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学实验--土壤剖面描述表

合集下载

土壤剖面的形态特征

土壤剖面的形态特征

土壤剖面的形态特征土壤剖面是指在地表以下,从表层到深层的土壤堆积体的纵向结构和特征。

具体来说,土壤剖面的形态特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土壤层次:土壤剖面通常由多个层次组成,每个层次称为土壤层或土层。

土壤层次的数量和厚度取决于土壤形成过程和地貌条件。

常见的土壤层次包括表土层(也称为A层)、渗透层(B层)和母质层(C层)。

色泽:土壤剖面中的不同层次具有不同的颜色。

这是由于土壤成分、有机质的含量和氧化还原状态的变化所导致的。

常见的土壤颜色包括黑色、褐色、红色、黄色等。

土壤颜色可以提供关于土壤成分、含水量、通气性和气候条件的信息。

质地:土壤剖面中的不同层次具有不同的质地。

质地是描述土壤中矿物质颗粒的大小和比例的属性。

常见的土壤质地包括沙壤土、壤土、粉壤土和黏壤土等。

质地对土壤的水分保持能力、通气性和渗透性等性质有重要影响。

结构:土壤剖面中的不同层次可能具有不同的结构形式。

常见的土壤结构包括块状结构、砂粒结构、团粒结构等。

土壤结构对土壤的渗透性、通气性和根系生长空间等产生影响。

根孔和生物通道:部分土壤剖面中可能存在根孔和生物通道。

根孔是植物根系经过后遗留下来的空隙,对水分渗透和土壤通气起到重要作用。

生物通道则是由土壤动物或其他生物活动造成的空隙。

特殊结构和物质:在某些特殊的土壤剖面中,可能存在特殊的结构和物质,如硬质土壤层、石块、腐殖质或岩屑的聚集等。

这些特殊结构和物质对土壤的根系生长、水分渗透和养分循环等都产生影响。

综上所述,土壤剖面的形态特征主要包括土壤层次、色泽、质地、结构、根孔和生物通道,以及特殊的结构和物质。

这些特征反映了土壤的形成过程、物质组成和力学性质,对土壤功能和生态系统的发展和维持具有重要意义。

(完整版)实验四土壤剖面野外观察

(完整版)实验四土壤剖面野外观察

实验四土壤剖面野外观察一、目的要求通过野外土壤剖面观察,学会用简单方法认识土壤的基本特性和主要农业生产性状,从而认识土壤,并联系土壤生成环境,分析其与土壤形成及利用改良方面的关系。

二、壤形成夜因素的研究观察(一)气候资料的调查:包括温度、降水量、蒸发量、霜期、风、水、旱、涝灾害等。

(二)母质:直接由岩石风化而形成的残积物母质。

要记载岩石的种类、风化程度及形态;如系冲积物、风积物等运积母质,则记载其种类、生成过程及其性状。

(三)地形:地形通常可分为山地、丘陵、河谷、冲积平原,盆地及洼地等。

当了解地形时要记载地点、周围环境、地形的变化情况与土壤发育与分布的关系。

(四)侵蚀情况:在山区进行土壤调查与观察时要更为重要,要详细记载侵蚀方式、程度、引起侵蚀的原因,如何采取防止措施。

(五)土壤的排水及灌溉情况:首先观察地表水的有无及其状况,地下水位深度、灌溉条件的有无,现有灌溉的系统及灌溉的可能性。

其次要记载该地区的排水情况、排水系统等。

(六)植被情况:包括植物群落、生长情况、指示植物、造林状况。

(七)农业生产状况调查:包括农作物种类、产量、茬口安排、及施肥情况、丰产经验及畜牧业的发展情况等。

三、土壤剖面的观察与记载土壤剖面是土壤内在形态的外在表现,因此研究土壤的外部形态,也能了解土壤的性质及农业生产价值。

在田间观察土壤时除观察土壤的自然环境外,还要借助于土壤剖面的观察与分析来全面地了解土壤的一切特性。

(一)土壤剖面位置的选择及挖掘:土壤剖面的选择必须具有代表性,切忌在道旁、沟边、肥堆及土层经过人为翻动或堆积的地方挖掘剖面和采取样品。

在选择有代表性地点后,挖长约2米,宽1米,深1~1.5米的土坑(如地下水位较高,达到地下水时即可),将朝阳的一面挖成垂直的坑壁,而与之相对的坑壁挖成每阶为30~50厘米的阶梯状,以便上下操作。

