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七年级 上册语文课外阅读理解训练含解析

合集下载

新部编初中七年级 语文上册课外阅读理解专项训练含解析

新部编初中七年级 语文上册课外阅读理解专项训练含解析

新部编初中七年级语文上册课外阅读理解专项训练含解析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课外阅读理解练习1.阅读下文,回答问题美丽的谎言①我至今都记得我的第一位老师说的谎言。

②那年夏天,我被母亲领进了校园,迎候我的是一位五十多岁亲切和蔼的女教师。

入学考试的内容是从1数到100。

我站在校园大操场的阳光下,面对着老师的笑容,脆生生地一口气从1数到了100。

老师拍拍我的脑袋,伸手在她的花名册上画了个红五星。

我非常仔细地留意着她的这一举动,在心里暗自猜测着那个红五星的含义。

③开学了,看着班里四十多个同我一般大的孩子,我固执地想找出与他们的不同来。

我心里一直惦着花名册上的那个红五星,终于忍不住了,跑到老师那里问她,是不是我的入学考试第一名才得到了红五星,老师笑着点了点头,当我满怀着希望从校园跑开时,快乐一直在我心里升腾。

我是得了第一名的,我一定还可以再得第一名。

这种信念一直鼓励着我。

直到很多年以后,当我们一群同学聚在一起谈起我们的第一位老师时,大家突然明白每一个人的入学花名册上都有一个红五星,而她几乎对每一个班上的学生都说过:你很棒,你是第一名!④我一直认为人与人之间,有一些用心说出的谎言是那么美好。

这和真实意义上的欺骗绝不相同。

因为前者是尊重,是关爱,是惦念,是为了让对方快乐。

⑤从我离家来美国,至今已快十年了。

在这十年里,我跟母亲说过不少的谎话。

刚到这座城市时,包围我的是陌生和孤独,连找一个属于自己的空间都不那么容易。

在5个月的时间里,我换过5次住处。

那时我还是一个穷学生,担负不起租房的费用,就轮流住在朋友以及朋友的朋友家里,每天早出晚归躲避那些家人敏锐的眼睛。

但每次都是我自己先受不了而被迫转移。

拎着一个大箱子,这座城市的东西南北我都住过。

每天夜晚最感到无助的时候,我都会想起遥远的家园和母亲的殷殷笑容。

但是在每一封给母亲的信里,我都说我住得很好,一切都顺利。

并且,用那些写给母亲的文字鼓励自己。

之所以这样,惟一的原因是怕母亲知道了担心。

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课外阅读理解训练试题含解析

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课外阅读理解训练试题含解析

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课外阅读理解训练试题含解析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课外阅读理解练习1.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一只空瓶子的温暖魏得强①星期天,一家人购物回到小区,女儿把空的纯净水瓶子顺手放到了垃圾箱旁。

