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 感冒

合集下载

中医内科--感冒ppt课件

中医内科--感冒ppt课件

1.风寒束表证:
症状:恶寒重,发热轻,无汗,头痛,肢节酸疼,鼻塞流涕, 咽痒咳嗽痰薄色白,舌苔薄白而润,脉浮或浮紧
证机概要:风寒外束,卫阳被郁,腠理内闭,肺气不宣。
治法:辛温解表
代表方: 荆防达表汤(《时氏处方》)或荆防败毒散 (《外科理例》)加减。
常用药:
荆芥、防风、苏叶、豆豉、葱白、生姜——解表散寒;
完整版ppt课件
15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1.区分风寒与风热
类别
恶寒发热 的轻重
兼症
汗液
舌脉
风寒证 风热证
恶寒重, 发热轻
流清涕,痰吐 稀薄色白,咽 不痛
身热较甚, 咽痛明显,流
微恶风 黄涕,痰粘或

完整版ppt课件
无汗 汗少
舌苔薄白, 脉浮紧
舌苔薄黄, 边尖红,脉 浮数
16
2.辨不同兼邪
类别
恶寒发热 的轻重
兼症
舌脉

入 夏 时 常 发 肌肤灼热,汗少,口渴引饮, 舌 苔 薄 白 或 薄
热 , 或 午 后 食少,心烦,倦怠无力,咳 黄,舌质微红
热甚,
嗽少痰,
脉细数
微恶风寒

恶寒,发热
头痛鼻塞,无汗,咽干唇燥, 舌干苔薄
干咳痰少,痰质清稀。
脉象浮弦
湿
身热不甚,
汗少而粘,头痛如裹,肢体 舌苔白腻
正气不足,疫毒内犯
发病特点 理化检查 与西医关系
四季皆有,但冬、春多 有季节性传染性强,发病急骤, 发,具相兼性、转化性 病情重笃,症状相似。
血象及胸部X线检查可有 异常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流 感
完整版ppt课件
进行必要的理化检查,以资鉴 别

中医内科学__第1章第一节感冒

中医内科学__第1章第一节感冒

(一)辩证要点
1.辨寒热
寒:恶寒重发热轻、流清涕、痰清稀、 口不渴、咽不痛、舌苔薄白、脉浮紧。
热:恶寒轻发热重、流浊涕、痰黄稠、 口渴、咽痛、舌苔薄黄、脉浮数。
2.辨兼夹
夹暑:发于夏季,可见心烦口渴、小便 短赤
夹湿:有困重感及湿象,苔腻
夹燥:发于秋季,有口、咽、鼻、皮肤 干燥
3.辨普通感冒与时行感冒
(一)、诊断要点
2.病史:四季均可发病,以冬、春 两季为多,因气候突变、淋雨冒风、 劳倦而发病,起病急,病程3-7天。 时行感冒呈流行性,症状较重。
(一)、诊断要点
3.相关检查: 血常规: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
升高或降低。 胸部X片:肺纹理增粗
(二)、病证鉴别
1.感冒与风温初期
感冒——发热多不高,或无热,以解表 宣肺药即可汗出热退身凉,病势轻,病程 短,不传变,预后好。
分有气虚感冒、阴虚感冒多见,少见 有阳虚感冒、血虚感冒
(二)论治要点
治疗原则:解表达邪 1.风寒感冒:辛温解表 2.风热感冒:辛凉解表 3.暑湿感冒:清暑祛湿解表 4.气虚感冒:益气解表 5.阴虚感冒:滋阴解表 6.时行感冒:解表达邪+清热解毒
(三)分证论治
实证 1.风寒感冒证
主证:恶寒重,发热轻, 兼证:无汗,头痛,肢节酸痛,鼻塞声重,或 鼻痒喷嚏,时流清涕,喉痒咳嗽,痰稀薄色白, 口不渴或喜热饮 舌脉象:舌苔薄白而润,脉浮或浮紧
2.阴虚感冒证
主证:身热,微恶风寒
兼证:少汗,手足心热,头昏心烦,口干,干咳少 痰
舌脉象:舌红少苔,脉细数
基本病机:阴虚津亏,外受风热,肺失宣降, 卫表不和
治法:滋阴解表
方药:加减葳蕤汤加减
加减葳蕤汤:滋阴清热解表

