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代动力学
药物动力学和药代动力学

药物动力学和药代动力学药物动力学和药代动力学是关于药物在体内的行为特征的两个重要方面。
药物动力学研究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过程,从而了解药物的作用和副作用。
药代动力学研究药物在体内的代谢过程,包括药物的生物转化、药物代谢酶的活性和酶的基因型等。
本文将对药物动力学和药代动力学进行更详细的介绍。
药物动力学是研究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过程,从而了解药物作用的过程和药物的作用效果、副作用,剂量等方面的科学。
药物动力学的研究的结果可以为药品的合理使用提供参考,尤其是在临床上提供特定药物的剂量和使用方式。
药物动力学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吸收:药物在被人体摄入后,不同的口服给药形式、不同的肠胃环境和不同的药物性质会对药物在肠道内的溶解和吸收产生不同的影响。
药物在肠道内的吸收也与生物利用度有关,即药物在人体内真正发挥治疗作用的程度;分布:药物在血液系统中被输送到全身,血液流动不同部位的血流量会影响药物在全身其他部位的传输和分布。
一些处于生物膜内部的组织,例如脑组织等处于哪个情况的组织,因而导致药物达到那里的浓度不同,从而影响药物的生理效应和治疗效果;代谢:药物在体内的代谢是指在体内发生化学反应后形成新的物质。
药物在体内的代谢过程对药物活性影响很大。
药物代谢通常由肝脏的代谢酶完成,药物也可通过肾脏、肠道、肺脏等排泄器官排出人体外部;排泄:药物在体内的代谢产物及其它废物通过各种排泄路线从体内刷出。
药物在体内的代谢与排泄还会受到疾病状态、年龄、性别、饮食以及药物的剂量、给药路径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药物生物利用度:药物在体内真正发挥治疗作用的程度就是生物利用度。
当人体摄入某种药品后,药物需经过口服吸收后才能转化为活性药物。
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取决于药物的吸收和消化道的药效。
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常常指代药物在体内有效浓度和药物总剂量之比,可以用来评价药物在体内发挥医疗或治疗效果的程度。
药物代谢动力学参数:药物代谢动力学参数是指反映药物代谢特点的参数。
药代动力学

药代动力学
药物代动力学是药物体内活动和作用过程的研究,是药物学研究的一部分。
它
表现为药物从给药途径进入机体,通过组织及血液循环,穿过血脑屏障,最终达到特定细胞或组织,在该部位发挥作用,再经过有效代谢或排泄而离开机体的全过程。
药物代动力学是药物研发和分析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环节,它通过对药物的实验
模型,对药物的口服消化、吸收和分布规律,在体内活动和作用力学行为等方面,分析药物的传递路线,在人体生物体系中探究药物作用机制,从而获得更多药物药效学的相关知识。
药物代动力学的研究内容包括物理、化学和生物学,在药物的吸收和排泄及代
谢等过程中的各种反应机制及反应的衍生关系。
其目的是更好地了解药物在机体内的流动路径和活动规律,提高药物的疗效,并且能够更好地应用有效的药物剂量,减少药物的毒副反应。
此外,还可以利用药物代动力学解决小剂量药物在治疗过程中效果不佳、毒副
反应大、药物反应性不稳定甚至目标细胞机制不明等问题,以便设计更巧妙、更优化的用药方案。
总之,药物代动力学是药物药效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它为药物分析、计量和调
整药物剂量等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
药代动力学kp-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药代动力学kp-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部分的内容:药代动力学(Pharmacokinetics,简称PK)是研究药物在机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的科学。