13 岁的女儿是进步了,以前她可是随手乱扔。

但我没有表扬她,我想,这反倒是一个很好的教育机会。

②我不动声色,走过去把空瓶子又捡了起来,随手放进了我的手提袋里。

这是我的习惯,我不会把它们扔掉的,我家里不缺几个瓶子的钱,但瓶子问题折射出来的是一个人的素养。

今天,我更是要做给女儿看的。

③我知道女儿会不屑一顾,还会说我老土。

如今的孩子,把面子看得很重要,穿名牌,吃肯德基,而且会比着谁会浪费。

不过我会用事实告诉她,即使像有钱的比尔·盖茨,在生活中也是反对浪费的。

④果然,女儿看到我的举动很吃惊,她竟然要把瓶子从我手提袋中拿出来重新给扔掉。

看女儿进入我设的圈套,我这才谆谆地教导她:“孩子,不是老爸吝啬,一只瓶子一毛钱,不值什么钱,但这也是钱,节俭是从一个空瓶子开始的。

”⑤我等待着女儿的惭愧,或者向我道歉,或者默默地从我身边走开。

不想,她趁我不备,伸手把空瓶子从我手提袋里取了出来,回过头,又重新把它放到了原处。

没等我反应过来,她又轻快地跑到我身边,拉着我的手臂撒娇:“爸,一个瓶子对咱们不算什么,但对一些人很重要。

咱小区每天都有一个捡废品的老人在这转悠,好可怜哪!把瓶子放在这里,她就可以轻松地拿走。

我知道,她不是乞讨的,她是靠劳动吃饭的……”⑥看着女儿清水般闪亮的眼眸,我忽然有些惭愧了。

那个老人我是知道的,每天靠捡一些废品养活自己,平时我见到她时,偶尔也会递上一两块硬币,想着自己的慈善,会自我陶醉上好一阵子。

我怎么没有想到女儿说的这一层意思呢?帮助一个人,更主要的是给她劳动的尊严。

⑦我没有说话,只是感激地冲女儿笑,夸她长大了。

我看到,暖暖的夕阳下,那只空瓶子稳稳地站在垃圾箱旁边,等待着一个真正需要它的人。

部编初中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专题复习课外阅读理解训练含解析

部编初中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专题复习课外阅读理解训练含解析

部编初中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专题复习课外阅读理解训练含解析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课外阅读理解练习1.阅读下文,回答问题家徽①国有国徽,校有校徽,厂有厂徽。

奇怪吗?我家竟有家徽。

我家的家徽是一条鱼,一条画在门板上的鱼。

那条鱼的图案画得很笨拙,线条零乱而粗糙,只能让人意会到是条鱼而已。

但它却有不寻常的来历。

②祖父在世时,膝下有父亲他们弟兄四个,个个都是牛高马大的男子汉。

民国初年,战乱频繁,家庭仗着几个男人下死力气勉强维持温饱。

③一天夜半,父亲起来小解,发现一个人影蹿进了厨房,他便喊叫起来,同时马上守住厨房门口。

不一会儿,父亲弟兄几个都起来了,他们点着灯,拿着大木棒子和斧头,仔细地搜索着厨房的每一个角落,那时粮食就是性命,大家决心不把这窃贼打死,也得让他残废。

厨房的旮旮旯旯都搜遍了,却没发现人。

父亲弟兄几个说父亲定是半夜眼花,父亲赌咒发誓说肯定有人。

还在大家争辩时祖父来了,祖父让儿子们都去睡觉。

等他们走了之后,祖父走到水缸边,敲敲盖子,说:“你不用躲了,出来吧。

”只见水缸里水淋淋地站起一个人。

这人一手擎着水缸木盖,浑身颤抖,面无人色,另一只手里,还攥着一布袋大米。

④祖父望着窃贼,叹口气说:“算了,你走吧,要是让我的儿子们看见了,你今天非残废不可。

”⑤贼傻望着祖父,他不敢相信祖父就这样轻易地让他走,但祖父分明是平静地挥了挥手,贼便从水缸里爬出来。

祖父又把那水淋淋的米袋子交给他说:“带上它吧,它可帮你家度几天日子。

”贼要说什么,眼眶却红了,低着头,提着米袋子往外走,走到门口。

“慢着,”祖父又叫住他,塞给他一串铜钱,“你拿这钱去做点小生意,再也不要干这伤天害理的勾当了。

”⑥贼“扑通”一声跪在地上,给祖父磕了几个响头便走了。

⑦不知过了多久,一天清晨,祖父一开门,便在门环上发现了一条两斤多的鲜鱼。

祖父先是感到奇怪,但他马上就猜到是那贼送来的,那人大约是做了贩鱼的生意。

⑧自此以后,我家门环上经常出现鲜鱼,家里便经常可以改善生活。

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 上册语文课外阅读理解训练含解析

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 上册语文课外阅读理解训练含解析

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课外阅读理解训练含解析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课外阅读理解练习1.阅读下面的短文,回答问题。

