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优势病种诊疗方案及实施情况总结、分析

2015优势病种诊疗方案及实施情况总结、分析
2015优势病种诊疗方案及实施情况总结、分析

针推科二0一四年工作总结

一、基本建设

1.在2014年,门诊和住院部病床达到了50张,添置了局部熏蒸治疗仪2台。

2.治未病室,制定了治未病服务规范和流程,规范了治未病工作制度。

3. 存在的不足是专科设备短缺:如消炎止痛设备,微波治疗仪。

二、人才结构与培养

1.今年新进一名针灸推拿专业人员一名,重点是发展小儿推拿方向。继续发展中医针推和现代康复,组织科室三基学习和百项中医适宜技术的学习。

2.存在的不足是小针刀、水针刀治疗等微创治疗方法仍未开展。

三、特色优势建设

1.收治的“腰痛病”、“项痹病”和“面瘫”病人500余人中,有90%的走临床路径或者诊疗规范。

2.7月份开始了小儿推拿疗法,治疗小儿500余人次。

3. 开展治未病服务,服务了498人次;蒿蛇酒、三伏敷药贴和骨痹散应用了1125人次。

4. 存在的不足是专病专治诊疗规范少,病种少。专科设备的短缺和微创治疗方法的空白,制约了中医疗效的进一步提高。

四、医疗质量管理:中医治疗参与率始终仍在90%以上。

五、业务成效:全年,收住院病人达到703人次;门诊12015人次,年业务总收入260.1万元。特色专科疗法临床使用率在88%以上。我们特色专科的治愈率达到了70%,有效率达到了96.6%。其中治疗:面神经炎(单纯性)127例子痊愈98例(77.2%),好转24例,总有效率为(96.0%),无效5例(4.0%);颈椎病123例痊愈85例(69.1%),好转35例,总有效率为(97.6%),无效3例(2.4%),肩周炎42例痊愈28例(66.7%),好转13例,总有效率为(97.6%),无效1例(2.4%);中风后遗症(恢复期)87例痊愈26例(29.9%),好转59例,总有效率为(97.6%),无效2例(2.4%)。我们着正在着手中医适宜技术推广工作,不断引进新技术成果,为乡镇医院培养进修人员2名。

六、科研方面:围绕特色专科项目,书写了科研论文1篇。

2015年1月10日

针推科二0一五年工作计划

一、基本建设方面

1.2015年使专科病床达到70张,添置消炎止痛仪,微波治疗仪、骨质疏松治疗仪各2台。

2.完善治未病功能,增加减肥治疗室,骨质疏松症防治室。

3.针灸走进住院临床各科室,在住院临床各科室设立中医综合治疗室,大力推广中医特色治

疗技术,以简、便、廉、验的方法,及时解决患者痛苦。

二、人才结构与培养

1、引进现代康复医学或者针灸推拿专业毕业生1-2名。

2、送针灸推拿专业人员二名赴省级医院进修针灸、推拿和现代康复医学。

三、特色优势建设

1.改进“腰痛病”、“项痹病”和“面瘫”诊疗规范,和“面瘫”临床路径。

2. 开展“龙氏手法”、“林氏手法”和骨盆压揉技术。开展新项目青少年假性近视眼和肥胖症的综合治疗。

3. 积极开展治未病服务,开展骨质疏松的防治工作。

四、医疗质量管理:坚持中医治疗参与率始终保持在90%以上。

五、业务成效

2014年全年,我们的目标是:收住院病人达到770人次;门诊病人达到13200人次,使住院、门诊病人呈10%以上比例增加,年业务总收入预计达到286万元。特色专科疗法临床使用率在90%以上。我们特色专科的治愈率达到72.5%,有效率达到97.2%。

六、科研方面:围绕特色专科项目,书写了科研论文1篇。

2015年1月18日

中医特色诊疗方案模版——哮病(支气管哮喘)中医诊疗方案

一、中西医病名

中医病名:哮病

西医病名:支气管哮喘

二、概述

哮病多因感受外邪,或饮食情志等失调,引动内伏于肺的痰气而阻塞气道,使肺气不得宣降。以突然出现呼吸喘促,喉间哮鸣有声为主要表现。相当于西医支气管哮喘:是由多种细胞(如嗜酸性粒细胞、肥大细胞、T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气道上皮细胞等)和细胞组分参与的气道慢性炎症性疾病。

三、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

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ZYYXH/T5-2008)。

(1)发作时喉中哮鸣有声,呼吸困难,甚则张口抬肩,不能平卧,或口唇指甲紫绀。

(2)呈反复发作性,常因气候突变、饮食不当、情志失调、劳累等因素而诱发。发作前多有鼻痒、喷嚏、咳嗽、胸闷等症状。

(3)有过敏史或家族史。

(4)两肺可闻及哮鸣音或伴有湿啰音。

(5)血嗜酸性粒细胞可增高。

(6)胸部X线检查一般无特殊改变,久病可见肺气肿征。

2、西医诊断

参照《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喘学组修订,2008年)。

(1)反复发作喘息、气急、胸闷或咳嗽,多与接触变应原、冷空气、物理及化学性刺激、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运动等有关。

(2)发作时在双肺可闻及散在或弥漫性,以呼气相为主的哮鸣音,呼气相延长。

(3)上述症状可经治疗缓解或自行缓解。

(4)除外其他疾病所引起的喘息、气急、胸闷和咳嗽。

(5)临床表现不典型者(如无明显喘息或体征),应至少具备以下1项试验阳性:支气管激发试验或运动激发试验阳性;支气管舒张试验阳性FEV1增加≥12%,且FEV1增加绝对值≥200 ml;呼气流量峰值(PEF)日内(或2周)变异率≥20%。

符合1~4 条或4、5 条者,可以诊断为支气管哮喘。

(二)病期诊断

1、急性发作期:指喘息、气急、咳嗽、胸闷等症状突然发生,或原有症状急剧加重,常有呼吸困难,以呼气流量降低为其特征,常因接触变应原等刺激物或治疗不当等所致。

2、慢性持续期:是指每周均不同频度和(或)不同程度地出现症状(喘息、气急、胸闷、咳嗽等)。

3、缓解期:指经过治疗或未经治疗症状、体征消失,肺功能恢复到急性发作前水平,并维持3个月以上。

(三)证候诊断

1、风哮:时发时止,发时喉中哮鸣有声,反复发作,止时又如常人,发病前多有鼻痒、咽痒、喷嚏、咳嗽等症,舌淡苔白,脉浮紧。

2、寒哮:喉中哮鸣如水鸡声,呼吸急促,喘憋气逆,痰多、色白多泡沫,易咯,口不渴或渴喜热饮,恶寒,天冷或受寒易发。肢冷,面色青晦,舌苔白滑,脉弦紧或浮紧。

3、热哮:喉中痰鸣如吼,咯痰黄稠,胸闷,气喘息粗,甚则鼻翼煽动,烦躁不安,发热口渴,或咳吐脓血腥臭痰,胸痛,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4、虚哮:喉中哮鸣如鼾,声低,气短息促,动则喘甚,发作频繁,甚至持续喘哮,咳痰无力,舌质淡或偏红,或紫暗,脉沉细或细数。

5、肺脾气虚证:气短声低,喉中时有轻度哮鸣,痰多质稀,色白,自汗,怕风,常易感冒,倦怠乏力,食少便溏,舌质淡,苔白,脉细弱。

6、肺肾两虚证:气短息促,动则为甚,吸气不利,咳痰质黏起沫,脑转耳鸣,腰膝酸软,心慌,不耐劳累,或五心烦热,颧红,口干,舌质红,少苔,脉细数;或畏寒肢冷,面色苍白,舌苔淡白,质胖,脉沉细。

四、治疗方案

中医辨证论治

(一)中药汤剂及中成药

1、风哮

治法:祛风涤痰,降气平喘。

方药:华盖散加减。炙麻黄12g、紫苏子15g、杏仁15g、茯苓15g、陈皮12g、桑白皮15g、甘草6g。

2、寒哮

治法:宣肺散寒,化痰平喘。

方药:射干麻黄汤加减。射干15g、麻黄10g、细辛5g、半夏15g、杏仁15g、生姜6g、紫菀15g、冬花12g、甘草6g。

3、热哮

治法:清热宣肺,化痰定喘。

方药:定喘汤加减。麻黄10g、黄芩10g、桑白皮15g、苏子15g、半夏15g、银杏12g、杏仁15g、款冬花15g、甘草6g。

中成药:清开灵注射液等。

4、虚哮

治法:补肺纳肾,降气化痰。

方药:调补肺肾方合补肾益气颗粒方加减。五味子15g、党参15g、丹参15g、茯苓10g、山茱萸12g、淫羊藿10g、黄芪30g、生地15g。

中成药:蛤蚧定喘胶囊等。

5、肺脾气虚证

治法:健脾补肺益气。

方药:玉屏风散和六君子汤加减。黄芪30g、白术20g、防风15g、党参15g、茯苓15g、甘草6g、陈皮15g、半夏15g。

中成药:黄芪注射液等。

6、肺肾气虚证

治法:补益肺肾,纳气平喘。

方药:补肾益气颗粒方合生脉地黄汤。黄芪30g、淫羊藿12g、茯苓15g、葶苈子12g、白术15g、山药15g、山萸肉12g、枸杞子12g、甘草6g、熟地黄15g、川贝15g。

中成药:六味地黄丸、黄芪注射液等。

(二)针灸疗法

实证主穴选用肺俞、膻中、天突、尺泽。风寒者配风门,风热者配大椎、曲池、肝郁者配太冲,痰盛者配丰隆,喘甚者配定喘。

虚证主穴选用肺俞、肾俞、膏肓、太渊。肺气虚配气海、肾气虚配太溪、盗汗配阴郄,喘甚配定喘、天突。

(三)穴位贴敷

选用主穴:肺俞定喘风门脾俞

药物组成:白芥子、甘遂、细辛、延胡索、生麻黄、冰片,用蜂蜜调和。

用法:将药饼分别贴在所定穴位,医用胶布固定,每次敷贴6~8h,每周3次。

(四)共振排痰

增强排除呼吸道痰液等呼吸道分泌物,改善淤滞的肺部血液循环,从而减少呼吸系统并发症。

(五)雾化吸入

当患者喘憋严重,缺氧的情况下,及时吸氧;痰粘难咯可视情况采取雾化吸入。(六)其他疗法

科室需要根据国卫医发〔2014〕48号《关于印发全面提升县级医院综合能力工作方案的通知》中要求二级中医医院应开展中医诊疗技术结合该病种实际诊疗方案制定疗法。

五、护理及预防

1、起居护理:哮喘发作时卧床休息,重者取半卧位或端坐位;寒哮、虚哮证患者的病室宜向阳温暖,胸背部保暖;热哮证患者的室温宜偏凉;痰黏稠难以咯出时,注意翻身拍背。

2、给药护理:中药汤剂一般宜温服,寒哮证宜热服;哮喘发作有规律者,可在发作前1~2小时服药以缓解症状,服药后观察其效果和反应。

3、饮食护理:注意饮食调护,保持大便通畅;饮食宜清淡、富营养,不宜过饱、过甜、过咸,忌生冷、辛辣、鱼腥发物、烟酒等食物;喘憋多汗者,嘱多饮水。

4、情志护理:解除患者思想顾虑,消除紧张心理;满足患者的心理需求,积极配合治疗与护理。

5、健康指导

(1)通过耐心、细致的交谈,评估病人对疾病知识的了解程度,确认妨碍治疗的因素。

(2)避免哮喘的诱发因素,如避免摄入引起过敏的食物,室内不种花草,不养宠物,经常打扫房间,清洗床上用品等。

(3)帮助病人学会在急性发作时能简单、及时地处理,掌握正确的药物吸入技术,如MDI、干粉吸入等,讲解常用药物的用法、剂量、疗效、副作用,与病人共同制定长期管理、防止复发的计划。

(4)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尽可能改善肺功能,最大程度恢复劳动能力,并预防疾病发展为不可逆性气道阻塞,防止发生猝死。

