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势病种总结分析模板
临床优势病种工作总结

临床优势病种工作总结
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医疗条件的不断改善,临床医生们在各个
病种的工作中取得了许多优势和成就。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对一些临床优势病种的工作进行总结和分析,以期为医生们的临床工作提供一些参考和启发。
首先,心血管疾病是当前临床医生们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病种。
随着心血管疾病
的发病率不断上升,医生们在心血管病的诊断、治疗和康复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实践,医生们已经掌握了许多先进的治疗技术和方法,使得心血管病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得到了显著提高。
其次,肿瘤疾病也是临床医生们工作中的重要病种之一。
随着肿瘤疾病的发病
率不断增加,医生们在肿瘤的早期筛查、精准诊断和个体化治疗方面取得了许多重要的成果。
通过综合运用影像学、病理学、基因检测等多种技术手段,医生们已经能够更准确地判断肿瘤的类型和分期,并为患者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大大提高了肿瘤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存率。
此外,慢性病患者的管理也是临床医生们工作中的一项重要任务。
随着人口老
龄化和生活方式的改变,慢性病患者的数量不断增加,给医生们的工作带来了很大的挑战。
然而,通过建立慢性病管理团队、开展慢性病管理计划等多种措施,医生们已经能够更好地帮助患者控制病情、改善生活质量,使患者的生活更加健康和幸福。
总的来说,临床医生们在各个病种的工作中都取得了许多优势和成就。
通过不
断的学习和实践,他们已经能够更好地为患者提供个性化、精准的诊疗服务,使得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得到了显著提高。
希望在未来的工作中,医生们能够继续努力,不断提升自己的临床水平,为患者的健康贡献更多的力量。
中医优势病种总结

中医优势病种总结中医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瑰宝,拥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理论基础。
中医治疗疾病的方法独特而又有效,长期以来深受人们的认可和喜爱。
在众多疾病中,中医药疗效显著的病种不胜枚举。
本文从多个角度分析和总结,为大家介绍几个中医的优势病种。
一、消化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在我们的生活中非常常见,包括胃病、肠病等等。
中医治疗消化系统疾病以其独特的理论和方法,在临床上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中医治疗胃病主要采用针灸、中药等方法,能够改善胃的消化功能,缓解胃痛、胃酸过多等症状。
中医对肠病的治疗也有独到之处,如采用温中散寒、行气活血的方法,能够有效改善肠胃蠕动,缓解腹泻、便秘等症状。
二、呼吸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包括感冒、咳嗽、哮喘等等。
中医治疗呼吸系统疾病注重调整体内的阴阳平衡,通过调理气血运行,改善患者的免疫力和呼吸系统功能。
中医采用针灸、中药等方法,能够缓解咳嗽、清除痰液、舒缓气管痉挛,减少哮喘发作。
而在治疗感冒方面,中医则注重通过草药治疗、汗、解表等方法,提高患者的体质,加速康复。
三、心血管系统疾病心血管系统疾病是当今社会的一个重要健康问题,包括高血压、冠心病等等。
中医治疗心血管系统疾病主要依靠中药和针灸疗法。
中医认为,心血管疾病与人的体内阴阳失衡、气血运行不畅有关。
通过中药调理,可以促进血液循环、降低血液黏稠度,从而改善心血管疾病患者的病情。
针灸也可调节血液循环,舒缓心脏疲劳,减轻心血管系统疾病的症状。
四、神经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包括头痛、失眠、抑郁等等。
中医治疗神经系统疾病主要依靠中药、针灸和推拿等方法。
中医通过调理人体的气血,恢复充沛的精神状态,稳定情绪,改善睡眠质量。
中医药物中的一些草药具有镇静、安神的功效,在治疗神经系统疾病中起到重要作用。
