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学感冒
中医内科学实训报告感冒

一、实训背景感冒是临床常见的疾病之一,其病因主要为外感风邪,病位在肺卫。
本次实训旨在通过学习中医内科学中关于感冒的理论知识,结合临床病例分析,提高对感冒的辨证施治能力。
二、实训内容1. 理论知识学习本次实训首先对感冒的定义、病因、病机、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原则进行了深入学习。
感冒是指感受风邪或其他邪气,导致肺卫功能失调,出现以鼻塞、流涕、喷嚏、头痛、恶寒、发热、全身不适等为主要症状的一种外感疾病。
2. 临床病例分析结合临床病例,对感冒的不同证型进行分析。
以下为部分病例分析:(1)风寒感冒病例:患者,男,28岁,出现鼻塞、流清涕、喷嚏、恶寒、发热、头痛、肢体酸痛等症状,舌淡苔薄白,脉浮紧。
分析:此患者证属风寒感冒,病机为风寒之邪侵袭肺卫,导致卫阳被郁,腠理内闭,肺气不宣。
治疗当以辛温解表为主,方选荆防达表汤。
(2)风热感冒病例:患者,女,35岁,出现发热、微恶风、汗泄不畅、咽干、鼻塞、流黄稠涕、头痛、咳嗽等症状,舌尖红,苔薄黄,脉浮数。
分析:此患者证属风热感冒,病机为风热之邪侵袭肺卫,导致热郁肌腠,卫表失和,肺失清肃。
治疗当以辛凉解表为主,方选银翘散。
(3)暑湿感冒病例:患者,男,40岁,出现身热不扬、微恶风、汗出不畅、胸闷、脘痞、纳呆、鼻塞、大便溏、小便短赤、舌苔白腻或黄腻、脉濡数。
分析:此患者证属暑湿感冒,病机为暑湿之邪侵袭肺卫,导致表卫不和,肺气不清。
治疗当以清暑祛湿解表为主,方选新加香薷饮。
3. 实训总结通过本次实训,我对感冒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原则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同时,结合临床病例分析,提高了自己的辨证施治能力。
三、实训体会1. 感冒是一种常见的疾病,其病因、病机、临床表现复杂多样,临床诊断需结合具体病情进行分析。
2. 辨证论治是中医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针对不同证型采用相应的治疗方法,可以提高疗效。
3. 临床实训是提高中医临床技能的重要途径,通过实际操作,可以加深对中医理论知识的理解。
中医内科学__第1章第一节感冒

(一)辩证要点
1.辨寒热
寒:恶寒重发热轻、流清涕、痰清稀、 口不渴、咽不痛、舌苔薄白、脉浮紧。
热:恶寒轻发热重、流浊涕、痰黄稠、 口渴、咽痛、舌苔薄黄、脉浮数。
2.辨兼夹
夹暑:发于夏季,可见心烦口渴、小便 短赤
夹湿:有困重感及湿象,苔腻
夹燥:发于秋季,有口、咽、鼻、皮肤 干燥
3.辨普通感冒与时行感冒
(一)、诊断要点
2.病史:四季均可发病,以冬、春 两季为多,因气候突变、淋雨冒风、 劳倦而发病,起病急,病程3-7天。 时行感冒呈流行性,症状较重。
(一)、诊断要点
3.相关检查: 血常规: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
升高或降低。 胸部X片:肺纹理增粗
(二)、病证鉴别
1.感冒与风温初期
感冒——发热多不高,或无热,以解表 宣肺药即可汗出热退身凉,病势轻,病程 短,不传变,预后好。
分有气虚感冒、阴虚感冒多见,少见 有阳虚感冒、血虚感冒
(二)论治要点
