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输出为核心-美国波士顿大学文学翻译课程模式述评

合集下载

中国文学“走出去”译介模式研究以莫言英译作品美国译介为例

中国文学“走出去”译介模式研究以莫言英译作品美国译介为例

中国文学“走出去”译介模式研究以莫言英译作品美国译介为例一、本文概述随着全球化的推进和文化的多元交流,中国文学“走出去”已经成为推动中国文化软实力提升的重要战略。

在这个过程中,翻译和译介作为沟通中外文化的桥梁,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莫言作为中国当代文学的代表性人物,其作品在英语世界的译介对于推动中国文学走向世界具有里程碑意义。

本文旨在以莫言英译作品在美国的译介为例,深入剖析中国文学“走出去”的译介模式,以期为提升中国文学的国际影响力提供有益的理论支撑和实践借鉴。

本文将首先回顾中国文学“走出去”的历史与现状,分析当前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在此基础上,重点探讨莫言作品在美国的译介历程,包括译者的选择、翻译策略的运用、译本的传播与接受等方面。

通过案例分析,揭示莫言作品如何在美国市场获得成功,以及译介过程中起到的关键作用。

本文还将探讨译介模式对于中国文学“走出去”的普遍意义,以及在未来全球化语境下如何进一步优化和创新译介策略。

本文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深化对中国文学“走出去”译介模式的认识,也为推动中国文学在国际舞台上取得更广泛的影响提供了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二、中国文学“走出去”的译介模式概述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中国文学“走出去”已成为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展示中华文明魅力的重要途径。

在这一过程中,译介模式的选择与运用显得尤为重要。

中国文学“走出去”的译介模式主要包括合作出版、自主出版、网络传播以及政府推动等几种方式。

合作出版是指中国出版机构与国外出版机构合作,共同推出中国文学作品。

这种模式下,国外出版机构通常负责作品的海外市场调研、翻译、编辑和发行,而中国出版机构则提供版权和作品资源。

合作出版能够借助国外出版机构的资源和经验,快速适应海外市场,提高作品在海外的知名度。

自主出版是指中国出版机构独立承担作品的翻译、编辑、发行等全部流程。

这种模式下,中国出版机构需要具备较强的海外市场开拓能力和资源积累,能够独立完成海外市场的调研、翻译和发行工作。

翻译理论导读之二:功能学派翻译理论

翻译理论导读之二:功能学派翻译理论

翻译理论导读之二:功能学派翻译理论转功能学派翻译理论20世纪六七十年代,德国译学界深受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影响,形成了以纽伯特(A. Neubert)、卡德(O. Kade)为代表的莱比锡派(the Leipzig School)和以威尔斯(W. Wilss)为代表的萨尔派(the Saarbrucken School)。

前者立足于转换生成语法,在翻译中严格区分不变的认知因素与可变的语用因素;后者是奈达学说的追随者,主张建立翻译科学。

“对等”成为翻译研究的中心,各种借鉴语言学理论的翻译对等论应运而生,但大都不过是对等形式的重新组合。

这种语言科学研究范式愈演愈烈,后来致使翻译沦为语言学的附属品,极大地束缚了这一学科的发展,同时理论和实践的严重脱节也令越来越多的译者感到不满,功能派翻译理论就在这时兴起并逐步深化。

它针对翻译语言学派中的薄弱环节,广泛借鉴交际理论、行动理论、信息论、语篇语言学和接受美学的思想,将研究的视线从源语文本转向目标文本,成为当代德国译学界影响最大、最活跃的学派。

功能派翻译理论最早也许可以追溯到凯瑟琳娜·莱斯(Katharina Reiss)于1971年出版的《翻译批评的可能性与限制》一书。

在这本书中,莱斯把功能范畴引入翻译批评,将语言功能、语篇类型和翻译策略相联系,发展了以源文与译文功能关系为基础的翻译批评模式,从而提出了功能派理论思想的雏形。

莱斯认为理想的翻译应该在概念性内容、语言形式和交际功能方面都与原文对等,并把这样的翻译称为综合性交际翻译(integral communicative performance)。

