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家乡变化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成就 (1)
我家乡的发展变化及其建设成就

我家乡的发展及其建设成就我的家乡位于广西的一颗璀璨明珠——北海。
70年栉风沐雨,70年春华秋实,北海市人民在历届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同心协力,迎难而上,开拓进取,步步奋进,把北海从封闭落后的南疆边陲小镇建设成为祖国“一带一路”西南开放发展宏图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一、经济实力显著增强,财税收入快速提升国民经济实现跨越发展。
全市地区生产总值(以下简称GDP)从建国初期的0.31亿元、1978年的2.86亿元跃升至1998年的过百亿元、2016年突破千亿元,七十年间实现了从千万元级别到千亿元级别的跨越。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由建国初期的61.3元到1988年的过千元增加到2018年的72581元。
改革开放以来,尽管北海的经济发展几经起伏和波折,但始终在国家西南大开发的浪潮里奋勇拼搏、一路向前。
自1984年成为国家首批沿海开放城市以来,北海市GDP年均增长13.2%,人均GDP年均增长11.3%。
经济效益明显改善。
建国伊始,北海市的财政收入只有35万元,1978年也仅有0.32亿元,从建国至改革开放前夕近30年间,财政收入累计不过4.2亿元。
改革开放40年来,伴随着经济社会的蓬勃发展,财政收入实现成倍增长,2018年,全市实现财政总收入225.2亿元,是建国初期的64343倍,是1978年的704倍,财政收入总量从70年前的全区末位跻身至第4位。
其中,税收占财政收入比重达89.6%,财政收入质量居全区之首。
二、经济结构优化升级,三次产业协同发展新中国成立以来,北海市产业结构持续优化调整,三次产业占GDP比重由建国初期的88.8:5.6:5.6调整为2018年的16.6:48.1:35.3,结构形态由建国初期以分散、落后小农经济为主的“倒金字塔型”逐渐演化成以工业强劲发展为引领的“榄核型”格局。
农业走入现代化。
北海市历届党委政府深入贯彻落实中央、自治区强农惠农政策,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开抓,立足稳生产、保安全、促增收,谱写了“三农”新篇章。
从家乡的发展看中国的发展

从家乡看中国六十多年前,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共产党人为我们建立了一个新中国。
三十多年前,在前一辈领导人所取得的伟大成绩基础之上的,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共产党人则是开创了中国高速腾飞发展的新时期,形成、发展和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和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政策的实施,我的家乡在这些政策的指导下发生了巨大变化。
这些变化印证了中国近些年社会建设的成就,也着预示着中国未来发展的方向。
我的家乡是在河北石家庄市高邑县,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面阅历的增加,对家乡的变化和发展也愈加感触深刻。
下面从我们家乡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以小见大畅想一下中国未来的发展。
我的家乡位于华北平原西部边缘,太行山脉东麓,离省会石家庄只有51公里,总面积211平方公里。
小时候,走在去县城的路上,满眼都是绿色的植物,看见的最高级的交通工具就是自行车和摩托车。
那时候的我还不知道什么是工厂、什么GDP。
可是就在近十年中,那些一成不变的景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随着国家重点发展经济,高邑作为一个小县城,地小物博,经济发展非常迅速。
2012年,高邑地区生产总值完成63亿元,比2011年增长12%。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7153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346元,分别比2011年增长12.6%和15.9%。
2012年,高邑县固定资产投资完成42.9亿元,比2011年增长25.4%。
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缩影,这些数据都展示了中国经济现在的迅猛发展。
曾经的绿色消失了,变成了灰色。
那些植物摇身一变成了高楼耸立的工厂,公路两边的田地都被开发占用了。
随着时间的流失,公路变宽了,公园变多了,楼房变高了,高铁也来到了我们这个本来不起眼的小县城。
但是,一些不速之客也闯入了我们的生活,雾霾、沙尘暴这些原本只有在电视上听过的字眼,现在也成了我们饭后热议的话题。
