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市三校联考高三语文试题

合集下载

2023-2024学年江西省南昌市重点高中高三第三次测评语文试卷含解析

2023-2024学年江西省南昌市重点高中高三第三次测评语文试卷含解析

2023-2024学年江西省南昌市重点高中高三第三次测评语文试卷考生须知:1.全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全部在答题纸上作答。

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的答案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答字笔写在“答题纸”相应位置上。

2.请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答字笔在“答题纸”上先填写姓名和准考证号。

3.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苏轼《赤壁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概括了曹操的军队在攻破荆州后顺流而下的军容之盛(2)李商隐《锦瑟》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达了“华年往事”如梦般凄迷、如杜鹃啼春般伤感。

(3)范仲淹《岳阳楼记》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现了古仁人不管身处朝廷还是远离君王,都有心怀天下的博大胸襟。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在网络的百舸争流中,网红的草根气息非常浓郁,区别于精英文化、庙堂文化的“高大上”,网红浑身上下充满着草根色彩,让大众一下子引为“知己”。

(),可以说,“成也网络,败也网络”。

网红往往是因为自身的某种特质在网络作用下放大,与网民的审美、欲望、审丑、娱乐、臆想以及看客心理等紧密契合。

如今的文化圈,特别是大众文化圈,已经不再单纯。

电影、电视、文学、音乐、传统艺术等,这些领域需要综合性的文化沉淀,而平民狂欢造就的网红更多地被许多人视为“一种喧嚣的泡沫”。

多元化时代,有人看厌了喧嚣和浮华而备感失望,也有人因为数不清的自由选择而___。

网红可以说是“应时而生”,无数普通人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自己的价值,解构了许多现实社会的边际与禁忌,重构了一个___的世界,“因此,我们应该以更加开放的心态对待网红,给他们创造更加开阔的空间,没有必要一味___。

对网红身上出现的一些问题,不应该___和干预,而应该留给市场进行调节,并在大众审美能力进一步提高的基础上,促进网红自身的进步与成熟”。

江西省南昌市三校(一中、十中、铁一中)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期中联考《语文》含答案

江西省南昌市三校(一中、十中、铁一中)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期中联考《语文》含答案

南昌市三校(一中、十中、铁一中)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语文试卷学校:南昌一中考试时长:150分钟试卷总分:150分考生注意: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考生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人们不仅无法对纸的用途一概而论,就连追踪它的起源也十分困难。

只有一点可以确定,那就是纸起源于中国。

但与欧洲的印刷机不一样,我们无法追溯人们发明出纸的确切日期。

公元105年,当时的宫廷官员蔡伦在皇帝的资助下,以低廉的成本制造出了可供书写的大幅面纸张。

但这并不能算是从无到有的全新发明,它其实是在一种古老生产技术的基础上通过改良形成的。

现代历史学家试图追踪历史悠久、循序发展而来的造纸术的起源。

他们找到了一种“原生纸”:这种纸是人们通过模仿毛毡的制造方法,从植物纤维、丝绸或棉絮中提取出来的,但它和书写纸还相差很远。

一种工艺技术一旦出现在世界上之后,人们再回过去看它,常常会觉得它的存在是理所当然的。

但其实它并不是一蹴而就,而是一步步发展而来的。

蔡伦对造纸技术的改善,主要在于他扩大了造纸的原材料基础。

人们不仅仅将它当作书写材料,还拿它来裱糊门窗,做成灯笼、纸花,或是扇子和雨伞。

有证据表明公元9世纪时,中国人就已经开始批量生产厕纸了;到了10世纪,纸币已经成为可被接受的支付工具。

一个古老的阿拉伯故事描述了纸从东方第一次传播到西方的过程。

故事说,公元751年,阿拉伯人和突厥军队展开了一场战争,当时的突厥军队有一些中国的援军相助。

在这场战争中,一些中国的造纸工匠被阿拉伯人俘虏。

阿拉伯人将这些工匠从塔什干战场的塔拉兹河岸带到了撒马尔罕,并强迫他们透露造纸技术的秘密。

南昌市重点校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三次联考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解析(逐题解析)_1

