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识甲骨文(一)
甲骨文 必考知识点

甲骨文必考知识点一、甲骨文的发现。
1. 发现时间与地点。
- 1899年,王懿荣首次发现甲骨文,地点是在河南安阳小屯村。
当时这些龟甲和兽骨被当作药材“龙骨”出售,王懿荣在药材中发现了刻有符号的甲骨,经过研究认定这些符号是古老的文字。
2. 发现意义。
- 甲骨文的发现是中国近代学术史上的一件大事。
它为研究中国古代历史、文化、语言等提供了第一手的真实资料。
使得商朝的历史从传说变为信史,证实了殷商王朝的存在,对中国考古学、历史学、古文字学等多学科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甲骨文的特点。
1. 造字特点。
- 象形。
- 甲骨文有很多象形字,是通过描绘事物的形状来造字的。
例如“日”字,就像一个圆形中间加一点,很像太阳的形状;“月”字像一弯月牙。
这些象形字是汉字造字的基础,反映了古人对事物直观的观察和表达。
- 会意。
- 会意字是由两个或多个独体字组合而成,表达一个新的意义。
比如“休”字,由“人”和“木”组成,表示人靠在树上休息。
会意字体现了古人的思维方式和对事物关系的理解。
- 指事。
- 指事字是在象形字的基础上加指示符号来表示意义。
如“上”和“下”字,在一横的上面或下面加一点,表示方位。
这种造字法丰富了汉字的表意功能。
- 形声。
- 形声字在甲骨文中也已经存在,一部分表示形旁,一部分表示声旁。
例如“河”字,左边的“氵”表示与水有关,是形旁;右边的“可”表示读音,是声旁。
形声字后来成为汉字中数量最多的一种造字类型。
2. 书写特点。
- 载体与工具。
- 甲骨文的载体主要是龟甲和兽骨,使用的工具是刻刀。
由于龟甲和兽骨质地坚硬,所以甲骨文的笔画线条纤细、直硬,多为直线和折线,曲线较少。
- 字体结构与布局。
- 字体结构尚未完全定型,同一个字可能有多种写法。
字的大小也不统一,笔画繁简差异较大。
在布局上,甲骨文的文字排列一般是自上而下,从右到左,不过也有一些特殊的排列方式。
三、甲骨文的内容。
1. 祭祀与占卜。
- 甲骨文的内容大部分是殷商王室的占卜记录。
甲骨文的来历和演变过程

汉字形成为系统的文字是公元前16世纪的商朝。
考古证实,在商朝早期,中国文明已发展到相当高的水平,其主要特征之一就是甲骨文的出现。
甲骨文是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古老文字。
在商代,国王在做任何事情之前都要占卜, 甲骨就是占卜时的用具。
甲骨在使用之前,要先经过加工。
首先把甲骨上的血肉除净,接着锯削磨平。
然后,在甲的内面或兽骨的反面用刀具钻凿凹缺。
这些凹缺的排列是有序的。
占卜的人或者叫巫师,把自己的名字、占卜的日期、要问的问题都刻在甲骨上,然后用火炷烧甲骨上的凹缺。
这些凹缺受热出现的裂纹就称为“兆”。
巫师对这些裂纹的走向加以分析,得出占卜的结果,并把占卜是否应验也刻到甲骨上。
经过占卜应验之后,这些刻有卜辞的甲骨就成为一种官方档案保存下来。
甲骨文是商朝(约公元前17世纪-公元前11世纪)的文化产物,距今约3600多年的历史。
商代统治者迷信鬼神,其行事以前往往用龟甲、兽骨占卜吉凶,以后又在甲骨上刻记所占事项及事后应验的卜辞或有关记事,其文字称甲骨文。
自清末在河南安阳殷墟发现有文字之甲骨,整整100年了,目前出土数量在15万片之上,大多为盘庚迁殷至纣亡王室遗物。
以出至殷墟,故又称殷墟文字;因所刻多为卜辞,故又称贞卜文字。
甲骨文目前出土的单字共有4500个,已识2000余字,公认千余字。
它记载了三千多年前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资料。
是现存最早最珍贵的历史文物。
【甲骨文简介】甲骨文主要指殷墟甲骨文,是中国商代后期(前14~前11世纪)王室用于占卜记事而刻(或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
