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农技推广人员先进事迹材料 精品
农技推广中心主任奉献事业先进事迹材料

农技推广中心主任奉献事业先进事迹材料从我国江北第一具吨粮县,到小麦千斤县、小麦标准化生产县、**省粮食生产先进县**——那个全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素有“鲁北粮仓”美誉的江北农业大县,凝结着一具24载默默勤耕的农技人员的辛劳与汗水。
他算是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主任、高级农艺师孙茂真。
1985年,21岁的孙茂真从**省滨州农校中专毕业分配到**县农技站工作。
自从那时起,孙茂真环绕全县农业生产的大局,狠抓各项技术指导和试验示范,全力做好农技推广工作,为“吨粮县”、“小麦千斤县”、“优质专用小麦标准化生产县”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
正是孙茂真无怨无悔的执着,**县粮食生产各项技术措施得到全面降实,全县粮食生产实现了高产稳产。
与他一起工作过的同志曾别无感慨地说:“孙茂确实青春和全部精力都奉献给了**农业,**粮食生产取得的各项成绩是他工作成果的最好展现。
”农技推广工作重点是农业新技术的推广,农业新技术的推广离别开技术培训。
孙茂真将自己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经验,用浅显易知道的语言,把小麦玉米标准化生产技术、测土配方施胖技术等送到群众的手中。
农民朋友打心眼里喜欢那个与他们打了20多年交道的农技员,经常有农民朋友点名要他到村里进行技术培训。
群众在生产中遇到疑难咨询题,别管是刮风下雨、天气冷热、时刻早晚,孙茂真都能及时赶到现场进行诊断,提出解决方法。
今年4月底的一次倒春寒,使全县小麦遭受到低温冻害。
冻害发生后,孙茂真及时搞好调查,并提出喷施叶面胖和提早浇抽穗扬花水等补救工作,将灾难损失落到最低程度,受到群众好评。
用老百姓的话说算是:“有老孙在,我们粮食生产别用愁。
”24年来,为了大地的丰收,孙茂真在默默耕耘、播种、收获着。
他耕耘的是钟情的沃土,播种的是执着的追求,收获的是人一辈子的价值。
县科协农技员先进事迹材料

县科协农技员先进事迹材料简介本文档为县科学技术协会(以下简称“县科协”)农技员先进事迹材料,旨在全面记录和展示该农技员在农业科技方面的杰出贡献和突出表现。
背景农业科技是农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对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改善农民生活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县科协农技员作为县级科技服务体系中的关键角色,承担着推广新技术、引领农民科学种植等重要任务。
下面将具体介绍该农技员在工作中所取得的一系列先进事迹。
先进事迹一:创新科技推广模式作为县科协农技员,该农技员始终积极探索创新,建立了科技推广示范基地。
通过组织专家团队进行技术培训、现场指导,该农技员有效促进了农民科学种植意识的提升。
同时,该农技员还积极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为农民提供一站式的农业科技服务,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种植收益。
先进事迹二:倡导绿色农业发展该农技员对绿色农业发展有深刻的认识,积极倡导农民采用有机肥料、生物防治等绿色农业方式,提倡农产品无公害种植。
通过开展宣传教育活动、组织示范种植等措施,该农技员成功推动了绿色农业发展,有效减少了农药使用量,提高了农产品的品质,受到了广大农民的好评。
先进事迹三:研发新品种,推广优良品种该农技员始终关注农作物种质改良和新品种推广工作。
通过与科研机构合作研究,并结合自身的实际经验,该农技员成功研发了适应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的新品种,并广泛推广应用。
这些新品种具有抗病虫害能力强、产量高、品质优良等特点,对保障当地农民的粮食安全和经济收益起到了重要作用。