治疗原则:解表达邪 1.风寒感冒:辛温解表 2.风热感冒:辛凉解表 3.暑湿感冒:清暑祛湿解表 4.气虚感冒:益气解表 5.阴虚感冒:滋阴解表 6.时行感冒:解表达邪+清热解毒
(三)分证论治
实证 1.风寒感冒证
主证:恶寒重,发热轻, 兼证:无汗,头痛,肢节酸痛,鼻塞声重,或 鼻痒喷嚏,时流清涕,喉痒咳嗽,痰稀薄色白, 口不渴或喜热饮 舌脉象:舌苔薄白而润,脉浮或浮紧
2.阴虚感冒证
主证:身热,微恶风寒
兼证:少汗,手足心热,头昏心烦,口干,干咳少 痰
舌脉象:舌红少苔,脉细数
基本病机:阴虚津亏,外受风热,肺失宣降, 卫表不和
治法:滋阴解表
方药:加减葳蕤汤加减
加减葳蕤汤:滋阴清热解表
中医内科学-感冒

泻,苔腻
二、 治疗原则
风寒证治以辛温发汗;
风热证治以辛凉清解;
解表达邪
暑湿杂感者,又当清暑祛湿解表。
三、辨证论治
主证:恶寒、发热、鼻塞、流 涕、喷嚏、咳嗽、全身不适
(一)、风寒束表证 主证:恶寒重,发热轻,无汗,鼻塞声重, 或鼻痒喷嚏,时流清涕,咳嗽 .头 痛,肢节酸疼, 兼证: 咽痒,痰吐稀薄色白,口不 渴或渴 喜热饮,
食醋熏蒸法(每立方米空间用市售食醋5~10毫升,以1~2倍水 稀释后置锅中加热,门窗密闭,每次熏蒸一小时,在感冒流行期 间,每日或隔日熏蒸一次。可用于空气消毒,以预防感冒。 )
醋薄荷煎熏法(每立方米空间用食醋约5毫升,薄荷梗15克。取 上药放入不加盖的容器内,加水1~2倍煎熏,关闭门窗,预防者 在药熏之室内休息、睡眠,连续3天。能预防及控制感冒的流 行。)
1.六淫之邪
常以风 为先导
风与寒合—风寒证 风与热合—风热证 暑多夹湿—风暑夹湿证 重、变(病情)
言 其 常
2.时行病毒
流行性 传染性
传染、流行 季节 不限
二、病机
寒 平素体虚 气候突变 起居失当 劳累过度 肺有宿疾 时行病毒 肺失宣肃 风邪外袭—夹·热 暑 侵 卫外功能减弱 袭 肺 肺卫调节失常 卫 卫表不和 感 冒
病因 病情 热势高低 汗出后 轻重 效果 感 冒 风邪 轻 为主 发热不高 汗出热退 或不发热 脉静身凉 有无传变 发病季 节 四时皆 可 病程
多不传变
短,预 后良好
温 病
温邪 重 为主
寒战高热,汗出后热 甚则神昏、虽暂降, 惊厥、谵 但脉数不 妄 静,身热 旋即复起
有传变, 有明显 由卫而气, 季节性 入营入血
加减: 头胀痛甚:桑叶、菊花。 咳嗽痰多;贝母、前胡、杏仁。 咯痰黄稠:黄芩、知母、栝楼皮。 身热较著:石膏、鸭跖草。 乳蛾红肿疼痛:一枝黄花、土牛膝、玄参。 时行感冒:大青叶、蒲公英、草河车。 热郁寒遏:石膏合麻黄。 风热化燥伤津:沙参、花粉、梨皮。
中医内科学之感冒

咳嗽,痰白稀
感冒的治疗方法
风寒感冒: 辛温解表, 宣肺散寒
风热感冒: 辛凉解表, 清热解毒
暑湿感冒: 清暑祛湿, 解表和中
体虚感冒: 益气固表, 调和营卫
感冒后遗症: 对症治疗, 预防复发
感冒的预防与调 护
感冒的预防措施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如充足的睡眠、合理 的饮食、适量的运动等。 避免接触感冒病毒,如勤洗手、避免去人群 密集的地方等。 增强免疫力,如接种疫苗、补充维生素C等。
细菌性感冒:由细菌感染引 起,症状较重,传染性强
感冒的病因
细菌感染:如肺炎 链球菌、流感嗜血
杆菌等
自身因素:如免疫 力低下、过度疲劳、
营养不良等
病毒感染:如流感 病毒、鼻病毒、腺
病毒等
环境因素:如气温 变化、空气污染、
湿度过高等
感冒的辨证论治
辨证论治的原则
01
整体观念:将 人体视为一个 整体,注重脏 腑、气血、经 络的相互关系
