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说课稿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的教案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的教案一、基本信息课文: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作者:王之涣朝代:唐代课型:诗词赏析二、教学目标1. 了解唐代文学的特点和背景;2. 理解本诗的意境和艺术价值;3. 培养学生欣赏诗词的能力。
三、教学过程1. 课前导入介绍唐代文学的特点和背景,让学生对唐代文学有个大致了解。
2. 课文解读首先,让学生朗读全篇诗词,了解诗词的格律和韵律。
接下来,教师讲解诗词的意境和艺术价值,引导学生感受诗词的情感和形象。
着重讲解以下几点:(1)诗词的背景和写作动机。
介绍王之涣的生平和登京口北固亭的历史背景,让学生理解王之涣当时的写作动机。
(2)诗词的意境。
让学生通过诗词表现出来的景象感受到登高远望、感叹天地之大、游历之难等情感。
(3)诗词的用典。
让学生理解诗词中使用的“北固山”的寓意,以及对“千古兴亡多少事”这一历史名句的运用。
3. 课文赏析组织学生对诗词进行赏析,让学生就以下几点展开思考:(1)诗词的艺术价值。
让学生分析这首诗词的文学技巧和艺术魅力,从词语运用、形象描绘、意境表达等方面进行展开。
(2)诗词的深层含义。
让学生探讨诗词背后的深层含义,如何理解“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这一句子的内涵。
4. 课堂总结让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收获,强化对诗词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是让学生理解诗词的意境和艺术价值,培养学生对诗词的欣赏能力。
难点是让学生理解诗词中使用的典故和古文习惯表达方式,并从中品味诗词的文学魅力。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PPT优秀教学说课复习课件说课

诗词鉴 赏
占据。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
古代作战时兵士所戴的头盔。 这里指代士兵。
赏析
下片借曹刘来衬托孙权的英雄形象,表达了词人对英雄的仰慕,对屈辱求和 的南宋朝廷的失望与愤慨。
诗词鉴赏
指曹操和刘备。
孙权的字。
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修辞:设问,引用曹操的话,颂扬孙权的雄才大略,不畏权势, 流露出对苟且偷安、毫无振作的南宋朝廷的愤懑之情。
4、《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中借用曹操的话从侧面赞美孙权的句子是: _____天__下__英___雄__谁?敌__手______曹__刘。_________生__子___当。如孙仲谋
达标训练
品读辛弃疾的《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完成第1~3题。
C 1、下列对这首词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写作背景
这首词是辛弃疾于开禧元年担任镇江知府时所作。
诗词译文
译文
何处望神州? 满眼风光北固楼。 千古兴亡多少事? 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哪里可以看见中原大地呢? 在北固楼上,满眼都是美好的风光。 从古到今,有多少国家兴亡大事呢? 往事连绵不断,如同没有尽头的长江之水滚滚奔流。
诗词译文
年少万兜鍪, 坐断东南战未休。 天下英雄谁敌手? 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
滚滚流。 指孙权年轻时就统率千军万马。
连绵不尽的样子。
占据。
力量能相抗衡的对手。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
孙仲谋。
译文:什么地方可以看见中原呢?在北固楼上,满眼都是美好的风光。 从古到今,有多少国家兴亡大事呢?不知道,年代太长了。只有这无 尽的长江水滚滚东流。
【部编版】九年级下语文《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优质课说课稿

【部编版】九年级下语文《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优质课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是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的一首古诗,作者是唐代诗人王之涣。
这首诗是一首写景抒情的诗歌,描绘了诗人登上京口北固亭,远眺江南美景,抒发了对家乡的思念和对国家的忧虑。
整首诗意境高远,语言优美,富有诗意,对学生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首诗之前,已经学习了许多古诗文,对古诗文的阅读和理解积累了一定的基础。
但是,对于这首诗的背景、作者的思想感情以及诗歌的艺术特色,还需要进一步引导和启发。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欣赏这首诗。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诗文的背景,了解作者王之涣的生平和创作风格;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能够把握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理解诗的意境和主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方法,培养学生欣赏古诗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感受诗人对家乡的思念和对国家的忧虑,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诗文的理解和欣赏,诗歌背景和作者思想感情的把握。
