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信仰

合集下载

传统中国文化中的民间信仰与神祇崇拜

传统中国文化中的民间信仰与神祇崇拜

传统中国文化中的民间信仰与神祇崇拜民间信仰和神祇崇拜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几千年来深深扎根于中华民族的土地上。

这些信仰和崇拜既源于人们对自然界和神秘力量的敬畏,也反映了人们对幸福、健康和吉祥的追求。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传统中国文化中的民间信仰与神祇崇拜的多样性与特点。

一、民间信仰的多样性中国民间信仰是一个庞大而多元的系统,包括了宗教信仰、神灵崇拜、巫术、迷信等多种形式。

其中,儒教、道教和佛教是中国三大主要宗教,广泛影响了中国的民间信仰。

此外,还存在着一些与自然和家庭有关的信仰,如山水信仰、土地崇拜和先祖崇拜等。

1. 儒教信仰儒教信仰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之一,强调人伦道德和社会秩序。

儒教的核心理念是仁爱和礼节,强调子孙后代对祖先的尊敬与祭祀。

儒教信仰扎根于中国人的心灵深处,影响了中国人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

2. 道教信仰道教信仰追求心灵与自然的和谐,主张“道法自然”。

道教强调修身养性,追求生命的长寿和不朽。

许多中国人信奉道教,尤其在一些自然风景优美的地区,如五岳和五台山等。

3. 佛教信仰佛教信仰是从印度传入中国的,强调慈悲、智慧和解脱。

佛教在中国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接受,并与本土文化融合。

许多寺庙和佛塔成为人们朝拜和念经的场所。

4. 山水信仰山水信仰是中国民间信仰中的一种重要形式,人们相信山水具有灵魂和神力。

山川河流被视为神祇的居所,人们在自然景观中祭拜、朝拜并祈求福祉。

二、神祇崇拜的特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神祇崇拜是一种对神明的崇敬和信仰,通常表现为朝拜、祭祀和祈求。

这些神祇广泛涵盖了自然界的神灵、历史人物和民间传说中的英雄等。

1. 自然神灵自然神灵崇拜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早的形式之一,人们崇拜太阳、月亮、星辰、天地等天然物体,并相信它们具有超自然的力量。

尤其在农耕社会中,人们对丰收和灾害的信仰尤为重要。

2. 历史人物中国历史上有许多伟大的人物在人们心目中具有神圣的地位,如孔子、文昌帝君、关羽等。

民间信仰的文化意义

民间信仰的文化意义

民间信仰的文化意义民间信仰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文化意义。

它是指民间流传的信仰、敬神、祭祖等活动,包括神像、香火、祭品等。

它从古代至今一直存在于中国社会,并通过口耳相传、民间文化等方式传承下来。

一、民间信仰的历史渊源从公元前5000年的新石器时代开始,中国就有了祭祀的活动。

在中国古代,祭祀活动是人们同神灵沟通的一种方式,是一种神秘而神圣的仪式。

到了金、元、明、清等中晚期,民间信仰逐渐繁荣起来。

各地出现了许多神庙、土著寺院、道观、祠堂等场所,这些场所集聚了民间信仰和文化。

二、民间信仰的文化表现1、寺庙和祭祀活动寺庙是民间信仰的重要场所,是人们敬拜山水神明的场所。

寺庙里还有大殿、神龛、檐柱、石碑、方尊等文化遗产,它们一起构成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独特特色。

祭祀活动在寺庙中进行,包括祭祀神明、烧香、燃放爆竹、放鞭炮等。

2、民俗节日民俗节日是民间信仰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是中国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

例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民俗节日,它们反映了中国人民的生活、文化和信仰。

3、道教、佛教、儒教除了天地神明以外,道教、佛教、儒教也在民间信仰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道教是中国本土信仰,强调修炼身心和自然之道;佛教强调菩萨道、修行和慈悲;儒教强调人伦道德和家族观念。

这三者各有侧重,一起构成了中国文化的丰富多彩性。

三、民间信仰的社会意义1、传承历史文化民间信仰是中国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它们连接着历史与文化。

