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东方的明珠 听课的感受
东方之珠反思(通用7篇)

东方之珠反思(通用7篇)东方之珠反思篇1《东方之珠》以优美的笔触描写了香港“迷人的沙滩”、“著名的公园”和“繁华的街市”,图文并茂,语言精练,为读者呈现出香港的繁荣、美丽和人们对香港的赞美之情。
这篇课文,无论从图画上,还是从语言文字中,都能让学生感受“东方之珠”的辉煌、亮丽。
因此,教学本课,我既注意到课型特点,更注意到教材的特点,我把较多的精力放在带领学生借助媒体和相应的语言文字,通过读去感受“东方之珠”的迷人和繁华。
有时优美的意境,过度语言的讲解反而会失去美感,如果让学生直观一点,感性一点,会有想不到的效果。
香港,学生太陌生,这节课很多词语和地方学生都不太熟悉,可是通过观察,学生就能懂得了。
因此我认为,多媒体的适当使用是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并能降低一定难度。
在这堂课中,我就利用媒体,创设情景,让学生犹如身临其境。
如欣赏图片,倾听着轻柔的钢琴曲和学生深情并茂的朗读,学生被不知不觉地带到了迷人的浅水湾,水到渠成地让学生感受到沙滩的舒服和温馨。
在学习海洋公园那一段我放了一段海洋动物表演的录象,学生一下就理解了海豚和海狮的“顶球”、“钻圈”、“嬉水跳跃”,非常的“精彩”。
香港的晚上课文用了非常优美的三句比喻句,“一到夜晚,整个香港就成了灯的海洋。
港湾了闪耀的灯光,像五颜六色的焰火溅落人间。
马路上一串串明亮的车灯,如同闪光的长河奔流不息。
”优美的句子,如果让学生凭空现象,难以感悟华光四射的夜景。
我及时出示香港港湾夜景图和马路上一串串车灯的图片,学生惊叹之余,一下子就理解了夜香港的流光溢彩。
东方之珠反思篇2理解词语是理解句意,领悟中心的基础。
是朗读训练的前奏,特别是对文中重点词的理解,更是深入阅读的突破口。
所以要抓住文中的中心句和关键词,读出意蕴,悟出情趣。
在教学研究时,我发现这篇课文词汇丰富,语句优美,运用了排比句式,而且运用了许多比喻句。
因此,在教学中我注重指导学生抓住词句,细细品味。
如“你能用“东方之珠、香港”两个词说一句话吗?”这里让学生用“东方之珠”和“香港”这两个词说一句话,既是对学生进行说话训练,也是让学生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对全文内容的概括。
三年级上语文听课反思-24香港,璀璨的明珠人教新课标

三年级上语文听课反思-24香港,璀璨的明珠人教新课标李春老师执教的《香港,璀璨的明珠》是一篇略读课文,课文主要从几个方面介绍了香港的美丽与繁华,赞颂了香港真是“我国南海之滨---一颗璀璨的明珠。
”本文采用了总—分---总的写法,其内容丰富、富有趣味性。
李老师从旅游胜地、美食天堂、万用市场、灯的海洋这几方面详细地介绍了香港的旅游景点、物品、位置等特点。
整个课堂时间虽然掌握不够好,但李老师都能够坚持自己预设的目标,顺利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我本人觉得这是一堂比较创新的公开课,虽然教学效果不是最突出,但创新型的教学刚开始时是有一定难度的,需要有时间的整改,希望李老师以后更加大胆地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学会做时间的主人,在教学的道路上流下自己潇洒的痕迹。
经过老师们对李老师这堂课的精彩点评,这堂课的亮点还是蛮多的,但也有些遗憾的地方。
其亮点有:一、教学目标明确,程序清楚。
在教学中,李老师按照自己预设好的与教学程序进行教学,不拘泥于文中内容的先后顺序,而是有所取舍地对文中主要的词、句、段进行了重点引导与启发。
二、重视学生能力的技能训练。
在教学流程中,李老师多次对学生能力进行培养,让学生抓住关键词、段进行反复读,使学生及时领悟文中的写法以及词语、句的重要作用。
为了让学生再次巩固所学的知识,学会围绕一句话作为中心句展开表述,培养了学生语言的表述能力。
学生读得多、练得多,就自然而然地攻破了文中的重点、难点。
三、采用了少教多学的教学方法。
在整堂课中,充分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教学思路。
在课堂教学中,李老师放手让学生去读、去想、去说,虽然花费了一定的时间,但在这样特定的时段里,学生用自己最棒的方法掌握了某些知识点。