先进事迹四:积极参与科研创新项目为了进一步提升自身的科技服务能力,该农技员积极参与各类科研创新项目,并取得了显著成绩。
通过深入开展科研工作,该农技员不仅提高了自身的专业技术水平,还为当地解决了一系列农业科技难题,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先进事迹五:荣获多项荣誉和奖励由于该农技员的出色表现和取得的杰出成绩,该农技员荣获了多项荣誉和奖励,包括“优秀农技人才”、“科技创新先进个人”等。
农技推广站研究员下基层先进事迹材料

倾注满腔热情扎根基层经作事业xx同志,于2022年1月被xx市委、市政府授予“xx市优秀中青年专家”称号,现为市农业技术推广总站推广研究员、经济作物科科长,市果树学学科领军人才、市农业专家团成员,市十四届、十五届人大常委会委员、农林委员会委员。
一年来,她坚持在农业科研生产第一线从事果树等经济作物的技术研究、试验示范和推广工作,积极参加我市的“百名专家下基层行动”,受到了农民好评。
一、深入基层指导技术2022年,她带领经济作物科等技术人员下基层70余次,先后深入xx市果树研究所果园、兴隆镇大湾村等地为农户指导果树整形修剪技术、蔬菜育苗技术,到桦林镇工农村、温春镇南江村七队及军马场果园指导大棚葡萄夏季修剪技术,亲自为南江七队的葡萄户等修剪葡萄。
结合实施市科技局的“对俄出口苹果标准化生产配套技术研究与示范”、“俄罗斯李种质资源引进鉴定及利用”和“食用菌栽培废弃料在土壤改良中的应用研究”科技攻关项目,深入桦林镇安民村、铁岭一村、市果树研究所果园及军马场优质果试验站、爱民区三道关镇地栽黑木耳生产基地、海林市森茂菌业等地,指导苹果腐烂病防治、苹果食心虫类监测与防治、苹果树平衡施肥等。
她还多次到宁安市江南乡东安村、铁岭一村、八达村等地,为农民指导草莓、棚室葡萄夏季生产管理技术。
9、10月份,到温春镇江南村七队、军马场果园等地指导农民果树秋季管理、苗木出圃及越冬防寒技术。
结合城市“一帮一”帮扶解困工程和市科技局的帮扶工作,帮助阳明区桦林镇工农村发展大棚葡萄生产,指导安民村大苹果生产管理技术。
与我市农业多名专家一起坐上了开往东宁县的市科技大逢车,参加了市委组织部、市科协和市农业有关部门组织的“科技强农”、“科普惠农”送科技下乡活动,来到了道河镇兴东村和绥阳镇双丰村,为农民送技术。
通过下基层活动,提高了农民技术水平和经济收入,使农民得到了实惠,受到了领导和群众的好评。
二、积极组织开展科技培训带领经作科人员积极开展送科技下乡和技术咨询服务活动,利用科技之冬活动,采取课堂讲解、播放科技光碟和现场实际操作等多种形式,进村入户进行果蔬等经济作物实用技术培训。
农技师先进事迹申报材料3篇

农技师先进事迹申报材料3篇农技师先进事迹申报材料第1篇今年48岁的××*从年轻时就特别喜欢钻研农业科技,是当地有名的"科技迷"。
通过长期的学习和生产实践,他认识到蔬菜育种市场空间极大,大有所为,萌生了自主创业的念头。
1987年,他在家乡租赁70亩土地,创办了××*县良丰蔬菜研究所。
可当时他自己在育种技术上尚无独挡一面的实力,为此,××*一方面跑到中国农科院、中国农大等地,拜师求教,凭借自己的一片赤诚之心,使中国农大、中国农科院、国家蔬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将黄瓜育种课题、番茄育种课题的生产基地选定在他的研究所里。
1990年,*××通过刻苦钻研培育出属于自己的第一个"果实"--"良椒二号"甜椒。
经中国农大朱其杰等专家、教授鉴定,一致认为这一品种具有突破性,10多年过去了,"良椒二号"至今仍是××*、陕西、河北、福建等甜椒产区菜农青睐的品种之一。
此后,××*的事业一发而不可收拾,优良品种层出不穷。
研究课题由蔬菜品种涉及到小麦、棉花、玉米等作物。
十几年来,累计培育出黄瓜、椒类、番茄、生菜4大品系20多个品种,均在全省乃至全国大面积推广。
20xx年以来,新一代科研成果问世,特别是良椒2313尖椒耐低温性强,一般辣椒正常生长温度在18摄氏度以上,它只要13摄氏度以上即可,独领市场风骚,种籽连年脱销。
20xx年我县保护地辣椒生产中,基本全部推广应用了良椒2313尖椒品种,使菜农得到了可观的效益,极大网地推动了我县蔬菜设施农业的发展。
作为市人大代表、县政协常委,20xx年他积极参加与人大、政协的各项视察调研活动,倾听百姓之声,尤其关注"三农"问题,每到一地,他都会深入实际、认真调查研究,实事求是写出调研报告,客观反映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状况,为××*县发展献计献策。
