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 第三章 土地适宜性评价
土地适宜性评价

土地适宜性评价土地适宜性评价是农业领域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它对于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提高农业生产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文将从土壤、水资源、气候以及其他因素等方面来介绍土地适宜性评价的基本概念、方法和意义。
一、土地适宜性评价的基本概念土地适宜性是指土地在一定条件下,适宜用于某种特定的农作物种植、养殖或其他农业生产活动的程度。
土地适宜性评价是通过对土地资源的调查和评估,来确定土地的适宜与否的一种系统分析方法。
评价的结果将会对土地的开发利用、农业规划和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二、土地适宜性评价的方法1. 土壤评价土壤是农作物生长的基础,土壤的质地、肥力、透气性和排水性等因素都会对农作物的生长和发育产生重要影响。
因此,土壤评价是土地适宜性评价的重要内容之一。
通过对土壤样品的采集和分析,可以评估土壤的肥力和适宜性,并结合相关的农作物耐盐碱性等因素,来判断土地是否适宜农作物的种植。
2. 水资源评价水是农业生产中不可或缺的要素,农作物的生长需要适宜的水量和水质。
因此,在土地适宜性评价中,水资源的评价也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对地下水和地表水的水质、水量和水文特征等进行评价,能够判断土地的灌溉潜力和水资源利用的可能性,从而确定适宜的农作物种植。
3. 气候评价气候是农作物生长的重要环境因素之一,不同农作物对气候的要求也不同。
因此,气候评价是土地适宜性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对气象数据的分析,如温度、日照、降水等,可以评估农作物在该地区适应的可能性和生长发育的潜力,从而判断土地的适宜性。
4. 其他因素评价除了土壤、水资源和气候等因素外,还有一些其他因素也会对土地适宜性产生影响,如地形地貌、土地利用类型、气象灾害等。
这些因素通过对地理、地貌、土地利用和气象等数据的分析,可以综合考虑各种因素的综合影响,来评估土地的适宜性。
三、土地适宜性评价的意义1. 优化资源配置土地适宜性评价能够明确土地的适宜与否,从而帮助农业规划者和决策者优化资源的配置。
土地适宜性评价

GIS技术下的渚洲土地适宜性评价目录摘要一、前言1、问题的提出2、研究现状3、研究内容4、研究流程二、基础理论1、基本概念2、研究技术方法Ⅰ层次分析法ⅡGIS与空间分析(1)地理信息系统(2)空间分析三、研究区域概况四、农用地适宜性评价技术与方法1、评价目标的确定2、评价体系的拟定3、评价因子的选取4、评价因子数据获取(1)评价因子权重的确定(2)评价因子专题数据生成.五、评价分析模型与结果分析1、评价分析模型2、评价结果分析(1)耕地适宜性评价结果分析(2)园地适宜性评价结果分析(3)林地适宜性评价结果分析六、结论参考文献摘要:土地适宜性评价就是评定土地对于某种用途是否适宜以及适宜的程度,它是进行土地利用决策,确定土地利用方向的基本依据,是近20年来土地资源研究的主要内容。
农用地适宜性是土地适宜性评价的主要内容之一,通过对用于农业生产的土地进行适宜性等级的划分,揭示其作为农用地的适宜性大小,从而为调整和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制定合理的土地开发整理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本次研究将地理信息系统和数学评价模型相结合,以莱西市渚洲地区的农用地(耕地、园地、林地)作为评价对象。
根据研究区域的实际情况,遵循评价因子选取的原则,选定了海拔、坡向、坡度、水源灌溉和交通通达性五个评价因子作为农用地适宜性的评价体系。
利用地理信息系统的空间数据库技术建立了研究区域的土地适宜性评价数据库,在评价数据库的基础上,借助GIS的叠加分析、栅格数据聚类分析、DEM地形分析和缓冲区分析等空间分析功能,获取了研究区域的评价因子专题层。
利用层次分析法和加权指数和法与限制性因素法对研究区域的农用地进行了适宜性等级的评价。
关键词:适宜性评价;农用地;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分析一、前言1、问题提出土地资源是进行农业生产的最基本的物质条件。
