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造性数学及其哲学意义

合集下载

数学三流派

数学三流派

数学哲学基础的三大流派一.数学与哲学自古以来,数学与哲学的联系是非常密切的。

人们在不断发展、运用数学的同时,提出了许多问题。

数学大厦的基础是否巩固?它的结构是否还有内在的缺陷?数学是否可以无条件的信赖?这些都是和数学有关的哲学问题。

另一方面,许多哲学观点的形成或展开,和数学又有不解之缘。

数学作为一门抽象的科学,对于一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有重大的影响。

因而,和数学有关的一系列的哲学问题,值得关心数学的人们深思。

二.现代数学基础的哲学挑战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数学发展进入了一个激烈的变革时期。

在历史上,人们多次统一数学的企图均未成功。

19世纪70年代,德国数学家康托尔创立无穷集合论,为统一数学的尝试提供了新的基础。

在19世纪即将结束之际,数学分析基础注入严密性和精确性因集合论的应用而得以成功,数学概念的建立也因集合论的应用终于统一起来。

整个数学呈现出空前的繁荣景象。

在1940年第二届国际数学家会议上,当时数学界的领袖人物庞加莱宣布:“现在我们可以说,数学的完全严格性已经达到了。

”但是,这位数学权威的话音刚落,就爆发了极为深刻的、震撼整个数学大厦的第三次数学危机,从而导致了一场由许多数学家卷入的关于数学基础的哲学论战。

1902 年,罗素发现的一个悖论真正强烈地引起了数学家的恐慌。

罗素悖论可以表达为:所有不以自身为元素的集合所组成的集合。

罗素悖论之所以不能等闲视之是因为,只要将它的陈述形式稍作修改,就可以用最基础的逻辑形式表达出来。

因此,罗素悖论不仅触及集合论这一数学基础,而且也触动了逻辑学,因而使数学家和逻辑学家同时发出惊呼:数学基础发生危机了!三.三大主要学派的诞生数学基础的危机向数学家们提出了一个问题:如何解决数学基础的可靠性和基础性的问题?可是要解决这个问题,既有技术问题,又有哲学问题。

从技术上说,首先必须找到产生悖论的原因。

根据罗素对悖论成因的分析,他认为:集合论产生悖论的根源在于集合的定义出现循环定义,或者叫做非直谓定义,即一个对象集合包含着只能用该集合才能定义的元素;从哲学上说,就已经出现的悖论来看,都出现“所有......集合的集合”的情况,这是一个涉及无穷总体的问题,也就是说,它涉及对哲学理论中的无穷的认识问题。

从构建性看数学真理

从构建性看数学真理

为 出发 点 ( 如 数论 ) ,试 图达 到能说 明这 个 出发 点 的有效 性 原则 。他 们致 力 于探索 一个 可接 受的数 学应 该是 什么样 的 ,试 图找 出数学方 法 的合法 性 和数 学 活动 的正 当性 的依 据 。与此 相反 ,另一 部分人 则认 为数 学是 给定 之物 ,人们 应该 尽量地接 受数学 的现状 ,真 正有意义 的工作是 去说明 、 解 释和 准确 描述那 些 已被接 受 的数 学方 法 。形 式 主义者 和
青年与社会
社 纵横
从构建性看 数学 真理
户叉静 卢文静
( 东华大学 人 文学院,上 海 2 0 0 0 5 1 )
【 摘
要l 在数学哲学的三大流派 中,无论是逻辑主义、直觉主义还是形式主义,都从不同角度、不同程度的表
达 过数 学的 构 建性 。 文章 试 图从 数 学真 理 的构 建 性这 一 角度 来探 讨 数 学 真理 的 本性 问题 。首 先就展 开构 建性 的 前提 问 题一 一数 学真理 的 实在 性 问题做 了讨论 ,然后 提 出在 实在论 争 端背 景下 ,各 流派 的对数 学真 理 的构建路 径 的差 异 即所遭
有 限步骤构造 出来 的表达式看作性质 。
逻 辑 主义 认 为 ,数 学 不具 有 任 何 “ 题材” ,只是 处理 概念之 间 的纯粹 关系 ,通 过逻 辑演 绎 ,数学 定理 能从 逻辑 公理 中推到 出来 。一个 可证 明的数学 语句 能 翻译 成 一个 只
抽 象 的实在 。对 唯名论 者来 说 ,纯粹 的抽象对 象是 不可 理 解 的 。数学 真理完 全可 以在独 立 于认识 论 的语 义 学上加 以
践活动 中必然要包 括认识 活动 、评价 活动和审 美活动 。 ”没 有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范畴 的实质 就不 可能真正的理解 马克思主义哲学 。

