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学之感冒
中医内科学__第1章第一节感冒

(一)辩证要点
1.辨寒热
寒:恶寒重发热轻、流清涕、痰清稀、 口不渴、咽不痛、舌苔薄白、脉浮紧。
热:恶寒轻发热重、流浊涕、痰黄稠、 口渴、咽痛、舌苔薄黄、脉浮数。
2.辨兼夹
夹暑:发于夏季,可见心烦口渴、小便 短赤
夹湿:有困重感及湿象,苔腻
夹燥:发于秋季,有口、咽、鼻、皮肤 干燥
3.辨普通感冒与时行感冒
(一)、诊断要点
2.病史:四季均可发病,以冬、春 两季为多,因气候突变、淋雨冒风、 劳倦而发病,起病急,病程3-7天。 时行感冒呈流行性,症状较重。
(一)、诊断要点
3.相关检查: 血常规: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
升高或降低。 胸部X片:肺纹理增粗
(二)、病证鉴别
1.感冒与风温初期
感冒——发热多不高,或无热,以解表 宣肺药即可汗出热退身凉,病势轻,病程 短,不传变,预后好。
分有气虚感冒、阴虚感冒多见,少见 有阳虚感冒、血虚感冒
(二)论治要点
治疗原则:解表达邪 1.风寒感冒:辛温解表 2.风热感冒:辛凉解表 3.暑湿感冒:清暑祛湿解表 4.气虚感冒:益气解表 5.阴虚感冒:滋阴解表 6.时行感冒:解表达邪+清热解毒
(三)分证论治
实证 1.风寒感冒证
主证:恶寒重,发热轻, 兼证:无汗,头痛,肢节酸痛,鼻塞声重,或 鼻痒喷嚏,时流清涕,喉痒咳嗽,痰稀薄色白, 口不渴或喜热饮 舌脉象:舌苔薄白而润,脉浮或浮紧
2.阴虚感冒证
主证:身热,微恶风寒
兼证:少汗,手足心热,头昏心烦,口干,干咳少 痰
舌脉象:舌红少苔,脉细数
基本病机:阴虚津亏,外受风热,肺失宣降, 卫表不和
治法:滋阴解表
方药:加减葳蕤汤加减
加减葳蕤汤:滋阴清热解表
中医内科学-感冒

泻,苔腻
二、 治疗原则
风寒证治以辛温发汗;
风热证治以辛凉清解;
解表达邪
暑湿杂感者,又当清暑祛湿解表。
三、辨证论治
主证:恶寒、发热、鼻塞、流 涕、喷嚏、咳嗽、全身不适
(一)、风寒束表证 主证:恶寒重,发热轻,无汗,鼻塞声重, 或鼻痒喷嚏,时流清涕,咳嗽 .头 痛,肢节酸疼, 兼证: 咽痒,痰吐稀薄色白,口不 渴或渴 喜热饮,
食醋熏蒸法(每立方米空间用市售食醋5~10毫升,以1~2倍水 稀释后置锅中加热,门窗密闭,每次熏蒸一小时,在感冒流行期 间,每日或隔日熏蒸一次。可用于空气消毒,以预防感冒。 )
醋薄荷煎熏法(每立方米空间用食醋约5毫升,薄荷梗15克。取 上药放入不加盖的容器内,加水1~2倍煎熏,关闭门窗,预防者 在药熏之室内休息、睡眠,连续3天。能预防及控制感冒的流 行。)
1.六淫之邪
常以风 为先导
风与寒合—风寒证 风与热合—风热证 暑多夹湿—风暑夹湿证 重、变(病情)
言 其 常
2.时行病毒
流行性 传染性
传染、流行 季节 不限
二、病机
寒 平素体虚 气候突变 起居失当 劳累过度 肺有宿疾 时行病毒 肺失宣肃 风邪外袭—夹·热 暑 侵 卫外功能减弱 袭 肺 肺卫调节失常 卫 卫表不和 感 冒
病因 病情 热势高低 汗出后 轻重 效果 感 冒 风邪 轻 为主 发热不高 汗出热退 或不发热 脉静身凉 有无传变 发病季 节 四时皆 可 病程
多不传变
短,预 后良好
温 病
温邪 重 为主
寒战高热,汗出后热 甚则神昏、虽暂降, 惊厥、谵 但脉数不 妄 静,身热 旋即复起