农业生产同土地和自然环境的关系特别密切,没有土地就没有农业生产。
在农业生产中,土地不仅被当作基地、立足点和空间操作场所而发挥作用,而且被当作极其重要的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而发挥作用,是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基本生产资料。
土地适宜性评价范文

土地适宜性评价范文土地适宜性评价是指根据土地的自然、经济和社会条件,对土地利用的适宜性进行综合评价的一种方法。
它是土地资源管理和土地利用规划的基础,可以指导土地利用和土地管理,促进可持续发展。
本文将从土地适宜性评价的概念、评价指标、方法和应用等方面进行探讨。
首先,土地适宜性评价是指根据土地自然条件、经济条件和社会条件,对特定用途的土地利用适宜性进行评价和划分的过程。
土地适宜性评价的目的是为了合理规划和管理土地资源,使其能够发挥最大的社会经济效益,同时保护环境和生态系统。
土地适宜性评价的方法主要包括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两种。
定性评价是通过对土地的主观判断和经验总结,确定适宜性等级和类别。
而定量评价是通过建立适宜性评价模型,利用多种因子之间的关联性进行计算和分析,得出适宜性指数或等级。
在实际应用中,土地适宜性评价可以在土地规划、土地利用调查和土地资源管理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首先,它可以为土地规划提供参考依据,确定土地利用的优劣势和潜力,为土地规划和土地利用调整提供科学依据。
其次,它可以为土地利用调查提供数据支持,指导土地开发和利用,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资源利用率。
此外,土地适宜性评价还可以为土地资源管理提供决策支持,促进可持续发展和土地生态环境保护。
总之,土地适宜性评价是土地资源管理和土地利用规划的重要工具,可以为合理规划和管理土地资源提供科学依据。
它对土地利用和土地管理具有重要意义,可以促进土地可持续利用,保护环境和生态系统。
然而,土地适宜性评价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需要不断完善和改进评价指标和方法,以适应不同地区和用途的需求,实现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可持续利用。
土地适宜性评价GIS

土地适宜性评价GIS土地适宜性评价是指通过建立一定的评价指标体系和方法,对土地资源进行全面、系统、科学的综合评价,以确定不同用途土地的适宜程度。
地理信息系统(GIS)则是一种运用计算机和各种专业软件来进行地理数据的收集、存储、管理、分析以及展示的技术手段。
将土地适宜性评价与GIS相结合,可以更加准确、高效地评价土地适宜性。
下面将从土地适宜性评价的目的、流程以及GIS在土地适宜性评价中的应用三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土地适宜性评价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提供科学依据以制定土地利用政策与规划。
评价的具体内容包括对土地的功能、质量、生态及社会经济条件等进行综合评估,从而为不同用途土地的选择提供科学的指导。
通过与GIS系统相结合,可以实现土地适宜性评价的全程数字化,以及对评价结果进行分析和展示。
土地适宜性评价的流程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步骤:首先是对评价指标的选取与权重设置,根据土地利用类型的不同,选择不同的评价指标,并通过相关的权重设置来确定各个指标对土地适宜性的影响程度。
其次是对土地资源进行数据收集与整理,不同类型的土地资源需要收集和整理不同的数据,包括土壤、水文、地形等方面的数据。
然后是建立评价模型,通过将评价指标与土地资源的数据进行分析和建模,得出土地适宜性评价的结果。
最后是对评价结果进行分析与展示,通过GIS系统进行结果的空间分析和可视化展示,为土地利用规划和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GIS在土地适宜性评价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数据处理、评价模型建立和结果展示三个方面。
