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 短文两篇
人教版初中初一七年级上册语文:18 _短文两篇(2)

旁种着许多树,我们叫它“行道树”,它 是我们熟悉的朋友。不知道同学们对于我 们熟识的“行道树”有怎样的感受呢?学 生回答。
有一个作家留意到了,她就是张晓 风。她不仅留意到马路两旁的这些树 木,而且还从它们身上渗透出一些值 得我们学习的精神。她给这些种在道 路两旁的树木一个好听的名字,叫 做——行道树。
行道树就是无私奉献者 的 光辉形象。
作者通过借用行道树 的 自白, 抒写了 奉献者 的 襟怀,赞美了 奉献者 的崇 高精神。
文 章 采 用 了
言这 志是 的一 象种 征借 手物
什
法喻
么
。人
写
托
法
物
?
现实生活中有哪些人像 行道树一样具有奉献精神?
他们都具有崇高的奉献精神, 我们也要向他们学习,成为一个懂 得奉献的人,而不是一个一味索取 的人。奉献是一种牺牲,也是一种 快乐,生活中有很多事物值得我们 去思索,我们要仔细观察、感悟, 做生活的有心人。让我们像行道树 一样,尽自己的微薄之力点缀美好 的社会,使自己的人生在无私奉献 中更加绚丽多。
请用精彩的一句话写下你想对
行道树说的话。
例:行道树,你守得住清贫,忍得
住痛苦,受得住寂寞,你是我的榜
样。
行道树,你
。
行道树是一列( ) 而又( )的的树。
文中说“行道树是一列忧愁而又快 乐的树”,老师想知道,为什作者 要说它是忧愁而又快乐的树呢?
为什么“忧愁”?为什 么“快乐”?(用原文来回 答)
烟尘、繁弦急管、红灯绿酒、污浊, 合起来一句话就是:城市里面严重的 污染了,但是人们却早已习惯于污浊, 忽略了自己的健康,淡忘了绿意(自 然)。
作者简介:
18《短文两篇·贝壳》教程

• • •
你热爱生命吗?那么别浪费时间,因为时间 是组成生命的材料。 ——[美]富兰克林 人生苦短,若虚度年华,则短暂的人生就太 长了。 ——[英]莎士比亚
关于生命的名言警句
人生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属于人只有一次。 一个人的生命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忆往事的时 候,他不致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致因碌碌无 为而羞愧;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整 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献给世界上最壮丽的事 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 • ——[苏]奥斯特洛夫斯基
此句比较自己和贝壳里的生命,感悟自己 的生命尽管有限,但还是比贝壳里的生命时间 要长一点,空间要多一点,以表达一种人生态 度:要力所能及地把事情做得更精致些、更好 些,让后人为自己的执著、努力而惊叹。
合作探究
品读课文
2.《贝壳》中有这样的话:“这是一颗怎 样固执又怎样简单的心啊!”你怎样理解 “怎样固执又怎样简单的心”?
2、作者看到这美丽的贝壳有什么感悟?
想到了贝壳里曾经的小小柔软生命,想 到为了这样一个短暂、细小、脆弱、卑微的 生命,上苍是那样用心地营造了它的居所— —精致的贝壳。并由此想到自己的生命,虽 然有限,但总比贝壳里的生命长一点,空间要 多一点,因此要好好面对它,好好珍惜它,好 好创造它!
作者由贝壳感悟到了什么?