我们的生活条件富裕了,但是我们的环境条件贫乏了。
改革开放以后,县里乡镇企业的快速发展同时也对环境造成的极大的伤害,废气废水不经处理直接排放到自然中去,使农田的浇灌受到了极大的影响。
实践报告从家乡变化看社会主义

海军工程大学暑期实践报告报告名称建党九十周年家乡变化大年级 2010级学院电子工程学院专业电子工程(771)学号 15姓名赵鑫队别理学院学员一旅三队完成时间家乡变化调查报告过去农民知道啥?面朝黄土背朝天!如今农民干什么?实现农业产业化!他们实践着实施“科教兴农”战略,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黄姜、烤烟,特色农业初具规模,推动了农产品商品率的提高和农民增收。
过去农民住的啥?三间茅房一张床。
如今农民住楼房,敢和城镇比靓丽!国家采取让民惠民利民的房改政策,高楼大厦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
农村两层、多层钢筋水泥建造的漂亮洋房遍地开花,彻底实现了当年毛主席憧憬的“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的社会主义小康目标,彩电、冰箱、洗衣机、影碟机、电脑、空调等已成为大多数家庭的生活必备品。
过去农民吃的啥?一日三餐“瓜菜代”。
如今农民讲养生,生活水平大提高。
老人讲,“田土包到户”,充分调动了农民种粮种菜的积极性,近年来,国家对农业实行补贴扶持政策,农民种粮不但免缴皇粮国税,而且还有良种补贴、养猪补贴、免疫补贴、学杂生活费补贴……,促进了食品类的快速发展。
如今百姓谷仓是谷豆齐全,尽人所需。
人民群众的饮食质量和档次也越来越高越精,餐馆、茶吧、甚至用水宜生“好水养生”都渐成大众时尚。
为了能够切实反映建党九十年来农村发生翻天覆地变化、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基本情况,我利用放假期间,在山东省青州市黄楼镇开展了几项调查活动,主要做了以下的工作:一、调查了村民的饮食情况。
(通过对比饮食支出)随着农民收入的增加,农村居民的消费习惯、消费观念在逐步改变,食物消费注重结构的调整,注重讲究营养。
二、调查了村民的着装情况。
(询问对比)服装历来是潮流的眼珠,是时尚的风向标。
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的着装风格,反映了不同的审美习惯。
俗话说“盛世有华服”。
建党九十周年的辉煌成就,在老百姓的着装习惯和潮流更替中表现得最为明显。
曾几何时,在几亿中国人的衣柜里,绿、蓝、黑、灰等几种颜色的衣服占据了绝对的“统治地位”。
家乡巨变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800作文

家乡巨变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800作文五星红旗迎风飘扬,胜利歌声多么响亮,歌唱我们亲爱的祖国从今走向繁荣富强。
越过高山越过平原跨过奔腾的黄河长江。
我的家乡就在长江之畔的南京,南京是一个六朝古都,我从小生活在这里。
我作为一名新时代的小学生正从生活中日益感受到家乡的各种改变,感受着他繁荣富强的变化。
就拿外出来说,小时候为了出门方便,爸爸妈妈特意在家里备了自行车,后来在路边布设了很多公共自行车给市民免费骑行,我们便将家里的那辆自行车处置掉了,为家里腾出了不小的一块地方呢。
我外婆家在无锡,小时候每次去看外婆无论是火车还是汽车路上至少要花2个小时,随着高铁的通车和提速,我现在50分钟就能到了。
以前出门爸爸妈妈都会说要取点现金在钱包了,现在出门都没见他们带钱包的,为此我还着急过,以为不会给我买玩具了。
后来发现,爸爸妈妈都用手机支付,爸爸告诉我随着移动支付的普及,现在无论是出行地铁、公交、打车还是吃饭、购物、看电影都可以用手机支付。
将来手机都不需要,到哪只要摄像头扫一下你的脸就能完成识别和支付。
每次经过新街口都会看到“大华电影院”醒目的牌子,听父母说那是他们小时候特别喜爱的地方。
可现在各类影院鳞次节比,电影的放映形式也是各种形式层出不穷,人们观影的舒适度和影片的展现形式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哦,对了。
据说以前的电影还有些是黑白的呢。
不管是公共自行车的投放、高铁的提速、支付方式的改变还是新型电影院的出现,无一例外地体现了科技的进步,家乡的繁荣富强。
作为新时代的一名学子,我决心学习好科学文化知识,未来更好地为建设美丽富强的国家贡献力量,让人们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时光荏苒,仿佛瞬息间一般,我已走过了20几个春秋,而我美丽的家乡也已度过了改革开放的几十年。
几十个岁月在历史的长河中不过过眼云烟,可是这几十年却注定在历史长河中熠熠发光,经久不息,因为,这是改革开放的功劳。
二十年努力拼搏,二十年沧桑钜变,二十年感慨万千,改革开放已将我的家乡从一个破落的小城变成了一个美丽的城市。
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后,中国以及家乡的巨变

