融作用和漫川漫岗的地形地貌特点,开垦后导致水土流失加剧。

典型黑土区地形多为地势平坦的波状平原和台地低丘区,坡度虽缓,但坡长较长,一般为500~2000 m。

由于该区降水集中在夏、秋季节,且多以暴雨形式出现,加之集雨面积大,故径流集中,冲刷能力大,水蚀严重,春季土壤解冻时,表层土壤疏松,容易被积雪融化的融雪径流冲刷,促进侵蚀沟的蔓延与发展。

水蚀主要发生在坡状耕地上,占80%左右。

黑土由于质地松散,加之东北地区属于温带半湿润季风区,每年4—5月正值黑土区干旱大风期再加之人类不符合自然规律的生产经营活动更加剧了黑土区的水土流失。

1.3 土壤有机质下降黑土是我国农田土壤中有机质含量最高的土壤,开垦前,黑土有机质含量高达8%~10%;据测算、开垦20 a的黑土地有机质含量下降l/3;开垦40 a的有机质下降1/2左右;开垦70~80 a的有机质下降2/3左右,下降趋势显著。

浅谈黑土地退化原因与治理保护对策

浅谈黑土地退化原因与治理保护对策

对性的制定管理制度,要确保每一项工作都要足够科学的制度指导;其次,针对部门员工队伍,应借助科学的薪酬机制和奖罚措施有效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确保其能够主动遵守相关规定,以积极的姿态投入至日常工作。

最后,在激发员工工作热情的同时,还应及时向部门员工灌输其自身工作对于农村经济发展乃至国家进步的重要意义,要使其深刻认识自身的指责所在。

同时,要定期开展思想道德教育和经验较训总结大会,借助不断引导提高员工队伍整体工作水平。

3.3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增进员工创新意识基于农村文化对于农村的重要性,在开展部门行政工作管理时,要特别重视“以人为本”的管理原则,不断就员工的服务意识和工作态度进行改善。

一方面,要加强农村文化建设,逐步在部门内部营造和谐的文化氛围,使员工能够真切感受到农村文化,并切实为农村形象贡献力量。

另一方面,要注重引导,不仅要及时就困难员工进行沟通和帮扶,鼓励能力不足的员工积极进取,还要积极发挥模范员工的带头作用,逐步在部门内部形成有效的竞争合作氛围,引导所有员工主动服务农村、服务社会。

结束语:综上所述,在当前的农村经济发展中,农业经济管理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需要相关人员加大重视力度,提高管理工作的科学化程度。

基于当前经济管理现状指出了相应的改善措施,其中,只有不断深化体制改革,落实各项农村经济管理规定,借由更加细化的管理制度规范员工队伍日常工作行为,才能有效提高农村经济发展工作的效率和质量,才能推动农村经济更加健康的发展,促进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达成,为我国人民的幸福负责,为我国经济建设发展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1]郭永国.浅析目前农业管理中的问题及解决策略[J].农民致富之友,2013(24):37.[2]冀海燕.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农业经济管理[J].商场现代化,2013(15):188-189.[3]刘宏波,刘华桢,刘任.关于中国农村社会管理创新的思考[J].农业经济,2013(3):67-69.[4]孙海平.农业经济的管理创新研究[J].现代营销,2012(6):70.浅谈黑土地退化原因与治理保护对策刘勇1王璐2张莹莹1(1.松原市宁江区黑土地保护监测中心 2.梅河口市黑土地保护监测中心)黑土地是我国东北农业发展赖以生存的极其宝贵的土地资源。

通用版带答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五章植被与土壤(十九)

通用版带答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五章植被与土壤(十九)

通用版带答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五章植被与土壤(十九)综合题1、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某校的地理学习小组在教师的指导下,去浙江山区开展了一次“土壤形成与地理环境关系”的野外实习,他们挖掘了一个土壤剖面,发现剖面呈均匀的砖红色,呈酸性,质地较黏重。

他们在实地考察的基础上绘制出下面的土壤与其他自然要素关系图。

请你与他们一起探究下列问题。

材料二:“捏把黑土冒油花,插双筷子也发芽。

”这句乡言俗语,形象描绘出了黑土地的富饶。

这种土壤里的有机质含量大约是黄土的10倍,是肥力最高、最适宜农耕的土地。

据监测,我国东北黑土有机质从开垦之初的3%~6%下降到了目前的2%~3%,黑土表层平均每年流失0.3~1厘米。

(1)根据材料一推测该地的土壤类型名称是____,其森林类型是____。

(2)图2是自然土壤剖面图,其中数码②代表的是____层,在影响土壤形成的因素中____是影响土壤发育的最基本、也是最活跃的因素。

(3)对于耕作而言,我国东北平原的土壤肥沃,而南方地区的土壤相对贫瘠,试分析其原因。

(4)目前红壤和黑土在耕作过程中都存在土壤肥力下降的问题,请任选一例,举例说明有效提高土壤肥力的方法。

答案:(1) 红壤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或常绿阔叶林(2) 腐殖质生物(3)①东北地区气候冷湿,有机质分解慢,容易累积土壤肥沃;②南方地区气候湿热有机质分解快,不易积累,土壤相对贫瘠;③同时受气候影响,东北地区熟制为一年一熟,耕种消耗的有机质少,④南方地区熟制为一年两熟到三熟,耕种消耗的有机质多。