中医内科学-感冒

中医内科学-感冒

泻,苔腻
二、 治疗原则
风寒证治以辛温发汗;
风热证治以辛凉清解;
解表达邪
暑湿杂感者,又当清暑祛湿解表。
三、辨证论治
主证:恶寒、发热、鼻塞、流 涕、喷嚏、咳嗽、全身不适
(一)、风寒束表证 主证:恶寒重,发热轻,无汗,鼻塞声重, 或鼻痒喷嚏,时流清涕,咳嗽 .头 痛,肢节酸疼, 兼证: 咽痒,痰吐稀薄色白,口不 渴或渴 喜热饮,
食醋熏蒸法(每立方米空间用市售食醋5~10毫升,以1~2倍水 稀释后置锅中加热,门窗密闭,每次熏蒸一小时,在感冒流行期 间,每日或隔日熏蒸一次。可用于空气消毒,以预防感冒。 )
醋薄荷煎熏法(每立方米空间用食醋约5毫升,薄荷梗15克。取 上药放入不加盖的容器内,加水1~2倍煎熏,关闭门窗,预防者 在药熏之室内休息、睡眠,连续3天。能预防及控制感冒的流 行。)
1.六淫之邪
常以风 为先导
风与寒合—风寒证 风与热合—风热证 暑多夹湿—风暑夹湿证 重、变(病情)
言 其 常
2.时行病毒
流行性 传染性
传染、流行 季节 不限
二、病机
寒 平素体虚 气候突变 起居失当 劳累过度 肺有宿疾 时行病毒 肺失宣肃 风邪外袭—夹·热 暑 侵 卫外功能减弱 袭 肺 肺卫调节失常 卫 卫表不和 感 冒
病因 病情 热势高低 汗出后 轻重 效果 感 冒 风邪 轻 为主 发热不高 汗出热退 或不发热 脉静身凉 有无传变 发病季 节 四时皆 可 病程
多不传变
短,预 后良好
温 病
温邪 重 为主
寒战高热,汗出后热 甚则神昏、虽暂降, 惊厥、谵 但脉数不 妄 静,身热 旋即复起
有传变, 有明显 由卫而气, 季节性 入营入血
加减: 头胀痛甚:桑叶、菊花。 咳嗽痰多;贝母、前胡、杏仁。 咯痰黄稠:黄芩、知母、栝楼皮。 身热较著:石膏、鸭跖草。 乳蛾红肿疼痛:一枝黄花、土牛膝、玄参。 时行感冒:大青叶、蒲公英、草河车。 热郁寒遏:石膏合麻黄。 风热化燥伤津:沙参、花粉、梨皮。

中医内科-感冒

中医内科-感冒

2.历史沿革
(4)感冒之名出自北宋· 杨士瀛 《仁斋直指方· 诸风》篇“伤风方论”中 引用《和剂局方》参苏饮时谓其“治感 冒风邪,发热头痛,咳嗽声重,涕唾稠 黏。” 后代医家沿用此名,并将感冒与伤风并 称。
2.历史沿革
(5)《丹溪心法》认为感冒的病为在肺, 采用辛温和辛凉两大治疗法则。 《丹溪心法· 中寒》说:“伤风属肺者多, 宜辛温或辛凉之剂散之。”