六、难点分析

1、诱发因素不明确,对过敏原检测困难,在生活中无法避免接触过敏原,故无法避免反复发作。

2、病人难以坚持规律维持用药。

七、疗效分析

临床痊愈临床症状、体征消失或基本消失,中医证候积分减少≥95%;

显效临床症状、体征明显改善,中医证候积分减少≥70%;

有效临床症状、体征均有好转,中医证候积分减少≥30%;

无效临床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善,甚或加重,中医证候积分减少不足30%。

2014年腰痛病(腰椎间盘突出症)

中医诊疗方案难点分析、实施情况分析、总结、评价

一、难点分析

1、腰椎间盘向后突出大于5cm的腰痛病人,腰部手法治疗难度较大,病人疗效差异也较为明显。

2、针灸、针刀治疗同样存在不同医师选穴和手法的不同,导致临床治疗效果存在差异。

3、部分腰痛病急性期的患者通过手法治疗、针灸、针刀保守疗法症状改善不显,甚至无效,腰部疼痛明显,严重影响生活质量,治疗手段及方式上相对不够丰富是其中的一个原因。

二、解决措施及方案优化:

1、对于腰椎间盘向后突出大于5cm的腰痛病人,只要存在骶髂关节旋移的,腰部手法治疗以骨盆压揉手法为主;存在棘突偏歪的,以冯氏手法为主;腰椎曲度变平直或腰椎棘突后突的,以林氏手法为主,减轻了病人痛苦,提高了临床疗效。

2、统一规范针灸、针刀方法。腰椎间盘突出症急性期根性疼痛的用踝三针治疗。肾阳虚、血瘀气滞证和寒湿痹阻型运用艾灸、中医封包和中药熏蒸治疗。结合各医师的特点及经验,拟定出适合我科的针灸治疗选穴标准。小针刀疗法以回字型针刀松解法为主。

3、强调中西医结合治疗,在应用综合中医疗法的同时,服用非甾体类消炎药如布洛芬、芬必得、洛芬待因等,消除缓激肽、前列腺素等止痛物质,实现短时间改善疼痛症状效果,提高患者治疗满意率。

4、进一步引进各种物理治疗仪器,引进新的治疗方法,初步计划年度内引入微波治疗仪。

5、腰椎滑脱患者可予以佩戴腰围进行固定,加强腰椎稳定性。防止脊柱不稳诱发腰肌劳损加重,腰部疼痛难以早期缓解。

三、实施情况分析、总结、评价:

2012年开始制定了腰痛病的优势病种,并在临床中加以应用实施并改进,显著提高了

临床疗效,在不断优化诊疗方案过程中,科室也在不断的发展壮大,医师能力得到了提高。现对2014年腰痛病优势病种的应用情况作一总结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我们近一年来共收集459例腰痛病病例,均为发作期住院病人。分成2013年方案组和2014年方案组。2013年方案组209例,男108例,女101例;年龄36~66岁,平均49.36±1.29岁。病程1天~14年,平均5.98±1.36年。2014年方案组250例,男124例,女126例;年龄35~77岁,平均48.65±1.36岁;病程3天~15年,平均5.36±1.75年。经分析两组在性别、年龄、病程、证型分布等方面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

2014年方案组250例,严格按照2014年腰痛病的诊疗方案进行治疗。2013年方案组209例,按照2013年腰痛病诊疗方案进行治疗,具体见科室文件。

1.4 疗效评定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2002年5月制定。具体见《腰痛病诊疗方案》中“疗效评价标准”。

治疗后患者治疗结果统计情况见下表:

组别临床痊愈有效无效总计2013年方案组125(0.62)177(0.87)9(0.045)209(1) 2014年方案组166(0.67) 239(0.96) 10(0.040) 250(1)

注:经独立样本T检验两组人员治疗前症状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

2 结果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对上述治疗结果进行统计分析,2014年方案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2013年方案组,各项症状改善明显,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显著性(P<0.05)。

3 评价:由于治疗方案的不断改进和优化,我们发现腰痛病的治疗效果得到了明显的提升。

本年度我们引入了针刀治疗,对于部分腰痛病患者存在明显的痛点,通过针灸、手法及贴敷膏药等方法无法解决的问题,针刀治疗无疑发挥出自己的专长,深入病灶,松解粘连,改善局部的气血循环,从应用的效果来看,十分满意。

通过对本年度患者的各项情况进行分析总结,可以看出:

1、男性多发、中年为主,病程较长仍是不变的基本特点。

2、两组人员中医证型分布中两组患者证型最高的仍是寒湿痹阻型。

3、治疗方式上,进一步对手法和针灸的规范,提高了临床疗效。我国中医学认为,患者肝肾亏虚及气血不足、筋脉失养,或者因为患者劳损伤及筋络,均可导致使患者腰部软组织及与关节发生退行性改变,因此形成腰痛病。在治疗上以舒筋通络、活血化瘀、滑利关节、消肿止痛、整复错缝为原则。在疏通经络的治疗原则上,针灸治疗能取得良好的疗效,同时针灸对腰痛病患者痉挛的肌肉能起到放松的作用。临床中我们通过使用小针刀疗法以回字型针刀松解法为主,在治疗“腰腿痛”方面取得良好的效果。

而手法按摩治疗方法对患者腰痛病有消散瘀血,解除患者腰部肌肉痉挛,对疼痛也有缓解作用,因此针灸加理疔对各种类型的腰痛病患者都有很好的疗效,在治疗中应该列入主要治疗方法。

牵引治疗能够使患者局部血流加快,有效的改善患者腰部局部肌肉的缺血缺氧状态。

4、从治疗结果来看,应用2014年方案组治疗显效及治愈高达67%,而2013年方案组

此类比率仅为62%。2014年诊疗方案的优化对于腰痛病治疗效果的改善具有十分明显的作用。

中医特色诊疗方案模版——哮病(支气管哮喘)中医诊疗方案

一、中西医病名

中医病名:哮病

西医病名:支气管哮喘

二、概述

哮病多因感受外邪,或饮食情志等失调,引动内伏于肺的痰气而阻塞气道,使肺气不得宣降。以突然出现呼吸喘促,喉间哮鸣有声为主要表现。相当于西医支气管哮喘:是由多种细胞(如嗜酸性粒细胞、肥大细胞、T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气道上皮细胞等)和细胞组分参与的气道慢性炎症性疾病。

三、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

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ZYYXH/T5-2008)。

(1)发作时喉中哮鸣有声,呼吸困难,甚则张口抬肩,不能平卧,或口唇指甲紫绀。

(2)呈反复发作性,常因气候突变、饮食不当、情志失调、劳累等因素而诱发。发作前多有鼻痒、喷嚏、咳嗽、胸闷等症状。

(3)有过敏史或家族史。

(4)两肺可闻及哮鸣音或伴有湿啰音。

(5)血嗜酸性粒细胞可增高。

(6)胸部X线检查一般无特殊改变,久病可见肺气肿征。

2、西医诊断

参照《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喘学组修订,2008年)。

(1)反复发作喘息、气急、胸闷或咳嗽,多与接触变应原、冷空气、物理及化学性刺激、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运动等有关。

(2)发作时在双肺可闻及散在或弥漫性,以呼气相为主的哮鸣音,呼气相延长。

(3)上述症状可经治疗缓解或自行缓解。

(4)除外其他疾病所引起的喘息、气急、胸闷和咳嗽。

(5)临床表现不典型者(如无明显喘息或体征),应至少具备以下1项试验阳性:支气管激发试验或运动激发试验阳性;支气管舒张试验阳性FEV1增加≥12%,且FEV1增加绝对值≥200 ml;呼气流量峰值(PEF)日内(或2周)变异率≥20%。

符合1~4 条或4、5 条者,可以诊断为支气管哮喘。

(二)病期诊断

1、急性发作期:指喘息、气急、咳嗽、胸闷等症状突然发生,或原有症状急剧加重,常有呼吸困难,以呼气流量降低为其特征,常因接触变应原等刺激物或治疗不当等所致。

2、慢性持续期:是指每周均不同频度和(或)不同程度地出现症状(喘息、气急、胸闷、咳嗽等)。

3、缓解期:指经过治疗或未经治疗症状、体征消失,肺功能恢复到急性发作前水平,并维持3个月以上。

(三)证候诊断

1、风哮:时发时止,发时喉中哮鸣有声,反复发作,止时又如常人,发病前多有鼻痒、咽痒、喷嚏、咳嗽等症,舌淡苔白,脉浮紧。

2、寒哮:喉中哮鸣如水鸡声,呼吸急促,喘憋气逆,痰多、色白多泡沫,易咯,口不渴或渴喜热饮,恶寒,天冷或受寒易发。肢冷,面色青晦,舌苔白滑,脉弦紧或浮紧。

3、热哮:喉中痰鸣如吼,咯痰黄稠,胸闷,气喘息粗,甚则鼻翼煽动,烦躁不安,发热口渴,或咳吐脓血腥臭痰,胸痛,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4、虚哮:喉中哮鸣如鼾,声低,气短息促,动则喘甚,发作频繁,甚至持续喘哮,咳痰无力,舌质淡或偏红,或紫暗,脉沉细或细数。

5、肺脾气虚证:气短声低,喉中时有轻度哮鸣,痰多质稀,色白,自汗,怕风,常易感冒,倦怠乏力,食少便溏,舌质淡,苔白,脉细弱。

6、肺肾两虚证:气短息促,动则为甚,吸气不利,咳痰质黏起沫,脑转耳鸣,腰膝酸软,心慌,不耐劳累,或五心烦热,颧红,口干,舌质红,少苔,脉细数;或畏寒肢冷,面色苍白,舌苔淡白,质胖,脉沉细。

四、治疗方案

中医辨证论治

(一)中药汤剂及中成药

1、风哮

治法:祛风涤痰,降气平喘。

方药:华盖散加减。炙麻黄12g、紫苏子15g、杏仁15g、茯苓15g、陈皮12g、桑白皮15g、甘草6g。

2、寒哮

治法:宣肺散寒,化痰平喘。

方药:射干麻黄汤加减。射干15g、麻黄10g、细辛5g、半夏15g、杏仁15g、生姜6g、

紫菀15g、冬花12g、甘草6g。

3、热哮

治法:清热宣肺,化痰定喘。

方药:定喘汤加减。麻黄10g、黄芩10g、桑白皮15g、苏子15g、半夏15g、银杏12g、杏仁15g、款冬花15g、甘草6g。

中成药:清开灵注射液等。

4、虚哮

治法:补肺纳肾,降气化痰。

方药:调补肺肾方合补肾益气颗粒方加减。五味子15g、党参15g、丹参15g、茯苓10g、山茱萸12g、淫羊藿10g、黄芪30g、生地15g。

中成药:蛤蚧定喘胶囊等。

5、肺脾气虚证

治法:健脾补肺益气。

方药:玉屏风散和六君子汤加减。黄芪30g、白术20g、防风15g、党参15g、茯苓15g、甘草6g、陈皮15g、半夏15g。

中成药:黄芪注射液等。

6、肺肾气虚证

治法:补益肺肾,纳气平喘。

方药:补肾益气颗粒方合生脉地黄汤。黄芪30g、淫羊藿12g、茯苓15g、葶苈子12g、白术15g、山药15g、山萸肉12g、枸杞子12g、甘草6g、熟地黄15g、川贝15g。