南昌市重点校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三次联考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解析(逐题解析)_1

南昌市重点校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三次联考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解析(逐题解析)南昌市重点校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三次联考语文试题(逐题解析)江西省南昌市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三次联考语文试卷考试时间:150分钟;命题人:刘娟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清”在魏晋的玄学语境和人物品藻中焕发了活力,具有了明确的审美属性。

与秦汉时期偏于事功的文化迥然不同,在以道为本的玄学思潮的影响下,士文人在人生追求上普遍以能否体验“道”的存在,是否臻于“道”的境界作为评价人生境界高低的标准。

在这样的文化语境下,描述道之性状的“清”,作为一个审美趣味和风格开始流行于当时著名的审美文化活动——人物品藻中,普遍用之于人物品藻和诗文书画鉴赏。

《世说新语赏誉》赞赏的内容很广泛,举凡品德、节操、本性、心地、才情、识见、容貌、举止、神情、风度、意趣、清谈、为人处世等等,都在赏誉之列。

从时人的评价来看,当时均以“清”为上品。

“清”作为在魏晋玄学文化语境中呈现出活力的审美趣味和风格,其审美特征主要表现为清简通脱、清净澄澈、出尘脱俗、玄远深邃的道玄气质。

从趣味上讲即自然素朴、简约玄淡、超然脱俗,不奢、不繁、不浊、不俗、不媚。

这一趣味成为衡量士文人品位高下的标准。

在不同语境中,“清”往往与其他词语组合成为复义词,形成其衍生、派生意义,如“清远”“清峻”“清雅”“清真”“清婉”“清劭”“清峙”“清通”“清和”“清绮”等等,但核心旨意大体不脱离“清”的简约、清澈、玄远。

“清”及其复义词大量在人物品藻和诗文书画鉴赏中出现,共同表征了魏晋玄学语境下以“清”为主导的审美倾向,在中古时期,几乎可以说是无“清”不美的。

“清”也凝聚升华成为一个具有魏晋时代气质和风韵的审美范畴。

大凡趣味皆有文野、雅俗、高下之分。

晋人尚“清”,“清”作为审美趣味标准,是在对“浊”“俗”的差评中得以更清晰地确立起来的。

南昌市三校联考(新建二中、南昌一中、南昌十中)高三语文试卷

南昌市三校联考(新建二中、南昌一中、南昌十中)高三语文试卷

南昌市三校联考(新建二中、南昌一中、南昌十中)高三试卷语文命题:胡月琴(新建二中)审题:吴有明(新建二中) (2007.12) 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两部分,共4页。

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36分)一、(15分,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枝柯.坎坷.苛.求百舸.争流B.蠕.动儒.雅糯.米孺.子可教C.渎.职赎.罪案牍.穷兵黩.武D.寒暄.喧.闹萱.草煊.赫一时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校勘杂糅撕打郑重其事B.蕴藉梦魇杜撰潜移默化C.桎梏坐阵寥廓器宇轩昂D.隐晦贸然泥淖浮想联篇3.依次填人句中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节目播出后,众多专家的精彩演讲,使广大电视观众进一步_____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②我国国情和党情的深刻变化启示我们,必须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推进党的建设,不断为党的________增添新的活力。

③无论是奥斯卡还是格莱美,还是金球奖,它们在奖项的公正、公平和公开性上,都______着最基本的道德要求和艺术准则。

A.领略机体固守B.领悟肌体固守C.领略肌体恪守D.领悟机体恪守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牙买加运动员鲍威尔在国际田联大奖赛中创造了9.74秒的新百米世界纪录,圈内人士对新世界纪录质疑,怀疑其服用兴奋剂的疑问不绝如缕....。

B.大腕云集、娱乐名人竞相亮相是该剧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但没有我们的鼎力..相助..,引起这么大的轰动也是不可能的,可没想到导演竟对我们如此冷漠。