作家作品
席慕蓉,写诗写散文,只是作为累了一天
之后的休息,为的是“纪念一段远去的岁月, 纪念那个只曾在我心中存在过的小小世界”。 生命、时光、乡愁是她作品的内在主题,而对 人情、爱情、乡情的细腻独特的审美描摹、委 婉倾诉则是吸引读者们的奥秘。主要作品有诗 集《七里香》《无怨的青春》、散文集《有一 首歌》《成长的痕迹》《生命的滋味》《三弦》 《同心集》《写给幸福》等。
拓展阅读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8课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第18课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导学案走近 艾萨克·阿西莫夫,美国最闻名的科普作家、世界顶尖级科幻小说作家,他也是位文学评论家。
他一生高产,著述颇丰,一生著述近500本,其中有100多部科幻小说。
以他的名字命名的“阿西莫夫科幻杂志”,是美国现今数一数二的科幻文学杂志。
《基地》系列和《我,机械人》系列是阿西莫夫脍炙人口的代表作。
《新疆域》是他晚年的高作。
写作背景:6500万年前,在地球上生活了1.6亿年的恐龙灭绝了,成为生物史上最大的谜案。
1986年以后,在詹姆斯罗斯岛和其他大陆上接踵发觉了恐龙化石,这意味着什么?美国科普作家阿西莫夫,依照大陆漂移假说,论证了在不同科学领域内的发觉会对其他领域产生阻碍,从而写成了其晚年高作《新疆域》,本课的两篇短文就选自这部高作。
1. 给加点的字注音。
遗骸.( ) 蟾蜍.( ) 褶.皱( ) 潮汐.( )追溯.( ) 鸟臀.目 ( )骨骼.( ) 陨.石( ) 衍.射( )两栖.( ) 2. 以下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结合语境说明有误的一项为哪一项( )A. 但1986年在南极确实发觉了这种古老的两栖动物的化石..。
(那个地址指恐龙的遗骨化石。
) B. 两个陆块在那里聚归并缓慢地褶皱..变形。
(由于地壳运动,岩层受到挤压而形成的弯曲。
) C. 毫无疑问,6500万年前地球上曾经有过一次“大灭绝...”,发生过一次“大劫难”。
(大灾难) D. 若是看一张地图,并假定把非洲和南美洲拼合在一路,你就会看到它们拼合得何等完美无缺....。
(神话传奇,仙女穿的天衣,不用针线缝制,没有缝儿。
)3. 为以下句子中的加点部份替换一个词语,并维持情愿不变。
A. “板块构造”理论专门快为地质界几乎所有....的问题提供了答案。
( )B. 到6500万年以前,由于如此或那样.....的缘故,所有的恐龙都灭绝了,大陆也已完全分开。
( ) C. 许多尘埃进入了平流层中,结果造成在很长一段时刻......内阳光无法抵达地球的表面。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18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初中语文试卷马鸣风萧萧18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名校讲坛1.主题解说《恐龙无处不在》:本文依据在南极发现恐龙化石的事实,佐证了大陆漂移假说,说明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发现新的论据或得出新的结论。
《被压扁的沙子》:本文通过“被压扁的沙子”反思、证明外星撞击导致恐龙灭绝,表明不同的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
2.重点突破(1)从说明的角度、行文的思路以及在探索奥秘过程中思考问题的方式等方面说说两篇短文有哪些异同点。
提示一:从说明的角度来说,两文都选用了“恐龙”这个人们普遍关注的话题,不同点是:《恐龙无处不在》是从恐龙化石遍布全球的角度来谈大陆板块的移动;《被压扁的沙子》是从探寻恐龙灭绝原因的角度推断地球可能曾受到撞击。
提示二:从行文思路来看,两文都是先提出问题,然后作出假设,经过推理论证之后,得出结论。
不同点是:第一篇短文是由一个问题引出了另一个问题;第二篇短文是先提出两个假设,然后通过论证否定了其中一个。
