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儿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枣儿》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枣儿》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枣儿》优质课一等奖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教材《语文》第九册第五单元《枣儿》一文。

详细内容包括:课文阅读与理解,对文章的语言、结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等方面进行分析,以及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意图。

二、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生字、生词,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分析课文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3. 通过课文学习,教育学生关爱他人,珍惜友情,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分析课文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

2. 教学重点:掌握生字、生词,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作业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一个关于枣儿的民间故事,引发学生对枣儿的兴趣,进而导入课文学习。

2. 课文阅读: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

3. 生字、生词学习:教师讲解生字、生词,学生进行练习。

4. 例题讲解:分析课文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讲解课文难点。

5. 随堂练习:学生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6. 课堂讨论:分组讨论课文中的问题,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能力。

8. 课后作业布置:布置作业,要求学生课后复习。

六、板书设计1. 《枣儿》2. 主要内容:课文梗概、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创作背景及意图。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抄写生字、生词,每个写五遍。

(2)概括课文主要内容,不少于100字。

(3)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不少于200字。

2. 答案:(1)见课后生字表。

(2)见课文梗概。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教师进行自我反思,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其他有关民间传说的文学作品,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组织学生进行课外活动,如参观博物馆、采访老人等,了解民间文化,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目标的设定2.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把握3. 教学过程的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4. 板书设计5. 作业设计6.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一、教学目标的设定1. 在阅读理解方面,注重学生对课文细节的理解,如文章的结构、修辞手法等。

《枣儿》教学设计

《枣儿》教学设计

《枣儿》教学设计《枣儿》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 学生能够了解戏剧的基本知识和特点。

- 学生能够理解《枣儿》的剧情和主题。

- 学生能够分析剧中人物的形象和性格特点。

- 学生能够提高戏剧表演的能力和技巧。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 通过观看视频、阅读剧本等方式,让学生了解戏剧的基本知识和特点。

- 通过教师讲解、学生讨论等方式,让学生理解《枣儿》的剧情和主题。

- 通过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方式,让学生分析剧中人物的形象和性格特点。

- 通过戏剧表演、教师指导等方式,让学生提高戏剧表演的能力和技巧。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 培养学生对戏剧艺术的兴趣和爱好。

- 培养学生对亲情、友情的珍惜和感恩之情。

-培养学生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思考能力。

教学难点:提高戏剧表演的教学重点:理解《枣儿》的剧情和主题,分析剧中人物的形象和性格特点。

2. 教学难点二、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能力和技巧,培养学生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思考能力。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角色扮演法、戏剧表演法四、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 播放一段关于戏剧的视频,让学生了解戏剧的基本知识和特点。

- 提问:你们看过戏剧吗?你们喜欢戏剧吗?为什么? - 引出课题:《枣儿》。

2. 讲授新课 - 作者简介 - 介绍作者孙鸿的生平、创作风格和主要作品。

- 强调《枣儿》是孙鸿的代表作之一,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和艺术价值。

- 作品简介 - 介绍《枣儿》的剧情和主题。

- 强调《枣儿》是一部反映农村生活和农民命运的现实主义戏剧,通过描写老人和男孩之间的故事,表达了对亲情、友情的珍惜和对社会现实的关注。

- 戏剧知识 - 介绍戏剧的基本知识和特点,如戏剧的定义、分类、构成要素、表演形式等。

- 强调戏剧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形式,它融合了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多种艺术元素,通过演员的表演来展现剧情和主题。

- 阅读剧本 - 让学生阅读《枣儿》的剧本,了解剧情和人物关系。

《枣儿》优秀教案教学设计(含多场合

《枣儿》优秀教案教学设计(含多场合

《枣儿》优秀教案教学设计(含多场合一、教学内容《枣儿》选自人教版语文教材第五册第二单元。

本课以生动有趣的故事,讲述了小主人公与枣儿之间发生的一系列趣事,反映了我国农村的生活场景。

详细内容涉及:课文朗读、生字词学习、句子解析、段落大意概括及主旨思想提炼。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朗读课文,掌握生字词,理解课文主要内容,学会通过具体的语言环境分析词句的含义。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农村生活的热爱,培养学生的亲情观念和助人为乐的品质。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对课文主旨思想的理解,对词句含义的分析。