作为农业科技界的精英,20xx年他发挥良丰蔬菜研究所的资源优势、人才优势,通过竞标被确定为××*省小麦良种补贴××*县项目区实施单位,较好地完成了小麦良种补贴项目任务,得到省、市、县有关部门的充分肯定。
农业科技工作者先进事迹(5篇模版)

农业科技工作者先进事迹(5篇模版)第一篇:农业科技工作者先进事迹文章一、勤奋工作、爱岗敬业、痴情三农作为农业科技工作者,**是个“痴人”。
无论外出开会还是下乡,都带着笔记本,遇到什么农情事情都汇集下来。
遇上什么事情及时解决。
一次下乡经过**镇南,发现路边生长着外来生物黄顶菊,他赶紧让司机停车下车查看,仔细观察,确定是黄顶菊后,赶紧到镇政府通报情况,赶紧组织人员铲除,及时控制了有害物中的蔓延。
他将自己的手机电话开通成农情电话,群众有疑难问题电话解答,接受群众电话咨询2000余次,手机成了农技110。
棉花生长期间,西木左村的干部群众需要棉花管理新技术,群众白天各忙各的,他决定夜晚给群众培训,虽然正值星期天,他还是及时满足了群众的需求。
那天从晚8点一直讲到10点半,听讲的群众达300多人。
2007年4月初,一场倒春寒袭击了我市的大部分麦田,不少村的群众打电话询问受灾原因和补救措施,经过现场观察,确定了低温是造成小麦干尖,黄苗的主要原因,他及时提出了补救措施,打印了上万份技术资料,发放到广大群众手中,保证了小麦丰产丰收。
2008年7月傍晚,一场冰雹袭击了**乡的几个村庄,接到消息后,就和市乡干部在第一时间赶到了受灾村庄,查看受灾现场,分析灾情,现场对100多名群众讲解了棉花、花生等作物的灾后管理措施,稳定了民心,送去了党和政府的关怀。
几年来,**每年下乡时间达200天以上,室内培训40多次,现场培训30多次,直接培训群众8000多人次,足迹遍及400多村,被称为**农情活地图,两次被评为**市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先进个人,2006年被评为**市专家服务明星,2007年被全国计生协会评为全国计生协会先进志愿者,2007年评为**市科技拨尖人才。
二、开拓创新,积极探索农技推广的新途径面对近几年农业技术推广人员不断减少,而农民群众对农业科学技术的需求不断增加的新形势,**积极探索新的农业技术推广新途径,一是与种子经营部门共同进行技术培训,通过田间调查,试验示范,分析对比,确定适合我市种植推广的新品种,新措施。
农技推广中心主任奉献事业先进事迹材料_事迹材料_

农技推广中心主任奉献事业先进事迹材料从我国江北第一个吨粮县,到小麦千斤县、小麦标准化生产县、**省粮食生产先进县——这个全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素有“鲁北粮仓”美誉的江北农业大县,凝聚着一个24载默默勤耕的农技人员的辛劳与汗水。
他就是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主任、高级农艺师孙茂真。
1985年,21岁的孙茂真从**省滨州农校中专毕业分配到**县农技站工作。
自从那时起,孙茂真围绕全县农业生产的大局,狠抓各项技术指导和试验示范,全力做好农技推广工作,为“吨粮县”、“小麦千斤县”、“优质专用小麦标准化生产县”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
正是孙茂真无怨无悔的执着,**县粮食生产各项技术措施得到全面落实,全县粮食生产实现了高产稳产。
与他一起工作过的同志曾不无感慨地说:“孙茂真的青春和全部精力都奉献给了农业,粮食生产取得的各项成绩是他工作成果的最好展现。
”农技推广工作重点是农业新技术的推广,农业新技术的推广离不开技术培训。
孙茂真将自己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经验,用浅显易懂的语言,把小麦玉米标准化生产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等送到群众的手中。
农民朋友打心眼里喜欢这个与他们打了20多年交道的农技员,经常有农民朋友点名要他到村里进行技术培训。
群众在生产中遇到疑难问题,不管是刮风下雨、天气冷热、时间早晚,孙茂真都能及时赶到现场进行诊断,提出解决办法。
