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面线形设计大致过程
道路平面与纵断面线形设计

3. “长直线”的量化
德国和日本规定直线的最大长度(以米计)为20v,前苏联为8km,美 国为180s行程。我国地域辽阔,地形条件在不同的地区有很大的不同,对 直线最大长度很难作出统一的规定。
直线的最大长度,在城镇附近或其他景色有变化的地点大于20V是可以 的;在景色单调的地点最好控制在20V以内;而在特殊的地理条件下应特殊 处理。
3. 测设简单,施工容易。
4.过长的直线易使驾驶人感到单调、疲倦,难以目测车间距离,于是产生尽快 驶出直线的急燥情绪,易超车。
5. 直线线形大多难于与地形相协调。
二.直线的运用
1.下述路段可采用直线: ⑴.受地形、地物限制的平坦地区或山间的开阔谷地; ⑵.市镇及其近郊,或规划方正的农耕区等以直线为条为主的地区; ⑶.长大桥梁、隧道等构造物路段; ⑷.路线交叉点及其前后; ⑸.双车道公路提供超车的路段。
2.最小半径的计算
3.圆曲线最大半径
1.确定半径的理论依据 ⑵.关于最大超高
R V2
127( ih )
考虑慢车甚至因各故级停公在路弯圆道曲上线的部车分辆最,大其超离高心值力接近0,或表者3—等1于0。因此
2. 直线的应用
直线的最大长度应有所限制。当采用长的直线线形时,为弥补景观单 调之缺陷,应结合沿线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并注意下述问题:
⑴. 长直线上纵坡不宜过大,因长直线再加下陡坡行驶更易导致高速度
⑵. 长直线与大半径凹形竖曲线组合为宜,可以使生硬呆板的直线得到 一些缓和
⑶.两侧地形过于空旷时,宜采取种植不同树种或设置一定建筑物、 雕塑 、广告牌等措施,以改善单调的景观。
一. 路线(route)的概念
道路勘测设计 第2章 平面设计

三、直线的最小长度
1.同向曲线间的直线最小长度 《规范》:同向曲线间的最短直线长度以不小于设计速度的6倍为 宜(6V)。
2.反向曲线间的直线最小长度
《规范》规定:反向曲线间最小直线长度(以m计)以不小于 设计速度(以km/h计)的2倍为宜。
第三节 圆曲线
一、圆曲线的几何元素
各级公路和城市道路不论转角大小均应设置平曲线,而圆曲线 是平曲线中的主要组成部分。
(三)圆曲线最大半径
选用圆曲线半径时,在与地形等条件相适应的前提下应尽量采 用大半径。 但半径大到一定程度时,其几何性质和行车条件与直线无太大 区别,容易给驾驶人员造成判断上的错觉反而带来不良后果, 同时也无谓增加计算和测量上的麻烦。 《规范》规定圆曲线的最大半在不宜超过10000m。
第四节 缓和曲线
0.15
115
300
0.20
120
390
(4)旅行不舒适
μ值的增大,乘车舒适感恶化。 当μ= 0.10时,不感到有曲线存在,很平稳; 当μ= 0.15时,稍感到有曲线存在,尚平稳; 当μ= 0.20时,己感到有曲线存在,稍感不稳定; 当μ= 0.35时,感到有曲线存在,不稳定; 当μ= 0.40时,非常不稳定,有倾车的危险感。 μ的舒适界限,由0.11到0.16随行车速度而变化,设计中对高、 低速路可取不同的数值。 美国AASHTO认为V≤ 70km/h时μ=0.16,V=80 km/h时, μ= 0.12是舒适感的界限。
a y sin
P点弦偏角:
arctg y x3
p
(rad)
2.有缓和曲线的道路平曲线几何元素:
道路平面线形三要素的基本组成是:直线-回旋线-圆曲线-回 旋线-直线。
(1)几何元素的计算公式:
纬地软件教程之路线及立交平面线形设计(优秀工程范文)

(RO->∞)
[-1,1]
(+∞,-∞)
(S=0或S<>0)
(A<>0或A=0)
(RO<>0)
(RD=9999)
D类:回旋曲线
(∞-> RO)
[-1,1]
(+∞,-∞)
(S=0或S<>0)
(A<>0或A=0)
(RO=9999)
(RD<>0)
E类:回旋曲线
(RO>RD)
[-1,1]
(+∞,-∞)
横向滚动条控制向前和向后翻动数据表,“插入”、“删除”按钮分别控制在任意位置插入和删除一段曲线段,“拾取起点数据<”和“拾取终点数据<”分别根据不同的起点接线方式和终点接线方式直接拾取不同的坐标数据和目标实体数据.
