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个优势病种的中医临床疗效评价、方案
中医优势病种诊疗方案

4.治疗实施:采用中药、针灸、推拿、食疗等多种中医治疗方法;
5.疗效评价:定期评估患者病情变化,调整治疗方案;
6.随访与健康教育:治疗结束后,对患者进行长期随访,提供健康指导。
五、具体治疗方案
1.慢性胃炎
(1)中医辨证:脾胃虚弱证、湿热蕴结证、气滞血瘀证等;
(2)治疗方案:中药治疗、针灸治疗、推拿按摩等;
(3)疗程:3个月为一个疗程,根据患者病情调整。
六、保障措施
1.加强中医药政策宣传,提高患者对中医诊疗的认识;
2.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培养高素质中医药人才;
3.完善中医药质量控制体系,确保医疗安全;
4.加强中西医结合,促进优势互补;
5.深化医改,优化中医药服务价格和医保政策。
中医优势病种诊疗方案
第1篇
中医优势病种诊疗方案
一、方案背景
随着我国中医药事业的蓬勃发展,中医药在防治疾病方面发挥着日益显著的作用。为充分发挥中医在诊疗优势病种方面的特色与优势,提高中医药服务能力,保障人民群众健康,特制定本方案。
二、目标病种
本方案针对以下中医优势病种进行诊疗:
1.慢性胃炎
2.
5.肠易激综合征
三、诊疗原则
1.体现中医辨证论治特点,注重个体化治疗;
2.结合现代医学研究成果,发挥中西医结合优势;
3.强调预防为主,防治结合;
4.提高患者生活质量,降低医疗费用。
四、诊疗流程
1.病史采集:详细询问患者病史,了解病情发展、治疗经过及生活习惯等;
2.诊断:结合患者病史、症状、体征及辅助检查,进行中医辨证诊断;
(2)治疗方案:中药治疗、针灸治疗、食疗调理等;
儿科三种优势病种诊疗方案

儿科三种优势病种诊疗方案肺炎喘嗽(肺炎)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4-94))肺炎喘嗽的诊断依据。
1.1 起病较急,有发热,咳嗽,气促,鼻煽,痰鸣等症。
或有轻度发绀。
1.2 病情严重时,喘促不安,烦躁不宁,面色灰白,发绀加重,或高热持续不退。
1.3 禀赋不足患儿,常病程迁延。
新生儿患本病时,可出现不乳,口吐白沫,精神萎靡等不典型临床症状。
1.4 肺部听诊:肺部有中、细湿罗音,常伴干性罗音,或管状呼吸音。
1.5 血象:大多数白细胞总数增高,分类中性粒细胞增多。
若因病毒感染引起者,白细胞计数可减少、稍增或正常。
1.6 X线透视或摄片检查:肺部显示纹理增多、紊乱,透亮度降低,或见小片状、斑点状模糊阴影,也可呈不均匀大片阴影。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管理指南(试行)(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呼吸学组、《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 2006年l0月)。
2.1有外感病史或传染病史。
2.2起病较急,轻者发热咳喘,喉间痰多,重者高热不退、呼吸急促、鼻翼煽动,严重者出现烦躁不安等症状,发展为变证可出现面色苍白、青灰或唇甲青紫,四肢不温或厥冷,短期内肝脏增大。
或持续壮热不已,神昏谵语,四肢抽搐。
初生儿、素体气阳不足的小婴儿上述部分症状可不典型。
2.3肺部听诊可闻及中细湿啰音。
2.4实验室检查:(1)胸部X线检查:肺纹理增多、紊乱,可见小片状、斑片状阴影,或见不均匀的大片状阴影。
(2)周围血象检查:细菌性肺炎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增多;病毒性肺炎白细胞总数正常或降低,淋巴细胞可增多。
(3)病原学检查:细菌培养、呼吸道病毒检测、肺炎支原体检测等,可获得相应的病原学诊断,色少华,自汗食少,大便稀溏,唇舌淡红,脉细弱无力或指纹淡红。
二、治疗方案(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或中成药1.中药汤剂(1)风寒闭肺证治法:辛温开肺推荐方药:三拗汤加减(2)风热闭肺证治法:疏风清热,宣肺开闭推荐方药:银翘散合麻杏石甘汤加减,炙麻黄、生石膏、杏仁、甘草、银花、连翘、薄荷、牛蒡子。
3个优势病种诊疗方案

盆腔炎诊疗方案一、病名盆腔炎(Pelvic inflammatorg disease PID)指女性上生殖道及周围组织的炎症,主要包括子宫内膜炎、输卵管炎、输卵管卵巢囊肿、盆腔腹膜炎。