首先,GIS系统可以实现对土地资源数据的集成和处理,方便对各种数据进行空间分析和处理。
其次,GIS可以辅助建立评价模型,通过对评价指标与土地资源数据的建模和分析,得出评价结果。
最后,GIS还可以实现对评价结果的展示和分析,通过地图、统计图表等方式展示评价结果的空间分布和相关统计信息,为决策提供依据。
综上所述,土地适宜性评价GIS的应用可以提高土地适宜性评价的科学性和准确性,为土地利用规划和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土地资源学中的土地适宜性评价

土地资源学中的土地适宜性评价地球上的每一块土地都拥有独特的自然条件和人文环境,这些条件和环境的组合在一起形成了该土地的适宜性。
而土地适宜性评价旨在研究土地适宜性的因素和特点,以便更好地利用和管理土地资源。
土地适宜性评价的定义土地适宜性评价是指对某一区域内的土地类型、地形地貌、土壤、气候以及人为因素等,进行系统、科学、量化、综合评估,揭示其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以确定土地最佳用途和合理开发利用方式的一种方法。
土地适宜性评价的指标和分类土地适宜性评价的指标主要包括土壤质量、地形地貌、气候条件、水资源状况、生物多样性、土地资源利用方式、环保状况等方面。
按照评估目的的不同,可将其分类为农业用地适宜性评价、城市用地适宜性评价、林业用地适宜性评价、旅游用地适宜性评价和生态环境适宜性评价等几种。
土地适宜性评价的意义土地适宜性评价对于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它可以帮助人们了解土地资源的多方面性质,为土地合理利用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其次,它能够预测土地的潜在风险,避免资源浪费和环境问题。
最后,土地适宜性评价对于实现宏观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也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土地适宜性评价的过程土地适宜性评价的过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调查核实通过对土地的地形、土壤、植被、水文、气象等自然环境因素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因素进行现场调查。
2. 数据获取从各种数据来源中获取所需信息,包括遥感影像数据、环境监测数据、数字地形模型数据等各种数据。
3. 建立评价指标系统根据土地资源特征,建立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包括基础指标、因素指标、子系统指标和总成效指标。
4. 评估方法选择根据指标的不同特点和土地适宜性的评价要求,选择相应的评估方法,包括定性评价、定量评价和模型仿真等方法。
5. 评价结果分析通过对评价结果的分析,得出土地适宜性的空间分布特征,确定适宜性等级并提出整改建议。
土地适宜性评价的局限性土地适宜性评价在实际应用中也存在一些局限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数据来源狭窄数据来源的局限性可能会影响评价的准确性。
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

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土地资源调查的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特定地区土地资源的类型、数量、空间分布、质量和利用状况等信息,为土地规划、土地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等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土地资源调查内容包括土地利用类型、土地面积、土地质量、土地利用效益、土地利用现状和变化等各方面的信息。
其中,土地利用类型包括农田、林地、草地、水域、建设用地等,土地面积是指各类土地资源的分布情况,土地质量是指土地的肥力、水分条件和地貌特征等,土地利用效益是指土地的生产潜力和经济价值,土地利用现状和变化是指土地利用类型和面积的变化情况。
土地资源调查可以采用多种调查方法,包括实地调查、遥感调查和统计调查等。
实地调查是指对调查地区进行实地考察和采样调查,通过观察、测量和采集土壤样本等方式获取土地资源信息。