病因
时行病毒侵袭 气候骤变时非时之邪伤人夹杂时行病毒,导致 时行感冒的发生 非时之邪:非其时而有其气。 时行感冒:病情较重,易广泛流行
非时之邪 夹时行病 毒伤人
病机
1.发病关键因素: 外邪侵袭人体是否发病, 关键在于卫气之强弱,同时与感邪的轻 重有关。 只有人体卫外功能减弱,肺卫调节疏懈, 外邪乘袭卫表。 ⑴若体质虚弱;⑵由于卫外功能暂时低 下,感受外邪而发病;⑶流感流行时, 很多人患病。⑷它如肺经素有痰热,或 痰湿内蕴,肺卫调节功能低下。
兼证 ①风寒兼湿:兼见身热不扬,肢体酸重,头 重。治疗祛风散寒胜湿,代表方剂羌活胜湿汤。 ②风寒兼里热(表寒里热):《菊人医话》 一是风寒外束,表寒未解,入里化热。 二是内有郁热,复感风寒。 表寒:恶寒发热,无汗,头痛 里热:口渴,咽痛,咳嗽气急,痰黄粘稠,苔 黄白相兼,脉浮数 治疗:解表清里。 方药:麻杏石甘汤。

讨论:


1.暑有暑湿与暑热之分,暑热没有表证 阶段,暑发阳明。暑湿有表证阶段。所 以是暑湿伤表,没有暑热伤表。 2.本型治疗不宜过用寒凉药。《温病条 辨》云:“温病最忌辛温,暑病不忌, 以暑必夹湿,湿为阴邪,非温不解,故 此方香薷、厚朴用辛温,而余则佐辛凉 矣。”
4.虚体感冒
(1)气虚感冒 症状:①风寒表证的症状:恶寒较甚,发热, 无汗,头痛身楚,咳嗽,痰白。 ②(肺脾)气虚的症状:咯痰无力,平素神 疲体弱,气短懒言,反复易感, 舌脉:舌淡苔白,脉浮而无力。 证机概要:素体正虚,卫外不固,风寒乘袭, 气虚无力达邪。 治法;益气解表。 方药:参苏饮加减。

中医内科学之感冒

中医内科学之感冒

咳嗽,痰白稀
感冒的治疗方法
风寒感冒: 辛温解表, 宣肺散寒
风热感冒: 辛凉解表, 清热解毒
暑湿感冒: 清暑祛湿, 解表和中
体虚感冒: 益气固表, 调和营卫
感冒后遗症: 对症治疗, 预防复发
感冒的预防与调 护
感冒的预防措施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如充足的睡眠、合理 的饮食、适量的运动等。 避免接触感冒病毒,如勤洗手、避免去人群 密集的地方等。 增强免疫力,如接种疫苗、补充维生素C等。
细菌性感冒:由细菌感染引 起,症状较重,传染性强
感冒的病因
细菌感染:如肺炎 链球菌、流感嗜血
杆菌等
自身因素:如免疫 力低下、过度疲劳、
营养不良等
病毒感染:如流感 病毒、鼻病毒、腺
病毒等
环境因素:如气温 变化、空气污染、
湿度过高等
感冒的辨证论治
辨证论治的原则
01
整体观念:将 人体视为一个 整体,注重脏 腑、气血、经 络的相互关系
痛,鼻塞,流清涕, 痛,鼻塞,流黄涕,痛,鼻塞,流黄涕,
咳嗽,痰白稀
咳嗽,痰黄稠
咳嗽,痰黄稠
01
03
05
02
04
06
风热感冒:发热重, 气虚感冒:发热轻,阳虚感冒:发热轻,
恶寒轻,有汗,头 恶寒重,无汗,头 恶寒重,无汗,头
痛,鼻塞,流黄涕, 痛,鼻塞,流清涕,痛,鼻塞,流清涕,
咳嗽,痰黄稠
咳嗽,痰白稀
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如保持乐观、减轻压 力等。
感冒的调护方法
保持室内空 气流通,避 免接触感冒 病毒
01
加强锻炼, 提高身体抵 抗力
03
02
保持良好的生 活习惯,如充 足的睡眠、合 理的饮食等