炎症可局限于一个部位,也可同时累及几个部位,最常见的是输卵管炎、输卵管卵巢炎。
中医归为“妇人腹痛”、“带下病”、“癥瘕”范畴。
二、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医妇科学》第7版(张玉珍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年)。
本病临床症状包括下腹疼痛,腰骶部酸胀疼痛,常在劳累、性交、经期加重,可伴月经不调,白带增多,低热,疲乏,或不孕。
根据盆腔慢性炎症体征,结合B超检查、血常规、血沉,阴道分泌物常规检查即可诊断。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临床诊断指南》(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年1月第一版)、《妇产科学》(第7版,乐杰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年)。
(1)症状:下腹疼痛,腰骶部酸胀疼痛,常在劳累、性交、经期加重,可伴月经不调,白带增多,低热,疲乏,或不孕。
(2)体征:子宫常呈后位,活动受限或粘连固定,子宫肌炎时,子宫可有压痛;若为输卵管炎,则在子宫一侧或两侧触及条索状增粗输卵管,并有压痛;若为输卵管积水或输卵管卵巢囊肿,则在盆腔一侧或两侧触及囊性肿物,活动多受限,可有压痛;若为盆腔结缔组织炎时,子宫一侧或两侧有片状增厚、压痛,或有子宫骶韧带增粗、变硬、触痛。
上述体征至少需同时具备下列2项:子宫活动受限(粘连固定)或压痛;一侧附件区压痛。
(3)实验室检查①妇科超声检查:可探及附件炎性包块、输卵管积液或增粗,或子宫直肠凹陷积液。
②血常规、血沉检查:可有白细胞总数增高,或中性粒细胞增高,或血沉加快。
③阴道分泌物检查:可有阴道清洁度异常。
④宫颈管分泌物检测:可发现衣原体、支原体、淋球菌等病原菌。
(二)证候诊断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年)(1)湿热瘀结证主症:①下腹胀痛或刺痛,痛处固定;②腰骶胀痛;③带下量多,色黄质稠或气臭。
优势病种的中医临床疗效分析与总结

优势病种的中医临床疗效分析与总结近年来,随着中医药在临床应用中的普及和推广,人们对中医治疗某些疾病的优势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本文旨在分析和总结优势病种在中医临床治疗中的疗效,为进一步推广和应用中医药提供依据。
1. 心脑血管疾病心脑血管疾病是当今社会常见的一类疾病,中医在其治疗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
首先,中医药可以通过调整人体的气血平衡,增强血液流动,改善心血管系统功能。
其次,中医药具有辨证施治的特点,可以根据患者的病情、体质差异等因素,进行个性化的治疗。
最后,中医药可以通过减少心脑血管病发作的频率和减轻病情,提高生活质量。
2. 慢性疼痛病慢性疼痛病是影响人们生活质量的常见疾病,中医在疼痛管理方面的优势备受认可。
中医药通过调理气血、舒筋活络、通经活络的方法来缓解疼痛症状,并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的病情。
中医的针灸疗法、推拿按摩等手段也被广泛应用于慢性疼痛的治疗中,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3. 呼吸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如哮喘、慢阻肺等,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及健康状况造成严重影响。
中医以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治疗方法在呼吸系统疾病治疗中显示出巨大潜力。
中医药通过调整患者的体质、改善气机运行等方法,有效地缓解了呼吸系统疾病的症状,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4. 消化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在现代社会中普遍存在,中医作为一种综合疗法,在治疗消化系统疾病中有着独特的优势。