(4)红壤:①增施有机肥②增施熟石灰中和酸性③种植绿肥作物④适当掺沙子降低土壤粘性等。

黑土:①秸秆还田②增施有机肥③种植绿肥④免耕、少耕和休耕等。

解析:本题以野外实地考察、乡言俗语塑造情境,涉及植被、土壤成土因素及土壤剖面等相关知识点,考查学生提取和分析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突出了对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等学科素养的考查。

四平市黑土地存在的问题和保护策略

四平市黑土地存在的问题和保护策略

交流探讨农业开发与装备 2023年第4期四平市黑土地存在的问题和保护策略许占奇1,赵方印2,杨春明3,杨忠彬4(1.四平市铁西区旅游服务中心,吉林四平 136000; 2.四平市铁西区蔬菜园艺特产服务中心,吉林四平 136000; 3.梨树县万发镇综合服务中心,吉林梨树 136005; 4.四平市黑土地保护监测中心,吉林四平 136000)摘要:四平市地处中国东北黑土带,89%的耕地为黑土地,土地肥沃,是国家和吉林省的产粮大市,较高的粮食产出是依靠黑土地资源作为支撑。

由于过度利用和不合理耕作原因导致黑土地退化,主要表现为水土流失严重、土体结构破坏、土壤养分失衡、土壤物理性状恶化、土壤生物学特征退化和黑土地产出功能退化等。

从分析四平市黑土地存在的问题入手,提出保护黑土地的途径。

关键词:黑土地;存在问题;保护策略1 存在问题一是水土流失严重。

四平市东南部黑土区水土流失比较严重,每年都有肥沃的表层土壤流失,位于西北部的双辽市水土流失更为严重。

二是土体结构遭到破坏。

多年来由于连续的种植,以一家一户为主的种植单元使用小马力拖拉机为主,耕作深度较浅形成了犁底层,严重影响了产出功能。

目前,黑土区耕地的耕层深度只有15 cm左右,同时由于腐殖质层剥蚀导致土壤有效养分库容下降。

三是土壤养分失衡。

部分耕地有机质含量下降,单施化肥区和无肥区土壤耕层有机质呈缓慢下降趋势。

四是土壤物理性状恶化。

土壤容重有明显增大的趋势,黑土的物理性状已严重衰退。

五是黑土生产功能退化。

突出表现在土壤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环境变坏,土壤对养分的转化和调控能力下降;土壤结构和土体构型的恶化,对水分的贮藏和调节能力降低,加重了干旱的危害。

化肥利用率不高,化肥投入过量,导致黑土区粮食生产成本增加,效益下降。

2 黑土地资源退化的危害与后果黑土地资源日益退化导致黑土地“量减质退”,其主要危害和后果,集中表现在减少了优质耕地面积,并使作物产量受到影响。

近些年来,由于耕地肥力下降,只有依靠过高投入才能获得高产出。

2021年5月考前保温综合题限时练6(带解析)

2021年5月考前保温综合题限时练6(带解析)

考前保温综合题专项限时练6(60分钟)1.(2021·青岛二模)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10 分)2017年2 月20~22 日青海地区经历来自北疆地区的一次强冷空气过程,对青海湖周围牧业产生影响。

该冷空气受祁连山脉的影响分为东西两股,一股是经南疆盆地后,逐渐溢入青藏高原西侧阿尔金山山口进入青海西北部的"西路冷空气"; 另一股是经河西走廊南下,在青藏高原东北部河谷地区向西回流倒灌的"东路冷空气"。

这两股冷空气在青海湖附近迎面相遇,形成青海湖G锋。

图8示意21日20 时青海湖G 锋位置。

(1)判断此时两股冷空气势力的差异,并用"强"或"弱"标注在答题卡的相应方框内。

(2 分)(2)从地形角度,分析造成此时两股冷空气势力差异的原因。

(4 分)(3)有人认为,青海湖G 锋对青海湖周围牧业的危害较大,有人认为危害较小。

表明你的观点,并说明理由。

(4 分)2.(2021·山东省5月联合测评)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黑土土壤肥沃,有机质含量高。