C.唐代诗人李白的诗句“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不尚雕琢,浑然天成....,如行云流水,令人赏心悦目。

D.登上山顶,遥望江水从苍茫中迤逦而来,又奔流不息地融入苍茫的远方,真有一种回肠荡气....的感觉。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建设新农村面临的最大困难是缺少资金和人才,农民工返乡创业,能促使资金、技术、人才等流向农村,将为新农村建设注入新活力。

江西省南昌市三校联考2025届语文高三上期末质量检测试题含解析

江西省南昌市三校联考2025届语文高三上期末质量检测试题含解析

江西省南昌市三校联考2025届语文高三上期末质量检测试题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考生信息条形码粘贴区。

2.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1.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据说在恺撒被刺杀的前夜,当时人们曾经注意到,有一颗硕大的流星陨.(yǔn)落在西北方向,而西北方向正是恺撒当时的府邸所在,于是当时有不少流言,认为恺撒即将遭到不测。

B.无论生活在省内或省外,中原作家都会把脚下这片熟悉的土地上的人民的生活当作创作源泉,从中汲.(jī)取写作灵感,再现中原人的生存状态和精神世界。

C.试想,如果他们为一时之誉而急躁,那就不会有《离骚》《红楼梦》等光照千秋的扛.(káng)鼎之作了。

古往今来,那些留得住的精品力作,哪一个不是远离浮躁、讴心沥血铸就的!D.改革创新电信普遍服务补偿.(chánɡ)机制,支持农村偏远地区宽带建设,是补上公共产品和服务“短板”、带动有效投资、促进城乡协同发展的重要举错。

2.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文物的聚散回归,与国家治乱兴衰,紧紧中华儿女心弦。

回望2019年,回归文物数量之多、等级之高、意义之重大,留下了的一笔,也提供了可供借鉴的经验。

流失文物的“回家”之路,并非一帆风顺。

每一件流失文物回归的背后,几乎都有着波澜曲折的故事。

A.息息相关牵动淋漓尽致B.息息相关牵动浓墨重彩C.休戚相关牵挂淋漓尽致D.休戚相关牵挂浓墨重彩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世间任何生命都是一个独立的存在。

一朵花,一棵草,一只蝼蚁,一缕残阳,都在天地光阴里默默生长,在风霜雨雪中让自己越来越丰盈饱满。

江西省南昌市南昌一中等三校2025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含解析

江西省南昌市南昌一中等三校2025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含解析

江西省南昌市南昌一中等三校2025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注意事项1.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2.答题前,请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0.5毫米黑色墨水的签字笔填写在试卷及答题卡的规定位置.3.请认真核对监考员在答题卡上所粘贴的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号与本人是否相符.4.作答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选项的方框涂满、涂黑;如需改动,请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作答非选择题,必须用05毫米黑色墨水的签字笔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作答,在其他位置作答一律无效.5.如需作图,须用2B铅笔绘、写清楚,线条、符号等须加黑、加粗.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不久前,已在多国出现的新型冠状病毒被贴上了一个恐怖标签——“类SARS”病毒。

尽管它与SARS(非典型性肺炎)病毒属同一家族,但世卫组织发言人明确表示:“新型冠状病毒不是SARS,它们之间有明显的区别。

”世卫组织在声明中称,自从2012年发现这种新病毒后,很多感染者都表现出了严重的肺炎症状,在临床上大都呈现急性严重呼吸道疾病症状,如发热、咳嗽、呼吸短促和呼吸困难,部分病例出现肾功能迅速衰竭和死亡。