今年4月底的一次倒春寒,使全县小麦遭受到低温冻害。
冻害发生后,孙茂真及时搞好调查,并提出喷施叶面肥和提前浇抽穗扬花水等补救工作,将灾害损失降到最低程度,受到群众好评。
用老百姓的话说就是:“有老孙在,我们粮食生产不用愁。
”24年来,为了大地的丰收,孙茂真在默默耕耘、播种、收获着。
他耕耘的是钟情的沃土,播种的是执着的追求,收获的是人生的价值。
农业技术推广个人先进事迹

三一文库()〔农业技术推广个人先进事迹〕*篇一:农业技术推广站的先进事迹总结小编整理:“干部是人民的公仆,时刻想着群众、关心群众是每一位党员干部的职责。
”在衢江农村,提起胡水泉,农民是再熟悉不过的了,人们亲切地称他为“专家朋友”。
他常常穿梭于田间地头,传技术,忙指导,带领衢江农民走上科技兴农的富裕之路。
敬事业重实干当好领头雁“胡水泉是个工作踏实、勤奋好学、作风正派、开拓创新的好党员。
像他这样科班出身,能安心扎根,干出了一番成绩者,堪称楷模。
”对胡水泉,衢江区农业局长江永华赞誉有加。
自1976年从浙江农业大学植保系毕业后,他始终坚守植检岗位,十几年的工作经历造就了他过硬的业务能力。
1993年前,衢江区(原衢县)植检力量薄弱,只有2名干部,基层没有配备特约植检员,十分不利于工作的开展。
1993年被提拔为植检站站长后,在他的提议下,植检队伍得以发展壮大。
目前该站配有植检干部5名、职工2名,各乡镇、村配备特约植检员67名,一跃成为全省县级技术力量最强的植检站。
队伍壮大后,他又从抓植检队伍的建设入手,坚持外树形象、内强管理相结合,抓好内部管理,健全制度,造就了一支技术精良、服务优质的植物检疫队伍。
在他的带领下,植检站屡获殊荣,个人得到了组织上的肯定。
该站自1994年以来,多次被衢县县委、县政府命名为县级文明单位;1992年被农业部评为全国农业系统安全生产管理先进工作者;1992年、1999年和2002年先后三次被浙江省农业厅授予“全省植物检疫系统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1993年来连续多次被局评为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1996年被衢州市委授予衢州市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加拿大一枝黄花和柑桔黄龙病简称“两黄”,都是危害严重、危险性极大的植物有害生物,做好防范工作意义重大。
2003年,杜泽镇首次发现柑桔木虱。
2004年,胡水泉马上在杜泽、安仁、全旺等地设立三个监测点,初步掌握柑桔木虱本地一年发生不完整的4代,并发动桔农开展科学防治,2005年桔园监测结果显示,柑桔木虱已在衢江大地绝迹。
农业技术推广员扶贫攻坚先进事迹

农业技术推广员扶贫攻坚先进事迹
农业技术推广员在农村扶贫攻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他们通过技术推广与指导,帮
助农民提高产量和收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助力脱贫致富。
下面是一个农业技术推
广员的先进事迹:
某村农业技术推广员李明,毕业于农业专业,对农业技术和种植管理有着丰富的经验
和知识。
他到任后,深入了解当地农户的实际情况和需求,发现该村大多数农民在水
稻种植方面存在着技术不过关、种植方式陈旧、收益低下等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李明首先组织了一次水稻种植技术培训班,邀请了专业的技术人
员对农民进行培训,教授他们科学种植、病虫害防治、田间管理等技术知识。
培训结
束后,他还利用微信群和电话,持续对农户进行技术指导,解答他们在种植过程中遇
到的问题。
同时,为了提高农民的收益,李明带领农户组织了合作社,通过集中采购农资、统一
销售和加工等方式,减少了农民的物资成本并增加了销售利润。
他还积极引进先进的
种植技术和品种,帮助农民转变种植结构,增加经济效益。
此外,他还组织农民参观
其他地区成功的农业示范园和种植基地,开拓农户的视野,激发他们的致富热情。
经过李明的努力,该村的农民水稻产量得到了显著提高,经济收入明显增加。
他们不
仅改善了生活条件,还提高了对农业技术的认识和运用能力,积极参与技术推广活动,形成了良好的扶贫氛围。
李明的先进事迹鼓舞了其他农业技术推广员的积极性,他们纷纷效仿他的做法,加强