遥感调查是指利用遥感技术获取土地资源的信息,通过解译和分析卫星图像获取土地利用类型、土地面积和土地利用现状等信息。
统计调查是指利用统计方法对土地资源进行抽样调查和数据分析,通过统计数据获取土地资源的数量和质量等信息。
土地资源的评价是对土地资源进行定量和定性的评估,目的是为土地的合理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土地资源的评价指标包括土地适宜性评价指标、土地综合利用效益评价指标和土地生态环境评价指标等。
土地适宜性评价指标是对土地适宜于不同用途的程度进行评估,主要包括土壤肥力、水分条件、地貌特征和气候条件等。
土地综合利用效益评价指标是对土地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益进行评估,主要包括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等。
土地生态环境评价指标是对土地生态环境质量进行评估,主要包括水土保持能力、生物多样性和环境敏感度等。
综上所述,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是一项复杂而重要的工作,通过全面了解和评估土地资源的情况,可以为土地的合理利用和规划提供科学依据,保护土地资源和促进可持续发展。
土地适宜性评价土地适宜性评价标准

土地适宜性评价土地适宜性评价标准土地适宜性评价土地适宜性评价就是评定土地对于某种用途是否适宜以及适宜的程度,它是进行土地利用决策,科学地编制土地利用规划的基本依据土地适宜性评价是通过对土地的自然、经济属性的综合鉴定,阐明土地属性所具有的生产潜力,已经对农、林、牧、渔等各业的适宜性、限制性及其程度差异的评定。
土地适宜性评价是根据土地的自然和社会经济属性,研究土地对预定用途的适宜与否、适宜程度及其限制状况。
根据评价的预定用途不同,适宜性评价可分为土地的农业适宜性评价和土地的城市适宜性评价,通过评价阐明区域土地适宜于农、果、林、水产养殖等各业生产以及适宜于城市建设的土地资源及利用不合理的土地资源的数量、质量及其分布,从而为区域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的调整、土地利用规划分区等提供科学依据。
因此,土地适宜性评价是土地利用的基础评价。
土地适宜性评价是针对某种特定的用途而对区域土地资源质量的综合评定。
为了保证评价结果的科学性、正确性和实用性,就必须掌握一定的基本原理,遵循一定的评价原则。
土地适宜性评价的基本原理是:在现有的生产力经营水平和特定的土地利用方式条件下,以土地的自然要素和社会经济要素相结合作为鉴定指标,通过考察和综合分析土地对各种用途的适宜程度、质量高低及其限制状况等,从而对土地的用途和质量进行分类定级。
二、评价的工作程序土地适宜性评价是一项技术性、综合性很强的工作,涉及多个学科,评价过程较为复杂。
一般而言,土地适宜性评价可分为室内准备及资料收集、适宜性评价、成果整理三个阶段,具体进行土地适宜性评价的步骤如下:(1)明确的评价目的(2)组织技术力量及准备评价用品(3)评价对象的选择(4)资料的收集(5)评价因素的选择(6)评价因子极限指标的确定与指标分级(7)评价因子图的制作(8)评价单元的划分(9)评价因素权重的确定(10)土地适宜类的确定(11)土地适宜等的确定(12)土地限制型的确定(13)评价结果的核对(14)面积量算、平差与统计(15)土地适宜性评价的制作(16)评价成果的分析与评述三、资料收集四、评价方法(一)评价系统的拟定本次实习的评价系统由农业土地适宜类和适宜等两方面组成,其中土地适宜类分为:(1)宜耕土地类(2)宜园土地类(3)宜林土地类(4)不宜土地类;土地适宜等分为:(1)一等地(高度适宜等)(2)二等地(一般适宜等)(3)三等地(勉强适宜等)(二)评价对象的选择为了保证评价工作能做到省时省工省费用,且达到质量好、准确度高的要求,通常应进行评价对象的选择,即根据评价的目的,剔除一些不必要参与评价的土地利用现状类型。
第三章土地质量评价

C、以土地利用现状图为基础确定土地评价单元
以田间末级固定工程(路、渠、沟、坎等)所 包围的地形、土壤、水利状况基本一致,生产 环境、管理水平,常年产量的范围也相对一致的 地块作为评价单元
优点:有利于土地利用结构的调整和生产单 位的应用。缺点:对土地自身的性质考虑较少, 另外自然地块很破碎,一般只适合大比例尺或 详细比例尺的土地评价
要点
➢ 什么是评价? ➢ 评价的类型? ➢ 评价的步骤和方法?
现实中的评价
食品质量评价 人的评价 教学质量的评价 环境的评价 ………等等。
共性?