然而在实践中,她又意识到等值不仅不可能实现,而且有时并非是人们所期望的,因此应该优先考虑译本的功能特征而不是对等原则。

汉斯·弗米尔(Hans Vermeer)试图弥合翻译理论与实践的断裂,他提出的目的论(skopos theory)将翻译研究从原文中心论的束缚中摆脱出来,在与老师莱斯合著的《普通翻译理论原理》一书中对该理论的基本架构进行阐述。

《翻译的语言学派》

《翻译的语言学派》
精选课件
总 论
西方翻译的两大翻译学派——语言学派和文艺学派贯穿了整个西方翻译史。翻译的语言学派又被称作“翻译科学派”。1959年雅可布逊发表他的著名论文《翻译的语言观》开始到1972年结束。西方译论的一大特点即与语言学同步发展 。
精选课件
一、布拉格学派与雅可布逊
成立:1926年10月6日,布拉格语方学会(The Linguistic Circle of Prague)召开第一次会议,布拉格卡罗林大学的英语语言和文学教授维伦·马泰休斯宣布了该学会的成立,也标志着布拉格语言学派的诞生。布拉格语言学派是继索绪尔之后最有影响的学派,其突出的贡献是创建了音位学.由于强调语言的交际功能和语言成分的区分功能,所以又常被称作功能主义者或功能语法学派。
精选课件
(4)语意走失的四个方面: a.原文内容涉及到本国特有的自然环境、社会制度、文化习俗,译文意思就必然走失; b.每一种语言都有自己的证明音、语法、词汇体系和运用方式,各种语言对世界上各种事物和概念的分类方法也不同。各种语言的词句很难在文体、感情色彩、抽象程度、评价尺度等四个方面完全对应;
精选课件
卡的“等值”翻译理论的意义
(一)从某一侧面反映翻译的本质在于确立“等值”关系;(二)等值关系确立并非静态地而是动态地把握;(三)对于从翻译学角度探讨双语转换机制的建立具有借鉴作用;(四)区别了翻译和转换两个概念。
精选课件
纽马克简介
彼得·纽马克(Peter Newmark ,1916-)是英国著名的翻译理论家和翻译教育家。他后来提出了著名的“交际翻译”和“语义翻译”法,20世纪90年代又提出“关联翻译法”,标志着他的翻译理论渐趋系统和完善。 纽马克的作品:论文 《翻译问题探讨》《交际性和语义性翻译》《翻译理论和翻译技巧》《翻译理念经与方法的某些问题》《专业翻译教学》《著作:翻译问题探索》《翻译教程》《论翻译》《翻译短译》

论文学翻译的风格再现

论文学翻译的风格再现

论文学翻译的风格再现论文学翻译的风格再现来源:百度作者:不详论文学翻译的风格再现研究文学翻译,首先要明确翻译的定义。

《辞源》对翻译的解释是,“用一种语言表达他种语文的意思。

”《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把一种语言文学的意义用另一种语言文学表达出来;把代表语言文学的符号或数码用语言文学表达出来。

” Oxford Advanced Learner’s Dictionary的解释是:express (sth. spoken or esp. written )in another language or in simpler words to turn into one’s another l anguage。

苏联著名翻译家巴尔胡达罗夫在他的著作《语言与翻译》中称:“翻译是把一种语言的言语产物在保持内容也就是意义不变的情况下改变为另一种语言的言语产物的过程。

”美国当代著名翻译家奈达认为翻译“就是在接受语中寻找与原语信息最接近的、自然的等值语言: 首先是意义上的等值, 其次是风格上的等值。

”(Translation consists in reproducing in the receptor language the closest natural equivalent of the source language message, first in terms of meaning and secondly in terms of style.)上述五种解释虽然大同小异,都传递了翻译的原则,即用一种语言文字表达另一种语言文字的意义。

但是,仔细思量之后,奈达先生的解释无疑更全面、更具体地说明了翻译的要旨所在。

诚然,翻译之首要在于准确而完整地传递原语的意义;同时,翻译中应致力于再现原语的文体风格特点。

研究文学翻译,其次要明确什么是文学及其特点。

《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以语言文字为工具形象化地反映客观现实的艺术,包括戏剧、诗歌、小说、散文等。