考虑到对话框布局的需要,曲线数据表只显示三段曲线段(分别对应为三行)的数据,每一行行首的小单选框为曲线段拖动选择钮,其后分别为曲线段编号(Noxx)、左右转向(Z &Y)、横向错移值(P)、曲线段长度(S)、曲线参数(A)、曲线段起点曲率半径(RO)、曲线段终点曲率半径(RD).
3.
3.
菜单:设计——立交平面设计
命令:Ht
立交平面线形设计对话框,如图3-1所示.
图3-1
“立交平面设计”启动后自动读入当前项目所指定的平面曲线数据文件(*.p米).其中“存盘”和“另存”按钮用于在用户完成该平面线位的设计与调整之后将当前数据保存到数据文件中.
“起始方式:”列表为本线形的起点接线方式,其后的“X0”、“Y0”、“X1”、“Y1”和“选取文件”按钮及编辑框分别用于输入、显示不同起始方式下的线形起点接线控制数据.用户可以根据所要设计的线形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的起点接线方式.
第五章线形设计

2. 平直路段运行速度
(1)当直线入口速度等于期望速度时,车辆在平 直路段上保持期望速度匀速行驶,直线段出口运 行速度vout等于期望速度 v e 。 (2)当直线入口速度小于期望速度时,直线段出 口运行速度 vout 按公式 计算;当计 算出的运行速度大于或等于期望速度时,取期望 速度。 (3)当入口速度大于期望速度时,车辆将减速行 vout 为期望速度。 驶,直到期望速度后匀速行驶,
2β≤α
式中:α——路线转角(°) β——回旋线角(°)。
2. S型曲线 定义:两个反向圆曲线用两段反向回旋线 连接的组合形式。
要求:
从行驶力学与线形协调、超高过渡考虑,宜 ; 当采用不等参数时,比值应小于2.0,有条件时以小于 1.5为宜。
两回旋线以径向连接为宜,当条件受限不得已插入短
直线或相互重合时,短直线或重合段的长度L应符合下 式规定:
2. 设计速度与运行速度协调性评价 设计速度与运行速度协调性评价:是指对 同一路段的运行速度与设计速度的差值进 行评价。 当同一路段运行速度与设计速度的差值大 于20km/h时,应对该路段的设计指标进行 安全性检验和调整。
若路段运行速度高于设计速度时,应按运 行速度检验和调整,否则行车不安全; 若路段运行速度低于设计速度时,只要运 行速度连续,行车是安全的,不必调整。
上线辅曲线半径与主曲线半径比值不宜大于 2.0。 两相邻回头曲线间应尽可能拉开距离。 仅适用受限的三四级公路及山城道路。
要求:
上线辅曲线半径与主曲线半径比值不宜大于 2.0。 两相邻回头曲线间应尽可能拉开距离。 仅适用受限的三四级公路及山城道路。
(二)平面线形要素组合计算
1. 基本型曲线设计与计算 (1)对称形 曲线计算
第五章 线形设计
5 第五章 线型设计

回头曲线指标 项 目
表 3-21 回头曲线的前后线形应有连续性,两头宜布设 过渡性曲线为宜,此外还应设置限速标志,并 采取保证通视良好的技术措施。回头曲线的主 要技术指标见表 3-21。
公 路 等 级 二 30 三 源自5 四 20计算行车 速度 (km∕h) 主曲线最 小半径 (m) 缓和曲线 最小长度 (m) 超高横坡 度(%) 双车道路 面加宽值 (m) 最大纵坡 (%) 6 2. 5 3. 5 6 6 30 25 20 30 20 15
一 、
组 合 设 计 的 原 则 1 )应 在 视 觉 上 能 自 然 地 诱 导 驾 驶 员 的 视 线 , 并 保 持 视 觉 的 连 续 性 。 这 样 可 以 使