评价指标 级别划分 评价方法
第一节:土地资源评价概述
土地评价是针对一定的用途,对土地质量 的高低进行评定的过程。
质量如何 衡量?
土地质量高低可以是土地对一定用途的 适宜性,也可以是土地在一定用途时土地 生产力的大小
评 实质: 土地利用要求和土地质量的比配 价
方 法
依据土地利用要求和土地性状分析比较得 出土地利用方式的适宜性等级
评价方法
最 小
按单因子适宜性等级最小
因 的那个因子的等级决定土
子 法
地适宜性等级的方法
最小因子法
i. 确定每个评价因子的适宜性等级
适宜性等级 有效土层厚 度(cm)
S1
≥100
S2
60-100
土地适宜性是指某种作物或土地利用方 式对一定地区土地的条件的适宜程度
土地适宜性评价就是指某块土地针对 这类利用方式是否适宜,如果适宜,其 适宜的程度如何,做出等级的评定
一、 土地适宜性评价系统
联合国粮农组织土地适宜性评价系统
1972年10月,在荷兰的瓦格宁根拟定了 《土地评价纲要》草稿,1975年1月在罗马有 召开一个小型专家讨论会,对《纲要》草稿 提出了修改。1976年FAO正式颁布了《土地 评价纲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土地适宜性评价的基本原则
1、综合性与主导性原则
2、科学性与实用性原则
3、针对性与因地制宜原则 4、当前利用与持续利用相结合
5、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相结合
五、土地适宜性评价的一般程序
土地适宜性评价的程序一般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工作准备和资料收集 适宜性评价 成果整理
第二节 土地适宜性分类系统
根系条件、土壤毒性、森林密度、森林成熟率、森林病虫
害、洪水及滑坡等灾害); B. 管(机械化操作、采伐操作、林区道路修建及养护、 苗圃占地等); C. 保(土壤侵蚀、溪流影响、植物动物保护需求)
(二)评价步骤
选择原则: 本步主要是综合评定 对土地利用影响的大小; 编制评价表; 临界值出现的频率; 用经验法、极限条件法、 资料获取的可行性 运算法综合评定
一、联合国粮农组织《土地评价纲要》分类系统
(二)土地适宜性级 反映土地对所考虑用途的适宜程度。
纲内适宜性程度递减的顺序用连续阿拉 伯数字表示。
适宜纲通常分为三类 S1:高度适宜,土地对某种用途的持续 利用没有限制,或较小的限制,不致降低 产量或收益 S2:中等适宜,土地对某种用途的持续 利用有中等程度的限制性,这些限制性将 减少产量和收益并增加所需投入,但从这 种用途中仍能获得利益,有利可图,但明 显低于S1类的土地
基岩裸露限制型 山地石灰岩土灌丛草地
《中国1:100万土地资源图》评价系统
分 类
土地 潜力区
土地 适宜类
土地 质量等
土地 限制型
土地 资源 单位
分类 气候、 对农、林、 适宜性程度 限制因素、 依据 水热 限制程度 牧业的适 宜性
《中国1:100万土地资源图》的土地分类系统 特点:
评价与制图结合 评价体系与《纲要》的相似 主宜评价带有一定的主观性,并降低了评价结果的 应用价值
(4)与土地经营管理有关的土地质量因子
土地质量的选择——选择适当的土地性状因子
(二)评价步骤
FAO土地适宜性评价步骤(4)
4、土地利用与土地的比较
1)“供需”的匹配
2)土地利用对土地生态系统可能造成的影响; 3)社会经济分析 4)实地验证
(二)评价步骤
FAO土地适宜性评价步骤(5) 5、提交评价成果
采用“土地潜力区-土地适宜类-土地质量等土地限制型-土地资源单位”五级分类系统。
①零级单位——土地潜力区
以气候因素中的水热条件为依据,反映区域间