有传变, 有明显 由卫而气, 季节性 入营入血
加减: 头胀痛甚:桑叶、菊花。 咳嗽痰多;贝母、前胡、杏仁。 咯痰黄稠:黄芩、知母、栝楼皮。 身热较著:石膏、鸭跖草。 乳蛾红肿疼痛:一枝黄花、土牛膝、玄参。 时行感冒:大青叶、蒲公英、草河车。 热郁寒遏:石膏合麻黄。 风热化燥伤津:沙参、花粉、梨皮。
(完整版)中医内科学重点知识

第一章肺系疾病第一节感冒一、定义:由于感受风邪或时行病毒而导致的常见外感疾病。
临床以鼻塞、流涕、喷嚏、咳嗽、头痛、恶寒、发热、全身不适、脉浮为特征。
二、源流:1、《内经》提出病因和主证。
2、《伤寒论》认识到风寒感冒有轻重之别。
3、《诸病源候论》倡导时行致病。
4、《仁斋直指方》首提感冒一名。
5、《丹溪心法》认为病位在肺,提出治疗大法。
6、《类证治裁》提出时行感冒之名。
7、从温病学说兴起之后,把风热感冒纳入温病的卫分证,创立了银翘散、桑菊饮等著名方剂。
三、病因病机:(一)发病学特点:卫外功能减弱,外邪乘袭致病。
(二)病理关键:邪袭肺卫,以卫表失和为主。
(三)病理性质有寒热两类:(四)预后良好,少有传变。
四、辨证论治:(一)、辨证要点:辨寒热虚实、辨不同兼夹、辨虚实(二)、治疗原则:解表达邪(三)、分型论治:1、风寒束表证:荆防达表汤或荆防败毒散加减2、风热犯表证:银翘散或葱豉桔梗汤加减3、暑湿伤表证:新加香薷饮加减4、气虚感冒:参苏饮5、阴虚感冒:加减葳蕤汤五、感冒与温病早期的鉴别诊断、普通感冒与时行感冒的鉴别诊断六、预防及预后第二节咳嗽一、定义:由于外感(六淫外邪侵袭肺系)、内伤(脏腑功能失调伤及于肺)各种因素导致肺失宣降肺气上逆,出现以咳嗽咯痰为主要表现时,谓之咳嗽病。
二、源流:1、《内经》论述咳嗽的病因病理。
2、《景岳全书》明确分为外感内伤两类。
提出了治外感咳嗽宜辛温发散为主,治内伤咳嗽甘平养阴为宜的著名观点。
3、《医学正传》强调调畅气机。
4、《医门法律》论述燥的病机和治法,提出温润、凉润两大方法。
5、《医宗必读》谈治疗咳嗽的动静原则。
6、《临证指南医案》进一步谈外感咳嗽和内伤咳嗽的治疗。
7、解放以后:三、病因病机:1、病位主要在肺,与肝脾肾有关。
2、病理特点是邪干于肺,肺失宣肃,肺气上逆。
3、病理演变:外感咳嗽的四条演变、内伤咳嗽的四条演变四、辨证论治:(一)、辨证要点:辨外感内伤(二)、治疗原则:外感咳嗽:祛邪利肺;内伤咳嗽:调理脏腑、祛邪止咳(三)、分型论治:(1)外感咳嗽1、风寒袭肺证:三拗汤合止嗽散2、风热犯肺证:桑菊饮3、风燥伤肺证:桑杏汤;凉燥用杏苏散(2)内伤咳嗽1、痰湿蕴肺证:二陈平胃散合三子养亲汤;平稳后可用六君子汤2、痰热郁肺证:清金化痰汤3、肝火犯肺证:加减泻白散合黛蛤散4、肺阴亏耗证:沙参麦冬汤五、风寒感冒与风寒咳嗽的鉴别、风热感冒与风热咳嗽的鉴别六、感冒与咳嗽的疾病转化、外感内伤咳嗽的转化第三节哮证一、定义:哮病是一种发作性的痰鸣气喘疾患,其特征是发时喉中哮鸣有声,呼吸急促困难,缓解后一如常人,重证反复发作者在缓解期亦常有气短。
中医内科学之感冒

咳嗽,痰白稀
感冒的治疗方法
风寒感冒: 辛温解表, 宣肺散寒
风热感冒: 辛凉解表, 清热解毒
暑湿感冒: 清暑祛湿, 解表和中
体虚感冒: 益气固表, 调和营卫
感冒后遗症: 对症治疗, 预防复发
感冒的预防与调 护