2. 教学重点:朗读课文,掌握生字词,理解课文主要内容。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课件、黑板、粉笔、挂图等。

2. 学具:课本、练习本、字典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展示农村的枣树,让学生猜一猜,引出本课课题《枣儿》。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朗读课文,解决生字词,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3. 课堂讲解:教师详细讲解课文,分析词句含义,概括段落大意。

4. 实践情景引入:分组角色扮演,让学生在具体的语境中体验课文内容。

5. 例题讲解:针对难点问题,举例讲解,帮助学生理解。

6. 随堂练习:设计相关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课题:《枣儿》2. 生字词:……3. 句子解析:……4. 段落大意:……5. 主旨思想:……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熟读课文,掌握生字词。

(2)分析课文中你最喜欢的句子,并说明原因。

(3)围绕课文主题,写一篇日记。

2. 答案:(1)略(2)例:“枣儿红遍了山坡,像一颗颗玛瑙。

”我喜欢这句话,因为它形象地描绘了枣儿的颜色和样子,让人感受到了丰收的喜悦。

(3)略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针对课堂教学效果,及时反思教学方法、手段等方面的不足,调整教学策略。

2024年九年级下册语文《枣儿》人教版课文及教案

2024年九年级下册语文《枣儿》人教版课文及教案

2024年九年级下册语文《枣儿》人教版课文及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理解课文内容,分析人物形象,把握文章主旨。

2.能力目标:培养阅读理解、文本分析和写作能力。

3.情感目标:激发对家乡、亲人的热爱之情,增强环保意识。

二、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分析人物形象。

2.掌握文章的表现手法。

三、教学难点1.文章主旨的把握。

2.人物心理活动的分析。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背景,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2.学生自由发言,谈谈对家乡的印象和感受。

二、课文阅读1.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内容。

2.教师辅导学生理解生字词,解释课文中的难点。

三、课堂讨论1.教师提问:课文中的“枣儿”具有什么象征意义?2.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观点。

四、作业布置2.预习下一课时的内容。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教师提问:上一课时我们学习了《枣儿》,大家对课文有什么印象?二、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课文中的重点语句,帮助学生理解文章主旨。

2.教师分析人物形象,引导学生关注人物心理活动。

三、课堂讨论1.教师提问:课文中的父亲和儿子分别具有什么特点?2.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观点。

四、写作训练1.教师布置写作任务:以《枣儿》为题,写一篇作文,要求反映家乡的变化。

2.学生现场写作,教师巡回指导。

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1.教师提问:上一课时我们学习了课文《枣儿》,大家对作文写作有什么收获?二、作文评析1.教师挑选几篇优秀作文,进行评析。

2.学生分享写作心得,互相学习。

三、课堂讨论1.教师提问:课文中的环保主题是如何体现的?2.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观点。

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3.教师布置课后作业:结合课文内容,思考家乡的变化,为家乡的发展提出建议。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讨论、写作等多种形式,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分析人物形象,把握文章主旨。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他们的阅读理解、文本分析和写作能力。

同时,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引导他们热爱家乡,增强环保意识。

《枣儿》教案

《枣儿》教案

《枣儿》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枣儿》的作者、作品背景和主要内容。

(2)学习并掌握作品中的重点词汇、成语和表达方式。

(3)分析作品的结构和写作手法,提高写作能力。

2.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讨论和写作,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2)运用对比、分析等思维方法,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和情感,培养关爱他人、珍惜生活的情感态度。

(2)认识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内容1.作品背景:《枣儿》是我国著名作家鲁迅的散文作品,创作于1925年。