论伯顿

论伯顿

论伯顿.华兹生的中国古诗英译摘要美国当代著名的汉学家、翻译家Burton Watson从上个世纪50年代初至今已经翻译出版了大量的中国古典文学作品,其中包含许多中国古诗。

他的诗歌翻译独树一帜,不因循守旧。

研究和探索他的诗歌翻译对我国经典诗歌的英译和对外传播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本文着重分析伯顿的英译中国古诗,从四个层面出发分析其翻译策略,即语音层面、语义层面、图式层面、客观层面。

他的译诗之所以受到西方大众读者的欢迎,是因为其通俗流畅简约的语言风格易于理解。

通过以上四个层面(语音层面、语义层面、图式层面、客观层面)研究其翻译之道是可行的。

他倾向于直译和异化,这在西方翻译家之中实属难能可贵。

同时指出其翻译的局限性,其一是误读和误译;其二,也是主要的一点,他的无韵体翻译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原诗的审美价值。

关键词:伯顿•华兹生;翻译策略;层次;意义;局限性AbstractAmerican contemporary famous Sinologist and translator Burton Watson have translated a large quantity of Chinese ancient poems since 1950s. He has a special style in translation, not following the beaten track.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analyses his translation strategies to improve international influence of Chinese ancient poetry. Here his translation will be analyzed from four strata, that is, phonetic stratum, semantic stratum, visualization stratum and entity stratum. Burton Watson’s translation is very popular among western common readers, because his versions are in remarkably simple language, clear and easy to understand. It proves to be feasible to analyze his translation strategies from the above four strata, namely, phonetic stratum, semantic stratum, visualization stratum and entity stratum. He tends to use literal translation and prefers to obey the rules of the target language; therefore he is outstanding among western translators. However, there are obvious limitations in his translation. The first one is mistakes in explanation of Chinese words. The second one, also the major one, is his blank verse which to great extant, cuts down the original value of art.Key Words: Burton Watson; translation strategies; strata; significance; limitations全英文本科毕业论文伯顿·沃森英译中国典籍之描写研究魏家海【摘要】:中国典籍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也是世界文化的财富。

翻译的阐释学派

翻译的阐释学派

翻译的阐释学派一、阐释学派翻译观:1、译者不是消极地接受文本,而是积极地创造文本的过程2、强调翻译和理解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对理解的作用及方式进行不同的阐述;二、施莱尔马赫:1、翻译的两个途径译者可以“不打扰原作者而将读者移近作者〃--以作者为中心。

尽量不打扰读者而将作者移近读者“--以译文读者为中心。

2、首次提出翻译应区别口译与笔译。

区分了真正的翻译和机械的翻译。

前者是指文学作品和自然科学的翻译,后者指的是实用性的翻译;三、阐释学翻译模式与斯坦纳1、代表作《通天塔:语言与翻译面面观》2、主要观点:理解即是翻译3、阐释学的翻译步骤:信任、攻占、吸纳、补偿「即在实际翻译过程中,译者不可避免地将个人的生活经验,文化和历史背景渗入了原文,使翻译变成了对原文的再创造。

翻译的结构学派♦解构主义思潮是20世纪60年代后期在法国兴起的一种质疑理性、颠覆传统的全幵放式的批判理论,它以解释哲学作为哲学基础,主张多元性地看问题,旨在打破结构的封闭性,颠覆二元对立的西方哲学传统♦解构学派翻译理论强调消除传统的翻译忠实观,突出译者的中心地位♦比较著名的学者有德里达、本雅明、韦努蒂等一、德里达的解构主义翻译观1、翻译的性质、作用1)德里达认为,翻译应该重新定义。

即翻译不仅仅只定义为掌握某种内容的跨越活动,同时更主要的是为“播散”和“逃遁” (escape)等跨越时间场所提供论坛(forum)。

2)他的翻译思想是假设不存在共核和深层结构,将自己的解构理论建立在非等同、非对等和不可传达的基础之上。

3)他认为,翻译是不断修改或推迟原文的过程以置换原文c他对翻译的定义是:翻译是一种语言对另一种语言、一种文本对另一种文本有调节的转换。

(翻译的性质)4)德里达认为,各种语言在语义、句法和语音的差异上造成各不相同的表意方式,通过翻译我们对语言之间的差异性和各语言的特定表达方式可以达到更深刻和更准确的认识。

