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概论绪论
中国文化概论绪论课件

中国现代意义上的“文化”的含 义:
冯天瑜 :文化便是人与自然、主体和客体在 实践中的对立统一物(《中国文化史断想》 第17页)
文化定义
文化的实质性含义是:“人化”或
“人类化”.是人类改造自然 界而逐步实现自身价值观念的 过程。简言之,“自然的人化, 也即人化自然是文化的本质。”
二、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
文与质的配合很恰当
--------《论语· 雍也》
“化 ”的演变
甲骨文
一是变化,二是生成,三是造化
“化而为鸟,其名曰鹏” (《庄子· 逍遥游》)
男女构精,万物化生” (《易· 系辞下》)
风俗、风气教化
“文”与“化”并联使用
易· 贲卦· 象传》“(刚柔交错),天文也。 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 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四、学习中国文化概论的目的、意义 和方法
(一)学习中国文化的目的
1、中国文化有着独特的魅力和深刻的内容,学 习中国文化有助于更加准确地认识我们民族自 身。 2、学习中国文化,有助于继承优秀传统,创造 美好未来。 3、有助于全面提高人文素质
(二)学习中国文化的意义
第一,受教育者综合素质下降。 第二、导致人与自然的冲突,科学主义泛滥。 第三,有助于发掘传统文化的底蕴,促进经济发展。 传统文化的经济价值主要体现在:
中国文化的基本内容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一是独具特色的语言文字 二是翰如烟海的文化典籍
三是惠及世界的科技工艺
四是精彩纷呈的文学艺术
五是充满智慧的哲学宗教
六是完备深刻的道德伦理
(二)中国传统文化
指的是以中华文化为 具体说,是 1840年前的中国文化。
中国文化概论
主讲人:訾希坤
中国文化概论第一讲 绪论

其次:
了解一点中国传统文化,可以增加我们的学识。
二是翰如烟海的文化典籍;三是惠及世界的科技工艺;
四是精彩纷呈的文学艺术;五是充满智慧的哲学宗教; 六是完备深刻的道德伦理。
二、中国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
2.中国传统文化
我们在这里所说的中国传统文化,就是指六千年前的文 化至鸦片战争(1840年)时期的中国文化。
三、为什么要学习中国传统文化
根本原因:
社会风气败坏,唯利是图,对国家缺乏责任,道德
②中华民族是中国文化的创始主体。中华民族是现今中国 境内由华夏族(汉族)及55个少数民族的总称,“中”
意思是居四方之中。“华”本义为光辉、文采、精粹,
用于族名,蕴含文化发达之意。
二、中国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
1.中国文化
③中国文化具有自身的民族与国度的特色。中国文化的基 本内容包括以下几个部分:一是独具特色的语言文字;
一、“文化”界说
1.“文”的本义和引申义
引申义:文字、文章、典章制度、思想内容、修养品行。 象形文字:
《礼记·杂记》:“文武之道,一张一弛。” 《论语·雍也》:“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 质彬彬,然后君子。”
一、“文化”界说
2.“化”的本义和引申义
本义:变化、生成。 甲骨文: 《庄子· 逍遥游》:“北海有鱼,其名为鲲,化而 为鸟,其名曰鹏。” 《易· 系辞下》:“男女构精,万物化生。” 引申义:教行迁善。如:潜移默化。
中国文化概论
马丽丽
文学院汉语言文学系
mll-ls@
第一讲 绪论
★ 什么叫文化? ★ 什么叫中国文化? ★ 什么叫中国传统文化? ★ 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有什么意义?