(如图)在挖剖面时要注意观察朝阳面,观察面上端不准堆土,也不准站人踩踏,以保持土壤的田间自然状况,挖出的土抛在土坑长边的两旁,表土与心土分别堆放,观察与记载结束后,必须将土坑先心土后表土进行填平。

土壤剖面记载表

土壤剖面记载表

土壤剖面记载表剖面野外编号
室内编号
地点县公社大队
生产队丘调查时间 20 年月日
土壤名称(当地名称)
(最后定名)
㈠、土壤剖面环境条件
1、地形
2、海拔
3、成土母质
4、自然植被
5、农业利用方式
6、灌溉方式
7、排水条件
8、地下水位 9、抗旱能力
10、地下水水质 11、侵蚀情况
㈡、土壤剖面位置略图
㈢、土壤生产性能记载
1、耕作制度:
2、农作物亩产量:
大小麦斤油菜籽斤早稻斤草子斤晚稻斤皮棉斤3、全年施肥水平:
有机肥担/亩钾肥斤/亩氮素化肥斤/亩磷肥斤/亩4、作物生长表现:
5、土壤供肥保肥能力:
6、耕作性能:
7、存在何种障碍因素:
8、土壤肥力等级:。

土壤实验报告

土壤实验报告

土壤学实验报告学院:资源与环境学院专业:10级草业科学班级:一班学号:20105890 姓名:秦鲁瑶土壤学实习报告一、实习目的:在初步掌握了土壤学基本理论的基础上,进行土壤的野外调查研究,以便掌握土壤调查的理论和技术,了解调查区土壤形成和分布规律,及土壤性状和林木生长关系,为今后学习专业课打下基础。

通过学习了土壤学这门课,我们对土壤有了大概的认识。

这次实习的目的是更好地掌握所学的知识,培养结合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当中的能力。

具体的说,主要是为了掌握土壤剖面的挖掘技术,了解各类土壤的剖面特征,学会观测分析土壤剖面的方法,熟悉挖土壤剖面的过程及土壤的采集,掌握土壤各项指标的测定方法和计算分析。

再之,就是认识主要的土壤类型,了解土壤类型分化与环境条件的关系。

实习是课程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环节,通过教学实习,巩固和加深对课堂理论的理解和掌握。

二、实习计划:(1)熟悉土壤调查野外工作的方法、步骤,掌握野外调查的技能。

(2)认识实习区的地质概况、鉴定常见的岩石。

(3)学会使用几种野外工作需要的仪器、调查观测土壤成土条件、成土过程、土壤属性。

(4)简单了解岩溶地貌形成原因,以及有关沂源溶洞的简介。

(5)掌握土壤剖面挖掘观测技术。

三、实习内容(一)概述土壤不仅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和宝贵财富的源泉,又是人类最早开发利用的生产资料。

在人类的历史上,由于土壤质量衰退曾给人类文明和社会发展留下了惨痛的教训。

但是,长期以来居住在我们这个地球上的人们,对土壤在维持地球上多种生命的生息繁衍,保持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并不在意。

知道20世纪中期以来,随着全球人口的增长和耕地锐减,资源耗竭,人类活动对自然系统的影响迅速扩大,人们对土壤的认识才不断加深,土壤和水空气一样,既是生产食物、纤维及林产品不可代替或缺乏的自然资源,又是保持地球系统的生命活动,维护整个人类社会和生物圈共同繁荣的基础。

土壤剖面挖掘观测技术1、土壤剖面的选择土壤剖面应根据植被、小气候、小地形、岩石和母质类型,选择有代表性的地点;一般不要以路边的断面做观察剖面,也不要在人为影响较大的地方(如肥堆、沟边、陷井边、路旁等)设置观察剖面或采集土样、水田不能设置在田角和田基旁。

