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精品教案(全册)

合集下载

完整版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教案

完整版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教案

1 春1.有感情地诵读课文,感受春天的“新、美、力”,把握作者的情感。

2.学习作者细致观察、抓住特征多角度描写景物的方法。

3.学习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4.培养热爱自然、欣赏自然、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

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春》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抒情的散文,朱自清先生用孩子般的心灵,借孩子的眼睛,对春天做了全面、精细的观察,抓住了春天的特点,准确、生动地描绘了江南春天特有的景象,抒发了对春天的赞美之情。

下面请同学们有感情地诵读课文,要求以情带声,随课文的思想内容与作者的情感轨迹,读出抑扬顿挫,读出轻重缓急,读出作品的美感。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1.朗读课文,圈画文中生字词。

朗.润(lǎng) 钻.出(zuān) 嫩.绿(nèn) 眨.眼(zhǎ)酝酿..(yùn niàng) 鸟巢.(cháo) 宛.转(wǎn)蓑.衣(suō) 稀疏.(shū) 抖擞.(sǒu)水涨.起来了(zhǎng) 应和.(hè)他涨.红了脸(zhàng) 和.平(hé)躲藏.(cáng) 和.牌(hú)宝藏.(zàng) 和.药(huò)黄晕.(yùn) 和.泥(huó)头晕.(yūn)2.根据下列意思,写出课文中相关的词语。

(1)形容山色明朗润泽。

(朗润)(2)比喻姿态优美。

(花枝招展)(3)炫耀。

(卖弄)(4)呼唤朋友,招引同伴。

(呼朋引伴)(5)原意是酿酒,文中是说各种气息在空气里,像发酵似的,越来越浓。

(酝酿)3.作者简介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原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东海,现代著名的散文家、诗人、民主战士。

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欧游杂记》《背影》,以及一些文艺论著,收在《朱自清文集》里。

散文代表作有《绿》《春》《荷塘月色》《背影》等。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教案标题:《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教学目标:1. 熟悉并掌握《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的教材内容;2. 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3.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创造力;4.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

教学重点:1. 理解并掌握教材中的课文内容;2. 培养学生的语文写作能力;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难点:1.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2.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准备:1. 教材《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2. 多媒体设备;3. 教学辅助材料。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导读1. 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教材封面和目录,引发学生对教材的兴趣;2. 介绍教材的组织结构和教学要求;3.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教材的前言和导学案;4. 学生自主阅读第一单元的课文,并做好读书笔记。

第二课时:《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课文阅读与分析1. 学生展示并分享自己的读书笔记;2. 教师辅助学生理解课文的主旨和要点;3. 学生分组讨论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和难点词语,并进行解释和理解;4. 教师带领学生进行课文的整体分析和总结。

第三课时:《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写作训练1. 学生分组进行写作训练,选择一个课文中的情节进行续写;2. 学生进行互评和修改,提高写作质量;3. 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进行班级评选。

第四课时:《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文学鉴赏1. 教师带领学生欣赏一篇经典的文学作品,如《红楼梦》中的片段;2. 学生进行文学鉴赏,分析作品的主题、情节和人物形象;3.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悟;4. 教师进行总结和点评,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第五课时:《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综合评价1. 学生进行一次综合性的测试,包括对课文的理解和写作能力的评价;2. 教师进行评分和反馈,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不足和提高空间;3. 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反思,制定下一阶段的学习计划。

2023年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部编版 语文新学案七年级上册人教版2023(5篇)

2023年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部编版 语文新学案七年级上册人教版2023(5篇)

2023年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部编版语文新学案七年级上册人教版2023(5篇)2023年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部编版语文新学案七年级上册人教版2023篇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阅读分析能力;表达能力;辨析能力。

2、过程与方法:了解本文通过对一棵小桃树生长过程的描写来表现它的特点以及凭借小桃树的形象寄托感情理想的写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坚强不屈,用于和困难作斗争的勇气。