本节课有些遗憾的地方:一、创设的情境没有及时兑现:李老师原先说要带学生去香港旅游,孩子们听了都非常高兴,可是老师并没有带他们直接进入文本“旅游”,而是马上出示词语让学生读,学生刚开始处于不情愿的状态,读书声也小,课堂环境处于僵硬当中。
三年级上语文听课反思24香港,璀璨的明珠

三年级上语文听课反思24香港,璀璨的明珠《香港,璀璨的明珠》这篇课文是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六单位“壮丽的祖国河山”专题中的一篇略读课文,部署在细读课文之后,目的在于看学生是否能议决以前学过的要领,学会独立阅读,在阅读中感受香港的现代都市风采、领会课文蕴涵的情绪。
下面谈谈听了本课后的感受。
1、自主读文,理清脉络。
新课开始王老师让学生带着明确的标题自学课文,在划一、合谐交流的讲堂氛围中理清了课文的脉络,明确了本文所描写的香港四大特色:万国市场、美食天国、旅游胜地、灯的海洋。
2、板块探究,合作交流。
阅读传授不是简略的读就可以了,它应该还要对学生听、说、读、写、理解等能力的成长有所训练,在这一环节中,王老师首先部署学生找出哪些词语、哪些句子写得特殊美,会让人觉得流连忘返,印象深刻呢?把找到的词句美美地多读几遍。
这样,学生有重点地找,有重点的读,抓住了重点词句,使他们自己去发觉标题,带着标题去念书,引起思维的不断深入,学生找得快,而且各有各的想法,,这样既进步了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又增强了自主学习的能力。
3、小组汇报,增强理解。
基于三年级学生的学情,在交流汇报时王老师认真细听,随机点拨引导,尽量使汇报能完整系统,又重点突出。
“万国市场”和“美食天国”主要抓重点词“琳琅满目”、“应有尽有”、“物美价廉”、“一应俱全”的理解感悟。
“灯的海洋”,王老师把它作为本堂课语言训练的重点,主要抓比喻、拟人举行修辞指导和句式训练,抓朗读感悟品味语言特色,理解灯光之璀璨。
4、内化感知,实际运用。
学生议决火线环节的学习,已经对香港有了较全面的理解,固然趁热打铁,引导他们举行创新表演读,议决自己的绘声绘色、充满激情的先容,感动其他游客,争取获得优秀小导游的殊荣,这一环节,学生都跃跃欲试,许多同砚争先恐后地上台当起了小导游,而且架子十足。
下面的游客也听得津津有味,这也使掀起了讲堂一个高潮,是本课最大的一个亮点。
最后,游客的评价作为“小丁当”颁发“优秀小导游”证的重要依据。
听袁永胜老师课后的感受

听袁永胜老师课后的感受本学期,听了三次袁永胜老师讲的《香港,璀璨的明珠》的阅读指导课感受良多。
《香港,璀璨的明珠》是人教版课标教材三年级上册第六组课文“壮丽的祖国山河”中的一篇略读课文。
全文六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概括介绍了香港的重要地理位置以及它的美丽与繁华。
第二至五自然段从“万国市场”、“美食天堂”和“旅游胜地”“灯的海洋”四个方面具体地介绍了香港。
第六自然段点明了香港是一颗无比璀璨的“明珠”。
全文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方式,首尾呼应,中间4个自然段都能紧扣开头第一句叙述。
文章层次清楚,词汇丰富,语句优美,多处运用排比、比喻等修辞方法,使文章的语言显得丰富多彩。
袁老师的整节课思路清晰,以读促讲,从结构相似的段落出发,指导学生分析文段的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袁老师在这三次的阅读指导中,感受最深的是她的感觉是深的是她注重方法的指导。
在课堂教学中,袁老师结合学生的实际,教给他们的是最基本的方法,也就是课堂上多次强调的“借用”。
袁老师鼓励他们借用课文中现有的句子概括段意,如果实在找不到的话,再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
有了这样的学习基础,相信以后不管碰到什么样的文章,学生都能掌握一个大概。
其次袁老师能在课前让孩子去收集香港的资料,既锻炼了孩子们的能力,又培养了他们良好的学生习惯,并对课文内容有了更多的延伸和了解。
二、重点突出,而不是面面俱到。
在对课文内容的处理上:对于第一自然段,袁老师没有让孩子们花时间去读,而是通过自己的介绍和课件,让孩子们在无形中理解,体会。
课文内容取舍恰当,对于购物、美食和游玩,袁老师都只是抓住了重点的词句进行理解,去体会,去研读。