针灸和推拿也能够通过调整经络和穴位,改善神经系统的功能。
五、妇科疾病妇科疾病是中医治疗的传统优势病种之一,如月经不调、痛经、子宫肌瘤等。
中医治疗妇科疾病主要依靠中药,如当归、川穹、香附等草药,具有调经止痛的作用。
儿科优势病种年度总结(3篇)

第1篇一、前言儿科作为我国中医药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在优势病种诊疗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
为全面总结儿科优势病种诊疗工作,现将2023年度儿科优势病种诊疗工作总结如下。
二、儿科优势病种1. 肺炎喘嗽:肺炎喘嗽是儿科常见病、多发病,中医治疗以清热解毒、宣肺止咳为主要方法。
2023年,我院在肺炎喘嗽诊疗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治愈率达到了95%。
2. 哮喘:哮喘是儿科常见慢性病,中医治疗以平喘、止咳、化痰为主要方法。
2023年,我院哮喘诊疗取得了良好效果,病情控制率达到90%。
3. 紫癜:紫癜是儿科常见病,中医治疗以活血化瘀、清热解毒为主要方法。
2023年,我院紫癜诊疗治愈率达到85%。
4. 肾病:肾病是儿科常见病,中医治疗以健脾补肾、利水消肿为主要方法。
2023年,我院肾病诊疗取得了显著成果,病情控制率达到80%。
5. 小儿急性扁桃体炎:急性扁桃体炎是儿科常见病,中医治疗以清热解毒、消肿利咽为主要方法。
2023年,我院急性扁桃体炎诊疗治愈率达到90%。
6. 支原体肺炎:支原体肺炎是儿科常见病,中医治疗以清热解毒、止咳化痰为主要方法。
2023年,我院支原体肺炎诊疗治愈率达到85%。
三、工作亮点1. 加强中医药特色优势病种诊疗技术研究:我院积极开展中医药特色优势病种诊疗技术研究,不断提高诊疗水平。
2. 加强中医儿科人才培养:通过开展中医儿科医师培训、进修等活动,提高医师诊疗水平。
3. 加强中医儿科医联体建设:与周边医院建立医联体,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4. 加强中医儿科宣传推广:通过举办讲座、义诊等活动,提高公众对中医儿科的认识和信任。
四、存在问题及改进措施1. 存在问题:部分医师对中医儿科诊疗技术掌握不够熟练,诊疗水平有待提高。
2. 改进措施:加强医师培训,提高诊疗水平;鼓励医师参加学术交流,学习先进经验。
五、总结2023年,我院儿科优势病种诊疗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果,为儿童健康事业做出了积极贡献。
今后,我们将继续努力,不断提高儿科诊疗水平,为儿童健康事业做出更大贡献。
优势病种年度总结报告

优势病种年度总结报告前言本报告旨在对我院优势病种进行年度总结和评价,以便更好地规划未来工作。
我院优势病种包括肺癌、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
通过对过去一年的工作情况进行分析和总结,我们得出以下结论和建议。
1. 肺癌1.1 工作情况总览过去一年,我院在肺癌防治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通过加强宣传教育、提高人们对肺癌的认识,我院肺癌筛查的人数大幅增加,早期发现率明显提高。
在治疗方面,我院采用了先进的医疗技术,针对不同阶段的肺癌患者制定了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提高了临床治疗效果。
1.2 亮点和创新点在肺癌防治方面,我院有以下亮点和创新点:- 引入了人工智能技术,提高了肺癌筛查的准确性和效率;- 成立了多学科诊疗团队,实现了医疗资源的优化配置;- 推行了综合治疗模式,提高了肺癌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1.3 存在的问题和建议然而,我院在肺癌防治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 患者对肺癌的早期症状认识不足,导致筛查人数仍有待进一步提高;- 相关医疗技术和设备尚不完善,需要进一步引进和更新。
为解决上述问题,我院提出了以下建议:- 加强公众教育,提高人们对早期肺癌症状的认识和筛查的重要性;- 加大投入,引进先进的医疗技术和设备,提高肺癌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水平。
2. 糖尿病2.1 工作情况总览过去一年,我院在糖尿病防治方面也取得了显著进展。
通过开展糖尿病的健康宣教活动,提高患者对糖尿病的认识和防控意识,我院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状况有了明显改善。