(翻译的作用)5)因此,翻译的目的,不是“求同”,而是“存异”。

中国文学“走出去”之译者模式及翻译策略研究—以美国汉学家葛浩文为例

中国文学“走出去”之译者模式及翻译策略研究—以美国汉学家葛浩文为例

然而,这种改写模式也带来了一些问题。一些西方翻译家过于强调西方读者 的阅读习惯和文化背景,而忽略了原作中的一些重要元素。这导致了一些中国文 学作品的失真和变形。此外,由于中西文化的巨大差异,一些西方翻译家可能无 法完全理解和掌握中国文学中的一些元素。
然而,无论如何,中国文学的翻译对于中西文化的交流具有重要的意义。它 不仅有助于西方读者更好地了解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也有助于促进中西文化的交 流和理解。因此,我们应该重视中国文学的翻译工作,并努力提高翻译的质量和 水平。
启示与展望
葛浩文的译者模式和翻译策略对于中国文学“走出去”具有重要意义。他的 翻译理念、原则和方法为中国文学的海外传播提供了有益的启示。未来研究可从 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1、对比研究:对比分析葛浩文与其他汉学家的翻译作品,探讨其独特的翻 译特点和贡献。
2、读者接受度:进一步研究葛浩文的翻译策略在西方读者中的接受程度, 以及对中国文学“走出去”的影响。
文献综述
近年来,中国文学“走出去”翻译的研究成果丰硕。国内外学者从不同角度 对此进行了深入探讨,主要包括翻译策略、模式、传播途径等方面。然而,这些 研究大多侧重于个案分析,对整体情况缺乏系统把握。此外,对于如何解决翻译 过程中的问题,研究者们尚未达成共识。
再思考
1、必要性和重要性:中国文学“走出去”翻译是全球化背景下传播中华文 化、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必然要求。这不仅可以增强中国文学的世界影响力, 还能增进国际社会对中国的了解。
4、未来发展方向: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国际交流的深化,中国文学“走出去” 翻译将迎来更多发展机遇。未来,我们应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加强对多元文化的 理解和传播,以促进中外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二是注重对新兴技术的运用,提高 中国文学的国际影响力;三是强化与国际机构的合作,共同推动中国文学“走出 去”;四是重视读者体验,以满足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读者需求为导向,提升中国 文学的国际吸引力。

翻译流派的划分(自己总结)

翻译流派的划分(自己总结)

第一次《翻译理论》课作业:Classifications of Schools of TranslationTheories参阅了美国翻译理论家根茨勒的《当代翻译理论》之后,了解到当代西方翻译理论可划分为5大流派,即:TheNorth AmericanTranslation Workshop, The“Sc ience”of Translation,Early TranslationStudies, Polysystem Transla tion, Deconstruction.(1)北美培训学派(TheNorthAmericanTranslation Workshop):侧重实践,强调译文的品味及文学价值,但译论局限于美学经验和指令性翻译规则,缺乏系统化理论。

代表人物有:策德内斯(创立培训班的前提)、理查兹(翻译的理论基础)、庞德(细节翻译理论)、威尔(翻译的矛盾)。

(2)翻译科学学派(The “Science” of Translation):也可称额为翻译的语言学派,其特点就是有加强翻译的理论研究的意识,并想使之称为一门“学科”,但结果又并没有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而是成为了别的学科的附属,具体点就是成为语言学的一个分支,所以才有人把这段的翻译研究称为“语言学派”或“科学”学派。

代表人物有:Jakobuson, Nida, J.C.Catford, Wolfram Wills, Newmark,Reiss,Vermeer(3)早期翻译研究派(EarlyTranslation Studies):该学派兴起于70年代的比利时、荷兰等国家,主要探讨译文产生与作用。