感冒名词解释中医内科学

感冒名词解释中医内科学

感冒名词解释中医内科学感冒是一种常见的感染性疾病,主要由病毒引起,主要症状包括鼻塞、流涕、打喷嚏、咳嗽、喉咙痛以及全身不适等。

在中医内科学中,感冒被称为“风寒感冒”或“风热感冒”,它属于外感病的范畴。

根据中医理论,感冒是由外邪入侵引起的。

外邪主要有风、寒、湿、热等。

风寒感冒是由风邪和寒邪入侵体内引起的,主要症状是鼻塞、流涕、打喷嚏等。

风热感冒是由风邪和热邪入侵体内引起的,主要症状是咳嗽、喉咙痛等。

中医内科学对感冒的治疗主要是通过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提高自身抵抗力来抗击病毒。

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中药治疗、针灸、拔罐等。

中药治疗是中医内科学中常用的治疗方法。

根据患者的症状和体质,中医师会选择适合的中药方剂,如麻黄汤、桂枝汤等。

这些中药方剂具有温通、解表、散寒、清热等功效,能够帮助患者排除体内的病邪,促进身体恢复健康。

针灸是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来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

通过刺激相关的穴位,可以促进气血的流通,增强免疫力,从而提高抵抗力,加快康复速度。

拔罐是一种通过热力刺激来促进毛细血管扩张,增加血液循环的方法。

通过将罐子放置在特定的穴位上,可以加速体内的新陈代谢,促进病邪的排出。

除了中药治疗、针灸和拔罐,中医内科学还强调养生和预防的重要性。

中医认为,人体的健康与生活方式密切相关,因此,中医师会提醒患者注意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合理膳食,保持心情舒畅,增强体质,从而提高抵抗力,预防感冒的发生。

总之,中医内科学对于感冒的治疗主要是通过调整阴阳平衡,提高自身抵抗力来抗击病毒。

中药治疗、针灸和拔罐等是常用的治疗方法,同时也强调养生和预防的重要性。

中医内科学在感冒的治疗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中医内科学感冒

中医内科学感冒
冬季:多为风寒,或外寒里热。
夹食滞:身热,胸脘涨闷,纳呆,泛恶,腹 泻,苔腻
5/2/2024
中医内科学感冒
中医内科学
第14页
三、分型论治 主证:鼻塞、喷嚏、流涕、恶寒、头痛身痛
5/2/2024
中医内科学感冒
中医内科学
第15页
风寒证
• 症状:主证+恶寒重发烧轻,流清涕,无 汗,咯痰白稀
• 舌脉:舌苔薄白,脉浮紧 • 治法:辛温解表,宣肺散寒 • 方药:荆防败毒散 • 加减:
口鼻 皮毛
腠理空虚 肺失宣肃 肺气上逆 肺系症状 感 卫气不固 肺卫失调 正邪相搏 全身症状 冒
5/2/2024
中医内科学感冒
中医内科学
第7页
诊疗
• 1、临床表现:
• 感冒:初起多见鼻塞、声重、流涕、喷 嚏、恶风、头痛,继之出现发烧、咳嗽、 咽痒或咽痛。病程普通一周左右。
• 时行感冒:突然恶寒、寒战、高热、周 身酸痛,全身症状显著,可化热入里, 变生它证。具传染性,可引发广泛流行。
5/2/2024
中医内科学感冒
中医内科学
第8页
2、发病季节:以冬春季多见。
3、血分析:
WBC 中性粒细胞百分率 淋巴细胞 嗜酸粒细胞消失----上呼吸道病毒感染 WBC 中性粒细胞百分率 ----上呼吸道 细菌感染或细菌合并病毒感染
5/2/2024
中医内科学感冒
中医内科学
第9页
判别诊疗
• 1、与风温判别
• 舌脉:舌苔黄腻,脉濡数 • 治法:清暑解表 • 方药:新加香薷饮
5/2/2024
中医内科学感冒
中医内科学
第18页
表寒里热证
• 症状:风寒证+口渴,咽痛,痰黄稠,尿 赤便秘