药代动力学研究对于评价药物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至关重要,它可以帮助人们理解药物在体内的行为规律,为临床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药代动力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药物的吸收过程、分布过程、代谢过程和排泄过程。
药物的吸收过程研究药物从给药部位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包括口服、注射、经皮等途径。
分布过程研究药物在体内的分布情况,包括药物在血液中的浓度分布以及药物与组织器官之间的互作。
代谢过程研究身体如何将药物分解和转化成代谢产物,通常由肝脏的酶系统参与。
排泄过程研究通过尿液、粪便、呼吸以及乳汁等途径,将药物及其代谢产物从机体内排出来。
药代动力学参数对于评价药物在体内的行为很重要,常用的参数有药物的生物利用度、血药浓度峰值、半衰期等。
这些参数可以帮助我们判断药物的疗效、剂量以及用药频率,从而更好地指导临床用药。
本文将就药代动力学的基本概念、研究方法以及应用领域进行详细阐述,旨在帮助读者更全面地了解药代动力学的重要性和价值,进而在临床实践中更科学地应用药代动力学知识。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按照以下结构进行论述和分析:1. 引言:在文章引言部分,我们首先会概述药代动力学(Pharmacokinetics,简称PK)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对象,介绍其在药物研发和合理用药中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
同时,我们会明确写作的目的和意义,以及本文的主要内容安排。
2. 正文:正文部分是文章的核心部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2.1 药代动力学的基础知识:在这一部分,我们将介绍药代动力学的基本原理和基础概念,如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过程。
同时,我们会阐述这些过程在药物治疗中的意义,以及药代动力学参数的测定方法和评价标准。
2.2 药代动力学的应用:在这一部分,我们将详细介绍药代动力学在临床药物治疗中的应用。
药物的药代动力学与药效动力学

药物的药代动力学与药效动力学药物的药代动力学与药效动力学是药物研发和应用的重要概念和原理。
药代动力学研究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而药效动力学研究药物对生物体产生的药理效应。
一、药代动力学1. 药物吸收药物吸收是指药物从给药部位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
吸收速度和程度直接影响药物的药效。
吸收途径包括口服、注射、吸入等。
药物在吸收过程中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如溶解度、pH值、渗透性等。
2. 药物分布药物分布是指药物在体内分布到各组织器官的过程。
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率、脂溶性、离子化程度等因素都会影响药物的分布。
此外,血液供应充足的组织器官吸收药物更多,而脂溶性较高的药物则更容易穿过细胞膜。
3. 药物代谢药物代谢是指药物在体内被酶系统代谢为代谢产物的过程。
主要发生在肝脏中的肝酶系统。
药物代谢会影响药物的活性和持续时间,也是药物相互作用的重要因素。
代谢产物可能具有药理活性,也可能是毒性产物。
4. 药物排泄药物排泄是指将代谢产物从体内排出的过程。
主要通过肾脏排泄尿液,也可以通过粪便、呼吸、汗液等途径。
药物的排泄速度与药物的解离速度、肾小管分泌速率等因素有关。
二、药效动力学药效动力学是研究药物对生物体产生的药理效应的学科。
它可以描述药物的剂量-效应关系、治疗窗口、作用机制等。
药物的药效动力学特性是影响临床应用的重要因素。
1. 剂量-效应关系剂量-效应关系研究药物剂量与产生的效应之间的关系。