它们延续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发展历程,见证了中国文化的传承与继承。

2、体现文化地方性中国地域辽阔,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信仰和文化。

民间信仰是地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例如,关帝信仰在中原地区盛行,妈祖信仰在福建地区广泛流传。

3、弘扬价值观民间信仰中强调崇拜神灵、孝敬父母、尊重长辈、行善积德等价值观。

这些观念对中国文化历史、社会秩序和伦理风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四、民间信仰的保护与传承受现代文明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正在不断退化,民间信仰也在逐渐衰落。

中国民俗学第三章 风俗民俗学-中国传统民间信仰

中国民俗学第三章 风俗民俗学-中国传统民间信仰

2.中国民间信仰及其特点
所谓民间信仰,是相对于正式的宗教或得 到官方认定的某些信仰,在一定时期广泛 流传于民间或者说为多数社会下层民众崇 信的某些观念。
特点:
多样性:来自远古原始信仰,即多神、泛 神崇拜。
功利性:众神各司其职,与民众日常生活 有直接利害关系。
神秘性:各种相术、求签、算卦、测命, 五花八门,玄机莫测。
十八世纪末约翰朗格在《一个印第安译员 兼商人的航海与旅行》中说:“野蛮人的 宗教性的迷信之一,就是他们每个人都有 自己的图腾,即自己所钟爱的精灵。他们 相信这精灵守护着自己。”
什么是图腾? 远古社会,人们相信每个氏族的成员都源
于同一个物种,有时是动物、植物,有时 是非生物,这便是他们认为最古老的的祖 先,即图腾。
图腾具有团结群体、密切血缘关系、维系 社会组织和互相区别的功能。
3.祖先神:
祖先神即是对与自己有血缘关系的人类祖 先、民族祖先、氏族祖先及家族祖先的统 称。
如:女娲、黄帝、炎帝
4.行业神: 各个行业所信奉的行业祖先神或行业保护
神。 如:药王、关公、蚕神。重要的历史人物:
唐末五代起,文人用紫姑的神通来占卜前程。 宋代,紫姑神可以为百姓之家做出多种占卜预
测。
宋代的紫姑神,“医卜无所不能”,“能文章, 颇清丽”,“善鼓筝”,“棋与国手敌”,俨 然文人雅士。且“多自称蓬莱谪仙”,升入仙 籍。
宋代紫姑神:文士化。
3.道教的神仙构成体系:
神仙:如玉皇大帝,南斗、北斗,吕洞宾。 各路尊神:来源于自然崇拜,如雷电风雨。 俗神:收纳改造民间故事传说。
“祭天告成”:《管子•封禅篇》齐桓公欲封禅 泰山,《论语•八佾》季氏欲封禅泰山。

民间信仰的概念

民间信仰的概念

民间信仰的概念民间信仰是指不属于正式宗教体系,但在特定社群或地区得以传承和实践的宗教观念和仪式。

它是一种根植于民间的信仰体系,包含了对神灵、祖先、自然力量和超自然现象的崇拜与礼仪,同时也与宗教信仰、文化传统和生活方式相互交织。

民间信仰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人类在与自然力量的相遇与互动中形成了对其崇拜的宗教意识。