它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时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
甲骨文是中国的一种古代文字,被认为是现代汉字的早期形式,有时候也被认为是汉字的书体之一,也是现存中国最古的一种成熟文字。
甲骨文又称契文、龟甲文或龟甲兽骨文。
商朝人用龟甲、兽骨占卜后把占卜时间、占卜者的名字、所占卜的事情用刀刻在卜兆的旁边,有的还把过若干日后的吉凶应验也刻上去。
关于甲骨文的介绍

关于甲骨文的介绍甲骨文,是中国的一种古老文字,又称“契文”、“甲骨卜辞”、“殷墟文字”或“龟甲兽骨文”。
是目前我们能见到的最早的成熟汉字,主要指中国商朝晚期王室用于占卜记事而在龟甲或兽骨上契刻的文字,是中国及东亚已知最早的成体系的商代文字的一种载体。
甲骨文,是中华道统的文字之一。
最早被河南安阳小屯村的村民们找到,当时他们还不知道这是古代的遗物,只当做包治百病的药材“龙骨”使用,把许多刻着甲骨文的龟甲兽骨磨成粉末,浪费了许多极为有价值的文物,后来,晚清官员、金石学家王懿荣于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治病时从来自河南安阳的甲骨上发现了甲骨文。
安阳城西北的小屯村,是商晚期国都遗址“殷墟”的所在地。
百余年来,当地通过考古发掘及其他途径出土的甲骨已超过154600块。
此外,在河南、陕西其他地区也有甲骨文出现,年代从商晚期(约前1300年)延续到春秋。
甲骨文,具有对称、稳定的格局。
备书法的三个要素,即用笔、结字、章法。
从字体的数量和结构方式来看,甲骨文已经是发展到了有较严密系统的文字了。
汉字的“六书”原则,在甲骨文中都有所体现。
但是原始图画文字的痕迹还是比较明显,象形意义也比较明显。
2017年11月24日,甲骨文顺利通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工程国际咨询委员会的评审,成功入选《世界记忆名录》。
甲骨文因镌刻、书写于龟甲与兽骨上而得名,为殷商流传之书迹;内容为记载盘庚迁殷至纣王间二百七十年之卜辞,为最早之书迹。
殷商有三大特色,即信史、饮酒及敬鬼神;也因为如此,这些决定渔捞、征伐、农业诸多事情的龟甲,才能在后世重见天日,成为研究中国文字重要的资料。
商代已有精良笔墨,书体因经契刻,风格瘦劲锋利,具有刀锋的趣味。
受到文风盛衰之影响,其大至可分为五期,底下分别介绍。
商代晚期自盘庚迁殷至商纣王共约273年,经历8世12王,这一时期的甲骨文也应有早晚先后之分。
对商代甲骨的分期断代研究,有多种说法,如今主要采用的是董作宾依据世系、称谓、贞人等十项标准划分的五期说,即第一期:盘庚、小辛、小乙、武丁;第二期:祖庚、祖甲;第三期:廪辛、康丁;第四期:武乙、文丁;第五期:帝乙、帝辛。
甲骨文解说词

甲骨文解说词甲骨文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文字,它的复杂结构深深地影响了今天的文化艺术。
它们的精致的图案在古人的记载中被称为“神话”,它们被用来记录历史信息,传达意志,表达思想,并最终成为文化传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甲骨文最早出现在距今约3500年前的甲骨板上。
历经商周,春秋战国,秦汉时代,它们不断发展,最终凝练成为今天熟知的形式。
甲骨文的图像是由简单的圆点的组合,每一个圆点表示一个音素,当这些圆点组合在一起,就形成了一个符号,叫做“甲骨文”。
甲骨文的字形有许多差异,他们的结构也十分复杂,但它们的结构有一定的规律,它们可以分为几大类:一类是文字,它们由多个字符构成,并能组成一个完整的意义;另一类是描述性文字,它们由一个字符和一个意义组成;还有一类就是简讯文字,它们是用来表达情感的,由一个字符和一个情感或意义组成。
甲骨文的字形记载了古代的历史和文化,而它们的章法也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古代的思想和文化背景。
甲骨文不仅代表了古人文明的精华,而且因为它们被定义为文化遗产,因此也成为了中国文化的基石。
随着时代的进步,甲骨文也在不断发展。