中医内科学时行感冒的名词解释

中医内科学时行感冒的名词解释

中医内科学时行感冒的名词解释中医内科学时行感冒的名词解释1. 感冒感冒是一种由病毒引起的呼吸道疾病,主要症状包括鼻塞、流涕、咳嗽、发热等。

在中医内科学中,感冒又被称为“风寒感冒”或“风热感冒”,分别对应了在气候变化下,受风寒或风热侵袭而引发的感冒。

2. 风寒感冒风寒感冒是由寒邪侵袭引起的感冒,主要特点是发热、寒战、鼻塞、流清涕、咳嗽等症状。

患者通常会感到寒冷和全身不适,这种感冒多发生在天气转凉、风力增强的时候。

3. 风热感冒风热感冒是由热邪侵袭引起的感冒,主要特点是发热、咽喉肿痛、咳嗽、少许黄痰等症状。

患者通常会感到咽喉不适、口干舌燥,这种感冒多发生在气温升高、环境潮湿的时候。

4. 中医内科学时行感冒治疗方法在中医内科学中,治疗时行感冒首先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辨别是风寒感冒还是风热感冒。

对于风寒感冒患者,通常采用温补散寒的方法,如服用桂枝汤等温热药物来祛寒散热。

对于风热感冒患者,通常采用清热解毒的方法,如服用银翘散等清热药物来清热解毒。

总结回顾中医内科学时行感冒是一种常见的疾病,主要是由风寒或风热侵袭引起的。

在中医内科学中,针对不同的感冒类型有不同的治疗方法。

患者在遭遇时行感冒时,应及时就医,并根据医生的指导进行治疗。

平时要注意保暖避免感冒,保持室内通风,多运动,提高身体免疫力。

个人观点和理解在中医内科学中,感冒的治疗重点是调节身体的阴阳平衡,增强人体自身的抵抗力,以预防和治疗感冒。

中医强调“因势利导”,即根据时行感冒的因势利导,灵活调整治疗方案。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重视自我保健,注意身体调养,提高自身免疫力,以应对时行感冒的侵袭。

通过本文的解释和个人观点,相信读者对中医内科学时行感冒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同时也能够更好地预防和应对感冒带来的困扰。

希望本文能为读者带来一些帮助。

中医内科学时行感冒治疗方法的深入探讨感冒是一种常见的呼吸道疾病,由于气候变化等因素,时行感冒更是常见。

在中医内科学中,对时行感冒的治疗方法有着独特的理论和实践,下面将深入探讨中医内科学时行感冒的治疗方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感冒是由风邪侵袭人体引起的常见外感热病。