2.2 亮点和创新点在糖尿病防治方面,我院有以下亮点和创新点:- 设置了糖尿病健康管理中心,提供全方位的糖尿病管理和服务;- 运用电子健康档案系统,方便患者随时随地查看和管理血糖数据;- 与社区合作,开展定期义诊和健康讲座,提高了糖尿病防治的覆盖率和效果。
2.3 存在的问题和建议然而,我院在糖尿病防治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 糖尿病防治工作的宣传力度还需加大,提高患者对糖尿病管理的重视程度;- 糖尿病并发症的早期诊断和治疗还有待提高。
中医优势病种总结

中医优势病种总结中医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代表,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理论体系,对许多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有着独特的优势。
本文将对中医在某些疾病的治疗中所展现出的优势进行总结。
一、消化系统疾病消化系统是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对于消化病的治疗有着深厚的经验。
中医认为,消化系统疾病主要是由脾胃功能失调所引起,因此强调调理脾胃。
例如,对于常见的胃炎和胃溃疡,中医则采用调理脾胃的方法,通过中药、针灸或推拿等手段来改善脾胃功能,并有效地缓解胃痛、胃酸过多等症状。
二、呼吸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包括感冒、咳嗽、哮喘等,中医治疗这些疾病时注重通过草药、针灸和推拿等手段来调理人体的气机。
中医认为,气机失调是引起呼吸系统疾病的主要原因,因此通过调理气机可以改善疾病的症状和病情。
同时,中医还注重通过调整体内的阴阳平衡来增强机体的抵抗能力,从而预防和治疗呼吸系统疾病。
三、心脑血管系统疾病心脑血管系统疾病包括高血压、冠心病、中风等,中医治疗这些疾病常用的方法有草药、针灸和推拿等。
中医认为,这些疾病主要是由于气血运行不畅所致,因此通过草药调理和针灸推拿等手段可以改善气血运行,从而达到治疗的效果。
此外,中医注重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改善心脑血管系统的功能,提高机体的自愈能力。
四、泌尿系统疾病泌尿系统疾病包括肾炎、尿路感染等,中医对这些疾病的治疗主要是通过草药和穴位刺激等手段来调理泌尿系统的功能。
中医认为,泌尿系统疾病与肾脏功能的失调密切相关,因此通过草药调理和穴位刺激可以促进肾脏功能的恢复和康复。
同时,中医也注重通过调整体内的阴阳平衡来提高机体的抵抗能力,预防和治疗泌尿系统疾病。
五、神经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包括头痛、面瘫、帕金森病等,中医对这些疾病的治疗主要是通过针灸、推拿等手段来调理人体的神经系统。
中医认为,神经系统疾病主要是由于气血运行不畅所致,因此通过针灸和推拿等手段可以改善气血运行,从而缓解疾病的症状和病情。
同时,中医也注重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提高机体的免疫力和自愈能力。
中医优势病种总结

中医优势病种总结中医药作为中国悠久历史发展的珍贵财富,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疗效在世界范围内广受认可。
在中医领域,有一些病种特别适合采用中医治疗,取得良好的疗效。
本文将对中医优势病种进行总结,并探讨其原因。
一、高血压中医注重整体观念,认为高血压是一种“血瘀”、“气滞”的病理过程。
通过中药调理和针灸疗法,可以舒缓血管、改善血液循环,并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
而且中医强调“治未病”,通过中医调理可以预防和延缓高血压的发展,这是西医所不具备的。
二、失眠中医强调心身合一的理念,将人体视为一个整体。
失眠往往是由于心烦、气滞、血瘀等问题导致的。
中医通过调整人的气血运行、舒缓心情,可以帮助患者达到安神入眠的效果。
而且中医有丰富的中药和经络穴位的调理方法,可以个体化地针对患者的症状进行治疗,提高治愈率。
三、消化不良中医强调脾胃的重要性,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消化不良往往与脾胃功能失调有关。
中医通过调整脾胃功能、改善胃肠道的消化吸收能力,可以有效缓解患者的消化不良症状。
而且中药中有很多可以辅助消化的药材,比如白术、山楂等,对消化不良有良好的疗效。
四、经常感冒中医强调人体的整体抵抗力,而不仅仅关注病原体。
