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以来中国的大洪水(1949年-1998年)

合集下载

1949-1990年洪水灾害年表

1949-1990年洪水灾害年表

1969年
发生时间洪水受灾区域或地区受灾人口
(万人)死亡人口
(人)
受灾面积
(万公顷)
7月4~5日钱塘江流域新安江水系安徽、浙江2省8728.77
7月10~16日长江流域中游及淮南地区湖北、安徽2
省82县(市)和地区
1191.321655147.2
小结:本年洪涝灾害长江流域尤为严重。

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受灾面积463.18万公顷,成灾面积155.29万公顷(长江及新安江水系);长江流域受灾人口1251.56万人,长江、黄河两流域及浙江省死亡2661人,湖北省伤3209人,长江流域当年直接经济损失23293.55万元。

经济损失(万元)灾度(I)
2
8436(安
徽六安地
区当年)
3
63.18万公顷,成灾面积155.29黄河两流域及浙江省死亡2661。

中国历年的洪水记录

中国历年的洪水记录

中国历年的洪水记录
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历年来发生了众多的洪水灾害,特别是在两河流域地区。

下面是近百年来发生的一些著名的洪水记录:
1. 1931年,黄河洪水:被称为“八一洪水”的黄河洪水灾害,发生在河南、山西、陕西、甘肃等省市,持续了87天,造成130多万人死亡和数百万人淹没。

2. 1954年,长江洪水:这次洪水发生在四川、湖北和湖南地区,持续了will 72天,造成超过30万人死亡,数百万人无家可归。

3. 1975年,澜沧江洪水:发生于澜沧江流域,突发性洪水,系统洪水,严重袭击了中国西南地区。

最终,在此洪水灾害中,死亡人数达到20余万人。

4. 1998年,江淮洪水:这次洪水发生在江淮流域,对江淮沿岸的江南省市造成了毁灭性的灾害。

最终,这次洪水摧毁了230多座城市,造成14万人死亡、失踪或无家可归。

老照片带你回顾建国以来重大洪灾

老照片带你回顾建国以来重大洪灾

老照片带你回顾建国以来重大洪灾
1/18张
查看原图 |
列表视图 |
评论 |
分享
回忆起那些年发生的特大洪水,曾经的经历让一些人仍然心有余悸,震撼的画面,也让一些未曾经历过的人触目惊心。

我们搜集了大量历史资料,盘点了建国以来最严重的几次洪涝灾害。

1954年长江中下游地区发生了百年未遇的特大洪灾、1963年海河特大洪水、1975年河南水灾、1982年北江大洪水、1991年华东地区严重水灾、1998年长江嫩江松花江特大洪水……期望这些图片能够唤醒人们的记忆,防灾减灾,我们依然要谨记。

(注:本组图查阅了大量历史资料,绝大部分图片来自《中国气象灾害大典》,均为翻拍图片)。

近30年来中国发生过哪些重大的自然灾害

近30年来中国发生过哪些重大的自然灾害

近30年来中国发生过哪些重大的自然灾害1950年7月,淮河大水。

由于泥沙淤积,河床高涨,加上国民党军队在淮海战役时对沿淮堤坝的大肆破坏,这年汛期,淮河流域全面告急,河南、皖北许多地方一片汪洋,水灾淹没土地3400余万亩,灾民1300万。

淮北地区受灾惨重,为百年所罕见。

1954年7月,长江、淮河大水。

长江中下游、淮河流域降水量普遍比常年同期偏多一倍以上,致使江河水位猛涨,汉口长江水位高达29.73米,较历史最高水位的1931 年高出14.5米。

虽然沿江人民做出了极大努力保卫荆江大堤,从而保证了武汉市和南京市的安全,但却淹没农田4755万亩,1888万人受灾,财产损失在100亿元以上。

由于农产品减少,也影响了人民的生活和1955年的工业生产。

1959一1961年,三年经济困难。

1959年全国干旱范围广,旱情严重;1960年干旱范围广,持续时间长,早情重,春季又出现倒春寒;1961年旱情较重,冬小麦遭受“卡脖旱”,北方冬麦区还遭受较重的于热风危害。

所以农业生产大幅度下降,连续二年没有完成国民经济计划,市场供应十分紧张,人民生活相当困难,加上长期劳动紧张和疾病流行,人口非正常死亡增加,仅1960年统计,全国总人口净减少1000万人。