一年四季均可发生。

尤以冬春两季为多见。

临床以
头痛、鼻塞、喷嚏、流涕、咽痒咳嗽、发热恶寒等为主要证候特点。

病情有轻重不同,轻者俗称
伤风,重者称为重伤风。

若病情较重,且在一段时间内广泛流行,证候相类似者,称为时行感冒。

西医的上呼吸道感染、流行性感冒等,可参考本病辨证治疗。

感冒的诊断要点
•多有起居不当,寒温失调,劳累汗出当风、受凉遇冷的病史。

尤其是季节转换、寒暑交接的期间,有众多类似症状的患者发病。

•主要证候表现为鼻塞流涕、喷嚏、咳嗽、头痛、全身不适、发热恶寒等。

•一般传变较少,病程3~7日可痊愈。

•本病应注意与温病相鉴别。

一般感冒发热多不高或不发热,温病必有发热甚至高热;感冒服解表药后,多能汗出身凉脉静,温病汗出后热虽暂降,但脉数不静,身热旋即复起,且见传变入里的证候。

感冒的辨证分析
感冒是由风邪侵袭所致。

风为百病之长,不同季节之时邪伴随风邪,兼挟致病,如兼寒、兼热、兼暑湿等。

风性高扬,人体肺为五脏六腑之华盖,最易受邪。

风邪袭人,多从皮毛、口鼻而入,内归于肺。

肺主呼吸,开窍于鼻,外合皮毛,故风邪乘之,肺卫首当其冲。

肺卫失和,营卫不调,遂见恶寒发热、头痛、全身不适等卫表见证;肺气失宣,气道不畅,则鼻塞、流涕、喷嚏、咳嗽等肺经见证。

另外,素体阳虚者,.易感受风寒之邪,素体阴虚者,易感受风热之邪,虚人感冒也是常见的临床证候。

总之,感冒的主要病变部位在肺卫,一般实证多见,体虚感受风邪者则易见虚实挟杂证候。

感冒总的治疗原则是疏风解表,宣肺透邪为主。

临床上可结合具体证候表现,分别兼以散寒、泄热、化湿、益气、养阴等,遣方用药分别治疗。

感冒的辨证论治
风寒感冒型
【证见】鼻塞声重,喷嚏,流清涕,喉痒咳嗽,痰白稀薄;重者恶寒发热,头痛身痛,无汗,小便清。

舌淡红,苔薄白,脉浮紧。

【治法】辛温解表,宣肺散寒。

【方药】
1.主方葱豉汤(葛洪《肘后备急方》)加味
处方:葱白6条,豆豉12克,杏仁10克,苏叶12克,防风10克,荆芥10克、苍耳子8克,炙甘草6克。

水煎服,每日2剂。

若头痛身痛甚者,加羌活9克,独活9克。

恶寒、无汗而发热明显者,加麻黄9克,石膏20克,柴胡10克。

咳嗽甚者,加前胡10克,桔梗8克,麻黄9克。

2.中成药
(1)荆防败毒散,每次3克用温开水冲服,每日2~3次。

(2)柴麻解表丸,每次温开水送服1丸,每日2-3次。

3.单方验方
(1)感冒合剂(赖天松等《临床奇效新方》)
处方:芥穗10克,羌活10克,白芷10克,板蓝根30克,前胡12克,杏仁12克,黄芩10克,淡豆豉30克。

将诸药先用温水浸泡15分钟,微火煎约20分钟,水煎2次,每次煎取药液150—200毫升,分2—4次服,每日1剂。

(2)麻苏饮(漆浩《良方大全》)
处方:麻黄9克,苏叶9克,杏仁12克,桂枝6克,香附6克,羌活6克,大枣3枚,生姜6克,甘草6克。

水煎2次分2次服,每日l剂。

风热感冒型
【证见】发热微恶风,或有汗出,头痛,鼻塞涕浊,咽喉肿痛,口于而渴,咳嗽痰黄粘稠。

舌尖边红,舌苔薄黄,脉浮数。

【治法】辛凉解表,宣肺泄热。

【方药】
1.主方银翘散(吴鞠通《温病条辨》)加减
处方:金银花15克,连翘12克,薄荷9克,荆芥8克,淡豆豉9克,桔梗8克,牛蒡子10克,竹叶9克,芦根12克,黄芩10克,甘草6克。

若头痛甚者,加桑叶10克,菊花12克。

咳嗽甚者,加杏仁12克,前胡10克。

痰稠难咯者,加贝母9克,瓜蒌仁12克。

咽喉肿痛者,加马勃9克,玄参18克,岗梅根18克。

壮热、口渴、心烦、汗多者,加石膏30克,天花粉15克。

若夏秋季挟感暑邪者,去荆芥、豆豉,无汗加香薷10克,有汗加青蒿12克,并可分别选用鲜荷叶、西瓜翠衣、六一散等。

若兼感湿邪,头重肢倦、脘痞胸闷、恶心欲呕者,酌加藿香10克,佩兰lO克,通草8克。

2.中成药
(1)银翘解毒丸,每次温开水送服1-2丸,每日2~3次。

(2)羚翘解毒丸,每次温开水送服2丸,每日2~3次。

3.单方验方
(1)清解宣肺汤(李振琼等《奇效验秘方》)
处方:板蓝根20克,蒲公英20克,金银花12克,连翘12克,陈皮6克,前胡9克,桔梗12克,杏仁12克,茯苓15克,生甘草6克。