感冒的预防措施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如充足的睡眠、合理 的饮食、适量的运动等。 避免接触感冒病毒,如勤洗手、避免去人群 密集的地方等。 增强免疫力,如接种疫苗、补充维生素C等。
细菌性感冒:由细菌感染引 起,症状较重,传染性强
感冒的病因
细菌感染:如肺炎 链球菌、流感嗜血
杆菌等
自身因素:如免疫 力低下、过度疲劳、
营养不良等
病毒感染:如流感 病毒、鼻病毒、腺
病毒等
环境因素:如气温 变化、空气污染、
湿度过高等
感冒的辨证论治
辨证论治的原则
01
整体观念:将 人体视为一个 整体,注重脏 腑、气血、经 络的相互关系
痛,鼻塞,流清涕, 痛,鼻塞,流黄涕,痛,鼻塞,流黄涕,
咳嗽,痰白稀
咳嗽,痰黄稠
咳嗽,痰黄稠
01
03
05
02
04
06
风热感冒:发热重, 气虚感冒:发热轻,阳虚感冒:发热轻,
恶寒轻,有汗,头 恶寒重,无汗,头 恶寒重,无汗,头
痛,鼻塞,流黄涕, 痛,鼻塞,流清涕,痛,鼻塞,流清涕,
咳嗽,痰黄稠
咳嗽,痰白稀
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如保持乐观、减轻压 力等。
感冒的调护方法
保持室内空 气流通,避 免接触感冒 病毒
01
加强锻炼, 提高身体抵 抗力
03
02
保持良好的生 活习惯,如充 足的睡眠、合 理的饮食等
感冒名词解释中医内科学

感冒名词解释中医内科学感冒是一种常见的感染性疾病,主要由病毒引起,主要症状包括鼻塞、流涕、打喷嚏、咳嗽、喉咙痛以及全身不适等。
在中医内科学中,感冒被称为“风寒感冒”或“风热感冒”,它属于外感病的范畴。
根据中医理论,感冒是由外邪入侵引起的。
外邪主要有风、寒、湿、热等。
风寒感冒是由风邪和寒邪入侵体内引起的,主要症状是鼻塞、流涕、打喷嚏等。
风热感冒是由风邪和热邪入侵体内引起的,主要症状是咳嗽、喉咙痛等。
中医内科学对感冒的治疗主要是通过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提高自身抵抗力来抗击病毒。
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中药治疗、针灸、拔罐等。
中药治疗是中医内科学中常用的治疗方法。
根据患者的症状和体质,中医师会选择适合的中药方剂,如麻黄汤、桂枝汤等。
这些中药方剂具有温通、解表、散寒、清热等功效,能够帮助患者排除体内的病邪,促进身体恢复健康。
针灸是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来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
通过刺激相关的穴位,可以促进气血的流通,增强免疫力,从而提高抵抗力,加快康复速度。
拔罐是一种通过热力刺激来促进毛细血管扩张,增加血液循环的方法。
通过将罐子放置在特定的穴位上,可以加速体内的新陈代谢,促进病邪的排出。
除了中药治疗、针灸和拔罐,中医内科学还强调养生和预防的重要性。
中医认为,人体的健康与生活方式密切相关,因此,中医师会提醒患者注意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合理膳食,保持心情舒畅,增强体质,从而提高抵抗力,预防感冒的发生。
总之,中医内科学对于感冒的治疗主要是通过调整阴阳平衡,提高自身抵抗力来抗击病毒。