通常可以分为线性和非线性关系。
线性关系表示药物剂量增加或减少,效应也相应等比例增加或减少。
非线性关系则表示剂量增加或减少,效应并不等比例变化。
2. 治疗窗口治疗窗口是指药物在体内能够产生治疗效果的浓度范围。
在治疗窗口内,药物能够发挥治疗作用;而超出治疗窗口,剂量过高或过低都可能导致药物的不良反应或治疗失败。
3. 作用机制药效动力学也研究药物的作用机制,即药物与靶点结合后产生的药理效应的分子机制。
药物的作用机制研究对于合理用药、药物研发和药物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药代动力学

药物-机体相互作用一方面是药物对机体的作用,产生药效、毒性或副作用,表现为药物的药理作用或毒理作用,决定于特定的化学结构,具有较强的结构特异性。
另一方面是机体对药物的作用:吸收、分布,生物转化和排泄,表现为药物的药代动力学性质。
主要取决于药物的溶解性、脂水分配系数、电荷等药物分子整体的理化性质,结构特异性不强。
药代动力学性质的重要性随着药物化学的发展及人类健康水平的不断提高,对药物的药代动力学性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判断一个药物的应用前景特别是市场前景,不单纯是疗效强,毒副作用小;更要具备良好的药代动力学性质。
肽类药物就是最典型的例子。
一般来说,体内的许多生物活性肽如内啡肽等均具有高效低毒的特点,但是,体内不稳定,口服无效。
对药代动力学性质的要求给药方便:口服有效,一次或两次/日(消炎镇痛药、抗高血压药物、抗菌药常用药)靶向分布或靶向活化:抗肿瘤药物起效快:抗过敏药物、镇痛药物药物相互作用少:有利于联合用药,如降脂药与抗高血压药物的合用长期使用不产生耐药性:如抗菌药、抗癌药、抗病毒药。
无蓄积:如果药物或其代谢物不能通过有效途径排出体外,会在体内蓄积,产生毒性.为了表述的方便,常把体内过程分为三个时相:药剂相:片剂或胶囊崩解、溶出,成为可被吸收的形式。
药剂学研究内容。
药代动力相:药物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
药代动力学研究内容。
药效相:药物与作用靶点相互作用,通过刺激和放大,引发一系列的生物化学和生物物理变化,导致宏观上可以观察到的活性或毒性。
药理学或毒理学研究内容。
三个时相依次发生,但是可能同时存在:如缓释药物,一部分药物已完成分布、发挥药理作用,但是另一部分还在释放和吸收的过程中。
特别是药代动力相和药效相一般同时存在。
药物的体内过程吸收:药物口服后,进入消化道,在不同部位口腔、胃、肠吸收,进入血液。
分布:进入血液的药物进入作用部位,产生治疗作用或毒副作用。
代谢转化:药物在肝脏或胃肠道通过酶催化的一系列氧化还原反应发生生物转化。
药代动力学及其参数基本概念

正常受试者药代动力学研究
——单剂量给药的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
二、试验设计
一般应选用高、中、低3个剂量组,根据人体 耐受性试验的结果 高剂量组的剂量一般应高于临床试验的治疗 剂量,但不应超过人体的最大耐受剂量 受试人数:每组8~12例
正常受试者药代动力学研究
——单剂量给药的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
三、 试验操作步骤
三种单剂量的药代动力学试验结果反映不同药物 剂量(小、中、大剂量)的吸收和消除动力学的 规律是线性或非线性动力学
正常受试者药代动力学研究
——单剂量给药的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
五、药代动力学参数的估算
线性或非线性动力学的判断标准举例:依立雄胺 (epristeride)的9名健康男性受试者单剂量口服 5 mg、10 mg、20 mg爱普列特片剂进行药代动 力学研究结果如下(表8-2、表8-3)
或因与血浆蛋白结合力高,不易进入组织,其Vd 值常较小,约为0.15~0.3L/kg;与此相反,碱性 有机药物如苯丙胺、山莨菪碱等易被组织所摄取, 血中浓度较低,Vd值常超过体液总量(60kg的正 常人,体液约36L,即0.6L/kg)。例如,地高辛 的Vd达600L(10 L/kg),说明该药在深部组织大 量储存。
物效的 浓最 度临低 。床中最毒佳浓效度果,是(维C持SS)药min物大的于(药CS物S)m的ax最小低于有药
(六)负荷剂量(Loading dose,DL)