教学重点:1.了解本文通过对一棵小桃树生长过程的描写来表现它的特点以及凭借小桃树的形象寄托感情理想的写法。

2.培养学生不屈不挠与困难作斗争的勇气。

教学难点:1.托物言志的写法和抒发的情感。

2.课文赞美小桃树顽强的生命力寄寓着什么深刻含义。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教课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出示图片:同学们,认识这个人吗?他叫贾平凹,凹这个字在普通话里念ao,如凹凸不平,但在北方方言和这位作家的名字里念wa。

来,一齐读他的名字。

我们曾经学过他写的《太阳路》。

今天再来我们学习他的另外一篇文章——我的小桃树。

二、夯实基础(一)字词过关伫(zhù)孱(càn)嵬(wéi)懊丧(ào)执着(zhuó)矜持(jīn)猥(wéi)琐(1)伫立:长久地站立。

(2)生灵:生命。

(3)孱头:软弱无能的人。

(4)矜持:拘谨,拘束。

(5)去远足:清明节前后去郊区三步走。

(6)垂垂暮老:形容像老人一样没有生气。

(7)楚楚:较弱柔美。

(8)猥琐:(容貌、举动)庸俗不大方。

(9)祸不单行:表示不幸的事接连发生。

(10)烧:形容外表光亮。

这里用来形容桃花开得旺,开得艳。

(二)简介贾平凹,1952年2月21日生于陕西省商洛市丹凤县棣花镇,当代作家。

1974年开始发表作品。

1975年毕业于西北大学中文系。

1982年发表作品《鬼城》《二月杏》。

1992年创刊《美文》。

1993年创作《废都》。

部编版新教材七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核心素养教案(第16课 诫子书第2课时教案

部编版新教材七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核心素养教案(第16课 诫子书第2课时教案

第16课诫子书第2课时【课时目标】1.理清文章思路,挖掘文章内涵。

2.了解与文章相关的儒家思想,接受古典作品熏陶,探讨学习本文的现实意义。

【教学过程】一、检查背诵,导入新课(教师指名学生背诵课文)师:上节课,我们初步理解了文章的意思,诸葛亮这篇《诫子书》是为了告诫儿子而写,他要告诫儿子什么呢?又是怎么告诫儿子的呢?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探讨吧。

二、细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1.再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1)本文是作者写给儿子的信,作者的主要观点是什么?用原文句子回答。

预设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2)作者开篇提出“修身养德”,他认为怎样才能做到“修身养德”呢?用自己的话简要说说。

预设要“静”与“俭”。

“静”就是淡泊、宁静,是一种屏除杂念和干扰而宁静专一的精神状态。

只有内心宁静,方能自省、自察。

“静以修身”强调内心宁静对个人品德修养的重要作用。

“俭”就是节俭、俭朴。

“俭以养德”强调物质生活的俭约自守对个人品德修养的关键性作用。

(3)作者又明确了“静”与“明志”“成才”的关系,这三者之间分别有怎样的关系?结合具体内容说说。

预设“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中强调了“明志”“致远”是“淡泊”“宁静”的目的,即作者认为明确志向和达到远大目标是目的,其途径是“淡泊”“宁静”,并用双重否定句的句式强调“淡泊”和“宁静”的重要性。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中阐述了“静”与“学”“才”“志”之间的关系,即人的才学是通过学习来增长的,而学习时要静,要想学有所成必须先立志。

作者强调了这四者的关系,其核心是学习,途径是静,前提是立志,目的是成才。

(4)“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一句是从什么角度阐述“静”的?又是怎样阐述的?预设从反面阐述“静”。

这句话强调了“淫慢”“险躁”所造成的危害,强调了“静”的价值。

(5)“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一句阐述了什么道理?预设应惜时勤学,努力成才,奉献社会,不要等年老时才后悔。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全册教案全集-精品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全册教案全集-精品