关于中国走上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后家乡的变化的调查研究报告作者:* *摘要: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中国逐渐得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
通过建设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的经济、教育、交通等等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发生在身边的家乡的交通状况的日益改善使得我更加明确地意识到社会主义道路为我们带来的发展与进步。
关键词: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十一届三中全会、家乡的巨变、交通的改善学院:********班级:******学号:********姓名:*****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中国还未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时候,甭提轿车,就连自行车都是很多人所求之不得的,后来,就听说有人嫁娶时会买摩托车,也曾在街上见到那冒烟的电驴子,觉得好神奇。
记忆中当时就有公交车,但间隔时间长,车辆也特别少,车厢经常人满为患。
那时的出行还是主要靠自行车。
中国被称为“自行车王国”时应该就是在那个年代最为典型。
但是,随着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中国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家乡的交通情况便有了很大的改观,道路越修越宽,楼也越盖越高,公交车和地铁已成为人们主要出行工具,曾被视为“天价”的小车也渐渐驶入普通人家。
40年来,交通工具的进步,我觉得只是社会进步的一个缩影。
随着祖国经济进一步的发展,交通科技的完善,我们的出行将会更畅通、更快捷、更实惠,我们的生活会越来越便利新农村60年变迁:"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脚泥"成历史1976年10月江青反革命集团被粉碎,中国进入了新的历史发展时期。
特别是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揭开了新的历史时期社会主义建设的新篇章。
甘肃省公路交通系统根据中共甘肃省委、省人民政府提出的“力争到1985年以前,把甘肃建设成为有稳固的农业基础,以有色金属、石油化工为主要特点,农、轻、重协调发展的工业基地”以及交通部制定的“全面规划,加强养护,积极改善,重点发展,科学管理,保证畅通”,“普及与提高相结合,以提高为主”的公路建设方针,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工作。
从家乡十年来的变化看新时代十年取得的伟大变革900字

从家乡十年来的变化看新时代十年取得的伟大变革900字伴随着新时代的到来,中国在过去十年里取得了许多伟大的变革。
从家乡这个小角落出发,我可以感受到国家的发展对于人民生活的改变。
以下是我所经历的家乡十年来的变化,也是新时代十年来取得的伟大变革的一个缩影。
首先,交通的发展。
十年前,家乡的交通基础设施相对落后,只有一条公路连接着外面的世界。
如今,随着高速公路和高铁的建设,家乡的交通更便捷,旅游业和外来投资都得到了极大的推动。
同时,新型城镇化建设也在逐步推进,家乡的市容面貌逐渐焕发新气象。
其次,生活水平的提高。
十年前,家乡的人们生活水平相对较低,只有基本的生活设施和医疗服务。
如今,随着国家对于农村地区的关注和扶持,家乡的医疗和教育设施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人们的生活水平也逐渐提高。
同时,互联网的普及也让家乡的人们享受到了更多的信息和便捷服务。
再次,环境保护的重视。
十年前,环境问题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空气和水质也相对较差。
如今,国家对于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逐渐提高,家乡的环境也逐渐得到改善。
不仅是治理污染,也在加强自然保护区的建设,让自然资源得到更好地保护和利用。
最后,国家形象的提升。
十年前,中国在国际上的形象相对较为落后,经济和文化的发展还有很大的差距。
如今,随着国家实力的提升和国际影响力的扩大,中国在世界舞台上的地位愈加重要。
同时,中国文化也得到了更好的传播和推广,让中国的形象更加立体和多样。
综上所述,从家乡十年来的变化看新时代十年取得的伟大变革,不难看出国家的发展对于人民生活产生的巨大影响。
在这个大变革的时代,我们需要认真思考,如何更好地适应时代的变化,在个人和国家的层面上都可以做出贡献,为我们更加美好的明天努力奋斗。
从家乡的变化看祖国的发展

从家乡的变化看祖国的发展78K工商管理学院药事管理 11405102 常慧我的家乡,坐落在长江以南的一个美丽的小山村,回想起自己从出生到现在的日子,才猛然发现,在改革开放的引导下,我的家乡,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依稀记得,在自己很小很小的时候,奶奶家是一个小小的砖瓦平房,红色的砖头还露在外面,似乎在苦苦地哀叹着,平房的旁边,用茅草堆了一个小草棚,草棚里圈着一头牛。