2.教学难点:诗中关键词语和句子的理解,诗歌意境和主题的领悟。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讨论法、写作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诗文的背景图片和相关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诗文。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以图片展示和简介的方式,引入诗文背景和作者王之涣的生平和创作风格。
2.朗读:学生朗读诗文,教师指导朗读的节奏和情感。
3.解读:学生自读,理解诗文内容,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的意境和主题。
4.讨论:学生分组讨论,探讨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5.欣赏:学生欣赏诗文的艺术特色,教师引导欣赏诗歌的语言、形象和情感。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教案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教案教案标题: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教案教案目标:1. 通过学习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这首诗,学生将能够理解和欣赏宋代文学的特点。
2. 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教学重点:1. 理解和分析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这首诗的意境和艺术特点。
2. 学习宋代文学的特点和风格。
教学难点:1. 理解和欣赏宋代文学的特点。
2. 分析诗中的意象和意义。
教学准备:1.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这首诗的课文材料。
2. 多媒体设备。
3. 学生的课本和笔记。
教学过程:导入:1. 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京口北固亭的图片,并简要介绍北固亭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意义。
2. 引导学生谈谈自己对北固亭的了解和感受。
理解诗意:1. 分发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这首诗的课文材料给学生,并阅读诗歌的内容。
2. 指导学生分析诗歌的意境和艺术特点,帮助学生理解诗中的意象和意义。
3. 引导学生讨论诗中表达的情感和思想,以及作者的写作意图。
学习宋代文学特点:1. 介绍宋代文学的特点和风格,如儒家思想的影响、注重写实和细腻描写等。
2. 分析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这首诗中体现的宋代文学特点,并与其他宋代文学作品进行比较和对比。
拓展活动:1. 邀请学生朗读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这首诗,并借助多媒体设备播放相关的音乐或背景音效,增强诗歌的艺术感染力。
2. 分组让学生创作自己的登京口北固亭有怀的诗歌,鼓励他们运用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表达对北固亭的情感和思考。
总结:1. 回顾本课学习的内容,强调学生对宋代文学特点的理解和对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这首诗的欣赏能力。
2. 鼓励学生继续阅读和欣赏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培养他们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教学延伸:1. 组织学生进行更深入的宋代文学研究,让他们选择其他宋代文学作品进行分析和比较。
2. 组织学生参观相关的文化遗址或博物馆,增加他们对北固亭和宋代文化的了解。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说课稿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说课稿《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说课稿一、说教材1、《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首词是高中必修二第三专题第四篇课文。
这个单元以“历史的回声”为内容编写课文。
它的着眼点在于学习前人解读历史的思维方式,看看他们如何借鉴历史,如何表述自己的见解;在于学习如何把握历史瞬间,进行忠实记录。
2、《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首词,是作者登临京口北固亭所作。
面对历史陈迹,遥望江面上的点点帆影,不禁抚今思昔,心潮激荡,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爱国词作。
抒发自己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悲愤之情。
3、教学目标及重难点分析:根据新课标提出的“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等要求,本科目标设定如下:(1)理解《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运用典故,借古讽今的写作特点。
(2)体会辛弃疾抗敌救国的雄图壮志和为国效劳的爱国热情。
(3)流利地背诵本词。
其中,教学目标一、二、三都是本课的教学重点,而教学目标一又是难点二、说教法这是一首充满激情、充满伤感的词,如何让学生喜欢上它,并主动投入学习?学生如何学习欣赏宋词?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诵读为主,在声色动人的朗诵中,引导学生走近词作者、走进词境界。