初语七上教案执教者七上语文第01课. 春. 教案教学目标①反复朗读,感知内容,体会美②理清思路,揣摩词语,品味语言。

③联系实际,广泛阅读,开阔视野。

教学重点反复朗读,感知内容,揣摩词语,品味语言。

课前准备古今中外写春的作品很多,课前布置学生去搜集关于春的诗文,以开阔视野,拓展思路,增加知识积累。

教学内容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思路。

教学设计整体感悟①导入新课课文中这一幅幅的画面,让我们在美丽的春光中陶醉,为那洋溢的诗情所感染,为那盎然的生机所激动。

春,会在我们的心灵中幻化出一派充满诗情画意的美好景象。

春天是美丽的,当我们带着对美好景物的热爱、赞美之情的时候,我们思想的河流会跳动出充满对生命热爱的美妙无比的浪花;我们感情的波澜也会在秀美迤逦的景色的云海中起伏飘荡。

朱自清先生在散文《春》中所描绘的景物就充盈着跃动的活力和生命的灵气。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春》,了解感知作者是怎样用心灵去感受春天的景物、将自己的情感倾注其中的。

出示目标,板书课题。

②感知内容a.认知性朗读,读准字音,疏通字词,朗读中教师正音,学生圈点。

b.感知性朗读,朗读时记住课文内容,并将大屏幕上的画面按课文内容的顺序重新排列,从而理清文中的思路。

勾勒轮廓春草图——草报春春花图——花争春盼春——绘春春风图——风唱春——颂春春雨图——雨润春迎春图——人迎春研读与赏析朱自清先生将自己的感情融于景物中,在他的笔下,所有的景物——那小草,那春花,无不充盈着跃动的活力和生命的灵气,以至于也撩拨起我们的喜爱之情。

①潜心精读:[问题组]a.你喜欢朱自清先生描绘的哪一幅图画?b.说说你为什么喜欢?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赏析好词好句)c、读一读,读出情。

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学生自由朗读、思考、体味后,四人小组讨论交流,每组推举一人全班讨论发言。

全班讨论回答,明确上述问题。

“说说你为什么喜欢”一题,是让学生自己去读书,去感悟,可以是一个词用得好,可以是一句话写得形象、生动。

人教版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全册极品教学案(113页,有答案)

人教版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全册极品教学案(113页,有答案)

1春知识与技能学会体会本文从不同侧面描绘的春景之美,找出自己认为写得精彩的句子,并加以欣赏。

过程与方法反复朗读,理清文章的思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大自然和春的热爱之情。

重点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

2.排比、比喻、拟人等语句的表达作用。

难点1.揣摩、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

2.学习作者抓住特点,多角度、按顺序描写景物的写法。

朗读法;自主、合作、探究法。

1.朱自清的画像。

2.江南春季的图片。

2课时一提到春,我们眼前就仿佛展现了阳光明媚,东风荡漾,绿满天下的美丽景色,就会觉得有无限的生机,无穷的力量。

古往今来,许多文人用彩笔描绘春天,歌颂春天,写下了不朽的篇章,如“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春风又绿江南岸”……刚才说的都是古人对“春”的描绘,现在我们就来看看今人是如何称颂“春天”的。

请打开课本,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著名散文家朱自清先生的《春》(板书课题)。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江苏扬州人,原籍浙江绍兴,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

朱自清的创作以散文与诗歌为主,其中又以散文成就最高,其散文语言洗练、文笔秀丽。

著有诗集《雪朝》(与人合著),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你我》,文艺论著《诗言志辨》《论雅俗共赏》等。

1.齐声朗读课文。

要求:(1)加深对文中形象而生动的句子的理解;(2)用明快的节奏,读出热爱赞美的感情。

2.学生带着问题听读课文。

(1)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2)文中具体描绘了哪五幅春景图?(3)作者以怎样的心情迎接春天的到来?哪些词语可以表现出这种心情?四人小组讨论上述问题,全班交流。

(1)《春》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抒情的散文,作者着力描写了春回大地、万物勃发的动人景象,赞美了春天的活力带给人们希望和力量。

