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愤》与《临安春雨初霁》对比阅读共17页文档
2019年《书愤》与《临安春雨初霁》比较赏析1

《书愤》与《临安春雨初霁》比较赏析书愤临安春雨初霁早岁哪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1186年,陆游罢官六年后被重新起用,宋孝宗任命他权知严州(今浙江建德)军事,期时陆翁已然六十有二,虽早过知天命之年,但年轻时的恢复之志,仍于压抑沉寂之后,重新燃烧起来,足见陆翁无愧于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这一称号。
“书愤”一题,毫不掩饰诗人当时内心的悲愤,“愤”为贯穿全诗的意脉。
陆翁一生饱受战乱之苦,出生第二年,即1126年,就碰上“靖康之变”,徽钦二帝为金主完颜亮所虏,长江以北江山易主,加之投降派把持朝政,南宋小朝廷从此偏安长江之南。
陆翁从小跟随家人颠沛流离,在国难中诞生、成长直至逝世。
而陆翁父亲陆宰,有坚定的民族立场,常谈论国难国耻以至痛哭流泪,陆翁师长,皆为爱国人士。
这样的经历和家世,促使他自小树立了“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英雄志愿与“处当师颜原,出当致唐虞”的信念。
正如本诗首联所写:收复失地的豪情壮志有如山岳。
颔联两句,大气磅礴,笔力雄健,用事实说明南宋人民完全有力量保卫自己的国家,有能力收复故土失地,是诗人恢复之志的具体化。
然而,年轻时的诗人没有想到世事如此艰难,投降派何其无耻,自己的一腔抱负,满怀豪情,失去了朝廷的支持,遭受投降派的阻挠,最后只能是“空自许”,尽管南宋有的是诗人一样的“塞上长城”!光阴似箭,世事沧桑,岁月蹉跎间,两鬓已经斑白。
颈联两句,是愤怒的控诉,强烈的指责。
然而,毕竟,陆翁被重新起用了,官职虽然不大,但机会毕竟来临,六十有二的陆翁,想到了六出祁山时的诸葛亮,想到了诸葛亮《出世表》里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贞不渝的执著奉献精神,所以以此自勉,表达了自己“老骥伏枥,壮心不已”,至死不放弃恢复中原之志,还想干一番报国大业的勃勃雄心。
《书愤》和《临安春雨初霁》的比较阅读

《书愤》和《临安春雨初霁》的比较阅读发布时间:2023-05-08T08:13:05.501Z 来源:《比较教育研究》2023年4月作者:马莉[导读] 《临安春雨出霁》和《书愤》是诗人同时期的作品,但意境情感则截然相反,《临安春雨出霁》意境清丽情绪安逸闲适,《书愤》其意境阔大恢弘情感沉郁激愤,究其原因这和作者的经历有很大关系,《书愤》是诗人在长期的闲置之下的激愤所做,而《临安春雨初霁》虽然是同年创作但是诗人得到了重新任用,心中的抑郁一扫而空。
本文从时代背景和情感抒发的比较,探究作家的情感波动与其人生经历和社会环境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十堰高级职业学校 442000)【摘要】《临安春雨出霁》和《书愤》是诗人同时期的作品,但意境情感则截然相反,《临安春雨出霁》意境清丽情绪安逸闲适,《书愤》其意境阔大恢弘情感沉郁激愤,究其原因这和作者的经历有很大关系,《书愤》是诗人在长期的闲置之下的激愤所做,而《临安春雨初霁》虽然是同年创作但是诗人得到了重新任用,心中的抑郁一扫而空。
本文从时代背景和情感抒发的比较,探究作家的情感波动与其人生经历和社会环境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关键词】《书愤》;《临安春雨出霁》;比较阅读;人生经历;社会环境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3-7667(2023)4-188-01这两篇作品都是陆游在淳熙十三年所创作的诗歌,从创作时间来看,《书愤》和《临安春雨初霁》几乎同时完成——。
可是这两首诗歌描写的内容和所抒发的情感却不同:《书愤》强烈的抒发了诗人壮志未酬的愤懑,而《临安春雨初霁》则抒发了自己的感伤和寥落之情。
下面本文从诗歌的创作环境和作家的人生经历两方面来解读这两首诗歌表现重点和风格的差异。
陆游是南宋的爱国诗人,他的人生理想是抗金杀敌、收复失地,统一中原。
但在南宋小朝廷中,主和派占据上风,陆游因此饱受打压。
淳熙十三年,陆游创作《书愤》,此时他已经62岁高龄。