中成药:六味地黄丸、黄芪注射液等。

(二)针灸疗法

实证主穴选用肺俞、膻中、天突、尺泽。风寒者配风门,风热者配大椎、曲池、肝郁者配太冲,痰盛者配丰隆,喘甚者配定喘。

虚证主穴选用肺俞、肾俞、膏肓、太渊。肺气虚配气海、肾气虚配太溪、盗汗配阴郄,喘甚配定喘、天突。

(三)穴位贴敷

选用主穴:肺俞定喘风门脾俞

药物组成:白芥子、甘遂、细辛、延胡索、生麻黄、冰片,用蜂蜜调和。

用法:将药饼分别贴在所定穴位,医用胶布固定,每次敷贴6~8h,每周3次。

(四)共振排痰

增强排除呼吸道痰液等呼吸道分泌物,改善淤滞的肺部血液循环,从而减少呼吸系统并发症。

(五)雾化吸入

当患者喘憋严重,缺氧的情况下,及时吸氧;痰粘难咯可视情况采取雾化吸入。(六)其他疗法

科室需要根据国卫医发〔2014〕48号《关于印发全面提升县级医院综合能力工作方案的通知》中要求二级中医医院应开展中医诊疗技术结合该病种实际诊疗方案制定疗法。

五、护理及预防

1、起居护理:哮喘发作时卧床休息,重者取半卧位或端坐位;寒哮、虚哮证患者的病室宜向阳温暖,胸背部保暖;热哮证患者的室温宜偏凉;痰黏稠难以咯出时,注意翻身拍背。

2、给药护理:中药汤剂一般宜温服,寒哮证宜热服;哮喘发作有规律者,可在发作前1~2小时服药以缓解症状,服药后观察其效果和反应。

3、饮食护理:注意饮食调护,保持大便通畅;饮食宜清淡、富营养,不宜过饱、过甜、

过咸,忌生冷、辛辣、鱼腥发物、烟酒等食物;喘憋多汗者,嘱多饮水。

4、情志护理:解除患者思想顾虑,消除紧张心理;满足患者的心理需求,积极配合治疗与护理。

5、健康指导

(1)通过耐心、细致的交谈,评估病人对疾病知识的了解程度,确认妨碍治疗的因素。

(2)避免哮喘的诱发因素,如避免摄入引起过敏的食物,室内不种花草,不养宠物,经常打扫房间,清洗床上用品等。

(3)帮助病人学会在急性发作时能简单、及时地处理,掌握正确的药物吸入技术,如MDI、干粉吸入等,讲解常用药物的用法、剂量、疗效、副作用,与病人共同制定长期管理、防止复发的计划。

(4)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尽可能改善肺功能,最大程度恢复劳动能力,并预防疾病发展为不可逆性气道阻塞,防止发生猝死。

六、难点分析

1、诱发因素不明确,对过敏原检测困难,在生活中无法避免接触过敏原,故无法避免反复发作。

2、病人难以坚持规律维持用药。

七、疗效分析

临床痊愈临床症状、体征消失或基本消失,中医证候积分减少≥95%;

显效临床症状、体征明显改善,中医证候积分减少≥70%;

有效临床症状、体征均有好转,中医证候积分减少≥30%;

无效临床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善,甚或加重,中医证候积分减少不足30%。

项痹病(颈椎病)2014年诊疗方案

难点分析、实施情况分析、总结、评价

一、中医治疗难点分析

1、项痹病中重度椎间盘突出,尤其急性期,手法治疗困难;项痹病手法治疗不同医师既往掌握的手法技巧各不相同,疗效差异较为明显。

2、小针刀、针灸治疗存在不同医师手法和选穴的不同,导致临床治疗效果存在差异。

3、部分项痹病患者通过应用综合中医保守疗法症状改善不显,甚至无效,颈肩部疼痛明显,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4、部分项痹病眩晕或者手指麻木的患者,通过应用综合中医保守疗法症状改善不显,甚至无效。

为了进一步发挥中医药在治疗项痹中的作用,并使其疗效优势得到认可,本专科拟订如下解决措施与思路:

1、对于项痹病中重度椎间盘突出,尤其急性期,手法治疗困难的,首先予以针灸和药物减轻神经根椎间盘周围软组织水肿,3-5天后再手法治疗。规范化、标准化、统一化科室医师的手法,尽可能减少手法差异,保证治疗效果的提升。同时提倡医师个人特色手法的附加治疗,进一步扩大临床疗效。

2、小针刀、针灸治疗统一规范化。在动员医师学习好解剖学的基础上,结合各医师的特点及经验,拟定出适合我科的小针刀、针灸治疗选穴标准和手法。

3、强调中西医结合治疗,在应用综合中医疗法的同时,静滴脱水药,服用非甾体类消炎药如布洛芬、芬必得、洛芬待因等,消除缓激肽、前列腺素等止痛物质,实现短时间改善疼痛症状效果,提高患者治疗满意率。

4、进一步引进物理治疗仪器,初步计划年度内引入微波治疗和中药封包治疗,龙氏手法纠正颈椎小关节紊乱,纠正颈椎曲度,实现眩晕、指麻症状的改善。

三、疗效评价

(一)评价标准

痊愈:治疗后症状体征消失,颈椎活动正常,治疗后症状积分o-1分,疗效指数>90%或治疗后症状体征基本消失,颈椎活动基本正常,能参加正常活动和工作,疗效指数>70%, <90%。

有效:治疗后症状体征有所改善,颈椎活动基本正常,参加正常活动和工作能力改善,疗效指数>30,<70%。

无效:治疗后症状体征与治疗前无明显改善,疗效指数<30%

四、总结、优化、评价

2013年及2014年我科制定了项痹病的优势病种,并在临床中加以应用实施,显著提高了临床疗效,在不断优化诊疗方案过程中,科室也在不断的发展壮大,医师能力得到了提高。现对2014年项痹病优势病种的应用情况作一总结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2014年来共收集238例项痹病病例,均为发作期住院病人。随机分成2013年方案组和2014年方案组。2013年方案组118例,年龄36~77岁,平均50.31±1.28岁。病程2天~12年,平均5.56±1.13年。2014年方案组120例,年龄31~75岁,平均47.46±1.53岁;病程3天~15年,平均6.23±1.55年。

1.2 治疗方法

2013年案组118例,严格按照2013年项痹病的诊疗方案进行治疗。

2014年方案组120例,严格按照2014年项痹病的诊疗方案进行治疗。

1.4 疗效评定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2002年5月制定。具体见《项痹病诊疗方案》中“疗效评价标准”。

治疗后患者治疗结果统计情况见下表:

2 结果

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对上述治疗结果进行统计分析,2014年方案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2013年方案组,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显著性(P<0.05)。

3 讨论

由于治疗方案的不断改进和优化,我们发现项痹病的治疗效果得到了明显的提升。本年度我们引入了针刀治疗,对于部分项痹病患者存在明显的痛点,通过针灸、手法及贴敷膏药等方法无法解决的问题,针刀治疗无疑发挥出自己的专长,深入病灶,松解粘连,改善局部的气血循环,从应用的效果来看,十分满意。

本年度对于之前的冯氏、林氏、龙氏手法及针灸处方进一步进行完善和总结,并指导临床医师在日常应用中不断熟练,规范化他们的诊疗行为。

通过对本年度患者的各项情况进行分析总结,可以看出:

1、男性多发、中年为主,病程较长仍是不变的基本特点。

2、两组人员的西医病因分类中混合型仍处于首位,神经根型项痹病仍居单病因首位。中医证型分布中两组患者证型最高的是寒湿痹阻型。

3、治疗方式上,进一步对冯氏、林氏、龙氏手法和针灸的规范,提高了临床疗效。在治疗上以舒筋通络、滑利关节、消肿止痛、整复错缝为原则。针灸治疗能取得良好的疗效,同时针灸对项痹病患者肩部痉挛的肌肉能起到放松的作用。临床中我们通过使用绝骨穴治疗项痹病,配合梅花针在治疗“颈项强直”方面取得良好的效果。绝骨穴的选取应遵照髓会之贵,髓藏于骨,髓以养骨的原则。在针灸治疗项痹病的时选取风池穴,是治疗的关键。在患者风池穴下方有椎动脉通过,针灸风池穴对患者椎动脉有良好的刺激作用,使血供增加,血流加快,使患者头颈部营养及代谢得到改善。

而按摩治疗方法对患者项痹病有消散瘀血,解除患者颈肩部肌肉痉孪,对疼痫也有缓解作用,因此针灸加理疔对各种类型的项痹病患者都有很好的疗效,在治疗中应该列入主要治疗方法。

牵引治疗能够使患者局部血流加快,有效的改善患者颈椎局部肌肉的缺血缺氧状态。

4、从治疗结果来看,2014年方案组治疗效果均较2013年方案组有所提升。

面瘫病(面神经炎)2014年诊疗方案

难点分析、实施情况分析、总结、评价

一、面瘫治疗难点及解决措施

治疗难点

1、寒冷刺激而引起的面瘫,治疗效果较好;病毒感染引起的面瘫治疗效果差。

解决方案:病毒感染引起的面瘫在急性期予抗病毒治疗,皮质激素治疗。

2、多数患者可伴有耳后或颈项部疼痛。如何解决面瘫急性期进行性加重及伴随的疼痛症状是治疗的难点。

解决方案:脱水治疗,皮质激素治疗。临床辨证施治,针对不同证型予汤药:

风寒证:牵正散合川芎茶调散加减。

风热证:大秦艽汤加减。

3、面瘫日久或者是由于早期失治、误治或是由于面瘫的部位较深,容易出现面肌痉挛、面肌倒错等面瘫后遗症的出现,治疗这部分症状是面瘫治疗的难点问题。

面肌痉挛多起源于一侧下眼睑肌肉颤动,后幅度及频繁程度不断增加,逐渐扩展至同侧面部其他肌肉,以口角肌肉的抽动最为明显,多在精神紧张、疲倦、与陌生人交谈、情绪激动时发作明显,在睡眠时停止。神经系统无其它阳性体征,不能自行缓解。

面瘫“倒错”现象,一般发生于面瘫后期,病症延久者,其瘫患

中医特色诊疗方案模版——哮病(支气管哮喘)中医诊疗方案

一、中西医病名

中医病名:哮病

西医病名:支气管哮喘

二、概述

哮病多因感受外邪,或饮食情志等失调,引动内伏于肺的痰气而阻塞气道,使肺气不得宣降。以突然出现呼吸喘促,喉间哮鸣有声为主要表现。相当于西医支气管哮喘:是由多种细胞(如嗜酸性粒细胞、肥大细胞、T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气道上皮细胞等)和细胞组分参与的气道慢性炎症性疾病。

三、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

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ZYYXH/T5-2008)。

(1)发作时喉中哮鸣有声,呼吸困难,甚则张口抬肩,不能平卧,或口唇指甲紫绀。

(2)呈反复发作性,常因气候突变、饮食不当、情志失调、劳累等因素而诱发。发作前多有鼻痒、喷嚏、咳嗽、胸闷等症状。

(3)有过敏史或家族史。

(4)两肺可闻及哮鸣音或伴有湿啰音。

(5)血嗜酸性粒细胞可增高。

(6)胸部X线检查一般无特殊改变,久病可见肺气肿征。

2、西医诊断

参照《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喘学组修订,2008年)。

(1)反复发作喘息、气急、胸闷或咳嗽,多与接触变应原、冷空气、物理及化学性刺激、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运动等有关。

(2)发作时在双肺可闻及散在或弥漫性,以呼气相为主的哮鸣音,呼气相延长。

(3)上述症状可经治疗缓解或自行缓解。

(4)除外其他疾病所引起的喘息、气急、胸闷和咳嗽。

(5)临床表现不典型者(如无明显喘息或体征),应至少具备以下1项试验阳性:支气管激发试验或运动激发试验阳性;支气管舒张试验阳性FEV1增加≥12%,且FEV1增加绝对值≥200 ml;呼气流量峰值(PEF)日内(或2周)变异率≥20%。

符合1~4 条或4、5 条者,可以诊断为支气管哮喘。

(二)病期诊断

1、急性发作期:指喘息、气急、咳嗽、胸闷等症状突然发生,或原有症状急剧加重,常有呼吸困难,以呼气流量降低为其特征,常因接触变应原等刺激物或治疗不当等所致。

2、慢性持续期:是指每周均不同频度和(或)不同程度地出现症状(喘息、气急、胸闷、咳嗽等)。

3、缓解期:指经过治疗或未经治疗症状、体征消失,肺功能恢复到急性发作前水平,并维持3个月以上。

(三)证候诊断

1、风哮:时发时止,发时喉中哮鸣有声,反复发作,止时又如常人,发病前多有鼻痒、咽痒、喷嚏、咳嗽等症,舌淡苔白,脉浮紧。

2、寒哮:喉中哮鸣如水鸡声,呼吸急促,喘憋气逆,痰多、色白多泡沫,易咯,口不渴或渴喜热饮,恶寒,天冷或受寒易发。肢冷,面色青晦,舌苔白滑,脉弦紧或浮紧。

3、热哮:喉中痰鸣如吼,咯痰黄稠,胸闷,气喘息粗,甚则鼻翼煽动,烦躁不安,发热口渴,或咳吐脓血腥臭痰,胸痛,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4、虚哮:喉中哮鸣如鼾,声低,气短息促,动则喘甚,发作频繁,甚至持续喘哮,咳痰无力,舌质淡或偏红,或紫暗,脉沉细或细数。