痛,鼻塞,流清涕, 痛,鼻塞,流黄涕,痛,鼻塞,流黄涕,
咳嗽,痰白稀
咳嗽,痰黄稠
咳嗽,痰黄稠
01
03
05
02
04
06
风热感冒:发热重, 气虚感冒:发热轻,阳虚感冒:发热轻,
恶寒轻,有汗,头 恶寒重,无汗,头 恶寒重,无汗,头
痛,鼻塞,流黄涕, 痛,鼻塞,流清涕,痛,鼻塞,流清涕,
咳嗽,痰黄稠
咳嗽,痰白稀
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如保持乐观、减轻压 力等。
感冒的调护方法
保持室内空 气流通,避 免接触感冒 病毒
01
加强锻炼, 提高身体抵 抗力
03
02
保持良好的生 活习惯,如充 足的睡眠、合 理的饮食等
感冒名词解释中医内科学

感冒名词解释中医内科学感冒是一种常见的感染性疾病,主要由病毒引起,主要症状包括鼻塞、流涕、打喷嚏、咳嗽、喉咙痛以及全身不适等。
在中医内科学中,感冒被称为“风寒感冒”或“风热感冒”,它属于外感病的范畴。
根据中医理论,感冒是由外邪入侵引起的。
外邪主要有风、寒、湿、热等。
风寒感冒是由风邪和寒邪入侵体内引起的,主要症状是鼻塞、流涕、打喷嚏等。
风热感冒是由风邪和热邪入侵体内引起的,主要症状是咳嗽、喉咙痛等。
中医内科学对感冒的治疗主要是通过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提高自身抵抗力来抗击病毒。
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中药治疗、针灸、拔罐等。
中药治疗是中医内科学中常用的治疗方法。
根据患者的症状和体质,中医师会选择适合的中药方剂,如麻黄汤、桂枝汤等。
这些中药方剂具有温通、解表、散寒、清热等功效,能够帮助患者排除体内的病邪,促进身体恢复健康。
针灸是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来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
通过刺激相关的穴位,可以促进气血的流通,增强免疫力,从而提高抵抗力,加快康复速度。
拔罐是一种通过热力刺激来促进毛细血管扩张,增加血液循环的方法。
通过将罐子放置在特定的穴位上,可以加速体内的新陈代谢,促进病邪的排出。
除了中药治疗、针灸和拔罐,中医内科学还强调养生和预防的重要性。
中医认为,人体的健康与生活方式密切相关,因此,中医师会提醒患者注意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合理膳食,保持心情舒畅,增强体质,从而提高抵抗力,预防感冒的发生。
总之,中医内科学对于感冒的治疗主要是通过调整阴阳平衡,提高自身抵抗力来抗击病毒。
中药治疗、针灸和拔罐等是常用的治疗方法,同时也强调养生和预防的重要性。
中医内科学在感冒的治疗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中医内科学笔记感冒感冒是感受触冒风邪邪犯卫表而导致的常见

中医内科学笔记一、感冒感冒是感受触冒风邪,邪犯卫表而导致的常见外感疾病,临床表现以鼻塞、流涕、喷嚏、咳嗽、头痛、恶寒、发热、全身不适、脉浮为其特征。
(一)实证1.风寒束表证:辛温解表一荆防败毒散或荆防达表汤2.风热犯表证:辛凉解表一银翘散或葱豉桔梗汤3.暑湿伤表证:清暑祛湿解表一新加香薷饮(二)虚证1.气虚感冒:益气解表一参苏饮2.阴虚感冒:滋阴解表一加减葳蕤汤二、咳嗽咳嗽是指肺失宣降,肺气上逆作声,咯吐痰液而言,为肺系疾病的主要证候之一。