这头牛是属于集体的,每户人家轮流放牛,等到春天播种的时候,这头牛就要开始拖着笨重的工具,由村民们赶着,任劳任怨地为村里的人们犁田,也就是将土地翻一遍,是它更加适合庄稼生长。
后来,不知不觉中,有一天,忽然发现村子里的老牛不见了,春天的时候,发现田地里响起一阵阵地机器声,寻声望去,才发现村子里的叔叔们都开着一个小机器在田里跑,原来柴油机代替了老牛的工作。
人们不用再慢吞吞地跟在老牛后面了,而这个烧柴油的家伙,让农民伯伯的步子都轻盈起来,后来才发现,原来不知不觉中,家家户户买了崭新的拖拉机!就连收割稻子的时候,也不再是自己手拿着镰刀顶着炎炎烈日,一把一把地割稻子了,而是全部都用收割机收稻子了,不仅速度快,而且效率极高!不禁感叹,社会真的在发展啊!站在村子的入口,再也看不见小的时候随处可见的小平房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座座整齐别致的小洋楼,而且一座比一座精致,一座比一座豪华,好像再互相争奇斗艳似的。
大家都搬进了宽敞明亮、大方得体、舒适豪华的楼房。
生活的档次都提高了。
心里就暗暗的想,现在农村人民的生活真的是一天比一天滋润啊。
爸爸也神秘地笑,说:“还是党的政策好啊!”现在回到家乡,看到一条条整齐平坦地柏油马路,不禁感慨万千。
还记得自己上小学六年级的时候,在那之前,村子里的小路都是小石子铺成的,每次骑自行车都会特别颠簸,有时候掌控不好方向还特别容易摔跤。
有一天放学回来,忽然发现路边钉了一个一个小木块,上面还用写着“160”,骑了一段路,又看见相同的木块,写了“200”,我满心疑问,这都是什么呀?怎么每个相同的距离就有一块木块呢?就这样伴随着这些小木块我回到了家,一放下书包就跑去问爸爸,爸爸笑着说:“你还不知道啊?咱们村要修柏油马路了!不仅咱们村要修,全国所有的农村都要修呢!那些小木块就是为了修路去钉的标记。
(完整word)从家乡变化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成就 (1)

从家乡变化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成就姓名:赵宇系别:机械与能源工程系专业:车辆工程班级:12级车辆工程班学号:1241103007 指导老师:王双桥引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对现阶段纲领的概括。
要求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本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一方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走社会主义道路;另一方面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不照抄、照搬别国经验、模式,走适合中国特点的道路,逐步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把中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就,对比着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国内发展面貌即可一目了然。
我的家乡是在黑龙江省黑河市嫩江县,随着慢慢长大、知识面的增加,对家乡的变化和发展也愈加感触深刻。
下面我从家乡的经济、环境、文化这几个方面以小见大的阐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取得的成就.1、经济建设近年来,嫩江县人民生活富足、百姓安居乐业、各项事业蒸蒸日上。
这一切都得益于50万嫩江人代代相传的坚守与创新,得益于县委、县政府“科学发展,执政为民,让嫩江人民更幸福"的执政理念,得益于“农业稳县、工业立县、商贸活县、科教兴县、县域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战略的出台,得益于“三大转型”和“六项重点工作”的确定与实施。
嫩江县立足自身实际,以满足人民过上更好生活新期待为根本出发点,坚持“科学发展执政为民,让嫩江人民更幸福"的执政理念;实施“农业稳县、工业立县、商贸活县、科教兴县、县域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的发展战略;围绕“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资源大县向新型工业强县转型、城乡二元结构向城乡一体化发展转型”的工作主线;推进“项目建设、招商引资、产业发育、城乡建设、民生改善、安全稳定”六项重点工作;开展“领导干部大下乡、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全民创业”三大主题实践活动;打造一种“开放、包容、诚实、创业”的嫩江精神,建设一支政治坚定、思想过硬、业务精通、勤廉高效的干部队伍,创优一个亲商、安商、扶商、富商的投资环境,向着“进军全省十强县,建设富裕、文明、秀美、和谐新嫩江”目标努力奋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家乡变化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成就