作品以鲁迅童年时期的亲身经历为背景,描绘了一个温馨、感人的亲情故事。

2.主要内容:作品讲述了鲁迅童年时,母亲为他摘枣儿的故事。

枣儿成熟时,母亲为了让孩子吃到新鲜的枣儿,不顾自己的劳累,攀爬到树上摘枣儿。

鲁迅在树下看着母亲的身影,感受到了母爱的伟大和无私。

3.写作手法:作品运用了生动的细节描写、对比手法和抒情方式,展现了母爱的伟大和童年的美好。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作品的主要内容,感受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和情感。

(2)学习并掌握作品中的重点词汇、成语和表达方式。

2.教学难点:(1)分析作品的结构和写作手法,提高写作能力。

(2)运用对比、分析等思维方法,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

四、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关注作品的主题和情感。

2.阅读理解:让学生自主阅读作品,理解作品的主要内容,感受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和情感。

3.词汇学习:引导学生学习并掌握作品中的重点词汇、成语和表达方式。

4.写作分析:分析作品的结构和写作手法,提高写作能力。

5.思维训练:运用对比、分析等思维方法,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

6.情感教育: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和情感,培养关爱他人、珍惜生活的情感态度。

7.作业布置: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写一篇关于亲情的作文。

五、教学评价1.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积极性和表达能力。

枣儿教学设计一等奖省级4篇

枣儿教学设计一等奖省级4篇

第1篇《枣儿》教学设计一、教材简析《枣儿》是九年级下册第四元第三篇文章,它是一个话剧小品。

全剧运用象征手法,围绕“枣儿”展开情节,描写了老人和男孩之间的一段亲切交往,表现了老人对儿子、男孩对父亲的深切亲情,反映了我国在现代化进程中的社会变迁。

全剧的主要艺术特点是它的象征性。

因此,教读这个话剧小品,重在领悟其中蕴含的象征意义,体会作品的象征手法,理解作品的主题。

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剧情,了解我国在现代化进程中人们生存状态的变化。

2.把握文中枣儿的象征意义。

能力目标1,熟悉剧情,领悟剧中人物矛盾冲突。

2.揣摩情节、语言,理解作品的象征意义。

德育目标了解我国社会转型期人们的生存状况,正确认识和适应时代发展带来的变化,走出封闭,走出传统,迈进现代社会的新生活。

教学重点1.把握剧中矛盾冲突。

2.体会作品的象征手法。

教学难点领悟剧本所蕴含的象征意义,理解剧本的主题。

课时安排1课时三、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1、父亲或者母亲在外地工作的请举手。

2、你的同学和朋友中有没有父母在外地工作的?(这类孩子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做“留守儿童”,其实在广大的农村还有一种人群,他们也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做“留守老人”,今天孙鸿把这两类人都请进了他的话剧《枣儿》中来了。

)(二)、整体感知,把握剧情1、速读课文,把握剧情。

2、概括剧情。

3、为这场话剧拟一张海报(“编剧剧情主要人物精彩看点上演时间导演”)(三)、读课文,明冲突1、介绍有关“矛盾冲突”的理论知识。

2、文章里的矛盾冲突是什么呢?冲突的双方是谁呢?矛盾的焦点是什么呢?(小组讨论)(四)、赏读片段1、分角色读“走与留”“等待与不归”的片段,注意语气语调。

2、巧克力象征什么呢?枣儿又象征什么?3、介绍作品的创作背景。

五、拓展延伸1、一种是守着枣儿,清贫而温馨;一种是追寻巧克力,而与亲人分别,大家更喜欢哪一种?谈谈自己的看法。

2、剧本的结尾写老人和小孩爬到土坡上使劲喊,请你写下他们呼喊的内容。

《枣儿》教案(精选5篇)

《枣儿》教案(精选5篇)

《枣儿》教案《枣儿》教案(精选5篇)作为一名教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

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枣儿》教案(精选5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枣儿》教案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剧情,了解我国在现代化进程中人们生存状态的变化。