生产力的对比,同一区内应具有大体相同的土地
生产能力,包括适宜的农作物、牧草、林木的种
类和组成、熟制和产量及土地利用的主要方向和
主要措施。共划分9个土地潜力区 。
合作为鉴定指标,通过考察和综合分析土地各构成
要素对植物生长、畜牧生产以及城市建设等用途的
适应性和限制性,以此反映土地对各种用途的适宜
与否、适宜程度高低、限制因素及其强度等,从而
对土地的用途和质量进行分类定级。
三、土地适宜性评价的目的和任务
土地适宜性评价的目的是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和土地科学管理服务的,为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土 地利用结构和布局调整、土地利用规划分区以及土 地利用工程设计等提供科学的依据。 土地适宜性评价的主要任务:简言之,即通过土 地适宜性评价,得出对已使用土地有哪些不适宜现 在的用途、需改作其他用途以及指定用途件、地形 地势、目前土地状况、人口 状况、经济发展水平、生活 水平等。
(二)评价步骤
评价土地的范围和边界、 评价的类别、工作方式选 择、工作时段划分、任务 安排。
资料的可靠性和限 制性。
产品及产量,市场方向,资 金集约度,劳力集约度,动 力,土地状况,机械化和工 具,技术知识和态度。
⑤土地资源单元—最低一级分类单位
表明土地的自然类型或利用类型,是由一
级具有较一致的植被、土壤及中等地形或经 营管理与改造措施上较相同的土地构成。
例
土地潜力区 华南区 土地适宜类 宜农土地类 土地质量等 一等宜农地 土地限制型 无限制型 土地资源单位 平地草甸型水稻土水田 平地潮沙泥土旱耕地 宜林宜牧土 地类 一等宜林、 二等宜牧地 二等宜林、 三等宜牧地 三等宜林、 宜牧地 坡度限制型 丘陵砖红壤禾草灌丛土地 山地红壤禾草草地 土质限制型 海滨低地沙土草地
适宜范围: FAO:适宜小区域范围(县级),有针对性的土地评
价单元,单一用途,如:种植某种作物、果树等;
中国:适用于大区域范围评价(全国、省级),能较
好的反映评价区的土地资源总的状况,多种用途。
三、建设用地适宜性分类系统
(一)建设用地适宜类
根据土地对建设用途的适宜程度分为适宜、基本适宜和不 适宜三类。
S3:勉强适宜,有严重的限制,会降低 产量或增加投入,收支仅仅勉强平衡
不适宜纲通常分为两类 N1:暂时不适宜,土地有限制性,但终究 可以克服,而在目前的技术和现行成本下不 宜加以利用 。 N2:永久不适宜,土地限制性相对严重, 在一般条件下根本不可能利用。
一、联合国粮农组织《土地评价纲要》分类系统
适宜性分级系统表示方法
纲(适宜)
亚级(土壤耕性差)
S2w-6
级(中等适宜) 单元(第6单元)
注意: 在具体评价中,究竟划分到哪一等级,是 全部评出纲、级、亚级和单元,还是只评出纲、 级和亚级,取决于研究区范围大小和研究目的 与深度。 在土地适宜性评价及其制图中还涉及到某 些区域,他们与所考虑的评价目的关系不大, 例如居民地等,对于这些区域,从土地适宜性 评价的角度而言是无关地区,FAO评价图上用 NR表示,即在这些区域内不进行评价。
(二)建设用地适宜级
是在建设用地适宜类下的续分,反映适宜类中土地质量的 差异。
(三)建设用地限制型
一般分为:地下水埋深限制型,坡度限制型,地层构造限 制型,工程地质限制型,断层限制型,水文限制型等等。
一、联合国粮农组织《土地评价纲要》分类系统
FAO 1976年推出《土地评价纲要》,其土地自然
适宜性分类采用土地适宜性纲(order)、土地适宜性
级(Class)、土地适宜性亚级(Subclass)、土地适
宜性单元(Unit)四级分类制。
一、联合国粮农组织《土地评价纲要》分类系统