分别言之,有声无痰为咳,有痰无声为嗽,一般多为痰声并见,难以截然分开,故以咳嗽并称。
(一)外感1.风寒袭肺:疏风散寒,宣肺止咳一三拗汤合止嗽散2.风热犯肺:疏风清热,宣肺止咳一桑菊饮3.风燥伤肺:疏风清肺,润肺止咳一桑杏汤(二)内伤1.痰湿蕴肺:燥湿化痰,理气止咳一二陈平胃散合三子养亲汤2.痰热郁肺:清热肃肺,豁痰止咳一清金化痰汤3.肝火犯肺:清肺泻肝,顺气降火一黛蛤散合泻白散4.肺阴亏耗:滋阴润肺,止咳化痰一沙参麦冬汤三、哮病宿痰伏肺—诱因、感邪一引触一痰阻气道,肺失肃降,痰气搏击,气道挛急一发作性痰鸣气喘疾病。
以喉中哮鸣有声,呼吸气促困难,甚至喘息不能平卧为临床特征。
(一)发作期1.冷哮证:宣肺散寒,化痰平喘一射干麻黄汤、小青龙汤2.热哮证:清热宣肺,化痰定喘一定喘汤、越婢加半夏汤3.寒包热哮证:解表散寒,清化痰热一小青龙加石膏汤4.风痰哮证:祛风涤痰,降气平喘一三子养亲汤加减5.虚哮证:补肺纳肾,降气化痰一平喘固本汤(二)缓解期1.肺脾气虚证:健脾益气,补土生金一六君子汤加减2.肺肾两虚证:补肺益肾一生脉地黄汤合金水六君煎加减四、喘证喘即气喘、喘急,临床表现以呼吸困难,甚则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为特征者,谓之喘证。
(一)实喘1.风寒壅肺:宣肺散寒一麻黄汤合华盖散2.表寒肺热:解表清里,化痰平喘一麻杏石甘汤3.痰热郁肺:清泄痰热一桑白皮汤4.痰浊阻肺:化痰降气一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5.肺气郁痹:开郁降气平喘一五磨饮子(二)虚喘1.肺气虚耗证:补肺益气养阴一生脉散合补肺汤加减2.肾虚不纳证:补肾纳气一金匮肾气丸合参蛤散加减3.正虚喘脱证:扶阳固脱,镇摄肾气一参附汤送服黑锡丹配合蛤蚧粉五、肺痈肺痈是肺叶生疮形成脓疡的一种病证,临床以咳嗽胸痛发热、咯吐腥臭浊痰,甚则脓血相兼为主要特征。
中医内科学-感冒_图文_图文

病因
发病季节 流行情况 症状
传变情况
普通 感冒
风邪为主
冬春季多发 常呈散发 发热不高或不 病情较轻,
性
发热,全身症 少有传变
状轻浅
时行 感冒
时行病毒 不限季节
广泛的传 染性和流 行性
高热,全身症 状显著
病情较重, 发病急,可 发生传变, 化热入里
感冒与温病(风温初起)的鉴别
风温初起,每多类似感冒的症状,尤与风热感冒更为相似。
(三)、暑湿伤表证
1、证 候:
主证:身热,微恶风,汗少,肢体酸重或疼痛,头
昏重胀痛,鼻流浊涕,咳嗽痰粘.
兼证:心烦口渴,或口中黏腻,渴不多饮,
胸闷脘痞,泛恶,腹胀,大便或溏,小便短赤
舌脉:舌苔薄黄而腻,脉濡数。
2、证机概要:暑湿遏表,湿热伤中,表卫不和,肺气不清。
3、治 法:清暑祛湿解表。
中医内科学-感冒_图文_图文.ppt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基本框架
感冒
预
辩
诊病概
小
防
证
查因述
结
调
论
要病概
护
治
点机念
【概 述】
一、定义
感冒是感受触冒风邪,或时行病毒,引起肺卫
功能失调,而导致的常见外感疾病,临床表现以鼻塞
、流涕、喷嚏、咳嗽、头痛、恶寒、发热、全身不适
、脉浮为其特征。
包含:
1、病因:感触风邪或时行病毒;
(二)阴虚感冒
1、证 候:身热,微恶风寒,少汗,头昏,心烦,口干,干咳少痰,
舌红少苔,脉细数。
2、病机:阴血虚者,感邪多从热化燥化,且易感受燥热之邪.