2.了解现代戏剧艺术中常用的象征手法。

能力目标1,熟悉剧情,领悟剧本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2.揣摩情节、语言,理解作品的象征意义,培养学生对戏剧的品评鉴赏能力。

德育目标了解我国社会转型期人们的生存状况,正确认识和适应时代发展带来的变化,走出封闭,走出传统,迈进现代社会的新生活。

教学重点、难点1.把握剧中老人和男孩两个人物形象,理解他们的思想情感。

2.体会作品的象征手法。

3.领悟剧本所蕴含的象征意义,理解剧本的主题。

课时安排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数不清的枣儿,爹喊自己的娃来吃,别人的娃却来了;娃喊自己的爹吃,身边却只是别人的爹。

他们使劲喊,娃不应,爹也不应。

漫山遍野无人应。

田野里只回荡着祖孙二人无比热烈却又近乎无望的呼喊。

为什么这饱含着爹娘生命的人性和人情果竟唤不回从小也是由它奶大养大的儿孙?这枣儿啊。

到底是苦涩还是香甜?二、分角色朗读,整体感知,把握剧情1.学生自荐朗读课文,一人读老人,一人读男孩。

其余同学点评。

提示:男孩的语言应读出纯真、活泼、稚嫩、可爱的情调来;老人的语言应读得亲切一些,读出长者的风范,读出较强的人生沧桑感和浓浓的乡土气息。

2.选一位同学概括剧情。

明确:在乡间一棵挂满红枣的老树下。

一位老人遇到了一个捡枣儿的男孩,这一老一少交谈起来,十分亲热。

在谈话中,老人回忆有关“枣。

儿”的往事,流露出自己对儿子的思念;男孩要把“枣儿”留给父亲吃,流露出自己对父亲的盼望。

他们满怀亲情,呼唤各自的亲人回归故乡,回到自己身边,来吃这家乡的“枣儿”。

三、引读提高,理解剧中人物的思想感情教师设计相关问题,引导学生揣摩剧情,把握人物形象。

《枣儿》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枣儿》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枣儿》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九年级上册一、教学内容《枣儿》选自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材第四单元。

本课详细内容为:通过描写主人公小力和枣儿之间的故事,展现了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的生活现状,以及他们在成长过程中面临的困境与挑战。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语,能流利地朗读课文,感受文章的节奏美。

2. 分析课文内容,了解农村留守儿童的生活现状,培养关爱他人的情感。

3. 通过学习课文,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分析课文内容,理解农村留守儿童的生活现状。

教学重点: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语,能流利地朗读课文,感受文章的节奏美。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字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图片、视频等展示农村留守儿童的生活场景,引导学生关注这一特殊群体。

2. 自主学习学生自读课文,注意生字、词语,了解课文大意。

3. 课堂讲解(1)教师带领学生分析课文内容,讲解生字、词语。

(2)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感受文章的节奏美。

4. 例题讲解分析课文中的难点句子,引导学生理解农村留守儿童的生活现状。

5. 随堂练习(1)请学生列举课文中描写农村留守儿童生活现状的句子。

(2)学生互相交流,谈谈自己对农村留守儿童的认识。

6. 小组讨论六、板书设计1. 课文《枣儿》2. 生字、词语:留守儿童、枣儿、困境、挑战等。

3. 课文结构:起因、经过、结果。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以“关爱农村留守儿童”为主题,写一篇作文。

答案要求:围绕主题,内容充实,表达真情实感。

2. 课后阅读:推荐阅读《草房子》,了解农村孩子的成长故事。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农村留守儿童的生活现状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但在关爱他人的实践行动上还需加强引导。

2. 拓展延伸:组织学生参加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的公益活动,将爱心付诸实践。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目标中关于理解农村留守儿童生活现状的要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枣儿教学设计、知识点拨与学法引导整体感知枣儿》是一部重在写情,以情感人的话剧小品。