中国农业大学土壤剖面描述标准配置和方法

中国农业大学土壤剖面描述标准配置和方法

中国农业大学土壤剖面描述标准配置和方法(2010版)李子忠1 物品准备定位:GPS;剖面挖掘:大铁锹,尺子描述剖面:米尺,10%盐酸,水,剖面刀2把,土壤标准色卡1本,描述表格;取导水率土样:导水率环刀25个,导水率手柄一个,小铁锹,保鲜膜,容重环手柄1套,小环刀25个,锤子一个,标签纸,记号笔2支,记录本1个,笔,大塑料袋5个,自封袋。

2 田间土壤剖面观察2.1 田间土壤剖面点的选择和挖掘(4)坑的后方挖成阶梯状,便于上下工作,并可节省土方。

为准确评定某一土壤的农业生产性状,观察点的选择必须是有代表性和典型性。

一般应选在“地”的中央,要避免选在田国、地角、渠道旁和粪堆上,点的位置应能代表该土壤所处的“地”的特点、排灌条件及土地利用状况。

剖面坑挖掘规格一般以一个人下去工作方便为宜。

其坑长1.5~2米,宽1米,深1~1.5~2米(以需要而定)。

挖坑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观察面必须向阳和上下垂直。

(2)表土和底土分别堆放在左右两边,回土时应底土在下,表土在上,不能打乱土层排列次序。

(3)坑的前方,即观察面上方不能堆土和踩踏,以免破坏土壤的自然状态。

2.2剖面形态特征描述和记载剖面坑挖好后,首先对坑要进行修整,看是否符合要求,一个人下去工作是否方便。

(1)先用平口铁铣将观察面自上而下垂直修成自然状态,并用剖面刀从上而下挑出新鲜面。

(2) 根据剖面所表现出来的形态特征的差异(颜色、质地、结构、松紧、根系分布状况等)划分出土层,并量出各土层的厚度,记入表格(附表)。

主要土壤发生层土壤学上以英文大写字母表示土壤发生层,主要的发生层简述如下:(1)O层:残落物层。

在通气良好而又较干燥的条件下,植物残落物堆积的过程,有机物不能完全分解并在地表累积而形成。

(2)H层:泥炭层。

在长期水分饱和的条件下,湿生性植物残体在表面累积层,是泥炭形成过程作用下形成的发生层。

(3)A层:淋溶层。

在表土层中,有机质已腐殖质化,生物活动强烈,主要进行着淋溶过程,故称为淋溶层,物质的淋溶程度随水、热条件而异。

土壤地理学教学实习土壤剖面记载表.

土壤地理学教学实习土壤剖面记载表.
土壤地理学教学实习土壤剖面记载表
观察日期:2000年8月日,地点:;天气;土壤剖面编号:PEK20 0;土壤分析样品编号:
成土条件
(包括地形、坡度、坡向、侵蚀状况、植被、成土母质、扰动情况和其他等):
土壤剖面
土壤理化性状(描述顺序为颜色、水分状况、结构、质地,根系和其他等)
成土特点
土壤最终定名:
观察人:第组;描述人(签字):记载人(签字):;时分~时分。
野外定名:
采集地点:
海拔:
地形:
植被:
剖面与主要性状:
主要成土过程:
特殊土壤现象:
采集人:
采集时间:
土壤比样标本
登记卡
野外编号:
总编号:
野外定名:
采集地点:
海拔:
地形:
植被:
剖面与主要性状:
主要成土过程:
特殊土壤现象:
采集人:
采集时间:
土壤比样标本
登记卡
野外编号:
总编号:
野外定名:
采集地点:
海拔:
地形:
特殊土壤现象:
采集人:
采集时间:
植被:
剖面与主要性状:
主要பைடு நூலகம்土过程:
特殊土壤现象:
采集人:
采集时间:
土壤比样标本
登记卡
野外编号:
总编号:
野外定名:
采集地点:
海拔:
地形:
植被:
剖面与主要性状:
主要成土过程:
特殊土壤现象:
采集人:
采集时间:
土壤比样标本
登记卡
野外编号:
总编号:
野外定名:
采集地点:
海拔:
地形:
植被:

土壤学第四章土壤质地和结构

土壤学第四章土壤质地和结构

赤铁矿 磁铁矿 三水铝石 高岭石 蒙脱石 伊利石 腐殖质
密度(g/cm3)
4.90~5.30 5.03~5.18 2.30~2.40 2.61~2.68 2.53~2.74 2.60~2.90 1.40~1.80
表4-2 某森林土壤表层各级土粒密度
粒径 (mm)
腐殖质 (g/kg)
密度 (g/cm3)
壤性质相似的土壤划分为一类并给予一定名称,称为 土壤质地。
划分土壤质地的目的在于认识土壤的特性并合理利 用土壤和改良土壤。
3. 土壤质地分类(soil texture classification)制
(1)国际制(international system)
① 根据粘粒(clay)含量将质地分为三类即:
土壤固、液、气三相容积比,反映土壤水、气关系。 atmosphere water
organic matter
mineral
一、土壤的密度和容重
(一)土壤密度(soil density) 1. 概念 单位容积固体土粒(不包括粒间孔隙)的质
量。(g/cm3)
2. 影响土壤密度的因素 矿物组成、有机质含量、土壤质地。
全土样 29.5 2.62
0.10~0.05 0
2.66
0.05~0.01 4.3 2.66
0.01~0.005 14.8 2.62
0.005~0.001 53.7 2.59
<0.001 64.2 2.59
3. 土壤比重 (soil specific gravity) 土壤密度与4℃时纯水密度之比,一般取2.65。
>85
>65
按表4-6,卡庆斯基质地分类可归纳为 以下几个步骤:
①根据物理性粘粒(physical clay)含量,将土壤分 为三大质地类型九种质地,通过查表4-6确定。

土壤剖面观察记录表

土壤剖面观察记录表
剖面图
发生层
采样位置
颜色
质地
结构
松紧度
干湿度
根系
新生体
侵入体
PH
碳酸盐反应
7.5YR3/4
砂壤土
团粒状
紧实
湿润



7.2
忽略此处..
0~9cm
淡黄棕
沉积层
10YR7/6
B层
9~48cm
过渡层
Cb
48~60
母质层
C
60cm以上
腐殖质层
淋溶层
淀积层
母质层
山地中部斜坡
黄色
砂壤土
轻壤土
团粒
块状
块状
块状
稍紧实
紧实
紧实
紧实
湿润
湿润
湿润
湿润

中量
少量
少量


5.2
7.2
土壤剖面观察记录表
纬度:22°58′04"N经度:103°41′30"E
调查日期:2012年4月19日
剖面号码:04
观察地点:古林箐自然保护区
地形:山坡上
坡向:
坡度:
海拔高度:1691m
天气:晴
土壤名称:暗棕壤
母质:石灰岩
侵蚀情况:弱
植被:桉树林
土地利用现状:森林
地形下水埋深:10~15m
调查人:地理A班
土壤特征及其自然状况描述:古林箐自然保护区原生植被很少,主要是次生植被,热带雨林参差不齐,群落垂直结构复杂。岩石主要是石灰岩,土壤以棕壤土为主。
剖面号码:03
观察地点:阿季伍火山
地形:山坡上
坡向:280°
坡度:22°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土壤剖面描述表
样地名称(编号):样地类型(主、辅):
景观照片编号:年月日记录人:
经度
E
纬度
N
海拔
m
市(盟)
县(旗)
地形地貌
山地()丘陵()高原()平原()盆地()
坡向
阳坡()半阳坡()半阴坡()阴坡()
坡位
坡顶()坡上部()坡中部()坡下部()坡脚()
坡度
土壤类型
黑土()暗棕壤()黑钙土()栗钙土()棕壤()黑垆土()棕、灰钙土()
风沙土()灰棕漠土()草甸土()盐碱土()石灰土()火山灰土()
植被类型
温性草甸草原()温性草原()温性荒漠草原()温性草原化荒漠()
温性荒漠()山地草甸()地平地草甸()草本沼泽()
植物群落名称
地表特征
凋落物:无()少()多();立枯:有()无();
砾石:无()少()多();覆沙:无()少()多();
土层间过渡形式剖面Fra bibliotek描备注
风蚀:无()少()多();水蚀:无()少()多();
盐碱斑:无()少()多();裸地面积比例:()%
利用方式
全年放牧()冷季放牧()暖季放牧()春秋放牧()
打草场()禁牧()其他()
利用强度
未利用()轻度()中度()重度()极重()
土壤剖面照片编号
土壤剖面
描述
发生层名称
土层厚度(cm)
土层间过渡明显程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