一、“文化”界说
1.“文”的本义和引申义
中国文化概论绪论

甲骨文、金文有“拔”字,本作双足踏邑之形,即 以占领其邑象征夺取其政权。“拔”字之古形作:
在金文中,“国”字的原始字形状像“戈”加“口”, 即“或”字。其中,“戈”是声符,兼有执戈守城之意。 “口”表示城邑。到了春秋时期,四周又被加上了外廓—— “口”,表示国之疆界。最初的“国”并没有明确的疆界, 最早的“国”字也忠实地记录了这一特征。
“人为照料”的内涵逐渐变得清晰起来;其二,将几种特殊过程扩大延伸为 一般普通的过程——这就是culture让人立刻联想到的意涵。
全球所有地区的人,你们随着岁月而毁灭。你们活着并不仅仅要用 你们的骨灰为土地施肥。死后,你们的后代应该会因为欧洲的文化 而变得高兴。“优势的欧洲文化”这个念头启示是对于大自然尊严 的一种极大的侮辱。
文化是人类社会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凝固下来并在代际传承的价 值观念、社会机制和行为规则,社会的人们据此思维、交流和 行为,并且产生和创造具有特征物质制品或艺术风格。 (1)核心层面:人们的社会性; (2)中间层面:人们基于这种社会性的思维和行为; (3)外表层面:人们思维和行为的产物。
文化从表至里的三个不同的层面,其他两个层面都蕴含在表层的物质层 面之下,故文化的三个层面又可以归结为两个不同的范畴(或两种不同的存 在状态)——无固定形态的非物质的范畴就是所谓的“非物质文化”(无形 文化),有固定形态的物质范畴就是通常所说的“物质文化”(有形文化), 这两种文化范畴构成了完整的文化形态。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创造这些物质文化的过程以及人类各社群为了满 足自己精神生活需要的具有社会性、凝固性和典型性的行为,它是被各地区 和社群视为其文化传统的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包括了口头传说、表演艺 术、社会风俗、礼仪节庆、传统工艺等。“物质文化遗产”,则是人类这些 思维和行为的创造物,是由固定形态的可以被视觉感知的人类创造、制作和 使用的人工遗留物。
中国文化概论绪论

(二)什么是文化? *与自然相对的文化:文化意味着人加工过的自然。 *与愚昧相对的文化:文化意味着知识和教养。 *与文明相对的文化: 个人:文化指的是个人品味;文明指的是公民素质。 群体:文化是特殊的风俗、语言和信仰;文明是普 世的价值、制度和宗教。
(三)文化的结构与类型: 1.广义文化 《辞海》:“从广义上来说,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 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狭义来 说,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 织机构。” 文化者,人类心能所开释出来之有价值的共业也。— —梁启超《什么是文化》
(三)有助于以理性态度和务实精神去继承传统,创造 中华民族更加美好的未来。 传统并不仅仅是一个管家婆,只是把它所接受过来的忠 实地保存着,然后毫不改变地保持着并传给后代。它也 不像自然的过程那样,在它的形态和形式的无限变化与 活动里,永远保持其原始的规律,没有进步。——黑格 尔《哲学史讲演录》
《说文解字》:“夏,中国之人也。” 这里“中国” 即指中原地区。夏亦有“雅”、“大”之义。
唐人孔颖达说:“中国有礼义之大,故称夏;有服章 之美,故谓之华。华、夏一也。”华夏族是汉族的前 身。
二、了解中国文化的必要性
学习、研究中国文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有助于更加准确而深刻地认识我们民族自身。
书证:“天因人,圣人因天;人自生之,天地形之,圣 人因而成之。”——《国语〃越语下》范蠡
在古代中国,人们往往通过天象来制约国君的行为。民 上面有君,君上面则有天。从天到人之间不但有君,还 有圣人。所谓“圣人”,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公共知识 分子,有良心的知识分子,参与社会事务的知识分子。 普通人不清楚各种事件、现象的缘由,只有圣人才能把 来龙去脉解释清楚,以沟通天人关系。由此而言,行为 义理层面的“阴阳”,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圣人的 权术, 是圣人解救、改造和发展社会的托辞。 “六鷁退飞”——《左传》周内史叔兴 非由“阴阳”
《中国文化概论绪论》课件