中医内科学感冒

夹食滞:身热,胸脘涨闷,纳呆,泛恶,腹 泻,苔腻
5/2/2024
中医内科学感冒
中医内科学
第14页
三、分型论治 主证:鼻塞、喷嚏、流涕、恶寒、头痛身痛
5/2/2024
中医内科学感冒
中医内科学
第15页
风寒证
• 症状:主证+恶寒重发烧轻,流清涕,无 汗,咯痰白稀
• 舌脉:舌苔薄白,脉浮紧 • 治法:辛温解表,宣肺散寒 • 方药:荆防败毒散 • 加减:
口鼻 皮毛
腠理空虚 肺失宣肃 肺气上逆 肺系症状 感 卫气不固 肺卫失调 正邪相搏 全身症状 冒
5/2/2024
中医内科学感冒
中医内科学
第7页
诊疗
• 1、临床表现:
• 感冒:初起多见鼻塞、声重、流涕、喷 嚏、恶风、头痛,继之出现发烧、咳嗽、 咽痒或咽痛。病程普通一周左右。
• 时行感冒:突然恶寒、寒战、高热、周 身酸痛,全身症状显著,可化热入里, 变生它证。具传染性,可引发广泛流行。
5/2/2024
中医内科学感冒
中医内科学
第8页
2、发病季节:以冬春季多见。
3、血分析:
WBC 中性粒细胞百分率 淋巴细胞 嗜酸粒细胞消失----上呼吸道病毒感染 WBC 中性粒细胞百分率 ----上呼吸道 细菌感染或细菌合并病毒感染
5/2/2024
中医内科学感冒
中医内科学
第9页
判别诊疗
• 1、与风温判别
• 舌脉:舌苔黄腻,脉濡数 • 治法:清暑解表 • 方药:新加香薷饮
5/2/2024
中医内科学感冒
中医内科学
第18页
表寒里热证
• 症状:风寒证+口渴,咽痛,痰黄稠,尿 赤便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基本框架
•感冒
•预
•辩
•诊 •病 •概
•小
•防
•证
•查 •因 •述
•结
•调
•论
•要 •病 •概
•护
•治
•点 •机 •念
•
•【概 述】
一、定义
感冒是感受触冒风邪,或时行病毒,引起肺卫
功能失调,而导致的常见外感疾病,临床表现以鼻塞
、流涕、喷嚏、咳嗽、头痛、恶寒、发热、全身不适
、脉浮为其特征。
性
发热,全身症 少有传变
状轻浅
时行 感冒
时行病毒 不限季节
广泛的传 染性和流 行性
高热,全身症 状显著
病情较重, 发病急,可 发生传变, 化热入里
•
•感冒与温病(风温初起)的鉴别
•风温初起,每多类似感冒的症状,尤与风热感冒更为相似。
病因 病情 热势高低 汗出后
轻重
效果
有无传变 发病季 病程 节
感 风邪 轻 冒 为主
• (五)病机转化:初起多为风寒、风热、暑湿 之类。可入里化热;或兼表寒不解而共存之表 寒里热的内外俱实证。亦可反复感邪使正气耗 散,或体虚感邪而为正虚邪实之虚实夹杂证。
•
•【诊查要点】
一、 诊断依据 依据症状、病程、发病季节可作
出诊断。
•1.感冒风寒证与风热证的区别
•二、 病症鉴 别
•2. 普通感冒与时行感冒的区别 •3.感冒与温病(风温初起)的鉴别
• (一)病因:六淫、时行病毒。 • 入侵途径:口鼻、皮毛 • (二)发病关键:正气的强弱、感邪轻重 • (一)病位—肺卫 • (二)病性—外感表实证 • (三)病机—卫表不和,肺失宣肃 •
•
• (四)病势---一般以表证为主,很少传变,病 程短而易治愈或自愈。但对老年、体弱、他病 者,需防传变。
关症状。
时行感冒 多呈流行性,在同一时期发病人数剧增,且病
证相似,多突然起病,恶寒、 发热(多为高热)
、周身酸痛、疲乏无力,病情一般较普通感冒为重。
病程较短,3~7日即可痊愈。普通感冒多不传变,时行感冒少数 可传变人里,变生它病。
发病季节 四季皆可发病,而以冬、春两季为多。
•
•感冒风寒证与风热证的区别
•三、 相关检查
•1. 血白细胞计数及分类检查: •2. 胸部x线检查:
•
•诊查要点---诊断依据