驾 驶 员 及 时 和 准 确 地 判 断 路 线 的 变 化 情 况 , 不 致 因 错 觉 而 发 生 事 故 。 任 何 使 驾 驶 员 感 到 茫 然 、 迷 惑 或 判 断 失 误 的 线 形 , 必 须 尽 力 避 免 。 在 视 觉 上 能 否 自 然 地 诱 导 驾 驶 员 的 视 线 , 是 衡 量 平 、 纵 线 形 组 合 好 否 的 基 本 条 件 。 2 )平 、 纵 面 线 形 的 技 术 指 标 应 大 小 均 衡 , 使 线 形 在 视 觉 上 、 心 理 上 保 持 协 调 。 平 曲 线 与 竖 曲 线 的 大 小 如 果 不 均 衡 , 会 给 人 以 不 愉 快 的 感 觉 , 失 去 了 视 觉 上 的 均 衡 性 。 对 于 纵 面 线 形 反 复 起 伏 , 而 平 面 上 却 采 用 高 标 准 的 线 形 是 无 意 义 的 , 反 之 亦 然 。 3 )合 成 坡 度 应 组 合 得 当 , 以 利 于 路 面 排 水 和 行 车 安 全 。 合 成 坡 度 过 大 , 对 行 车 不 利 , 合 成 坡 度 过 小 则 对 排 水 不 利 也 影 响 行 车 。 在 进 行 平 纵 组 合 设 计 时 , 如 条 件 可 能 , 一 般 最 大 合 成 坡 度 不 宜 大 于 8 % , 最 小 合 成 坡 度 不 宜 小 于 0 .5 % 。 4 )注 意 与 道 路 周 围 环 境 的 配 合 。 配 合 得 好 , 它 可 以 减 轻 驾 驶 员 的 疲 劳 和 紧 张 程 度 , 还 可 以 起 到 引 导 视 线 的 作 用 。
道路平面线形设计方法

浅谈道路平面线形设计方法摘要:道路平面设计是复杂而又系统的,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发展以及机动化水平的提高,道路的交通构成发生了巨大变化,同时人们对精神生活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对道路也有了更高的人性化要求。
面对这些挑战,道路设计工作者们需要与时俱进不断思考,设计出更适合于行车曲线的平面线形。
关键词:平面线形设计直线型曲线型设计方法特点公路是自然界中的人工构造物,其位置确定不仅受地形、地质、生态等建设条件的影响,而且修建以后又反作用于自然,对自然的地形、生态等会造成或多或少的破坏,同时路线位置还会对运行安全产生长期深远的影响。
公路线形设计是公路设计的核心,最终决定了公路的空间位置和反馈于驾驶员的视觉形态。
线形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公路运营的安全、经济、舒适、快捷功能的发挥。
1 直线型设计1.1直线型设计原理及方法工程技术人员根据道路的等级、路线走向、控制条件和技术要求,首先在实地或图上采用一系列连续的导线来控制公路的走向和基本位置,然后在路线的转弯处,为适应行车和地形的要求,采用不同的曲线或曲线组合来完成导线折线处的合理过渡,从而形成整个路线的平面线形。
即所谓的直线型设计方法。
直线用以控制路线的走向和方位,在路线布置和设计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直线型设计方法通常有纸上定线和实地定线两种。
在我国公路建设早期,由于技术和现实条件等原因,不可能采用高水平的线形指标。
因此,直线型设计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推广。
为我国公路建设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1.2直线型设计的特点传统道路线形即为直线回旋线圆曲线的硬性组合。
简单的运用直线与大半径圆曲线相结合,没有与地形地物条件相协调。
以直线为主体、先定导线后定曲线,布线过程中导向线控制了路线走向,圆曲线、缓和曲线是直线的配角,线形单调,线形的均衡性和连续性较差。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传统的直线型设计方法已难以满足高等级公路平面线形设计的要求。
近年来,曲线型设计方法日益被人们接受、采用。
平面构成基础[点线面]
![平面构成基础[点线面]](https://img.taocdn.com/s3/m/eab74026941ea76e59fa0429.png)