文化与文明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文明 是指人类社会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的总 和,而文化则更强调民族的信仰、价 值观和行为方式。
特性
多元一体
中国文化虽然以汉族文化为主体 ,但也融合了其他民族的文化, 如满族、蒙古族、藏族等,形成
了多元一体的格局。
博大精深
中国文化历史悠久,内涵丰富,涵 盖了哲学、艺术、文学、历史等多 个领域,具有博大精深的特点。
面临的挑战
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冲击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西方文化对中国文化产生了一定的冲击,如 何在全球化背景下保持和弘扬中国文化成为一个重要挑战。
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随着社会的发展,一些传统习俗、艺术形式等面临消失的风险,如 何保护和传承这些文化遗产成为一大挑战。
文化创新与发展的需求
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国文化需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和发展,以满 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20世纪初
新文化运动兴起,提倡科学、 民主和文学改良。
20世纪叶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社会主 义文化成为主流。
现代文化
总结词
现代中国文化在全球化背景下,呈现出多元化和开放 性的特点,与世界文化交流日益频繁。
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文化的开放性和包容性逐渐增强,与世界文化的 交流和融合成为趋势。
新世纪以来
网络文化和流行文化逐渐兴起,如网络小说、网络视 频等。
《中国文化概论绪论 》ppt课件
THE FIRST LESSON OF THE SCHOOL YEAR
目录CONTENTS
• 中国文化的定义与特性 • 中国文化的历史演变 • 中国文化的核心元素 • 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 • 中国文化的未来展望
01
中国文化的定义与 特性
中国文化概论—绪论

2."中华"的含义。 中——聚四方之都 华——光辉、文彩、精粹 元代的王元亮在《唐律疏议释文》中将中 国成为中华,:“中华者,中国也,亲被王 教,字属中国。衣冠威仪,羽俗孝悌,居身 礼仪,故谓之中华。”
清末民初民主革命家、思想家章太炎说: 中华之名词,不仅非一地域或之国名,亦 且非一血统之种名,乃为一文化之族名。故 《春秋》之义,无论同姓之鲁、卫,异姓之 齐、宋,非种之楚、越,中国可以退为夷狄, 夷狄可以进为中国,专以礼教为标准,而无 有亲疏之别。其后经数千年,混杂数千百人 种,而其称中华如故。以此推之,华之所以 为华,以文化言,可决知也。
狭义的文化:指精神生产能力和精神产品, 包括一切社会意识形式:自然科学、技术科 学、社会意识形态。
简言之:自然的人化
(二) 广义文化的结构层
1、物态文化层 由人类加工自然创制的各种器物,即“物化的知识 力量”构成的。它是人的物质生产活动及其产品的 总和,是可感知的、具有物质实体的文化事务,构 成整个文化创造的基础。
三、”文化“与”文明“ 唐.孔颖达《尚书.舜典》”经天纬 地曰文,照临四方曰明。“ 文明:兼容物质创造和精神创造的 双重意义,影响面大,近似于广义 文化。
文化——简言之:自然的人化
二、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
广义的文化:指人类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所获 得的物质、精神的生产能力和创造的物质、 精神财富的总和。
人 的 对 象 化 或 本 质 外 化
人 的 本 质
显 形 文 化
表 层
器 物 制 度 精 神
用途 材料
成文制度
衣食住行,工具、武器、文具 、生活用具(器皿)、娱乐器 具 玉石器、陶器、金银器、青铜 器、铁器、瓷器
政治、法律、教育、
【中国文化概论 学习笔记】绪论

5、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 历史性、遗传性、现实性、变异性 6、中国文化的基本内容: 语言文字、文化典籍、科技工艺、文学艺术、哲学宗教、 道德伦理 7、中国文化的外在特点: 统一性、连续性、包容性、多样性 (一统与多元、群体与个体、事功与审美)