(一)适宜纲 表示土地对所考虑的利用方式评价为 适宜(S)和不适宜(N) 。 适宜纲是指持久利用预期产生的效益大 于投入,而对土地不会产生破坏; 不适宜纲是指土地对所考虑的用途不能 持续利用 。
最适宜于放牧或饲养牲畜,质量好。 一般适宜于放牧或饲养牲畜,质量中等。 勉强适宜于放牧或饲养牲畜,需大力改造。
④土地限制型
在土地等的范围内,按其限制因素及其强度划分,在 同一限制型内,具有相同的主要限制因素和相同的主要 改造措施。在同一等内,型与型之间只反映限制因素不 同,而没有质上的差别。
制因素,一般只用一个字母就可以。
一、联合国粮农组织《土地评价纲要》分类系统
(四)土地适宜性单元
土地适宜性单元是适宜亚级的续分, 单元与单元之间在程度上存在差别,这种 差别影响土地生产特点和经营管理要求。 适宜单元用阿拉伯数字表示,置于适 宜亚类之后 。
表示方法:连接号“—”按阿拉伯数字列 于 亚级符号后,如:S2m-2
发芽条件、灾害性天气、盐渍化程度、大田病虫害等);
B.(土壤耕作的难易程度、机械化潜力、土地备耕和清 理状况、管理单位的规模及增长状况以及区位条件等); C.(侵蚀危险、土地退化等)
FAO土地适宜性评价步骤(2)
例如2:分析用材林对土地的需求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A. 生(辐射、温度、湿度、土壤排水能力、养分状况、
(二)评价步骤
FAO土地适宜性评价步骤(2)
2、确定土地利用的种类,明确土地利用要求 :预先确定和工作中确定两类方法 确定不同土地利用的需求:不同的环境条件、
耕作条件和生态环境保护。
FAO土地适宜性评价步骤(2)
例如1:分析雨养农业对土地的需求可从以下几个方面
入手:
A.(热量、温度、水分、土壤排水能力、养分的有效性、
FAO土地适宜性评价步骤(3)
3、调查土地性状和土地质量
所谓土地特性是指可以用来量化的表征土地特质的自然属
性,如坡度、降雨量、土壤有效水容量、植被生物量、土壤质
地和土层厚度等。 所谓土地质量是指若干土地性状综合构成的复杂土地属性。
换句话说,土地质量是“与利用有关,并有一组相互作用的简
单土地性质组成的复杂土地属性(FAO,1976)” (1)与农作物有关的土地质量因子 (2)与畜牧生产有关的土地质量因子 (3)与林业生产有关的土地质量因子
对农业利用有一定限制,质量中等。
(3)III等地 对农业利用有较大的限制,质量差。 2、宜林土地 (1)I等地
最适于林木的生长,无限制因素或很少限制因素。 一般适宜于林业生长,有少量限制因素。
(2)II等地
(3)III等地 对林木生长具有较明显的限制因素。 3、宜牧土地 (1)I等地 (2)II等地 (3)III等地
(1)成果的表现形式:
文字、图表、数据 (2)成果的载体形式: 硬拷贝、电子文件等。
* 对《纲要》的评述
在一个土地单元内不能仅对一种利用 方式作出评定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地有不同的 要求 评价时使用土地质量,而不只是土 地性质
针对性较强,实用;多宜性评价
二、中国土地农业适宜性分类系统 《中国1:100万土地资源图》的土地分类系统
对两个评价系统简评
共同点:依据相同—土地的适宜性和限制性。
两个评价系统都是对适宜性类别、适宜性程度、限 制性类别、限制性程度四个方面的反映。 在高等级的评价系统,表示适宜性类别; 在中等级的评价系统,表示适宜性程度;
在低等级的评价系统,则进一步反映限制性类别
与限制性程度中量的差别。
不同:FAO纲中—适宜纲S—单宜 中国—土地适宜类—多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