该学派主要采取译入文学文化研究手段,侧重直观法和文学翻译,到80年代,该学派学者Jose Lambert转向了译学客观描述个案研究,英国的SusanBassnett, 其著名代表作之一为Translation Stud ies 和比利时学者Andre Lefevere, 其著名代表作之一Translation,Rewriting and the Manipulation of Literary Fame则转向文化研究模式(4)多元体系学派(Polysystem Translation):其翻译理论反战与早期研究学派,是翻译研究学派合乎逻辑的延伸和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输出为核心:美国波士顿大学文学翻译课程模式述评摘要:“以输出为核心”的文学翻译课程模式应用描述翻译研究理论,围绕翻译输出,多板块多语种系统组织教学、调配师资,让学生具备比较文学视野下创造性翻译文学作品的能力,以适应市场需求。

波士顿大学的这一课程模式能为我国文学翻译教学改革带来启迪。

关键词:以输出为核心;文学翻译课课程模式;优势;适用性中图分类号:g649.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0845(2012)05—0155-05在当今全球化背景下,文学翻译的文化交流意义更为突出,但文学翻译教学日渐边缘化,质量滑坡,人才匮乏,课程模式和教学模式也多延续传统模式,与翻译研究发展及市场需求形成差距。

2009年,笔者在美国参加宫布赖特项目期间修读了波士顿大学的“文学翻译:理论与实践”课程,该课程“以输出为中心”,围绕如何在文学翻译中进行创造性地表达而展开。

课程打破语种限制,多板块系统组织教学、调配师资,让学生具备在比较文学视野下创造性翻译文学作品的能力;适应行业与市场需求,与传统的以源语言为中心、偏重理解、限于两种语言间互译的模式截然不同。

一学期紧张的学习让我感受到其独特的魅力,因而希望借这块它山之石在我国如火如茶的翻译教学讨论中抛砖引玉。

一、波士顿大学文学翻译课程模式评述波士顿大学的这门课由该校大学教授项目主办,现代语言与比较文学系承办。

前者汇集了全校人文社会学科顶尖教授,致力于创新型、跨学科、导师制本科教学,后者则拥有欧亚十余种语言教学资源,比较文学和文学翻译实力雄厚。

双方优势互补,形成了这门独具特色的翻译课程。

1 课程目标该课程理论结合实践,展开多语种文学翻译教学,力图让学生“熟悉翻译研究的历史脉络和主要流派,获取多种文学翻译实用手段和技巧;通过大量文学作品翻译和多译本比读,帮助学生建立文学翻译标准,并对文学翻译作品具有基本批判能力”。

这一表述并无“忠实”、“对等”等“以原作为中心”的翻译标准痕迹,也未设定翻译策略,而是让学生在大量接触译本和自我实践中构建标准、获取翻译策略,这是对学生翻译主体性、创造性的肯定和鼓励,便于强化翻译输出训练,也体现出课程比较文学背景和描述翻译学理论框架。

2 师生构成该课程师生构成多元。

选课学生多为文学创作方向艺术硕士和大学教授项目、比较文学或外语专业高年级本科生,具有良好文学素养和比较文学视野,其中不少颇具创作潜力。

课程只要求任通一门外语,因而班内语言多元。

2009年春季学期修读的18人中,共有西、法、俄、汉、德、拉丁、日语等7种语言,便于文化交流和互动学习,为构建广阔文学视野创造了可能。

课程师资精英荟萃,三位一体,多元互补。

主讲教师由比较文学与现代外语系派出,多通晓数门外语,翻译经验丰富,协调管理能力强,是课程灵魂,负责主体课程教学和整体统筹协调。

时任该课主讲教师的anna zielinska-elliott,系旅美波兰人,除波兰语外,熟通英、日、俄三国语言,是村上春树的主要波兰语译者,有极强的沟通协调能力。

翻译导师由大学教授项目在全校选调相关系科顶尖教授担任,负责个别辅导。

此外,还请校外知名学者、译者以讲座形式延伸课堂教学。

三方各尽其能,相互协作,形成层次、功能分明的教学团队。

3 课程内容内容上。

该课程贯彻“一个中心。

两个基本点”,即以输出为中心,立足多语种分步式翻译练习和多板块教学,使创造性翻译输出得到集中强化。

(1)多语种分段式翻译练习翻译练习以输出为中心,分步展开:第一阶段共8周,为外译英短篇翻译,每周一次,原文选自不同语种典型创作形式代表作或重要流派的经典之作,让学生在承认语言共性基础上体会英语的表达个性,在认同文学世界性前提下理解各国文学独特性,尝试不同再现手段,突破创作极限。