经常感冒往往是由于人体的自身抵抗力下降,容易被病毒感染。
中医可以通过调整人体的防御能力,提高免疫力,从根本上减少感冒的发生。
同时,中医也有丰富的草药和配方可以用于辅助治疗感冒症状,比如银翘片、麻黄汤等。
五、慢性疼痛中医注重经络的调理,慢性疼痛往往是由于气血运行不畅、经络阻塞导致的。
中医可以通过针灸、拔罐等技术,刺激经络,使气血顺畅,达到舒缓疼痛的效果。
中医还有很多可以调理气血的中药,如当归、活络丸等,可以达到减轻疼痛的效果。
总之,中医在一些疾病的治疗上具有明显优势。
中医重视整体观念,既注重疾病的治疗,也注重身心的调理。
与西医强调症状的纠正不同,中医注重病因的查找和根治。
而且中医有丰富的中药资源和针灸技术,可以满足个体化的治疗需求。
优势病种的中医临床疗效分析与总结

优势病种的中医临床疗效分析与总结近年来,随着中医药在临床应用中的普及和推广,人们对中医治疗某些疾病的优势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本文旨在分析和总结优势病种在中医临床治疗中的疗效,为进一步推广和应用中医药提供依据。
1. 心脑血管疾病心脑血管疾病是当今社会常见的一类疾病,中医在其治疗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
首先,中医药可以通过调整人体的气血平衡,增强血液流动,改善心血管系统功能。
其次,中医药具有辨证施治的特点,可以根据患者的病情、体质差异等因素,进行个性化的治疗。
最后,中医药可以通过减少心脑血管病发作的频率和减轻病情,提高生活质量。
2. 慢性疼痛病慢性疼痛病是影响人们生活质量的常见疾病,中医在疼痛管理方面的优势备受认可。
中医药通过调理气血、舒筋活络、通经活络的方法来缓解疼痛症状,并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的病情。
中医的针灸疗法、推拿按摩等手段也被广泛应用于慢性疼痛的治疗中,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3. 呼吸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如哮喘、慢阻肺等,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及健康状况造成严重影响。
中医以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治疗方法在呼吸系统疾病治疗中显示出巨大潜力。
中医药通过调整患者的体质、改善气机运行等方法,有效地缓解了呼吸系统疾病的症状,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4. 消化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在现代社会中普遍存在,中医作为一种综合疗法,在治疗消化系统疾病中有着独特的优势。
中医可以通过调理脾胃、疏肝理气等方法,改善患者的消化功能,减轻胃肠道症状,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5. 妇科疾病妇科疾病如月经不调、痛经、更年期综合征等影响了众多女性的健康和生活质量。
中医在妇科疾病治疗中具有独特的优势,中医药能够通过调理女性的气血、阴阳平衡等方式,缓解症状,促进身体健康。
中医的针灸疗法、中药调理等方法也被广泛应用于妇科疾病的治疗中,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综上所述,中医在优势病种的临床治疗中具有显著的疗效。
通过调整人体的气血、阴阳平衡等方面,中医能够缓解患者的病情,改善生活质量。
优势病种疗效与特色分析

优势病种疗效与特色分析一、胃癌治疗(疗效与特色分析)1.1 疗效分析:胃癌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但由于早期症状不明显,晚期手术切除的机会较少,常常无法通过手术疗法完全治愈。
然而,胃癌治疗在现代医学中取得了显著进展。
以下是胃癌治疗的常用方法及其效果:1. 化疗:通过靶向药物和化学药物的组合治疗,可以抑制癌细胞的生长和扩散,控制肿瘤的进展。
化疗一般用于晚期胃癌患者或手术前的辅助治疗,可以延长患者的生存期。
2. 放疗:通过使用高能射线杀死癌细胞,减少肿瘤的体积,控制其进展。
放疗可以用于手术前或手术后的辅助治疗,也可以用作晚期胃癌的姑息治疗。
3. 手术:对于早期胃癌患者,手术是最有效的治疗方法。
胃癌切除术可以将肿瘤完全切除,并对淋巴结进行清扫。
手术是胃癌治疗中最常用的方法,可以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4. 靶向治疗:通过作用于胃癌细胞的特定分子靶点,抑制肿瘤的生长和扩散。