未知的是这种新型病毒是怎么出现,未来会不会变化,它的传播半径已经有多大等问题。

瑞士科学家的报告指出:“日前,在多国出现的新型冠状病毒可能更易于侵入人体,其复制能力高于曾造成极大恐慌的SARS病毒。

”新型冠状病毒能够轻易穿过肺部通道并侵入免疫系统,其复制能力两天内就可达到顶峰,而SARS 病毒需要4天。

但是复制速度并不能说明其实际传播感染能力。

“目前多个证据表明,新型冠状病毒是由动物传染给人类的。

”中国疾控中心病毒病所病毒病应急技术中心主任谭文杰指出,新型冠状病毒只是近年来由动物传染给人类的诸多病毒中的一个,“迄今为止,全球超过半数的新发和突发传染病,均为动物源性的病毒性传染病,而且,这一比例有越来越大的趋势。

”这些动物源性的人畜共患病毒,往往稳定存在于其宿主细胞内,且不引起宿主出现临床症状,而一旦突破物种屏障传染给人类,由于人类对其缺乏免疫力,往往对人类健康造成极大的威胁。

江西省南昌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阶段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江西省南昌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阶段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江西省南昌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阶段联考语文试题考生注意: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

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4.本卷命题范围:高考范围。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大量新媒体微平台和互联网群组的建立,拉开了数字时代文艺批评的序幕。

海量微信群和朋友圈在某种意义上体现了一种理论话语上的“去中心化”和对话语霸权的消解。

但是,“狂欢式”的批评背后,隐藏着更深层次的“圈层化”与“分流化”现实。

以趣缘为纽带的同质化个体借助数字技术的东风,形成了各种各样的网络文化“群体”,并成为今天人们网络化生存的真实写照。

“圈层化”批评成为很多人在网络空间中探寻人类联系的新机制。

“隔圈如隔山”“说了你也不懂”“懂了你也不听”“听了你也不做”成为很多网络批评群体“圈层化”的形象表述。

当我们将“不懂勿犯”视为网络时代“圈层化”交往的基本礼仪时,也就不难理解为何网络评论经常出现“非黑即白”的对立与争吵了。

更重要的是,数字媒介技术不仅改变了社会关系的生态圈,也改变了当前文艺批评的生态场域。

在数字“圈层化”背后的生成机制中,商品、资本、消费以及流量等因素其实发挥着比批评话语本身更加重要的作用。

数字技术应用的多元化,使得个体在网络空间中的交往更加频繁,同时由于个体多重身份的叠加,网络空间中的评论话题更加多样化、程度也日益深化,并呈现出越来越细碎化和“蜂群化”的发展趋势。

每个“蜂群”通过划定特定的网络空间进行信息与观点的分享,在信息交流的过程中吸引更多人加入群体,并形成笼罩整个群体的价值观念。

江西省2024年4月三校生高三第三次联考语文试卷

江西省2024年4月三校生高三第三次联考语文试卷

高三语文月考试卷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场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将条形码横贴在答题卡右上角“贴条形码区”。

2.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

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选择题共45分)本卷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一、(24分,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苍穹.(qióng)殷.切(yīn)醴酪.(luò)手胼.足胝(pián)B.砌.墙(qì)横亘.(gèn)刮痧.(shā)谆.谆告诫(zūn)C.撮.土(cuō)蝙.蝠(biān)圭臬.(niè)戛.然而止(jiá).D.腼腆(tiǎn)翌日(lì)讪笑(shàn)言简意赅(gāi)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萌蘖自栩针灸举世瞩目B.惊蛰臆造裨益强弩之末C.虾篓掂念风靡欢度佳节D.弘扬吹嘘蹒跚礼直气壮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上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①我只想,楚国早已是湖北省,但楚辞的光辉,不是永远____________于天地之间吗?②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____________的歌声似的。