《书愤》与《临安春雨初霁》比较赏析

《书愤》与《临安春雨初霁》比较赏析-中学语文论文《书愤》与《临安春雨初霁》比较赏析章敏陆游自言“六十年间万首诗”。
他现存的九千三百多首诗,大都是反映民族矛盾的爱国诗歌,贯穿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鉴赏陆游的诗歌,最重要的一点便是“知人论世”,了解陆游其人,把握他所处的时代特点。
陆游出身于一个爱国家庭,靖康之变,陆游随家人逃难,尝尽了颠沛流离的痛苦。
惨痛的逃难经历和家庭环境的熏陶,从小就培养了他忧国忧民的思想,并使他立下了“上马击胡贼,下马草军书”的报国壮志。
然而陆游生活的南宋时代,始终是投降派当权的时代,陆游因为主战常被贬斥罢官,报国理想屡屡遭受冷酷现实的扼杀。
《书愤》与《临安春雨初霁》均作于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 )春。
陆游在被罢官六年后被重新起用,宋孝宗任命他权(代理)知严州(现在浙江建德)军州事。
《书愤》的前四句是回顾往事。
年轻时哪里知道世事艰难,北望被金人侵占的中原,收复失地的豪情壮志有如山岳。
“世事艰”,暗指投降派把持朝政,为下文“空自许”作铺垫。
从章法上说,点明了诗中的“愤”字,这愤懑之情贯穿全诗。
颔联大气磅礴,笔力雄健,写值得纪念的两次抗金战役的胜利,这表明南宋人民有力量保家卫国,诗人很想投身到这样的战斗中去。
可是投降派当权,贪图安逸,朝廷无意收复中原,诗人痛心疾首、扼腕长叹,其中的“愤”又是多么强烈。
陆游不仅是诗人,而且是战略家。
“塞上长城”是诗人毕生的抱负,由于投降派把持朝政,诗人只能徒然自认为是“塞上长城”,对镜照看疏落的鬓发却早已花白。
“空自许”,与上文“世事艰”照应,是对偏安一隅的投降派的愤怒控诉和强烈指责。
《出师表》真足以名传后世,千百年来谁能与诸葛亮相提并论。
尾联用典明志,诗人以诸葛亮自况,以《出师表》中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自勉,渴望北征复国,建功立业。
诗人悲愤而不绝望,把全诗感情推向高潮。
淳熙十三年(1186)春天,陆游被起用为严州知府,赴任之前,先到临安(今杭州)去觐见孝宗,住在西湖边上的客栈里等候召见。
《书愤》《临安春雨初霁》比较阅读+课件28张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让视野更宽 与梦想更近
肆
总结全诗 概括主旨
诗歌主旨
两首诗情感相同,都表达不能报国立功,收复中原的忧愤。 无论是壮志难酬的悲愤,还是雨过天晴后的闲适,透过文字, 我们都能看到陆游满腔爱国心。
伍
当堂巩固 加强记忆
《书愤》理解性默写
• 1.《书愤》在强烈地抒发了岁月蹉跎、壮志难酬情怀的诗句是: • ____塞__上__长__城__空_自__许___,__镜__中__衰__鬓__已__先__斑_________________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时代的悲剧 愤
英雄的悲
学习“列锦”手法
“列锦”又称“列词”,最早大约见于陈望道先生的《修辞学发凡》一 书。所谓“列锦”,就是全部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经过选择组合,巧 妙地排列在一起,构成生动可感的图像,用以烘托气氛,创造意境,表 达情感的一种修辞。
1.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 2.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温庭筠 西风瘦马。(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商山早行》)
分析诗意
思考2:分析所抒何愤?
国家(义愤)
所“愤”之一:世事艰
“愤”报国无门
国土沦陷
所“愤”之二:空自许 自身(悲愤) “愤”壮志难酬
所“愤”之三:鬓先斑 年老体衰 “愤”年华空老
所“愤”之四:谁堪伯仲间朝政(忧愤“) 愤”收复无望
奸臣当道
比较阅读
思考3:两首诗是陆游同年所做,抒发的情感也相似,认真 阅读这两首诗,小组交流讨论,完成导学案上表格的填写。
壮志饥餐胡虏肉, 笑谈渴饮匈奴血。
--岳飞《满江红》
凭谁问,廉颇老矣, 尚能饭否 ?