平面构成入门点的构成形式AKI越小的形体越能给人以点的感觉(1) 不同大小、疏密的混合排列,使之成为一种散点式的构成形式(2)将大小一致的点按一定的方向进行有规律的排列,给人的视觉留下一种由点的移动而产生线化的感觉(3)以由大到小的点按一定的轨迹、方向进行变化,使之产生一种优美的韵律感(4)把点以大小不同的形式,既密集、又分散的进行有目的的排列,产生点的面化感觉(5)将大小一致的点以相对的方向,逐渐重合,产生微妙的动态视觉(6)不规则点的视觉效果线的构成形式AKI线是点移动的轨迹(1) 面化的线(等距的密集排列)(2)疏密变化的线(按不同距离排列)透视空间的视觉效果(3)粗细变化空间,虚实空间的视觉效果(4)错觉化的线(将原来较为规范的线条排列作一些切换变化)(5)立体化的线(6)不规则的线面的构成形式AKI它体现了充实、厚重、整体、稳定的视觉效果(1) 几何形的面,表现规则、平稳、较为理性的视觉效果(2)自然形的面,不同外形的物体以面的形式出现后,给人以更为生动、厚实的视觉效果(3)徒手的面(4)有机形的面,得出柔和、自然、抽象的面的形态(5)偶然形的面,自由、活泼而富有哲理性(6)人造形的面,较为理性的人文特点单形的构成AKI(1) 几何单形的相互构成(以圆形、方形、三角形为基本形体,将它们分别以连接、重合、重叠、透叠等形式,构成不同形象特点的造型)(2)分割所构成的形体(训练设计者灵活的造型能力)(3)重合所构成的形体,(形体间相互重合、添加派生出各种形态各异的造型)(4)自然形单形的构成(把自然物的基本形以真实、自然、概括的形式表现出来,应用到构成设计中去)平面构成的形式AKI1.平面构成的基本格式(基本格式大体分为:90度排列格式、45度排列格式、弧线排列格式、折线排列格式)2.重复构成形式(以一个基本单形为主体在基本格式内重复排列,排列时可作方向、位置变化,具有很强的形式美感)-简单重复构成-多元重复3.近似构成形式(有相似之处形体之间的构成,寓“变化”于“统一”之中是近似构成的特征,在设计中,一般采用基本形体之间的相加或相减来求得近似的基本形)4.渐变构成形式(把基本形体按大小、方向、虚实、色彩等关系进行渐次变化排列的构成形式)-形的大小、方向渐变-形状的渐变-疏密的渐变-虚实的渐变-色彩的渐变平面构成的形式(二)AKI5.发射构成形式(以一点或多点为中心,呈响周围发射、扩散等视觉效果,具有较强的动感及节奏感)-一点式发射构成形态-多点式发射构成形态-旋转式发射格6.空间构成形式(利用透视学中的视点、灭点、视平线等原理所求得的平面上的空间形态)-点的疏密形成的立体空间-线的变化形成的立体空间-重叠而形成的空间-透视法则形成的空间(以透视法中近大远小、近实远虚等关系来进行表现的)-矛盾空间的构成(错觉空间构成):以变动立体空间形的视点、灭点而构成的不合理空间,“反转空间”是矛盾空间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7.特异构成形式(在一种较为有规律的形态中进行小部分的变异,以突破某种较为规范的单调的构成形式,特异构成的因素有形状、大小、位置、方向及色彩等,局部变化的比例不能变化过大,否则会影响整体与局部变化的对比效果)8.分割构成形式-等形分割(形式较为严谨)-等量分割(只求比例的一致,不需求得型的统一-自由分割(特点灵活、自由)9.肌理形态构成(肌理指客观自然物所具有的表面形态,是各种物体性质表面特征),制作更多的肌理图案:滴色法水色法水墨法吹色法蜡色法撕贴法压印法干笔法木纹法叶脉法拓印法盐与水色法浅议平面构成与图案2006-03-03 10:03:55 来源: 美术家网网友评论0 条论坛艺术设计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涵盖了当代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且越来越显示出其重要意义。
城市道路毕业设计计算书

ls2
ls4
R
24R 2688 R3
Ts (R R) tan q 2