村槐①故乡的村头,有一棵树冠巨大苍虬蓊郁的槐树。

躯干不高,却有几搂粗细。

就是在我离家之后这些年,也走了不少地方,所见的槐树,还很少有可以同故乡村槐媲美的。

每行走于山野,或读书于窗下,凡触得一个“槐”字,我思乡的心,便被村槐那广阔的浓荫所抱了。

②村槐掩映的场院,曾经是我童年欢乐的世界。

清明时分,我和小伙伴就缠着祖父缚秋千。

他总是笑笑的,寻出犁上的套绳,携我们到槐树下。

起先把套绳挽成一团儿,牵住一头;然后侧身用胳膊划一个有力的弧线,绳团便高高飞向横着的树股;最后,打了结,绑了一截棍儿,就可以荡飞了。

开始,我上秋千还有点怯,祖父就一前一后地推着秋千。

念叨着《送马马》的山歌。

渐渐,我可以一屈一伸,自个儿荡得很高了。

树干也以同样的节奏,上下忽闪着,嫩绿的叶片泛着春阳,像无数欢乐的眼睛。

我只觉得自己长了羽毛,像槐树上筑巢的鸟儿似的,飞过了绿的云团,看见远处的山了。

我低头见祖父伫候在秋千下,那神色是夸我荡飞得高呢,还是担心我摔下?他两只手总微微前伸,像要随时接住掉下来的我似的。

其实,我不正是在槐树伸出的胳膊上悠荡,栖在故乡的怀抱里吗?③尔后,在熏风雨里,嫩绿的叶片即深浓得呈青绿色了。

傍晚,枝枝梢梢,暴出了淡黄的槐米,米粒似地浮荡着繁星的海。

那浓烈的有点清苦味的芬芳,简直使整个故乡都沉浸在春夜的微醺之中,清晨,被风摇落的花瓣,在场院里软柔柔地铺了一层。

我和小伙伴们,赤脚欢跑在这花的暖床上,追逐着,打着滚,直裹一身槐香。

又把花瓣用手掬在一起,积成一座座小的香山;或者学着祖父在山地里点种,把花瓣一撮撮种下,希冀故乡有一个美丽如花的丰年。

④自从我背上干粮到十里外的镇上念书,那如花的童年便流逝了。

为了换得课本和铅笔,我不得不在星期天到山野里去采药。

听说槐树的荚果、种子,还有槐花,也都是药材,就一年两季守着村槐,春采其花,秋采其果,索得一点读书的费用。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课外阅读理解训练含解析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课外阅读理解训练含解析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课外阅读理解训练含解析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课外阅读理解练习1.阅读《水刀的力量》,回答小题。

水刀的力量华兴恒①“水也清,水也静,柔情似水。

”水在诗词歌赋中,历来以柔著称。

我们平时看到的水也总是“温柔”无比,毫无冲击力,这是由于它处于静止状态或流速缓慢的缘故。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人们已经有办法使看似柔弱无力的水一反常态,变得坚硬起来。

②早在20世纪80年代,科学家就已研发出一项新的加工技术,这就是高压水射流切割技术,人们形象地称之为“水刀”。

这种“刀”可以说是锋利无比,甚至削铁如泥,其卓越的性能远远高于金属刀具。

③所谓“水刀”,其实就是一束很细的高压水射流。

当人们通过一定的方法迫使水以超过声速的速度通过极小的喷嘴时,聚集成的高压水射流就具有了切割不同材料的能力,这种高压水射流的出口直径还不到0.5毫米,比细自动铅笔芯还要细一些。

水喷流出口时的压强在50兆帕以上,这就相当于在1平方毫米的面积上放上5千克的物体所产生的压力。

④在如此之大的压力作用下,这种超音速的水流在冲到被加工材料的瞬间,由于突然受到阻碍,其速度就会急速下降,压力便会因此而骤然增加,顷刻间就会产生巨大的冲击力,使被加工的部位极小的面积上发生脆性断裂,从而达到对工件进行切割的目的。

如果在水中掺入硅石等磨削材料,水射流的切割能力还会成倍地增加,其加工效果明显优于用金属刀具切割工件。

⑤显然,水流不是刀,可是它确实起着刀的作用,并且其性能远优于刀。

用“水刀”可以加工用金属刀具无法加工的复杂型面和沿任意曲线切开的零部件。

在加工的过程中,不仅“水刀”加工的工件的切口整齐光滑,没有粗糙的边缘、分层、撕扯、变形等问题,而且工作过程所产生的热量几乎可以全部被水带走。

同时在切割的过程中,“水刀”所引起的振动和噪声都很小,所产生的少量切屑也会随水流走,不会出现切屑飞扬的情况。

另外,“水刀”还有一个最大也是最突出的优点,这就是它不存在刀具磨损的问题,并且废水可以进行回收再利用,这样又达到了节约用水的目的,真可谓一举多得。

部编七年级 上册语文课外阅读理解及解析

部编七年级 上册语文课外阅读理解及解析

部编七年级上册语文课外阅读理解及解析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课外阅读理解练习1.现代文阅读紫藤萝瀑布(节选)从未见过开得这样盛的籐萝,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