对于夜景这一段重点理解,三、通过学习再次让学生巩固总分的构段方法和如何围绕中心句写具体的方法,并进行小练笔,使学生很好地运用知识。
第三,袁老师在课堂教学中,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主动参与,二至五自然段的教学设计体现了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学习。
老师紧紧围绕香港是“万国市场”、“美食天堂”、“旅游胜地”和“香港的夜景”这些内容,引导学生读、思、议、找,全面参与学习过程,培养他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之达到了阅读教学中“自悟自读”的境界。
东方之珠课后反思

东方之珠课后反思在东方之珠这节课中,我学到了很多有关于东方之珠的历史、文化和发展的知识。
通过这节课,我对东方之珠有了更深的了解,并且对我个人的思考和成长也有了一些启发。
首先,在这节课中,我了解到了东方之珠背后丰富而复杂的历史。
从古代的渔村到现代的经济特区,东方之珠经历了数百年的演变。
在这个过程中,国家的政策、经济结构和社会变迁都对东方之珠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通过学习这些历史,我深刻认识到任何一个城市的发展都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政府和社会各方的多方努力。
其次,我对东方之珠的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作为一个国际大都市,东方之珠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和世界各地的人们。
这种多元文化的融合使得东方之珠成为一个充满活力和创新的城市。
在这个过程中,我意识到文化交流和多元融合是推动城市发展的重要因素。
只有通过不断开放和包容,城市才能真正发展壮大。
另外,我也了解到东方之珠所面临的一些挑战和问题。
作为一个高度发达的经济特区,东方之珠面临着环境污染、人口压力和资源短缺等问题。
这些问题给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通过学习这些问题,我深刻认识到城市发展需要在经济增长的同时,注重环境保护和资源的合理利用。
只有这样,城市才能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
通过课后的反思,我认识到东方之珠的发展离不开各方的共同努力。
政府需要出台合适的政策来促进城市的发展,企业需要发挥创新和创业精神,市民也应该积极参与城市建设和发展。
只有通过各方的共同努力,东方之珠才能真正成为一个繁荣、宜居的城市。
同时,通过这节课,我也认识到自己在城市发展中扮演的角色。
我应该积极参与社会事务,关注城市的发展和问题,并为城市的进步尽自己的一份力量。
作为未来的一份子,我应该以积极的心态对待城市的发展,同时也应该注重自身的素质和能力的提升,为城市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总的来说,东方之珠课后反思让我对这座城市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且对我个人的思考和成长也有了一些启发。
我会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积极关注城市的发展和问题,并为城市的进步尽自己的一份力量。
三年级上语文教学反思24香港,璀璨的明珠

三年级上语文教学反思24香港,璀璨的明珠本日,我讲了《香港,璀璨的明珠》一课,感受很深,反思如下。
《香港,璀璨的明珠》由一幅图和一篇漫笔组成,共有六个自然段,描写了香港是“万国市场”、“美食天国”、“旅游胜地”和香港的夜景,赞美了这颗无比璀璨的“东方之珠”。
传授本课时,我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举行了思虑:1、以疑导学。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
学生的积极思维往往是从疑问开始的。