--辛弃疾《永遇乐》
使行人到此,忠愤 气填膺,有泪如倾。
《书愤》《临安春雨初霁》对比阅读

深巷明朝卖杏花。 矮纸斜行闲作草, 晴窗细乳戏分茶。
●报国无门的悲愤心情。 ●对官场生活的淡漠。
素衣莫起风尘叹,
犹及清明可到家。
四、鉴赏、赏析手法
书愤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这两句写景的句子有什么特点?
• 不用动词,不用虚词,纯意象的组合。
• 简洁明快,使节奏更加紧凑,情感表达更有力。
(楼船、铁马)紧张的战争氛围;(夜雪、秋风)酷烈的战争
●这 种 艺 术 手 法 叫 列 锦 。 列 锦 是 中 国 古 典 诗 歌 中 特 殊 的 修 辞
手法,全句以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组成(里面没有动词或形 容词),构成了生动可感的画面,用以烘托气氛,创造意 境,表达情感。
四、鉴赏、赏析手法
书愤
“谁堪伯仲间”
这里采用了哪一个典故?用意何在?
• 用诸葛亮出师北伐的典故。 • “谁堪伯仲间”,含蓄地谴责了南宋朝廷畏敌如虎、苟
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一、诵读、整体感知
书愤 早岁那知世事艰, 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 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 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 千载谁堪伯仲间。
临安春雨初霁 世味年来薄似纱, 谁令骑马客京华。 小楼一夜听春雨, 深巷明朝卖杏花。 矮纸斜行闲作草, 晴窗细乳戏分茶。 素衣莫起风尘叹, 犹及清明可到家。
坏境;(瓜州渡、大散关)险要的军事据点,组成了两幅气势 宏大的战场画卷。
•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四、鉴赏、赏析手法
书愤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书愤》《临安春雨初霁》对比阅读-统编版那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中原北望气如山。 历史上哪些风格相似的诗人?
楼船夜雪瓜洲渡, 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 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 千载谁堪伯仲间。
①《书愤》的风格,沉郁雄浑顿挫,近似杜甫。《书愤》的遣词造 句及沉郁的思想感情近似杜甫的《登高》:《书愤》中的“早岁那 知世事艰”“镜中衰鬓已先斑”和杜甫《登高》中“艰难苦恨繁霜 鬓”的沉郁之情相似, 《书愤》 中的“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 风大散关”与杜甫《登高》中“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 来”的雄浑壮阔相似。
《书愤》《临安春雨初霁》对比阅读
南宋是一个盛产爱国文人的时代。
壮志饥餐胡虏肉, 笑谈渴饮匈奴血。
--岳飞《满江红》
凭谁问,廉颇老矣, 使行人到此,忠愤
尚能饭否 ?
气填膺,有泪如倾。
--辛弃疾《永遇乐》
--张孝祥《六州歌头》
北宋—南宋
靖康二年四月,金军攻破汴京,俘虏了宋徽宗、宋钦宗父子,以及大量赵氏皇族、 后宫妃嫔与贵卿、朝臣等共三千余人北上金国。金兵烧杀抢掠,东京城中公私积蓄 为之一空。靖康之耻导致了北宋的灭亡,深深刺痛了汉人的内心。
自主预习,细读这两首诗歌,完成下列表格。
诗作
《书愤》
写作背景 诗歌意象
内容事件
表现手法 诗人形象
思想情感
意境风格
《临安春雨初霁》
书愤(陆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 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 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 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 千载谁堪伯仲间。
临安春雨初霁(陆游)
中原、山岳、楼船、夜雪、铁马、秋风、大散关、塞上长城
①首联回忆早年血气方刚,收复中原的豪心壮志。②颔联追 怀往事,写两次抗金斗争的胜利。③颈联写因怀才不遇,岁 月蹉跎。④尾联赞美诸葛亮的《出师表》。
《书愤》与《临安春雨初霁》对比鉴赏

诵读提示和整体感知
这首诗作于淳熙十三年(1186年),其时诗 人61岁。诗人一生“寄意恢复”,但为朝廷里 的投降派所阻,始终未能实现,因而悲愤异常, 这首诗是他一生感情经历的艺术概括。前两联 回忆过去,抒写他的抗敌抱负,“气如山”一 语提挈全诗,须重读;“楼船夜雪”“铁马秋 风”写诗人的向往,要用炽热的感情读出。后 两联侧重写现在,“塞上”两句集中表现了诗 人的悲愤;“出师”两句是诗人以诸葛亮自况, 矢志北伐,死而后已。这首诗的基调是悲愤, 然而并不绝望,还有豪壮的感情蕴藉其中。