病史 临床表现
病程
诊断依据
依据气候突然变化,有伤风受凉,淋雨冒风的经过,或时行感冒
正流行之际。
普通 主症 鼻塞、流涕、多嚏、咽痒、咽痛、周身酸楚不适、
感冒
恶风或恶寒,或有发热等卫表及鼻咽症状。
兼症 由于风邪有夹暑、夹湿、夹燥的不同,还可见相
暴发流行,迅速传染,急骤起病,症状严重,甚至导 致死亡。
•
二、文献简述
• 《内经》首先提出病因(风邪)及主症。 《素问• 骨空论》“风者百病之始也,……风从外入,令 人振寒,汗出头痛,身重恶寒”。
•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认识到感冒有中风 、伤寒之别。麻黄汤证与桂枝汤证是感冒辨证论 治的基础。
•
•三、范围
普通感冒(伤风) 流行性感冒(时行感冒) •表现感冒特征者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
•【病因病机】
一、 病因
感冒是由于六淫、时行病毒侵袭人体而致病。
•1.六淫之邪
•常以风 •为先导
风与寒合—风寒证
风与热合—风热证 •暑多夹湿—风暑夹湿证
•言其常
•2.时行病毒 • 流行性 • 传染性
•重、变(病情) •传染、流行 •季节 不限
•
• 加减: ➢ 暑热盛者,黄连、山栀、青蒿、黄芩。
湿困卫表:豆卷、藿香、佩兰。汗多, 去香薷。头痛加桑、菊、芷。心烦、小 便短赤加竹叶、赤茯苓、六一散;呕恶 加陈皮、半夏、竹茹;纳呆加神曲、麦 芽、内金。胸闷加厚朴、砂仁;
•
•附:虚体感冒
病因病机:体虚之人,卫外不固,感受外邪,常缠绵难愈,或
反复
• 包含:
• 1、病因:感触风邪或时行病毒;
• 2、病机:邪犯卫表、肺卫功能失调;
• 3、病性:外感疾病
• 4、症侯表现:鼻塞、流涕、喷嚏、头痛、恶寒、
发热、全身不适、脉浮。
•
➢ 感受当令之气而病情轻者多称为伤风、伤风感 冒、冒风或冒寒。
➢ 病情重者多与感受非时之邪有关,为重伤风。 ➢ “时行感冒”:在一个时期内广泛流行,证侯
•1、证 候:
主证:身热,微恶风,汗少,肢体酸重或疼痛,头
昏重胀痛,鼻流浊涕,咳嗽痰粘.
兼证:心烦口渴,或口中黏腻,渴不多饮,
胸闷脘痞,泛恶,腹胀,大便或溏,小便短赤
舌脉:舌苔薄黄而腻,脉濡数。
•2、证机概要:暑湿遏表,湿热伤中,表卫不和,肺气不清。
3、治 法:清暑祛湿解表。
4、代 表 方:新加香薷饮。 银花15 连翘15 香薷10 厚朴12 扁豆15
发热不高 汗出热退 多不传变 四时皆 短,预
或不发热 脉静身凉
可
后良好
温 温邪 重 病 为主
寒战高热 汗出后热 ,甚则神 虽暂降, 昏、惊厥 但脉数不 、谵妄 静,身热
旋即复起
有传变, 由卫而气 ,入营入 血
有明显 季节性
长短不 一,重 者难于 治愈
•
•WBC 中性粒细胞百分率 淋巴细胞 •嗜酸粒细胞消失----上呼吸道病毒感染 •WBC 中性粒细胞百分率 ----上呼吸道 细菌感染或细菌合并病毒感染
多相类似者。常突然恶寒,甚则寒战高热,周 身酸痛,全身症状明显,且可化热入里,变生 他病。
•
特点
• 感冒是最常见的外感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以冬春 季节为多。
• 病程一般为3~7日。 • 与咳嗽的发生、发展及慢性咳喘的急性发作关系密切
。 • 与心悸、胸痹心痛、水肿、痹病等多种疾病的病情发
展与恶化有关。 • 对小儿、年老体弱者威胁最大。尤其是时行感冒,常
•
•(二)、风热犯表证
主证:身热较著,微恶风,汗泄不畅,头 胀痛
鼻塞,流黄浊涕,咳嗽.
•1、证 候:
兼证:咽燥,或咽喉乳蛾红肿疼痛,痰黏或黄,
面赤,口干欲饮.