中医可以通过调理脾胃、疏肝理气等方法,改善患者的消化功能,减轻胃肠道症状,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5. 妇科疾病妇科疾病如月经不调、痛经、更年期综合征等影响了众多女性的健康和生活质量。
中医在妇科疾病治疗中具有独特的优势,中医药能够通过调理女性的气血、阴阳平衡等方式,缓解症状,促进身体健康。
中医的针灸疗法、中药调理等方法也被广泛应用于妇科疾病的治疗中,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综上所述,中医在优势病种的临床治疗中具有显著的疗效。
通过调整人体的气血、阴阳平衡等方面,中医能够缓解患者的病情,改善生活质量。
优势病种中医治疗方案的临床疗效评估

优势病种中医治疗方案的临床疗效评估一、中医证候积分评估中医证候积分评估是通过观察和记录患者治疗前后的中医证候变化,以评估中医治疗方案的临床疗效。
我们团队对患者治疗前后的中医证候进行了详细的记录和比较。
结果显示,治疗后患者的中医证候积分明显下降,表明中医治疗方案在改善患者的中医证候方面具有显著疗效。
二、西医客观指标评估我们团队还采用了西医客观指标来评估中医治疗方案的临床疗效。
治疗后,患者的西医客观指标明显改善,如血压、血糖、血常规、尿常规等指标趋于正常范围。
这表明中医治疗方案在改善患者西医客观指标方面也具有显著疗效。
三、生活质量评分评估生活质量评分是通过评估患者治疗前后的生活质量变化,以反映中医治疗方案的临床疗效。
我们团队采用国际通用的生活质量评分量表对患者进行评估。
结果显示,治疗后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明显提高,说明中医治疗方案在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方面具有显著疗效。
四、安全性评价评估安全性评价是评估中医治疗方案在临床应用中的安全性。
我们团队对患者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进行了密切观察和记录。
结果显示,治疗过程中患者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表明中医治疗方案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一、中医证候积分评估中医证候积分评估着重观察患者治疗前后的中医证候变化。
我们团队对患者进行了详尽的诊断,包括望、闻、问、切四诊,从而精确记录患者的中医证候。
通过对比治疗前后的证候积分,我们发现患者的中医证候积分显著下降,这表明中医治疗方案在改善患者的中医证候方面具有显著疗效。
具体而言,治疗后患者的面色、舌象、脉象等中医证候均有明显改善。
二、西医客观指标评估西医客观指标评估是通过观察患者治疗前后的西医检查结果,如血压、血糖、血常规、尿常规等指标的变化,来评价中医治疗方案的疗效。
治疗后,患者的西医客观指标明显改善,各项指标趋于正常范围。
例如,治疗前患者可能有高血压,治疗后血压降至正常水平;治疗前患者可能有高血糖,治疗后血糖降至正常范围。
这些数据表明中医治疗方案在改善患者西医客观指标方面也具有显著疗效。
临床中医优势病种治疗方案的疗效分析

临床中医优势病种治疗方案的疗效分析在临床中,中医药拥有丰富的治疗经验和独特的理论体系,对于许多疾病都有着显著的疗效。
本篇文档将以我个人的经验为依据,详细分析中医在治疗一些优势病种时的治疗方案及其疗效。
让我谈谈中医治疗感冒的经验。
感冒是临床上非常常见的一种疾病,中医认为感冒是由外邪侵袭所致,治疗原则是解表发汗。
我通常会根据病人的体质和病情,选择合适的中药方剂进行治疗。
对于风寒感冒,我常用麻黄汤加减;对于风热感冒,我则倾向于使用银翘散加减。
通过临床观察,我发现中医治疗感冒的疗效非常好,病人通常在用药后12天内就能明显感受到症状的缓解。
中医在治疗胃肠疾病方面也具有明显优势。
胃肠疾病包括胃炎、胃溃疡、腹泻等,中医认为这些疾病多由脾胃虚弱、湿邪困脾等原因引起。
因此,治疗原则主要是健脾化湿、调和胃气。
我通常会根据病人的具体病情,选择健脾利湿的中药方剂,如四君子汤、七味白术散等。
临床实践证明,中医治疗胃肠疾病疗效显著,且副作用小,病人恢复快。
再者,中医在治疗失眠方面也有独到之处。
失眠是现代人常见的睡眠障碍,中医认为失眠多由心肾不交、心肝火旺等原因引起。
治疗原则是滋阴降火、养心安神。
我常常会采用滋阴降火的中药方剂,如黄连阿胶汤、天王补心丹等,同时结合心理疏导,帮助病人缓解压力,改善睡眠质量。
经过中医治疗,大多数病人的失眠症状都能得到明显改善。