提示三:从探索奥秘过程中的思考问题方式来看,两文都体现出多角度、跨学科地思考、分析问题的思维特征。
不同点是:《恐龙无处不在》从恐龙谈到大陆漂移学说,涉及生物学和地质学方面的知识;《被压扁的沙子》从斯石英谈到恐龙灭绝,涉及化学、地理学、天文学和生物学知识。
(2)在《被压扁的沙子》中,对于6500万年前恐龙灭绝的原因,科学界存在着两种对立的理论:“撞击说”和“火山说”。
它们各自的依据是什么?提示:“撞击说”的依据:在一个6500万年前形成的沉积物薄层中,发现了稀有金属铱,它的含量异常丰富。
一些人由此推测,这可能是由于一个巨大的小行星或彗星撞击地球的结果。
“火山说”的依据:如果地球突然经历了一个火山爆发期,许多火山大致同时喷发,那么也能造成一个足以使生物大量灭绝的巨大灾难。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遗骸.( ) 褶.皱( ) 劫.难( )追溯.( ) 潮汐.( ) 压扁.( )2.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课件:18《短文两篇》 (共46张PPT)

课文探究二
1第一、二自然段作者眼中的蝉是什么样子的? 文中第一、二自然段,写出蝉的烦人、 聒噪,病蝉的微弱、细小。 2第一二自然段表达了对蝉的一种什么感受? 表现了蝉的惹人厌烦和微不足道的特点。 3在最后一段表达了对蝉怎样的感受?。 最后一段感受:宽恕,醒悟,理解,尊重
课文探究三 作者对蝉的厌烦转变为宽恕、理解, 是什么让她思想转变呢? 作者运用了什么写作方法? 是朋友的话让她重新认识了这个小 生物。作者运用了先抑后扬的写作方法。 知知不休的叫声(厌烦) ↓ 抑
1怎样理解“斜阳里,想起秋风颜色,就 宽恕了那烦人的聒聒!” ? 秋风来了,果实成熟了,对人们来说, 秋天是金色的,是快乐的,是个丰收的 季节,但是对于蝉来说,却是黑色的。 它在地下埋了17年,苦苦等待了17年的蝉 来说,却意味着生命的结束。生命虽然短 暂,蝉却执著地等待,想到这些,我以往 对他的不敬全部消失了。
研讨与练习一
作者写蝉,先抑后扬。抑在哪里?扬在何处? 通过一抑一扬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
抑1首先写蝉的聒噪声使人们心烦,这是一抑。 抑:2其次写看到一只病蝉,写它的微小和病 弱,又是一抑。 扬: 蝉的生活历程显示了生命的意义。 3当最后朋友说到蝉为了延续生命,必须好好 活着,对于蝉的印象已经从烦人、病弱高 扬到显示生命意义的高度。 由抑到扬, 涵蕴深厚,传达了本文的主题:不管生命 如何短暂,必须要好好地活着。
注音解词
颤动(chàn )
钱币( bì )
一枚( méi )
短暂( zàn )
收敛( liǎn):收拢,合拢。
聒聒( ɡuō ): 持续嘈杂,使人厌烦。 宽恕( shù ):宽容饶恕。 卑微( bēi ): 卑贱微小,地位低下。 一丝不苟( ɡǒu): 形容办事认真,连最细 微的地方也不马虎。
18阿西莫夫短文两篇(1)

(原句:板块背上驮着许多大陆,当板块
向一个或另一个方向运动时,大陆也一起 运动。)
原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比改文生动 形象。
(2)这个泛大陆存在了数百万年以后, 又开始破裂了。
(原文:这个泛大陆存在了数百万年以后,又 开始显示出破裂的迹象。)
不同科学领 域之间是紧
密相连 (总 起)
逻辑顺序
南极发现恐龙化石
大
南极外各洲发现恐龙化石 陆
漂
恐龙无处不有
移 学
恐龙不会迁徙
说 成
大陆漂移
立
(总结)
(分 说)
自读课文,概括本文内容:
通过对“被压扁的沙子”的反思,证明 外星撞击导致恐龙灭绝。
本文对于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提出了哪两 种科学假说?
什么是“撞击说”和 “火山说”;
阿西莫夫(1920 —1992)
出生在苏联彼得罗维奇小镇,3 岁时随父母移居美国纽约。自小喜欢 读科幻小说,18岁那年,就发表了第 一篇科幻小说《偷乘飞船的人》,在 1941年的《理智》第一次提出了著 名“机器人三原则”,1942年开始 创作《基地三部曲》(1966年获雨 果奖),1972年科幻小说《神仙们 自由》获当年雨果奖和星云奖。他发 表的科幻小说和科普作品已300部, 是公认的当今美国科幻小说家泰斗。