5、肺脾气虚证:气短声低,喉中时有轻度哮鸣,痰多质稀,色白,自汗,怕风,常易感冒,倦怠乏力,食少便溏,舌质淡,苔白,脉细弱。

6、肺肾两虚证:气短息促,动则为甚,吸气不利,咳痰质黏起沫,脑转耳鸣,腰膝酸软,心慌,不耐劳累,或五心烦热,颧红,口干,舌质红,少苔,脉细数;或畏寒肢冷,面色苍白,舌苔淡白,质胖,脉沉细。

四、治疗方案

中医辨证论治

(一)中药汤剂及中成药

1、风哮

治法:祛风涤痰,降气平喘。

方药:华盖散加减。炙麻黄12g、紫苏子15g、杏仁15g、茯苓15g、陈皮12g、桑白皮15g、甘草6g。

2、寒哮

治法:宣肺散寒,化痰平喘。

方药:射干麻黄汤加减。射干15g、麻黄10g、细辛5g、半夏15g、杏仁15g、生姜6g、紫菀15g、冬花12g、甘草6g。

3、热哮

治法:清热宣肺,化痰定喘。

方药:定喘汤加减。麻黄10g、黄芩10g、桑白皮15g、苏子15g、半夏15g、银杏12g、杏仁15g、款冬花15g、甘草6g。

中成药:清开灵注射液等。

4、虚哮

治法:补肺纳肾,降气化痰。

方药:调补肺肾方合补肾益气颗粒方加减。五味子15g、党参15g、丹参15g、茯苓10g、山茱萸12g、淫羊藿10g、黄芪30g、生地15g。

中成药:蛤蚧定喘胶囊等。

5、肺脾气虚证

治法:健脾补肺益气。

方药:玉屏风散和六君子汤加减。黄芪30g、白术20g、防风15g、党参15g、茯苓15g、甘草6g、陈皮15g、半夏15g。

中成药:黄芪注射液等。

6、肺肾气虚证

治法:补益肺肾,纳气平喘。

方药:补肾益气颗粒方合生脉地黄汤。黄芪30g、淫羊藿12g、茯苓15g、葶苈子12g、白术15g、山药15g、山萸肉12g、枸杞子12g、甘草6g、熟地黄15g、川贝15g。

中成药:六味地黄丸、黄芪注射液等。

(二)针灸疗法

实证主穴选用肺俞、膻中、天突、尺泽。风寒者配风门,风热者配大椎、曲池、肝郁者配太冲,痰盛者配丰隆,喘甚者配定喘。

虚证主穴选用肺俞、肾俞、膏肓、太渊。肺气虚配气海、肾气虚配太溪、盗汗配阴郄,喘甚配定喘、天突。

(三)穴位贴敷

选用主穴:肺俞定喘风门脾俞

药物组成:白芥子、甘遂、细辛、延胡索、生麻黄、冰片,用蜂蜜调和。

用法:将药饼分别贴在所定穴位,医用胶布固定,每次敷贴6~8h,每周3次。

(四)共振排痰

增强排除呼吸道痰液等呼吸道分泌物,改善淤滞的肺部血液循环,从而减少呼吸系统并发症。

(五)雾化吸入

当患者喘憋严重,缺氧的情况下,及时吸氧;痰粘难咯可视情况采取雾化吸入。(六)其他疗法

科室需要根据国卫医发〔2014〕48号《关于印发全面提升县级医院综合能力工作方案的通知》中要求二级中医医院应开展中医诊疗技术结合该病种实际诊疗方案制定疗法。

五、护理及预防

1、起居护理:哮喘发作时卧床休息,重者取半卧位或端坐位;寒哮、虚哮证患者的病室宜向阳温暖,胸背部保暖;热哮证患者的室温宜偏凉;痰黏稠难以咯出时,注意翻身拍背。

2、给药护理:中药汤剂一般宜温服,寒哮证宜热服;哮喘发作有规律者,可在发作前1~2小时服药以缓解症状,服药后观察其效果和反应。

3、饮食护理:注意饮食调护,保持大便通畅;饮食宜清淡、富营养,不宜过饱、过甜、过咸,忌生冷、辛辣、鱼腥发物、烟酒等食物;喘憋多汗者,嘱多饮水。

4、情志护理:解除患者思想顾虑,消除紧张心理;满足患者的心理需求,积极配合治疗与护理。

5、健康指导

(1)通过耐心、细致的交谈,评估病人对疾病知识的了解程度,确认妨碍治疗的因素。

(2)避免哮喘的诱发因素,如避免摄入引起过敏的食物,室内不种花草,不养宠物,经常打扫房间,清洗床上用品等。

(3)帮助病人学会在急性发作时能简单、及时地处理,掌握正确的药物吸入技术,如MDI、干粉吸入等,讲解常用药物的用法、剂量、疗效、副作用,与病人共同制定长期管理、防止复发的计划。

(4)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尽可能改善肺功能,最大程度恢复劳动能力,并预防疾病发展为不可逆性气道阻塞,防止发生猝死。

六、难点分析

1、诱发因素不明确,对过敏原检测困难,在生活中无法避免接触过敏原,故无法避免反复发作。

2、病人难以坚持规律维持用药。

七、疗效分析

临床痊愈临床症状、体征消失或基本消失,中医证候积分减少≥95%;

显效临床症状、体征明显改善,中医证候积分减少≥70%;

有效临床症状、体征均有好转,中医证候积分减少≥30%;

无效临床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善,甚或加重,中医证候积分减少不足30%。

侧面肌跳动,自觉发紧,或瘫痪肌痉挛,口角歪向病侧,此即为“倒错”。中医辨证,此属病久,肝血亏损,筋脉失养。

解决方案:在面部取穴基础上配合针刺头部顶颞前斜线的下2/5(面部运动代表区)、百会穴,采用平补平泄手法,可使用电针仪,每天2次,每次30分钟,面部穴位采用轻刺激、浅刺的方法可采用艾灸或温针灸的方法治疗。

二、面瘫分析、总结、评估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2014年共收集128例面瘫病例,均为发作期门诊和住院病人。随机分成2013年方案组60例;男31例,女29例;年龄2~78岁,平均41.21±1.37岁;病程1天~4月,平均

6.30±1.20天。2014年方案组68例;男35例,女33例;年龄1~76岁,平均46.21±1.17岁;病程1天~6月,平均8.30±1.20天。

1.1疗效分析

参照《中国针灸2009年增刊》2009年制定的。《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评估及疗效判断标准方案(修订案)》中“疗效评价标准”

治疗后患者治疗结果统计情况见下表:

组别临床痊愈显效有效无效总计2013年方案组46(0.77) 50(0.83) 54(0.90) 4(0.066) 60(1) 2014年方案组54(0.79) 57(0.84) 63(0.93) 4(0.059) 68(1) 注:经独立样本T检验三组人员治疗前症状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

2 结果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对上述治疗结果进行统计分析,2014年方案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2013年方案组,各项症状改善明显,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显著性(P<0.05)。

三、面瘫优化总结

2014年面瘫诊疗规范在2012年和2013年的基础上进行了系统的优化具体如下:

1.提出了急性期抗病毒药,皮质激素类药的早期应用,针刺以浅刺激为主,提出了面部透穴的操作方法,进一步加大了针刺的得气力度,加强了针感的传递;能够有效地防止面肌痉挛的发生。

2.进一步明确了面瘫后遗症期的治疗方法,提出了头穴治疗的方法,有效地减轻了患者的痛苦;

3.进一步完善了灸法在面瘫治疗中的作用;

4.进一步提出了中医特色疗法拔罐法在面瘫中后期的应用;

5.进一步明确了面瘫的健康教育。

临床路径病种——面瘫病(面神经炎)

2014年实施情况分析、评价、总结

一、面瘫分析、评估

2014年共收集128例面瘫病例,占总住院人次的18.99%,现将临床路径病种-----面瘫病的实施情况、分析、总结、评价汇报如下:

2014年共收集128例面瘫病例,均为急性期期门诊和住院病人。其中走临床路径105人次,占面瘫总住院人次的90.02%。随机分成2013年方案组60例;男31例,女29例;年龄2~78岁,平均41.21±1.37岁;病程1天~4月,平均6.30±1.20天。2014年方案组68例;男35例,女33例;年龄1~76岁,平均46.21±1.17岁;病程1天~6月,平均8.30±1.20天。

1.1疗效分析

参照《中国针灸2009年增刊》2009年制定的。《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评估及疗效判断标准方案(修订案)》中“疗效评价标准”

治疗后患者治疗结果统计情况见下表:

组别临床痊愈显效有效无效总计2013年方案组46(0.77) 50(0.83) 54(0.90) 4(0.066) 60(1) 2014年方案组54(0.79) 57(0.84) 63(0.93) 4(0.059) 68(1) 注:经独立样本T检验三组人员治疗前症状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

2 结果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对上述治疗结果进行统计分析,2014年方案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2013年方案组,各项症状改善明显,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显著性(P<0.05)。

二、面瘫优化总结

2014年面瘫临床路径在2012年和2013年的基础上进行了系统的优化具体如下:

1.提出了急性期抗病毒药,皮质激素类药的早期应用,针刺以浅刺激为主,提出了面部透穴的操作方法,进一步加大了针刺的得气力度,加强了针感的传递;能够有效地防止面肌痉挛的发生。

2.进一步明确了面瘫后遗症期的治疗方法,提出了头穴治疗的方法,有效地减轻了患者的痛苦;

3.进一步完善了灸法在面瘫治疗中的作用;

4.进一步提出了中医特色疗法拔罐法在面瘫中后期的应用;

5.取消了常规检查——胸片检查。

临武县中医医院针推科

2012-2014年住院部中医治疗率

临武县中医医院针推科

2012-2014年优势病种排名和中医治疗率

腰痛病(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诊疗方案

(2014年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ZY/T001.1-001.9-94)。中医病名参照《中医病证分类与代码》(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15657-1995)。西医病名ICD-10编码为M51.202。

(1)有腰部外伤、慢性劳损或受寒湿史,大部分患者在发病前有慢性腰痛史。

优势病种诊疗方案,优化,归纳

贺州市中医医院 外一科常见病中医诊疗方案二〇一一年八月二十二日

目录 肠痈(阑尾炎)中医诊疗方案 (2) 一、诊断 (2) 二、中医治疗 (2) (一)辨证施治 (2) (二)特色疗法 (3) (三)疗效评估及评价: (3) 三、中医治疗难点及应对措施 (3) (一)难点分析: (3) (二)应对措施: (3) 痔病中医诊疗方案 (4) 一.诊断 (4) 二、中医治疗: (4) (一)辨证论治: (4) (二)特色疗法 (6) (三)疗效评估及评价: (6) 三、中医治疗难点分析及应对措施: (7) 上尿路结石中医诊疗法案 (8) 一、诊断 (8) 二、中医治疗 (9) (一)辨证论治 (9) (二)特色疗法 (9) (三)疗效评价及评估 (9) 三、中医治疗难点分析: (10) 四、应对措施:................................................................ 错误!未定义书签。