概念:临床上为了使药物尽快到达稳态 从而尽早发挥疗效,常常先给予一个较维持 剂量大的剂量使药物迅速达到稳态水平,然 后在预定的给药间隔时间给予维持剂量维持 稳态水平,这个在第一次使用的剂量称为负 荷剂量。
应用
3. 根据表观分布容积调整剂量 通常药物的表观分布容积与体表面积成正
药代动力学参数及其意义

药代动力学参数及其意义1. 引言药代动力学(Pharmacokinetics,简称PK)是研究药物在体内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的科学。
药代动力学参数是描述药物在体内动力学过程的定量指标,对于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评价具有重要意义。
2. 药代动力学参数的分类药代动力学参数主要分为吸收动力学参数、分布动力学参数、代谢动力学参数和排泄动力学参数。
2.1 吸收动力学参数吸收动力学参数描述药物从给药部位到达循环系统的过程。
常用的吸收动力学参数有峰浓度(Cmax)、时间峰浓度(Tmax)、面积下曲线(AUC)等。
•Cmax是药物在体内达到的最高血药浓度,反映了药物在给药后的吸收速度和程度。
•Tmax是药物达到最高血药浓度的时间点,可以用来评估药物的快慢吸收。
•AUC是药物在一定时间内血药浓度与时间曲线下的面积,反映了药物在体内的总体吸收程度。
2.2 分布动力学参数分布动力学参数描述药物在体内分布到各组织和器官的过程。
常用的分布动力学参数有分布容积(Vd)和蛋白结合率。
•Vd是药物在体内分布的虚拟容积,反映了药物在体内的分布广度。
•蛋白结合率是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的比例,影响药物的分布和药效。
2.3 代谢动力学参数代谢动力学参数描述药物在体内经肝脏等器官代谢的过程。
常用的代谢动力学参数有清除率(CL)和半衰期(t1/2)。
•CL是药物在单位时间内从体内清除的量,反映了药物的代谢速度。
•t1/2是药物在体内消失一半的时间,反映了药物的代谢速度和持续时间。
2.4 排泄动力学参数排泄动力学参数描述药物从体内排除的过程。
常用的排泄动力学参数有排泄率和清除率。
•排泄率是药物从体内排泄的速率,反映了药物的排泄速度。
•清除率是药物从体内清除的速率,反映了药物的总体排泄能力。
3. 药代动力学参数的意义药代动力学参数对于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评价具有重要意义。
3.1 疗效评价药代动力学参数可以反映药物的吸收速度、峰浓度和总体吸收程度,对药物的疗效产生影响。
药代动力学数据

对药代动力学数据随时间变化的情况进行分析,如预测未来值。
数据分析方法
数据变换
对数据进行适当的数学变换,如对数转换、标准化等,以改善数据的分布特性和可比性。
数据清洗
对原始数据进行预处理,如缺失值填充、异常值处理等,以确保数据质量。
数据分组
根据研究目的和实验设计,将数据分成不同的组别或类别。
确保实验操作符合相关规范和标准,减少误差和偏差。
定期对分析仪器进行校准和维护,确保仪器性能稳定可靠。
数据质量控制
03
CHAPTER
药代动力学数据分析
对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如求平均值、中位数、标准差等,以了解数据的分布情况。
描述性统计分析
假设检验
回归分析
时间序列分析
通过设定假设并进行检验,判断数据是否符合预期,如比较两组数据的差异是否具有统计学显著性。
组织分布法
通过测量组织中药物的分布情况来评估药物在体内的分布和靶向性。
微生物法
通过微生物转化或代谢药物来研究药物的理
准确记录每个时间点的药物浓度或代谢产物数据,并进行整理和分析。
测定
采用适当的分析方法对处理后的样品进行药物浓度或代谢产物的测定。
样品处理
对采集的样本进行预处理,如分离血浆、尿液或组织提取物等。
解读数据间的关系
分析药代动力学数据与其他数据之间的关系,如药物浓度与疗效之间的关系。
数据分析结果解读
04
CHAPTER
药代动力学数据应用
药物研发与优化
药代动力学数据可以揭示药物在体内的代谢过程,包括代谢产物的生成和排泄,有助于优化药物的代谢特性。
药物代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 胆汁排泄 肝肠循环:指自胆汁排进十二指肠的结合型药物 在肠中经水解后被再吸收的过程。