靶向治疗可以用于晚期胃癌患者,可以延长患者的生存期和提高生活质量。
5. 免疫治疗:通过激活患者自身的免疫系统,增强对癌细胞的杀伤作用。
免疫治疗是一种新的治疗方法,对胃癌的有效性正在不断研究中。
1.2 特色分析:胃癌治疗的特色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多学科团队合作:针对胃癌患者,往往需要多学科的专家团队共同参与治疗,如外科医生、肿瘤学专家、放疗专家等。
多学科团队的合作可以提供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
2. 个体化治疗:针对不同胃癌患者的病理类型和病情,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个体化治疗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治疗效果,并减少不必要的治疗。
3. 综合治疗:胃癌治疗常常需要采用多种治疗方法的综合应用,如手术切除、化疗、放疗等。
综合治疗可以增加治疗效果,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4. 术后康复:胃癌手术后,患者需要进行术后康复,包括合理的饮食、体育锻炼和心理疏导等。
术后康复可以帮助患者尽早恢复身体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5. 定期随访:胃癌患者治疗结束后,需要进行定期随访,监测疾病的复发和转移情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附件2优势病种中医诊疗方案临床疗效总结分析报告样稿缺血性中风(脑梗死)中医诊疗方案临床疗效总结分析报告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脑病科一、基本情况缺血性中风(脑梗死)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的第一批优势病种之一,从2011年5月到2011年10月,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脑病科开展了中医临床路径的实施工作。
期间接受临床路径管理的住院患者共有82例,完成81例,平均住院日17.2天。
应用的主要治疗方法有:口服中药汤剂、口服中成药、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针灸、推拿、中药薰洗、药浴、刮痧、拔罐以及康复训练等。
二、诊疗方案应用情况分析(一)主要治疗方法应用情况完成临床路径的81例病例中,采用的主要治疗方法应用情况如下:中药饮片使用率93.3%,中成药(包括中药注射液)使用率100%,特色疗法使用率96.7%,辨证施治率100%。
其中,采纳的关键中医治疗方法情况如下: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76例(93.8%),辨证选择口服中成药22例(27.1.%),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76例(93.8%),针灸治疗65例(80.3%),推拿治疗41例(50.6%),中药熏洗治疗23例(28.4%),康复治疗81例(100%),内科基础治疗79例(97.5%),其他疗法46例(56.8%)。
(二)应用情况分析按照应用比例将依从性分为三个层次:好(>75%),中等(25%—75%)和差(<75%),采纳的关键中医治疗方法的依从性均为好或中等。
具体而言,依从性好的治疗方法包括:口服中药汤剂、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针灸、康复训练和内科基础治疗等;依从性中等的治疗方法有:口服中成药、推拿、中药熏洗和其他疗法。
依从性好的治疗方法,分析其原因,具有以下特点:1.治疗方法的疗效有循证医学证据,被纳入到正规教材以及正式发布的指南中,因此临床医生的依从性好,如活血化瘀法治疗缺血性中风的疗效比较肯定,应用较好;2.治疗方法能广泛被患者乃至民众所认可,因此患者及其家属的依从性好,如康复治疗逐渐被患者广泛接受,无论是急性期还是恢复期均得到很好的实施;3.国家相关政策如医保政策的支持,为治疗方法的实施提供了保障。
分析依从性中等的治疗方法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1.某些治疗方法有其临床应用的适应症和禁忌症,并非所有的患者均可应用,只有部分符合条件的患者才能够采纳,因此应用比例较低,如中药熏洗方法,适用于中风后手足肿胀、肢体痉挛、疼痛的患者;2. 某些疗法虽然体现了中医药治疗的特色,但尚未经过大样本临床研究证实其疗效,从而限制了其临床使用,如其他疗法中的一些特色疗法,未被广泛接受;3.国家医保政策限制了某些治疗方法的临床实施,如推拿治疗在医保规定的适应症中不包括脑梗死。