四、学习中国文化概论的目的、意义和方法 1、学习中国文化的现实意义: ①有助于更加准确而深刻地认识我们民族自身 ②有助于更加准确而深刻地认识我们当前的国情 ③有助于以理性态度和务实精神去继承传统,创造中华民 族更加美好的未来。 2、学习方法: ①历史梳理与逻辑分析相结合 ②典籍研习与社会考察相结合 ③批判继承与开拓创新相结合
指事物形态或性质的改变,并由此引申为教行迁善之义。 5、两词演变: ①“文”与“化”并联使用,较早见于战国末年儒生编辑 的《易 贲卦 彖传》: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 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②西汉以后,“文”与“化”方合成一词,如“文化不改, 然后加诛”。 ③西方语文系统中,与“文化”对应的词汇,原形为动词, 含有耕种、居住、练习等多重意义,并由此引申为对人的 性情的陶冶、品德的教养,这就与中国古代“文化”一词 的“文治教化”内涵比较接近。类似于中国语言系统中的 另一词汇“文明”。 (唐人孔颖达疏解《尚书 舜典》:经天纬地曰文,照临四 方曰明。 “文明”是从人类的物质创造,尤其是对火的利用,扩展 到精神的光明普照大地。 文明兼容物质创造和精神创造的双重意义。) 6、人创造了文化,同时文化也创造了人 举例:一块天然的岩石不具备文化意蕴,但经过人工打磨, 便注入了人的价值观念和劳动技能,从而进入“文化”范 畴。人打磨石器的过程,人在这一过程中知识水平和技能 的提高,在这一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以及最后完成的
【中国文化概论 学习笔记】绪论
(完整版)中国文化概论·绪论·第一节

五色成文而不乱。 引申出包括文字在内的各种象征符号,各 种典章制度和礼乐制度,如伏羲始作卦、造 书契, “由是文籍生焉” 。还指事物的各种特征,与“质”、“实”相对, 如《论语·庸也》:“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还指有关人的品质,诸如美德和善行,如郑玄注《礼记·乐记》云:“文 犹美也,善也。 ”
一、文化的含义 (一)生活中对文化的理解
1.人们接受教育的程度; 2.道德、伦理、修养等个人质素; 3.语言文字、思想学术、文学艺术,以及 各种出版物。
网民受教育程度调查示意图
(二)典籍中关于文化的解读
在古代,文化两个字本是单独使用的。
文 最初指动物身上的纹理,器物上的
纹样,也指各种事物的颜色混杂在一起。 许慎《说文》:错画也,象交文;
物质文化当中包含了精神的成分
对文化的分层理解
第三个层次:高雅的文学艺术 沿袭了传统和现实生活中人们对文化的直观理解,即把文化理解
为以文学、艺术、音乐、戏剧等为主的艺术文化,是人类“更高雅、更 令人心旷神怡的那一部分生活方式”,是“弹钢琴谈论勃朗宁的诗”那一 类内容,或者就是曲高和寡式的阳春白雪。
韩熙载夜宴图
周文王姬昌
从自然的纹理中,逐渐引申、演化出自然规律, 从纹理一样繁富的人际关系中,可以找出教化人群的 规律。
汉代史学家刘向造像
(三)中外学者对于文化的解读
内蒙古海拉尔出土的石器
在西方,Culture的早期意 思和汉语相近,源于拉丁语 Cultura,含有耕作、垦殖、育 种之义,后来泛指农业和园艺。
对文化的分层理解
第一个层次:人类所有的文明成果 主张文化是涵盖人类所有文明成果的大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绪论第一节、“文化”的界定1、文化的来源:“文”的本意是“错画”,也就是花纹。
引申为后天形成的品德、修养,与表示先天素质的“质”相对。
《论语·雍也》“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是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文”在政治领域里,引申为“文治教化”,文治也就是礼治,主张利用礼乐教化提高人们的修养而使国家安定,与“武功”相对。
“文”还有“天文”与“人文”之分,天文指的是自然现象和规律;人文指的是社会现象和规律。
《易·贲卦》圣人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天下。
“化”本意是“改”。
包括从无到有的“造化”。
许慎《说文解字》“唯初太极,道立于一,造分天地,化生万物。
”宇宙生成之后的“演化”和“分化”。
又分自然之演化和人为之教化。
《易·系辞》“在天成像,在地成形,变化见矣。
”《荀子·不苟》“诚心守仁则形,形则神,神则能化矣。
”注释为“化谓迁善也”。