21世纪,甲骨文研究已经取得了很大进展,不仅在中国,而且在世界其他地方,也使用甲骨文来研究古代历史。
另外,许多学者也将甲骨文用于记载古代文学、艺术和社会现象,以便今人有更多的了解和欣赏。
在当今社会里,甲骨文仍然非常流行,它们被广泛用于文化传播,如电影、电视、书籍和纪念品中。
甲骨文的文化价值深刻地影响了我们的生活,它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座桥梁,将古老的文明与现代社会联系起来。
甲骨文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文字,它非常有趣,用它来认识古代文明也是一种非常有趣的体验。
甲骨文的源远流长,其神奇的图案体现了古人的科学才智和文明精神,是一种神奇的文字,有着神秘而又深厚的文明内涵。
甲骨文是古代文化的精华,它是中国多元文化的精华,也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甲骨文大全对照表

甲骨文大全对照表甲骨文是中国古代文字的一种,最早出现在商朝晚期的甲骨文卜辞中。
它是中国文字史上的第一种文字,也是中国最早的文字之一。
甲骨文的发现对于研究中国古代社会、文化、语言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甲骨文大全对照表是对甲骨文的系统整理和研究,通过对照表的形式,可以更加直观地了解甲骨文的含义和用法。
甲骨文大全对照表主要包括以下内容:一、甲骨文的基本概述。
甲骨文是中国古代文字的一种,起源于商朝晚期。
它是中国文字史上的第一种文字,也是中国最早的文字之一。
甲骨文的形态多样,包括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等形式。
甲骨文的研究对于了解中国古代社会、文化、语言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二、甲骨文的基本结构。
甲骨文的基本结构包括象形字、指事字、会意字和形声字等四种类型。
象形字是通过图画来表示事物的字,指事字是通过抽象的符号来表示事物的字,会意字是通过两个或多个字的组合来表示事物的字,形声字是通过一个部首和一个声旁来表示事物的字。
这些基本结构构成了甲骨文的基本形态和用法。
三、甲骨文的常用字表。
甲骨文的常用字表是对甲骨文中常用的字进行整理和分类,以便于学习和研究。
常用字表中包括了甲骨文中常见的象形字、指事字、会意字和形声字等,通过对这些常用字的整理和分类,可以更加系统地了解甲骨文的使用规律和特点。
四、甲骨文的对照表。
甲骨文的对照表是对甲骨文中常见字的形态和含义进行整理和对照,以便于学习和研究。
通过对照表的形式,可以更加直观地了解甲骨文的含义和用法,对于甲骨文的学习和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五、甲骨文的研究意义。
甲骨文的研究对于了解中国古代社会、文化、语言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甲骨文的研究,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宗教、风俗等方面,对于中国古代史和文化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六、甲骨文的保护和传承。
甲骨文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它的保护和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应该采取有效的措施,加强对甲骨文的保护和研究工作,促进甲骨文的传承和发展,使之成为中华文明的瑰宝。
甲骨文汉字对照表大全

甲骨文汉字对照表大全甲骨文:出现于商代,刻写在龟甲骨上的文字,主要用于占卜,也用于记事。
甲骨文被认为是“汉字”的第一种形式,它既是象形字又是表音字,至今汉字中仍有一些和图画一样的象形文字。
青铜器铭文:青铜钟鼎和石鼓上刻的古文字,始于夏商,是商代使用的正常文字。