三、疗效评价与分析(一)总体效果评价完成临床路径的81例患者中,症状改善80例(98.8%),体征改善80例(98.8%),理化指标改善74例(91.4%);临床痊愈4例(4.9%),好转76例(95.1%)。
临床痊愈及好转占病例总数的100.0%。
(二)疗效评价1.评价标准(1)对症状的评价包括对中风病主要症状神识昏蒙,半身不遂、感觉异常,言语蹇涩或不语,口舌歪斜的评价和次症头痛,眩晕,瞳神异常,饮水发呛,目偏不瞬,共济失调的评价。
(2)对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评价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对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进行评价。
(3)对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和预后的评价采用Barthel指数评价日常生活能力,采用改良Rankin量表评价病残程度。
(4)对患者出现的并发症进行评价必要时可通过实验室检查和相关量表进行评价,如吞咽障碍可采用洼田饮水试验评价。
2.疗效分析采用以上评价标准和方法对治疗效果进行评价,主要疗效点为:以症状改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改善为近期主要评价指标;以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和病残程度为预后评价指标;有并发症者进一步评价其改善程度。
本治疗方案的疗效分析如下:(1)改善症状81例患者主症改善81例(100%);次症改善70例(86.4%),未改善11例(13.6%)。
81例患者改善的主症中,肢体无力改善69例,感觉异常改善56例,言语蹇涩或不语改善65例,口舌歪斜改善64例,11例中脏腑患者神志全部转清。
81例患者改善的次症中,头痛改善26例,眩晕改善18例,瞳神异常改善12例,饮水发呛改善37例,目偏不瞬改善8例,共济失调改善14例。
案例1:王某,男,56岁。
主因“昏迷、右侧肢体活动不能10小时”入院。
既往高血压病史,形体较胖。
突发右侧肢体活动不能,继之出现昏迷,言语不能,烦躁,气粗口臭,喉间痰声辘辘,大便3日未行,口唇红而干,舌红绛,苔黄厚腻,脉弦滑有力,查:T 37.1℃,BP180/120mmHg,神昏,双瞳孔等大等圆,右侧鼻唇沟变浅,右侧肢体肌力0级,肌张力略高,腱反射尚适中,右巴宾斯基征阳性。
行头颅CT:未见出血灶。
入院诊断:中医诊断:中风(痰热闭窍),西医诊断:1.脑梗死急性期,2.高血压病。
进入路径后立即给予鼻饲安宫牛黄丸,口服星蒌承气汤3剂后大便日行3次,神志转清,无烦躁,舌质淡红,舌苔薄白腻,脉滑,继续给予化痰通络汤口服,治疗1周后给予针灸及康复治疗,进入路径2周后右下肢肌力2级,能在床上平移。
案例2:(略)案例3:(略)病例基本信息表(2)改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应用NIHSS量表评价,意识水平好转11例,凝视好转8例,视野好转9例,面瘫好转56例,肢体运动障碍改善42例,共济失调改善12例,感觉障碍改善53例,语言障碍改善12例,构音障碍改善53例。
案例1:患者白某某,男,56岁,右利手,中专学历,主因“右侧肢体活动不利,语言不利2天”入院,损伤部位为左侧基底节区,急性起病,症状进行性加重,既往体健,无家族脑血管病病史。
入院后进入本路径,评价语言学特点为非流畅失语,大约每分钟20~30个字,患者对疾病有较强的自省力,语言理解和表达均受损,理解明显好于表达,复述和书写不能,有错语、言语启动困难和持续现象,自发语少,有言语失用和探索行为,易疲劳有失语法现象出现。
根据诊疗方案采用中医特色语言康复治疗,以针刺和现代语言康复训练为主,针刺治疗包括头针、舌针、耳针、体针,以醒脑开窍、化痰通络为治法,采用毫针刺法、刺血疗法与针刺的扬刺手法相结合,并根据语言学评价特点制定相应的现代语言康复训练治疗方案。
治疗14天后患者语言功能明显改善,流畅度明显改善,日常会话和自发语每分钟可达到60—70个字左右,错语、言语启动困难均有改善,言语失用、持续现象和探索行为消失,仍偶有失语现象发生。
案例2:(略)案例3:(略)病例基本信息表(3)提高日常生活能力,改善预后应用Barthel指数量表评价,大便失禁改善16例,小便失禁改善23例,修饰独立性方面改善66例,用厕自理性方面改善34例,吃饭自理性方面改善68例,转移自理性方面改善45例,活动独立性方面改善36例,穿衣自理性方面改善57例,上楼梯独立性方面改善33例,洗澡自理性方面改善12例。