中医在治疗骨关节疾病方面也具有优势。
骨关节疾病如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关节炎等,中医认为这些疾病多由瘀血阻络、肝肾不足等原因引起。
因此,治疗原则是活血化瘀、强筋骨。
我通常会根据病人的具体病情,选择活血化瘀、强筋骨的中药方剂,如活血止痛汤、独活寄生汤等。
临床观察结果显示,中医治疗骨关节疾病疗效显著,病人疼痛症状明显减轻,生活质量得到提高。
让我进一步阐述中医治疗感冒的经验。
感冒是临床上非常常见的一种疾病,中医认为感冒是由外邪侵袭所致,治疗原则是解表发汗。
根据病人的体质和病情,我会选择合适的中药方剂进行治疗。
3个优势病种中医诊疗方案

附件一3个优势病种中医诊疗方案一、消渴(BNV060)—糖尿病及其并发症(E14.901)中医诊疗方案(一)消渴(BNV060)—(糖尿病E14.901)中医诊疗方案(二)消渴足病(BWC200)—(糖尿病足E14.606)中医诊疗方案(三)消渴并痹病(BNV080)—(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E14.408+)中医诊疗方案二、瘿病(BNG120)甲状腺功能亢进症(E05.901)中医诊疗方案三、骨痹病(BNV090)原发性骨质疏松症(M81.991)中医诊疗方案一、消渴(BNV060)—糖尿病及其并发症(E14.901)中医诊疗方案消渴(BNV060)—(糖尿病E14.901)中医诊疗方案糖尿病是一种多病因的代谢疾病,其特点是慢性高血糖,伴随因胰岛素分泌及域作用缺陷引起的糖、脂肪和蛋白质代谢紊乱。
本病属中医学“消渴病”范畴。
(一)诊断标准:1.现代医学诊断标准 l999年WH O/ADA所定标准,列表如下。
表 1 糖尿病、IGT和IFG诊断标准全血血浆静脉血毛细血管血静脉血毛细血管血糖尿病空腹或负荷后2小时≥6.1(110)≥10.0(180)≥6.1(110)≥11.1(200)≥7.0(126)≥11.1(200)≥7.0(126)≥12.1(220)糖耐量受损(IGT)空腹或负荷后2小时≥6.1(110)≥10.0(180)≥6.1(110)≥11.1(200)≥7.0(126)≥11.1(200)≥7.0(126)≥12.1(220)空腹血糖受损(IFG)空腹或负荷后2小时≥6.1(110)≥10.0(180)≥6.1(110)≥11.1(200)≥7.0(126)≥11.1(200)≥7.0(126)≥12.1(220)注:表中血糖单位m mol/L,括号内为mg/dl。
2.中医辨证标准以中医四诊获取第一手资料、以八纲辨证为纲、脏腑辨证为目,进行系统辨证。
中医优势病种诊疗方案和实施措施

中医优势病种诊疗方案和实施措施为了发挥重点中医特色专科在解决疑难杂症和难治性疾病等方面技术优势,能起到重要作用,我们根据我们中医科自身形成的特色即三个特色中医专科,具有一定的医疗资源、技术优势和成功经验,特制定以下中医优势病种诊疗方案和实施措施.1、颈椎病诊疗方案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异病同治)诊疗方案疗效优势:这两个病种比较常见,尤其是病情较重和病情较长的,一般治疗效果较差。
由戴维生主任担任诊疗方案的制定和实施,6年来临床治疗1500多例。
方案中主要采取用具有活血化瘀的中药注射液直接穴位或痛点注射,不仅能迅速有效地改善局部神经、血管受压和粘连状况,使病情缓解或临床治愈,而且复发率较底,复治仍然有效。
颈椎病:是指颈椎间盘退行性变及颈椎骨质增生,刺激或压迫了邻近的脊髓、神经根、血管及交感神经,并由此产生颈、肩、上肢一系列表现的疾病,简称颈椎病。
颈椎病分为五型,即颈型、神经根型、脊髓型、椎动脉型和交感型。
【治疗】因其主要病机为颈椎退行性变,局部气血不和淤血阻滞,压迫了邻近的脊髓、神经根、血管及交感神经出现上述临床症状,因此最有效治疗方法是消除局部气血淤阻,局部用药是最佳的途径,适当剂量是疗效的关键。
我们多年对1000余例颈椎病的治疗经验证明,该诊疗方案不仅疗效好、复发少,而且安全。
具体治疗方案是:用5号或7号针头的注射器抽取复方当归注射液10-14毫升和1.5-2 毫升利多卡因注射液于C5-C6颈夹脊穴或痛点向内侧45度角注射,3-5天一次,一般4-6次,有明显的效果或临床痊愈。
2、腰椎间盘突出症诊疗方案腰椎间盘突出症:是由于腰椎间盘退变与损伤,导致脊柱内外力学平衡失调,使椎间盘的髓核自破裂口突出,压迫腰骶脊神经根或马尾神经而引起腰腿痛的一种病症。
【治疗】因其主要病机为腰椎间盘突出,压迫了邻近的脊髓、神经根,使局部气血不和、淤血阻滞而出现上述临床症状。