这样既关注了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又顾及了学习的“过程与方法”,建立起以品悟性探究为主、以欣赏性理解为目的的学习模式,从中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尝试写中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新教材入选这首词,意在让学生学习名家名篇,体会作者报国无门、请缨无路的悲愤之情,培养学生品读诗歌意境,提高审美情趣。
所以,我把这节课定位于鉴赏诵读课。
三、说学法新课标指出“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与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
因此,在课堂上,我十分重视学生主动参与课堂以引起他们的切身感受,在体验学习和探究学习中整体把握作品,从而达到提升个人语文素养的目的1、借助工具书和注释,在自己领悟的基础上与学习伙伴合作疏通文意,提高阅读古诗词的能力2、多形式朗读课文,培养语感。
2021年2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优秀教学教案说课稿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培养对词句的初步鉴赏能力。
2.通过对典故和创作背景的了解,借助概括、品读、联想等方法,理解作品内容。
3.理解作者在词句中蕴涵的丰富情感。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翻开中国的文学史,说到唐朝,我们会很自然的想到唐代的“诗”。
那么说到宋朝呢?对,是宋朝的词。
在宋朝有一位大词人,他叫辛弃疾。
课前大家都搜集了辛弃疾的有关资料,谁来说说,他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好,今天我们就通过一首词来走近南宋这位著名爱国词人——辛弃疾。
二、读题,提出疑问1.出示课题,齐读。
2.找题眼。
大写“怀”,能用“怀”组词吗?过渡:登上京口的北固亭,词人在怀念谁?“怀”些什么呢?三、读词,自主学习1.请大家拿出你的课文纸,把这首词多读几遍。
借助注释把词读通,读顺,再读出节奏。
学生自由读2.检查读词。
3.合作读。
4.交流读懂的部分。
四、精讲点拨,解决问题作者登高有怀,他“怀”的是什么呢?交流:1.“怀”英雄。
板书:孙仲谋交流孙权。
你认为他是个怎样的人?2.学习下阕。
a理解:万兜鍪。
齐读。
b理解:坐断江南战未休。
你读到了一个怎样的孙权?老师小结:这“怀”是怀念的怀。
板书:念他为什么会想到这些人呢?咱们继续学习。
登上北固楼,作者还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呢?3.学习上阕请大家默读词的上阕。
交流汇报:看到了滚滚长江奔腾东去。
理解:满眼风光北固楼。
能描述一下这满眼的风光吗?学生叙述小结过渡:这满眼风光如今早已不再。
(出示资料)如果你是南宋的统治者,你应该怎么做?过渡:是啊!可当时的统治者早已不想再战。
有诗为证。
南宋诗人林升在《题临安邸》中就曾这样写道——(课件出示)学生齐读你读到了南宋统治者怎样的生活?这正是当局真实的写照。
现在你知道作者为什么会想起孙权了吗?a激情读上阕。
触景伤情,这“怀”里还有作者那挥之不去的忧伤,这份“怀”是“伤怀”的怀。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优秀课件

“千古兴亡多少事”,概括历史沧桑变化 ,兴亡更替,此乃人力无法挽回;
“天下英雄谁敌手”,将孙权与曹操刘备 并称,说明只要励精图治,定能治理好国家。
通过这些问句,抒发了自己对朝廷的不满 ,借古讽今,表达了自己的爱国之情。
合作探究
词的首句“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 楼”中,神州指什么?这句话有什么言 外之意?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神州指:中原。 言外之意:神州已非我所有。 结构作用:引出下文。
合作探究
为什么说“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 楼”是自问自答?
这两句是倒装句法,即前一句可以 移到前面去说,成为:“满眼风光北固 楼,何处望神州?”
学习目标
1、能准确朗读、背诵全词。 2、反复诵读,提高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3、品味作40-1207),南宋词人。字 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辛 弃疾既有经邦济世之才,又有廓清天下之 职,他的个人经历,颇富传奇色彩。强烈 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战斗精神是辛词的基本 思想内容。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 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南宋 上层统治集团的屈辱投降进行揭露和批判 ;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艺术风 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热情洋溢,慷慨 悲壮,笔力雄厚,他与苏轼并称为“苏辛 ”。著有《稼轩长短句》。
板书设计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上片写景:望神州、北固楼、千古事、长 江流;
下片怀古:万兜鍪、战未休、谁敌手、孙 仲谋。
——感慨兴衰、赞美孙权、讽刺当朝。
课堂检测
1、按照要求填空。 (1)《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中暗示 中原土地已非我有,寓有“故国之思”的句 子是:_何__处__望__神__州__?__满__眼__风__光__北__固__楼___。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优秀课件

象征历史的长河,寓意朝代更迭、世事沧桑。
长江水
渲染出萧瑟的氛围,象征作者内心的苍凉与悲壮。
落日、秋风
03
CHAPTER
诗词的艺术手法
气势磅礴
豪放派诗词通常气势恢宏,给人一种宽广、辽阔的感觉。
03
语言铿锵有力