中药治疗、针灸和拔罐等是常用的治疗方法,同时也强调养生和预防的重要性。
中医内科学在感冒的治疗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中医内科学笔记感冒感冒是感受触冒风邪邪犯卫表而导致的常见

中医内科学笔记一、感冒感冒是感受触冒风邪,邪犯卫表而导致的常见外感疾病,临床表现以鼻塞、流涕、喷嚏、咳嗽、头痛、恶寒、发热、全身不适、脉浮为其特征。
(一)实证1.风寒束表证:辛温解表一荆防败毒散或荆防达表汤2.风热犯表证:辛凉解表一银翘散或葱豉桔梗汤3.暑湿伤表证:清暑祛湿解表一新加香薷饮(二)虚证1.气虚感冒:益气解表一参苏饮2.阴虚感冒:滋阴解表一加减葳蕤汤二、咳嗽咳嗽是指肺失宣降,肺气上逆作声,咯吐痰液而言,为肺系疾病的主要证候之一。
分别言之,有声无痰为咳,有痰无声为嗽,一般多为痰声并见,难以截然分开,故以咳嗽并称。
(一)外感1.风寒袭肺:疏风散寒,宣肺止咳一三拗汤合止嗽散2.风热犯肺:疏风清热,宣肺止咳一桑菊饮3.风燥伤肺:疏风清肺,润肺止咳一桑杏汤(二)内伤1.痰湿蕴肺:燥湿化痰,理气止咳一二陈平胃散合三子养亲汤2.痰热郁肺:清热肃肺,豁痰止咳一清金化痰汤3.肝火犯肺:清肺泻肝,顺气降火一黛蛤散合泻白散4.肺阴亏耗:滋阴润肺,止咳化痰一沙参麦冬汤三、哮病宿痰伏肺—诱因、感邪一引触一痰阻气道,肺失肃降,痰气搏击,气道挛急一发作性痰鸣气喘疾病。
以喉中哮鸣有声,呼吸气促困难,甚至喘息不能平卧为临床特征。
(一)发作期1.冷哮证:宣肺散寒,化痰平喘一射干麻黄汤、小青龙汤2.热哮证:清热宣肺,化痰定喘一定喘汤、越婢加半夏汤3.寒包热哮证:解表散寒,清化痰热一小青龙加石膏汤4.风痰哮证:祛风涤痰,降气平喘一三子养亲汤加减5.虚哮证:补肺纳肾,降气化痰一平喘固本汤(二)缓解期1.肺脾气虚证:健脾益气,补土生金一六君子汤加减2.肺肾两虚证:补肺益肾一生脉地黄汤合金水六君煎加减四、喘证喘即气喘、喘急,临床表现以呼吸困难,甚则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为特征者,谓之喘证。
(一)实喘1.风寒壅肺:宣肺散寒一麻黄汤合华盖散2.表寒肺热:解表清里,化痰平喘一麻杏石甘汤3.痰热郁肺:清泄痰热一桑白皮汤4.痰浊阻肺:化痰降气一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5.肺气郁痹:开郁降气平喘一五磨饮子(二)虚喘1.肺气虚耗证:补肺益气养阴一生脉散合补肺汤加减2.肾虚不纳证:补肾纳气一金匮肾气丸合参蛤散加减3.正虚喘脱证:扶阳固脱,镇摄肾气一参附汤送服黑锡丹配合蛤蚧粉五、肺痈肺痈是肺叶生疮形成脓疡的一种病证,临床以咳嗽胸痛发热、咯吐腥臭浊痰,甚则脓血相兼为主要特征。
中医内科学-感冒_图文_图文

病因
发病季节 流行情况 症状
传变情况
普通 感冒
风邪为主
冬春季多发 常呈散发 发热不高或不 病情较轻,
性
发热,全身症 少有传变
状轻浅
时行 感冒
时行病毒 不限季节
广泛的传 染性和流 行性
高热,全身症 状显著
病情较重, 发病急,可 发生传变, 化热入里
感冒与温病(风温初起)的鉴别
风温初起,每多类似感冒的症状,尤与风热感冒更为相似。
(三)、暑湿伤表证
1、证 候:
主证:身热,微恶风,汗少,肢体酸重或疼痛,头
昏重胀痛,鼻流浊涕,咳嗽痰粘.