经济困难是多方面因素造成的,自然灾害是其中一个重要因素。

1963年8月,海河大水。

8月上旬河北省连续7天下了5场暴雨,其中内丘县樟狐公社过程降水量2050毫米,暴雨面积大,过程总雨量在1000毫米以上的面积达5560平方公里,淹没104个县市7294多万亩耕地,水库崩塌,桥梁被毁,京广线中断,天津告急,2200余万人受灾,直接经济损失达60亿元。

1966年3月8日,邢台地震。

死亡8182人,受伤51395人,倒塌房屋508万间。

1970年1月5日,通海地震。

死亡15621人,受伤26783人,倒塌房屋338456间。

1975年8月,河南大水。

7503号台风在福建登陆,经江西南部、湖北,5至7日在河南省伏牛山麓停滞和徘徊20多个小时,最大降水量1605毫米,使汝河、沙颖河、唐白河三大水系各于支流河水猛涨,漫溢决堤,板桥、石漫滩水库垮坝失事,造成特大洪水,毁房断路,人畜溺毙,灾情极为严重,直接经济损失100亿元。

中国近100年的灾难

中国近100年的灾难

中国近100年的灾难-中国的灾害有哪些?中国的灾害有哪些?分别是什么时间1、2008年中国雪灾自2008年1月3日起在中国发生的大范围低温、雨雪、冰冻等自然灾害。

因灾死亡129人,失踪4人,紧急转移安置166万人,农作物受灾面积78亿亩,成灾8764万亩,绝收2536万亩,倒塌房屋48.5万间,损坏房屋168.6万间,因灾直接经济损失1516.5亿元人民币。

2、2008年汶川地震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04.0秒,在四川汶川县发生M7.8级地震(后修订为8级),震中位于北纬30度,东经103.4度。

2000年到2020中国发生的灾难有哪些?雪灾、汶川地震、玉树地震、雅安地震、舟曲泥石流等。

雪灾2008年1月3日起,中国的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20个省(区、市)均不同程度受到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影响。

截至2月24日,因灾死亡129人,失踪4人,紧急转移安置166万人;农作物受灾面积78亿亩,成灾8764万亩,绝收2536万亩;倒塌房屋48.5万间,损坏房屋168.6万间;因灾直接经济损失1516.5亿元人民币。

从1996起至2019年中国有哪些重大灾难1.1998年特大洪水。

1998年洪水,包括长江、嫩江、松花江等。

长江洪水是继1931年和1954年两次洪水后,20世纪发生的又一次全流域型的特大洪水之一;松花江洪水同样是150年来最严重的全流域特大洪水。

2.SARS事件是指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英语:SARS)于2002年在中国广东顺德首发。

并扩散至东南亚乃至全球,直至2003年中期疫情才被逐渐消灭的一次全球性传染病疫潮。

3.汶川地震、2008年的冰冻雨雪灾害、玉树地震。

中国自然灾害的历史记录和近况自然过程的变异是原来就有的,它之所以成为灾害,是由于人类的出现及人类对自然过程变异的不适应,因此,有了人类,自然过程变异就成为自然灾害。

中国近年来的自然灾害事件

中国近年来的自然灾害事件

中国近年来得自然灾害事件1950年7月,淮河大水。

1954年7月,长江、淮河大水。

1959到1961三年自然灾害1966年河北邢台地震1970年通海7、8级大地震1975年8月,河南大水。

1976年河北唐山大地震1978—1983年北方大旱1991年安徽江淮水灾长江1998年特大洪水2003年非典疫情2007年度“十大自然灾害事件”2008年度中国十大自然灾害事件1、5、12汶川特大地震导致重大人员伤亡与财产损失2、南方雪灾:年初特大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影响21省(区、市、兵团)3、台风“黑格比”严重影响两广地区4、6月上中旬华南、中南地区发生严重洪涝灾害5、新疆出现历史上第二个严重干旱年6、长江沿线及江南地区发生严重秋涝7、四川攀枝花-会理地震导致川滇两省损失严重8、9月下旬四川发生严重暴雨洪涝与泥石流灾害9、宁夏严重干旱致夏秋粮减产10、10月末西藏发生强降雪,10万余人受灾9、2009年自然灾害(五个“历史罕见”)10、2010自然灾害4月14日青海玉树地震2012年全国十大自然灾害事件1950年7月,淮河大水。