③肩上的步枪筒里,____________地插了几根树枝,这要说是伪装,倒不如算作装饰点缀。

A.充塞渺茫稀疏B.充塞苍茫稀疏C.充斥渺茫稀少D.充斥苍茫稀少4.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我和婉儿从小一起长大,都记不清认识多久了,是一对忘年之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南昌市三校联考(南昌一中、南昌十中、南铁一中)高三试卷语文命题:南昌一中高三语文备课组审题:南昌一中章慧一、(18分,每小题3分)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A.肺痨.(ráo)自诩.(yǚ)糟粕.(pò)残羹冷炙.(zhì)B.症.(zhēng)候赋予.(yǔ)讣.告(bù)前合后偃.(yǎn)C.推衍.(yǎn)炮.(páo)烙要挟.(xiá)撒手人寰.(huán)D.教诲.(huì)连累.(lěi)拓.(tà)本封狼居胥.(xū)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迄今找碴烂摊子走头无路B.祛除纶巾泼脏水翻云覆雨C.寒蜩放涎撑场面自鸣得意D.半晌杜撰摆架子通情达礼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当前,很多地方都兴起了修复中国传统文化书院的热潮,其目的之一在于,用国学中的精华部分启发“90后”,使这些年轻人无时无刻不能忘掉国学经典中的人生哲理。

B.庐山西海风景区围绕加快发展和环境保护两大主题,立足新起点谋求新发展,推动景区从“观光型”向“休闲型”,努力打造“国内一流、世界知名”的的旅游目的地。

C.其实,反对派从今年早些时候就开始在网上举行有关“让普京下台”的请愿活动,称他们把目标对准普京的原因在于他是“只为一小撮官员和寡头服务,将整个国家引向死胡同的”政治体制的关键人物。

D.各级工会要准确把握全省经济发展大局,发挥自身充分的优势,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积极主动做好各项工作,为建设富裕、秀美、和谐的江西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4.下列各句中的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11岁时,他给白城子一家地主老张家放牛;13岁,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官升了一级”,给老张家放马了。

B.动物的游戏行为成为行为研究中最有争议的领域。

争议的焦点,是动物为什么要进行游戏?C.我想,首先是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但是,如果反对这宅子的旧主人,怕给他污染了,徘徊不敢走进门,是孱头;勃然大怒,放一把火烧光,算是保存自己的清白,则是混蛋。

D.这孩子看上去有十五、六岁的样子,本应该读书的他却早早地挑起生活的重担。

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其实,孔子对于读书有他自己的看法。

,,类似于“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这样的话,《论语》中至少重复了四次。

①他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②他还主张读书是为完善自己,鄙夷那种沽名钓誉的文人③而无须在乎外在的名声和遭遇④他主张读书要从兴趣出发,不赞成为求知而求知的态度⑤他曾说:“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⑥他一再强调,一个人重要的是要有真才实学A.④①②⑤⑥③ B.⑥③⑤②④① C.④①⑥②⑤③ D .⑥③⑤④②①6.下列关于名著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高老头临死之时,盼望着两个女儿能来见他一面,拉斯蒂涅去请他的两个女儿。

雷斯托夫人始终没有出现;纽沁根夫人虽然来了,她跪在父亲的病榻前忏悔,然而,高老头已经听不见了。

(《高老头》)B.为了受封骑士,堂吉诃德到”城堡”的院子里守夜,看护自己的甲胄。

结果他把两名前来打水,饮马的脚夫打伤了,对方用乱石把堂吉诃德打得鼻青脸肿。

店主终于无法忍受这样的胡闹,于是决定尽快授予他骑士称号。

《堂吉诃德》C.宝玉挨打后,宝钗第一时间赶来探望,并送来疗伤丸药,且软语劝慰宝玉“早听人一句话,也不至今日”。

一句“别说老太太、太太心疼,就是我们看着,心里也疼”,竟让宝玉暂时忘记了疼痛。

(《红楼梦》)D.关羽退守麦城后,孙权派诸葛瑾劝降,遭到关羽的断然拒绝。

麦城孤城难守,关羽弃麦城欲投西川,路遇孙权伏兵,被马忠所擒。

孙权斩了关羽首级送给曹操,曹操厚葬了关羽。

(《三国演义》)二、(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微时代的阅读①阅读是一种让他人思想介入自己思想的行为,如果没有阅读,我们的思想只能是一种个人化的沉思默想,甚至会让思想终止。