它们与甲骨文并列使用,具有繁简俗体的特点。
大篆:西周晚期,汉字发展为大篆。
大篆有两个特点:线描和规范。
粗细不均的线条变得均匀柔和,字体结构趋于工整,逐渐脱离了画面的本来形状,为方块字奠定了基础。
小篆:秦始皇统一后,了丞相李斯的意见,推行“书同文字”的改革,统一了文字。
小篆是在秦国原有的文字基础上修改完善而成的,字体基本上是呈长方形的方块字,整齐美观,十分和谐。
隶书:秦统一后,篆书不好写。
为了简单易写,隶书被广泛使用。
隶书是用点、横、扫、波浪结构代替篆书的线条结构的字体。
楷书:楷书吸取了篆书圆转笔画,也保留了隶书的方正平直,去掉了“蚕头燕尾”,使汉字的结构大体的固定了下来。
楷书在发明当时被称为“真书”,后人因为以这种字体作为学习书法的楷模,即改称为今天的“楷书”。
草书:草书的演变过程,自应是先有“章草”,而后又有“今草”,再又有“狂草”等草体。
草书满足了书写快捷和书写者抒发胸臆、寄情笔端的需要,流动顺畅,一气呵成,极具有韵律和艺术感染力。
行书:是介于现代草和楷书之间的字体。
它始于楷书出现之后,兴盛于魏晋,流行于两晋。
文笔流畅,文笔灵活。
据说它是汉代的刘德盛发明的,它仍然是我们今天日常书写中使用的字体。
扩展资料汉字的起源1、仓颉造字说传说仓颉是一个神,他有着奇怪的外表和一张看起来像有文字的画的脸,所以仓颉复制了他的形象并创造了文字。
2、结绳记事说在一些部落中,为了记录和传承部落的风俗、传统和传说以及重要事件,用粗细不同的绳子形成不同距离的绳结,绳结有大有小。
每一个结,距离,绳子的粗细都表达了不同的含义,由专人按照一定的规律记录下来,代代相传。
随着时间的推移,单词逐渐从结的符号中衍生出来。
甲骨文知识点总结

甲骨文知识点总结甲骨文,是中国古代商代至西周时期的一种文字,主要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用于卜卦预测和记录祭祀事宜。
甲骨文的发现和研究为我们了解古代社会历史、宗教信仰与政治制度提供了重要信息。
以下将从甲骨文的发现、形态特点、文字结构、考古价值等方面进行总结介绍。
一、甲骨文的发现甲骨文最早是在20世纪初发现的。
1903年秋天,曹寅在河南安阳发现了甲骨文的第一块残片。
1917年,南京余东成在一家古董店里买到了书刻有甲骨文的一块甲胄,这标志着甲骨文的发现进入了一个小小的热潮。
这一系列的发现使人们对中国古代历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也引发了大量的考古研究。
目前已经发现甲骨文有数以千计的文字,这些文字大多刻在龟甲和兽骨上,为后人了解商周时期的社会状况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二、甲骨文的形态特点甲骨文的形态特点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形态规整,二是笔画沉稳,三是线条优美。
1. 形态规整:甲骨文字形态规整,由于刻写工艺精湛,字形笔画显得端庄秀美。
就文字结构而言,甲骨文中有不少字已经具备了这些字的基本结构,其形态有规整之处,也有其处独特之处。
这种规整性不但反映在字形之上,也反映在字邱之中。
从这些方面可以很感觉中国古代的文字书法的规范化。
2. 笔画沉稳:甲骨文的笔画磅礴,线条有力,形势铿锵有力。
甲骨文字虽为古代篆体,但其直指的方针与中华文明的沉靡有关,更与恪守“字如其人”的书法信念相适。
因此墨迹的沉稳让人感觉到它的大气凛然。
3. 线条优美:甲骨文的线条优美,充满了勃勃生机的活力。
看上去就像是文字的整体形态骨骼都动上,使人感觉到每一个笔划好像都在那里产生着一种有生气的书法风貌。
三、甲骨文的文字结构甲骨文的文字构造,主要体现在字形、构造和构图三个层次。
1. 字形:甲骨文的字形规整、多样。
甲骨文中的字形以小篆字为基础,与甲骨文先民的日常用语根本相合,因而其字形,自然呈现出多样的特点。
刻录的用料有龟骨、牛骨、鹿骨等。
字形多样,也是因地域范围广大,岷峙群体文化豐富且多样。
甲骨文的演化过程ppt课件

汉字的来历
相传很久很久以前,苍颉是皇帝的史官,他