诗中的措辞铿锵有力,字字珠玑,彰显出豪放派诗词的语言特点。
01
意境开阔
诗中描绘的京口北固亭的景色,展现出辽阔的意境,体现了豪放风格的特点。
03
02
01
该词作于辛弃疾被贬谪期间,表达了他对国家的深深忧虑。
创作时间
京口北固亭,位于江苏镇江,是当时的一个军事要塞。
创作地点
词中提到了“烽火扬州路”等,反映了当时南宋与金国间的战争氛围。
背景事件
《青玉案·元夕》:描写元宵节繁华背后的孤独与忧国之情。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与《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同为京口北固亭之作,但主题略有不同,表达了作者的怀古之情。
珍惜时光,奋发有为
诗中对自然与人文景观的赞美,提醒我们要关注环境保护和文化遗产传承,营造一个美好的生活环境。
关注自然与人文环境
THANKS
感谢您的观看。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以建康赏心亭为背景,抒发豪情壮志。
这些背景和作品介绍,能够帮助读者更为深入地理解《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这首词的内涵与意境。
02
CHAPTER
诗词赏析
全词气势豪壮,表现出作者洒脱不羁的个性,具有鲜明的个人风格。
豪放洒脱
词人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抒发内心的感慨与忧思。
人生短暂与功业未成的感慨
诗中通过对京口北固亭周边自然与人文景观的赞美,展现了中国古代文人对美好事物的热爱与追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首词是高中必修二第三专题第四篇课文。
这个单元以“历史的回声”为内容编写课文。
它的着眼点在于学习前人解读历史的思维方式,看看他们如何借鉴历史,如何表述自己的见解;在于学习如何把握历史瞬间,进行忠实记录。
2、《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首词,是作者登临京口北固亭所作。
面对历史陈迹,遥望江面上的点点帆影,不禁抚今思昔,心潮激荡,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爱国词作。
抒发自己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悲愤之情。
3、教学目标及重难点分析:根据新课标提出的“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等要求,本科目标设定如下:
(1)理解《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运用典故,借古讽今的写作特点。
(2)体会辛弃疾抗敌救国的雄图壮志和为国效劳的爱国热情。
(3)流利地背诵本词。
其中,教学目标一、二、三都是本课的教学重点,而教学目标一又是难点
二、说教法
这是一首充满激情、充满伤感的词,如何让学生喜欢上它,并主动投入学习?学生如何学习欣赏宋词?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诵读
为主,在声色动人的朗诵中,引导学生走近词作者、走进词境界。
这样既关注了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又顾及了学习的“过程与方法”,建立起以品悟性探究为主、以欣赏性理解为目的的学习模式,从中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尝试写中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新教材入选这首词,意在让学生学习名家名篇,体会作者报国无门、请缨无路的悲愤之情,培养学生品读诗歌意境,提高审美情趣。
所以,我把这节课定位于鉴赏诵读课。
三、说学法
新课标指出“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与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
因此,在课堂上,我十分重视学生主动参与课堂以引起他们的切身感受,在体验学习和探究学习中整体把握作品,从而达到提升个人语文素养的目的
1、借助工具书和注释,在自己领悟的基础上与学习伙伴合作疏通文意,提高阅读古诗词的能力
2、多形式朗读课文,培养语感。
3、交流讨论法深入体会作者情感。
在教学过程中力求让学生更多的直接接触课文材料,还学生大量的课堂活动时间,体现新课标“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的理念,通过多层次诵读、多角度比较、艺术性创编等课堂实
践活动来带动教学流程步步推进,在读、说、赏的层进训练中落实教学目标。
四、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提问:继承苏轼把词的豪放风格发扬光大的是谁?
学生答:辛弃疾。
教师自然地导入新课,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他的一首词《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并板书课题及作者。
然后介绍作者及其作品。
介绍作品时可用郭沫若的对联: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
目的是让学生知人论世,更好地了解其作品的豪放词风和爱国情怀。
2.确定目标。
将学习目标用多媒体展示在大屏幕上。
目的是让学生明确本课的学习方向和学习重点。
3.合作学文
第一部:检查预习
字音:狼居胥佛狸祠
词义:风流元嘉草草北
顾堪饭
目的是检验学生的预习效果并逐步培养其认真预习的好习惯。
第二步、初读课文,朗读指导。
1、教师进行学法建议(1、读准每一个字音;
2、注意正确断句;
3、尽量读出感情。
)
2、学生自由朗读并结合注释、查工具书或者查资料书去疏通词
义。
3、个别学生朗读,学生点评,教师点评。
4、教师范读或听录音朗读。
用多种朗读方式调动学生情绪,烘托课堂气氛,并为下面理解本诗的情感底蕴奠定了基础。
而且这有助于帮助学生完成学习目标三。
第三步、再读课文,“时空连线”,深化理解,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1、师问:诗人登亭远眺,看到了什么景、想到了什么人?