论现代数学哲学的发展及其教育意义

论现代数学哲学的发展及其教育意义

2003年12月 台州学院学报 V ol.25,No.6第25卷 第6期 Journal of T aizhou U niversity Dec. 2003论现代数学哲学的发展及其教育意义张晓贵(台州学院数学系,浙江临海 317000)摘 要:数学哲学对数学教育有着深刻的影响。

首先回顾了数学哲学的发展,明确了现在数学哲学中的数学观由绝对主义向可误主义的转变,接着论述了数学哲学对数学教育诸方面所产生的影响,最后列举了新的数学观点对现代数学教育的影响。

关键词:数学哲学;数学教育;数学观;教学中图分类号:G89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08(2003)06-0054-04数学哲学对数学教育有着深刻的影响,现代数学哲学的新的发展自然会影响着数学教育,本文在回顾数学哲学的发展后将探讨新的数学哲学观在现代的数学教育上的意义。

1 数学哲学发展的回顾数学哲学是数学与哲学的交叉学科,按照林夏水先生的观点,数学哲学是 对数学的对象、性质、方法和意义作本体论和认识论研究。

数学哲学的产生可追溯到19世纪下半叶,1890年到1940年则是数学哲学研究的黄金时代,我国的数学哲学产生是比较晚的,20世纪60年代才开始。

从数学哲学的认识论上说,可分为数学知识的绝对主义观和可误主义观。

绝对主义观认为,数学真理是绝对可靠的,它是一种确定的、不容置疑的客观知识领域,而可误主义数学观认为数学真理是可误的并可以纠正的。

著名的数学哲学的三大流派就属于绝对主义数学观。

20世纪初,集合论出现了所谓的逻辑悖论,动摇了数学基础,产生了数学的第三次危机,一些数学家和逻辑学家各自从自己的数学观出发,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于是形成了数学基础的三大学派即逻辑主义、形式主义和构造主义(包括直觉主义)。

逻辑主义是把纯数学作为逻辑基本构成成分的思想学派,其论点简单说就是所有的数学都可以由逻辑推导出来。

形式主义的观点是:数学是按照规则在纸上用符号所做的一种无意义的形式游戏。

数学的哲学思考数学哲学的基本原理与思想

数学的哲学思考数学哲学的基本原理与思想

数学的哲学思考数学哲学的基本原理与思想数学的哲学思考:数学哲学的基本原理与思想数学作为一门学科,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被视为一种严谨、抽象的工具,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然而,数学的发展和应用越来越广泛,逐渐引起了人们对其背后的哲学思考和基本原理的关注。

数学哲学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领域,探讨了数学的本质、结构和形式,以及数学与现实世界之间的关系。

本文将从数学哲学的基本原理和思想进行探讨。

一、数学的哲学思考与基本原理1. 可靠性与推导:数学以其推导和证明的过程而闻名,可靠性是数学的基本原则之一。

数学家通过严谨的推理和逻辑,确保数学结论的正确性。

数学的可靠性建立在逻辑、公理和定义的基础上,这些基本原理构成了数学的逻辑框架。

2. 抽象性与普适性:数学的抽象性使其能够描述和分析各种现象和问题。

通过将具体问题转化为抽象的数学模型,数学家能够发现普遍规律和解决一般性的问题。

抽象性是数学与其他学科区别开来的特点之一。

3. 整体性与结构:数学家通过研究数学对象的内部结构和关系,探索出数学体系的整体性。

数学的结构性思维帮助人们理解数学概念之间的联系和相互作用,揭示出数学的内在美和优雅。

4. 创造性与发现:数学不仅仅是一门有规律的学科,也是一门充满创造力的艺术。

数学家通过发现新的定义、引入新的概念和构建新的数学理论,推动着数学的发展。

创造性是数学思维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数学哲学的思想与观点1. 实在论与构造主义:实在论观点认为数学对象是独立存在的,数学的真理是客观的。