《被压扁的沙子》的段落结构
全文可分为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至第4自然段),提出关于
6500万年前恐龙灭绝的问题,目前存在的两种 对立的理论,即“撞击说”和“火山说”。第2 和第3自然段先后举了两个例子提出了关于“撞 击说”和“火山说”这两种观点。 第二部分(第5自然段至全文完),通过对 “被压扁的沙子”的反思,证明外星撞击导致 恐龙灭绝,支持“撞击说”。
18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恐龙 是生物史上最引入注目的已绝灭的
爬行动物。它们在晚三叠世(或中三叠世) 由假鳄类进化而来,至晚白垩世绝灭, 在地球上生活了 1 . 6 亿年。在中生代恐 龙成为最繁盛的动物之一,故此,中生 代被称为“恐龙时代”。中国是世界上 少有的几个恐龙化石丰富的国家,到目 前为止,世界上发现了约350个恐龙蛋, 中国就有80个左右,约占总数的23%。
阿西莫夫
资料链接
儿童时代离开故土俄罗斯去了美国。青年 时代攻读生物化学,此后他投身写作,并成为 世界上最多产的作家之一,闻名遐迩,为本世 纪最顶尖的科幻小说家之一,曾获代表科幻界 最高荣誉的雨果奖和星云终身成就“大师奖”。 以他的名字为号召的“阿西莫夫科幻杂志”, 是美国当今数一数二的科幻文学畅销杂志。
字词解释
1 遗骸:遗留下来的骨骸。 2 褶皱:由于地壳运动,岩层受到挤压而 形 成弯曲。 3 劫难:灾难。 4 致密:细致精密。 5 追溯:逆流而上,向河江发源处走。比喻探 索事物的由来。 6 天衣无缝:神话传说,仙女穿的天衣,不用 针线制作,没有缝儿,比喻事物没有一定破 绽。
恐龙无处不在
探寻背景
六大板块示意图
4、什么是“泛大陆” ?复述 “泛大陆” 分离成七大洲的过程。
25亿年前——完整的泛大陆。 2亿年前——泛大陆分裂成四部分。 6500万年以前——完全分开。
5、分析“大陆漂移学说”的推论思路。
① 南 极 发 现 恐 龙 化 石 ② 恐 龙 并 不 适 应 南 极 气 候 ③ 大 陆 在 迁 移 而 不 是 恐 龙 在 迁 移 环有④ 境陆“ 中地泛 ,都大 适处陆 合在” 恐热形 龙带成 生和时 活温, 带所
段落结构
• 全文可分为两大部分: • 第一部分(1—4),提出“撞击说”和 “火山说”这两种观点:提出恐龙灭绝的 问题——举例提出“撞击说”——举例提 出“火山说” 。 • 第二部分(5—全文完),通过对“被压扁 的沙子”的分析,证明外星撞击导致恐龙 灭绝,支持“撞击说”。
语文人教彩色版八年级上册(2014年修订)第18课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恐龙无处不在》《被压扁的沙子》

拓展延伸
• 以本文为例,说说科学家们在科学研究中发挥了 哪些创造性的思维。 • (1)联想、想象。由南极恐龙化石联想到恐龙的 迁移,由生物界的恐龙迁移想象到地质界的板块 漂移,使问题的研究一步步地深入。 • (2)科学假设、推理。发现问题后,根据已有 的理论进行大胆的设想(这一问题的答案是:是大 陆的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的迁移),然后进行科学 地推理(“板块会将所有的大陆汇聚在一起”, “称为‘泛大陆”’,“当板块继续运动时,大 陆又重新被分开”),进而证实所提出的假设。 • (3)多角度思考问题。对于同一个问题——南 极为什么会出现恐龙化石,从生物学和地质学多 方面进行思考,把各学科丰富的专业知识融合在 一起,在开阔的视野中综合思考问题,于是在科 学研究中出现了新的境界,收到了“一石观鸟” 的效果。
第一课时
《恐龙无处不在》
预习与交流
1.朗读课文,圈画文中生字词 • 遗骸( ) 蟾蜍( ) • 褶( )皱 劫( )难 • 追溯( )
预习与交流
1.朗读课文,圈画文中生字词 • 遗骸(há i) 蟾蜍(chá n chú ) • 褶(zhě)皱 劫(jié )难 • 追溯(sù )
预习与交流