兼证:心烦口渴,或口中黏腻,渴不多饮,
胸闷脘痞,泛恶,腹胀,大便或溏,小便短赤
舌脉:舌苔薄黄而腻,脉濡数。
2、证机概要:暑湿遏表,湿热伤中,表卫不和,肺气不清。
3、治 法:清暑祛湿解表。
中医内科学-感冒_图文_图文.ppt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基本框架
感冒
预
辩
诊病概
小
防
证
查因述
结
调
论
要病概
护
治
点机念
【概 述】
一、定义
感冒是感受触冒风邪,或时行病毒,引起肺卫
功能失调,而导致的常见外感疾病,临床表现以鼻塞
、流涕、喷嚏、咳嗽、头痛、恶寒、发热、全身不适
、脉浮为其特征。
包含:
1、病因:感触风邪或时行病毒;
(二)阴虚感冒
1、证 候:身热,微恶风寒,少汗,头昏,心烦,口干,干咳少痰,
舌红少苔,脉细数。
2、病机:阴血虚者,感邪多从热化燥化,且易感受燥热之邪.
中医内科学感冒

夹食滞:身热,胸脘涨闷,纳呆,泛恶,腹 泻,苔腻
5/2/2024
中医内科学感冒
中医内科学
第14页
三、分型论治 主证:鼻塞、喷嚏、流涕、恶寒、头痛身痛
5/2/2024
中医内科学感冒
中医内科学
第15页
风寒证
• 症状:主证+恶寒重发烧轻,流清涕,无 汗,咯痰白稀
• 舌脉:舌苔薄白,脉浮紧 • 治法:辛温解表,宣肺散寒 • 方药:荆防败毒散 • 加减:
口鼻 皮毛
腠理空虚 肺失宣肃 肺气上逆 肺系症状 感 卫气不固 肺卫失调 正邪相搏 全身症状 冒
5/2/2024
中医内科学感冒
中医内科学
第7页
诊疗
• 1、临床表现:
• 感冒:初起多见鼻塞、声重、流涕、喷 嚏、恶风、头痛,继之出现发烧、咳嗽、 咽痒或咽痛。病程普通一周左右。
• 时行感冒:突然恶寒、寒战、高热、周 身酸痛,全身症状显著,可化热入里, 变生它证。具传染性,可引发广泛流行。
5/2/2024
中医内科学感冒
中医内科学
第8页
2、发病季节:以冬春季多见。
3、血分析:
WBC 中性粒细胞百分率 淋巴细胞 嗜酸粒细胞消失----上呼吸道病毒感染 WBC 中性粒细胞百分率 ----上呼吸道 细菌感染或细菌合并病毒感染
5/2/2024
中医内科学感冒
中医内科学
第9页
判别诊疗
• 1、与风温判别
• 舌脉:舌苔黄腻,脉濡数 • 治法:清暑解表 • 方药:新加香薷饮
5/2/2024
中医内科学感冒
中医内科学
第18页
表寒里热证
• 症状:风寒证+口渴,咽痛,痰黄稠,尿 赤便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内科学》教研室
辨一般感冒、虚人感冒、时行感冒
• 一般感冒:以青壮年多见,患者形体壮实,多 无慢性病,诱因多为寒温失调、过度疲劳,证 候特点为形实、邪实、症实,属实证,无传染 性,病情较轻,病程较短;
体发生感冒或引起时行感冒的流行。 • 由此可见,外感风邪是感冒的主要原因,但风
邪多合时气或非时之气挟疫毒伤人为病。
17
《中医内科学》教研室