而构造主义则强调数学对象的构造过程和可验证性,强调数学的主观性和情境依赖性。

这两种观点在数学哲学领域引发了一系列的争论和讨论。

2. 形式主义与直觉主义:形式主义认为数学是一种形式系统,数学的真理建立在逻辑推导和符号操作的基础上。

而直觉主义则关注数学的直觉认识和人类思维的角度,认为数学是人类直觉和主观经验的产物。

3. 可证明性与完备性:可证明性是数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指的是一个命题是否可通过严格的推理和证明得到。

构造性数学与构造集合论杜文静

构造性数学与构造集合论杜文静

欈欈欈欈欈欈欈欈欈欈欈欈欈欈欈欈欈欈欈欈欈欈欈欈欈欈欈欈欈欈欈欈欈欈欈欈欈欈欈欈欈欈欈欈欈 一、 引言 [1 ] “循环并不可恶 ” 。 Barwise 和 Moss 的著作 《恶性循环— — —论非良基现象中的数学 》 建立了一 套非良基集合理论, 为各种循环现象 ( 如, 计算机科 学中的流, 公共知识中“知道 ” 结构的循环, 哲学中 说谎者悖论、 指称悖论、 高级游戏悖论 的共通悖论、 以及罗素悖论等) 提供了数学上的解释
[2 ]
二、构造性数学 构造性数学是现代数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 在数学的讨论中, 常把能具体地给出某一对象或者 能给出某一对象的计算方法者称之为可构造的 。类 “存在一个对象 x 满足性质 P ” 把能证实 的证 似地, 明称为构造的是指能从这个证明中具体地给出一个 满足性质 P 的对象 x; 或者能从此证明中, 得到一个 使其经有限步骤后, 即能确定满足性质 机械的方法, P 的这个对象 x。 反之, 也常把数学中的纯存在性 。 证明称之为非构造的 非构造性的证明, 是应用反 证法来证明, 即通过证明如果否定一命题则将导致 矛盾, 从而肯定原命题。 这种通过矛盾进行证明是 以亚里士多德逻辑的排中律为基础的 。这种方法在 近代数学中是常见的。 人们把坚持主张“要证明一 个数学对象存在, 必须指出这个对象是怎么构造出 来的” 这种数学研究称之为构造性数学。 构造性数 学的重要意义在于构造性的研究不仅可以得出较为 新颖、 较为深刻的见解, 而且构造性的成果更便于应 用实际。 在非构造性数学的研究中, 往往主要考虑对象 可能性等问题,不大关心 的一些性质,如存在性、 如何求出解答、 或将能行的方法予以有效的实现 。 然而, 应用上对构造性数学要求更为迫切 , 一个工程 师对于方程解的存在性和唯一性不会有太多的注

布鲁纳和结构课程理论

布鲁纳和结构课程理论

布鲁纳和结构课程理论120世纪五十年代末叶,由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统驭着教学论,的确发生了质的变革。

此前,追溯到古希腊和中国先秦时代就有的教学“思想”,绵延两千年才发展成为“论”,即概念体系。

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只是在教和学的“艺术”范畴构建理论体系,它也稳健地持续将近四百年。

当二十世纪初经验主义的活动课程以内容和方法的大冲突式改造向历史悠久的学科课程挑战的时候,发生了教学由“重教”到“重学”的重大转变,但教学论的基本建构模式也没有质的改变。

前述新技术革命,终于创造出一种前所未有的人类文明新格局,这种格局呼唤着一代能够解决新问题、适应变动不居的社会文化、有能力和才智的新人。

旧式的教学,或以策略或以风格见长的教学,传统技术和艺术的教学,都无法训练出这样的新人。

以认识结构学说为基础的结构课程应运而生,它与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相比较,在形式上虽然依然是学科课程,但在目标观念上却发生了质的变革:教学不只是致力于知识量的积累或智力程度,而是由对“结果”的关注转变为对产生结果的动态“过程”的关注了。

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把智力设想为通过生长着的有机体与其环境相互影响而建立的复杂而又灵活的“图式”,“图式”在教学活动中通过同化、平衡、顺应而发展,深入地研究了认知的“结构”及其发展的“过程”,为教学论能发生上述质的变革提供了理论支持。