应用改良Rankin量表评价病残程度,入路径7天平均为2.64分,出路径时平均为2.15分,60%患者残疾程度评分减少1分以上,降低了病残率。
案例1:患者张某某,男,42岁,主因“右侧肢体活动不能4月入院”。
既往糖尿病、房颤病史,本次急性起病,发病即达高峰,主要表现为右侧肢体活动不能,昏迷,凝视麻痹,在外院经治疗后神志转清,转院到康复专科医院康复训练,治疗3月后患者偏瘫症状仍无变化,遂来本院求诊。
入院时患者右侧肢体肌力0级,肌张力低,语声低微,二便失禁,困倦乏力,动则汗出,舌质淡暗,苔薄白腻,脉结代,患者卧床,各项日常生活如吃饭、用厕、洗漱等均不能自理。
中医辨证属气虚血瘀证,进入路径后根据诊疗方案口服益气活血方药,静脉滴注生脉注射液,针灸治疗采用针刺与电针,施补法为主,治疗14天后患者右侧肢体肌力1级,肌张力适中,语声有力,乏力及出汗症状均明显好转,能坐在床上独立吃饭、洗漱,在此基础上加入康复训练,入路径28天后患者右侧肢体活动不利明显改善,肌力达到3级,能在床上与轮椅间转移,无二便失禁,好转出院。
案例2:(略)案例3:(略)病例基本信息表(4)减轻并发症的发生和严重程度81例患者中,仅有2例(2.5%)患者患有肺炎,明显低于发生的平均水平(5.6%),经治疗后全部痊愈。
采用洼田饮水试验评分作为评价工具,吞咽障碍患者经过本诊疗方案治疗后,治疗前后差值平均值为2.05,而经单纯吞咽功能康复训练的患者治疗前后差值平均值为1.50,说明本诊疗方案使患者吞咽障碍的症状改善明显。
案例1:患者葛某,女,69岁。
既往高血压、糖尿病病史,2年前曾有脑梗死病史,遗留口角左歪,此次主因“左侧肢体活动不利、吞咽困难2月”入院。
进入路径后采用洼田饮水试验进行吞咽功能评价,评分为5级(差),采用针灸配合吞咽功能康复训练进行治疗。
针刺取穴:风池、风府、百劳、廉泉、夹廉泉、金津、玉液、合谷、太冲、通里等,患者先取坐位,针刺风府、百劳,待得气后施予平补平泻法30秒后起针,然后令患者仰卧,取1.5寸毫针分别对金津、玉液两穴进行放血,以上操作完毕后,最后针刺风池、通里、合谷、太冲、廉泉、夹廉泉,风池、通里施予平补平泻法,合谷、太冲施予提插或捻转泻法,留针30分钟。
每日1次,10天为1个疗程,共进行了2个疗程治疗,患者吞咽障碍症状明显好转,采用洼田饮水试验进行吞咽功能评价,评分为2级(良)。
案例2:(略)案例3:(略)病例基本信息表三、中医药的作用分析(一)脑梗死临床治疗难点分析西医对脑梗死的干预多根据不同病因、发病机制、临床类型和发病时间等确定治疗方案,有循证医学证据的干预措施主要包括溶栓、抗血小板和康复治疗,但仍然未能完全解决脑梗死高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和高复发率的问题。
急性期病死率达5%~15%,死亡原因多数由于脑部病变本身和较为严重的并发症。
存活的患者中,70%左右残留较严重的后遗症,对部分并发症缺乏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如中风后偏瘫痉挛状态、吞咽障碍、语言障碍等。
(二)中医药的作用分析从疗效分析中可以看出,本诊疗方案采用综合治疗方案进行辨证论治,减轻了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改善了临床症状,减轻了病残程度,从而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具体分析如下:1.降低了急性期的病死率:急性期死亡原因多由于脑部病变加重,或严重的并发症。
中医药治疗有助于减轻病情进展速度,进入本路径的中脏腑患者11例在治疗后7—10天内神志转清,症状减轻。
尤其对于神志障碍辨证属于痰热腑实,清窍内闭的患者,采用星蒌承气汤有利于神志转清,可以有效地减轻脑水肿,并减少严重并发症的发生,如肺部感染、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等。
2.减轻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中医综合治疗方案可以有效地改善中风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针对缺血性中风痰瘀阻络的基本病机,采用化痰通络、益气活血法治疗,已经得到广泛共识,并有循-10-证医学证据支持,这两种治法在本组病例中应用较多,对于促进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具有积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