姓名:赵宇系别:机械与能源工程系专业:车辆工程班级:12级车辆工程班
学号:1241103007 指导老师:王双桥
引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对现阶段纲领的概括。
要求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本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一方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走社会主义道路;另一方面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不照抄、照搬别国经验、模式,走适合中国特点的道路,逐步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把中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就,对比着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国内发展面貌即可一目了然。
我的家乡是在黑龙江省黑河市嫩江县,随着慢慢长大、知识面的增加,对家乡的变化和发展也愈加感触深刻。
下面我从家乡的经济、环境、文化这几个方面以小见大的阐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取得的成就。
1、经济建设
近年来,嫩江县人民生活富足、百姓安居乐业、各项事业蒸蒸日上。
这一切都得益于50万嫩江人代代相传的坚守与创新,得益于县委、县政府“科学发展,执政为民,让嫩江人民更幸福”的执政理念,得益于“农业稳县、工业立县、商贸活县、科教兴县、县域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战略的出台,得益于“三大转型”和“六项重点工作”的确定与实施。
嫩江县立足自身实际,以满足人民过上更好生活新期待为根本出发点,坚持“科学发展执政为民,让嫩江人民更幸福”的执政理念;实施“农业稳县、工业立县、商贸活县、科教兴县、县域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的发展战略;围绕“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资源大县向新型工业强县转型、城乡二元结构向城乡一体化发展转型”的工作主线;推进“项目建设、招商引资、产业发育、城乡建设、民生改善、安全稳定”六项重点工作;开展“领导干部大下乡、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全民创业”三大主题实践活动;打造一种“开放、包容、诚
实、创业”的嫩江精神,建设一支政治坚定、思想过硬、业务精通、勤廉高效的干部队伍,创优一个亲商、安商、扶商、富商的投资环境,向着“进军全省十强县,建设富裕、文明、秀美、和谐新嫩江”目标努力奋斗。
“建立五项机制、破解五个难题”工作经验得到中央领导充分肯定。
开放发展更具活力,五年来,我们县相继获得“全国产粮大县”、“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全国最佳发展环境县”和“全省农业产业化先进县”、“全省粮食高产创建先进县”和“苏商最具投资潜力城市”、“达沃斯·魅力中国”最具发展潜力县、“中国最佳投资价值(环境)县”等荣誉称号。
在哈尔滨成功举办了“首届嫩江现代农业发展论坛”;在北京成功举办了“促进县域经济发展高端研讨会”、“中国大豆城·嫩江—倡导健康理念发展大豆经济新闻发布会”,树立了良好的对外开放形象。
2012年,嫩江县经济建设及社会各项事业蓬勃发展。
截止11月份,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完成137亿元,同比增长13%;全口径财政收入实现82,144万元,同比增长11.6%;公共财政收入实现57,831万元,同比增长14.7%;固定资产投资完成679,532万元,同比增长3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238,652万元,同比增长17%;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实现71,000万元,同比增长2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现17,493元,同比增长15%。
第三产业活力显著增强,嫩江县委、县政府积极搭建政银企保融资平台,预计第三产业增加值360482万元,增长12.2%;非公有制企业总产值780000万元、增加值346500万元、税金28000万元,分别增长17.3%、18.5%和27.3%。
按照“打造嫩江城、构筑中心镇、建设新农村”思路,改造棚户区85.7万平方米,新增建筑面积119.47万平方米。