该学期的短篇练习涵盖7个语种的9首诗歌和2篇小说片段,包括中世纪拉丁语卡图卢斯诗歌、王维唐诗、普希金长诗片段、日语俳句、西班牙和波兰现代诗,及村上春树和普鲁斯特代表作片段等。

所选文本时空跨度大,流派众多,即便熟谙源语,也很富挑战性。

第二阶段的练习回归常态,要求学生在5周内完成长篇英译习作,约10页诗歌或20页小说,原文由学生自选,翻译导师负责审定和辅导。

两个阶段的练习在篇幅、语种、体裁及选材方式等方面综合规划,层层推进,突出翻译输出的核心地位,让学生逐渐感悟文学翻译之道,为他们最终独立从事文学翻译打下基础。

(2)多元设计教学板块该课程围绕翻译练习,分设多板块,除翻译实践外,还有理论研习、译本比读和前沿讲座板块,不仅各板块自有清晰的组织脉络,而且相互关联,形成步步为营、互相联动的格局。

理论研习板块旨在让学生对翻译的基本问题、方法和历史延革有较全面认识,并构建比较文学背景下“以译作为中心”的翻译观念。

教材以munday的《翻译研究导论》为框架,以venuti的《翻译研究读本(第二版)》为主干,展现翻译理论发展脉络和各流派特征。

lefevere的《文学翻译:比较文学背景下的理论与实践》和steiner 的《巴别塔之后》均为辅助教材,前者帮助学生从社会文化视阈理解反思文学翻译,后者则从阐释学角度加深学生对文学翻译本质和历史的理解。

此外,还有其他零散的译论、译评,与翻译练习、译本比读相关的译者自述等。

该板块教学资料以描述翻译研究理论为依托,融汇阐释学、解构学、后殖民研究等学派,关注译作产生过程和文化影响,颠覆原作中心地位,确立每个译本存在的合理性,与当代美国高校文学翻译教学的文化研究倾向和比较文学背景相吻合,也为学生彰显译者主体性、创造性完成译作奠定理论基础。

译本比读板块根据实践篇目,由教师译前提供多个现存译本,让学生在比读中感性理解文学翻译的阐释、解构和再创造本质,批判性理解原文、评价译文,并形成基本翻译策略。

例如在英译俳句frog pond前,大家比读了one hun—dred frogs书中的百余种译文,这些译文或复写原文意思,或努力再现蛙跳节奏,或以简洁玄奥表现俳句风韵,甚或在格式上模拟青蛙跳入池中的形态,妙趣横生地呈现出原作在异文化中多元阐释的可能,从不同角度表现翻译的种种张力,帮助学生在译前形成自己的策略和标准,而非追求“以原文为中心”的唯一忠实、理想译本。

前沿讲座板块虽另辟时间,但与主体课程遥相呼应。

该学期的汉语古诗翻译、村上春树小说英译、波兰现代诗歌英译、施莱尔马赫翻译理论英译等讲座就和主体课程联系紧密,形成“讲座一理论一比读一实践一讲评”的连贯体系。

讲座努力拓展文学翻译的时空认知疆界,曾举办如伊拉克战后文学英译、意第绪语诗歌英译、古英语史诗翻译、波斯语圣经英译、西班牙语小说英译等讲座,帮助学生从文化层面了解文学翻译的历史和现实,进而从本质上理解其内涵。

讲座也时而邀请原作者与译者同台对话,阐述翻译中各自对对方的期望和评价,从主体及主体间性角度展现翻译本质。

来自翻译行业协会的讲座人则借此机会介绍相关文学翻译资助、奖励及行会从业指导等信息,帮助热衷于此的学生寻找发展契机。

值得注意的是,各板块教学目标直指翻译输出,在语种、文体乃至文本上力图保持一致,形成系统效应。

如翻译实践练习多选自理论研读材料的例证、讲座人的译作,形成呼应,而讲座人也会根据其他相关教学内容谈自己的见解,使学生对相关语种、文体及作家作品的翻译和理论研究有多维认识,在理论与实践、经典与前沿中找到契合点。