近年来,由于人类不合理的活动及气候的影响,导致我国东北地区黑土耕地数量不断减少、肥力不断下降,为此我国科研人员提出了“秸秆富集深还”模式来应对黑土退化问题。

该模式提倡将农作物分带种植,在耕作层底部和作物带间埋藏秸秆,以5年为周期,通过调整农作物.播种位置、填埋秸秆逐步覆盖整块田地。

经过试验,该模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农民对其操作和实施了解较少。

图8示意“秸秆富集深还”模式。

(1)说明我国东北地区黑土肥力不断下降的原因。

(2)分析采用“秸秆富集深还”模式进行农业耕作的优势。

(3)指出促进“秸秆富集深还”模式推广应采取的措施。

3.(2021·潍坊一模)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澳大利亚黄金海岸位于东海岸中段,由一段南北延伸约42千米、10多个连续排列的优质沙滩组成,是世界著名的旅游胜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班级:14级园艺姓名:郑森
学号:2144120514
问题:东北地区黑土地有机质含量急剧下降
一.理清思路
我们要知道
土壤有机质是什么?到底是什么减少了
有机质的来源是什么?是不是从源头上输入量减少了?分析原因
有机质的去向是什么?是不是输出的量增加了?分析原因
总结后给出建议。

二.具体分析
首先我们要知道土壤有机质指的是什么?
土壤有机质:是指存在于土壤中的所含碳的有机物质。

它包括各种动植物的残体、微生物体及其会分解和合成的各种有机质。

土壤有机质的来源有哪些?
1.植物残体
包括各类植物的凋落物、死亡的植物体及根系。

2.动物、微生物残体
包括土壤动物和非土壤动物的残体,及各种微生物的残体。

.这部分来源相对较少。

但对原始土壤来说,微生物是土壤有机质的最早来源。

3.排泄物和分泌物
土壤有机质的这部分来源虽然量很少,但对土壤有机质的转化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4.废水废渣
人为施入土壤中的各种有机肥料(绿肥、堆肥、沤肥等),工农业和生活废
水,废渣等,还有各种微生物制品,有机农药等。

[1]
分析原因
从植物残体来源途径来说
a.人们将秸秆等本应反田的有机质来源进行了焚烧;
b.不合理的耕作方法,例如清耕法、免耕法,降低了土壤有机质含量;而有利于“养地”的生草法、休闲轮作却很少见。

从动物残体来源途径来说
c.肥土壤动物的残体一般会被清理
从废水废渣来源途径来说
d.人们投入的有机肥越来越少,而偏爱上了化肥,这种施肥偏好直接从源头上减少了土壤有机质的含量,是主要因素。

土壤有机质的去向有哪些?
1. 植物吸收利用
2. 微生物分解利用
3. 水土流失及风蚀
分析原因
从植物吸收利用途径来说
e.作物产量的提高势必会从土壤中吸取更多养分,其中就包含了大
量的有机质的营养成分。

从微生物分解途径来说
f.微生物的生命活动需要能量,其中一大部分能量来自于土壤中
的微生物。

人们施肥方式和施肥量的不科学会破坏土壤结构,从而降低了土壤保持有机质的能力。

向土壤中过量施入氮肥后,微生物的氮素供应增加1份,相应消耗的碳素就增加25 份,所消耗的碳素来源于土壤有机质,有机质含量低,影响微生物的活性,从而影响土壤团粒结构的形成,导致土壤板结。

[2]
从水土流失及风蚀途径来说
g.频繁的旱、涝、风灾造成了沃土流失严重,岗地沙化严重,加之连年耕翻、平作, 防风固沙能力差, 有机质含量降低、品质变差。

三.提高土壤有机质的建议
1)秸秆还田。

这项措施是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品质的根本措施, 且成本低、见效快, 不需投入大量人力物力, 采取复式作业就可行之有效地提高土壤肥力。

2)发展生态农业, 减缓有机质消耗。

有机质除土壤自身消耗外, 水土流失和不合理的耕作也造成大量无效消耗, 因此要营造农田防护林, 调整农、林、牧结构,作物合理布局。

建立合理轮作、耕作、施肥制度, 建立配方施肥, 缺啥补啥,提高施肥经济效益, 保持物质循环相对平衡。

另外,对风、水蚀严重的地块要综合治理或退耕还林还牧。

3)扩大有机物料来源。

增施有机肥,发展畜牧业、养畜积肥, 广辟肥源。

搞好垃圾、农副产品的废料利用, 这些有机物料不仅可以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 而且可以改善有机质质量和活化土壤中已老化的腐殖质。

4)制定用地养地政策和法规。

在执行承包责任制的同时要明确土地培肥标准, 建立相应的奖惩制度, 做到用养结合, 这样才能永续利用。

[3]
参考文献
[1]百度百科
[2]汪雪莹.东北地区土壤有机质含量分布情况分析.现代农业科学.2008.12第15卷第12期
[3]张代平.黑龙江垦区大豆不同种植方式研究.现代化农业,1998年第2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