这里指的是教化。
(中国古代典籍中的“化”指发生了质变的变化才叫“化”。
所以“化”不仅包括运动变化的思想,也包括量变到质变的思想。
)“文化”合在一起——刘向《说苑、指武》:“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
”指人的后天修养与精神、物质的创造。
(修养指改造主观世界的范畴,创造属改造客观世界的范畴)2、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概念的界定(1)广义文化: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
三个特点:①广义文化是与人类及人类的创造活动相联系的,是以人为中心的概念;②广义文化是一个历史概念,它涵盖人类历史的全过程,是一个传承发展的概念;③广义文化的外延涵盖物质创造和精神创造的全部。
(2)狭义文化:专指人类的精神创造,它着重人类的心态部分。
狭义文化又称人文文化,是某一社会集体(民族或阶层)在长期历史发展中经传承累积而自然凝聚的共有的人文精神及其物质体现总体体系。
三个特点:①狭义文化不但以人为中心,而且以人的精神活动为中心,即使观察物化世界,也是以其中的人文精神活动为内核的;②狭义文化关注不是个别人的精神活动,而是经历史传承累积凝聚的共有的、成体系的人文精神;③狭义文化关注的不仅是全人类的普遍共性,而且更注重不同民族、阶层、集团人文精神特点。
适宜于人类文化学、民族文化学、国别文化学等3、“中华”的概念及民族文化起源“中华”一词,魏晋时出现,南北朝广泛使用。
《晋书·刘乔传》:刘弘上书晋惠帝“今边陲无备豫之储,中华有杼zhu轴(古代织布机上管经纬线的两个部件)之困。
”《晋书.陈頵yun传》.陈頵上书王导:中华之所以倾弊,四海之所以土崩者,正以取才失所------“中华”对“边陲”,与“中国”“中原”同义。
“华”来源于“华夏”一词。
华夏:起于6000年前以华山为中心的母系氏族时期。
属仰韶文化群,以夏天的玫瑰花为图腾崇拜物。
华夏=花夏;华山=花山,是华夏民族最早所居之地。
(苏秉琦《考古寻根研究》)A:九州:(中国=中原=华夏)冀:(河北一带);兖yan(山东一带,济水黄河之间);青(青海一带,渤海泰山之间);徐;今同扬;今同荆州(湖南一带);豫(河南一带);梁(四川一带);雍(陕西山西一带)B:四海:(东)夷、(西)戎、(北)狄、(南)蛮4、中国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1)、中国文化:又称中华文化,华夏文化,炎黄文化,中华民族在东亚大陆这块广袤的土地上创造的文化。
国别文化是以国家为划分文化的社会依据,多民族的国家的文化即在统一的国家内民族共同体的文化。
中华文化具有多维性特点,是56个民族构成的共同体的文化,而不是各民族文化的简单相加。
原因有三个:①共同的文化源:共同创造上古的青铜文化,共同开发黄河中下游的中原大地;②多元的各民族文化,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相互交流、渗透、促进,有许多交融和契合的地方,形成多元一体的格局;③汉民族文化在真个中华文化中起着主体作用,是中华文化的主体,它在共同体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中起到团结和凝聚各民族文化的作用。
(2)、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历史的结晶,是先辈们传承下来下来的丰富遗产。
它并不是博物馆里的陈列物,而是有着活着的生命。
它所蕴涵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等,一方面具有强烈的历史性、遗传性;另一方面又具有鲜活的现实性、变异性,它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今天的中国人。
为我们开创新文化提供历史根据和现实基础。
5、远古部落三大集团,两个体系1)、三大集团:①华夏集团:黄帝、炎帝、颛顼(高阳)、舜、(有虞氏)祝融黄帝:陕西黄土高原,因姬水而得姬姓炎帝:渭水上游,因姜水而得姜姓②东夷集团:少昊、太昊、蚩尤山东一带③苗蛮集团:三苗、伏曦、女娲湘、鄂、赣一带2)、两个体系:1934年古史学家傅斯年教授《夷夏东西说》①夷与商属东系,来源《诗经·商颂·玄鸟》鸟为祖先,简狄为始母,契为始祖②夏与周属西系,来源于《诗经·大雅·生民》蛇为祖先,姜嫄为始母,后稷为始祖③夏的来源,夏无文字,大概在东西系之间6、中华文化起源的多元性——三大文化区1)、黄河中游文化区:(以粟为代表的旱地农业)中游;关中、晋南、豫西地区为中心类型:仰韶文化(6000年前)(夏文化)(花图腾)下游:以泰山为中心的山东地区类型: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2500年前)(商文化)(龙图腾)2)、长江下中游文化(以稻为代表的水田农业)中游:以江汉平原为中心南:洞庭湖类型:屈家岭文化(楚文化)(凤图腾)下游:以太湖平原为中心北:南京,南:杭州湾类型:河姆渡文化(母)(5000年前)良渚文化(父)(3300年前)(玉龙)3)燕辽文化区(农牧业)咯佐、建平、凌源类型:红山文化(女神庙)第二节文化层次说:(起于20世纪80年代后)文化是人类智慧和创造力的体现,文化的核心问题是人的问题。