4 课程教学该课程延续13周,每周5课时。

每周的前3课时为主体课程,以研讨班和工作坊形式研习理论、比读译例、讨论翻译实践;后2课时为前沿讲座。

各教学环节始终贯穿“以输出为核心”的理念。

通过理论研习,在学生头脑中勾画出译作中心论范式,奠定理论基础;由译本比读使之感性化,再经翻译实践内化巩固,最终通过教师过程性指导和形成性评价得到强化。

前沿讲座中,各讲座人的见解又在某种程度上与主体课程内容契合,从而进一步巩固和升华前3课时教学内容。

教学中,课程以学生为本,倡导自主学习,基于翻译任务,多板块联动,多语种翻译,切分教学,突出翻译输出,模拟行业情景。

(1)以学生为本,互动探究学习学生始终是课程主体。

理论部分由学生轮流评述相关篇章,再全班讨论。

译本比读由学生一同批评论辩,形成各自翻译思路和标准。

翻译作业由师生共同提供背景资料,发挥生源文化多元优势。

翻译中学生需撰写心得,记录翻译得失和感悟,让学生意识到作为译者身份存在的意义和文字影响,从源头上鼓励译者创造。

在教师批阅后,学生在课内轮流呈现译作,阐述个人翻译观点,接受大家点评,并作答辩。

长篇翻译中学生自主选题并陈述理由。

而讲座部分更辟一半时间供学生提问交流。

教学过程中,教师尊重每一位学生的努力,鼓励尝试,教师团队以指导、协调、帮助为主,最大限度发挥学生能动性,使注重创造性翻译输出的理念在学生头脑中内化。

(2)以任务为中心,多板块联动教学教师根据翻译任务确定课前研习内容,包括翻译理论、原作分析资料、现存众多译本及相关译评和译者论述,让学生联系实践理解翻译,在多视角解析过程中对原作形成自己的认识。

理论教学中师生并不流于哲理性思辨,而多结合翻译实践理解各派观点。

如谈到翻译中的社会文化影响,主讲教师以自己翻译中感受到的赞助人压力和社会对日本、波兰的文化预设为例,阐述翻译的社会文化性和译者的困境与对策,使理论更具现实意义。

课后,学生完成练习,教师批阅后在课堂上讨论评析,提升对某些文学翻译手段的认识和应用能力。

讲座板块在内容及翻译范式与方法论上呼应、拓展主体课程的翻译任务,为学生勾画世界文学翻译图景,促使其进一步反思文学翻译。

(3)强化翻译输出,多语种翻译切分教学短篇翻译作业不限语种,是课程“以输出为核心”理念的集中体现。

面对陌生语种翻译,学生不得不将注意力集中于译文创作,思考如何尽英语之所能表现原作,使之具有文学性、创造性和可读性,避免了译者受源语束缚而陷于字比句次的理解、转换,乃至微观技巧应对中,无力推敲译文。

但这并不意味着抛开原文。

设置练习总须确保至少一人通晓原文,翻译前可请其字对字解释,并朗读原文,阐述作品文学特征、重要词句意思,帮助大家感性地接近原文,且避免照搬字典式的死译。

同时译文比读也可帮助学生理解原作,不同形式的阐释体现出文学翻译创造性叛逆的维度,使理论认识感性化,实践策略明晰化。

翻译陌生语种迫使学生翻译时关注译文输出,更接近英语环境中的文学创作,学生有更多空间和精力推敲译文,融合原文创作手法和文学特质,使译文具有与文学作品同等的身份和审美价值。

练习中,教师强调并鼓励创造,着眼于作品的文学性再现;诗歌翻译偏重意象传译、节奏韵脚再构,修辞再现;小说翻译则重在主旨、句长、节奏、句式风格等。

此番训练后当学生返回“常态”,注重译文再创造已化为习惯,能在完全把握原文基础上淋漓尽致地表现译作。

(4)模拟行业情景,适应市场需求课程教学在一定程度上模拟美国文学翻译行业运作情景,使教学环境与行业实际接近,帮助学生熟悉行业运作规程,便于与市场接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