水煎服,每日1~2剂。

(2)清解汤(漆浩《良方大全》)
处方:生石膏20克(先煎),板蓝根15克,芦根12克,玄参12克,白芍12克,连翘12克,橘红6克,薄荷9克,黄芩9克,紫苏叶9克。

水煎2次分2次服,每日1剂。

(3)银连汤(漆浩《良方大全》)
处方:金银花20克,连翘15克,鸭跖草20克,板蓝根10克,桔梗10克,甘草6克。

水煎2次分2次服,每日1剂。

气虚感冒型
【证见】多见素体气虚者,恶寒发热,头痛鼻塞,咳嗽痰白,倦怠无力,气短懒言。

舌淡苔白,脉浮无力。

【治法】益气解表。

【方药】
1.主方参苏饮(陈师文等《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加减处方:党参12克,茯苓20克,紫苏叶12克,葛根30克,前胡10克,桔梗8克,陈皮9克,枳壳8克,法半夏10克,甘草6克。

水煎服,每日1—2剂。

若动则汗出或自汗多者,加北芪15克,白术9克,防风10克。

若发热较高者,加柴胡10克,黄芩12克,青蒿12克。

2.中成药人参败毒丸,每次姜汤送服3~6克,每日1-2次。

3.单方验方参附再造丸加减(赖天松等《临床方剂手册》)
处方:党参12克,桂枝6克,羌活8克,防风10克,紫苏叶10克,桔梗8克,甘草6克。

水煎服,每日1-2剂。

阴虚感冒型
【证见】多见于素体阴虚者,头痛身热,微恶风寒,无汗或微汗,头晕心烦,口渴咽干,手足心热,干咳少痰。

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养阴解表。

【方药】
1.主方葳蕤汤(俞根初《通俗伤寒论》)加减
处方:玉竹18克,葱白6条,豆豉12克,薄荷9克,桔梗6克,白薇10克,大枣5枚,甘草6克。

水煎服,每日1~2剂。

若恶寒较重、无汗者,加荆芥9克,紫苏叶9克。

咳嗽咽干、咳痰不爽者,加牛蒡子10克,瓜蒌皮12克,玄参15克。

心烦口渴较甚者,加竹叶10克,天花粉15克,芦根12克。

2.中成药青蒿鳖甲片,每次白薇煎汤送服4—6片,每日3次。

3.单方验方
(1)加味新订青银汤(曾德环等《中国秘方验方精选》)
处方:青蒿5克,银柴胡10克,桔梗8克,连翘12克,金银花10克,西洋参12克,石斛15克。

水煎服,每日1~2剂。

(2)蓝地汤(赖天松等《临床奇效新方》)
处方:板蓝根50克,生地黄50克,麦冬20克,知母20克,桑叶20克,桔梗15克,蝉蜕10克,鱼腥草15克,甘草6克。

水煎2次分2次服,每日1—2剂。

感冒的其他疗法
1.敷贴疗法取大蒜2枚捣汁拌面粉做成圆锥状,塞人鼻孔(两侧交替),每次留塞15—20分钟,每日4.5次。

具有祛风散寒、宣肺通窍的功效,适用于风寒感冒。

2.外治法取葱白、生姜各30克,食盐5克,共捣成糊状,加入适量白酒调匀,用纱布包好,涂擦胸背、肘胭窝及手足心。

一般有解表散邪的功效,涂擦后15分钟左右会有汗出,感冒诸症可以解除。

3.饮食疗法取苏叶3-6克,生姜3克,洗净切碎,放人茶杯内,冲人沸水200~300毫升,加盖泡10分钟,再放人红糖15克搅匀,趁热饮用。

具有解表散邪的功效,适用于感冒初起,恶寒、无汗、头痛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