2.正气虚弱,肺卫功能失常: 若生活起居不慎
寒暖不调或过度疲劳 年老体衰 先天不足 后天失养 久病、重病之后
皆使肌腠不密,肺卫调节功能失常,卫外不固,遇外 邪侵袭易发病。
9
《中医内科学》教研室
病象:起病急。
表现为:1. 鼻塞 2. 流涕 3. 喷嚏 4. 声重 5. 恶风 6. 发热 7. 咳嗽 8. 咽痒 9. 咽痛 10. 全身不适
重则出现肺卫症状: 高热、咳嗽、胸痛。
10
《中医内科学》教研室
病位
在卫表(皮毛)
11
《中医内科学》教研室
病类
分实证、虚证两类。
部分患者病及脾胃,而表现胸脘痞闷、恶心、 呕吐、食欲减退、大便稀溏等症。( 脾胃主表)
2.病程病程较短,一般3~7日可愈,普 通感冒一般不传变。
3.发病季节 四时皆可.以冬、春季多见。
19
《中医内科学》教研室
鉴别:
1.与温病:温病每多有类似感冒的症状,风温初 起,更与风热感冒相似。一般说来,感冒发热 多不高,或不发热,以解表宣肺之药即可汗出 热退身凉,多不传变;而温热,传变迅速,由 卫而气,入营入血,甚者谵妄、神昏、惊厥等。 温病有明显的季节性,而感冒则四时均可发生。
2.与时行感冒:普通感冒以冬、春多见,风邪为 主因,局部症状为主,少传变;时行感冒以感 受时行病毒为主,不限季节,全身症状重,呈 流行性,发热重。
20
《中医内科学》教研室
辨证论治
辨证要点:
辨风寒、风热: 风寒感冒者:多见于一般体质或阳虚体质,冬季
为多,症见:恶寒重,发热轻,头痛,身痛, 鼻塞流清涕,口不渴,咽不痛不肿,咽痒,苔 白,脉浮紧。 风热感冒者:多见于一般体质或阴虚或阳盛之体, 春季易发,以发热重,恶寒轻,鼻塞流黄涕, 口渴,咽痛,苔白少津或薄黄,脉浮数为特征。
7
《中医内科学》教研室
历史沿革
描述最早可追溯到《内经》中,《素问•骨空 论》:风者,百病之始也····,风从外入,令人 振寒,汗出,头痛,身重,恶寒。
汉.张仲景: 《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并治》:夫中
寒家,喜欠,其清涕出,发热色和者,喜嚏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太阳表证。麻
黄汤证,桂枝汤证。辨虚实。 病名首见于北宋杨士瀛《仁斋直指方论.诸风篇》
12
《中医内科学》教研室
病性
外感急性传染病, 传染力弱, 流行范围小, 多为实证, 也有本虚标实之证。
13
《中医内科学》教研室
病程
急性期:5-7天,一般不超过10天。 慢性感冒:病程稍长,常常与人体正气的
强弱、邪气的盛衰有关。
14
《中医内科学》教研室
08.03.2021
15
《中医内科学》教研室
病因病机
关键:卫表不和
1.外感邪气 经口、鼻、皮毛内侵-卫表不 和-肺系症状。 四季兼夹不同。
16
• 冬《中季医内多科学属》教风研室寒, • 春季多属风热, • 夏季多挟暑湿,梅雨季节多挟湿邪。 • 秋季多兼燥气, • 若四时之中气候失常,“非其时而有其气”,