由于泥沙淤积,河床高涨,加上国民党军队在淮海战役时对沿淮堤坝得大肆破坏,这年汛期,淮河流域全面告急,河南、皖北许多地方一片汪洋,水灾淹没土地3400余万亩,灾民1300万。

淮北地区受灾惨重,为百年所罕见。

1954年7月,长江、淮河大水。

长江中下游、淮河流域降水量普遍比常年同期偏多一倍以上,致使江河水位猛涨,汉口长江水位高达29.73米,较历史最高水位得1931 年高出14、5米。

虽然沿江人民做出了极大努力保卫荆江大堤,从而保证了武汉市与南京市得安全,但却淹没农田4755万亩,1888万人受灾,财产损失在100亿元以上。

由于农产品减少,也影响了人民得生活与1955年得工业生产。

1、1959到1961三年自然灾害在1959年7月,华东地区长江发洪水。

据灾害中心数据, 因为淹水与接下来歉收所带来得饥荒,洪水直接带来得死亡人数估计达两百万,而且别得地区也多少受到影响。

中国历史大洪水调查资料汇编2024

中国历史大洪水调查资料汇编2024

引言: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也是一个经历过许多自然灾害的国家。

其中,大洪水作为一种常见的自然灾害经常发生,并对中国的社会、经济和环境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本文旨在通过调查资料的汇编,深入了解中国历史上的大洪水事件,以及对这些事件的详细分析。

概述:大洪水是指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水位突然上涨,超过河道、湖泊或其他水域的容量,导致水流外溢,并对周围地区造成灾害的现象。

中国作为一个自然环境复杂多样的国家,大洪水是经常发生的自然灾害之一。

大洪水不仅给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带来巨大挑战,同时也对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构成了巨大威胁。

正文内容:1.中国历史上的大洪水事件1.1春秋战国时期大洪水1.1.1淮水大洪水1.1.2黄河大洪水1.2秦汉时期大洪水1.2.1长江大洪水1.2.2浙江大洪水1.2.3珠江大洪水1.3隋唐时期大洪水1.4宋元时期大洪水1.5明清时期大洪水2.大洪水的影响与教训2.1社会影响2.1.1人员伤亡2.1.2人员流离失所2.2经济影响2.2.1农田破坏2.2.2城市建设受阻2.2.3交通运输受阻2.3环境影响2.3.1水土流失2.3.2生物多样性损失2.3.3水污染3.大洪水的防治措施3.1河道治理3.1.1河道疏浚3.1.2建设堤坝3.2水资源管理3.2.1建设水库3.2.2优化用水结构3.3应急管理体系建设3.3.1健全预警系统3.3.2加强抢险救灾力量4.国际经验借鉴4.1大洪水应对经验4.1.1抗洪水桥梁建设4.1.2河道防洪系统4.2美国大洪水应对经验4.2.1洪水保险制度4.2.2洪水风险评估5.未来挑战与展望5.1气候变化对大洪水的影响5.2经济发展与洪水防治的平衡5.3科技创新在洪水防治中的作用总结:通过对中国历史大洪水调查资料的汇编,我们了解到大洪水在中国历史上的普遍性和严重性。

这些大洪水给中国的社会、经济和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为了减轻大洪水带来的破坏,中国采取了一系列防治措施并借鉴了国际经验。

中国近年来的自然灾害事件

中国近年来的自然灾害事件

中国近年来的自然灾害事件1950年7月,淮河大水。

1954年7月,长江、淮河大水。

1959到1961三年自然灾害1966年河北邢台地震1970年通海7.8级大地震1975年8月,河南大水。

1976年河北唐山大地震1978—1983年北方大旱1991年安徽江淮水灾长江1998年特大洪水2003年非典疫情2007年度“十大自然灾害事件”2008年度中国十大自然灾害事件1、5.12汶川特大地震导致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2、南方雪灾:年初特大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影响21省(区、市、兵团)3、台风“黑格比”严重影响两广地区4、6月上中旬华南、中南地区发生严重洪涝灾害5、新疆出现历史上第二个严重干旱年6、长江沿线及江南地区发生严重秋涝7、四川攀枝花-会理地震导致川滇两省损失严重8、9月下旬四川发生严重暴雨洪涝和泥石流灾害9、宁夏严重干旱致夏秋粮减产10、10月末西藏发生强降雪,10万余人受灾9、2009年自然灾害(五个“历史罕见”)10、2010自然灾害4月14日青海玉树地震2012年全国十大自然灾害事件1950年7月,淮河大水。