• 2.作者提到恐龙灭绝的两种理论,你赞 成哪一种?为什么? • 我赞成“火山说”。倘若地球突然经历 了一个火山爆发期,许多火山大致同时 爆发,那么就能造成一个足以使生物大 量灭绝的巨大灾难。 • 小结:恐龙灭绝的原因究竟是“撞击说” 还是“火山说”,科学家们也在争论不 休,并且一直以来都在不断地研究。我 们在学习时也应有这种敢于大胆质疑的 精神。
学目标
1.了解“板块构造”“大灭绝”“撞击 说”“火山说”“斯石英”等科学概念。 2.了解说明的内容,理清说明的顺序;学习 作者善于联系的思维方法。 3.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简明精练、逻辑 性强、幽默风趣的特点。 4.学习作者运用丰富的科学知识、敏锐的科 学眼光深入探索未知的精神,激发学生努力 学习,不囿于成说,敢于创新,善于创新, 向科学的未知领域进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所有的结局都已写好 所有的泪水也都已启程 却忽然忘了是怎么样的 一个开始 在那个古老的不再回来 的夏日 无论我如何地去追索 年轻的你只如云影掠过
拓展阅读
席慕蓉精美片段积累: 所有的岁月都已变成 一篇虚幻的神话 任它 绿草如茵 花开似锦 也终于都要纷纷落下 在坠落的昏眩里 有谁能给我一句满意的解答
18、短文两篇
《蝉》 小思 《贝壳》 席慕容
积累字词
liǎn 收敛 guō 聒聒 bēi
shù
宽恕
zàn
短暂 cuì 脆弱 gǒu
táo
淘洗
卑微
一丝不苟
作者简介
1、小思
1939年生,本名卢玮銮 (luán),另有笔名明川、卢颿 (fān) 。曾任多家中学中文教师, 1978年任教于香港大学中文系, 1979年起任教于香港中文大学。已 出版的作品有《路上谈》《承教小 记》《不迁》《彤云笺》《香港文 纵》《日影行》《丰子恺漫画选绎》 及合集的《七好文集》《七好新文 集》《三人行》等。小思从事文学 研究工作,多次出任文学奖评判, 参与各种文学活动。
《蝉》自学导航: • 探究质疑一: • 文中“我”对“蝉”的感情有 什么变化? • 烦→惊→叹→恕
• 探究质疑二: 为什么会有这种 变化呢?
①
②
⑨
③
④ ⑤ ⑥
① 卵在树洞生 活10个月左右
⑧
⑦
②幼虫在六月 七月爬出来。
③两个月后,若虫第二次脱 皮,成为二龄若虫 ④一年后,长大 两倍,变成四龄若虫 ⑤再过两年,长大两倍,脱皮成为 五龄若虫,在夏天爬出地面。
——席慕蓉《无怨的青春•距离》
拓展阅读
我喜欢回顾,是因为我不喜欢忘记。我 总认为,在世间,有些人、有些事、有些时 刻似乎都有一种特定的安排,在当时也许不 觉得,但是在以后回想起来,却都有一种深 意。我有过许多美丽的时刻,实在舍不得将 它们忘记。 (摘自《成长的痕迹•回顾所来径》)
拓展阅读
整个人类的生命有如一件一直在琢磨 着的艺术创作,在我之前早已有了开始, 在我之后不会停顿也不会结束,而我的来 临我的存在却是这漫长的琢磨过程之中必 不可少的一点,我的每一种努力都会留下 印记。 (摘自《生命的滋味》)
探究质疑四
作者写蝉,先抑后扬。抑在哪里?扬 在何处?通过一抑一扬想表达怎样的思想 感情?
首先写蝉的聒噪声使人们心烦,这是一抑。其次 写看到一只病蝉,写它的微小和病弱,又是一抑。从 朋友说蝉埋在泥下17年,出来只活一个夏天时开始转 折,小小的蝉开始令人惊讶。当最后朋友说到蝉为了 延续生命,必须好好活着,对于蝉的印象已经从烦人、 病弱高扬到显示生命意义的高度。 由抑到扬,涵蕴深厚,传达了本文的主题:启示 我们无论生命长短,都要积极面对,好好活着,好好 珍惜。
《贝壳》自学导航
讨论交流一:
• 找出文中描写贝 壳外形的语句。
“贝壳很小,却非 常坚硬和精致。回旋 的花纹中间有着色泽 或深或浅的小点。如 果仔细观察的话,在 每一个小点周围又有 着自我一圈的复杂图 样。”
讨论交流二:
• 找出作者抒情的语句。
“但是,为了这样一个短暂和 细小的生命,为了这样一个脆弱和 卑微的生命,上苍给它制作出来的 居所却有多精致、多仔细、多么地 一丝不苟啊!”“比起贝壳里的生命 来,我在这世间能停留的时间和空 间是不是更长和更多一点儿呢?是 不是也应该用我的能力来把我所能 做到的事情做得更精致、更仔细、 更加地一丝不苟呢?”“请让我也 能留下一些令人珍惜、令人惊叹的 东西来吧。”
“这是一颗怎样固执又怎样简单的心 啊!”你怎样理解“怎样固执又怎样简 单的心”?