《书愤》与《登高》的比较赏析
这两首诗是个人身世感怀之作。杜甫和陆游都生 逢国家多难之秋,两人的忧国忧民都表现在将个人命 运与国家命运系于一体上。这是两首诗共同的思想感 情。在写法上杜诗前两联写登临所见,通过对悲凉沉 郁的秋景描写为后两联抒情作铺垫。陆诗前两联则是 追忆早年的经历,怀念楼船铁马的战斗生活。其渴望 收复中原的雄心壮志成为后两联进一步抒情的张本。 两首诗的后两联有更多相似的地方,都写了老境的痛 苦失落。杜甫将国难家愁、荒秋病体共置一处,强烈 地渲染了挣扎于艰难潦倒之中不堪忍受的凄惨心情; 陆游则一面悲自己,一面赞诸葛亮,即哀叹自己年已 垂暮而壮志难酬,赞叹诸葛亮毕竟可以奋斗终身死而 后已,两相对照,报国无门的悲愤之情溢于言表。
鉴赏要点:讽喻手法
陆游自淳熙七年(1180年)罢官闲居山阴到写这首诗 时,已有六年多了。这次奉召到临安,宋孝宗任命他 权(代理)知严州(现在浙江建德)军州事,并对他说: “严陵山水胜处,职事之暇,可以赋咏自适。”显然 不想重用他。他对这个职位不感兴趣,但迫于“圣 命”,又为了维持生计,也只好接受下来。这首诗就 是在这种心情支配下写的。 诗一开始就流露出不得已而来京的意思:“世味 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世味薄则直道穷, 南宋朝廷不图恢复,得过且过,官场上的习气一天比 一天地坏下去,哪里还有什么直道呢?在这样的环境 里做官,的确没有什么意思,因此诗人不提受职一事, 而只说谁让我到京城来做客呢!这正是讽喻的笔法。
《书愤》与《临安春雨初霁》对比鉴赏

《书愤》 《临安春雨初霁》
教学目的: 1、欣赏并领会近体诗的艺术特点。 2、品味诗歌的意境。 教学重点:
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 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比较阅读
结合诗歌创作背景,谈谈这两首诗在 表现重点和诗歌风格上的差异。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
翁,越州山阴(现在浙江绍兴)人。少 年时就立下了“上马击狂胡,下马草 军书”的志向。1154年应礼部试,为 秦桧所黜。孝宗即位后,赐进士出身, 曾任镇江、隆兴通判。乾道八年 (1172年),入四川宣抚使王炎幕府, 投身军旅生活。
临安春雨初霁
流露出作者对 官场生活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
近来世态人情淡薄如纱,谁让我又骑 马客居京华?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昨夜在小楼里听到春雨声,深巷中明 早定会有人叫卖杏花。
临安春雨初霁
陆游
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 闲来无事,在短纸上歪歪斜斜地练习
陆游的诗今存9300首。他是 我国文学史上存诗最多的诗人 之一。陆诗的突出特点是“多 豪丽语,言征伐恢复事”,这 首诗就是一个鲜明的例子,通 篇都是围绕着“志”写的。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这一联忆过去,塑造了诗人早 年的自我形象。那时他有满腔的爱 国热忱,却不懂得世道的艰难,遥 望着北方被金人占领的中原地带, 胸中的愤恨郁积如山。
淳熙五年(1178年),被召回临安,先 后提举福建及江南西路常平茶盐公事。 他一贯坚持抗金主张,为主和派所忌, 任职期间多次遭到罢斥。晚岁闲居故里。 临终作诗仍念念不忘北伐和收复失地。
整体感知
(结合背景朗读诗歌,初步体会诗歌 的情感。)
诗人一生“寄意恢复”,但为朝 廷里的投降派所阻,始终未能实现, 因而悲愤异常,这首诗是他一生感 情经历的艺术概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5、学习是劳动,是充满思想的劳动。——乌申斯基
谢谢!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书愤》与《临安春雨初霁》对比 阅读
51、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52、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53、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 54、雄发指危冠,猛气冲长缨。 55、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 池桑竹 之属, 阡陌交 通,鸡 犬相闻 。
21、要知道对好事的称颂过于夸大,也会招来人们的反感轻蔑和嫉妒。——培根 22、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