在教学问题上,认知心理学派与行为主义心理学派的重要分歧就在于,行为主义重视习得习惯、尝试错误,重视通过控制奖励刺激来诱导学习,而认知学派却重视习得“结构”、重视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发生顿悟或洞察。

因此认知心理学恰恰为50年代未科学教育陷入技术革命挑战的困惑氛围的严峻情势,拓通了抉择的新思路。

50年代未崛起于美国,60年代显示出世界性动向的课程改革运动,不纠缠于儿童中心或社会中心,不再过分地局限于活动课程或学科课程,而是深层次地探索现代化和科学化,被称之谓“学问中心”。

美国教育家。

心理学家布鲁纳(Jeroms S. Bruner)的结构课程、学科结构教学理论,在这场运动中无疑是作出了最杰出的理论贡献。

数学与哲学的关系

数学与哲学的关系

数学是表述简洁、清晰、歧义较少的逻辑体系。

在数学中,不仅各种数字、函数,就连加、减、乘、除,大于、小于、等于,以及指数、导数、积分等符号本身,也都是约定俗成、极少歧义的概念。

特别是几何方法,能用清晰、直观的坐标或图形,表达比较复杂的逻辑关系。

在学校的学习中,我们常常把各门学科的应用题,用几何的方法描述出来,以便清晰地看出其中各个因素的相互逻辑关系,然后列出适当的数学公式,解出要求的问题。

形式逻辑可以用几何图形,表示各种概念复杂的逻辑关系。

哲学也是一门科学,它当然也可以使用这种科学的方法来进行表述。

形式逻辑要求概念都是确定的,以便它进行正常的推理和运算。

辩证法认为,任何概念都是在一定的条件下确定的,不同的条件可能导致不同的结果,所以它必须研究确定概念的不同条件和不同结果。

而具体研究几个不同条件和不同结果,也只能是运用有限的手段,遵循形而上学的方法,一个一个去研究。

简单一点说,辩证法的本质就是指出事物在不同条件下的不同结果。

确定概念的条件和被确定的概念之间的关系,类似于数学中的函数关系。

y = f ( x )用数学的术语,马克思这样表述。

“一个变量的函数是另外一个变量,它的值随着前者的值而变化,也就是依赖于前者。

” 我们可以具体举例用公式来表述上述概念。

比如在Y=X+1中,当X大于1时,那么Y大于2。

在Y=X+1中,当X小于1时,那么Y小于2。

在Y=X+1中,当X等于1时,那么Y等于2。

在上述三句话中,每一句都是形而上学的表述,在确定的条件下,表述确定的概念。

当我们把上述三个形而上学的表述放在一起分析时,就有了质的变化。

我们说这既是形而上学的表述,又是辩证的表述。

因为它指出了事物在不同条件下的不同结果。

我们还可以说,Y 在有的条件下大于2,在有的条件下小于2,在有的条件下等于2。

这也是一种辩证的表述。

可见有些所谓辩证的表述,不过是省略了几个形而上学表述中具体的条件,而用一个不确定的概念取而代之而已。

初中数学解题的构造性策略与数学美

初中数学解题的构造性策略与数学美

所 以一3 ≤ 一÷ . ≤f

以 上 证 题 过 程 中 , 以看 出 , 维 美 是 与 结 构 美 相 关 联 的 , 可 思
仆 么是 数 学 美 呢 ? 它 就 是 数 学 的 优 美 感 . 学 家 庞 加 莱 数
说 :数 学 的 优 美 感 , 过 就 是 问题 的解 答 适 合 我 们 心 灵 需 要 而 “ 不 产 生 的 一 种 满 足 感 . ”
根 据 阅 读材 料 所 提 供 的方 法 , 成 下 面 的 解 答 . 完
已 知 :m。 5 ~ l 0 2 一 m 一 , + 的值 .
解 : + 一2 = 2 n l 一O > n …5 一0 ‘ 2 5 ,. m 一 m一 1 0 ‘ = ,
而 从 △一0 z= 一1 故 原 方 程 组 只 有 一 组 实 数 解 =1 , , + 一 2— 0 且 ,≠ , , " 求
的 说 :思 维 美是 结 构 美 在 认 知 者 头 脑 中感 到愉 悦 的心 理 加 工 “
过 程 . ”
l 构造方程解题 , 理解思维美
例 1 ( 04年 山 西 省 中 考 试 题 第 2 2{ ) 5题 ) 读 理 解 题 : 阅 已
知 一 一l )1 q z )且 加 ≠ l 求 =( 一 —q =( . , ,
实 数 根 , 而 + = 1 所 以 通 分 即 得 从 , =1 .
构 造 以 z 为 根 的一 元 二 次 方 程 ,
t一2+ l 。 △一 ( 2 ( + ) O 。 t + 一O 一 )~4 1 。≥
≥ O只 有 一0 .
≤ 0但 是 。 ,
f 1 ,