肠肝循环(enterohepatic circulation)
Liver
氨苄西林、头孢哌酮、 利福平、红霉素等主要 经过胆汁排泄、故可用 于敏感菌的肝胆道感染。
Drug
强心苷类中毒的解救:同时服 用消胆胺
3. 其它排泄途经:
第一节 药物的体内过程
吸收(absorption)、分布(disribution)、 代谢(metablism)和排泄(excretion):ADME 药物处置(disposition): A+D+M 消除(elimination):D+M 药物的体内过程直接影响到药物在其作用部位的 浓度和有效浓度维持的时间,从而决定药物作用 的发生、发展和消除; 药物的体内过程是药物发挥药理作用、产生治疗 效果的基础,是临床制定给药方案的依据。
简单扩散:绝大多数药物按此方式通过生物膜。
又称脂溶扩散(lipid diffusion),主要与药物的 脂溶性与解离度有关。非极性、解离度小或脂溶性 强的药物容易通过。
大部分药物属于有机弱酸或有机弱碱,解离度影响 他们的脂溶性。 解离度取决于药物的解离常数Ka及所处溶液的pH。
药物本身的特性 所处环境
主动转运 (active transport)
特点: 可逆浓度差转运 消耗能量 需载体,有饱和性 有竞争性抑制现象(例:丙磺舒与青霉素)
易化扩散 (facilited diffusion)
特点: 不需要能量,有饱和性 (例:葡萄糖进入 红细胞、维生素B12通过胃粘膜)。
主要影响药物通过细胞膜的因素
unbound
90mg
unbound
90mg + 5mg
10mg bound
negligible
10mg -5mg bound 5mg + 5mg unbound
significant
5mg unbound
95mg bound
95mg – 5mg bound
与血浆蛋白结合率比较高的药物
> 95% bound
Thyroxine 甲状腺素 Warfarin 华法林 Diazepam 地西泮 Frusemide 呋塞米 Heparin 肝素 Imipramine 丙咪嗪
> 90% but < 95% bound
Glibenclamide 格列本脲 Phenytoin 苯妥英 Propranolol 普萘洛尔 Sodium Valproate 丙戊酸钠
3、小肠及直肠吸收 per rectum
儿童、呕吐、昏迷时采用; 50%不经过肝脏;不规则、不完全、对黏膜有刺激 作用。
消化道外给药途径
皮内 肌内 皮下 静脉内 皮肤 吸入
intradermal (ID) intramuscular (IM) subcutaneous (SC or SQ) intravenous (IV) transdermal Inhalation
肠道:主动转运和简单扩散, 母乳:偏酸性,pH约6.6
偏酸性 ,碱性药物在母乳中浓度高 (如:吗啡、 阿托品、红霉素、乙醇)。
药物的脂溶性
膜面积与厚度 药物的浓度差 局部血流量
药物的体内过程(ADME) 吸收 分布 代谢 排泄
absorption distribution metabolism excretion
吸收(absorption )
吸收:药物从用药部位向血液循环中转运的 过程
血管内给药途径无吸收过程,血管外给药途径有吸收过程。
药物的体内过程
体循环
A
D
分布
组织器官
吸收
游离型药
Free
Bound
结合型药
代谢物
排泄
E
生物转化
M 消除
一、 药物分子的跨膜转运
(trans-membrane transport)
跨膜转运可分为被动转运(passive transport)和 载体转运(carrier-mediated transport)
被动转运 (passive transport)
特点:
顺膜两侧浓度差转运 高
不消耗能量 不需载体,无饱和性 各药间无竞争性抑制现象
低
被动转运包括: 滤过(filtration) 简单扩散(simple diffusion) 滤过(filtration):亲水性的膜孔,
4埃-40埃,水溶性药物借流体静压或渗透压通过亲 水孔道;
体液pH对药物被动转运的影响
弱酸类药物:
pKa:弱酸弱碱类药物在50%解离时的溶液的pH 值。
体液pH对弱碱类药物被动转运的影响
弱碱类药物:
膜两侧不同pH状态,弱酸弱碱类药物被动运转达平 衡时,膜两侧浓度比较:
例:某弱酸性药物 pKa=5.4
分子型 离子型
药物总量
血浆 pH=7.4 胃液 pH=1.4
影响分布的主要因素:
3. 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Protein binding)