即春应温而反寒, • 夏应热而反冷, • 秋应凉而反热, • 冬应寒而反暖,亦能使风寒暑湿之邪,侵人人
《中医内科学》教研室
感
冒
1
《中医内科学》教研室
教学目的
• 了解感冒为临床多发病、常见病,其病 因以及预后;
• 掌握感冒的病机、诊断要点以及风寒、 风热、暑湿感冒的证治方药;虚人感冒 的治疗要点。
2
《中医内科学》教研室
教学内容
• 病因病机 • 鉴别诊断 • 辨证论治 • 调护及进展
3
《中医内科学》教研室21源自《中医内科学》教研室辨气、血、阴、阳之虚 气虚者:疲乏、气短、脉虚; 阳虚者:气虚兼寒象(畏寒肢冷); 血虚者:心悸、失眠、健忘、易惊; 阴虚者:血虚兼热象(手足心热、午后 潮热、颜面潮红)。
22
《中医内科学》教研室
辨兼挟症 • 挟湿者,多见于梅雨季节,以身热不扬,
头胀如裹,骨节疼痛,胸闷口淡或粘为 特征。 • 挟暑者,多见于长夏,以身热有汗,心 烦口渴,小便短赤,苔黄腻为特征。 • 挟燥者,多见于秋季,以身热头痛,鼻 燥咽干,咳嗽无痰或少痰,口渴,舌红 为特征。 • 挟食者,多见于饱食过度,以身热,脘 胀纳呆,恶心腹泻,苔腻等为特征。
感冒风邪,发热头痛,咳嗽声重,涕唾稠粘。
8
《中医内科学》教研室
元代朱丹溪《丹溪心法•伤风》--伤风病位 属肺,分为辛温、辛凉两法。《丹溪心 法• 中寒附录》伤风属肺者多,宜辛温或 辛凉之剂散之。
清代李用粹《证治汇补•伤风》分虚证、实 证。*有平昔元气虚弱,表疏松,略有不 慎即显风症者,此表里两因之之虚证也。 *肺家素有痰热,复受风邪束缚,内火不 得疏泄,此表里两因之实证也。
教学重点
• 病机 • 诊断要点 • 风寒、风热、暑湿感冒的证治方药
4
《中医内科学》教研室
定义
1.病名:
• 分而解之:感者,动也,伤之意;冒者,触也, 犯之谓。
• 别名:伤风、冒风、冒寒、重伤风。 • 感冒:触动冒犯外来之气而为病。 • 普通感冒:感受风邪所致的以发热、恶寒、头
痛、鼻塞、流涕、喷嚏、全身不适为主要临床 表现的常见外感性疾病。 • 相关疾病:上呼吸道感染、流行性感冒
感邪性质与体质特点相关, 阳虚之人易感风寒, 阴虚之人易感风热、燥热。 痰湿偏盛者易感外湿, 湿热偏盛者易感受暑湿。
18
诊断与鉴别诊断 《中医内科学》教研室
:
诊断: 1.临床表现
初起多见鼻窍和卫表症状--鼻、咽作痒而不 适,鼻塞,流清涕,喷嚏,声重而嘶,头痛, 恶风等。继而恶寒发热、咳嗽、咽痛、肢节酸 重不适等。
5
《中医内科学》教研室
2.本病特点:
发病途径:肺系—口、鼻、皮毛被伤而发。 发病时间:四季均可发生,以冬、春多见。
原因:冬有冽风,风为百病之长,善 行而数变;春有余寒,寒为百病之总, 寒为阴邪,易伤阳气,首先伤人体的卫 阳。 好发年龄:老少体弱者。
6
《中医内科学》教研室
范围
• 包括西医学的上呼吸道感染性疾病,凡 因普通感冒、流行性感冒、病毒性以及 细菌感染所引起的上呼吸道急性炎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