剧本围绕着“枣儿”展开情节,描写了一老一少之间的一段亲切交往。

在他们的谈话中,老人回忆有关“枣儿”的往事,男孩要把“枣儿”留给父亲吃,他们满怀亲情,呼唤各自的亲人回归故乡,回到自己身边,来吃这家乡的“枣儿”。

不仅充分表露了老人对儿子、男孩对父亲的亲情,还流露了老人与男孩之间的感情,以及老人的故乡之情和对以往岁月的怀程中的社会变迁。

念之情。

该剧本,从一个独特的角度反映了我国在现代化进二)学法引导诵读剧本,了解剧情,重点体会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多层面的浓浓的情意。

2、在熟悉剧本的基础上,紧扣剧本的内容,揣摩情节、语言,着重理解剧中的象征意义。

由于“枣儿”这一具体事物以及剧中的情节,思想内涵分丰富,因此对剧本的思想内容,切忌生硬的、绝对化的理解,可以有多样化的理解。

读者可以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出发,来品尝这“枣儿”的味道。

三)审美鉴赏丰厚的思想底蕴。

枣儿》说的是一位孤独的乡村老人与一位孤独的儿童在情感上相濡以沫的故事,全剧构思精巧以小见大,意蕴富,着力表现了现代化过程中,青壮年离开乡土、老人孩子留守家园的农村状况;表现了社会变革时期传统的失落、精神家园的失落,以及人们对传统、对精神家园的追寻;表现了社会的深刻变迁,企盼和呼唤人们认识和适应时代发展带来的变化,走出家园、走出封闭、走出传统,而迈进现代社会的新生活。

四)重点难点突破、朗读《枣儿》这出话剧小品,说说作者想要借“枣儿”表达什么思想感情?[ 析] 本题旨在把握剧情,理解剧本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 参考答案] 全剧运用象征手法,围绕着“枣儿”展开情节,描写了老人和男孩之间的一段亲切交往,表现了老人对儿子、男孩对父亲的深切亲情,反映了我国在现代化进程中的社会变迁。

2、仔细阅读剧本,想一想“枣儿”在剧中起什么作用[ 析] 本题旨在把握本文在结构剧情上的一个显著特点,即借一个具体的物作为贯串全篇的线索。

[ 参考答案] 全剧以“枣儿”为标题,并以“枣儿”贯穿全剧,让老人与男孩围绕“枣儿”进行对话,展开情节。

“枣儿”是全剧情节发展的线索,是人物对白的话题,全剧的结构与内容都与“枣儿”密切相关。

3、试简要分析,本文是怎样理运用象征手法的[ 析] 理解剧中的象征意义,不能仅作理性的分析,要紧扣剧本的内容,揣摩情节、语言,在熟悉剧本的基础上,根据象征手法的特点,对“枣儿”这一具体事物以及剧中的情节和语言所表达的显性意义加以泛化和深化,从而领悟剧中的象征意义。

[ 参考答案] 在剧中,枣儿是亲情的象征,是故乡的象征,但更主要的是传统生活的象征,是精神家园的象征。

全剧以枣儿为象征,借枣儿来写亲情,又借亲情来反映我国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过程中人们生存状态的变化。

4、课文开头和结尾都用了同一首童谣,读一读,它在剧中起什么作用。

[ 析 ] 本题旨在体会课文首尾呼应的艺术特色。

[ 参考答案 ] 课文开头和结尾都用了同一首童谣。

以这种富有民间特色的童谣形式开头, 隐含了全剧与 “枣儿 有关、与亲情有关的特定内容,并将人们带入具有民族传统 风情、充满乡土气息的特定情境。

结尾也用了这首童谣,但 情境有所变化,由幕后换为前台,由哼唱变成呼喊,由没人 回应转为 “响起无数个童声呼唤的声音” ,既与开头相呼应, 又强化了剧中的情境和内容,深化了全剧的思想感情。

、自学阶梯评估达标训练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翘( )首 踌( )躇(这首童 谣表达了在“枣儿” 中所融入的父母疼爱子女的亲情 课文咀()嚼(囫()囵()吞枣2、选择1)枣树上结了数不完枣儿。