•可逆 •影响转运、无药理活性
•不同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率不同
•药物之间有竞争性
华法林:抗凝血药,99% 保泰松:抗炎、抗风湿,98%
血药浓度测定时应注意; 血浆蛋白浓度低时应注意。
磺胺异恶唑:抗菌药, 胆红素: 苯妥英:抗癫痫,89% 环孢素:免疫抑制,93%
常见的肝药酶抑制剂
Chloramphenicol
Sodium valproate
Sulphonamides Phenylbutazone
Amiodarone
Omeprazole
氯霉素 丙戊酸盐 磺胺类药 保泰松 胺碘酮 奥美拉唑
保泰松对肝药酶活性的改变依合用药物种类不同而异,对可的松、地高辛等药是酶诱导
药物在体内转化的两个步骤: I相反应 II相反应 药物——————代谢物————结合物 (氧化、水解、还原等) (结合)
药物经生物转化后,其结局如下: ①灭活 ②形成活性代谢物 ③产生毒性代谢物。
(二)药物代谢酶
专一性酶
如ChE, MAO等
非专一性酶(细胞色素 P450药物代谢酶系,CYP450) 生物转化主要在肝脏进行,因促进体内药物生物转化的酶 主要是肝脏微粒体氧化酶系统(又称肝药酶)也称为细胞 色素P-450氧化酶。其特点是:
给药途径对药物吸收的影响
静脉内给药无吸收过程
其它给药途径按吸收速度排序:
吸入→舌下→直肠→肌注→皮下→口服→皮肤
Route
Onset
• IV (intravenous) …..………….…. immediate • SL(sublingual) ……….…………………1-3 min • Transdermal ……….….…………….. 40-60 min
1、肾小球滤过:以膜孔扩散方式 ① 绝大部分药物经肾脏排出体外 ②只有非与血浆蛋白结合的药物可被肾小球 滤过 肾小球滤过率降低可使滤过药量减少。 2、肾小管分泌:近曲肾小管 主动转运:酸性药物载体、碱性药物载体; 同类药物之间有竞争性,如丙磺舒,影响青 霉素和头孢菌素的作用强度及时间。 3、肾小管的重吸收: 主动重吸收:近曲肾小管;被动重吸收:远 曲肾小管。脂溶性药物在排泄过程中可被肾 小管再吸收(与药物本身的pKa、血和尿的 pH有关)
药物在机体内发生化学结构的改变过程,是药物 在体内消除的重要途径
药物代谢的部位:
肝: 肝外部位:intestines, kidneys, brain 等
药物代谢后的变化:
大多数药物经代谢后药理活性减弱或消失 某些药物必须经代谢后才能发挥作用(可的松转 化为氢化可的松才有生物活性)
(一)生物转化方式
Fe3+ D H
(药物氧化)
P-450
(1) (4)
P-450
e¯
(结合)
2H+ Fe2+-O2-
H2O Fe2+
D
H
D
H
P-450
(2)
(3)
Fe2+-O2 D H
P-450
(活化)
功能: 例如可的松的活化; 维生素D的活化;
e¯
O2
P-450
(加氧)
P-450 代谢药物示意图 要点:通过 p450 加入O2和2e- - D-OH 和 H2O 2e-的 供给靠NADPH2
[HA] (分子型+离子型) 1 [HA] 1
[A-] 100 [A-] 0.0001
101
1.0001
在膜两侧处于不同pH状态时,弱酸性药物被 动运转达平衡时,膜两侧浓度比的计算方法
例如某药pKa=3.4,血中pH=7.4,胃中pH=1.4,当该药物 在体内转运达平衡时,血与胃中的浓度比是多少? 弱酸性药物在碱性侧解离型多,非解离型少,不易透过生物 膜。因此,弱酸性药物中毒时,碱化尿液有助药物的排出。
剂,对甲苯磺丁脲、苯妥英钠则是酶抑制剂。可能是由于保泰松对不同类型的CYP分别起 诱导和抑制作用,而不同类型的CYP代谢不同的药物所致。
五、排泄 excretion
药物以原形或代谢产物形式通过排泄或分泌器官排出 体外的过程,是体内药物消除的重要组成部分。 排泄途径
尿液
胆汁
肠道
肺脏
汗腺
乳汁
(一)、肾排泄
尿液pH值对药物排泄的影响:弱酸性药物在碱性 尿液中解离多,重吸收少,排泄快(巴比妥类中毒 时用碳酸氢钠解救) ,而在酸性尿液中解离少, 重吸收多,排泄慢。弱碱性药物(氨茶碱、哌替啶、 阿托品)则相反。 意义:改变尿液pH值可以改变药物的排泄速度, 用于药物中毒的解毒或增强疗效。 弱酸性药物: 巴比妥类、水杨酸类 弱碱性药物:氨茶碱、哌替啶、阿托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