生答:景:千古江山、舞榭歌台;斜阳草树、寻常巷陌
人:孙权、刘裕
2、思考:辛弃疾登上北固亭,极目远眺,为什么会想到孙权和刘裕?
孙权:他曾经在京口建立吴都,并曾打败来自北方的曹操的军队,保卫了家园。
刘裕:刘裕的祖先由北方移居京口,刘裕曾经在这里起事,最后建立政权。
为了恢复中原,他几次大举北伐。
他们有着共同点:是能够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而且他们的业绩都在京口起步。
3、合作探究:请同学们想想用这二个人的典故,还蕴含了什么意思?
偏安一隅的南宋小朝廷,置千百万中原百姓“遗民泪落胡尘里,遥望南师又一年”的痛苦现实于不顾,依旧饮酒作乐,天天歌舞,夜夜笙歌。
当时一个叫林升的诗人写了一首《题临安邸》讽刺道:“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已经国破家亡了,他们竟不思复国还乡,仍沉迷于声色犬马,醉心于灯红酒绿,早已忘记了国恨家仇,哪里能与建功立业的孙权、刘裕相比!———讽刺宋室昏聩。
4、上片小结:呼唤英雄豪杰,缅怀英雄业绩,表达自己盼望南宋当局者能抗金救国的急切心情。
5、思考:下片运用了哪些典故?请简要说说其中的意思。
元嘉草草,赢得仓皇北顾(刘义隆)封狼居胥(霍去病)
佛狸祠下(拓拔焘)廉颇老矣
6、思考:诗人写佛狸祠下的迎神赛会的一幕景象,是什么心情?
作者的心情是沉重的,表达了自己的隐忧:如今江北各地沦陷已久,不迅速谋求恢复,百姓就安于异族统治,忘记了自己是宋室臣民。
表达对南宋政权不图恢复中原的不满。
7、思考:用廉颇的典故,一句折射出作者当时怎样的处境?以廉颇自况,他老当益壮,仍然想为国效力:可当政者不接受他的建议,又有小人挑拨,他感到悲愤,他很可能会像廉颇一样被弃置不用。
抒写了自己虽有远大抱负,而朝廷却不重用,壮志未酬的苦闷。
8、下片小结:用刘义隆、佛狸祠、廉颇的典故,继续写自己报效祖国的一片忠心,并表示自己不被朝廷所用的激愤。
9、全词小结:这首词运用借古讽今的手法,对孙权、刘裕的赞扬,就是对南宋统治者的指责,慨叹英雄难觅;对刘义隆的讽刺,就是对韩佗胄草率冒进的警告;对佛狸祠下的感叹,就是对统治者不思收复中原的不满。
最后以廉颇自比,则是一个报国无门者、一个大英雄泣血的内心独白!这是一首怀古之作,更是一首伤今之作!
10、这首词的特点是多用典故,.有人说辛弃疾的词有“掉书袋”的毛病,你认为如何?(这个环节利用合作、讨论、探究的学法,能使每一位同学都参与到课堂上来,成为课堂的主角)
这些典故,都和这首词的思想感情紧密联系。
加强了作品的说服力和感染力,仰慕古人、感慨身世、借古讽今、抒发情怀、言简意赅、以一当十,这正是这首词的长处!
正如《词综》所说,“发端便欲涕落,后段一气奔注,笔不遏:廉颇自拟,慷慨壮怀,如闻其声;谓此词用人名多者,尚是不解词味。
”
11、作业
1、背诵《京口北固亭怀古》
2、根据本词以及你对辛弃疾的了解,以“永远的辛弃疾”为话题写一篇文章,不少于300字。
(语文课堂应该进行“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探索,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
这个环节主要训练学生独立把握领悟诗歌风格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让学生
在积极主动的思维活动和情感活动中进行人物赏析表达训练,全方位的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
五、板书设计
辛词:词风豪放、爱国情怀
孙权
颂古刺今
刘裕
借古讽今怀古伤今
刘义隆
拓跋焘贬古非今
廉颇老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