文化层次说是以剖析文化结构来探索人的创造思想、心理、创造行为、手段和最后结果,将文化向纵深方向发展。
第一,物态文化层相对于自然物质而言,是自然性和人工创造性的结合,是马克思说的“第二自然”。
如文学作品等。
物态文化层的本质是具有物质性。
它是整个文化创造的基础,直接反映社会生产力的水平。
第二,制度文化层人类在征服自然和自我发展过程中,必须发生带有重复性、持续性的复杂的社会关系,进而建立起人们在一定的限度内所公认共同遵守和共同维持的社会秩序,形成各种制度——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法律制度、社会思想行为规范等。
制度文化对人的心理特征、社会行为、价值取向皆有重大影响。
如“知识经济化、市场化”的政策对学生专业选择和择业选择的影响第三.行为文化层人类在长期社会实践社会交往中约定俗成的行为习惯、风俗、礼节仪式等行为表现。
这是一种社会的集体性的行为,要受特定的社会组织和社会文化机制的制约,最具民族性、地域性特征。
第四,心态文化层这是文化的核心层。
文化的精华部分。
是人类社会实践及意识活动孕育出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审美趣味、道德情操、宗教情绪、民族性格等以及由此产生的文学艺术所构成的心态文化层(社会心理、社会意识形态)社会心理突出的特征具有自发朴素性,日常经验性和大众认同性,与行为文化互为表里。
社会意识形态,是经过系统加工的理论形态层面的,是政治思想、法律观念等的总合。
第三节中国文化的地理背景一、中华民族所处的地理环境1)四面都有天然的阻隔,内部构成体系完整的地理单元西北:帕米尔高原,山麓崎岖,只有一线可通——丝绸之路(汉代)西南:喜马拉雅山,世界最高峰,隔绝南亚诸国南:横断山脉及热带雨林,隔绝东南亚北:广漠无垠的草原和沙漠,严寒,人烟稀少东:黑龙江东部沿海至东南沿海2万公里海岸,唐较发展,明“郑和下西洋“,但没有形成全球意识。
所以中国人的地理观念是先秦形成的:封闭在四面山和海之间天下== 中原+ 四夷2)自西向东落差显著的三个阶梯式结构①青藏高原:4000米以上②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四川盆地1000——2000米以上③太行山、巫山500米东北平原、华北平原、江淮平原50米3)农业区、游牧区、农牧结合区分野清楚,又相互依赖,形成不同又融合的文化特征①秦长城以北以西,游牧和渔猎经济②秦岭——秦长城以粟稷为代表的旱地农业③秦岭淮河以南,以水稻为代表的水田经济4)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延续性、多样性、封闭性5)农耕经济的为主,农耕与游牧对峙,农耕体制下的多元经济结构多中国文化的影响:农耕经济的持续性与中国文化的延续性农耕经济的多元结构与中国文化的包容性农耕经济的早熟性与中国文化的凝重性第四节中国文化依赖的社会政治结构一、宗法制:中国古代维系贵族世袭统治的一种制度,由父系家长制演变而成,始于商末,周代逐渐完备。
《尚书·大传》说:“周公摄政,一年救乱,两年克殷,------六年制礼作乐,七年致政成王”其中制礼作乐的主要内容就是确立宗法制。
包括嫡长子继承制,分邦建国制,宗庙祭祀制。
1、嫡长子继承制:从周开始稳定,西周统治者分四等: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天子的嫡长子继承天子之位叫大宗其余庶子被封为诸侯叫小宗。
为达到维护宗族团结而发展起来的一种重要手段,强调尊祖敬宗。
2、宗庙祭祀制。
《礼记·王制》周天子为七庙;诸侯为五庙;大夫三庙;士为一庙二、政治结构特点:家天下的延续;封建制度不断家族制度长久不衰;家国同构三、政治结构特点对文化的影响:1、正面:整体观念强;国家利益至上;民族心理文化认同;文人学士的经世致用思想2、负面:严重的服从心理;对权威权利的迷信;个人自信心缺乏;文人的影射传统;政治伦理秩序代替法律秩序;政治伦理化和伦理政治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