由于泥沙淤积,河床高涨,加上国民党军队在淮海战役时对沿淮堤坝的大肆破坏,这年汛期,淮河流域全面告急,河南、皖北许多地方一片汪洋,水灾淹没土地3400余万亩,灾民1300万。

淮北地区受灾惨重,为百年所罕见。

1954年7月,长江、淮河大水。

长江中下游、淮河流域降水量普遍比常年同期偏多一倍以上,致使江河水位猛涨,汉口长江水位高达29.73米,较历史最高水位的1931 年高出14.5米。

虽然沿江人民做出了极大努力保卫荆江大堤,从而保证了武汉市和南京市的安全,但却淹没农田4755万亩,1888万人受灾,财产损失在100亿元以上。

由于农产品减少,也影响了人民的生活和1955年的工业生产。

1、1959到1961三年自然灾害在1959年7月,华东地区长江发洪水。

据灾害中心数据, 因为淹水和接下来歉收所带来的饥荒,洪水直接带来的死亡人数估计达两百万,而且别的地区也多少受到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49年以来中国的大洪水我国发生的洪水,主要由暴雨造成。

我国地处太平洋西岸,受季风性气候影响,夏季炎热,暴雨集中,具有降雨强度大,持续时间长,覆盖范围广等特点,特别是影响降雨的天气系统,如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位置的变动,西南涡的运动和热带风暴(或台风)的活动频度发生异常,常常造成我国大面积降雨,当各河流洪水遭遇时常常形成流域性大洪水或局部地区的特大洪水。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大力兴修水利工程,提高了抗御洪水的能力。

由于我国东部地区,各大流域的中下游地区广大平原都处于最高洪水位以下,有的达10多米以上。

这些地区集中了我国2/5人口,1/3耕地和3/5的工农业总产值及大量的城市集中在洪水威胁区,防汛任务艰巨。

河道堤防的标准近期内也不可能达到很高标准,遇超标准洪水常造成防汛形势严竣,甚至洪水灾害。

因此正确了解我国洪水发生发展规律,采取对策,以减轻洪灾威胁是十分必要的。

目前我国堤防标准不高,一般重现期在20年一遇。

本文按此标准,将1949年以来50年间的洪水挑选出来,就雨情、水情方面的特点进行了介绍。

从挑选出的15年27场洪水中可以看出:暴雨强度,持续时间和覆盖面积的多少是发生洪水的主要原因,据经验统计,大洪水年暴雨中心强度24小时降雨可达400毫米,面平均雨量当在200毫米以上,持续时间超过7天。

在年际变化上,具有重复性和阶段性,大致可以分为2个阶段,第1个频发期是1949~1963年,第2个高频发期是90年代以后,1991~1999年。

1 1949年7月西江洪水雨情自6月22日至30日,西江流域不断出现大到暴雨,历时9天。

22~23日暴雨区主要分布在柳江,左、右江以及红水河中下游。

23日最大日雨量融安县长安镇138毫米,隆安、都安、柳州均接近或超过100毫米。

27~28日雨区北移至柳江和桂江流域,27日桂江灵川站日雨量185毫米,28日柳江支流洛清江永福站日雨量300毫米,29日~30日雨区又南移至红水河、右江流域,以29日暴雨区范围最大,日雨量均超过100毫米。

每次雨量大于200毫米的主要分布在桂江、柳江、红水河流域,暴雨中心位于柳江上游及桂江水系,其中融安、灵川、昭平均超过500毫米,永福站达583毫米。

水情6月30日前后,西江上游红水河及支流柳江、郁江、桂江普遍发生大洪水,6月30日柳江柳州站洪峰流量2.73万立方米每秒,约20年一遇(相应水位89.31米)。

柳江与红水河洪水汇合后的黔江武宣站洪峰流量达4.56万立方米每秒(30年一遇);桂江昭平站洪峰流量1.07万立方米每秒。

6月23日西江干流梧州站涨水,7月5日最高水位25.55米(珠江基面),相应流量4.89万立方米每秒(50年一遇)。

流量超过4.6万立方米每秒的持续7天,30天最大洪量达884亿立方米,仅次于1915年,为本世纪第3位大洪水。

梧州站洪量80%来自黔江,南支郁江来水较小,桂江为一般洪水,只对干流梧州站涨水段影响较大,对主峰段影响甚微,北江洪水不大,珠江三角洲地区灾情比1915年要轻得多。