在古代文明中,由于宗教信仰的限制,民间信仰往往会以非正统的形式存在。

随着社会的发展,民间信仰逐渐得到官方认可,形成了独特的宗教文化现象。

民间信仰涵盖了广泛的内容,其中包括祭祀、崇拜、祈祷、巫术、法术等仪式和行为。

人们通过供奉、祭祀和祷告等方式与神灵、祖先进行沟通和交流,寻求庇护、保护和祝福。

同时,民间信仰也强调个体对命运和运气的控制,常常通过巫术、法术来改变自己的命运。

在民间信仰中,神灵的概念是至关重要的。

不同地区和社群有着各具特色的神灵系统和信仰对象。

既包括宇宙神灵、守护神、神职人员,也包括一些已故的人类或动物等。

人们相信神灵的存在和力量,将其视为超越自然界的存在,并通过祭祀仪式和祷告来获得神灵的庇佑和指引。

此外,民间信仰还与宗教信仰、文化传统和生活方式紧密相关。

它与宗教信仰的关系较为复杂,有时候具有替代宗教或融合宗教信仰的特点。

在一些地区,民间信仰与宗教信仰如佛教、道教相互渗透,形成了寺庙融合民间信仰的现象。

同时,民间信仰还与特定的社会和文化传统紧密相连,它是人们对待生活的态度、生死观念和道德价值的体现。

民间信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它不仅提供了精神慰藉和信仰支持,还对社会生活和文化建设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通过民间信仰活动,人们加强了社群的凝聚力和信任感,促进了社会和谐与稳定。

同时,民间信仰也是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为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精神支持和文化认同。

然而,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民间信仰面临着挑战和变革。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们与自然界的联系逐渐疏远,传统的民间信仰逐渐淡化。

中国的传统民俗与民间信仰

中国的传统民俗与民间信仰

中国的传统民俗与民间信仰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着丰富多彩的传统民俗和民间信仰,它们不仅反映了中华民族丰厚的历史底蕴,还体现了中国人民对于世界的认知和审美观念。

本文将就中国的传统民俗和民间信仰展开探讨,带领读者一窥其中的奥秘。

一、传统民俗1.春节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也是中国人民最为热衷的节日。

春节的庆祝活动包括贴春联、放鞭炮、团圆饭等。

此外,舞龙舞狮也是春节期间最常见的表演形式之一。

人们相信舞龙舞狮能驱邪避灾、增加吉祥气氛。

2.端午节端午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有特色和文化内涵的之一。

这个节日通常在农历五月初五举行,主要纪念屈原。

人们在这天会举行划龙舟、包粽子等活动,同时,还会挂艾草和菖蒲等草药以驱邪、祈福。

3.中秋节中秋节是中国传统农历八月十五的节日,也是一个家庭团圆的日子。

在中秋节,人们会品尝月饼、赏月、赋诗等活动。

中秋节还有许多与嫦娥和玉兔相关的传说,给节日增添了更多的神秘和浪漫色彩。

二、民间信仰1.儒家思想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思想之一,对中国人民的思维方式和道德观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儒家思想强调人的教养和修身养性,倡导仁爱和孝道,对社会和家庭关系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2.道教道教是中国本土宗教之一,它的核心理念是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

道教强调道家修行和追求长生不老的方法,崇尚无为而治,并融入了许多神仙与神话元素。

3.佛教佛教是另一种在中国广泛传播并深受人们信仰的宗教。

佛教的核心教义包括解脱生死轮回、追求慈悲与智慧。

在中国,寺庙常常是人们寻找心灵慰藉和宁静的场所。

民间信仰在中国历史上占据重要地位,它们对人们的日常生活和价值观念都产生了巨大影响。

虽然现代社会的发展和变革使一些传统民俗和民间信仰渐渐失去了活力,但它们依然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值得我们重视和保护。