(2)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和迎春图。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通用5篇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通用5篇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通用5篇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精选篇1)【教学理念】1、借助学生丰富的生活体验,把课文主旨的理解形象化、生活化。

2、借助课文对人生哲理的概括,引导学生把自己朦胧的生活感悟哲理化。

【教学设计】教材编排的外在线索是与生活的联系,内在线索的是按三大板块:人与自我,人与自然,人与社会。

而本课是属第一板块:人与自我。

阅读这些课文,其主要目的是引导学生体味人生,关爱生命。

《走一步,再走一步》是美国作家莫顿亨特写的一篇叙事性的文章。

本文讲述了一个富有哲理性的故事,在故事中蕴含着生活的哲理,教学此文章,本着课标中“使学生学会欣赏作品,领会作品的内涵”的原则,先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创设这样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简单入课,在主体部分我设置了感读(默读)——研读―赏读课文三个环节,其中默读也为了复述课文作准备,因此复述课文也做了超多的工作,用填充的形式完成学生对课文的整体感知,研读课文中把课文的字词记清为学生学习课文扫除障碍,赏读课文让大家畅所欲言,进而水到渠成的得出文章的哲理性含义。

在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版块则是对课文的深入与延伸,课文的小结用一句话谈谈体会,使学生对全文有深入的探讨从中获得对人生有益的启示。

选用创设情境,教师点拨,学生讨论、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学目标】1、知识教学:掌握眩、嶙峋、迂回等生字词。

2、潜力训练:注意学习和运用描述心理活动的词语,培养学生复述课文的潜力。

3、思想情感教育:感受“我”最后正确对待困难,在困难面前不馁不躁,一步一脚印来沉着应付的心理。

【教学重点】诵读课文,复述故事,悟出“走一步,再走一步”所蕴含的人生哲理。

【教学难点】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从一件事中能悟出人生的哲理。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教师出示(多媒体课件展示)泰坦尼克号沉船时的三副画面:1、船体倾斜时杰克告诉露丝到栏杆外不至于划向大海。

2、船体完全下沉时主人公找到悬浮物(门),并趴在门上。

部编版新教材七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核心素养教案(第18课 我的白鸽教案

部编版新教材七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核心素养教案(第18课 我的白鸽教案

第18课我的白鸽【核心素养】◎文化自信:感受作者与白鸽之间的深厚情谊,激发对生活和生命的热爱。

◎语言运用:积累课后“读读写写”词语,能根据特定场景正确运用。

◎思维能力:把握文章内容,梳理作者和白鸽相处的经历,感受作者的情感变化。

深刻体会作者在文中融注的思想感情。

(重点)◎审美创造:体会作者对美好生命的尊重和追求,懂得欣赏美、追求美。

(难点)【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准备】布置学生完成本课预习部分。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师:同学们有养动物的经历吗?在喂养的过程中又有怎样的体会呢?(学生自由回答)看来大家几乎都有和动物相处的经历。

不少文人名家也有过养动物的经历:丰子恺养白鹅,在苦闷的避难生活中得到了乐趣;季羡林养猫,从猫的习性中获得了“生死感悟”;冯骥才养珍珠鸟,从人与鸟的相处中明白了“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荣获第四届茅盾文学奖的陈忠实,也有过养白鸽的经历,接下来,让我们走进他的散文《我的白鸽》,一起看看他有怎样的体会。

(板书文题及作者)【设计意图】以问答开篇,由学生养小动物的生活经历引申到文人作家们的相关经历及体会,从而引出学习的课文,并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

二、整体感知1.知人论世师:了解作者及其写作背景是鉴赏文学作品的重要方法之一,可以帮助读者体会作品。

接下来请大家了解作者陈忠实及其相关写作背景。

课件出示:(1)作者简介陈忠实(1942—2016),陕西西安人。

著有短篇小说集《乡村》《到老白杨树背后去》,中篇小说集《初夏》《夭折》,长篇小说《白鹿原》,散文集《生命之雨》《告别白鸽》等。

其中《白鹿原》获第四届茅盾文学奖。

本文原题为《告别白鸽》。

(2)写作背景1988年开始,陈忠实把妻儿和长辈安置在城里,只身来到乡下的祖屋,潜心写作,四年的艰苦写作,陈忠实每天都要经受着各种人物在脑海中的较量,纠结的心情让他额头上的皱纹如同黄土高原上的沟壑一般深刻。