但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阅读”方式,不同的阅读方式也在左右着不同时代的人的思维方式。

②在书籍和印刷术普及之前的年代,阅读是一种带有贵族色彩的行为。

“锄带经、牧编简”其实是一种理想和奢望。

难以保存的易碎的莎草纸,携带不便的竹简,成本昂贵的绢帛,不是一般的农民和工人可以随便使用的,人们除了劳动之外,只能坐在那里发呆出神。

因此那个时代不妨称之为“沉思默想的时代”。

印刷术和书籍的普及,是阅读普及的前提,也是公众化的“阅读写作时代”的起点。

③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照相技术、电影技术、现代城市文化等“奇观文化”的兴起,历史进入了“观看猎奇时代”。

中国作为后发达国家,这一时间的出现稍迟,整个20世纪,基本上是一个“阅读写作”和“观看猎奇”交替冲突的时代。

20世纪80年代,电视在中国家庭的普及,使得这种“观看”文化得以凸显,直到新世纪网络文化的普及,这种“观看猎奇时代”才真正显形。

④沉思默想时代的人都是“思想家”,他们心接古今、直抵本质。

即便是一位击壤的老人随便唱一嗓子,也成了千古名言。

阅读写作时代,是将思想家的思想稀释到纸张上和书籍上,通过阅读传播到更多散乱的脑子里。

观看猎奇时代,是思想的整体性碎裂成零星图像的时代,阅读变成了对奇观的欣赏。

人们对思想内容的追求,或许并没有变化,但刺激思维的媒介发生了变化,媒介与其说是思维的中介,不如说变成了思维本身。

这就是著名的“媒介即信息”的观点。

因此,我们不要简单地对待这种“微时代”阅读媒介变化带来的后果。

⑤今天所说的“微时代”,是一个现代高科技传播媒介极度发达的时代。

我们每天都要面对网络这个大的综合媒介,还有众多附着在其上的的小媒介(应用软件,APP)。

这些媒介能够将我们试图通过传统“阅读”行为而获得的信息和思想,迅速转化为五花八门的文字图像、声音系统和动作影像,并且在我们眼皮底下不停地晃动。

当我们介入这样一种阅读过程的时候,大脑一直在提醒我们的理性:要注意阅读中的思想和精神信息,但图像却一直在引诱我们的潜意识:还有更神奇的“奇观”。

这就是所谓的“微时代”阅读所特有的“撕裂性”。

⑥因此,“微时代的阅读”,本质上并不是一种阅读,而是一种“观看”,甚至就是一种“猎奇”。

我们要正视这种阅读及其后果,而不是简单地褒贬。

我们如何使得这种时尚的“阅读”,与先前那种“阅读写作时代”的阅读和“沉思默想时代”的思考具有相关性呢?这是一个问题。

面对极度发达的现代媒介,当我们的“阅读”,真的变成了一种“观看”,我们的思想发动机是否会熄灭呢?这更是一个问题。

7、下列关于“微时代的阅读”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微时代的阅读”产生的后果,就是它本质上已经不再是一种“阅读”,而是一种“观看”,甚至就是一种“猎奇”。

B、“微时代的阅读”与先前那种“阅读写作时代”的阅读和“沉思默想时代”的思考相比,称得上是一种时尚的“阅读”。

C、“微时代的阅读”具有“撕裂性”,这种“撕裂性”主要表现在人们有意注意阅读中的思想和精神信息,而图像却在不断地引诱读者“猎奇”的潜意识。

D、“微时代的阅读”媒介必然会把传统“阅读”行为获得的信息和思想,迅速转化为各种文字图像、声音系统和动作影像。

8、下列对不同时代阅读的背景和方式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书籍和印刷术普及之前,阅读是一种带有贵族色彩的行为,“锄带经,牧编简”也不是一般的农民和工人能做到的。