总结中国的传统民俗和民间信仰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和人民智慧。

无论是春节、端午节还是中秋节,都是中国人民重要的节日,同时也是传承民间智慧的载体。

中国传统文化2-信仰

中国传统文化2-信仰

二、鬼魂信仰
鬼的居处
❖ 坟墓 阴间官府管辖鬼魂的总管是泰山神 ❖ 丰都鬼城 道教说法,由丰都大帝掌管 ❖ 地狱 佛教说法,由十殿阎君掌管
综合成以佛教“地狱说”为主的“阴曹地府说”
三、正神信仰
1、正神释义 2、自然神信仰 3、人生保护神信仰
三、正神信仰
正神释义
❖ 人灵为鬼 它灵为神 ❖ 形成鬼魂和神祗两大崇拜系统 ❖ 国家出现后神也有了确定的职司和统属关系
祖先崇拜极为虔诚是中国特色
各行业祖师
❖ 木匠业祖师——鲁班 ❖ 竹匠业祖师——泰山 ❖ 铁匠业祖师——李老君、尉迟恭 ❖ 制陶业祖师——宁封子 ❖ 制伞业祖师——鲁班 ❖ 裁缝业祖师——轩辕氏 ❖ 蚕丝业祖师——缧祖 ❖ 织布业祖师——黄道婆 ❖ 染坊业祖师——葛洪 ❖ 酿酒业祖师——杜康 ❖ 茶叶行祖师——陆羽 ❖ 豆腐业祖师——乐毅 ❖ 火腿业祖师——宗泽 ❖ 制饼业祖师——汉宣帝
❖ 恶鬼 寻捉替身
❖ 淹死鬼 ❖ 吊死鬼 ❖ 伥鬼
二、鬼魂信仰
❖ 厉鬼 寻仇索命
《喻世明言》第七卷
羊角哀舍命全交
是夜二更,风雨大作,雷电 交加,喊杀之声闻数十里。清晓 视之,荆轲墓上,震烈如发,白 骨散于墓前。墓边松柏,和根拔 起。庙中忽然起火,烧做白地。
二、鬼魂信仰
❖ 善鬼 保佑后人 民族祖先 家族祖先 行业祖先
并且受梦中景象的影响,于是就产生一种观念:他 们的思想和感觉不是他们身体的活动,而是一种独 特的、寓于这个身体之中而在人死亡时就离开身体 的灵魂的活动。从这个时候起,人们不得不思考这 种灵魂对外部世界的关系。既然灵魂在人死时离开 肉体而继续活着,那么就没有理由去设想它本身还 会死亡;这样就产生了灵魂不死的观念。
无依,日夜凭空号叫。” ❖ “遥值饿殍之尸,倒于山侧,…乃附饿殍之尸而起。”

中国古代民间信仰

中国古代民间信仰

财神赵公明,姓赵名朗,字公明,终南山人氏。相 传原是日精之一。古时天有十个太阳,被后羿射下 九日后,九个太阳坠落于峨眉山,变成为九鬼王。 八鬼行病害人,独赵公明变为人,隐居九老洞中修 炼得道。《封神演义》云:商朝末期,纣王暴虐无 道,周武王兴兵伐纣。武王的姜子牙和纣王的闻太 师,各事其主。搬动了天兵天将,许多神仙也参与 了。出现一幕幕惊险激烈人仙混战的场面。在斗阵 斗法中,闻太师被姜子牙攻破,损兵折将。正无计 可施时,忽然想起峨眉山的道友赵公明,便亲自来 迎请赵公明出山相助。赵公明随同前往,也未挽回 局面,反受其害。后姜子牙封神,封赵公明为“金 龙如意正一龙虎玄坛真君”,率领招宝天尊、纳珍 天尊、招财使者和利市仙官等,统管人世间一切金 银财宝。
玉皇上帝除统领天、地、人三界内外神灵之外还 管理宇宙万物的兴隆衰败、吉凶祸福。
王母娘娘,传说中的女神。原是而成为年老慈祥的女 神。善男信女中地位很高。
中国民间信仰最直接祟拜的天象,首先是雷。认为 雷声是上天发怒的标志,产生敬畏。后来发展成为 上天用雷声来惩罚人间,且民间恶报由雷神来执行。
灶神在民间的地位是 最高的。民谚曰: “三祭灶,四扫 屋……”,即指每年 的腊月二十三(一说 二十四)祭祀灶神。
财神爷是主管财源的神明,主要分为两大类:一是道 教赐封,二是民间信仰。道教赐封为天官上神,民间 信仰为天官天仙。 目前,我国民众供奉的财神主要有
七位,分别是:增福财神财帛星君李诡祖,端木赐 (子贡:儒商之祖)、范蠡(浙商)、管仲(徽商)、 白圭(晋商)、关公(关帝阁)、比干(文财神、冀 商之祖)、赵公明。
三 人神
中国民间不但信仰神,也信仰鬼。民间相信人死 后会变成鬼或神,是因为人们相信灵魂不灭。
秦汉以前,中国沒有天堂地狱的概念,人们对鬼 神的去向不十分明确,只是模糊地认为神住在天上, 鬼游荡在世间,或入黄泉。所以,中国民间不懂重 视祭祀自己的列祖列宗,祭祀黄帝、炎帝,还要为 许多为百姓做事的地方官立祠祭祀,让他们死后灵 魂有个归宿。但这种祭祀还算不上俗神崇拜。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古代民间信仰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古代民间信仰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古代民间信仰古代中国是一个充满神秘和信仰的世界,民间信仰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这些信仰源远流长,丰富多样,深深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以及社会结构。