所以,阅读传授中要激发学生提问的兴趣,使他们自己去发觉标题,带着标题去念书,引起思维的不断深入,有利于培育学生的思维能力,进步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增强自主学习的能力。
在展现课题后,我引导学生围绕课题、中心句质疑、提问,然后互助梳理标题,确定本课学习目标。
2、自主探究。
在讲堂传授中,我始终把学生看作是学习的主体,二至五自然段的传授设计表现了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学习。
我牢牢围绕香港是“万国市场”、“美食天国”、“旅游胜地”和“香港的夜景”这些内容,引导学生读、思、议、找,全面到场学习历程,培育他们发起标题、剖析标题、办理标题的能力,使之抵达了阅读传授中“自悟自读”的地步。
3、读中感悟。
新大纲明确指出:“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传授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受到情绪的熏陶。
”这篇课文,无论从图画上,还是从语言文字中,都能让学生感受“东方之珠”的辉煌、亮丽。
因此,传授本课,我既注意到课型特点,更更注意到课本的特点,把较多的物质放在领导学生借助图画和相应的语言文字,议决读去感受“东方之珠”的迷人和繁华,议决读去与作者产生共鸣,从而受到爱“东方之珠”——香港及爱祖国的教诲。
4、合作学习。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重视学生的综合性学习,此中评价综合性学习的一个着眼点师在活动中的合作态度和到场程度,学习二至五自然段这一环节中我设计了选择联合个地方的同砚可以自由合作,举行探究的要求,目的在于让学生全员到场,在学习中学会合作,在合作中优化学习。
香港,璀璨的明珠实践反思

实践收获
1.《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香港,璀璨的明珠》课堂教学中,二至五自然段的教学设计体现了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学习。我把握住了略读课教学的步骤,让学生从阅读提示入手,按阅读要求独立阅读、思考,在初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说说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介绍香港的。我紧紧围绕香港是“万国市场”、“美食天堂”、“旅游胜地”和“香港的夜景”这些内容,引导学生读、思、议、找,全面参与学习过程,培养他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水平,使之达到了阅读教学中“自悟自读”的境界。
问题建议
教学环节过渡不够自然,教师评价语言不够丰富。
备注:本模板仅供参考,参训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自行修改创新。
2.香港离我们比较远,能够说绝大部分学生甚至全班学生没有去过香港,为了加深学生的体会,教学中使用图片和多媒体手段,创设情境,把学生带入文字描绘的情境之中,使学生体会到香港的繁华和美丽。
3.课文语言优美,词汇丰富。很多词语,如,“琳琅满目、应有尽有、物美价廉、一应惧全、举世闻名、璀璨无比”等词语,对学生来说,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可通过查字典(词典)和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以及联系上下文加以理解,这样可鼓励学生多积累、多使用课文中的好词佳句。
东方之珠读后感

东方之珠读后感文章一开头,就像给我打开了一扇通往神奇世界的大门。
香港,那可是个大名鼎鼎的地方啊,被称为“东方之珠”,就光听这个名字,就觉得超级闪亮。
作者写香港的市场,那简直是把一个热热闹闹、花花绿绿的世界摆在我面前。
那里的商品多得就像天上的星星,数都数不过来。
什么新鲜的水果啊,五颜六色的,感觉咬一口就能甜到心里去;还有那些精美的小玩意儿,每一个都像是在对我招手,说“把我带走吧”。
我仿佛都能闻到市场里那股独特的混合着水果香、海鲜腥味和各种香料味道的气息,这种热闹又充满生活气息的画面,让我觉得香港是个充满活力的地方。