只是深深浅浅的紫,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

紫色的大条幡上,泛着点点银光,就像迸溅的水花。

仔细看时,才知那是每一朵紫花中的最浅淡的部分,在和阳光互相挑逗。

这里春红已谢,没有赏花的人群,也没有蜂围蝶阵。

有的就是这一树闪光的、盛开的藤萝花朵儿一串挨着一串,一朵接着一朵,彼此推着挤着,好不活泼热闹!“我在开花!”它们在笑。

“我在开花!”它们嚷嚷。

每一穗花都是上面的盛开、下面的待放。

颜色便上浅下深,好像那紫色沉淀下来了,沉淀在最嫩最小的花苞里。

每一朵盛开的花像是一个张满了的小小的帆,帆下带着尖底的舱,船舱鼓鼓的;又像一个忍俊不禁的笑容,就要绽开似的.那里装的是什么仙露琼浆?我凑上去,想摘一朵但是我没有摘。

我没有摘花的习惯。

我只是伫立凝望,觉得这一条紫藤萝瀑布不只在我眼前,也在我心上缓缓流过。

流着流着,它带走了这些时一直压在我心上的焦虑和悲痛,那是关于生死谜、手足情的。

我浸在这繁密的花朵的光辉中,别的一切暂时都不存在,有的只是精神的宁静和生的喜悦。

这里除了光彩,还有淡淡的芳香,香气似乎也是浅紫色的,梦幻一般轻轻地笼罩着我。

忽然记起十多年前家门外也曾有过一大株紫藤萝,它依傍一株枯槐爬得很高,但花朵从来都稀落,东一穗西一串伶仃地挂在树梢,好像在察言观色,试探什么。

后来索性连那稀零的花串也没有了园中别的紫藤花架也都拆掉,改种了果树。

那时的说法是,花和生活腐化有什么必然关系。

我曾遗憾地想:这里再看不见藤萝花了。

(1)十多年前,作者看见家门外的紫藤萝稀落伶仃,感到失落悲痛:如今,作者见到一株怎样的紫藤萝?又是怎样的心情?(2)将文中加下划线的“挑逗”一词换成“嬉戏”好不好?为什么?(3)赏析文中划线的句子。

部编七年级 上册语文课外阅读理解训练试题及解析

部编七年级 上册语文课外阅读理解训练试题及解析

部编七年级上册语文课外阅读理解训练试题及解析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课外阅读理解练习1.阅读下文,回答问题爱的下策王举芳开学那天,王老师站在教室门口,微笑着迎接来自四面八方的新生。