本文将探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古代民间信仰,涉及神灵崇拜、祭祀仪式和巫术等方面。

一、神灵崇拜神灵崇拜是中国古代民间信仰的核心之一。

在古代中国,人们相信自然界与人类社会有着密切的联系,天地万物都有灵性。

因此,人们崇拜和祭祀各种神灵来祈求保佑和指引。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许多重要的神灵,比如天神、土地神、山神、河神等。

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特定的神灵,人们会为了获取神灵的庇佑而举行各种仪式和祭祀活动。

二、祭祀仪式祭祀仪式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祭祀活动是人们向神灵致敬和表达敬意的形式,也是人们与神灵进行沟通的媒介。

在古代中国,祭祀仪式通常包括设坛、献祭、奠酒和焚香等环节。

人们会认真准备、庄重而神圣地进行祭祀,以期获得来自神灵的庇佑和指引。

同时,在一些特定的节日和纪念日,人们会举办盛大的祭祀仪式,比如春节、清明节、中秋节等。

三、巫术巫术是中国古代民间信仰中的重要一环。

巫术是以巫师(巫婆)为主导的祈福和治疗活动,巫师(巫婆)被认为是具有特殊能力和与神灵沟通的人。

在古代中国,巫师通常通过祭祀和祷告等方式与神灵联系,并为人们提供咨询、指引和祈福等服务。

巫师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人们对于超自然力量的需求,也为古代社会的秩序和稳定做出了一定贡献。

四、影响与传承古代中国民间信仰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且经过了几千年的传承和发展。

在现代社会,尽管科学和现代思想的发展使得人们的信仰系统发生了变化,但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古代民间信仰仍然对人们的心理和行为产生着影响。

许多传统节日和仪式仍然保留着古代的祭祀和崇拜的元素,而一些地区的巫术传统也在某种程度上被保留和继承。

综上所述,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古代民间信仰在历史的长河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民间信仰
民间信仰是指民众自发地对具有超自然力的精神体的信奉与尊重。

它包括原始宗教在民间的传承、人为宗教在民间的渗透、民间普遍的俗信以及一般的民众迷信。

民间信仰是一个笼统的概念,将民间信仰单独作为一个概念,考虑到它对应于一个官方宗教而存在,而且也因为它有别于制度化的宗教,这一文化体系包括信仰、仪式和象征3
个不可分开的体系。

从意识形态上讲,它是非官方的文化;从文化形态上讲,它重在实践、较少利用文本并以地方的方言形式传承;从社会力量上讲,它受社会中的多数(即农民)的支撑并与民间的生活密不可分。

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传统的信仰、仪式和象征不仅影响着占中国社会大多数的一般民众的思维方式、生产实践、社会关系和政治行为,还与上层建筑和象征体系的构造形成微妙的冲突和互补关系。

因而,民间的信仰、仪式和象征的研究,不仅可以提供一个考察中国社会——文化的基层的角度,而且对于理解中国社会——文化全貌有重要的意义。

中国民间信仰主要是指俗神信仰,就是说,是非宗教信仰。

这种信仰在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而且比佛教信仰和道德信仰更具有民间的特色。

中国民间的俗神信仰的一个典型特征,就是把传统信仰的神灵和各种宗教的神灵进行反复筛选、淘汰、组合,构成一个杂乱的神灵信仰体系。

不问各路神灵的出身来历,有灵就香火旺。

这鲜明地反映了中国世俗信仰的多元性和功利性。

所以说,中国民间信仰具有多教合一,多神崇拜的特点。

“中国民间信仰”指的是流行在中国民众间的神、祖先、鬼的信仰;庙祭、年度祭祀和生命周期仪式;血缘性的家族和地域性庙宇的仪式组织;世界观和宇宙观的象征体系。

民间的信仰、仪式和象征这一系列的文化现象具有双重特性:一方面,它们颇类似于原始巫术和万物有灵论的遗存并且与“世俗生活”分不开;另一方面,它们又与宗教现象有相当多的类似之处。