( ) 一 ( 一 1 0 P 一P l , 根 的 定 义 的 特 征 知 ! 一 ) ,! — 一0 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构造性数学及其哲学意义摘要:本文在介绍了构造性数学的产生和发展的基础上,重点阐述了它的数学原则和数学基础,表明了可构造性的数学底蕴。

最后通过对构造性数学产生的原因和其所要达到的目的的分析,论述了构造性数学的重大意义,同时评析了我国学术界对它的一些认识。

关键词:构造性数学递归函数可靠性一,构造性数学的产生与发展构造性数学是现代数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

它的根本特征就是对可构造性的强调。

所谓可构造性是指能具体地给出某一对象或者能给出某一对象的计算方法。

即当我们把能证实“存在一个X满足性质A”的证明称为构造性的,是指能从这个证明中具体地给出满足性质A的一个x;或者能从此证明中得到一个机械的方法,使其经有限步骤后即能确定满足性质A的这个x来。

反之,经典数学(非构造性数学)中的纯存在性证明被称之为非构造的。

非构造性证明主要是通过使用反证法来实现的。

人们一般把这种强调可构造性的数学称为构造性数学。

构造性数学最早起源于一种构造性哲学思想,这种思想可以追溯到康德那里。

康德认为,数学的最终真理性在于数学概念可以通过人的智慧构造出来。

他说:“数学必须根据纯粹直观,在纯直观里它才能够具体地,然而却是先天地把它的一切概念提供出来,或者像人们所说的那样,把这些概念构造出来”。

又说“数学知识是从概念的构造得出来的理性知识。

构造一个概念,意即先天地提供出来与概念相对应的直观。

”(〔1〕,第39页)后来,19世纪德国的克罗内克进一步指出:“上帝创造了整数,其余都是人做的工作。

”主张自然数与数学归纳法是数学最根本的和直观上最可信的出发点,其它一切数学对象都必须能在有限步骤内从自然数中构造出来,否则就不能作为数学对象。

由此克罗内克把许多数学成果划到不合法的行列里,如无限集合、纯存在性证明等。

但由于他批判的多建设的少,故其思想在当时并未产生很大影响。

另外,彭加勒、勒贝格等大数学家也都是倡导构造性数学研究的有名人物。

但是,所有这些人提倡的大都只是一种数学哲学的思想,他们实际的数学工作并未严格地遵循自己的哲学思想。

因此,现代意义的构造性数学应以布劳威尔的直觉主义数学为开端,迄今,在构造性数学的研究领域里,由于宗旨、观点和方法的不同,已经形成了一些不同的学派。

最着名的除了布劳威尔的直觉主义数学以外,还有希尔伯特的元数学、毕晓普等人的构造性数学以及马尔科夫的算法论等。

布劳威尔的直觉主义数学和希尔伯特的元数学,我国数学哲学界普遍比较熟悉,故本文不再表述。

这里我们仅就后来发展起来的毕晓普、马尔科夫的构造性数学作些简述。

(〔2〕、〔3〕第101—109页)以毕晓普、迈希尔等人为代表的构造性数学是一个与早先直觉主义数学齐名但又不同于它的新的构造性数学。

他们的构造性数学研究是在数学领域中,用普通逻辑于可编码的对象和递归函数。

他们所关心的不是数学的奠基问题,而是要用构造性方法来研究数学。

他们把构造性数学看成古典数学的一个分支,在这个分支中所讨论的对象都要求是可计算的。

以毕晓普的工作为例,他认为只证明一个数学对象在逻辑上必然存在是不够的,还必须拟定一种有限而机械的办法把这个对象构造出来。

他不用非直观的概念来重建数学,而是从标准的算术规则和有理数出发,通过避开“理想”观念并不断地检验从直观生成的对象和定理,逐步地进行构造,以求得数学的可信性。

他与布劳威尔不同,他不去全盘地否定康托的集合论,而是把它加以改造,使之具有构造的合理性。

如确定一个集合,原来康托的朴素定义只要求给出一个判别集合中元素的规则即可,而毕晓普认为还应要求拟定出一个办法来真正构造集合的一个元素并证明集合中两个元素是不同的。