1992年,陈忠实终于完成了《白鹿原》这部巨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精品教案(全册)第一单元歌咏自然1.理解、积累本单元新学的词语。

2.引导学生品赏精彩生动的文学语言,培养审美想象、审美感情和审美意识。

3.学习多角度探究课文内容的阅读方法,培养创造性阅读的能力。

1.诵读品味,融入文本意境,领会思想内容、艺术境界。

2.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认识和理解课文,把握文章的思想内涵。

1.在阅读中,培养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感悟和思考人生的哲理。

2.熏陶感染中,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和健康向上的审美情操。

本单元以反映自然世界的内容为主题。

所选诗文,有古代诗歌也有现代散文,都是文情并茂的精彩篇章,内容健康向上,风格清新优美。

《春》是一篇诗意盎然的写景抒情散文,作者抓住春天的特点,准确、生动地描绘出江南春天特有的景象,抒发了对春天的赞美之情,表达了热爱生活、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思想感情。

《济南的冬天》是一篇情辞兼美的写景散文。

文章从山、水两方面写出了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思路清晰,安排有序。

引导学生在诵读中整体感知,鉴赏文章色彩和谐的意境美。

《雨的四季》分别描写了春、夏、秋、冬四季雨的特点:春雨美丽而娇媚;夏雨热烈而粗犷;秋雨端庄而沉静;冬雨自然而平静。

表现出了雨的趣味、雨的性格、雨的情义,把雨表现得可感可触、亲切可爱。

文章用诗化的语言,增强了形象感,体现了作者对雨的爱恋和对生活的热爱。

《古代诗歌四首》中,《观沧海》一诗,曹操借助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开阔的胸襟,抒发了统一中原、建功立业的抱负。

《次北固山下》描写了作者在北固山下停泊时所见到的青山绿水、潮平岸阔等壮丽之景,抒发了作者深深的思乡之情。

《天净沙·秋思》描绘了一幅苍茫萧瑟的夕照秋景图,表达了游子长期漂泊异乡的凄苦、惆怅之情。

描写自然世界的诗文,兼有自然美、艺术美和社会美等多种美质。

教读本单元课文,要注意引导学生抓住“美景美情”这一内核,将学习课文的过程当作感知和品尝美的过程,多角度解读课文。

1.引导学生品赏精彩生动的文学语言,培养审美想象、审美感情和审美意识。

2.学习多角度探究课文内容的阅读方法,培养创造性阅读的能力。

3.在阅读中,培养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感悟和思考人生的哲理。

4.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理解和认识课文,把握文章思想内涵。

5.熏陶感染中,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和健康向上的审美情操。

学习这几篇课文,要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注重诵读,通过富有感情的诵读来体会课文的意境,培养美的情趣,养成好的语感。

2.理清思路,学习作品精巧的构思。

3.将整体感知与抓住重点深入理解有机结合起来。

4.深入作品的意境之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5.注重品味语言。

《春》一文的语言十分优美,要在引导学生理清作者的思路后,重点抓住优美的语句加以品味、理解,这篇散文语言精美、准确生动、朴实鲜活、意味隽永,可品味的地方很多,如文中动词的运用、句式的变化、口语的穿插……都是很有味道的。