因而,虽然汉学家、人类学者在具体的调查研究过程中都十分重视民间文化模式,但是他们不可避免地对民间中国是否存在“一个宗教”这一问题存在很大的争议。

在传统中国,无论是政府、士大夫还是宗教实践者,都未曾采用过“民间宗教”这个名称来描述一般民众的信仰、仪式和象征体系。

封建政府对民间的宗教式活动采用的是自相矛盾的态度:一方面,为了避免民间非官方意识形态的发展,对民间的祭祀活动实行排斥的政策;另一方面,为了创造自己的象征并使之为民间接受,有时选择性地对民间象征加以提倡。

这种“分而治之”的政策,当然导致官方对民间信仰的系统化意义的否定。

接受儒家哲学和宋明理学的士大夫,只支持“孝道”和一定范围的祭祖,对民间的神、鬼、灵、物崇拜等等多取否定的态度,更不用说他们会承认民间信仰为“宗教”了。

相比政府和士大夫,与民间社会有密切联系的民间佛教徒和道士,因依赖民间的祭祀和巫术活动为生,所以对民间的“神圣行为”较为支持。

但是,他们不承认其宗教体系的所在,而是把后者当成比他们自己的宗教体系低等的仪式看待。

作为民间信仰的主要实践者的一般民众,因为缺乏自我界定的力量并且视自己的宗教活动为世俗生活的一部分,所以也不把它们看成“宗教”。

把中国民间的信仰行为看成宗教体系的主张有两个来源:
其一,是汉学家德格如特的古典文本与仪式的关系的分析;
其二,是后来在社会人类学界发展起来的功能主义学说。

19世纪末,荷兰籍的汉学家德格如特依据福建民间调查写成《中国宗教体系》(1892)一书。

他把民间的信仰和仪式与古典的文本传统相联系,认为民间信仰体系是中国古典文化传统的实践内容,是一个系统化的宗教。

在功能主义风行的19世纪20至50年代,社会人类学界把中国民间仪式看成与宗教具有同等地位和功能的体系。

例如,社会人类学大师拉德克利夫·布朗在他的《宗教与社会》(1945)一文中花了较多篇幅谈论中国宗教的特性。

他认为,中国古典的哲学家和官员对宗教的社会功能给予极大的关注,他们认为合乎规范地举行仪式是社会赖以维系自己的秩序的关
系加以研究。

民间信仰的存在有几千年的历史,它代表一个丰富的文化史。

为什么在现代化的过程中许多所谓“旧”的礼俗会得以再生?如果我们可以把民间信仰的复兴界定为传统的再发明或
主观历史的出现的话,那么这种传统复兴现象的出现应与不同区域在一定历史条件下表现出来的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有关。

换言之,民间信仰的复兴,反映了民间把“过去”的文化改造为能够表述当前社会问题的交流模式的过程。

我们不可否认,作为占中国大多数人口的农村居民和一般民众的文化,民间信仰是中国文化的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同等重要的是,中国民间信仰是复杂社会的宗教,但它不具有制度化的宗教的某些特点,与社会中的文本传统、官方文化和社会精英有相当微妙的关系,因此,构成世界上少见的宗教类型。

在中国的现代化过程中人们不免会思考民间信仰作为一种传统势力是否与现代化的需要相适应这个问题。

因此,考察民间信仰和现代化的关系,成为一个重要的学术课题,这种研究包括民间信仰是否包含现代化或反现代化的精神和伦理,以及现代化过程中民间信仰的实际遭遇和现状的反思。

对于学界而言,我们相信,中国民间信仰素材所能提供的理论阐述,将具有前所未有的独特体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