肠痈(阑尾炎)中医诊疗方案 阑尾炎是外科常见病,居各种急腹症的首位。转移性右下腹痛及阑尾点压痛、反跳痛为其常见临床表现,但是急性阑尾炎的病情变化多端。其临床表现为持续伴阵发性加剧的右下腹痛,恶心呕吐,多数病人白细胞和嗜中性白细胞计数增高。而右下腹阑尾区(麦氏点)压痛,则是该病重要一个体征。急性阑尾炎一般分四种类型:急性单纯性阑尾炎,急性化脓性阑尾炎,坏疽及穿孔性阑尾炎和阑尾周围脓肿。 一、诊断 参照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规划教材《外科学》(第六版)的诊断标准进行诊断。 二、中医治疗 (一)辨证施治 1、内治 (1)、瘀滞证 症候:转移性右下腹痛,呈持续性、进行性加剧,右下腹局限性压痛或拒按;伴恶心纳差,可有轻度发热;苔白腻,脉弦滑或弦紧。 治法:行气活血,通腑泻热。 方药:大黄牡丹汤合红藤煎剂。 (2)、湿热证 症候:腹痛加剧,右下腹或全腹压痛、反跳痛,腹皮挛急;右下腹可摸及包块;壮热,纳呆,恶心呕吐,便秘或腹泻;舌红苔黄腻,脉弦数或滑数。 治法:通腑泄热,利湿解毒。 方药:复方大柴胡汤加减。 (3)、热毒证 症候:腹痛剧烈,全腹压痛、反跳痛,腹皮挛急;高热不退或恶寒发热,时时汗出,烦渴,恶心呕吐,腹胀,便秘或似痢不爽;舌红绛而干,苔黄厚干燥或黄燥,脉洪数或细数。 治法:通腑排脓,养阴清热。 方药:大黄牡丹汤合透脓散加减。 2、外治 无论脓已成或未成,均可用金黄散、玉露散或双柏散,用水或密调成糊状,外敷右下腹;或用消炎散加黄酒或加醋调敷;如阑尾周围脓肿形成,可先行脓肿

优势病种总结分析模板

附件2 优势病种中医诊疗方案临床疗效总结分析报告样稿 缺血性中风(脑梗死)中医诊疗方案 临床疗效总结分析报告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脑病科 一、基本情况 缺血性中风(脑梗死)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的第一批优势病种之一,从2011年5月到2011年10月,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脑病科开展了中医临床路径的实施工作。期间接受临床路径管理的住院患者共有82例,完成81例,平均住院日17.2天。 应用的主要治疗方法有:口服中药汤剂、口服中成药、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针灸、推拿、中药薰洗、药浴、刮痧、拔罐以及康复训练等。 二、诊疗方案应用情况分析 (一)主要治疗方法应用情况 完成临床路径的81例病例中,采用的主要治疗方法应用情况如下:中药饮片使用率93.3%,中成药(包括中药注射液)使用率100%,特色疗法使用率96.7%,辨证施治率100%。 其中,采纳的关键中医治疗方法情况如下:辨证选择口服中药

汤剂76例(93.8%),辨证选择口服中成药22例(27.1.%),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76例(93.8%),针灸治疗65例(80.3%),推拿治疗41例(50.6%),中药熏洗治疗23例(28.4%),康复治疗81例(100%),内科基础治疗79例(97.5%),其他疗法46例(56.8%)。 (二)应用情况分析 按照应用比例将依从性分为三个层次:好(>75%),中等(25%—75%)和差(<75%),采纳的关键中医治疗方法的依从性均为好或中等。具体而言,依从性好的治疗方法包括:口服中药汤剂、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针灸、康复训练和内科基础治疗等;依从性中等的治疗方法有:口服中成药、推拿、中药熏洗和其他疗法。 依从性好的治疗方法,分析其原因,具有以下特点:1.治疗方法的疗效有循证医学证据,被纳入到正规教材以及正式发布的指南中,因此临床医生的依从性好,如活血化瘀法治疗缺血性中风的疗效比较肯定,应用较好;2.治疗方法能广泛被患者乃至民众所认可,因此患者及其家属的依从性好,如康复治疗逐渐被患者广泛接受,无论是急性期还是恢复期均得到很好的实施;3.国家相关政策如医保政策的支持,为治疗方法的实施提供了保障。 分析依从性中等的治疗方法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1.某些治疗方法有其临床应用的适应症和禁忌症,并非所有的患者均可应用,只有部分符合条件的患者才能够采纳,因此应用比例较低,如中药熏洗方法,适用于中风后手足肿胀、肢体痉挛、疼痛的患者; 2. 某些疗法虽然体现了中医药治疗的特色,但尚未经过大样本临床

2016年老年病科优势病种诊疗方案[2]

老年病科中医优势病种诊疗方案 消渴病(2型糖尿病)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糖尿病中医防治指指南》(ZYYXH/T3.1~3.15—2007)。 多饮、多食、多尿、形体消瘦,或尿糖增高等表现,是诊断消渴病的主要依据。有的患者“三多”症状不明显,但若中年之后发病,且嗜食膏粱厚味,形体肥胖,以及伴发肺痨、水肿、眩晕、胸痹、中风、雀目、痈疽等病症,应考虑消渴病的可能。 2.西医诊断标准:采用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分会《中国2型糖尿病病防治指南》(2007年)。 空腹血糖(FPG)≥7.0mmol/L(126mg/dl);或糖耐量试验(OGTT)中服糖后2小时血糖(2HPG)≥11.1mmol/L(200mg/dl);或随机血糖≥11.1mmol/L(200mg/dl)。 (二)证候诊断 (1)主证 ①肝胃郁热证:脘腹痞满,胸胁胀闷,面色红赤,形体偏胖,腹部胀大,心烦易怒,口干口苦,大便干,小便色黄,舌质红,苔黄,脉弦数。 ②胃肠实热证:脘腹胀满,痞塞不适,大便秘结,口干口苦,或有口臭,或咽痛,或牙龈出血,口渴喜冷饮,饮水量多,多食易饥,舌红,边有瘀斑,舌下络脉青紫,苔黄,脉滑数。 ③脾虚胃热证:心下痞满,胀闷呕恶,呃逆,水谷不消,纳呆,便溏,或肠鸣下利,或虚烦不眠,或头眩心悸,或痰多,舌淡胖,舌下络脉瘀阻,苔白腻,脉弦滑无力。 ④上热下寒证:心烦口苦,胃脘灼热,痞满不痛,或干呕呕吐,肠鸣下利,手足及下肢冷甚,舌红,苔黄根部腐腻,舌下络脉瘀阻,脉弦滑。 ⑤阴虚火旺证:五心烦热,急躁易怒,口干口渴,渴喜冷饮,易饥多食,时时汗出,少寐多梦,溲赤便秘,舌红赤,少苔,脉虚细数。 ⑥气阴两虚证:消瘦,倦怠乏力,气短懒言,易汗出,胸闷憋气,脘腹胀满,腰膝酸软,虚浮便溏,口干口苦,舌淡体胖,苔薄白干或少苔,脉虚细无力。 ⑦阴阳两虚证:小便频数,夜尿增多,浑浊如脂如膏,甚至饮一溲一,五心烦热,口干咽燥,耳轮干枯,面色黧黑;畏寒肢凉,面色苍白,神疲乏力,腰膝酸软,脘腹胀满,食纳不香,阳痿,面目浮肿,五更泄泻,舌淡体胖,苔白而干,脉沉细无力。 (2)兼证 ①瘀证:胸闷刺痛,肢体麻木或疼痛,疼痛不移,肌肤甲错,健忘心悸,心烦失眠,或中风偏瘫,语言謇涩,或视物不清,唇舌紫暗,舌质暗,有瘀斑,舌下脉络青紫迂曲,苔薄白,脉弦或沉而涩。

2015优势病种诊疗方案及实施情况总结、分析

针推科二0一四年工作总结 一、基本建设 1.在2014年,门诊和住院部病床达到了50张,添置了局部熏蒸治疗仪2台。 2.治未病室,制定了治未病服务规范和流程,规范了治未病工作制度。 3. 存在的不足是专科设备短缺:如消炎止痛设备,微波治疗仪。 二、人才结构与培养 1.今年新进一名针灸推拿专业人员一名,重点是发展小儿推拿方向。继续发展中医针推和现代康复,组织科室三基学习和百项中医适宜技术的学习。 2.存在的不足是小针刀、水针刀治疗等微创治疗方法仍未开展。 三、特色优势建设 1.收治的“腰痛病”、“项痹病”和“面瘫”病人500余人中,有90%的走临床路径或者诊疗规范。 2.7月份开始了小儿推拿疗法,治疗小儿500余人次。 3. 开展治未病服务,服务了498人次;蒿蛇酒、三伏敷药贴和骨痹散应用了1125人次。 4. 存在的不足是专病专治诊疗规范少,病种少。专科设备的短缺和微创治疗方法的空白,制约了中医疗效的进一步提高。 四、医疗质量管理:中医治疗参与率始终仍在90%以上。 五、业务成效:全年,收住院病人达到703人次;门诊12015人次,年业务总收入260.1万元。特色专科疗法临床使用率在88%以上。我们特色专科的治愈率达到了70%,有效率达到了96.6%。其中治疗:面神经炎(单纯性)127例子痊愈98例(77.2%),好转24例,总有效率为(96.0%),无效5例(4.0%);颈椎病123例痊愈85例(69.1%),好转35例,总有效率为(97.6%),无效3例(2.4%),肩周炎42例痊愈28例(66.7%),好转13例,总有效率为(97.6%),无效1例(2.4%);中风后遗症(恢复期)87例痊愈26例(29.9%),好转59例,总有效率为(97.6%),无效2例(2.4%)。我们着正在着手中医适宜技术推广工作,不断引进新技术成果,为乡镇医院培养进修人员2名。 六、科研方面:围绕特色专科项目,书写了科研论文1篇。 2015年1月10日 针推科二0一五年工作计划 一、基本建设方面 1.2015年使专科病床达到70张,添置消炎止痛仪,微波治疗仪、骨质疏松治疗仪各2台。 2.完善治未病功能,增加减肥治疗室,骨质疏松症防治室。 3.针灸走进住院临床各科室,在住院临床各科室设立中医综合治疗室,大力推广中医特色治

优势病种中医诊疗方案临床疗效总结分析报告

优势病种中医诊疗方案临床疗效总结分析报告白疕(寻常型银屑病)中医诊疗方案 临床疗效总结分析报告 新泰市中医院皮肤科 一、基本情况 白疕(寻常型银屑病)就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的第一批优势病种之一,从2013年5月到2013年11月,新泰市中医院皮肤科开展了中医临床路径的实施工作。期间接受临床路径管理的住院患者共有15例,完成13例,平均住院日17、2天。 应用的主要治疗方法有:口服中药汤剂、口服中成药、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中药薰洗、药浴、紫外光照射、中药湿敷、中药涂药等。 二、诊疗方案应用情况分析 (一)主要治疗方法应用情况 完成临床路径的13例病例中,采用的主要治疗方法应用情况如下:中药饮片使用率100%,中成药(包括中药注射液)使用率100%,特色疗法使用率92、3%,辨证施治率100%。 其中,采纳的关键中医治疗方法情况如下: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13例(100%),辨证选择口服中成药6例(46、2%),静脉滴注

中药注射液100例(100%),中药熏洗治疗12例(92、3%),紫外光照射13例(100%)。 (二)应用情况分析 按照应用比例将依从性分为三个层次:好(>75%),中等(25%—75%)与差(<75%),采纳的关键中医治疗方法的依从性均为好或中等。具体而言,依从性好的治疗方法包括:口服中药汤剂、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紫外光照射等;依从性中等的治疗方法有:中药熏洗、口服中成药、推拿、与其她疗法。 依从性好的治疗方法,分析其原因,具有以下特点:1、治疗方法的疗效有循证医学证据,被纳入到正规教材以及正式发布的指南中,因此临床医生的依从性好,如清热凉血法治疗白疕的疗效比较肯定,应用较好;2、治疗方法能广泛被患者乃至民众所认可,因此患者及其家属的依从性好,如康复治疗逐渐被患者广泛接受,无论就是急性期还就是缓解期均得到很好的实施;3、国家相关政策如医保政策的支持,为治疗方法的实施提供了保障。 分析依从性中等的治疗方法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1、某些治疗方法有其临床应用的适应症与禁忌症,并非所有的患者均可应用,只有部分符合条件的患者才能够采纳,因此应用比例较低,如中药熏洗方法,适用于白疕静止期与缓解期,鳞屑较厚的患者;2、某些疗法虽然体现了中医药治疗的特色,但尚未经过大样本临床研究证实其疗效,从而限制了其临床使用,如其她疗法中的一些特色疗法,未被广泛接受;3、国家医保政策限制了某