当本班最后一个学生走进教室后,王老师也走进了教室。

“同学们好!我是你们的班主任王焱。

大家来认识一下吧,我点到谁的名字,谁就站起来,含笑伫立一分钟,让我看到你的魅力,可好?”教室里发出一阵清脆的笑声。

点名完毕,王老师安排同学们互相交流、熟悉一下,便走出了教室。

当她回到教室时,有些惊讶。

教室里静悄悄的,学生们没有“交头接耳”,而是缄口不语,各自摆弄着手机。

王老师的眉头微微皱了起来。

课间休息间隙,王老师说:“学生要以学习为重,不要做‘低头族’,把手机都放到我的办公室里,好不好?”同学们极不情愿地交出了手机。

“王桐、林纾、邱华,你们仨神神秘秘,在做什么呢?”王老师看他们三个围成一团,低着头,不知在嘀咕什么。

“老师,我想请个假,我忘记带生活用品了,我想出去买一些。

”王桐站起来说。

学校不允许住校生随便出校门,但王老师还是准了王桐的假。

一天开完班务会,还不到下课时间,王老师拿出手机说:“同学们,你们都加入咱班的QQ群了吗?”同学们大多回答已加群。

“那我给你们发个红包吧。

”此言一出,学生们争先恐后拿出手机,准备抢红包。

5元钱的红包刚投放到QQ群里,就被一抢而光。

王老师翻看着抢红包的记录,笑得意味深长。

是谁抢的一目了然,她按图索骥,让带手机的学生把手机交出来,没一会儿功夫就收了十几部。

“我这样做只是不想让手机变成你们的‘精神牢笼’。

”说着,王老师拿着没收上来的手机,走出了教室。

王桐摸摸口袋里的手机,暗自庆幸:幸亏在QQ群里没有把网名改成真实的名字。

奇怪的是,以后每天都有人在QQ群里发红包,都用网名,不知是谁发的,王桐不敢抢,他害怕又是王老师“钓鱼执法”。

“王桐,你的手机不是没被没收吗?快去群里抢红包啊,那么多红包,真诱人,可惜我的手机被老师没收了。

部编七年级 上册语文课外阅读理解含解析

部编七年级 上册语文课外阅读理解含解析

部编七年级上册语文课外阅读理解含解析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课外阅读理解练习1.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智者幽默心孙燕华①傍晚散步时,常与杨绛先生相遇,双方摆摆手以示问候。

有一天,我看见她伸出手,食指和中指做V字状,心想,先生92岁了,还挺时髦,用年轻人常用的手势。

走近一看,她食指和中指在不停地绕动。

我问,这是什么意思?她笑着说:“小蚂蚁见面的时候,就是这样互相碰碰触角,咱们这样就算打招呼啦!”我赶紧伸出两个手指和老人的手指碰了碰。

我们像孩子似的开心地笑了!②老人带着一脸恬静的微笑走过去了。

我对我先生说:“她老人家同钱钟书先生同舟共济数十载,经过那么多风雨坎坷,还有这种童心的幽默真不容易啊!”先生说:“这是一种修养,一种境界啊!”③随后,我俩又回忆起1993年拜访冰心老人的一段往事。

④当时冰心老人腿脚不好,只能终日坐在写字台后面的椅子上接待客人。

她告诉我们,前几天邮递员给她送稿费汇款单,跟她开玩笑,说:“您瞧,您老多有福气,坐在椅子上,就等着来送钱!”老人笑着说:“我这是坐椅待币!”⑤启功先生的幽默也是出了名的。

他为自己写的墓志铭,我早就拜读过,每当想到文中的“瘫偏左,派曾右”,都会在酸甜苦辣的滋味中笑起来。

前年夏天的一次拜访,让我又一次切实领悟到先生幽默的功夫。

⑥由于家中有一开山水小册页,没有图章,落款是“元白”——启功先生的字,于是便将册页带去,请老人补盖印章。

老人一看自己这件二十多岁时的画,笑逐颜开,连连说:“是我画的,补个章吧!”一方小小的印章刚盖完,老人又转身在窗台边上取了一个小铁盒,一边开着盒盖,一边神秘地慢悠悠地笑着说:“来点儿炭疽(一种病毒,可提炼成白色粉末状)!”一听“炭疽”,我们全愣了,我伸长脖子看老爷子的铁盒子。

⑦“白色粉末!”老人眼睛笑成一条缝,一边说,一边往外倒。

“这到底是什么?”我们急着问。

“滑石粉!”老人抖了个大“包袱”。

我们全都大笑起来。

噢!原来是他怕刚盖的印泥粘脏了对合的画面,照例撒上这种粉末来吸干印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七年级上册语文课外阅读理解训练含解析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课外阅读理解练习1.阅读下文,回答问题家徽①国有国徽,校有校徽,厂有厂徽。