(A颗B棵)2)老人将枣儿塞进孩子嘴里。

(AsaBse)3、下列关于《枣儿》剧本的思想内容理解不当的一项是(A、剧本表现了感人至深的亲情,也表现了老一辈的深厚乡情。

B、剧本反映了当今社会家庭关系的变化,呼唤人们的温暖亲情和心灵沟通c、剧本反映了现代化过程中,青壮年离开乡土、老人孩子留守家园的农村状况;表现了社会变革时期传统的失落、精神家园的失落,以及人们对传统、对精神家园的追寻;表现了社会的深刻变迁,企盼和呼唤人们认识和适应时代发展带来的变化,走出家园、走出封闭、走出传统,而迈进现代社会的新生活。

D居y本中,老人和小孩代表了新旧两种时代,批评了老人的怀旧思想,赞扬了小孩的纯真。

4、老人的儿子和男孩的父亲在居中未出场,他们对于表现居本的主题思想有什么作用?能力提高阅读下面的节选文字,回答问题。

老人回吧,回去等你爹。

男孩哎,爹带巧克力回来,我分你吃。

(踌躇欲下,又垂头丧气站住)老人怎么了?爹不会回来了。

老人奥?我爹在城里又有了一个家O 老人上前抚着男孩的头。

爷爷,我没有巧克力给你吃了。

老人咱们有枣儿,我们吃枣儿。

老人将枣儿塞进男孩嘴里,自己也拿起枣儿咀嚼。

老人(见男孩不动)快吃,快吃,几颗枣儿一起吃,使劲吃。

(掀起外衣,露出红肚兜上的衣袋)爷爷,我瞒着你,还偷偷藏着一颗枣儿,是留给我爹的老人(愣住,继而激动不已)这地上的、匾子里的、树上的枣儿全是你的。

想给你爹留多少就留多少。

男孩不,还是留给枣儿叔叔吧。

爷爷,枣儿叔叔会回来的。

老人紧紧搂住男孩。

男孩我娘说,出远门的人有时候不认识回家的路了,只要家里人天天喊,他早晚会回来的。

老人那,咱们喊喊?男孩喊喊!我先喊!(爬到土坡上,使劲儿喊)枣儿甜,枣儿香,要吃枣儿喊爹娘;爹娘给个竹竿竿,打下枣儿一片片;爹不吃,娘不吃,留给娃娃过年吃。

二人翘首远望,状如雕塑。

响起无数个童声呼唤声。

、品味小男孩的语言,说说体现了男孩怎样的性格?2、“愣住,继而激动不已” “紧紧搂住男孩” “将枣儿塞进男孩嘴里,自己也拿起枣儿咀嚼” ,这些文字在剧本中叫做什么?它们是不是可有可无的?3、“我娘说,出远门的人有时候不认识回家的路了”你能体会出其中的言外之意吗?4、“二人翘首远望,状如雕塑。

响起无数个童声呼唤声。

联系全剧,说说这样的结尾的表达效果。

5、在你身边有类似剧中的孤独的老人和小孩吗?如果有,你想为他们做点什么?开放探究阅读《白毛女》中逼债”一节,然后答题。

杨(拉住穆的手)啊!(唱)老天单杀独根草,大水尽淹独木桥,我一生只有这一个女,离开了喜儿我活不了!(大怒)你别糊涂了!一会儿少东家生了气可不是玩的!我.... 我 ... 我找个说理的地方去! (欲冲出门去)穆(拍案)哪里说理去!县长和咱们少东家是朋友,这就是衙门口,你到哪里说理去!(惊住)我(又缓和地)老杨,不行啊!胳膊抗不过大腿去,我劝你写个文书按个手印,不就结了吗?(写文书)(又去拦)你……你黄急上。