长着跟龙一样的面貌,四只炯炯有神的眼睛。 他特别喜欢观察身边和周围的事物,他也非 常爱动脑筋或者是想问题。他每天抬头观察 天上星星的变化,看乌龟背上的花纹、雀鸟 羽毛的色彩和山川起伏的样子和形象,经常 在自己的手上描画事物的形体和特征。久而 久之就创造丁文字。苍颉在创造文字的时候, 上天下起鱼点一样的粟米,怕人们光顾写字。 将来人们饿肚子。鬼在黑夜里偷偷的哭泣, 龙也藏躲起来,是因为怕文字把他们的丑恶 行为记录起来,昭告天下,使他们遗臭万年。 这就是汉字的来历。
甲骨文的故事
有一位与甲骨文的发现有着不解之缘的著名古董商,他叫范维清, 是山东潍县人。光绪二十五年夏天,居住在北京东安锡拉胡同11 号的王懿荣身染疟疾,久治不愈。一位医术高深的老中医为王懿 荣开出一剂药方。药方上有一味名曰“龙骨”的药,立刻引起了 王懿荣的注意。其家人从药房抓药回来后,王懿荣亲自查看,发 现了中药里的“龙骨”碎片,有的碎片上镌有奇异的纹络。他便 抱病亲临药房叮嘱药房老板,如果再有商贩送“龙骨”来,请代 为引见。不多时日,名扬京华的古董商范维清被引见到王府,这 次他带来了十二片“龙骨”。这是他到河南安阳、汤阴一带去收 购青铜器,没有如愿。听当地人说“龙骨”是药材,就顺手牵羊 地收集了十二片,心里想:“这样也不枉跑一趟。”王懿荣见到 刻有文字的甲骨片,分外高兴。他仔细端详着每一片甲骨上一个 个单一成形的“符号”,紧缩的眉头舒展了。他兴奋地告诉在场 的人:这是比钟鼎文更古老的中国文字!范维清这时才恍然大悟, 原来这药材是真正的古董。于是,王懿荣以每字一两银子的高价 买下了这十二片甲骨。并当场给范维清六百两银子,指使他为自 己继续大量收购。随即,派家人到京城各大药店以重金把刻字的 甲骨全部买下,以至于典当细软,倾其家财也在所不惜,在他壮 烈殉国前竟收集了一千五百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甲骨文使用的时代和命名
甲骨文,距今约3500年。是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 。又称“契文”、“卜辞”、“龟甲兽骨文字”、“殷 墟文字”。现代汉字就是由甲骨文演变而来的。经过近 一百年的考古挖掘,共发现了15万多片刻辞甲骨,含有 4672个不同的文字图形,其中已经识别释读的约有2000 字左右。
2.请同学们一定要记住字的样子和意思,每人准 备一本笔记本和一支钢笔,多做笔记,多加练 习。
3.学习的前期可能会有些枯燥,请同学们一定要 坚持下去,等你认识了一部分甲骨文字,就会 越学越有意思。
或朝(左2,)或许朝多右字;或书向写上置,或向向不下定;。或正面,或侧面
。如:
(3)字形结构不固定,异构字较多。
有些字采用了不同的构件。如“牢”:
有些字构件的位置不同。如“物”:
有些字构件的多少不同。如“凤”: 有些字繁简的程度不同。如“奚”:
“合(文4”)是经指常两个出或现两合个以文上现的象字合写在一起的现象
甲骨文识读
卜辞——年岁 卜辞——天象 卜辞——吉凶 卜辞——祭祀
卜辞——征伐
卜辞——田猎
卜辞——疾梦
卜辞——妇事 ……
卜辞—疾梦
为什么要学习甲骨文
1.可以了解汉字的起源、性质、构成等。
2.了解甲骨文字的结构、使用、发展规律。
3.可以了解和发现一些古代的造字原则。
4.加深和促进汉字历史发展的研究。
。如:
(5)有少数字形混同现象。
如:
(6)行款(字的刻写顺序)不固定。
基本形式
颠倒参错
• 单列直书 • 单列横书 • 左行直书 • 右行直书
学习甲骨文字的准备
1.甲骨文适合各年龄段学习,建议小学三年级以 上的人学习甲骨文。除了学习甲骨文字,我们 还会渗透一些殷商历史,让同学们增长知识, 开阔视野。
5.甲骨文和殷商时期的历史、文化密不可分,喜欢商代历史 的同学可以通过学习甲骨文了解商代文明,从而拓展到了解 祖国历史,增强民族自豪感和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6.甲骨文是汉字书法中的一种书体,有兴趣的同学可以练习 甲骨文书法。
中国汉字的演变过程
甲骨文的形体特点
(1)象形性很强,有些带有原始图画的特征。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