舌脉:舌苔薄白微黄,舌边尖红,脉浮数。
2、证机概要:风热犯表,热郁肌腠,卫表失和,肺失清肃。
•3、治 法:辛凉解表。
4、代 表 方:银翘散或葱豉桔梗汤加减。 连翘15 豆豉15 薄荷8 竹叶10 桔梗10 甘草5 银花15 芦20根 牛蒡子12 荆芥10 后者加葱白15 栀子15
2、证机概要:风寒外束,卫阳被郁,腠理闭塞,肺气不宣。
3、治 法:辛温解表。
4、代 表 方:荆防败毒散。 荆芥10 防风10 生姜10 柴胡10 川芎10 桔梗12 枳壳10 茯苓15 独活10 表寒重者可配麻黄、桂枝
薄荷(后下)6 甘草5 羌活10
•
• 验方:葱白5节、淡豆豉9克、生姜3片, 水煎服,日一次;或生姜30克、红糖30 克,煎汤分三次服用。
• 北宋杨士瀛《仁斋直指方• 诸风》首载感冒病名“ 伤风方论”,参苏饮“治感冒风邪,发热头痛, 咳嗽声重,涕唾稠粘”。
•
• 《诸病源候论• 时气病诸候》有“时行病”之 描述。
• 直至《类证治裁• 伤风》中才明确提出“时行 感冒”之名。
• 元《丹溪心法》明确指出感冒始作为病症名, 强调病位在肺,提出辛温、辛凉两大治法。
、出汗、脉搏、神志等情况的观察,注意病情变化。
•
•【结语】
病因 病机 病性 临床特征
发病季节
感受触冒风邪,包括六淫之邪、时行病毒。
邪犯卫表,导致卫表不和、肺失宣素。
常见外感表实证。
鼻塞、流涕、喷嚏、咳嗽、头痛、恶寒、发热、全身 不适、脉浮。
本病四季均可发生,尤以春冬两季为多。 病情轻者多为感受当令之气,称为伤风、冒风、冒寒 ; 病情重者多为感受非时之邪,称为重伤风。 在一个时期内广泛流行、病情类似者,称为时行感冒 。
• 生活上应慎起居,适寒温。加强体育锻炼。卧室空气应流通,但 不可直接吹风。流感期间,少去公共场所,防止交叉感染。
• 治疗期间应认真护理,感冒病人应适当休息;多饮水;饮食以素 食流质为宜。
• 注意煎药和服药方法。汤剂煮沸后5一10分钟即可。 • 对时感重症及老年、婴幼儿、体虚者,更须加强观察,注意体温
•1、证 • 复
•
候: 恶寒较甚,发热,无汗,头痛身楚,咳嗽,痰 白,咯痰无力,平素神疲体弱,气短懒言,反
易感,舌淡苔白 脉浮而无力。
•2、证机概要:阳气虚者,感邪易从寒化,且易感受风寒之邪.
•
即表虚卫弱,风寒乘袭,气虚无力达邪。
•3、治 法: 益气解表。
•4、代 表 方:参苏饮加减。
•人参 甘草 茯苓 苏叶 葛根 前胡 半夏 枳壳 桔梗 陈皮 木 香
清暑祛湿。此外,时行感冒当清热解毒,虚体感冒当
扶正达邪.
•
• 李某,男,20岁,学生。初诊:昨天下午因受凉于今 晨7点左右突发高热,伴头痛,微恶寒,鼻塞,流浊涕 ,咽痛。T 39.1℃,P 96次/分,R 20次/分, BP120/70mmHg,神清,精神差,面红,咽部充血 ,双侧扁桃体Ⅰ度肿大,双肺呼吸音稍粗,心率96次 /分,律齐,无杂音。舌红,苔薄黄,脉浮数。血常 规:WBC 11.4×109/L,N80%;胸片示:双肺纹理 增粗。
•若表虚自汗,易感风邪者,可用玉屏风散加减。
•
•(二)阴虚感冒
1、证 候:身热,微恶风寒,少汗,头昏,心烦,口干,干咳少痰,
舌红少苔,脉细数。
2、病机:阴血虚者,感邪多从热化燥化,且易感受燥热之邪.
即阴亏津少,外受风热,表卫失和,津液不能作汗。
3、治 法:滋阴解表.
•4、代 表 方:加减葳蕤汤化裁。 •玉竹15 甘草5 大枣10 豆豉12 •薄荷6 葱白10 桔梗10 白薇15 •口干明显者加沙参 麦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