(声色俱厉)怎么还嘴硬?杨白劳!告诉你说,今儿行也得行,不行也得行,对穆)快给他写文书!、杨白劳的唱词表达了他怎样的感情?2、在杨白劳唱词中的“独根草” 、“独木桥”比喻的是谁?这个比喻有什么表达效果?3、穆仁智的话“哪里说理去……你到哪里说理去! ”对此你是怎样理解的?4、这一小节中黄世仁仅有一段语言,但却表现出了他的性格特点,试概括出黄世仁的性格。

5、杨白劳的三处语言,都用了省略号,它的作用是什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戏剧的基本知识:、什么是戏剧戏剧是一种综合的舞台艺术, 他借助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手段塑造舞台形象, 揭示社会矛盾, 反映现实生活。

2、戏剧的特点:集中性、综合性、直观性、舞台性3、戏剧的基本要素:戏剧冲突和戏剧语言。

戏剧冲突表现为剧中人物的性格冲突,戏剧语言包括人物语言和舞台说明。

4、戏剧种类:A.按艺术形式不同分成话剧,歌剧,舞剧等。

话剧:它是以动作和对白为主要表现手段的艺术。

清代末年从欧洲传入中国,1926 年开始称之为话剧。

歌剧:它是综合音乐、舞蹈、诗歌等艺术并以歌唱为主的种戏剧。

近代西洋歌剧产生于16世纪末的意大利,后来广为流传于全欧洲。

中国宋元以来形成的各种戏曲也属歌剧性质。

五四”以来,在民间音乐的基础上,借鉴西洋歌剧,开始民族新歌剧的创作,《白毛女》是中国新歌剧成型的标志。

舞剧:它是综合舞蹈、武术、哑剧、音乐等艺术的一种戏剧,以舞蹈动作和器乐为主要表演手段。

中国现代舞剧是在民族、民间舞蹈和传统戏曲表演艺术的基础上,借鉴西洋芭蕾舞剧的优点而创造发展起来的。

另外,戏曲:它是中国传统的戏剧形式,以歌、舞、话剧者有机结合为特点。

由于民族的地区不同,形成许多剧种,全国性的有京剧、评剧、越剧、豫剧、粤剧等,其中以京剧最为有名。

B. 按剧情繁简和结构不同, 可分为多幕剧, 独幕剧。

c 按题材反映的时代不同, 可分为历史剧, 现代剧。

D.按照矛盾冲突的性质和表现手法不同,还可分为正剧,喜剧, 悲剧等。

5、戏剧的结构和情节:戏剧结构分“幕”分“场”,幕是戏剧情节发展的一个大段落;场是小于幕的一个情节单位。

戏剧的情节一般也分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几个部分。

自学阶梯评估达标训练、qi ao ch(3u ch u ju ehu l Un 2、(1)B2)A3、D4、老人的儿子,不再像老一辈那样,终身不离乡土,而是远离故乡和亲人,闯荡于外面的世界;男孩的父亲,离开乡村而定居于城里,抛弃了旧家而另成了新家。

这两个人物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社会的变化。

能力提高、男孩的语言体现了他纯真活泼,稚嫩可爱的性格。

2、这些对人物动作、表情简做要的说明的文字,在剧本中叫做舞台提示(或舞台说明)。

剧中做舞台提示的文字虽然很少,但对表现人物的感情、推动剧情的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这里的几处舞台提示,都传神地写出老人对男孩的疼爱,以及他在与男孩交谈过程中的感情变化。

3、戏剧语言,有时候含蓄蕴藉,有丰富的潜台词,即言外之意。

这句台词除了它本身的字面意义外,不认识回家的路”还应该比喻情感的迷失、人生的迷失,亲情、传统的失落。

4、这个结尾,既与开头呼应,又强化了剧中的情境和内容,深化了全剧的思想感情。

5、略。

开放探究、对黄世仁要抢走女儿的极度悲愤。

2、比喻的是喜儿,写出了喜儿对于他的重要。

3、旧社会恶霸地主与官府勾结,官官相护,残害百姓,穷苦百姓们没有说理的地方。

5、表示说话断断续续,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黄世仁要用喜儿抵债,使他又气愤、又害怕,悲愤至极有话也说不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