应以活血化瘀,通络止痛,解除神经根压迫症状为治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0年针灸科3个优势病种的中医临床疗效评价总结
优势病种中风病中医临床疗效评价总结
一、疗效评价
(一)评价标准
1.中医证候学评价:通过《中风病辩证诊断标准》动态观察中医证候的改变。
2.疾病病情评价:通过G1asgow昏迷量表(GCS)、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价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如神志、肢体偏瘫、面瘫、失语等;通过Barthe1指数评价日常生活能力,如吃饭、穿衣、活动能力等;通过改良Rankin量表评价病残程度。
3.神经功能缺损症状与并发症评价:必要时针对患者出现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和并发症进行评价,可通过实验室检查和相关量表进行评价。
如通过简短精神状态量表(MMSE)评价认知功能,脑电图评价癫痫,洼田饮水试验评价吞咽障碍等。
(二)评价方法
可在患者不同入院时间,选用不同的评价量表进行评价。
1.入院当天:可选用《中风病辩证诊断标准》、GCS量表、NIHSS
量表等进行评价。
2.入院15-21天:可选用《中风病辩证诊断标准》、NIHSS量表、Barthe1指数等评价。
(三)疗效评价
本专科2010年收治中风患者1476多人,缺血性中风占98%,患者采用中药汤剂、中成药、本院自制制剂、针灸、推拿、康复、经皮电刺激、激光体外照射、高压氧舱、药氧吸入、中药熏蒸等配合西
药治疗,受到良好的效果。
门诊病房,治愈好转率在97.9%。
中医辨证准确率在92.6%,中医药参与率达93%,服用中药率在80.3%。
、
2010年针灸科优势病种面瘫病中医临床疗效评价总结方案
疗效评价
(一)评价标准
1.美国耳鼻喉头颈外科学确立的House-Brakmann面神经功能分级
标准(H-B分级)结合临床症状进行评定。
2.中医症状疗效标准:采用面瘫自身健侧对照评分法。
3.面部残障(FDI)评分法。
(二)评价方法
患者进入路径第1天、30天、60天分别评定House-Brakmann面神经功能、中医症状评分。
患者进入路径第30天、60天分别评定面部残障(FDI)评分。
(三)疗效评价:
2010年度共收治面瘫住院病人115人,门诊1084人,采用中医药综合治疗包括针灸、推拿、穴位注射、穴位贴敷、中药汤剂、中成药应用及其他非药物治疗,治愈好转率达99%,中医辨证准确率在100%,中医药参与率达100%,服用中药率95%。
2010年针灸优势病种眩晕病中医临床疗效评价总结
疗效评价
(一)评价标准
中医疗效评定标准参照199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制订发布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第一辑)中规定的疗效标准。
并制定相应的疗效指数标准。
痊愈:眩晕等症状消失,疗效指数≥90%
显效:眩晕等症状明显减轻,头微有昏沉或头晕目眩轻微但不伴有自身及景物的旋转、晃动感,可正常生活及工作。
疗效指数≥70%,同时<90%
有效:头昏或眩晕减轻,仅伴有轻微的自身或景物的旋转、晃动感,虽能坚持工作,但生活和工作受到影响。
疗效指数≥30%,同时<70%
无效:头昏沉及眩晕等症状无改善或加重,疗效指数<30% (二)疗效评价方法
1.评价方法
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的变化进行评价:①主证:头晕目眩;②伴随症状:如恶心呕吐,耳鸣耳聋,倦怠乏力,汗出;③发作频率。
同时结合经颅多普勒(TCD)等检查结果综合评价。
疗效指数:(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
中医眩晕程度分级评分表
(三)疗效评价:
2010年度本科共收治眩晕患者416人,后循环缺血占78%,周围性眩晕占22%,良性位置性眩晕3.6%。
门诊收治患者采用中成药、本院自制制剂、针灸、、激光体外照射、高压氧舱、药氧吸入等配合西药治疗,受到良好的效果。
治愈好转率在97.9%。
中医辨证准确率在92.6%,中医药参与率达82%,服用中药率在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