这一步骤,要注意突出重点,抓住精彩的地方深入体会。

《济南的冬天》宜采取多种形式反复阅读,如教师范读、学生范读、齐读、散读等。

阅读这篇课文,宜引导学生自己去理解。

《雨的四季》分别描写了春、夏、秋、冬四季雨的特点:春雨美丽而娇媚;夏雨热烈而粗犷;秋雨端庄而沉静;冬雨自然而平静。

文章用诗化的语言,增强了形象感。

在学习此文时,应注意有感情地朗读训练。

《古代诗歌四首》的阅读要按照诗词的特点进行,首先要结合注释疏通诗句,初步感知句意。

其次,从整体上理解诗歌内容、情感。

再次,通过反复诵读,发挥联想、想象,体会诗词意境。

第1课 春2课时 第2课 济南的冬天 2课时 第3课 雨的四季 1课时 第4课 古代诗歌四首2课时 写作1课时第1课 春1.易错字 酝酿.(niàng) 黄晕.(yùn) 应和.(hè) 涨.起来( zhǎng) 宛.转(wǎn) 戴着笠.(lì) 抖擞.(sǒu)2.多音字涨{(zh ǎng )涨价 指的是物价上涨。

(zh àng )头昏脑涨 头脑发昏。

形容因繁忙或事物毫无头绪,使人厌烦。

散{(s ǎn )松散 结构或排列不紧密。

(s àn )散发 分发;发出。

晕{(y ūn )头晕 一种常见的脑部功能性障碍,也是临床常见的症状之一。

(y ùn )黄晕 黄色的光圈。

薄{(b ó)单薄 天冷时穿的衣服少而薄;(力量、意志等)薄弱,不充实;(身体)瘦弱。

(b áo )薄饼 一种烫面饼,很薄,两张相叠,烙熟后能揭开。

(b ò)薄荷 多年生草本植物,茎叶有清凉的香气,可入药,提炼出的芳香化合物可用于医药、食品等方面。

和{(h é)和谐 和睦协调。

(h è)曲高和寡 曲调高深,能跟着唱的人很少。

(hu ó)和面 用水揉弄面粉。

(hu ò)和药 调制药物;调和药物。

(h ú)和牌 打麻将或斗纸牌时某一家的牌合乎规定的要求,获得胜利。

3.形近字{嘹(li áo ) 嘹亮 声音响亮。

缭(li áo ) 眼花缭乱 缠绕。

燎(li áo ) 燎原 (大火)延烧原野。

潦(li áo ) 潦倒 颓丧,失意。

瞭(li ào ) 瞭望 登高远望。

{蓑(su ō) 蓑衣 用草或棕毛制成的、披在身上的防雨用具。

衰(shu āi ) 衰败 事物发展转向微弱。

{眨(zh ǎ) 眨眼 眼睛一闭一开。

贬(bi ǎn ) 贬低 指出缺点,给予较低的评价。

{笼(l ǒng ) 笼罩 笼罩。

茏(l óng ) 葱茏 草木青翠茂盛。

4.近义词辨析词语词义不同点 巧辨安静没有声音,没有吵闹和喧哗。

含有“静得安宁”的意味,侧重表示没有喧哗,不混乱,多用于口语。

“静得安宁”用“安静”;“静得舒适”用“恬静”。

恬静褒义词,形容环境或生活安静。

含有“静得舒适”的意味,侧重表示没有声音,显得舒适,多用于书面语。

5.词语释义欣欣然:欢欢喜喜的样子。

朗润:明朗润泽。

酝酿:文中指各种气息混合在空气里,像发酵似的,越来越浓。

卖弄:炫耀。

花枝招展:文中比喻姿态优美。

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江苏扬州人,现代著名的散文家、诗人、学者。

著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等。

其散文代表作品有《背影》《荷塘月色》《绿》等。

他的散文素朴缜密、清隽沉郁,以语言洗练、文笔清丽著称,极富有真情实感。

【文题解说】“春”是季节名称,是四季之首。

“春”是作者描写的对象,独字为题,简明平实,概括宽泛,富有美感和韵味,给人以清新、简约、明丽之感。

【创作背景】本文选自《朱自清全集》第四卷(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本文大致写于1928年至1937年。