2011年度妇产科优势病种诊疗方案使用总结

2011年度妇产科优势病种诊疗方案使用总结中医院妇产科2011年度共有三种优势病种诊疗方案:崩漏、妊娠恶阻、胎漏胎动不安,在临床使用中发现该诊疗方案使用方便,操作性强,标准规范,现将2011年度使用情况总结如下: 一、我科共收治这三种病人41人,中医参与率100%,平均治愈率93%, 平均住院日13天,中药饮片使用率96%。 其中: 2011年,我科收治“崩漏”患者16例,其中肾阴虚型6例,脾虚型7例,血瘀型3例,共治愈13例,好转3例,总治愈率82%。 2011年我科收治“妊娠恶阻”12例,其中胃虚型7例,肝热型1例,气阴两亏型4例,治愈10例,好转2例,治愈率82%。 2011年我科收治“胎漏、胎动不安”13例,其中肾气不足6例,气血亏虚5例,外伤损络2例,治愈12例,好转1例,治愈率95%。 二、存在的问题: 1、患者病情危重时,单一的中药不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需联合西医输血输液、手术等疗法; 2、既往关于中医药治疗做了大量的临床与科研工作,均证实中医药对于妇科常见病具有肯定的疗效,但缺乏有说服力的中医药、中西医结合规范化临床研究总结资料。 3、如何运用中药增强患者体质,减少疾病发生率是一个重大临床问题。 4、患者常难以耐受中药的气味,而不愿服用中药。 5、中医特色疗法单一; 三、改进优化措施: 1、认真学习业务知识,提高业务水平,努力做到利用“望、闻、问、切”四诊,中医辨证论治及现代化诊疗方法为病患解除病痛; 2、探索中医特色疗法在妇产科疾病中应用,尽量运用多种疗法以提高疗效; 3、加强宣传,使广大病患认识到中医治疗疾病的优势,做好思想工作,使病人接受中药及中医疗法。 4、深入研究妇科疾病的病因病机、辨证论治规律,在此基础上,形成全面、规范病证诊断、疗效评价体系,优化的临床治疗方案。 5、通过平时扶正固本的药物治疗和预防调护措施,增强患者抗病能力,降低疾病的临床发病率。 6、以便于推广应用为目标,提高有效性、安全性为要求,进行药物剂型改革。研制系列院内中药制剂,产生中药新药,完善包括艾灸、穴位按摩等在内的中医特色治疗方案。 1 / 11 / 1

2016年外科优势病种年度总结分析

2016年银川市中医院外科中医优势病种 优化方案分析总结 2016年我院外科对外科中医优势病种(乳癖及疖病)制订了常规治疗方案,并按方案指导这些病种的中医治疗,要求本科医生在临床医疗中尽量使用中医药参与,对于本科中医优势病种要求全程按方案实施。通过近一年的实施,取得了一些成绩和经验,也积累了一些教训,并在实施过程中不断讨论,以尽量完善方案,现就外科常见病及优势病种的疗效及特色进行总结分析和评估,对方案的实施作出年度总结。 一:进一步提高认识,努力继承发掘发扬整理中医药优势。通过近一年对方案的实施,全科的医生基本掌握了常见病的中医治疗方案,并用此方案指导治疗,使中医疗参与率明显提高,同时也提高了广大患者对祖国医学的认识和了解,使部分年轻患者也乐于接受中医药治疗。 二:实施方案一年多来,在中医药治疗参与率提高的前提下,临床疗效也明显提高,同时降低了医药费用,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提高了本院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三:在实施过程中发现了部分我科的中医优势病种,这些病种使用中医药治在明显不足,需要不断总结和优化诊疗方案,及时进行完善和舍失。所以,我们进行经验总结后,对疗有明显的疗效优势和经济优势。同时也发现一些中药对部分常见病的疗效也存于不同的病种和不同疗效制订进一步不同的改进措施,现分述如下: 我科今年实行临床路径情况:共收治乳癖疖肿病人共98例。进入临床路径病例74 例,在2016年实施临床路径过程中,进一步规范了临床医疗行为,体现了合理检查、合理治疗、合理用药及合理收费,降低了医疗费用,同时医疗活动公开透明,密切了医患关系。我科每月对实施临床路径的病例相关指标进行收集、整理,对变异病例及中途退出路径的病例,科室组织病例讨论,分析变异及退出路径原因及存在问题。对治愈的病例,科室分析治疗过程、患者转归情况、总体费用对比情况、患者满意度及认可度等指标,由外科临床路径管理小组对前期临床路径实践工作进行小结、评价,详细分析临床路径工作开展情况,总结问题和经验,并对下一步临床路径工作提出了质量改进建议。将分析和评价情况形成书面报告上报医务处和临床路径指导评价小组。

{最新文档}优势病种诊疗方案实施情况及中医疗效分析11

优势病种诊疗方案实施情况及中医疗效分析、总结、评估报告 2011年 我科自2009年对专科中医优势病种制订了常规治疗方案,并按方案指导这些病种的中医治疗,要求本科医生在临床医疗中尽量使用中医药参与,对于本科中医优势病种要求全程按方案实施,并于2010年原有方案进行了优化及总结。通地近一年的实施,取得了不少成绩和经验也积累了一些教训,本并在实施过程中不断讨论,以尽量完善方案,现就优势病种的疗效进行总结分析和评估,对方案的实施作出年度总结。 一.总结: 1.进一步提高认识,努力继承发掘发扬整理中医药优势。通过近一年对方案的实施,全科的医生基本掌握了本科中医优势病种的诊疗方案,并用此方案指导治疗,提高了广大患者对祖国医学的认识和了解,使部分年轻患者也乐于接受中医药治疗。 2.实施方案一年多来,临床疗效明显提高,同时降低了医药费用,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提高了本院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二.诊疗方案实施情况、疗效分析及优化方案 A腰痛病: ①诊疗方案实施情况: 门诊实施率: 83."9%,住院实施率:99% ②疗效分析:

中医治疗方法:368例病例中,中药汤剂258例,用中药静脉制剂108例,超短波325例。就治疗方法看,中药汤剂使用广泛,下一步继续注重特色 疗法的使用。 ③辨证分型: 血瘀证164例,寒湿证98例,湿热证70例,肝肾阴虚证36例,因此有必要进一步修改分型。 ④治疗效果: 症状改善率、体征改善率、理化指标率均为87%; ⑤治疗周期: 平均10天; ⑥实施诊疗方案后疗效: 临床痊愈率40%,显效率35%,有效率24%,无效率1%、恶化率、死亡率均为0%。 ⑦中医特色: 中药使用率70%,特色疗法使用率,100%,辩证施治率100%,中医药治疗比例及去年同期中医药治疗比例提高5%。 ⑧存在问题及建议: 腰痛患者进行治疗时,由于对病情不了解、私人诊所片面夸大治疗效果, 对中医中药的不信任等原因;我科室中医特色不明显,患者对治疗方法依从性 差。在以后工作中将加大宣传力度,尤其对患者病情进行耐心、细致解释。进 一步提高治疗有效率。 ⑨优化方案: (1)腰椎间盘突出症重视康复治疗,住院期间指导及协助病人做康复锻 炼,开展腰背肌功能锻炼。

优势病种分析、评估、总结

2012年肛肠科优势病种诊疗方案 分析、总结、评估、优化 里外痔(混合痔) 2012年在2011年的基础上,就混合痔的中医诊疗方案进一步完善,并发症的发生率进一步下降。现就方案实施一年来的情况分析总结如下: 一、分析、总结和评估 1.混合痔临床表现为、便血、脱出、肛门坠胀、异物感、疼痛、肛周潮湿瘙痒,专科检查指诊和镜检可见肛管内齿线上下同一方位出现肿物。诊断依据操作性强。 2012年收治混合痔患者50例,临床上诊断率100%。根据临床表现、查体和舌脉辩证,分为,4型:风伤肠络、湿热下注、气滞血瘀、中气下陷。直接明了,2012年收治病例大部分为湿热下注型。 2.痔疮术式在经历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术式变化多。如混合痔外剥内扎术、分段切除结扎术、套扎术,pph等术式,各有利弊。经过我科手术后长期观察及参考外院科研资料,诊疗方案中采用混合痔外剥内扎术配合消痔灵注射术。混合痔外剥内扎术是传统经典术式,疗效肯定;消痔灵注射术采用中医“收敛固托”治则,使痔块周围产生无菌炎性反应,促进痔块及其周围组织纤维化,将脱垂的痔变组织粘连固定于肠壁的肌层,从而达到止血及防止脱垂的目的。混合痔外剥内扎术配合消痔灵注射术在防止创面水肿,保护齿线、肛管皮肤、肛门括约肌方面较优于其他术式。 3.中医根据痔疮多属于湿热下注,以致肠癖为痔,术后根据不同时期病情的变化,以采用清热利湿、健脾和胃、益气养血固脱的具体治则。熏洗法、栓剂、药物涂敷疗法是中医外治代表方法。熏洗法(亦称坐浴法)是以中药煎汤熏洗肛门会阴部,通过热和药的作用,促进血液循环,使气血流畅,达到肿消痛减的目的。2012年混合痔中医药治疗率达100%,验证了中医药的特色指标,该方案在确保临床疗效的同时,彰显了中医药的特色优势,提升了中医药的特色指标。 4.混合痔术后疼痛、术后尿潴留、排便困难、创面延迟愈合是临床中常见并发症,是困扰临床难题。

优势病种诊疗方案

勉县中医医院

外科优势病种中医诊疗方案 目录 肠痈(阑尾炎)中医诊疗方案石淋(泌尿系结石)中医诊疗方案胆胀(胆囊结石)中医诊疗方案

肠痈(阑尾炎)中医诊疗方案 阑尾炎是外科常见病,居各种急腹症的首位。转移性右下腹痈及阑尾点压痈、 反跳痈为其常见临床表现,但是急性阑尾炎的病情变化多端。其临床表现为持续 伴阵发性加剧的右下腹痈,恶心呕吐,多数病人白细胞和嗜中性白细胞计数增高。 而右下腹阑尾区(麦氏点)压痈,则是该病重要一个体征。急性阑尾炎一股分四种 类型:急性单纯性阑尾炎,急性化脓性阑尾炎,坏疳及穿孔性阑尾炎和阑尾周围 脓肿。 阑尾炎在中医学中称为“肠痈”。中医学认为肠痈病在肠腑,届里、热、实证。 因饮食不节、过食油腻生冷或寒温不适、情志失调等,致肠道传化失司,气机痞 塞,瘀血停聚,湿热阻,血肉腐败而成肠痈。其总的病机为气滞、血瘀、湿阻、 热壅,进而热蠹炽盛,结丁阳明或侵入营血,严重者可致阴竭阳脱之危候。 一、诊断 1、西医诊断参照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规划教材《外科学》(第六版) 的诊断标准进行诊断。 2、中医诊断参照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教材《中医外科学》(2002版,主编尚华)肠痈进行诊断。 诊断依据: 症状:(1)转移性右下腹痈,持续性胀痈,阵发性加剧。 (2)可伴发热,恶心呕吐,便秘或腹泻。 体征:右下腹固定压痈,重者可有反跳痈,腹肌紧,腰大肌试验阳性,结肠充气试验阳 性。