奇怪吗?我家竟有家徽。

我家的家徽是一条鱼,一条画在门板上的鱼。

那条鱼的图案画得很笨拙,线条零乱而粗糙,只能让人意会到是条鱼而已。

但它却有不寻常的来历。

②祖父在世时,膝下有父亲他们弟兄四个,个个都是牛高马大的男子汉。

民国初年,战乱频繁,家庭仗着几个男人下死力气勉强维持温饱。

③一天夜半,父亲起来小解,发现一个人影蹿进了厨房,他便喊叫起来,同时马上守住厨房门口。

不一会儿,父亲弟兄几个都起来了,他们点着灯,拿着大木棒子和斧头,仔细地搜索着厨房的每一个角落,那时粮食就是性命,大家决心不把这窃贼打死,也得让他残废。

厨房的旮旮旯旯都搜遍了,却没发现人。

父亲弟兄几个说父亲定是半夜眼花,父亲赌咒发誓说肯定有人。

还在大家争辩时祖父来了,祖父让儿子们都去睡觉。

等他们走了之后,祖父走到水缸边,敲敲盖子,说:“你不用躲了,出来吧。

”只见水缸里水淋淋地站起一个人。

这人一手擎着水缸木盖,浑身颤抖,面无人色,另一只手里,还攥着一布袋大米。

④祖父望着窃贼,叹口气说:“算了,你走吧,要是让我的儿子们看见了,你今天非残废不可。

”⑤贼傻望着祖父,他不敢相信祖父就这样轻易地让他走,但祖父分明是平静地挥了挥手,贼便从水缸里爬出来。

祖父又把那水淋淋的米袋子交给他说:“带上它吧,它可帮你家度几天日子。

”贼要说什么,眼眶却红了,低着头,提着米袋子往外走,走到门口。

“慢着,”祖父又叫住他,塞给他一串铜钱,“你拿这钱去做点小生意,再也不要干这伤天害理的勾当了。

”⑥贼“扑通”一声跪在地上,给祖父磕了几个响头便走了。

⑦不知过了多久,一天清晨,祖父一开门,便在门环上发现了一条两斤多的鲜鱼。

祖父先是感到奇怪,但他马上就猜到是那贼送来的,那人大约是做了贩鱼的生意。

⑧自此以后,我家门环上经常出现鲜鱼,家里便经常可以改善生活。

大约吃了几十条鱼后,祖父感到不安,说人家是小本经营,别吃垮了人家。

于是连着几天半夜守候着,一直熬了三个夜,终于让祖父遇见了那送鱼人,谁知不是那个贼,却是一个年轻渔人。

这渔人是那贼的儿子,贼在临终前嘱咐他要坚持送鱼到我家来。

祖父和父亲他们听得连连点头。

为了不违亡人遗愿,祖父拿过一把刀子,让年轻人在我家门上刻一条鱼,并说从此不许他再送鱼,就用这条刻下的鱼替代好了。

⑨于是,我们按照祖父的意思,每次做屋或换门时,都保留着这鱼的图案。

⑩它,自然而然地成了我家的家徽。

(选自《余华作品集》,文章有删改)(1)结合全文内容,分析文章第②段的作用。

(2)阅读文中画线的两个句子,说说作者是如何表现贼人的心理变化的。

①这人一手擎着水缸木盖,浑身颤抖,面无人色,另一只手里,还攥着一布袋大米。

②贼要说什么,眼眶却红了,低着头,提着米袋子往外走。

(3)细读文本,分析祖父的形象特点。

(4)试探究“家徽”在本文中的丰富意蕴。

【答案】(1)①第②段“民国初年,战乱频繁”交代时代背景。

②父亲兄弟四人个个身高马大,有足够的力量制服甚至打残贼人,为下文贼人被发现时的恐惧做铺垫。

③父亲兄弟几人下死力才能勉强维持温饱,从侧面看出贼人是迫于生活不得已才去偷米,为下文祖父对贼人的宽恕做铺垫。

④正因为兄弟几人下死力才能勉强维持温饱,所以兄弟几人对贼人偷米才那么愤怒。

(2)①“浑身颤抖,面无人色”运用动作和神态描写,写出了贼人被发现时的害怕与紧张。

②通过“攥”这个动词表现出贼人虽然被发现,但迫于生计不愿放弃米袋的心理。

③“要说什么,眼眶却红了”通过动作和神态描写,表现了贼人对祖父宽恕他的感动。

④由前一句的“攥”着米袋到后一句的“提”着米袋以及“低着头”这些动作的变化,表现出贼人从害怕到羞愧的心理变化过程。

(3)①祖父是一个经验老到、细心睿智的当家人:父亲兄弟四人搜遍了厨房都没有发现贼,而祖父很轻易地就发现了贼。

②祖父是一个宽容的人:祖父没有为难贼,反而放走了贼。