再说到香港的海洋公园,哇塞,那简直就是一个超级大乐园。
里面的海豚表演,那些海豚就像海里的精灵一样,它们在水里欢快地游着、跳着,像是在和观众们热情地打招呼。
还有那些刺激的游乐设施,光想想就觉得心跳加速。
我感觉自己就站在那些游乐设施下面,仰着头看着它们在天空中呼啸而过,人们在上面大声尖叫,那是一种既害怕又兴奋的感觉。
还有香港的夜景,这可是香港的“招牌”之一啊。
当夜幕降临,整个香港就像一颗被施了魔法的明珠。
高楼大厦上的灯光一盏盏亮起来,五颜六色的,交相辉映。
那些灯光倒映在海面上,海就像一面巨大的镜子,把香港的繁华加倍地展现出来。
我就像站在太平山顶,吹着风,看着眼前这一片璀璨的夜景,心里想着:“这也太美了吧,简直就像在梦里一样。
”读完这篇文章,我对香港充满了向往。
它就像一个宝藏,有太多吸引人的地方。
这篇文章就像一个热情的导游,把香港的魅力一点一点地展现在我面前,让我迫不及待地想要亲自去体验一下这个“东方之珠”的魅力。
我想在那里的街道上走走,尝尝当地的美食,看看那些美丽的风景,感受这个独特城市的独特风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香港,璀璨的明珠》教学反思及听课感受
《香港,璀璨的明珠》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的一篇略读课文。
全文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方式,描写了香港是万国市场、美食天堂、旅游胜地和灯的海洋,赞美了这颗璀璨无比的“东方之珠”,激发学生热爱香港、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三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识字基础,也有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通过诵读课文感受到香港的繁华、美丽。
但是让学生感知离自己生活较远的这座繁华美丽的城市——香港,是比较困难,也不够真切的。
于是教学本课时,我充分利用自己制作的精美的香港风光课件和视频片段等直观手段,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让他们真正走入文本,体会其中情感。
一、巧用课前时间,拉近与学生的距离,拉近与文本的距离。
下午一点半上课,孩子们一点十五才陆陆续续到教室,我们都是第一次见面,于是我充分利用教室里的奖状来大夸孩子们,激励孩子们,拉近了与孩子们的距离。
在上课之前,我通过播放歌曲《东方之珠》让学生从优美的旋律中感受音乐中讴歌的是香港,在美妙的音乐氛围中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又拉近了与文本的距离。
二、充分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直观感受。
课文题目中的“璀璨”一词,我通过引导学生看明珠图片来直观理解。
因为香港离我们很遥远,于是在教学过程中,我出示了中国地图,让学生上黑板在地图上找“南海”、“香港”,很直观地了解了香港的位置。
在欣赏香港的“万国市场”、“美食天堂”、“旅游胜地”和“灯的海洋”这四个方面时,光靠读文想象来感受是比较难的,多媒体中香港精美图片和视频的展现成了重要的一页,比如带孩子们去观看“万国市场”的视频,非常直观地感受了人多、物品多等特点。
美食图片的展现,让孩子们不由自主地“哇”、“哇”、“哇”一次又一次地惊叫,足以证明图片对孩子们的吸引力,激发了孩子们的学习热情。
香港夜景图片的展现又一次让孩子们惊讶不已。
可见,多媒体在这堂课中的运用是恰到好处,直观效果非常明显,同时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三、巧变身份,边游边学,兴趣盎然。
这篇课文向我们展现了美丽的香港,因为文中只有一幅插图,从直观上无法感受她的繁华与美丽,我想,这种美丽可以去读出来,还可以通过直观游赏感受出来,于是我就变老师为导游阿姨,带领各位小游客(孩子们)去边游览边美读香港的四个方面。
通过引导学生观看与各自然段相配的视频与图片来直观感受并谈谈感受。
本文文字优美,是积累语言的好材料,因此我在教学中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感悟体验。