辅助检查:血白细胞总数及中性比值均升高。 中医辨证: 1、瘀滞结型患者寒温不调,外邪乘虚侵袭,肠胃受损,气机失调,经络受阻,气滞血瘀,瘀血阻滞而成肠痈,胃肠积滞,传化失积,故见脂腹胀闷,暧气纳导,大便秘积,胃失和降,则恶心欲吐,舌质暗红为肠腑瘀热,脉象弦紧或弦滑,并届充血瘀阻,不通即痈之征。 2、湿热蕴型患者平素暴饮暴食,且恣食生冷,损伤脾胃,脾胃受损,传导失司, 糟粕积滞,生湿生热,气血不和,久为败瘀,积丁肠道而为肠痈,故见右下腹痈,舌红, 苔黄腻,脉弦数或滑数、弦紧为湿热之象。 3、热蠹炽盛型患者平素暴饮暴食,嗜食膏梁厚味,致食滞中阻,损伤脾胃,脾胃受损,运化不行,湿滞郁而化热,腐蒸气血,而成肠痈,腹痈剧烈,腹皮硬,手不可近,为痈脓已溃之征,面红目赤,小便赤,舌质红绛,苔黄燥而移浊,脉弦数或洪大均为热蠹炽盛之象。 二、中医治疗 (一)辨证施治 1、治 (1)瘀滞结证 症候:转移性右下腹痈,呈持续性、进行性加剧,右下腹局限性压痈或拒按;伴恶心纳差,可有轻度发热;舌暗红或有瘀斑,苔白腻,脉弦滑或弦紧。 治法:通里攻下,行气祛瘀,佐以活热解蠹。 方药:阑尾化瘀汤加减 金银花15g 川楝子10g 大黄(后下)15g 牡丹皮10g 延胡索10g 桃仁10g 木香6g 石膏(先煎)30g 红藤10g 甘草6g 腹痈较重者加丹参活热解蠹,活血祛瘀;脂腹胀满者,加枳壳、厚朴理气消胀

外科精深中医优势病种诊疗方案设计

临城县中医院外科优势病种诊疗方案 第一节脱疽病(肢体闭塞性动脉硬化)诊疗方案 (1) 第二节水火烫伤(烧伤)诊疗方案 (5) 第三节附骨疽(慢性骨髓炎)诊疗方案 (11) 第四节股骨粗隆间骨折诊疗方案 (17) 第五节腰痛病(腰椎间盘突出)诊疗方案 (21) 第六节尺桡骨骨折诊疗方案 (26) 第七节掌骨骨折诊疗方案 (32) 第八节指骨骨折诊疗方案 (34) 第九节跖骨骨折诊疗方案 (36) 第十节肺癌诊疗方案 (38) 第十一节胃癌诊疗方案 (43) 第十二节乳岩诊疗方案 (47) 第十三节臁疮(下肢溃疡)诊疗方案 (50) 第十四节乳痈(急性乳腺炎)诊疗方案 (54) 第十五节肠痈(急性阑尾炎)诊疗方案 (58)

临城县中医院外科优势病种诊疗方案 脱疽病(肢体闭塞性动脉硬化)未溃期诊疗方案 一、概述:脱疽是因先天不足,正气虚弱,寒湿之邪侵袭,瘀阻脉络,气血不畅,甚或闭阻不通而发病。其特点是好发于四肢末节,下肢多于上肢。初起时患肢末端发凉、怕冷、酸痛、麻木,间歇性跛行,继而出现夜间痛,疼痛可剧烈难忍。后期患肢出现坏死,趾(指)节脱落,疮口经久不愈。相当于“闭塞性动脉硬化症”等。 二、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2-94)。 (1)多发于下肢一侧或两侧。患者可有手冷冻、潮湿、长期多量吸烟、外伤等病史。 (2)初起趾、指冷痛,小腿酸麻胀痛,行走多时加重,休息时减轻,呈间歇性跛行,趺阳脉减弱。继之疼痛呈持续性,肢端皮肤发凉,下垂时则皮肤暗红、青紫,皮肤干燥,毫毛脱落,趾甲变形增厚,肌肉萎缩,趺阳脉消失。 (3)多发于老年人。 (4)超声多普勒、血流图、动脉造影、血脂等检查,除帮助诊断外,尚可了解血管闭塞部位及程度。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周围血管疾病专业委员会1995年制订的诊断标准》。 (1)多发于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 (2)多有高血脂、高血压病史。 (3)下肢动脉慢性缺血性改变(发凉、疼痛、溃疡、坏疽等)。 (4)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 (5)踝/肱动脉压力比值≤0.9。 (二)证候诊断 1、寒凝血瘀证:肢体明显发凉、冰冷、呈苍白色,遇寒冷则症状加重,步履不利,间歇性跛行、多走疼痛加重,小腿酸胀,休息痛减。舌质淡,苔薄白,脉沉迟。 2、血脉瘀阻证:肢体发凉怕冷,疼痛,步履沉重乏力,活动艰难,严重者持续疼痛,夜间尤甚、彻夜不寐。肢端、小腿有瘀斑,或足紫红色、青紫色。舌有瘀斑或舌质绛,脉弦涩。

【VIP专享】优势病种诊疗方案、优化、总结

元江县中医医院 普外科优势病种中医诊疗方案 二〇一二年五月二十二日

目录 肠痈(阑尾炎)中医诊疗方案 (2) 一、诊断 (2) 二、中医治疗 (2) (一)辨证施治 (2) (二)特色疗法 (3) (三)疗效评估及评价: (4) 三、中医治疗难点及应对措施 (4) (一)难点分析: (4) (二)应对措施: (4) 痔病中医诊疗方案 (5) 一.诊断 (5) 二、中医治疗: (5) (一)辨证论治: (5) (二)特色疗法 (6) (三)疗效评估及评价: (6) 三、中医治疗难点分析及应对措施: (7)

肠痈(阑尾炎)中医诊疗方案 阑尾炎是外科常见病,居各种急腹症的首位。转移性右下腹痛及阑尾点压痛、反跳痛为其常见临床表现,但是急性阑尾炎的病情变化多端。其临床表现为持续伴阵发性加剧的右下腹痛,恶心呕吐,多数病人白细胞和嗜中性白细胞计数增高。而右下腹阑尾区(麦氏点)压痛,则是该病重要一个体征。急性阑尾炎一般分四种类型:急性单纯性阑尾炎,急性化脓性阑尾炎,坏疽及穿孔性阑尾炎和阑尾周围脓肿。 一、诊断 参照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规划教材《外科学》(第六版)的诊断标准进行诊断。 二、中医治疗 (一)辨证施治 1、内治 (1)、瘀滞证 症候:转移性右下腹痛,呈持续性、进行性加剧,右下腹局限性压痛或拒按;伴恶心纳差,可有轻度发热;苔白腻,脉弦滑或弦紧。 治法:行气活血,通腑泻热。 方药:大黄牡丹汤合红藤煎剂。 (2)、湿热证 症候:腹痛加剧,右下腹或全腹压痛、反跳痛,腹皮挛急;右下腹可摸及包块;壮热,纳呆,恶心呕吐,便秘或腹泻;舌红苔黄腻,脉弦数或滑数。 治法:通腑泄热,利湿解毒。 方药:复方大柴胡汤加减。 (3)、热毒证 症候:腹痛剧烈,全腹压痛、反跳痛,腹皮挛急;高热不退或恶寒发热,时时 汗出,烦渴,恶心呕吐,腹胀,便秘或似痢不爽;舌红绛而干,苔黄厚干燥或黄燥,脉洪数或细数。 治法:通腑排脓,养阴清热。 方药:大黄牡丹汤合透脓散加减。 2、外治 无论脓已成或未成,均可用金黄散、玉露散或双柏散,用水或密调成糊状,外敷右下腹;或用消炎散加黄酒或加醋调敷;如阑尾周围脓肿形成,可先行脓肿穿刺抽脓,注入抗生素(2-3天抽脓1次),用金黄散或玉露膏外敷。

中西医结合优势病种诊疗方案及优化模板(2013版)重点

××××病种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优化模板及书写要求 一、定义 1、中医定义 2、西医定义 定义书写要求:简单概述中医、西医对本病种的定义。 二、诊断标准 (一中医诊断 1、诊断依据的出处 2、诊断要点 3、中医鉴别诊断 (二西医诊断 1、诊断依据的出处 2、诊断要点 3、西医鉴别诊断 诊断标准书写要求: 1、诊断标准的选择要求公认、先进、可行、易推广应用。以医学行业标准或国内外各种专业委员会颁布的标准为准, 可以直接采用国内外的诊断标准,也可以是权威杂志上发表的临床文献所采用的标准, 但要注明出处。 2、诊断标准也可根据权威标准结合我院具体情况,进行修订,必须写明诊断依据的出处和诊断要点。

3、简单写出需鉴别的病种和要点。 三、中西医结合治疗 (一证型 1:名称 1、临床表现 (1中医临床表现 (2西医临床表现 2、中西医结合治疗 (1中药治疗 治法: 方药(包括院内制剂 : 方药加减: 书写要求:根据不同症状,写出加减目的和加减的药物。 中成药: (2西医治疗 书写要求:在中西医结合的原则下, 写出西医针对本证型参与治疗的目的和具体治疗方法(包括药物疗法和手术疗法。 (3其他非药物治疗 书写要求:写出治疗的目的和具体治疗方法。 3、疗效评估

书写要求:总结近 3年以来的临床病例, 用数据结合相关科研、论文等资料对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进行评估, 指出其临床疗效, 并阐述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在缩短疗程上、降低费用上、减少药物毒副作用上、降低并发症上、减少患者痛苦上等方面的优势。要将我院在本病种临床实际使用的治疗方法体现在本方案中, 避免照搬教科书和相关诊疗规范的内容。 (二证型 2 ……………… (三证型 3 ……………… (四证型 4 ……………… (五证型 5 …… 三、中西医结合治疗难点 (一难点分析 书写要求:对本病种中西医结合治疗难点进行客观分析, 提出的难点符合临床实际,针对性强,通过中西医结合的途径有解决的可能性。 (二解决措施 书写要求:根据难点, 结合科室今后的研究发展方向, 提出本病种下一步的主攻方向、创新研究思路和详细、可行的具体措施。

中医优势病种总结

中医优势病种总结 我院骨科自2009年对骨科中医优势病种制订了常规治疗方案并按方案指导这些病种的中医治疗要求本科医生在临床医疗中尽量使用中医药参与对于本科中医优势病种要求全程按方案实施并于2010年原有方案进行了优化及总结。通地近一年的实施取得了不少成绩和经验也积累了一些教训本并在实施过程中不断讨论以尽量完善方案现就优势病种的疗效进行总结分析和评估对方案的实施作出年度总结。 一进一步提高认识努力继承发掘发扬整理中医药优势。通过近一年对方案的实施全科的医生基本掌握了常见病的中医治疗方案并用此方案指导治疗使中医疗参与率明显提高同时也提高了广大患者对祖国医学的认识和了解使部分年轻患者也乐于接受中医药治疗。 二实施方案一年多来在中医药治疗参与率提高的前提下临床疗效也明显提高同时降低了医药费用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提高了本院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三在实施过程中发现了部分我科的中医优势病种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突出症、膝关节骨性关节炎这些病种使用中医药治疗有明显的疗效优势和经济优势。同时也发现一些中药对部分常见病的疗效也存在明显不足需要不断总结和优化诊疗方案及时进行完善和舍失。所以我

们进行经验总结后对于不同的病种和不同疗效制订进一步不同的改进措施现分述如下 一颈椎病颈椎病是我科传统的中医治疗的优势病病种我们在原有颈椎病的中医分型上进一步优化将颈椎病中医辨证分型为风寒痹阻证、气滞血瘀证、肝肾不足证并相应制定方药规定为协定处方。分型进一步规范后使中药治疗颈椎病的效果进一步提升。 二膝关节骨性关节炎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是我科传统中医优势病种运用中医方法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取得较好效果我们在原有基础上运用科室协定中药熏洗方对伴急性滑膜炎的骨性关节炎患者进行中药熏洗配合原有的金黄散外敷治疗较好的解决了关节肿胀疼痛的症状避免了对关节的反复穿刺 三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间盘是我科病人较多的病种对需手术内固定的患者我们对椎弓根钉的植入点进行反复研究将小关节间隙下外缘作为进针点既准确又操作方便简化了手术过程缩短了手术时间。 2011年宜昌市中医院骨伤科中医优势病种优化方案及实施总结 我院骨科自2009年以来对骨科中医优势病种制订了常规治疗方案并按方案指导这些病种的中医治疗要求本科医生在临床医疗中尽量使用中医药参与对于本科中医