③祖父是一个善良、慈悲、有生活智慧的人:祖父不仅放走了贼,还给了贼一袋米和铜钱。

④祖父是一个淳朴、厚道的人:祖父知道送鱼是贼的报恩方式,但担心吃垮了人家,所以用在门板上刻鱼代替送鱼。

⑤祖父是一个体谅别人又善于教育子孙的人:每次做屋或换门时,都保留着这鱼的图案。

(4)①家徽折射出困难时期人性的善良和宽容。

②家徽象征着对别人遭遇困难的体谅。

③家徽表达了美德传家的教育理念。

④家徽彰显了知恩图报的美德。

【解析】【分析】(1)“民国初年,战乱频繁”交代的时代背景;父亲兄弟四人个个身高马大,有足够的力量制服甚至打残贼人,为下文贼人被发现时的恐惧做铺垫;父亲兄弟几人下死力才能勉强维持温饱,从侧面看出贼人是迫于生活不得已才去偷米,为下文祖父对贼人的宽恕做铺垫;正因为兄弟几人下死力才能勉强维持温饱,所以兄弟几人对贼人偷米才那么愤怒。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表达技巧的分析能力。

结合上下文分析,这两句话都是通过人物描写表现贼人的心理变化的(3)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能力。

这类题一般可以从四个方面揣摩:第一,重视文本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等,因为他们直接决定着人物的言行,影响着人物的性格。

第二,将典型人物置于典型环境中去理解;第三,通过人物的肖像、行动、语言、神情等方面分析人物;第四,通过人物间的关系分析人物性格。

(4)标题中的关键词往往为一种具体事物,具有多层含义。

故答案为:(1)①第②段“民国初年,战乱频繁”交代时代背景。

②父亲兄弟四人个个身高马大,有足够的力量制服甚至打残贼人,为下文贼人被发现时的恐惧做铺垫。

③父亲兄弟几人下死力才能勉强维持温饱,从侧面看出贼人是迫于生活不得已才去偷米,为下文祖父对贼人的宽恕做铺垫。

④正因为兄弟几人下死力才能勉强维持温饱,所以兄弟几人对贼人偷米才那么愤怒。

(2)①“浑身颤抖,面无人色”运用动作和神态描写,写出了贼人被发现时的害怕与紧张。

②通过“攥”这个动词表现出贼人虽然被发现,但迫于生计不愿放弃米袋的心理。

③“要说什么,眼眶却红了”通过动作和神态描写,表现了贼人对祖父宽恕他的感动。

④由前一句的“攥”着米袋到后一句的“提”着米袋以及“低着头”这些动作的变化,表现出贼人从害怕到羞愧的心理变化过程。

(3)①祖父是一个经验老到、细心睿智的当家人:父亲兄弟四人搜遍了厨房都没有发现贼,而祖父很轻易地就发现了贼。

②祖父是一个宽容的人:祖父没有为难贼,反而放走了贼。

③祖父是一个善良、慈悲、有生活智慧的人:祖父不仅放走了贼,还给了贼一袋米和铜钱。

④祖父是一个淳朴、厚道的人:祖父知道送鱼是贼的报恩方式,但担心吃垮了人家,所以用在门板上刻鱼代替送鱼。

⑤祖父是一个体谅别人又善于教育子孙的人:每次做屋或换门时,都保留着这鱼的图案。

(4)①家徽折射出困难时期人性的善良和宽容。

②家徽象征着对别人遭遇困难的体谅。

③家徽表达了美德传家的教育理念。

④家徽彰显了知恩图报的美德。

【点评】理解文章题目,要把字面和表达的主题联系在一起,一切都是为了表达文章主题服务的。

标题中的关键词往往为一种具体事物,具有多层含义,除了表面上的意义之外,文章还赋予了它一种深刻的内涵,甚至还有第三种更深刻、更深远的内涵。

一般分析题目的含义应该结合文章内容从本义和引申义去理解。

通读全文,我们可以看出:“家徽”在本文中含义丰富。

2.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我的启蒙老师贾平凹①5岁那年,娘牵着我去报名,学校不收,我就抱住教室的桌子腿哭,老师都围着我笑,最后就收下了,但不是正式学生,是一年级“见习生”。