Ly Ls 2ls
0
90
ls R
28.6479
ls R
Ls
(
20
)
180
R
2ls
ls ls3 q
2 240 R2 Es (R R)sec R
2
β
0
Y0
β0
α-2β0 α
R+ΔR
R
YH R
QZ HY ls
第一部分:平、纵、横三维断面设计
一、平面线形设计 1.设计的线形大致如下图所示:
2、圆曲线计算 (1)ABC 段
已知 1 518 '14"
取圆曲线半径 R1 4500 m ,如下图:
() α1
α1
α1/2
()
1 —路线转角
L1—曲线长(m)
T1—切线长(m)
E1—外矩(m)
J1—校正数(m)
R1—曲线半径(m)
K1+278.252 +1259.163-0.376
K2+537.539 -424.795 K2+112.744 +1/2×841.393 K2+533.4405 +1/2×8.197
JD2 校核无误。
3、带缓和曲线的平曲线的计算
K2+537.539
在简单圆曲线与直线连接的两端,,分别插入一段 回旋曲线,即构成带缓和曲线的平曲线,这种组合形 式叫基本型,其要素计算公式如下:
第7页共20页
2.竖曲线的计算
根据设计得知: i1 0.3%, i2 0.4%,1 i2 i2 0.7%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公路勘测规范》纸上定线规定:
1.应将有特殊要求或控制的地点,必须避绕的建筑或地质不良地带,地下建筑或管线等标注于地形图上。
2.山岭地区的越岭路线,需进行纵坡控制的地段应在地形图上进行放坡,将放坡点标示于图上。
3.在地形图上选定路线曲线与直线位置,定出交点,计算坐标和偏角,拟定平曲线要素,计算路线连续里程。
4.沿路线中线按一定桩距从图上判读其高程,点绘纵断面图。
河堤、铁路、立体交叉等需要重点控制的地段或地点,应实测高程点绘纵断面图,并据以进行纵坡设计。
5.应根据路线中线线位,在地形图上测绘控制性横断面,并按纵坡设计的填挖高度进行横断面设计,作为中线横向检验和计算路基土石方数量的依据。
6.依据纸上定线的线位及实地调查资料,初步确定人工构造物的位置、交角、类型与尺寸。
7.综合检查路线线形设计及有关构造物的配合情况与合理性。
线形设计可采用透视图法检验平、纵、横组合情况。
8.纸上定线后,对高填深挖地段、大型桥梁、隧道、立体交叉以及需要特殊控制的地段,应进行实地放线检验、核对,并作为各专业工程勘测调查的依据。
9.所确定的线位应总体配合恰当、工程经济合理、线形连续顺适。
对需进行比较的方案,应按上述步骤方法定出线位、计算工程量,进行技术经济比较。
本次实习中三级公路设计车速30km/h,平曲线极限最小半径30m,一般最小半径65m,不设超高最小半径350m,最大纵坡8%,路基宽度7.5m,行车道宽度6.0m,路肩宽度0.75m,路拱横坡度2%,路肩横坡度3%
1.项目——新建项目
2.在新建项目后可直接应用主线平面设计功能进行路线平面设计。
应用cad打开画好的带状地形图设计——主线平面设计。
通过拾取可以在图上插入交点。
注意:这时系统只为新建项目建立了一个交点,除了交点名称和交点坐标可输入之外,其他控件都处于不可用状态。
3.鼠标拖动后其他控件可处于可用状态。
通过拖动R插入相应交点处的曲线,注意将半径取整,参考公路线形设计规范设置相应的缓和曲线长度。
注意下 :在选取平曲线计算模式处纬地系统提供了常用的十三种反算模式和常规计算模式,一般常规使用第一种已知S1+Rc+S2 4.运行项目——设计向导确定公路基本信息。
5.cad视图——重生成(输入re回车)。
对当前显示的图形重新生成就可以使得设计的平面线形圆滑了。
6.点击主对话框右上角的——存盘,保存平面交点数据文件并通过系统自动转换得到平面线形数据文件,然后就可以进行平面自动分图。
7.点击表格——输出直曲转表
8.表格——输出逐桩坐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