作者写此文时,已经没有创作初期诗文的那种淡淡的哀怨的情调,而是鲜明地表现出新鲜的格调和欢乐的情绪。

这是一篇有较大风格演变痕迹的散文。

这个时期正是作者因彷徨苦闷而埋头于古典文学的阶段,因此,对于春天,只能做田园牧歌式的抒情,不可能在作品中表现出鲜明的时代精神。

这篇散文描绘了春回大地、生机勃发的动人景象,赞美春的活力带给人以希望和力量,激励人们抓紧春光努力工作,奋发向上。

《春》以清新优美的诗歌笔调,描绘了作者故乡江南春天特有的景色。

文章结构细腻,先总写春天,继而又分几个方面细描细绘,最后又总写,以收束全文,画龙点睛。

文章以“脚步近了”始,以“领着我们上前去”终,起于拟人,结于拟人,其构思布局、修辞润色,颇具匠心。

作者抓住春天的特点,准确、生动地描绘出江南春天特有的景象,抒发了对春天的赞美之情,表达了热爱生活、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要在引导学生理清作者的思路后,重点抓住优美的语句加以品味、理解。

这篇散文语言精美、准确生动、朴实鲜活、意味隽永,可品味的地方很多,如文中动词的运用、句式的变化、口语的穿插……都是很有味道的。

这一步骤,要注意突出重点,抓住精彩的语句深入体会。

本课为2课时。

1.积累文中的重点词语,了解作者的相关信息。

2.学习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在散文中的应用及其表达作用。

3.抓住作者描绘的各种画面的特点。

4.体会本文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作特点。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文章思路,整体感知课文。

2.在朗读中感悟文章的音乐美、图画美、情感美。

3.学习作者分层次描绘春景画面的写作手法。

把握作者的情感脉络,体会字里行间蕴含的浓郁的情味,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感情。

【重点】1.学习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在散文中的应用及其表达作用。

2.抓住作者描绘的各种图画的特点。

3.学习作者分层次描绘春景画面的写作手法。

【难点】1.体会本文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作特点。

2.在朗读中感悟文章的音乐美、图画美、情感美。

第课时1.积累文中的重点词语。

2.了解作者朱自清的相关信息。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文章思路,整体感知课文。

4.学习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在散文中的应用及其表达作用。

【重、难点】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文章思路,整体感知课文。

2.学习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在散文中的应用及其表达作用。

导入⇒字词、文学常识⇒初读感知⇒朗读、思路⇒朗读体验导入一:关联型[设计意图]教师引导学生回忆描写春天的古诗,在头脑中勾勒出一幅幅优美的画面,在此情境下引出课题,有助于学生学习情绪的调动。

同学们,春天令人神往,春天充满生机,春天如诗情如画意……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美丽的春光中,让我们的心灵幻化出一派充满诗情画意的美好景象。

可记得孟浩然的《春晓》?可记得杜甫的《春夜喜雨》?在多少诗人的笔下曾这样深情地描绘过春天。

现在让我们再读一篇描画春天的优美的散文——《春》。

导入二:意境型[设计意图]用一段抒情性的文字,流露出对春的喜爱与赞美之情,为学习本文创设情境。

春天是一缕轻轻吟唱的和风,一束温暖明亮的阳光;春天是声声婉转清脆的鸟语,阵阵馥郁醉人的花香;春天是青青草尖上的一颗露珠,红红花朵上的一抹彩霞;春天是种子破土而出时拱动的力,树木拔节时喧响的节奏;春天是透明纯净的梦,火热沸腾的歌,灵感流溢的诗;春天是孩子脸蛋上的天真无邪,姑娘面颊上的秀美羞怯;春天是我们用汗水、勤劳和智慧栽种的一茬茬希望、梦想和追求……亲爱的同学们,让我们带着憧憬和欣喜,一起走进朱自清先生的《春》吧!导入三:趣味型[设计意图]通过谜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吸引学生集中注意力。

“考考你”——谜语1: 等得三日人方归,二人有缘终相会。

谜语2:一日来三人,只有一个大。

——(打一个两字名词)这两个词语的谜底都是春天。

春天是一个美丽的季节,一个生机勃勃的季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