作者并不希望建立叱咤风云的丰功伟业,她只想 像那颗小小的贝壳,用仔细、精致、一丝不苟来 塑造执著而美丽的形象,回馈生命,打动人们。 “固执”和“简单”是作者相对自谦的说法,表 现了她并不渴求人们对她绝对地赞美和崇拜,她 渴望的是一种感动,希望能像贝壳的美感动她一 样感动着世界。
写作手法不同
• 《蝉》运用了先抑后扬、首尾照应的手法, 作者对生命的态度也隐喻在对蝉的生命意 义的阐发中,并没有直接表明。 • 《贝壳》运用了类比的手法,把人的生命 与贝壳进行比较,在文章结尾处明确地表 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描写手法不同
• 《蝉》运用了语言描写,通过与朋友的对 话,揭示了蝉的生命历程和生活意义。 • 《贝壳》则直接对贝壳进行了细致的描绘。
①
②
⑨
③
④ ⑤ ⑥
⑥ 产卵后的第6 个夏天,羽化成 虫 ⑦成虫大约只
⑧
⑦
有两个星期的 生命。
⑧羽化后五六天,雄蝉以歌 声引诱雌蝉前来交配,等待 死亡
• 探究质疑三: • 文中作者对蝉的态度变化表明了他 对生命有怎样的认识呢? • 课文里有一句话,是全文的文眼, 找出来并说说对它的理解。
主题 • 《蝉》启示我们无论生命长短, 都要积极面对,好好活着,好 好珍惜。
“是不是也应该用我的能力来把我所能做 到的事情做得更精致、更仔细、更加地一 丝不苟呢?”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此句上承接着“上苍给它制作出来的居所却 有多精致、多仔细、多么地一丝不苟啊”,比 较了自己和贝壳里的生命,感悟自己的生命尽 管有限,但还是比贝壳里的生命时间要长一点, 空间要多一点,以表达一种的激的心情:要力 所能及地把事情做得更精致些、更好些,让后 人为自己的执著、努力而感动。
思考生命意义
请看一组汶川地震的图片,说 说怎样才算活得有意义。
敬礼男孩郎铮
迎接新生命
超越国界
倾听
我要读书
的一颗未 经琢磨的钻石。
——诺贝尔
生命意义
•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属于每个人 只有一次。一个人的生命应当这样度过: 当他回忆往事的时候,他不致因虚度年华 而悔恨,也不致因碌碌无为而羞愧。在临 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 全部精力,都已献给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 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 ——奥斯特洛夫斯基
作者简介
席慕蓉 另有笔名萧瑞、漠蓉、穆伦•席连 勃(蒙古语,即大江河)等。她写诗 写散文,只是作为累了一天之后的休 息,为的是“纪念一段远去的岁月, 纪念那个只曾在我心中存在过的小小 世界”。生命、时光、乡愁是她作品 的内在主题,而对人情、爱情、乡情 的细腻独特的审美描摹、委婉倾诉则 是吸引读者们的奥秘。主要作品有诗 集《七里香》《无怨的青春》、散文 集《有一首歌》《成长的痕迹》《生 命的滋味》《三弦》《同心集》《写 给幸福》等。
拓展 阅读
蝉
唐 虞世南
垂緌饮清露, 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 非是藉秋风。
立身品格高洁的人,并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藉(例 如权势地位、有力者的帮助),自能声名远播。 “居 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为官,就应该造福一方百 姓,做人,就应该实实在在,真诚坦荡,多行善事。
阅读 摘抄
青
春 (之一)
席慕容 而你微笑的面容极浅极浅 逐渐隐没在日落后的群岚
讨论交流三:
• 作者要倡导的人生 态度是什么?
要认真地对待自己的 生命,认真地做好每 一件事。
比较两篇散文有何相同与不同之处
提示:
可以从主
题、写作
方法两方 面来考虑。
主题不同
• 《蝉》启示我们无论生命长短,都要积极 面对,好好活着,好好珍惜。 • 《贝壳》启示我们要认真地对待自己的生 命,认真地做好每一件事,让我们的生命 充满光彩。
品味精彩语句:
• 找出两篇短文中你最喜欢的或者富有哲理 的语句,有感情地朗读。并说一说你喜欢 这些句子的原因。
品味句子
“斜阳里,想起秋风颜色,就宽恕了那 烦人的聒聒”,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
“秋风颜色”利用通感,巧妙地把听 觉转化为视觉,很有诗意。“秋风颜 色”代表着蝉生命的结束。蝉的生命 如此短暂,蝉却一直在等待,这让作 者对蝉的态度发生了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