灾情广西受灾30余县,灾民230万,淹没农田22.7万公顷,桂平一带一片汪洋,田亩及房屋被洪水淹没。

梧州市受淹半月之久,主要街道水深5~6米,全市90%以上房屋都淹没在洪水之中。

柳州市临江房屋洪水平楼、平房没顶,南宁市两次受淹,小艇往来穿梭过市。

广东境内西江下游各大基围莫不先后崩决,仅珠江三角洲受灾面积达16.7万公顷,灾民140万人。

2 1949年9月黄河中游洪水雨情本年黄河流域降水量偏丰。

9月上旬泾、北洛、渭河及潼关、花园口、泺口等站连续降雨,历时7~10天不等。

9月4日北洛河状头降雨92毫米,9月10日渭河涝峪口81毫米,各站的次雨量约100~200毫米。

水情花园口水文站洪水9月11日起涨至22日历时13天。

流量在1万立方米每秒以上的持续时间达2天,5000立方米每秒以上的持续时间达半月之久,9月14日洪峰流量1.23万立方米每秒,15天洪量达101亿立方米,是1934年有记录以来的首位。

灾情9月洪水使河南兰考县东坝头以下全部漫滩,一般堤防出水高度1米左右,部分堤段出水高度仅0.2~0.3米。

山东省大堤偎水40多天。

3 1949年9月上海地区风暴潮6号台风于7月19日在菲律宾以东洋面上生成,后向西北方向移动,逐渐增强为强台风。

24日,台风在浙江舟山、普陀登陆后,穿过杭州湾,25日又在上海市金山卫登陆,当天上海地区狂风暴雨,市区外滩瞬时风速达39米每秒,最大日雨量148毫米,黄浦公园25日最高潮位4.77米,吴淞口站水位5.18米,风暴潮增水1米。

这次台风暴潮给上海市区及南汇、宝山、崇明、金山、松江、青浦等县造成严重损失,全市倒塌房屋6.3万余间,死亡1647人,农田受淹面积13.9万公顷。

4 1954年长江洪水1954年长江出现百年来罕见的流域性特大洪水。

这年汛期,雨季来得早、暴雨过程频繁,持续时间长,降雨强度大,笼罩面积广,长江干支流洪水遭遇,枝城以下1800公里河段最高水位全面超过历史最高记录。

雨情这年汛期大气环流形势异常。

从5月上旬至7月下旬,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线一直停滞在北纬20°~22°附近。

7月份鄂霍次克海维持着一个阻塞高压,使江、淮流域上空成为冷暖空气长时间交绥地区,造成连续持久的降雨过程。

长江中下游整个梅雨期长达60多天。

5~7月3个月内共有12次降雨过程,其中6月中旬至7月中旬的5次暴雨,强度范围都比较大,是全年汛期暴雨全盛阶段。

该年汛期,季风雨带提前进入长江流域。

4月份鄱阳湖水系出现大雨和暴雨,赣江上游月雨量达500毫米以上。

5月份雨区主要在长江以南,鄱阳湖水系和钱塘江上游雨量在500毫米以上,安徽黄山站月雨量达1037毫米,300毫米以上雨区范围约74万平方公里,相应面积总降水量约3000亿立方米。

6月份主要雨区依然在长江以南,位置比5月份稍北移,鄱阳湖、洞庭湖水系雨量在500~700毫米,湖北洪湖县螺山站月雨量1047毫米,300毫米以上雨区范围约71万平方公里,总降水量3200亿立方米。

7月份雨区北移,中心在长江干流以北及淮河流域,大别山区和淮河流域雨量500~900毫米,安徽金寨县吴店月雨量达1265毫米,长江南侧除沅江、澧水流域和皖南山区雨量在500毫米以上外,一般在500毫米以下,300毫米以上雨区范围达91万平方公里,总降水量达4280亿立方米,为汛期各月中雨量最大的一个月。