改造升级道路8条。
同时,全力以赴推进省级试点—双山镇和市级试点—多宝山镇小城镇建设。
大力实施二十件惠民实事工程,着力解决群众普遍关心的“三供两治”和就业、就医、就学等热点、难点问题。
投资6831万元改善办学条件,完成了第二小学和县少儿活动中心工程。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98%以上;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占应参保人数的80%。
社会救助体系更加完善,城乡低保达到11186户22739人。
2、环境建设
嫩江县紧紧围绕“加强环境保护,倡导低碳经济”主题,以节能减排为重点,生态建设为契机,环境监察为突破,全面提升环境管理水平,着力解决危害群众身体健康和威胁生态安全的突出问题,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效果,先后被评为“全国生态监察先进单位”、“全
省生态建设先进县”、“全省三供两治先进县”。
开展环境综合整治
严格强化环境综合整治,加大现场检查力度。
2010年,深入企业进行现场检查200余次,专项检查3次,重点是化冰期涉水企业检查、汛期环境风险隐患排查。
并对全县医疗单位射线装置进行检查,涉源单位已全部办理射线安全许可证,操作人员实行持证上岗。
为了给居民创造一个优良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嫩江县还开展了城镇浴池锅炉烟尘治理和环境噪声综合整治,城区空气质量和噪声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严格环境监督管理
严格加强建设项目管理,有效控制新增污染。
对不符合环保要求的项目一律不予办理环评审批手续,避免项目盲目上马造成环境污染和经济损失,并对已审批的项目实施环境保护三项制度,引导企业发展循环经济和开展清洁生产。
2010年,共审批环评登记表31家、报告表46家、报告书3家,发放重点企业排污许可证2家,有效地控制了建设项目环境污染。
为保障引江供水工程水质,这个县加大对饮用水源地管理,设定取水口周围位置为一级保护区,设立了警示标牌。
加快农村生态环境建设
加快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目前,全县各乡镇全部编制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方案并付诸实施。
各乡镇对农村饮用水源进行彻底清查,坚决取缔饮用水源保护区内的垃圾点、渗井、渗坑等对水源造成污染的设施,合理选定饮用水源地,完善水源地保护设施;严把建设项目审批关,不符合环保要求污染饮用水源的建设项目坚决不予审批;全面禁止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合理使用化肥,发展循环经济,畜禽粪便采取堆肥措施,全部综合利用;扩大有机食品、绿色食品、无公害食品生产基地建设,加强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环境监测和管理,大力推进无公害、绿色和有机农产品认证工作。
3、文化建设
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近年来,嫩江县不断加大政府投
入,强化文化设施建设,努力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以满足广大农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
一是加快基础设施建设。
投资140万元建成嫩江镇、长福镇、科洛镇和前进镇文化站,投资60万元建成占地8000平方米,功能齐全、设施完备的“嫩江镇巨祥村文化大院”。
二是坚持送科技文化下乡。
大力推进有线电视“村村通”工程,有线电视入户率达50%以上。
依托流动舞台车和电影放映车积极开展送戏下乡、送电影下乡活动,同时组织县直有关部门为各乡镇的图书室经常性地捐书,使图书室现有书籍不断更新,给农民送去致富信息,丰富农民的精神生活。
三是实施场县共建。
组织有关乡镇与邻近农场开展文艺联谊,促进思想交流和项目合作。
四是突出民族特色。
依据各村屯不同的传统文化和民族风情,鼓励和资助自发的民营、民办文化组织在街头院落开展自娱自乐活动,“金色田野”、“文化大院”等农家特色文化散发出浓浓的乡土气息。
每年一度的“嫩江之夏”江畔专场演出,已成为全县各部门、各乡镇文艺汇演的盛会。
总结:
百姓生活发生了大变化,人们实现了由贫穷到温饱,再由温饱到总体小康的历史性的跨越。
从家乡这些年的变化来看这一切都得益于我们国家坚定不移的走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着丰富的科学内涵和强大的生命力。
这条道路是自鸦片战争以来先进的中国人、先进的中国知识分子,尤其是先进的中国共产党人以民族独立自由和国家繁荣富强为己任,在几个世纪的探索中,历尽曲折,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征途中找到的唯一正确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