这样,则可使康托集合论中的一条最有争议的公理——选择公理成为完全可以接受的了。

他们把经典数学的基本概念算法化,并从而考虑哪些定理在构造意义下仍然成立,哪些定理不能成立以及如何改造等,由此发展出相当大的一部分有价值的数学。

1967年毕晓普的《构造性分析》的出版,标志着这一新的构造性数学的建立,而随后《构造性泛函分析》的问世,则表明了这一领域的新进展。

构造性数学的另一个新体系是由马尔科夫、沙宁创建的。

他们的构造性数学研究是以算法概念为基础的,即把其它一切概念都归约到算法之上。

在马尔科夫那里,所有的定义都用日常语言表达,所有引用实无穷的话都严格地避免,并采用了直觉主义逻辑。

他们对构造分析学作了相当深入的研究,对于许多数学分支的算法化以及制定构造逻辑的语义学都作了很可观的工作。

如他把实数定义成一种逐次逼近的算法,实函数也就等同于一个算法。

他的正规算法就是目前少数几个力量最强的精确化的算法概念。

以毕晓普、马尔科夫等人为代表的构造性数学,是对早先直觉主义数学的发展、扬弃。

它一方面承继了直觉主义的基本主张,强调在构造数学内部要求“证明存在一个具有性质P的x,必须指出一个有限的方法来构造x,以及找出一个有限的方法来证明x具有性质P”。

但另一方面,它又不同于直觉主义数学,它不象直觉主义数学那样极端地要把全部数学都“构造化”,他们只是想从构造性的角度建立一门有别于传统数学的新学数学,因为在他们看来,从构造的观点来研究,对许多老问题都会有新的见解。