8月份副高位置西伸北抬,脊线在北纬30°附近,长江中下游在副高控制下,梅雨结束。

之后,主要雨区已在四川盆地、汉水流域,月雨量在200毫米以上,峨嵋山区达600毫米。

主汛期5~7月3个月累计雨量在1200毫米以上的高值区主要分布在洞庭湖水系、鄱阳湖水系和皖南山区、大别山区。

其中黄山、大别山、九岭山区局部地区雨量达1800毫米以上,最大点雨量黄山站达2824毫米。

水情6月初和7月初赣江等河多次发生洪水,赣江丁家渡站(外洲)最大洪峰流量分别达1.29万立方米每秒(6月4日)和1.38万立方米每秒(7月1日);沅江桃源站分别达到1.92万立方米每秒(5月26日)、1.78万立方米每秒(6月27日)、1.78万立方米每秒(7月16日)和2.3万立方米每秒(7月31日);湘江湘潭站也于6月初、6月中和6月底连续发生大水,其中6月30日洪峰流量达1.83万立方米每秒,接近实测最大洪水;澧水三江口站6月25日洪峰流量达1.45万立方米每秒,资水桃江站也于7月25日发生1.13万立方米每秒最大洪峰。

汉江新城8月11日洪峰流量1.64万立方米每秒,汉口以下至湖口以上区间支流最大入江流量达1.36万立方米每秒(7月13日)。

在上述情况下,汉口站6月25日超过警戒水位(26.30米),7月18日突破1931年最高水位28.28米。

在下游全面高水位情况下,6月25日至9月6日上游发生4次连续洪水,宜昌先后出现4次大于5万立方米每秒的洪峰流量,8月7日最大洪峰流量达6.68万立方米每秒,其下的枝城达7.19万立方米每秒。

由于7月下旬至8月上旬洪水过大,为保证荆江大堤安全,曾于7月22日~27日、7月29日~8月1日,8月1日至22日三次运用北闸向荆江分洪区分洪,合计分洪量122.56亿立方米。

长江上游干流洪水,经荆江分洪和四口分流后,8月7日沙市水位达到44.67米,石首最高洪水位39.89米,8月8日监利最高水位36.57米,8月3日洞庭湖城陵矶最高水位34.55米。

经向洪湖分洪并汇洞庭湖出流,洪峰于8月8日到达螺山,最高水位33.17米,最大流量7.88万立方米每秒,当洪峰传到汉口时,汉江于11日出现最大洪峰1.64万立方米每秒(新城)。

受其影响汉口站于14日出现最大流量7.61万立方米每秒,18日水位达到最高29.73米。

鄱阳湖水系洪峰来得早,一般出现在7月中旬,7月16日鄱阳湖湖口水位21.68米,受鄱阳湖出流影响,下游安庆、大通等站最大洪峰比汉口提前约半个月。

8月1日大通站最高洪水位16.64米,相应最大流量9.26万立方米每秒。

1954年长江流域主要支流资水、沅江、澧水洪水比较大,重现期约为15年一遇;干流宜昌洪峰流量的重现期为15~20年一遇。

以年最大30天洪量为分析指标,则1954年洪水在宜昌站洪量为1390亿立方米,约为80年一遇,城陵矶站约为180年一遇,汉口(洪量1730亿立方米)、湖口站约为200年一遇。

灾情该年堤防圩垸溃决,扒口共分洪1023亿立方米,淹没耕地约166.7万公顷,受灾人口达1800余万,京广铁路100天不能正常运行。

灾后疾病流行,仅洞庭湖区死亡达3万余人。

5 1954年淮河洪水1954年7月份,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线偏南,位于北纬20°附近,冷暖气流长时间维持在江淮上空交绥,构成一条东北西南间的切变线,沿切变线不断有低涡东移,致使7月份有7次气旋波影响淮河流域,出现了5次大范围的降雨过程,造成淮河水系特大洪水。

雨情整个7月份,连云港、徐州、许昌一线以南雨量均超过300毫米,雨区主要在淮河正阳关以上流域。

据淮委水情处分析,整个7月份,淮河水系平均降雨516毫米,其中王家坝以上地区降雨623毫米,王家坝以下至洪泽湖区间,淮河南岸降雨由848(王家坝~正阳关)减至630(正阳关~蚌埠)和480毫米(蚌埠~洪泽湖),淮北地区蚌埠以上降雨较淮南地区偏少,相应为415和360毫米,唯有蚌埠~洪泽湖区间降雨为550毫米,大于淮河南岸地区。

淮南山区及洪汝河、沙颍河中下游雨量最大。

有4处暴雨中心:史河上游吴店月雨量1265毫米;淮河王家坝924毫米;沙颍河支流汾泉河临泉1075毫米;沱河宿县963毫米。

水情1954年7月长时间大范围的梅雨使淮河流域发生了类似1931年全流域性的特大洪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