娘当时要我给老师磕头,我跪下就磕了,头还在地上磕出了响声。

②那个女老师倒把我抱起来,我以为她要揪我的耳朵了,那胖胖的、有着肉窝儿的手一捏,却将我的鼻涕捏去了。

③“学生了,还流鼻涕!”大家都笑了,我觉得很丢人,从此就再不敢把鼻涕流下来。

因为没有手巾,口袋里常装着杨树叶子,每次进校前就擦得干干净净的了。

④老师长得很白,讲课的声音十分好听,每每念着课文,就像唱歌一样。

我从来没有听到过她这么好听的声音,开头的半年时间里,几乎没有听懂她讲的是什么,每一堂课却被她的声音陶醉着。

所以,每当她让我站起来回答问题时,我一句话也答不出,她就说:“你真是个见习生!”见习生的事原先同学们都不知道,她一说,大家都开始小瞧我了,以后干什么事,他们就朝我伸小拇指头,还要在上边呸呸几口,再说一句:“哼,你能干什么,你真是个见习生!”我们为此打过几次架。

⑤娘后来狠狠地揍了我一次,罚我一顿不准吃饭。

老师知道了,寻到我家,向我和娘做了检讨,说是她的不对,问我是不是听不懂课。

我说:“我光听了你的声,你的声好听!”她脸红红的,就笑了。

从此,我就下了决心,一定不落人后,老师对我格外好起来,她的声音还是那么好听,但一下课,就来辅导我,惹得同学们都眼红起来。

⑥一年级学完后,老师对我说:“你年纪小,不让你升级。

”我当即就吓哭了。

老师却将我抱起来,说她是哄我,宣布我再也不是见习生了。

我一高兴,就叫她“姨姨”,叫完就后悔了。

她却并没有恼我,还拧了我的嘴一下,她笑了。

我也笑了。

⑦我那时最爱语文,尤其爱造句,每造一句都要写得很长,作业本就用得费。

后来,就常常跑黄坡下的坟地,捡那死人后挂的白纸条,回来订成细长的本子;一到清明,就可以一天之内订成十多个本子呢。

但是,句子造得长,好多字不会写,就用白字或别字替着,同学们都说我是错别字大王,老师却表扬我,说我脑子灵活,每一次作业都批“优秀”,但却将错别字一一挑出。

让我连做三遍。

学写大字也是我最喜欢的课,但我没有毛笔,就曾偷偷剪过伯父的羊皮褥子上的毛做笔,老师知道后,就送了我一支。

我很感谢,越发爱起写大字,别人写一张,我总是写两张三张。

老师就将我的大字贴在教室的墙上,后来又在寺庙的高年级教室展览过。

她还领着我去让高年级学生参观。

高年级的讲台桌很高,我一走近,就没了影儿,她把我抱起来,站在那椅子上。

那支毛笔,后来一直用到没毛了,我还舍不得丢掉。

⑧从一年级到二年级,我的父亲一直在外地工作,娘要给父亲去信,总是拿着几颗鸡蛋来求老师代写,教师硬是不收鸡蛋,信写得老长。

到了二年级下半学期,她说:“你现在能造句了,你怎么不学着给你父亲写信呢?”我说我不会格式,她说:“你家里有什么事情,你就写什么,不要考虑格式!”我真的就写起来,因为家里的事我都知道,都想说给父亲听,比如奶奶的病好转了,夜里不咳嗽了。

娘的身体很好,只是唠叨天凉了,父亲的棉衣穿上没有。

还有我学习很好,考试算术得了100分,语文得了98分,是一个字又写错了。

信花了3天才写好,老师又替我改了好多错字,说:“以后到高年级做作文,或者长大写文章,你就按这路子写,不要被什么格式套住你,想写什么就写什么,熟悉什么就写什么,写清、写具体就好了。

”我从那时起就记住了老师的话,之所以如今我还能写些小说、散文,老师当时的话对我影响很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