B、“观看猎奇时代”真正显形,是在电视在中国家庭普及之后,在新世纪网络文化普及之时。

C、在高科技传播媒介极度发达的今天,随着阅读媒介的变化,“媒介即信息”的观点引人注目,“微时代的阅读”悄然来临。

D、书籍和印刷术的普及,标志着公众化的“阅读写作时代”的开始,因为它为阅读行为的普及提供了条件。

9、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面对微时代的阅读,作者对人们是否还能自主思想表达了隐忧,并指出应该从“阅读写作时代”的“阅读”和“沉思默想时代”的“思考”中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

B、微时代的阅读使人们对思想内容的追求发生了变化,这是因为刺激思维的媒介发生了变化,媒介与其说是思维的中介,不如说变成了思维本身。

C、“沉思默想时代”的人,“心接古今、直抵本质”,但是他们的思想在当时却不能像“阅读写作时代”那样通过阅读得以传播。

D、思想的整体性碎裂成零星图像,是阅读写作时代转向观看猎奇时代的一个发展规律。

三、(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2题。

李大亮,雍州泾阳人,少有文武才干。

隋末,在东都与李密战,败,同辈百余人皆就死,贼帅张弼见而异之,独释与语,遂定交于幕下。

义兵入关,大亮自东都归国,授土门令。

属百姓饥荒,盗贼侵寇,大亮卖所乘马分给贫弱,劝以垦田,岁因大稔。

躬捕寇盗,所击辄平。

时太宗在藩,巡抚北境,闻而嗟叹。

其后,胡贼寇境,大亮众少不敌,遂单马诣贼营,召其豪帅,谕以祸福,群胡感悟,相率前后降者千余人,县境以清。

高祖大悦,以功赐奴婢百人。

大亮谓曰:“汝辈多衣冠子女,破亡至此,吾亦何忍以汝为贱隶乎!”一皆放遣。

贞观元年,出为凉州都督,以惠政闻。

尝有台使到州,见有名鹰,讽大亮献之。

大亮密表曰:“陛下久绝畋猎,而使者求鹰。

若是陛下之意,深乖昔旨;如其自擅,便是使非其人。

”八年,为剑南道巡省大使。

十七年,晋王为皇太子,东宫僚属,皆盛选重臣。

以大亮兼领太子右卫率,俄兼工部尚书,身居三职,宿卫两宫,甚为亲信。

大亮每当宿直,必通宵假寐。

太宗尝劳之曰:“至公宿直,我便通夜安卧。

”其见任如此。

大亮虽位望通显,而居处卑陋,衣服俭率。

至性忠谨,虽妻子不见其惰容。

每怀张弼之恩,而久不能得。

弼时为将作丞,自匿不言。

大亮尝遇诸途而识之,持弼而泣,多推家产以遗弼,弼拒而不受。

大亮言于太宗曰:“臣有今日之荣,张弼力也。

”太宗遂迁弼为中郎将,俄代州都督。

时人皆贤大亮不背恩,而多弼不自伐也。

寻遇疾,太宗亲为调药,驰驿赐之。

卒,时五十九。

亲戚孤遗为大亮所鞠养,服之如父者十五人。

太宗为举哀于别次,哭之甚恸,废朝三日。

赠兵部尚书、秦州都督,谥曰懿,陪葬昭陵。

(删节自《旧唐书·列传第十二》)10.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岁因大稔稔:庄稼成熟。

B. 讽大亮献之讽:用含蓄的话暗示或劝告。

C. 深乖昔旨乖:违背。

D. 亲戚孤遗为大亮所鞠养鞠:亲自。

11. 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李大亮“忠谨”的一组是(3分)① 以惠政闻② 大亮密表曰③ 必通宵假寐④ 我便通夜安卧⑤ 而居处卑陋⑥ 哭之甚恸A. ①④⑤B. ①③⑥C. ②③④D. ②⑤⑥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张弼对李大亮有不杀和赏识之恩。

隋末时李大亮战败,与他一起的一百多人都被处死了,只有他被张弼释放并成了张弼的朋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