在教学中,我这位导游阿姨边带领小游客们游赏香港边回到文中去读词、读句、读文,孩子们兴趣非常浓厚。
在这堂课中,面对一群陌生的面孔,我始终以他们为学习的主体,引导学生去观看课件,去读文,去畅谈感受,在观看、品读的过程中,香港的美丽、繁华已深深地留在孩子的脑海中,课件的适时呈现,美食和夜景图片,大大地吸引了学生的眼球,引起了孩子们的兴趣。
为孩子们理解课文内容,走出文本创设了情境,使说话训练有声有色。
从整堂课学生的表现来看,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已被调动出来了,孩子们能与教师,与文本,与课件完全融合在了一起,同时也激发了孩子们对香港这座繁华美丽的城市的热爱之情。
王建(龙田中心小学)——
一、情境教学,师生关系和谐。
学生天生对玩的兴趣比对学习的大,对老师有亲近却还是有畏惧。
许老师在本课教学中对师生的关系有了新的解读,老师不一定是老师,学生也并非得都是学生,而可以是“导游”和“游客”。
上课伊始,“导游”就先出示了中国地图,请“游客”指出香港的位置,介绍了香港的一些资料,让游客有个大概了解,然后分别带游客游览了香港的万国广场、香港美食、海洋公园以及欣赏了香港的夜景。
游客游览完这些,也学完了1-5自然段。
在这部分的教学中,许老师大量使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在第二自然段介绍万国广场时,许老师播放了万国广场购物的影片,在第三自然段介绍香港美食的部分;展示了大量香港美食的图片;第四自然段介绍海洋公园播放了海洋公园很动物们的表演;第五段夜幕下的香港也展示了很多图片。
情境的创设,给学生一种全新的心
灵体验,让学生带着轻松,愉快的情绪进入学习状态,使原本遥远陌生的香港的形象渐渐生动清楚起来。
二、以读代讲,学生自主感悟。
略读课文教学讲究“简”、“略”,但也需要有“精”、“细”的部分,最理想的做法是在教学中做到点面结合,粗中有细。
精心选择略读课文中需“精”读、“细”读的“感悟点”,引导学生细细品读,使略读与精读互相融合。
通过有层次、有取舍、有详略的阅读,在内容理解、情感熏陶、语言感悟与方法习得上达到比较理想的效果。
在本课的教学中,许老师没有对学生做太多的讲解,而是让学生自己去品读、感悟。
如学生在读第一段后,自己在地图上找到香港的位置,通过学生自己读香港的小贴士,明白香港的地理位置是亚太地区的航运中心、贸易中心和金融中心,还是购物、美食和旅游的好去处。
对2-5自然段的理解,许老师都只是找到万国广场、美食天堂、海洋公园、灯的海洋几个关键词,让学生自己去品读文本,从哪些词感受到香港的物品的特点?哪里感受到它是万国广场?夜幕下的香港是怎样的?教师没有做出回答,都是由学生在文本中品读而了解的,充分将课堂还给了学生,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三、读薄文本,筛选精华,激发情感。
曾经有个名人说过,学习无非是把书读薄。
我想许老师做到了。
在课文分析过后,许老师说:同学们能不能将长长的课文写成一首短短的诗呢?这对三年级的学生老说还是有点难度的。
但是许老师把句式写出来:
香港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香港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香港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香港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香港真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同学们马上变成了小诗人,小诗马上就被写出来:
香港是万国市场;
香港是美食天堂;
香港是旅游胜地;
香港是灯的海洋;
香港真是我国南海之滨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长长的一篇课文脉络一下子清楚起来,利于学生掌握课文精华。
学生在学习中了解到香港的美好,激发了他们对香港对祖国的热爱之情,也让他们有了将自己的家乡建设得和香港一样美好的愿望,起到了很好的德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