优势病种总结--耳鼻喉

暴聋(突发性聋)中医诊疗方案 临床疗效总结分析报告 日照市中医医院耳鼻喉科 一、基本情况 暴聋(突发性耳聋)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的第一批优势病种之一,从2016年1月到2016年12月,日照市中医医院耳鼻喉科开展了中医临床路径的实施工作。期间接受临床路径管理的住院患者共有97例,完成95例,平均住院日天。 应用的主要治疗方法有:口服中药汤剂、口服中成药、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耳穴压豆、针灸等。 二、诊疗方案应用情况分析 (一)主要治疗方法应用情况 完成临床路径的95例病例中,采用的主要治疗方法应用情况如下:中药饮片使用率%,中成药(包括中药注射液)使用率100%,特色疗法使用率%,辨证施治率100%。 其中,采纳的关键中医治疗方法情况如下: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88例(%),辨证选择口服中成药75例(%),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95例(100%),耳穴压豆95例(100%),针灸治疗45例(%),内科基础治疗30例(%),其他疗法35例(%)。 (二)应用情况分析 按照应用比例将依从性分为三个层次:好(>75%),中等(25%~75%)和差(<75%),采纳的关键中医治疗方法的依从性

均为好或中等。具体而言,依从性好的治疗方法包括:口服中药汤剂、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耳穴压豆、鸣天鼓、鼓膜按摩、内科基础治疗等;依从性中等的治疗方法有:口服中成药、针灸和其他疗法。 依从性好的治疗方法,分析其原因,具有以下特点:1.治疗方法的疗效有循证医学证据,被纳入到正规教材以及正式发布的指南中,因此临床医生的依从性好,如活血化瘀通耳窍法治疗暴聋的疗效比较肯定,应用较好;2.治疗方法能广泛被患者乃至民众所认可,因此患者及其家属的依从性好,如针灸治疗逐渐被患者广泛接受;3.国家相关政策如医保政策的支持,为治疗方法的实施提供了保障。 分析依从性中等的治疗方法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1.某些治疗方法有其临床应用的适应症和禁忌症,并非所有的患者均可应用,只有部分符合条件的患者才能够采纳,因此应用比例较低;2. 某些疗法虽然体现了中医药治疗的特色,但尚未经过大样本临床研究证实其疗效,从而限制了其临床使用; 3.国家医保政策限制了某些治疗方法的临床实施。 三、疗效评价与分析 (一)总体效果评价 完成临床路径的95例患者中,症状改善86例(%),体征改善80例(%),理化指标改善75例(%);临床痊愈例20(%),好转70例(%)。临床痊愈及好转占病例总数的%。 (二)疗效评价 1.评价标准

优势病种诊疗方案

. 勉县中医医院 外科优势病种中医诊疗方案

目录 肠痈(阑尾炎)中医诊疗方案 石淋(泌尿系结石)中医诊疗方案胆胀(胆囊结石)中医诊疗方案

肠痈(阑尾炎)中医诊疗方案 阑尾炎是外科常见病,居各种急腹症的首位。转移性右下腹痛及阑尾点压痛、反跳痛为其常见临床表现,但是急性阑尾炎的病情变化多端。其临床表现为持续伴阵发性加剧的右下腹痛,恶心呕吐,多数病人白细胞和嗜中性白细胞计数增高。而右下腹阑尾区(麦氏点)压痛,则是该病重要一个体征。急性阑尾炎一般分四种类型:急性单纯性阑尾炎,急性化脓性阑尾炎,坏疽及穿孔性阑尾炎和阑尾周围脓肿。 阑尾炎在中医学中称为“肠痈”。中医学认为肠痈病在肠腑,属里、热、实证。因饮食不节、过食油腻生冷或寒温不适、情志失调等,致肠道传化失司,气机痞塞,瘀血停聚,湿热内阻,血肉腐败而成肠痈。其总的病机为气滞、血瘀、湿阻、热壅,进而热毒炽盛,结于阳明或侵入营血,严重者可致阴竭阳脱之危候。 一、诊断 1、西医诊断参照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规划教材《外科学》(第六版)的诊断标准进行诊断。 2、中医诊断参照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教材《中医外科学》(2002版,主编赵尚华)肠痈进行诊断。 诊断依据: 症状:(1)转移性右下腹痛,持续性胀痛,阵发性加剧。 (2)可伴发热,恶心呕吐,便秘或腹泻。 体征:右下腹固定压痛,重者可有反跳痛,腹肌紧张,腰大肌试验阳性,结肠充气试验阳性。 辅助检查:血白细胞总数及中性比值均升高。

中医辨证: 1、瘀滞内结型患者寒温不调,外邪乘虚侵袭,肠胃受损,气机失调,经络受阻,气滞血瘀,瘀血阻滞而成肠痈,胃肠积滞,传化失积,故见脘腹胀闷,暧气纳导,大便秘积,胃失和降,则恶心欲吐,舌质暗红为肠腑瘀热,脉象弦紧或弦滑,并属充血瘀阻,不通即痈之征。 2、湿热内蕴型患者平素暴饮暴食,且恣食生冷,损伤脾胃,脾胃受损,传导失司,糟粕积滞,生湿生热,气血不和,久为败瘀,积于肠道而为肠痈,故见右下腹痛,舌红,苔黄腻,脉弦数或滑数、弦紧为湿热之象。 3、热毒炽盛型患者平素暴饮暴食,嗜食膏梁厚味,致食滞中阻,损伤脾胃,脾胃受损,运化不行,湿滞郁而化热,腐蒸气血,而成肠痈,腹痛剧烈,腹皮硬,手不可近,为痈脓已溃之征,面红目赤,小便赤,舌质红绛,苔黄燥而移浊,脉弦数或洪大均为热毒炽盛之象。 二、中医治疗 (一)辨证施治 1、内治 (1)瘀滞内结证 症候:转移性右下腹痛,呈持续性、进行性加剧,右下腹局限性压痛或拒按;伴恶心纳差,可有轻度发热;舌暗红或有瘀斑,苔白腻,脉弦滑或弦紧。 治法:通里攻下,行气祛瘀,佐以清热解毒。 方药:阑尾化瘀汤加减 金银花15g 川楝子10g 大黄(后下)15g 牡丹皮10g 延胡索10g 桃仁10g 木香6g 石膏(先煎)30g 红藤10g 甘草6g

项痹优势病种总结分析及优化

2012年度项痹中医诊疗方案 实施情况及临床疗效总结分析报告 一、诊疗方案应用情况分析 1)项痹(颈椎病)证型分布: 2012年我科采用优势病种诊疗方案辨证论治,收治颈椎病患者206例,其中风寒湿型30例、气滞血瘀型55例、痰湿阻络型21例、肝肾不足型51例、气血亏虚型49例,总有效率97.8%。 2)符合优势病种的206例中,采用的主要治疗方法如下: 1、采用手法治疗者178例,应用率86.4%; 2、采用牵引治疗124例,应用率65%;此种治疗方法适用于颈椎椎间孔分离试验阴性者,分离试验阳性者应当禁用颈椎牵引。椎间孔分离试验阳性者可能存在:神经根水肿造成椎间孔内组织粘连,行椎间孔分离试验可能会出现粘连组织牵拉神经根,使症状加重;局部骨赘的挤压,可使得椎间孔分离试验加重骨赘对神经根的刺激或挤压。 3、采用针灸治疗183例,应用率88%; 4、采用中药离子导入92例,应用率41.4%; 5、采用辨证口服中药汤剂者102例,应用率86.8%。 3)应用情况分析: 2012年版项痹优势病种诊疗方案可基本覆盖所有的临床证型,多种治疗方法也得到临床广泛使用,患者接受度高,说明诊疗方案贴近临床实际需要,可操作性比较强。但临床当中仍有少量病例无法完全纳入临床诊疗方案的证型当中,在临床中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治疗方案,多数也能收到较好的疗效。

二、临床疗效评价与分析 1)临床疗效评价标准 治愈:原有各型病症消失,能参加正常活动和工作。 好转:原有各型病症减轻,肢体功能改善。 未愈:症状未见改善。 2)治疗结果 治愈:122例,好转:79例,未愈:5例,总有效率97.8%。 3)疗效分析 项痹的临床症状多种多样,在治疗上应坚持非手术为主的原则,尤其要发挥中医传统疗法疗效稳定、副作用小的优势,只有通过正规非手术治疗无效而又影响工作和生活者方可考虑手术。但必须指出,颈椎病临床症状众多,中西医分型较多,有的治疗效果不佳。我科医师的感触有两点:一、中医治疗项痹,重视辨证施治,坚持个体化治疗原则,在项痹治疗上,通过辩证运用口服中药,活血通络,使血管扩张,充血减轻,降低感觉神经兴奋性,以达满意效果;二、运用其他中医特色疗法,如穴位注射、理疗、中药熏洗等在项痹治疗上,均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 三、方案优化: 我们通过2012年度优势病种的应用情况及临床疗效分析,对优势病种进行了优化,优化方案如下: 1)增加项痹病的预防与护理。 2)提醒患者预防疾病的重要性,纠正生活中的不良坐姿、睡姿,合理用枕、加强颈部锻炼等,切实做到未病先防。同时在科室护理人

内科优势病种诊疗方案与总结优化

内科中医诊疗方案目录 咳嗽(急性支气管炎)中医诊疗方案 (2) 中风病(脑梗塞)急性期中医诊疗方案 (6) 胃痛(慢性胃炎)中医诊疗方案 (12) 附:咳嗽(急性支气管炎)、中风病(脑梗塞)急性期、胃痛(慢性胃炎)的优化及总结 (17)

咳嗽(急性支气管炎)中医诊疗方案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咳嗽(TCD编码:BNF01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急性支气管炎(ICD-10编码:J20.901) 二、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医内科学》(田德禄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1-94)。 (1)有上呼吸道感染史。 (2)咳嗽为主,或伴有咯痰,或咽干、咽痒, (3)胸部查体双肺呼吸音粗,有时可闻及湿性或干性啰音。X 线有肺纹理增多、增粗。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咳嗽的诊断与治疗指南》(中华医学会,2009年)。 属于急性咳嗽的患者 (1)病史:由呼吸道感染引起,或冷空气、粉尘及刺激性气体诱发的一类咳嗽。 (2)主要症状:多表现为咳嗽,或咳白色黏液痰或黄浓痰。 (3)主要体征:查体双肺呼吸音粗,有时可闻及湿性或干性啰音。 (4)辅助检查:胸部X线检查有肺纹理增多、增粗。

(二)证候诊断 1. 风寒袭肺证:咳嗽声重,咯稀白痰,常伴鼻塞流清涕,头痛,肢体酸楚,恶寒发热,无汗等表证,舌苔薄白,脉浮或浮紧。 2.风热犯肺证:咳嗽气粗,喉燥咽痛,痰粘或黄,常伴鼻流黄涕,头痛,恶风身热等表证,舌苔薄黄,脉浮数或浮滑。 3.风燥伤肺证:咳嗽,少痰,口干,咽干,鼻燥,鼻痒,大便干,夜间咳甚,舌淡红、少津,脉细数。 三、治疗方案 (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和中成药 1.风寒袭肺证 治法:疏风散寒,宣肺止咳。 推荐方药:三拗汤合止嗽散。麻黄、荆芥、百部、杏仁、紫菀、甘草、陈皮、桔梗、白前。 中成药:藿香正气口服液、玉屏风颗粒等。 2.风热犯肺证 治法: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推荐方药:桑菊饮。桑叶、菊花、杏仁、桔梗、连翘、薄荷、苇根、甘草。 中成药:金贝痰咳清颗粒等。 3.风燥伤肺证 治法:疏风清肺,润燥止咳。 推荐方药:桑杏汤。桑叶、杏仁、沙参、象贝、豆豉、栀子、梨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