与农户的交流与沟通,帮助更多的农民脱贫致富。
他们以实际行动践行着“扶贫先扶智,扶智扶根本”的理念,为农村扶贫攻坚做出了重要贡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技推广人员先进事迹材料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这是诗人艾青写下的一句诗。
在江苏镇江,有一位老人,用几十年的行动践行着他对这片土地的眷恋,他就是赵亚夫,一位共产党的优秀干部,一个长期扎根基层的农技推广人员,用他的实践表达着对土地的一片深情。
早春二月,记者驱车在XX市句容农村,一排排楼房展现在眼前。
1986年,赵亚夫从日本带回的20棵草莓苗在此扎根,通过草莓致富的农民盖起的楼房,被亲切地称为“草莓楼”。
“要致富,找亚夫,找到亚夫准能富”,这是被当地农民传了20多年的一句话。
年少立志,帮助农民致富
1941年,赵亚夫出生于常州,儿时的梦想是做一名新闻工作者。
但真正让赵亚夫确定志向,并最终扎根农村的是一次少年时期的经历。
当时他在医院看到,一个小时内,三位农民均因贫病交加相继离世,这对他内心触动很深。
少年时期的赵亚夫从此有了一个志向,就是怎样能够让农民通过种田就能致富。
1958年,赵亚夫考入宜兴农学院农学专业,他非常质朴地树立了“服务农业、服务农民、服务农村“的理想。
1961年,20岁的赵亚夫被分配到镇江农科所工作,期间在武进、丹阳、宜兴农村蹲点了七年。
日本之行,催生三次探索
1982年,赵亚夫第一次来到日本。
日本爱知县的渥美半岛,到处郁郁葱葱,山上有林,坡上有果。
“那里的气候、地貌和镇江山区类似,我们那里大多荒山秃岭,人家却建得这么美!”巨大的反差让赵亚夫难以平静。
从那时起,赵亚夫萌生了一个理想:要让句容茅山老区像日本渥美半岛一样,满山的果树,满坡的蔬菜,满岗的鲜花,满山的财富。
此时的赵亚夫已经40岁了,他从学日语开始,不分昼夜地钻研学习草莓、无花果、葡萄栽培技术。
走出国门,看到了与发达国家农业的差距,他清醒地认识到,在人多地少的情况下,传统农业只能解决温饱,要致富只有靠科技、靠高效农业。
第二年回
国,很多人都带家电,他则带回20棵草莓苗和13箱的农业科技书籍。
就是从这20棵草莓苗开始,他率领农科人员与农民兄弟们一道开始了艰苦的探索。
赵亚夫的第一次探索,就是高效农业。
他要利用20棵草莓苗作为火种,在茅山老区燃起农民致富的热情。
他手把手地教农民种草莓,“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他感觉到一户一户地教太慢,就建起了上千亩的农业示范园,让农民在里面学习、实践,很快,就带动了一大批农民。
句容成了全国草莓之乡,茅山老区第一批楼房竖起来了,农民们亲切地称它们为“草莓楼”。
草莓、葡萄、无花果、有机米……从最初的白兔,到春城、大卓、黄梅、茅山、后白、天王、高资、上党等乡镇,赵亚夫推广一个成功一个,“拨亮几盏灯,照亮一大片”。
他的第二次探索,就是以种植大户为龙头,牵头成立农业专业合作社,把农民集中起来,让农民学会经营和管理,“帮助农民销,实现农民富!”随着方继生草莓专业合作社第一个成立,并取得成功,丁庄葡萄、黄梅桃子等一个个农业专业合作组织也相继成立。
这些组织面对市场、对接市场,把农业变成了产业。
如今茅山老区各种各样的农业合作社达到400多个,覆盖农户3万多户。
发挥余热,让最穷村走上致富路
戴庄试点是他的第三次探索。
他在一个苏南丘陵地区最落后的一个小山村,组建综合型有机农业合作社,创建了有机农业产业园区,试点生态农业,创造农业经营与农村管理“合二为一”新模式,并以戴庄为中心,向周边辐射带动20个村。
2019年,赵亚夫已经从XX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岗位上退下来了,他以志愿者的身份来到戴庄村。
当时的戴庄村,人均收入只有3000元,村集体不仅没有分文积累,还倒挂了80万元,是XX市最穷的村。
他决定和农民一起搞试点,要用最新生态农业理念探索一条贫困村的致富之路。
当初刚到戴庄时,却并没有得到村民的认可。
赵亚夫勾画的农村小康图景,在村民们看来是天方夜谭。
赵亚夫第一次办的科技讲座,只来了两个人。
回家后,赵亚夫一连几天都没睡好觉,他知道,农民是现实的,于是他决定要用实实在在的效益证明给农民们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