他们认为构造性数学和非构造性数学是现代数学的两大倾向,是可以并行发展和相互促进的。

二构造性数学的原则与基础如前所述,对可构造性的强调是构造性数学的根本特征,其实也可以说,这就是构造性数学的基本数学原则。

它要求一个关于“存在一个具有性质P的x的证明”,必须解释x的构造是怎样实行的。

这与通常“纯粹存在性证明”的做法不一样,在那里,一个具有性质P的x的存在性是通过采用指出假设“x不存在”就会导致矛盾的办法来证明的。

从构造性的观点看,后一证明只是表明“x不可能不存在”,但是它并未给出寻找x的办法。

此外,甚至有了这样一种办法,构造主义者还必须采取一些附加的构造性办法来证明x具有性质P。

因此,仅仅证明如果x不具有性质P就会导致矛盾是远远不够的。

为了充分认识构造性数学与非构造数学之间的这种戏剧性差别,我们有必要用一个例子给予说明。

如代数基本定理:任何复系数的非常数多项式f至少有一个复根。

(Ⅰ)对于(Ⅰ)最着名的非构造性证明是,假设f不取零值,把刘维尔定理用于f的倒数,得出1/f是常数,于是f是常数,矛盾,证明完成。

从构造的观点看,这里证明的并不是代数基本定理,而是较弱的命题:不取零值的复数上多项式是常项。

(Ⅱ)因为上述证明不能帮助你计算100阶多项式的根,它没有给出多项式求根的方法。

但是布劳威尔却对于首项系数为1的多项式的代数基本定理给出了一个构造性的证明(证明的大体思路可参见文〔4〕)。

有了这个证明,就可以求任意阶(如100阶)多项式的根了。

应该指出,每一个构造性证明也是同一命题的一个经典证明。

布劳威尔的证明也是代数基本定理的一个经典证明。

尽管布劳威尔的证明确实比用刘维尔定理的证明更长,但它也告诉了我们更多的信息。

代数基本定理在构造性数学中被布劳威尔解释成:有一个适用于任何复系数的非常数多项式f的有限方法,我们能够用以计算f的根。

以上只是我们例举的一个例子,其实每一个经典定理都是向构造性数学提出的一个挑战:找出一个构造性的说法,并给它以一个构造性的证明。

然而在多数情况下,找出经典定理所对应的构造性内容绝非易事。

许多经典的定理至今也看不出将其进行构造性改造的途径,如佐恩引理等。

故在构造性数学内部不得不暂时将这些有意义的经典数学内容排斥在外。

但应指出,这种排斥并非逻辑的、必然的排斥。

另一个重点问题是构造性数学的数学基础问题。

这是一个涉及构造性数学的可靠性,以及可构造性何以能够得以实现的重要问题。

对此我们分两部分来谈。

首先,我们来看直觉主义数学的数学基础。

众所周知,直觉主义数学是以自然数理论为其数学上的出发点。

因此对于直觉主义数学的建构来说,首要的问题就是如何依据构造的标准在自然数的基础上建立起它的实数理论,因为实数理论是整个分析学的基础。

有理数的构建是容易的,只要把有理数作为整数对引进即可。

关键是如何在构造意义下给出实数和实数连续统的概念。

为了构造实数概念,布劳威尔首先独创了“属种”的概念以取代康托集合概念。

所谓属种就是按照构造性的标准重新定义的一种集合:它等同于已构成的数学对象所可能具有的一种性质,依据这一性质,我们可以有效地去确定这些对象是否属于这一“属种”。

进一步布劳威尔引进了“选择序列”的概念:“在任何时刻,一个选择序列a系由一个有穷的节连同对它的延伸的若干限制组成”。

如此,布劳威尔便以“有理数选择序列”取代了经典分析中的有理数柯西序列概念,并称之为“实数生成子”。

于是构造意义下的单个实数就被定义为实数生成子的一个等价属种。

实数连续统的概念建构的比较晚,直到1919年,布劳威尔才利用“展形”概念巧妙地建构了符合构造性要求的连续统概念(具体的建构方法可参见〔5〕第168—170页)。

在那里,每个可能的选择序列就是一个可构造意义下的单个实数,而整个展形就是可构造意义下的实数连续统,两者是同时构造出来的。

所谓展形,实际上也就是一种“自由选择序列”——其中没有对元素的生成作任何限制,而只是要求这种延伸能按照自然数的次序进行下去。

这样,作为这种自由选择的结果就不只是某个特殊的序列,而是各种可能的序列。

实数理论的重构,为直觉主义数学的展开奠定了基础。

至此,或许有人会认为直觉主义数学的基础已经得到圆满的重构和解释,其实不然,因为直觉主义者对其一直强调的“可构造性”始终没有给出一个明确的解释。

直觉主义者外尔就曾认为:“反唯象论的构造方法的成功是不可否认的。

然而它所依据的最终基础仍是一个谜,甚至在数学中也是如此。

”(〔6〕,第112页)人们对于什么是“直觉上可构造的”这一根本性概念有着不同的理解。

如有的构造主义者认为,真正的数学是不应包含“否定”概念的,因为任何否定性的命题(按布劳威尔、海丁的解释,命题一p就意味着“我们给出了这样一种构造。

由证明p的构造出发就会得出矛盾”),都假设了一个不可能实现的构造(证明p的构造)。

另外,也有的直觉主义者对前面提到的“自由选择序列”(展形)提出了怀疑,但不借助这一概念直觉主义的实数理论就无法得到重建。

之所以人们对什么是直觉上“可构造的”没有一个统一的认识,其原因就在于“可构造的”只是一个不精确的日常用语,因而会被不同的人作不同的理解。

尽管在直觉主义者看来,这一概念是无需解释的,也是不可解释的,但在非直觉主义者看来,却有着进一步解释的必要。

这里我们仅简单地介绍克林的解释。

如所周知,直觉主义概念全部都被归约为一个基本概念,这就是“构造”。

然而直觉主义者只是隐蔽地使用了这个概念,克林等人的解释就是要把这种隐蔽的归约公开化。

由于整个解释过程繁长,故只给出其结论(详见〔3〕第97—98页,〔7〕第545—551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